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青年教师论文

2022-04-15

摘要:多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发现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为地域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县域青年教师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县域青年教师论文 篇1:

县域民办学校青年教师培养之路

优秀的师资是学校发展、学生成长的基石。青年教师作为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是学校的一项重要且亟需做好的工作。

作为县域民办学校,师资水平更直接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所在的四川省中江县继光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民办公助学校,经过多年的探索,学校总结出了一套“任前跟岗、一月入格、半年标准、一年优秀、三年骨干”的“五步成长规划”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并制订了《继光实验学校教师分步成长标准》,明确界定了教师每一步成长应达到的规范要求。

一、任前跟岗:初步了解学校工作

学校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大学应届优秀毕业生,虽然经过了层层选拔,但对即将走上讲台的他们来说,对教育工作依然陌生,对诸多教学环节依然不够熟悉,对学校日常的琐碎工作、学生情况、家校沟通等更是茫然。 鉴于此,学校通过“任前跟岗”,让新招聘来的应届师范毕业生至少要在学校跟岗实习三个月,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有个初步的了解。所谓跟岗实习,就是学校指派名优教师作为他们的“师傅”,进行定岗跟踪指导。在师傅的带领下,青年教师逐渐熟知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了解学校的基本价值观和育人观,从而认同学校的办学宗旨;熟知工作环境和日常管理,避免上岗以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日常工作而手忙脚乱;熟知班级管理工作,为将来的班级管理及家校沟通做好铺垫;提升基础教学能力,为能够从容地走上讲台奠基。通过任前跟岗这个环节,青年教师对自己即将开展的教学工作就会有一个较好的规划与思考。

二、一月入格:教学工作步入正轨

经过任前跟岗,青年教师对学校日常工作就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自己每天应该“做什么”。但是对于“怎么做”,还是比较茫然。鉴于此,开学之前,学校会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一月入格”培养规划。先进行集中入职培训,即对青年教师入职后可能遇到的困难等问题进行集中指导、帮助;然后落实“青蓝工程”,即开展“师徒结对”,组织校内最优秀的教师成立 “专家指导组”,开展“1对1”或“1对N”的“一月入格”跟踪指导。

在青年教师入职后,根据“一月入格”的规划要求,结成对子的师傅每天都要为徒弟上示范课,徒弟听后再上,并请师傅当场指导;专家指导组的成员每周都要通过听、评、研的方式,对青年教师进行“手把手”的指导。“一月入格”这个环节,主要是让青年教师在知道每天要“做什么”的基础上知道“怎么做”,帮助他们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

三、半年标准:教学能力逐步形成

在新进教师入职一个月后,学校会组织专家指导组对其进行测评。在新进的青年教师“一月入格”考核顺利通过后,结成对子的师徒每天还会继续开展听课、評课活动,并进行每周一次的工作小结。

在进入“半年标准”规划环节后,学校的专家指导组仍每月对新进青年教师进行指导,指导的内容由原来的“怎么做”升级为“怎么做得更好”。以前师傅教得更多的是如何开展日常工作,而在“半年标准”的成长规划阶段,教的却是教育教学方法和技巧。这使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初步形成,逐渐成长为“德才兼备、具有较强的教学素养与家校沟通能力、爱岗爱生”的标准教师。

四、一年优秀:教学风格初步形成

经过“半年标准”的成长规划期,青年教师在优秀教师的引领下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教学能力。在此基础上,师傅们的指导内容再次升级,由传授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传授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并结合青年教师的自身特点,帮助他们逐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在“一年优秀”的规划成长期间,学校不仅在校内开展教学研讨学习活动,还让师傅带着徒弟“走出去”,到县、市、省级教学活动中去听各种优质课、竞赛课,到更大的舞台、更精彩的现场去感受名师风采,以便进一步开阔青年教师的视野,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学校还搭建了青年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竞赛课等平台,让青年教师有更多展示的舞台,让他们体会到被同事认可与赞赏的愉悦、被家长接受和学生喜爱的快乐。这有利于青年教师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从而初步形成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成为一名业务精良的优秀教师。

五、三年骨干:教育素养全面提升

通过“任前跟岗、一月入格、半年标准、一年优秀”的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规划,经过学校系统的师资培训指导,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迅速,很多已成长为青年教师骨干。“三年骨干”这一阶段的师资培养方向主要调整为“以研促整体提升,以赛促个人成长”。 学校在培养方式上,积极开展“研培一体”活动,以集体教学研究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通过组内研究、互学互动,实现青年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县级以上的各级各类比赛活动,并有针对性地成立磨课小组,运用磨课机制、名师指导的方式,对青年教师的课进行打磨,助推他们快速成长。

在“三年骨干”规划成长期间,形成了青年教师“名师指导—骨干成长—集体提升”的培养方式,以促进青年教师素质的全面提升。通过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在使教师个体得到成长的同时,也以点带面地促进了学科组教师的全面快速成长。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入职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就有多人获得高级别的奖项,如入职两年后的唐超在全国地理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入职两年后的徐敏在四川省美术教师基本功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入职两年后的顾姝钰在四川省物理说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入职两年后的江奥在四川省实验操作竞赛中荣获二等奖,入职三年后的伍芯在德阳市英语优质课竞赛中荣获一等奖……

学校的“五步成长规划”师资培养模式,每一步都要对培养时间、培养内容、培养目标有明确的要求,而且每一步设定的目标都要做到“跳一跳,摘得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确立的目标不要可望而不可及,要能激发青年教师成长的热情,使他们在达到每一个小目标的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的培养。这样可以极大地树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自信。学校通过“五步成长规划”的青年教师培养模式,实现了县域民办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快速成长的传奇:小学语文学科荣获全国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小学数学学科代表四川省参加全国录像课竞赛;在全国美术学科基本功竞赛中连续五届荣获德阳市第一名,其中有两届荣获四川省一等奖……

(责任编辑 张慧籽)

作者:邓金河 邓晓莉

县域青年教师论文 篇2:

促进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研究

摘 要:多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居民收入稳定增长,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研究发现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分为地域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建议政府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健全财税制度,支持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农牧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 特色发展 财政支持 西藏

郡县治则天下安,这一古训充分说明了县域经济在治国安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县域经济在西藏国民经济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未来其重要性不仅不会减弱,而且还会增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是富民强县之基。国内外研究以均表明县域发展由于所处的历史、文化和地理环境不同,所拥有的资源禀赋和经济基础也不同,并没有可直接复制的完美模式,因此既要借鉴成功经验,又要创新发展路径更要发挥自身区位和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充分运用财税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对保障社会民生、建设全面小康(金杰,2005)、实现治边稳藏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滞后于其他省市,多年来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通过调整经济结构和改善民生,县域经济发展驶入快速发展的轨道,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縣域经济发展现状呈现以下几个特征。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随着经济活力的持续增强和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西藏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的步伐加快,由过去的“一三二”到“三二一”格局(陈德荣等,2012),呈现出较强的梯度特征。2019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8.2%、37.4%、54.4%,财政收入同时也实现了较大幅度增长。与此同时,西藏的基础设施条件也不断改善。对西藏这样偏远欠发达的少数民族地区,一直以来落后的基础设施始终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打破瓶颈,国家已累计投入1万多亿元,共实施了80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得到了较好改善,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二)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态环境较好发展

西藏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快农牧民转移就业,居民的收入水平增长非常快,多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西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9501元,比上年增长12.8%。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410元,增长10.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51元,增长13.1%。2019年西藏所有县(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从收入的来源来看,西藏城乡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转移性收入。得益于各级政府的重视,西藏的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好。近年来西藏政府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美丽新西藏,通过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加大对农牧区环境保护建设的投入力度,草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总体保持稳定,保障了西藏是中国生态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

由于所处的历史、文化和地理位置不同,一直以来西藏县域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受传统粗放式农牧业发展模式,第二、第三产业低水平发展的经济结构制约,产业结构单一,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较多。近年来在县域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县域经济总量依然偏低,产业结构仍不尽合理,自身特色不明显和主导产业不突出,城镇化发展速度慢,整体竞争力较弱等问题仍较突出,相比全国平均水平更是存在较大差距,县级财政基础薄弱的现状并未改变。

(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西藏县域面积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经济总量占比超六成,县域经济总量在全区经济结构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分布情况一样,因资源禀赋优势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尤其是资源禀赋、新兴产业、新型业态培育不足、城乡差距较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乏力、引进项目难、吸引人才难、产业集群发展不突出不充分,亩均产出不高、体制机制不活、创新驱动不足,生态环保压力大等诸多问题。

(三)县级财政仍属于典型的“吃饭型”财政

西藏县域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优势,同时存在着很多制约因素和发展难题。市场发育程度低,目前开征税种少,税源缺乏,财源基础薄弱,加上维护稳定等特殊支出,西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和困难性使得县域经济发展较为落后。2019年全区实现税收收入157.52亿元,同期的公共预算支出却达到了2180.88亿元,西藏财政自给率在全国排名最低,平均90%以上的财力保障只能依赖上级补助。近年来由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县级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现有财力首先用于保证单位工资的运转,当法定的支出需求大于财力供给时,财政支出出现缺口,预算编制难以做到面面兼顾。

(四)县域经济受到体制性约束

受特殊的历史、自然、地理等原因的影响,西藏县域经济结构单一,发展相对滞后,中央政府承担了较多的支出责任,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市县两级财政体制改革的推进,使得县域经济发展受到许多体制性约束。西藏绝大部分投资、建设资源均来自中央和内地的转移支付和援助,受信息不对称和复杂性的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取决于上级政府的主观性偏好,不一定符合地方实际需求,以及对项目的成本与效益分析还很不完善,造成的后果就是急需转移支付的民生项目往往不能得到相应的支持,影响了地方积极性,使得地方从这些领域退出。此外政府并未传统路径依赖,存在缺位、越位的问题,尤其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较弱,服务企业自觉性、主动性、专业性不够,县域营商环境有待改善。

三、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

通过多年的发展,西藏基础设施日臻完善,经济总量大幅提升,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成果显著,但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西藏县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区更为错综复杂((丁业现等,2006)),大致分为地域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一)地域与文化

西藏属于高海拔地区、沿边境地区、高山峡谷地区,现有74个县(区),经济发展主要是以县为单位进行辐射(张筱风,2005),可划分为农业县、牧业县、半农半牧业县、边贸县等区域经济类型。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使得西藏地广人稀,灾害频发,农牧民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信息闭塞,大多从事小规模生产,畜牧业结构不合理,致使农牧产品大多数是自给自足的,无法适应县域经济的发展。部分农牧民市场意识淡薄,“等、靠、要”思想由来已久,自我发展动力不足,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大的“拦路虎”。

(二)历史与现实

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西藏从过去封闭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跨入了现代的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发展基础差、底子薄,市场体系发育并不完全。作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地区,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较差,受“最后一公里”的限制作用较普遍,使得物流、信息流成本较高,县域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西藏人口密度低,环境建设滞后,产业化水平不高,都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种种不利因素。此外由于资金、技术、人才匮乏,使得经济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极为有限,难以支撑和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得西藏县域经济与全国县域经济发展平均水平相比差距较大。西藏实现小康最大的短板在农牧区,加上贫困、民生、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欠缺问题等交织在一起,使得西藏的“特殊性”现象比内地甚至其他民族地区显得更加复杂。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财税措施

(一)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加大财力下沉力度

统筹西藏特殊区情、区域平衡、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和相关民生政策等因素,推进自治区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系,合理适度调整各级政府事权范围,进一步理顺各级政府间的财政关系,推进中央与西藏财政关系的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同时要加大财力下沉力度,提高一般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建立一般性转移支付增长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推动作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的效率。增加财力性激励补助(肖东海,韦瑞智,2016),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县域资源禀赋差异形成的超额收入,通过提高区、地(市)收入分享比例予以适当调节。规范专项转移支付项目,科学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避免专项转移支付部门化或随意化,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

(二)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推动形成财政产业专项投入与税收贡献、带动发展和创业就业等挂钩的新机制,建立税收收入增长与均衡性转移支付协调机制,提高县级财政支持经济建设能力,确保县级财政稳定运行。结合县级财政实际状况,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税收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改善民生、推动就业创业的积极作用,从而壮大县级财政实力,进而推进县域经济的长足发展,不断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机制。与此同时,进一步改革财政资金投入方式。

要保证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更加合理,盘活各领域财政存量资金,确立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提升财政支出的科学和效益,更好地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强化绩效理念,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建议绩效目标由资金使用部门制定,使预算编制更科学反映区、地两级的实际情况,创新評估评价方法,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受益感。

(三)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产业是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撑,当前正是西藏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围绕特色产业和培育产业集群,发挥财税政策对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因地制宜,形成县域经济特色,走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公共财政要向“三农”倾斜,提升西部大开发政策指引和涉税宣传,健全专项扶贫攻坚税收优惠政策,完善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财税优惠政策,发挥税收优惠政策的调节和导向作用,坚持绿色发展,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和规模化,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高质量发展。

(四)扶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

坚持就业优先和人才强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农牧民技能培训和小微企业成长,提供更多技术、人才的支持。推进职业教育,规范整合高校就业补贴资金,完善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给予服务业、民族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财税等方面的就业专项资金扶持,特别是面向边远贫困地区和符合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倾斜。加大农牧民培训补助、就业补助、职业技能提升行动等资金,推进就业基地建设,创新技能培训模式,发放就业补贴,依托项目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农牧民培训和就业精准对接,提升培训实效,实现农牧民增收创收,加快农牧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发展农牧民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张筱风.县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财政支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2).

[2]金杰.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3]丁业现等.西藏县域经济发展财税对策研究[J].西藏日报,2006(12).

[4]陈德荣,毛阳海,汪朋.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实证分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7).

[5]肖东海,韦瑞智.促进广西县域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基于自治区财政的视角[J].经济研究参考,2016(29).

〔本文系西藏自治区高校青年教师创新支持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CR2016-04)阶段性成果〕

〔申苗锋,西藏大学财经学院〕

作者:申苗锋

县域青年教师论文 篇3:

大有作为与大有可为

摘 要 多年来,县级职教中心培养了大量技能型人才,促进了农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助推了农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在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然而,受制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学校自身办学能力条件,县级职教中心在直接服务县域经济方面,能力水平有限,需要各级政府推进职教中心转型发展、加强财政支持力度、制定招生比例红线、多方协同参与、加强企业资质认证、立足县域经济、重视职业培训,提升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关键词 县级职教中心;县域经济;服务能力

发展县域经济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振興东北老工业基地重大战略部署的五大战略之一。为更好地发挥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在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辽宁教育研究院组织调研组,对省内4个城市的J区职教中心、Z市职教中心、T县职教中心、F县职教中心、W县职教中心、P县职教中心进行了调研。调研组采用查阅文献、实地走访、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共召开5次县区主管职业教育领导参加的学校层面的座谈会,5次教师座谈会、5次学生座谈会、5次企业和毕业生代表座谈会,涉及县区负责职业教育的副县长2人,市县(区)教育局负责职业教育科长11人、县级职教中心校级领导19人、专任教师37人、学生53人、企业代表25人、毕业生代表10人、农民代表8人;共考察4所农民文化技术学校、9个校内实训基地和7个校外实习基地;综合运用“点”“面”数据,以客观反映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大有作为

县级职教中心具有区域性、综合性、示范性、开放性的特点。目前,辽宁省有49所职教中心,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村区域人力资源开发、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农村地区逐步实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造了条件,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一)培养大批实用性技能型人才

近年来,辽宁省县级职教中心坚持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市场办学,强化办学特色,主动服务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5年来,共培养输出接受过系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人才10万余人,助推了地方经济增长。

县级职教中心根据产业发展及时开设新专业或调整专业方向,为当地及周边地区培养大批实用技能型人才。J区职教中心针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对人才的需求将计算机及应用管理专业向跨境电商发展,将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向机电一体化方向发展。学校与80余家企业合作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育,机械和焊接专业与当地机床集团合作,在集团所属的两个园区,开展跟岗实习实践活动;学前教育专业与所在地区的第一、第二、第三幼儿园开展工学结合实践教学活动;汽修专业与东风汽修等企业开展跟岗实习。F县职教中心将电子商务专业调整为农产品电商方向,将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细化,开办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职教中心把大批学生培养成为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的新时代技能型劳动力,间接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表1 被调研的县级职教中心近3年毕业生及就业情况

职教中心 毕业年份(年) 毕业生数(人) 就业率(%) 对口就业率(%)

J区职教中心 2015 444 98.64 92.34

2016 763 98.27 92.06

2017 579 98.64 86.73

P县职教中心 2015 958 100.00 100.00

2016 1051 100.00 100.00

2017 971 100.00 100.00

F县职教中心 2015 422 59.72 87.00

2016 466 52.36 85.00

2017 504 45.44 80.00

W县职教中心 2015 118 100.00 96.25

2016 180 100.00 88.33

2017 108 100.00 92.59

除学历教育外,职教中心依托利用校内资源优势,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和需要,联合企业和政府,通过基地培训、上门培训、跟踪培训等多种形式,为不同的人群提供各类技术技能培训。

P县职教中心依托四大培训基地,以技能鉴定所为辅助,开展面向全县“全覆盖”式的六种人员培训:一是面向全县各行业、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的岗位能力提升培训;二是面向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的职业技能培训;三是面向“三农”的实用技术培训;四是面向退役士兵的转业就业技能培训;五是高技能人才培训;六是面向全县城乡社区中老年人的培训。2010年以来,学校开展各种短期职业技能培训累计15300多人。其中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1120人,普惠制培训2130人,高技能人才培训2650人,农村实用技术1000多人,企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岗位培训6040人,退役士兵培训502人,社区中老年群众培训1870人。

F县职教中心先后与阜新方胜饲料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通过集中授课、实训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饲料加工与销售等方面的培训。同时,承揽下岗失业人员“普惠制”就业培训、境外劳务输出培训、SYB创业培训、军转人员培训、残疾人培训、“阳光工程培训”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扶贫培训。近3年来,完成各类培训共120场(次),成果惠及35个乡镇、290个村屯、120家经营组织、56个种植专业单位、3100家合作社,培训学员6000余人,使12万农户增加户均收入1200元,在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推进农村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截至2016年底,辽宁省初中毕业生347100人,其中县区初中毕业生165584人,占47.70%。全省211731名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占全省毕业生总数的61.00%;其中,来自县区的初中毕业生105295人,占县区初中毕业生的55.82%;未能升入普通高中的县区初中毕业生60289人。而县区普通高中招生数为99909人,中职招生数为66657人,表明将近90%的未能考入普通高中的县区初中毕业生会到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从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机会看(高中阶段教育的入学机会=当年县区普通高中和中职招生数的总和/当年县区初中毕业生总数),被调研县的职教中心在农村县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表2 调研县高中阶段教育入学机会

初中毕业生(人) 普通高中招生(人) 中职招生(人) 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合计(人) 高中阶段入学机会(%)

Z市 5927 3361 1989 5350 90.26

T县 2072 1056 1243 2299 110.96

F县 6592 5598 3653 9251 140.34

W县 3314 1436 1569 3005 90.68

P县 5591 3051 2625 5676 101.52

从职教中心学生的来源看,主要包括初中辍学的学生、初中毕业但中考成绩不好的学生、高中辍学的学生、高中分流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身体或智力有缺陷的学生,不想升学而想学技术争取早日步入社会赚钱的学生。这些孩子文化课基础差,或者严重偏科,在初中或者高中不受老师的重视,如果这些孩子没有到职教中心学习,整日无所事事,不仅造成大量劳动力的浪费,也极容易游离在犯罪边缘。在T县职教中心、F县职教中心与学生交流时,学生的心里话也印证了上述判断。职教中心对于拉动这些新生代就业、优化人力资源、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中职学生升学渠道的打通,县级职教中心依据自身专业条件,从就业和升学两方面实施双向培养,充分利用“中职升本”增强自身吸引力,助力学生实现升学梦想,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向高校輸送了大批山村人家的第一代大学生。

表3 部分调研县职教中心毕业生升学情况

职教中心 年份 选择升学人数 占毕业生总人数比例(%) 实际升学人数

(人) 升学率(%) 考入本科院校人数 一本人数 二本人数 考入专科院校人数

W县 2015 97 82.20 94 96.91 25 7 18 69

2016 126 70.00 102 80.92 15 11 4 87

2017 81 75.00 81 100.00 9 5 4 72

F县 2015 170 40.28 170 100.00 57 31 26 113

2016 222 47.64 222 100.00 62 45 17 160

2017 275 54.56 275 100.00 68 40 28 207

P县 2015 768 44.50 751 98.00 351 103 247 400

2016 696 39.84 636 91.00 231 35 75 405

2017 826 39.73 714 85.00 189 42 147 525

(三)助推农民掌握农村实用技术

县级职教中心是距离农民最近的学校,是最贴近农业生产的学校。调研中了解到,县级职教中心利用自身资源优势,针对青壮年农民、农业生产大户以及留守的农民,上挂农业类高校、横联本区域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向下辐射乡镇职业与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解答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向当地农民开展新技术培训以及田间地头的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致富。

对于青壮年农民、农业生产大户,县级职教中心积极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任务,培养一人,带动一方。Z市某乡的主导产业是番茄种植,现有温室大棚6000余栋,近15000亩,年产西红柿19万余吨,产值近4亿元。为更好促进当地番茄产业健康发展,为农民增收、致富做贡献,从2014年起该县职教中心针对西红柿温室大棚棚户进行培训,同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市农科院、沈阳聚农联盟、当地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当地蔬菜协会、辽宁草莓研究院等单位联系,聘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进行现场授课和指导,培育新型职业农民70余名。

对于留守农村、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县级职教中心积极发挥农村实用技术推广培训的功能。Z市以基地引领为牵动,以示范项目为抓手,做好农民科技推广工作,取得很好的效果:一是双孢菇的引进推广,当年百姓种植100余亩,收益300余万元;二是滑子蘑的“墙式栽培”技术,已带动周边滑子蘑的“墙式栽培”100余亩;三是通过东港“九九”草莓的引进实验,对当地某镇50多座草莓大棚进行了改良。职教中心每年进行农民实用性技术专家讲座8次,完成600余人次的培训。通过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植、养殖、经营和管理技能,推进大生态示范基地建设,促进农民致富。

二、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大有可为

(一)政府、企业、百姓对职教中心充满期待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实现辽宁省经济社会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抓手。P县是农业、畜牧业和矿业大县,全县共有58万人口,其中70%左右为农业人口,其发展主要以内需推动为主,外需介入为辅。P县政府指出,由于地理偏僻,发展相对落后,区域人才吸引能力极其有限,发展基础也很薄弱,人才积累和储备严重不足。长期以来,由于各类人才匮乏导致发展相对滞后,打破此恶性循环的关键就是科学知识的普及与人才输送。因此,无论农村种植业、养殖业、农业新品种的引进与推广、农副产品深度精细加工、农牧业产品的推销,以及矿产品加工、矿山机车保养维修等行业推进,还是县域内的幼儿教育、医疗卫生、电子商务、装饰装潢等行业发展,或者是县域内各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社会人员的技术和岗位能力提升培训,都需要职教中心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持。尤其是县域“五个一工程”建设,更需要职教中心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企业代表同样对职教中心充满期待。F县某农场是一家新型企业,占地500亩,涉及绿色农业、生态养老与休闲,其场主表示,农场希望学校把教育搬到田间地头,能够多培养“懂经营、会管理、爱农业”的学生,为地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人力支持。F县液压泵厂是一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4000多万,参加座谈的厂长说,“我们企业目前最大的困难是缺乏技术工人,希望学校多培养一些装备制造业方面的技能型人才,除了技能传授,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支持家乡工业经济发展。”

(二)县级职教中心服务县域经济能力水平有限

多数县级职教中心努力对接当地产业开设专业培养人才,但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受制于内外部条件,在服务县域经济发展方面没有充分发挥出应有作用。

1.受限于外部环境条件

县级职教中心服务作用的发挥受县域经济和技能型人力资源的双重影响。一是经济发达且技能型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县域企业对职教中心毕业生不青睐。经济发达地区企业对于人才的规格要求较高,且可选择的技能型人才较多,对于职教中心的毕业生需求不是很迫切。如:J区职教中心坐落在国家级新区,重点发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新能源、储能装备、现代物流业、金融产业、旅游大项目和现代农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而县级职教中心的服务能力与主导产业的需求之间差距明显;J区职教中心所在的区位优势明显,对于省内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具有较大吸引力;同时,新区内目前有7所高职院校和40多所中职学校,技能型人才的供给相对充足。

二是经济欠发达但技能型人力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当地企业对于县级职教中心毕业生十分需要,但受限于自身规模无法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且薪酬不高,县级职教中心在满足当地人才需要的同时,积极推荐学生到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如P县职教中心,在满足县域内对人才需求之余,通过校企合作的形式,先后把5000多名毕业生输送到发达地区优秀企业对口高薪就业,这些毕业生每年为P县带来3亿元以上的经济收益,间接地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

三是经济欠发达且技能型人力资源也相对匮乏的地区,企业对于县级职教中心的毕业生十分渴求,但学生不愿意留在当地企业。座谈中了解到,F县的液压泵厂和种猪场都急需年轻的技能型人才,对F县职教中心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十分认可,实习工资1500~2000元,入职后月薪3000~4000元,在当地属于中等偏上的收入。但F县职教中心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想到沈阳或大连等大城市工作,或者想继续升学,或者想找一份收入相当但较为轻松的工作,不愿意到县区内的企业工作。

2.县域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且缺乏制度保障

由于县级职教中心所处地域限制,在开展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着合作企业资源不足、企业的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开展不深入等问题。县域企业一般规模较小,难以满足学生工学结合的需要,校企双方共建实训基地的能力较弱。与发达地区中职学校相比,很难实现校企合作的“近水楼台”效果,致使校企合作还有很多局限,表现为数量不足、与专业匹配度不高等。调研中发现,职教中心与企业合作更多局限于学生实习就业层面,行业、企业尚未全方位深度参与到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3.受限于自身能力条件

第一,办学定位出现偏差。随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的实施,中职学生进一步升学深造的渠道越来越畅通,尤其“中职升本”政策成为了农村职教中心招生的金字招牌。从调研中看到,一半以上县级职教中心瞄准对口升学,把向上一级学校输送“学苗”作为办学的主要任务。从招生宣传到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都是围绕升学在做文章。其中一所学校在校生460余人,全部为升学意向。还有一所学校的毕业生90%升学,所有的教学安排都是针对升学的要求。由此带来的结果是,毕业生就业能力不足,职业技能不过硬,有的学生表示,自己在学校已经两年多了,还从没有去过专业对口的企业,不知道未来的工作场景。这样的学校已经背离了职教中心办学方向。

第二,教师队伍实践能力不强且年龄老化严重。一是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且所授课程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在调研的6所学校中,通过问卷对学校主干专业的教师进行了调查,教师所学专业与任课专业的对口率较低,在调研中某校机械加工专业的4名专业课教师中,仅1名教师所学为机械类专业,其余3名教师分别由体育、法律和数学类专业转行。二是年龄老化。由于受编制限制,学校每年新进教师极少,造成教师队伍年龄老化严重。W县职教中心教职工总数120人,平均年龄48岁,其中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15人,仅占教职工总数的12.5%。三是实践能力不强。由于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部分教師转型担任非本专业的教学任务,由于教师本身动手能力不强,缺乏专业基础和培训,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在与学生个别访谈中问到:对教师教学是否满意?学生回答:对于一些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教学,教师通常是在上课前通过网络查资料了解,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一起研讨,只是理论的传授,而且属于“现学现卖”。

第三,工学结合的实践教学匮乏。由于实训条件不足、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升学教育导向等原因,致使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实训开出率严重不足。一名汽车维修专业学生说,“来校两年还没去过实训基地,没有实际动手修理过汽车。”而就业专业虽开设实践课程,但是由于专业教师和实训基地的限制都使其理论教学比重过大,这就使教学过程脱离了生产实践,教学能效低,质量差,难以建设成为具有县域特色、品牌效应的职业学校。

第四,办学资金不足且缺乏制度保障。自农村中职学生免收学费以来,学校的资金状况更为紧张,免费后国家下拨生均经费标准为2000元,但其中包含一部分地方配套资金,学校实际获得的生均经费只有1400元,而有些县地方配套不到位,造成学校实际获得生均经费较免费前每生2600元的标准少了1200元,难以满足学校正常运行。部分学校涉农专业的学生助学金也同样存在地方配套资金不能全部落实的问题。W县职教中心因为无钱进行供暖并网改造,面临供暖难题。

第五,职教中心的培训功能需要加强。职教中心的培训主要来自政府部门和企业两大块,从培训的情况来看,职教中心的积极性非常高,但县区群众对政府相关优惠政策不了解、不信任,且各村到职教中心路途遥远,不愿意参加集体培训。同时,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批农村中青壮年举家到经济发达的城镇打工,致使培训对象数量日益萎缩,留在县区务农的人员以50岁以上的老年为主,培训对象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接受能力不强,同时,这些人员还要料理自家农田,培训时间和效果难以保证。

三、提升县级职教中心服务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重新定位,推动县级职教中心转型发展

县级地方政府应充分认识到职教中心对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把职教中心发展纳入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利用联席会议、校企联盟和职教集团等载体,加强教育、人社、财政、发改、农业、妇联等部门之间的联动,形成发展职业教育的强有力的合力[1]。县级政府可以将农业部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人社部门劳动力转移培训、民政部门转业军人培训、妇联部门科技培训和组织部的干部培训整合到职教中心,将县级职教中心建成为当地技能型人才培育中心、社会生活教育中心、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培训中心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提高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水平。

(二)加强财政支持力度,保障县级职教中心可持续发展

通过补偿、补贴和转移支付等形式鼓励当地企业及个人参与职教中心的办学;将财政支出向职教中心倾斜,支持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能力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支持职教中心多样化发展,以奖补形式支持职教中心建设共享性实训基地和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差异化拨款或专项奖补方式引导县级职教中心提高本地就业率,重点依据毕业生本县域就业率、市域就业率、省内就业率、省外就业率进行差异化拨款,引导县级职教中心针对县域经济开展人才培养与职业培训。各级财政切实履行投入职责,认真落实农村中职生免学费政策,按照国家标准2000元/生进行补贴。省级财政加强对中职免学费政策配套资金的统筹,确保贫困县(区)职教中心免学费后地方配套资金“到位”。市县财政认真履行责任,确保学校能够有基本的办学财力保运转[2]。

(三)制定招生比例红线,保证县级职教中心足够的生源

《教育部关于做好2017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要求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原则,把中等职业教育摆在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突出位置,提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比例。辽宁省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高中阶段职普比大体相当(不低于4.5∶5.5),相当的基础是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招生比例的相当。为此,县级政府和教育部门应重视中职特别是职教中心的招生工作,明确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招生计划,普通高中招生严格执行“三限”政策,优化县域中等教育结构。同时,县区政府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网络、报纸和其他媒介积极宣传职教中心,早日让职教中心摆脱“差生教育”的标签,提高社会、企业、家长及学生对职教中心的认可度[3]。

(四)多方协作多措并举,提升县级职教中心的服务能力

构建“市县共建,两级共管”的办学格局。加强对职教中心办学方向的引导与管理,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的不同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对口升学考试内容与方式,规范日常教学管理,确保学生就业有技能,升学有基础。加强高校对职教中心的对口帮扶,使学校能够借力办出特色。省教育厅牵头开展高等学校与县级职教中心的帮扶结对工作[4]。选择资质较好的高等院校与县级职教中心结对帮扶,高校在教学改革、师资培养、推广开发、服务社会等方面给予支持,同时在教学计划、产学研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以加强县级职教中心的内涵建设。

(五)加强企业资质认证,提升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实效

职教中心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当地企业的合作。但不是所有企业都有意愿、条件和能力与职教中心进行合作。為此,应借鉴德国经验,将与职教中心合作的企业定义为“教育型企业”,由政府确定相关的资质和标准,并严格审查,确保高质量的校企合作。同时,政府应对职业资格证书进行监督,严格限制就业资格,制定与就业相关的就业辅助条例、就业法规等,促进与地方特色产业发展相配的职业资格培训场所和认证机构建立。监督企业及用人单位,对于没有职业资格证书的劳动者不予录取。职业学校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职业资格证书教学和培训,促使更多学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六)立足县域经济特点,办出县级职教中心的自身特色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积极顺应当前县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密切关注县域发展特色尤其是未来发展计划和战略目标,确立与之对应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同时,要认真对当地的经济和行业情况进行调查,对自身发展定位有清晰的认识,确定实际的办学规模、人才培养层次和中职师资结构。在专业设置上,根据县域的产业结构优化专业结构,努力实现主导产业与主要专业的对接。特别是要针对县域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开设与市场相挂钩的具有职业性特色的专业,突出职业学校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特色,培养县域经济发展所需的一线工人和技能操作型人才[5]。同时,对各个县域经济的发展主业,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并审时度势,做到专业的稳定性、前瞻性及特色,及时取消重复专业或过时专业。

(七)重视职业培训工作,拓展县级职教中心的服务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职业教育与培训。随着人口的变化,职教中心学历教育的生源逐年减少。未来职教中心的工作重点将向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工作倾斜。首先,应将自身定位于县域职业培训的主阵地,积极争取具有培训项目的各政府部门的培训经费。第二,通过已承接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项目,组建专家库,为今后继续申请培训项目、开展自身的培训活动和解决外聘专业教师问题做好准备。第三,应积极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利用校内和校外的实训基地,通过与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业的共用和共享,承接企业的岗前、入职、技能更新等培训。第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在培训对象的选择上,应选择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觉悟的“大户”,提高培训效果,并发挥辐射作用,让他们的亲属或周围的农户见到培训的切实效果;在培训项目的选择上,应针对当地的主导产业、农民感兴趣且迫切需要的项目;在培训形式上,把课堂培训、外出参观、送技上门和跟踪培训相结合,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和培训对象的认可度。

参 考 文 献

[1]高红梅.城镇化背景下县级职教中心发展模式创新研究[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4:67.

[2]佛朝晖.县级职教中心如何突破发展困境[J].职业技术教育,2014(6):36-38.

[3]韩玲玲.县级职教中心专业设置问题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49.

[4]辽宁省教育厅.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加快县级职教中心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4):8-11.

[5]张志增.县级职教中心不能削弱只能加强[N].中国教育报,2012-01-07(03).

作者:高明?高红梅?何飞?沈欣

上一篇:我国高等教育论文下一篇:市场营销战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