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课高职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资源更丰富优质,教育过程更个性多元,教育评价更真实有效。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方向、做好主流舆论引导,要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实信息化教学手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政治课高职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政治课高职教育论文 篇1: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加强高职学生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做人之本,感恩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本文从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视角,探讨感恩教育的必要性和方法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感恩意识,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高职大学生;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祖先的坚定信仰,也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稳定剂。它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净化人们的心灵,陶冶人们的情操,培养人们博大的胸怀,它应当是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优秀品质。这种美德我们应当世代传承。但是,当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极端自我,情感冷漠,不懂感恩、不会感恩,只知索取,不知回报,将父母的无私付出和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等问题。特别是在高职大学生中,由于其整体素质偏低,成绩不理想,普遍存在着感恩意识淡薄的现象,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同时,也为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重要意义

1.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对高职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不容忽视的一个事实是正处于个体成长关键时期的高职大学生普遍缺乏感恩意识,考虑问题往往以自我为中心,重索取而轻奉献,权利意识较强但责任意识相对较弱,这与大学生全面协调健康发展显然是不相适应的。而根据近年来高职大学生自主择业和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学生整体素质在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用人单位选聘人才的标准往往不是智力因素,而是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因此,根据以人为本和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加强培养学生以感恩为基础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促进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实践创新素质等全面协调发展,是当代高职大学生顺利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

2.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教高[2004]1号文件《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道德的高技能人才为根本目标。这是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高职院校发展状况明确提出的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高职院校不是单纯的职业培训机构,只有根据新时期对高职大学生的需求标准,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才能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才能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故此,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承担着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也承担着培养良好道德素质人才的重任。

3.加强高职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高职院校,开展感恩教育,培养出既具有职业技能又具有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对于确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意义重大。因此,作为德育教育重要内容之一的感恩教育应当引起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经在高等教育中占据半壁江山,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今我国正面临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正处于青春期的高职大学生思想很容易动摇而产生混乱和错位,因此,为了克服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高度重视和促进高职大学生良好道德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这将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高职大学生感恩意识缺乏的原因分析

1.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当今社会上存在着急功近利等不良社会风气,感恩社会的奉献者不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甚至在现实中屡屡发生好心救人者反被诬陷,英雄“流血又流泪”的事例,这给涉世未深的大学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高职大学生在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下,逐渐变得情感冷漠,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感恩他人、感恩社会。

2.学校教育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和就业率,学习成绩成为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唯一追求,甚至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一些高职院校过于看重学生的专业成绩和就业单位,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优评先和推荐入党的衡量标准,却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对感恩教育的重视不够,从而导致高职大学生情感冷漠,感恩意识淡薄。

3.家庭教育的缺失。今天的高职大学生多数是“90后”独生子女,父母和社会对他们倾注了过多的关爱和期望,很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孩子提供了养尊处优、众星捧月的生活条件和氛围。父母对孩子一厢情愿的付出,不求回报,尤其注重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但是却很少和子女进行精神的交流与沟通,对孩子内心的情感世界缺少了解,忽视了对子女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家长的过分溺爱使孩子成了不会感动、不懂感谢、不会感恩的“冷漠一代”。

三、在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

感恩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教育的引导和点拨,这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共同努力,形成合力。作为一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从课堂教学环节来探讨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方法,将感恩教育同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生感恩教育中的作用,进一步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1.言传身教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言传身教,充分发挥榜样的示范性作用对高职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师优秀的品德是强大而无形的教育力量。这种优秀的品德是通过一言一行来表现的,因而,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以其人格的魅力来感染影响学生。在感恩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所要求的,自己必须首先要做到而且要做好,真正做好学生感恩的榜样。

2.案例教学法。高职大一学生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两门公共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我经常引用一些经典案例进行讲解,以启发高职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例如,我在讲到《概论》课第七章“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时,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改革开放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发生的巨大变化,从学生自己家庭的变化,到我们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到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富强,进而激发学生的感恩意识,增强爱国主义热情,从而提升高职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3.情境体验法。感恩教育注重情感的交流与互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找出适合感恩教育的素材,以此作为切入点来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同时,教师要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同现代多媒体教学相结合,设计感恩情境,借助情境体验法,达到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效果,最终使学生真正树立起感恩意识并付诸行动。例如,在《基础》课第一章第二节中,当我讲到认识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时,我会首先同学生交流责任的话题,结合一些蕴含人生哲理的小故事,让学生去体会感恩,使学生认识到:我们在社会中生活,必须要承担各种各样的责任。作为在校学生,要勤奋好学;作为子女,要孝顺父母;作为伙伴,要互帮互助;作为公民,要爱国守法。这种情境体验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4.直观感悟法。直观感悟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使用图片、影像资料、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强烈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对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选用一些有代表性、具有深刻道德教育寓意的影像资料,像《感动中国》、《抗震救灾文艺晚会》、《复兴之路》等。爱国与美德,伟大与平凡,瞬间与永恒,真实的故事,鲜活的人物,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教师以此为契机营造氛围开展感恩教育,让学生最终懂得感恩、学会感恩。

总之,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立足高职学生特点,在教学环节中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感恩教育的方法途径,引导高职学生增强感恩意识,使高职大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这将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人格的完善、生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陶志琼.关于感恩教育的几个问题的探讨[J].教育科学,2004,20(4):9-12.

[2]赵淑.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探讨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0,(7):270.

[3]万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加强感恩教育的几点思考[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5):105-108.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年度立项课题(课题编号:GHYB13243)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碧斓(1981-),女,满族,辽宁营口人,营口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作者:王碧斓

政治课高职教育论文 篇2:

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与高职思想政治课改革研究

摘 要: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资源更丰富优质,教育过程更个性多元,教育评价更真实有效。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方向、做好主流舆论引导,要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实信息化教学手段。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教育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高职;教学改革

随着高科技发展和大数据时代到来,开放的教育资源带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同時也带来多元文化、多元意识形态的冲击,这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分析大数据时代对教育产生的影响,研究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

一、大数据时代的教育特征

大数据(Big data)能够实现全球教育资源的整合共享,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在大数据时代,教育呈现出以下特征。首先,教育资源更丰富优质。在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充分利用一个国家乃至全世界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新兴的网络教育平台、微课堂、校园网等平台,已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在网上进行共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限制,教育的情境化、趣味性大大增强。其次,教育过程更个性多元。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过程不再单一,除学校课堂教学外,网络学习、微课程学习等各种学习方式,能够满足不同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大数据能够使高校教师了解每个大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为大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学习活动、学习路径、学习工具,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再次,教育评价更真实有效。在大数据时代,学习行为的记录更加精细化,可以准确记录每位用户使用学习资源的细节,如点击资源的时间点、停留时间长短、答题正确率。对高校教师来说,这些数据是了解大学生学习状况以改进教学质量的有效依据;对大学生来说,这些数据则是反思学习策略与方法,并不断完善自己的原动力。掌握这些动态的全面的大数据,能够避免高校教师在时间维度上仅以某个阶段的学习数据对大学生进行一成不变的评价,也避免在空间维度上仅从学业成绩、课堂表现等对大学生进行评价。因此,可以对大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和水平进行全面衡量,形成对大学生全方位的真实准确的评价。

二、大数据时代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对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产生深刻影响。当前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更加深入,网络平台上传播的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网络评论内容也日益复杂化,大学生时常面临价值选择困惑。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复杂的社会现象,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以及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是当前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面临的最大挑战。要应对这种挑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

(1)坚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政治方向,做好主流舆论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释了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四有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培育大学生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的“人生导师”,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时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准确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坚持立德树人。在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课教学资源极其丰富,并且多元化,有时给思政教学带来一些显而易见的新课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政治素养,积极掌握社会和网络的主流思想,与大学生真诚交流与讨论,做好舆论引导。要防止一些负面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侵蚀,要切实做好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教育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落实信息化教学手段。在大数据时代,教师角色从演员型向导演型转型,教学方式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大学生为中心转变。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等新兴教学手段的应用,改变传统的课堂模式,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学习需求,通过网上资源共享平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制定学习进度。在高校思政课教学平台上,高校可以开设“理论园地”“历史重现”“时事热点聚焦”“社会问题论坛”等栏目,给大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探讨空间,开阔大学生的人生视野;还可以开设“知识点自测”“理论分析”等栏目,使大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学习与思考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教师也可以通过网上数据的分析,及时掌握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大学生的现实问题。这种教学方式以人为本,使思政课堂成了答疑、解惑和交流的场所,能够明显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三、结束语

总之,在大数据时代,教育资源更丰富优质,教育过程更个性多元,教育评价更真实有效。因此,在高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坚定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方向、做好主流舆论引导,要转变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落实信息化教学手段。要注重更多的交往互动与个性化服务,使大学生真正学有所获,达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怀杰,夏虎.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探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05).

[2]王倩.关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改革的多元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04).

[3]杨艳.微信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2016(02).

作者:李孟君

政治课高职教育论文 篇3:

“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思考

[摘           要]  历史是最生动、最有力的教科书,在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上,推动以党史为核心的“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具有重要意义。从推动“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现实依据出发,分析“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切入要点,提出“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实现途径。

[关    键   词]  “四史”教育;高职思想政治课;融入

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地各校要将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作为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具体体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所谓“四史”教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思想政治课是贯穿高职学生学习生涯的必修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职思想政治课中融入“四史”教育,对提升高職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认识、政治认同、价值认同,帮助学生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推动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有重要意义。

一、“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现实依据

(一)是推动“四史”教育进校园的重要环节

学生科学系统的思想意识、价值信念不会凭空自发产生,“四史”教育进校园、进头脑需要许多载体,其中要有一个正面的理论宣传过程,而思想政治课正是这样一个有力武器。从课程性质来看,思想政治课是高职学生的必修课,是贯穿于学生整个学习生涯的公共基础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通过思想政治课,学生可以接受系统而全面的“四史”教育的学习和宣传,从而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四史”的理论内涵和内在逻辑,达到价值认同和内化,自觉听党话、跟党走。

(二)是筑牢高职生理想信念的现实需要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华,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正确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需要价值观的塑造和个人境界的提升。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把“四史”教育和思想政治课相结合,通过回顾历史,去感受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通过理论学习,去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基本道理,推动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自觉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浪潮中去。

(三)是强化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的内在要求

思想政治课不是空洞的理论宣讲,它需要有政治的高度、历史的厚度和理论的深度,是政治性与学术性、价值性与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把“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课的内容,增加思想政治课的历史厚度,从而消除思想政治课的距离感,增强思想政治理论的可读性、可信度、亲和力和感召力,提升思想政治课育人的实效性,强化思想政治课价值引领的作用。同时,把“四史”内容融入思想理论教育过程,也提升了“四史”教育的学理高度、理论深度,强化了“四史”教育的育人效果。

二、“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切入要点

(一)立足教材,各有侧重

目前高职思想政治课程主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模块。各模块既紧密联系,又各有侧重。所以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四史”的具体内容和各模块的不同特色有所侧重。首先,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两个模块,“四史”内容贯穿于课程始终,它们与“四史”教育是一“论”一“史”,史论结合,相辅相成。所以在这两个模块的教授中,要以史明理,在对史实的认识中提升理论高度。其次,“哲学与人生”这一模块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阐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四史”的学习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而反过来,在“哲学与人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丰富的历史资料的渗透与融合,学生能理解掌握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价值意识,以史增信。在讲授“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模块部分,通过融入“四史”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革命先驱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干事创业的典型事迹,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和道德情操,引导学生自觉将“我的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二)立足学生,精准施策

学生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产生构建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并非空洞的说教所能奏效。所以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结合,找准关键点,精准施策,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要选取学生所关注的历史事件,结合社会热点,直面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价值冲突、意识分歧,在历史与现实的碰撞中,在价值观念的澄清中,在生活场景的体验中,讲好历史故事,增加课程感染力,从而强化学生的价值认同。

(三)立足本土,整合资源

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要“发掘本地本校教育资源优势,确保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地方史、家乡史、校史是鲜活的教材,当地的历史遗迹、革命旧址是不朽的丰碑,在“四史”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掘本地本土的教育素材,用好当地资源、讲好身边故事,将其转化为生动、活泼、接地气的思政课堂元素,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共鸣,增强课堂感染力、号召力。让学生在本土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在长年累月的耳濡目染中,将“四史”教育入眼、入脑、入心,将思想教育走深、走实。

三、“四史”教育融入高职思想政治课的实现途径

(一)以课堂教学为根本,夯实“四史”教育的基础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促进学生思想意识提升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而“四史”教育不是普通的历史课,是以历史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四史”教育需要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史实资料上升到理論认知、从零散思想观念上升到系统价值体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思政课教师的引领,需要系统的教学体系的搭建。所以需要筑牢课堂教学的根本,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全面融入“四史”内容,夯实“四史”教育的基础。在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思想观念的碰撞中,通过对历史过程的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把握,不断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理论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家国观,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

(二)以“云端”课堂为补充,提升“四史”教育的适应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融媒体时代悄然来临。在这样一个时代,学生可以轻易地从网上获得知识和信息,自由地发表见解和评论,并传播转发信息。他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意识的形成不再完全依赖于传统课堂的讲授,依赖于老师的宣教,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革新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四史”教育更是内容丰富宏大、波澜壮阔,是传统课堂讲授所不能穷尽的。因此,“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也应该与时俱进,在虚拟世界开拓一块天地,引入“云端”课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以提升教育的亲和力、针对性和适应性。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强国、慕课、职教云等平台,开展线上课堂,直播课堂,也可以利用QQ、微信等平台进行历史事件、社会热点的在线交流、讨论、辩证思考,还可以运用VR技术虚拟体验历史场景、事件情景等。这样既可以使思政课堂变得鲜活,也可以实现“四史”教育线上与线下、课前与课后的全覆盖,全面对接学生的生活世界。

(三)以实践课堂为载体,强化“四史”教育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既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需要,又是思想政治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的形成是一个自我构建、内化于心的过程,需要通过亲身经历,获得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上升为理性认知和强化认同。所以在“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课堂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中去。这种实践,可以是课堂的实践,比如通过情景模拟、红色剧场重现历史事件,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的形式碰撞历史观点;可以是校园的实践,如常规的“初心”社团、研讨沙龙,又如利用重大节日契机进行的红色诵读、征文演讲等;也可以是社会的实践,如走进革命圣地、历史场馆,又如进行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通过实践活动,让“四史”具体化、生动化、形象化,变得可感可知,增加思政课堂的吸引力和参与度,提升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胡玉宁.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法与路径研究[J].北京教育(德育),2021(4).

[2]郭武轲.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高教论坛,2021(2).

[3]韩亚伟.“四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1(5).

编辑 郑晓燕

作者:孙颖玉

上一篇:护理管理者研究论文下一篇:电视剧戏剧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