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论文

2022-04-17

农业保险是指由保险机构经营,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事故或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保险活动。通过农业保险,可以聚集和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及时有效补偿农业灾害损失并迅速恢复生产,最大限度消除农业风险的不良影响,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论文 篇1:

辽宁粮油主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摘要:粮油作为辽宁农业主导产业,对保障全省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以玉米和水稻为研究对象,对当前辽宁粮油主导产业的生产形势、价格形势等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从加快组织化建设、加快农业规模化发展进程、加强质量品牌建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等角度提出辽宁粮油主要产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粮油;产业;形势;分析;对策

辽宁省农业产业门类齐全、主导产业明晰、特色农产品豐富,粮油种植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7%,是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粮油是农产品中的主导产品,粮油加工业在农产品加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发展粮油产业,提高粮油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保障粮食安全和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1 粮油主导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安全,是国家的重要战略。辽宁是粮油生产大省,耕地面积达496.67万hm2,其中粮油面积达383.33万hm2,包括:玉米种植面积约260.00万hm2,水稻种植面积约53.33万hm2,花生种植面积约33.33万 hm2,大豆种植面积约13.33万hm2,杂粮种植面积约13.33万hm2,薯类种植面积约10万hm2。现以种植面积较大的玉米和水稻为例,对其产业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1.1 玉米产业

辽宁是玉米生产大省,种植面积达260万hm2,年总产约175亿kg,生产规模位于全国第7位;单产平均水平约450 kg/667 m2,居全国前列。2016年开始,国家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进行了玉米种植结构调整和市场化改革,种植面积和产量连续四年调减,到2019年底,辽宁调减玉米面积26.13万 hm2。玉米产业发展涉及国家粮食安全,未来国家玉米产业市场走势直接影响辽宁。

1.1.1 生产形势 根据国家玉米库存和未来需求,短期内我国玉米播种面积还将继续下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为紧迫的任务仍是去库存。从政策层面看,国家推行的大豆振兴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市场由种植玉米转向种植大豆。从市场供给看,随着玉米库存逐步消化和种植面积不再增加,国内玉米中长期供求关系将发生变化,价格有望上涨,玉米种植面积有可能逐步恢复。随着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划定,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水平将大幅提升,玉米单产水平将持续提高。

1.1.2 价格形势 2016年,我国玉米价格逐步由市场走势来决定,玉米消费量呈逐年增加态势。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减少和去库存压力的降低,玉米供求关系已从供过于求转变为供不应求,将推动玉米价格逐步走高。目前,虽然玉米产需缺口较大,但临时储备玉米发挥了重要调解作用。未来玉米供求形势将继续趋紧,并可能持续存在产需缺口,进而推动玉米价格上涨。同时,劳动力、生产资料等生产成本持续提高,对玉米价格形成有力支撑。从国际市场来看,全球玉米正处于去库存阶段,国际玉米价格将在较低位上得到一定支撑,并对国内价格走势产生影响。总的来说,国内外玉米价格将逐步趋于联动态势,预计未来10年,国内玉米市场价格将呈波动上升态势。

1.2 稻米产业

水稻是辽宁第二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约53.33万hm2,平均产量约600 kg/667 m2,年总产达90~100亿kg。高产稳产,是稳定全省粮食综合生产的保证。

1.2.1 生产形势 辽宁是粳稻生产区,主要品种以常规粳稻为主,杂交稻有少量种植。根据水资源和耕地条件,全省水稻生产面积不宜超过60万hm2。水稻生产应以稳定生产面积为原则,重点开展水稻优质化生产,推进品牌化经营,提高稻米产品附加值,增强稻米产品市场竞争力。在水稻单产上,未来几年若品种没有较大突破,单产将保持相对稳定。从中长期看,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视、水稻大棚育秧技术的普及、全程机械化的推进和水稻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水稻单产在未来会略有上升。

1.2.2 价格形势 中国北方是世界上最大粳米产区,而辽宁是全国优质粳稻生产区。粳米主要用作口粮,这也是辽宁粳稻的比较优势所在。随着人口增长,粳米消费将持续增加,但未来几年稻米价格不会出现大幅的波动,其原因在于高库存。从长期走势看,稻谷“去库存”政策具有阶段性,其价格不会一直受到压制,而最低收购价改革却会对稻谷价格造成较大影响。如2016年全省水稻最低收购价为3.10元/kg,2018年为2.60元/kg,水稻生产效益由667 m2过千元降至700元左右。此外,水稻田流转费用普遍高于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也是水稻种植利润受到严重压挤。

2 粮油产业效益分析

粮油作物种植面积的66.67%集中于辽西北地区,种植效益不高,附加值较低,成为辽西北地区农业农村相对贫困的主因。以朝阳市普通农村家庭人均耕地0.22 hm2,每户4人计算,全家总计0.88 hm2耕地。若全部种植玉米,667 m2效益约300元,则农村家庭年种植收入约4 000元;若全部种植水稻,667 m2效益约800元,则农村家庭年种植收入约1万元;若全部种植花生或杂粮,667 m2效益约500元,则农村家庭年种植收入约6 500元。加上国家惠农政策如粮食综合补贴、玉米生产者补贴等,每667 m2约200元,合计每年家庭政策性收入约2500元。综上,种粮农民家庭种植收入通常在0.65万~1.25万元之间。若没有其他家庭经营收入,按照2019年人均年收入4 000元的扶贫标准(扶贫标准按照每年物价指数递增),种粮农民家庭种植收入与脱贫家庭收入标准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 辽宁粮油产业发展对策

辽宁约有400万户农民种植粮油作物,如何让种粮农民增收致富,是实施乡村产业振兴的难点所在。在未来粮油产业发展中,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加快农业新旧动能转换,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是全省粮油产业发展的方向。

3.1 推动全产业链发展,加快组织化体系建设

在新形势下,全省农业农村产业发展要遵循全产业链发展原则。一是提升产业链。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推动农业三产融合,推进农业生产、加工、物流、研发和服务相互融合,打造产加销一体化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二是提升价值链。支持粮油产品深加工,创建粮油产品加工基地,实现粮油产品多层次、多环节转化增值。推进粮油产业与旅游、科技、展览等产业深度融合,挖掘粮油产业功能和价值。三是优化供应链。支持特色优势粮油产区批发市场建设,建立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通过供销网络、快递和大型商超物流企业在农村地区的营销布局,打通粮油产品流通渠道。通过认养、认购等定制化消费模式,形成由产地直达消费者的供应渠道,建立绿色供应、质量安全的有机产销供应模式。四是创建粮油产业平台载体。创新发展一批新产业、新业态项目,带动形成一批以粮油加工为基础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集群。

3.2 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

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达65 793家,家庭农场

7 321个。未来要继续适度发展规模化经营,增强规模经营效益。一是培育现代农业发展主力军,推动粮油加工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组建粮油产业联盟,推进集群集聚发展。通过创建省级、国家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引导优秀人才回乡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改善小农户生产条件,引领小农户对接市场,因地制宜落实土地托管、代耕代种。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夯实规模化经营基础。培育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抓好病虫害防控、粮油生产技术指导和培训。打造农机作业及维修、土地托管、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后烘干储藏等服务于一体的经营机构,提高粮油作物生产全程管理水平。

3.3 加强优质粮油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近年来,辽宁省重视农业品牌建设,着力培育优势特色品牌,现名牌农产品达到218个,辽宁特产之乡101个,农产品地理标志90个;绿色食品企业491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1 066个;有机农产品企业28家,产品88个。在现有品牌建设基础上,要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着力提升市场竞争力。一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健全粮油产品安全标准体系,加快粮食流通、加工等环节标准和制度制定,打造标准化生产基地。二是推进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明晰属地管理、部门监管责任和生产主体各环节责任,健全从产到用的全过程监管,支持开发生产高效、低风险、低残留的农产品,健全粮油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三是扩大辽宁农业品牌影响力。积极推进盘锦大米、朝阳小米等一批粮油产品品牌建设,强化粮油制品绿色、有机产品的审批流程,加强知名区域品牌和特色品牌推广。四是开展粮油产品市场开放合作。积极建设出口粮油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粮油产品品牌和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的粮油加工龙头企业。注重发挥粮食行业协会在拓展國际市场中的作用,充分应用“互联网+外贸”方式开展国际业务。拓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粮油产品经营合作,打造农业产业协同发展区。

3.4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和要素支撑

现阶段辽宁将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加速体制机制创新。一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经济是吸纳村里分散资金、组织村民集体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增加村里公共财富、引领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目前,在全省11 700个行政村中,经济基础薄弱、无经营收益的村集体占一半以上,经营收益5万元以上的不足20%。消灭“空壳村”、壮大集体经济势在必行。这就需要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利用闲置的各类房产设施和集体建设用地,建设好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吸引资本下乡;积极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和运行机制;积极与农民合作社、企业等开展合作,探索村社、村企合作新模式,打造经济发展示范村。二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创新投入方式。2018年,辽宁省财政设立了每年1亿元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薄弱村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支持村集体创办股份合作社,支持完善村内道路等基础设施,支持村集体发展“农家乐”、认养农业、特色乡村旅游、健康产业等新业态。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省级财政保障和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增量资金主要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倾斜。三是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优化农村金融服务。鼓励小额贷款公司、民间融资机构扩大“三农”领域资金投放;完善涉农融资担保体系,大力推广“政银保”模式,探索开展“财政+银行+保险+担保”业务;着力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推动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丰富交易品种,拓宽交易范围;鼓励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通过股票、债券、私募股权等方式进行直接融资;创新地方特色农业保险,推广农房保险、大型农机保险等普惠保险业务,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4 结语

推动粮油产业振兴发展,是辽宁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这就需要进一步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抓住国际国内市场的机遇与挑战,全面夯实粮油作物种植的设施基础,持续增加农民收入,通过组织化、规模化发展和建设品牌企业,形成较好发展态势,促进辽宁粮油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和平.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建设思路与建议[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4(3):5-15.

[2] 王富先,王秋侠.乡村振兴背景下滇池西岸中段实现产业兴旺的对策建议[J].南方农机,2020,51(13):78,121,122.

[3] 朱乾宇,樊文翔,龙艳.农业保险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湖北省潜江市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2020(7):90-96.

[4] 刘玉欣.乡村振兴背景下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战略探究[J].产业创新研究,2020(12):93-94.

[5] 何龙斌.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产业兴旺的评价标准与实施路径[J].陕西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8(02):1-6.

[6] 史家明. 威海市临港区美丽乡村建设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9.

作者:高香兰

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论文 篇2:

完善农业保险体系建设 保障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保险是指由保险机构经营,对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事故或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赔偿的保险活动。通过农业保险,可以聚集和建立农业风险基金,及时有效补偿农业灾害损失并迅速恢复生产,最大限度消除农业风险的不良影响,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这些年发展农业保险的实践表明,农业保险紧紧围绕服务“三农”,在防范农业灾害风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来,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迅速,农业保险工作已呈现出“业务较快发展、作用逐步发挥、服务日益广泛、保障更加全面”的良好局面,进入了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在承保品种上,已经涵盖了农、林、牧、副、渔业的各个方面;在开办区域上,已涵盖各省、区、市;在保障范围上,逐步增加了农民迫切需要的风险责任。同时保险的风险保障和经济补偿作用也日益凸显。

“十二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保险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关部门应不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再上新台阶。

1.积极发展多形式、多渠道的农业保险

“十二五”时期,农业保险工作应以满足农业、农村、农民风险保障需求为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尊重实践、创新发展,使农业保险的发展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业所需,顺应农民所愿。要抓好重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价格稳定,积极开展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粮棉油作物、大宗畜牧品种、天然橡胶、渔业和森林等保险业务,争取使主产区的粮棉油作物的投保率进一步提高,推动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促进棉花、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要针对地方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积极开展蔬菜、烟叶、果木等保险业务,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针对农民主要的生产生活资料,积极开展农房保险、农机保险、农民工意外伤害等保险业务。要着力构建科学的风险定价机制和风险分散机制,进一步夯实农业保险商业运作的市场基础;加强风险基础研究和新技术应用,积极拓展天气指数、市场风险等保险产品,改善农业保险产品结构;探索有效的基层服务网络建设形式,鼓励基层农林服务部门参与农业保险服务,争取所有乡镇都有“三农”保险服务网点,实现农业保险的“面对面”服务。

2.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促进农业保险科学发展

法律法规体系是农业保险基础制度体系的重要核心和基石,是农业保险规范、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更加重视制度建设的支撑作用,通过基础制度的完善和创新来增强农业保险的内生增长能力;要进一步推进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保险监管部门、保险经办机构、农户等相关参与主体在推进农业保险发展中的权责;要建立健全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参考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建立农业巨灾风险保障基金,形成由财政支持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实现农业巨灾风险在全国范围内的分散化解,提高保险业抗御农业巨灾风险的能力。

3.健全服务网络,加强信息化建设

要健全服务网络,强化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基层工作的成效是农业保险工作的“晴雨表”,基层服务能力的高低是农业保险服务水平的重要体现。“十二五”时期,要切实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络体系建设,有关部门要推动经办公司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延伸自身机构或借助农业、林业部门基层机构及其他基层涉农机构的力量,强化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网点建设,协同开展相关工作,有效提升基层服务水平;要强化信息建设,夯实基础数据,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信息化建设是保险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农业保险相对于其他险种,数据信息量更加庞杂,相关行业的数据基础更加薄弱,保险公司的投入也相对不足。因此,农业保险要下大气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夯实基础数据。通过对农业保险信息网络的扩容改造,加强基层服务机构的电脑配置等,构建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可扩展性的农业保险信息网络体系,大力提升服务能力,以满足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快速扩大的服务需求。

与此同时,还要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农业保险相关研究工作,为农业保险的经营提供科学依据;加强我国农业风险评价、农险费率精算等技术层面的基础性研究,加强遥感与无人机航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在农险业务中的应用,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作者:陈静

地方特色农业保险论文 篇3:

财政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结合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现状及突出问题,提出了财政在促进农业保险发展方面的对策建议及配套措施,对促进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政策性农业保险 准公共物品 财政补贴

温总理在2010年两会闭幕式答记者问时指出农业是整个经济的命脉,农业的好坏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同时也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频繁和严重的国家之一。农业保险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农业科技、农业金融和农业保险)之一,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对于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均具有深远的影响。财政应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进农业保险的顺利进展,为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解决农业发展的后顾之忧。

一、财政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必要性

(一)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

公共物品是指由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私人物品是指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区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两个基本标准是:是否具有排他性和是否具有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特征,称为准公共物品。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从农业保险提供的保障来看,农业保险具有非排他性。比如在保险经营的重要环节——防灾防损实施过程中,很多没有购买保险的农民常常可以“免费搭车”,这样严重挫伤了购买农业保险的农民的积极性,不利于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的外部性。

从农业保险的作用来看,农业保险具有正的外部性。通过农业保险体系的实施,建立农业风险保障制度,有利于保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减轻国家压力。同时,农业保险体系的建立还有利于促进农村金融市场的扩大与完善。

由于农业保险的准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决定了它不适合商业保险独立经营,必需在财政支持下探索政策性农业保险这条道路。我国目前正在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的进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不属于一般商业保险的范畴,是政府为了实现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目标,不以营利为目的而实施的农业保险或建立的农业保险制度。因此财政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进程中应发挥积极主动作用,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建设进程。

二、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现状及问题

自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以后,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农业保险发展的政策。从2004年开始,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2009年,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133.9亿元,提供风险保障3812亿元,参保农户1.33亿户。根据最新消息,2010年中央将安排农业保险保费补贴103.2亿元,较2009年的79.8亿元大幅提高了29.3%。

随着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试点成绩显著。河南省自2007年开展农业保险试点工作以来,三年来,保险品种不断增加,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各级财政投入的保费补贴累计9.5亿元,保险经办机构保费收入累计11.5亿元,参保农户1992万户次,保险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受益农户400万户次,累计获得保险赔款8.8亿元,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农业抗风险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参加农业保险后,农民敢于投入了,农村种植、养殖大户逐步增多,促进了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业化经营。

近几年来,尽管农业保险在我国稳步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随着农业保险工作的推进,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深入研究。

(一)保险的覆盖面较窄,无法满足农民群众的风险保障要求。

以河南省为例,2010年开办的农业保险品种包括:玉米、小麦、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烟叶、肉鸡。河南省是中原农业大省,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没有包括在内,这样不利于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此外,有些保险品种并没有覆盖到全省范围,如小麦,肉鸡等品种。

(二)保险公司准备不足。

保险公司对于特大灾害及其带来的风险估计不足,在出现特大灾情的时候,不能及时全额对参保农民进行赔付,严重地挫伤了农民参保的积极性,影响了农业保险业务的扩大和持续开展。此外,保险公司里从事农业保险业务的专门技术人才不多,他们无法开展和应付繁杂的农业保险业务。

(三)农民对保险的认识不充分。

第一,农业保险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广大农民对此还比较陌生,因此参保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第二,逆选择现象比较普遍,很多农民只愿将容易受灾的土地投保,而不愿将好地投保,这种逆选择现象对农业保险的工作进展是个很大的挑战。第三,少数农民抱着趋利的心理,骗保冒保现象时有发生,由此而产生的道德问题让保险公司防不胜防。

(四)地方政府保费支出压力大,积极性不高。

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方面,例如河南省的种植业保费分摊情况是中央财政承担40%,省、市、县财政承担40%,农民承担剩下的20%。在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地方政府财力不多,因此市、县级的财政压力比较大。对于某些县来说,农业保险保费支出甚至达到当年县财政收入的五分之一,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积极性。

三、财政支持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的对策及配套措施

(一)选择政府主导、商业运作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

总结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该种模式下的农业保险更符合我国目前的国情。在财政支持下,政府对农业保险提供补贴,包括保费补贴和经营管理费补贴,商业保险公司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此外,应由政府成立全国性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其经费由财政拨款,负责全国农业保险制度的设计和改进等。

(二)加大中央财政的补贴力度。

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实质就是政府财政对农业保险的净投入。中央财政应加大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建立长效的财政补贴机制。在美国,日本等农业保险发达国家,政府对农民所交保费的补贴比例大都在50%—80%之间,并承担保险公司的部分或全部管理费用。我们应借鉴国外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提高中央财政对农作物保费的补贴比例,并对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管理费用进行一定比例的补贴。

(三)对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继续免除农业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印花税,研究对保险经营机构增加内部风险准备金给予所得税前进行抵扣的照顾,并逐步扩大到从法律层面免除对有关农业保险业务的所有税赋和费用。

(四)建立有效的农业风险分散机制。

第一,建立再保险机制。再保险机制的建立对于农业保险业务的稳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有效的分散风险的方式,对保险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目前的市场条件下,可以考虑让中国再保险集团对各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等市场条件逐步成熟时,国内外的商业性保险、再保险公司也可以提供再保险业务。第二,设立农业保险巨灾风险基金。各地要针对某些特殊的巨灾风险,建立由政府主导的巨灾风险基金。例如河南省在政府主导下已经建立了这项巨灾风险基金制度。

(五)加快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

从国家层面制定农业保险法,有利于加强对农业的保障,保护农民利益的最大化。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尽快研究、制定《农业保险法》及其配套的法律法规条例,从各个方面对农业保险予以规范,将农业保险的发展纳入到法制化管理的轨道中,消除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在运作中的疑虑,确保农业保险在稳定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逐步建立以农业保险为核心的农业保护体系,发挥农业保险为农业生产起到的保驾护航作用。□

(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系)

参考文献:

[1]陈共. 财政学.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庹国柱,王国军.中国农业保险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

[3]丁国光,吴孔凡,易赟.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的思考.财政研究,2009(10).

[4]张祖荣.当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财经科学,2006(10).

作者:焦凤阳 张腾宇

上一篇:色彩构成教学模式论文下一篇:建筑工程管理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