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生态农业论文

2022-04-15

青海省贵德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高起点谋划经济发展思路,以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为重点,着力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使县域经济发展显现活力。近年来,贵德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建成了核心区面积达7.64万亩、覆盖56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全县、全省最大的“黄河清生态农业园区”项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县域生态农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县域生态农业论文 篇1:

县域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 要】我国一直十分注重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在城镇化的发展进程中,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县域农村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的破坏,农村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如何保持农村的生态环境资源的同时,发展农村经济成为当前农村发展的重大议题。生态农业的提出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生态农村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有助于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更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农业竞争力,促进县域农村经济的发展。通过分析宁乡县发展生态农业的主要措施与方式,总结归纳其发展生态农村存在的问题,从而针对性的提出生态农业的发展对策,为我国其他地区县域农村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借鉴之策。

【关键词】生态农业;县域;农村经济

宁乡县作为湖南省的一个特色的县级城市,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宁乡县借助长株潭城市群和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的优势,不断的调整产业结构,其中农业作为基础产业获得较大的发展。2013年,宁乡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39.76亿元,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68.40亿元。全县的粮食、蔬菜的种植面积逐年增长,宁乡政府一直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宁乡县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生态文明的示范区建设,打造宁乡县农业样本,截至2017年6月,宁乡县政府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的创新农业生产平台与方式,建立湘都生态农业园、金太阳神龙养生园、凤凰山生态农业园、沙龙畜牧原生态养殖等多个生态农业生产基地,不断的提升宁乡县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

一、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民参与生态农业的意识不高,土地流转不足

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持,生态农业与传统的农业种植存在较大的区别,生态农业的种植生产上需要坚持以科技为促动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发展绿色农业、有机农业,要农户积极的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但是,目前从宁乡县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上看,虽然宁乡县的生态农业发展上取得较大的成绩,但是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基地的主导力量是政府或者是企业,宁乡县的农户中参与生态农业的建设不足,许多农户依然保持传统的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种植,对于绿色生态、有机生态农业的认识度不足,而且在资金的投入上也存在不足。

2.基层生态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不健全

长期以来,我国的农户习惯家庭为单位的种植模式,这种粗放型的农业生产模式缺乏科技的支持,导致在农业种植上缺乏规划性,多数是凭借农户的传统经验进行种植,在农药、化肥等污染农业生产资料的使用上缺乏规划与科学性,导致农业污染日益严重。目前,我国的县域农村中生态农业的发展一大制约因素就是科技体系不健全,农村的科技发展水平低,特别是网络化程度低,对于外界信息的掌握程度弱,导致生态农业的推广速度慢。在生态农业的科技推广队伍的建设上存在不足,生态农业服务推广队伍存在待遇低、服务的功能不齐全的现象,导致县域农村生态农业发展存在经营规范化不足,组织规模小的弱点。

3.农村环境污染日益严峻,阻碍生态农业的发展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农业发展模式,其强调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然而随着我国县域农村地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特别是工业的“三废”对农村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影响日益加重,导致农村地区的水污染、土地污染、大气污染现象加剧,一定程度上阻碍县域农村地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在县域的农村地区,由于农村污染的加剧,导致土地功能的退化,特别是农田的自我修复能力的下降,一些农业种植地区的重金属存在超标的现象,这些地区的土地污染严重,难以发展生态农业,环境污染的严重导致农村的水资源、土地资源、大气资源等都遭受到破坏,对于要求绿色、有机的生态农业来说,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其发展的一大问题。

二、县域农村生态农业发展的完善对策

1.加强农户发展生态农业的意识,提高土地流转的效率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户积极参与,要通过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农户意识到生态农业对于自身、农村经济以及农村环境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广泛的宣传与推广,强化农户的生涯農业的发展意识,培养农户的生态伦理知识,让农户认识到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性,要将农户从家庭的小农业以及零散的农业生产模式圈子中解放出来,通过科学的规划与布局,帮助农户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

在土地流转上,要进行积极的宣传,让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的关键作用,通过创新土地流转形式,如出租、转租、入股等方式,让农户参与到生态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区的建设中,通过提升农户的生态农业意识,积极参与生态农业基地建设,提升农户参与热情度,让农户自身积极主动的投入生态农业生产建设。

2.完善基层生态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生态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持,对于县域农村的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上依然需要发展政府以及企业组织的领头作用,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持上需要政府的优惠政策,而生态农业的综合项目的培育与发展,需要打造当地的龙头企业进行带动。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完善基层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要打造一支过硬的技术队伍服务生态农业建设,在一些生态农业的基础项目、示范基地的建设上需要有新的科技的支持,通过科学的产业结构的规划,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对于种植、养殖等规划进行科学的安排,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3.综合治理与保护农村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

在生态农业的建设过程中要进行合理的布局,要加强环境的治理与保护,通过开展农村生态的恢复与生态培育的工作,对于农村地区要充分利用农村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要保护农村的环境,要按照循环与再生的原则构建生态农业发展环境,在生态农业项目的建设过程中,要合理的使用农药与化肥,而且对于农田的排水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实现无公害的生态生产。

参考文献:

[1]巩前文,严耕.中国生态农业发展的进展、问题与展望[J].现代经济探讨,2015,(09):63-67.

[2]杨晓锋.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困境与出路——基于社会化小农的调查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5,(01):50-56.

作者简介:

谭振(1988—),女,汉,湖南宁乡,大学本科,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在职研究生、湖南宁乡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零售业务部,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初级会计师。

作者:谭振

县域生态农业论文 篇2:

贵德:特色生态农业激活县域经济一盘棋

青海省贵德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以高起点谋划经济发展思路,以建设特色生态农业为目标,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以发展特色种养业为重点,着力提高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使县域经济发展显现活力。

近年来,贵德县充分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建成了核心区面积达7.64万亩、覆盖56个行政村、辐射带动全县、全省最大的“黄河清生态农业园区”项目。在其中农业生产条件最好的9平方公里区域内建成了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根据“三河”、“四沟”自然条件的差别,科学规划了农牧业产业区域布局。在以河阴为中心的地区,扩大油桃、提子等优质果品种植面积,逐步形成了设施农业区;将河西镇建成了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菠菜制种基地、长把梨提纯复壮工程和薄皮核桃种植基地;在河东逐步建成了露天蔬菜生产基地;依托“四沟”乡镇沿黄河的优势,大力发展露天辣椒和淡水养殖。

贵德县还大力倡导特色种养业的集中建设、成片发展。落实了在河阴镇郭拉村集中建设200座高标准温室;在河西镇下有村、河东镇周家村和尕让乡阿什贡村分别集中建设150户养殖温棚的生态农业示范村项目;河东镇马家西村的60座草莓温棚已有10座完成播种工作。投资1600万元的400亩郁金香种球繁育基地项目正在建设;扩大了特色水产养殖规模,新建鲤鱼养殖池塘200亩,扩大黄河蟹养殖面积800亩,北极寒鸭养殖规模达到8000只,全县水产养殖水域面积达2500多亩;实施了千头奶牛引进项目,为每头奶牛补助1000元,引进良种奶牛近千头,全县奶牛总数达4800多头;牧区定居点和畜棚建设工作全面开展,300座农区小型畜棚和96座牧区畜棚已全部开工建设。

目前,贵德县各区域之间互为依托、相互促进,逐步形成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专业化发展的县域特色经济格局。

作者:萧 柳

县域生态农业论文 篇3:

江西县域经济的区域特征及发展建议

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以来,县域经济成为各级政府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分析历年“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等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江西省县域经济问题进行了开拓性的研究。本文对江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深入分析了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及地域差异明显等总体特征,最后为江西省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江西省;县域经济;竞争力

刘运伟(1982—),男,江西赣县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04级人文地理学研究生;蔡燕华(1981—),女,江西乐平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03级人文地理研究生;蒋梅鑫(1961—),男,江西泰和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教授。(江西南昌 330022)

本文为江西社科十五规划项目“江西省县域经济研究”(05yi86)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区域地理概况

江西省地理位置优越,东临浙江、福建,南连广东,西毗湖南,北隔长江接湖北、安徽,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三个经济发达地区的腹地。全省交通便利,京九铁路和浙赣铁路分别从南北和东西贯通全境外,多条国道、高速公路与外省相连。

江西省土地总面积16.69万平方公里。全省东南西三面群山环绕,内侧丘陵广亘,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8%,平原、岗地、水面的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2%。2004年末,全省耕地面积207.36万公顷,林地面积1062.92万公顷,淡水养殖面积36.38万公顷。[1]

(二)江西经济发展概况

从纵向看,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西省的地区生产总值逐年上升,总体经济实力不断提高。200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3495.94亿元[1],比1978年的87亿元翻了40多倍,比1990年的428.62亿元翻了8倍多。

从横向看,目前江西的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处于中下游位置,与中部内陆其他五省相比也有差距。这些差距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得以具体体现。以2004年为例,从全国来看,在GDP、人均GDP、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经济指标中,仅有GDP、农民人均纯收入处于全国中游水平,其他都在全国处于靠后的位置;从中部六省来看,仅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在第3位,处于中游水平,GDP、人均GDP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在第5位,财政收入排在第6位,处于下游水平。

县域经济是全省国民经济大系统的基本单元和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2]。因此,加强江西省县域经济的研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全省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发展现状评述

江西省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大省,现有99个县及县级市(区),其中县70个、县级市10个、市辖县级区19个。本文的研究区域是江西省80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县和县级市,不包含19个市辖县级区。这80个县级行政单元的国土面积为15.59平方公里,占全省的93.41%,总人口为3443.4万人,占全省的80.38%。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县(市)充分利用自然、社会、文化资源条件,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取得了较大成绩,已经成为省域经济的重要基础支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重要地位。2004年,全省80个县(市)实现的地区生产总值达1628.74亿元,占全省总量的46.59%。二是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地位突出,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县域经济的发展。2004年,全省80个县(市)的第一产业增加值达468.39亿元,占全省的65.81%,在GDP中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8.36个百分点。三是县域经济为最具增长潜力的经济实体。80个县(市)有占全省80%多的人口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与农产品,是全省最重要和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为发展特色经济提供了良好条件。

三、总体特征及发展水平分析

(一)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来看,发展水平相对落后

自2000年起,中国第一个县域经济研究所——中部县域经济研究所连续五年对中国各省市区县域经济的基本竞争力进行了排序。该排序采用人口、地区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参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GDP增长率等八项指标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强(A)到弱(J)划分为十个等级。

从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来看,江西省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始终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在中部六省也处于后进状态。江西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数始终在900—950之间,竞争力等级为Ⅳ等(全国共分五等)。在中部六省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江西省仅高于山西,排在第五位,且还有下降的趋势。在2001—2005年期间,江西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由第20位下降到22位,而山西的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则由第27位上升到了23位[3] [4]。因此,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江西如果再不重视县域经济的发展,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水平极有可能沦为中部六省倒数第一。

从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来看,只有江西省与安徽省在历届百强县(市)排名中无一入选。在第四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江西排位最高的南昌县仅排在206位。可见,县域经济竞争力不强,导致了江西县域经济的实力在全国相对落后。

从县域经济提升速度来看,江西省不仅数量少,而且很不稳定,时有时无。在第一、二、三、四届的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强县(市)中江西分别只有2、2、3、0个,而山西则有11、19、16、22个。因此,县域经济发展速度缓慢也是江西省县域经济水平相对落后的重要原因。

(二)从工业化进程看,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

工业化水平相对落后是江西县域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从县域经济的人均GDP来看。2004年,全省县域经济中人均 GDP为4730元,折合美元不足600美元,处于H.钱纳里世界标准模式中的第二时期,即工业化初期阶段。从工业在江西省各县域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来看。2004年,江西县域经济中第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例的平均水平为28.75: 39.00:32.25,工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6.6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3.9个百分点。从城市化水平来看。若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计算城市化率,2004年,研究区域的城市化水平为18.5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25个百分点。

(三)从地域构成来看,地域差异明显

在2004年的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序中,江西省80个县域经济实体的基本竞争力被划分为B-J九个等级(最高级别A级江西没有)。各级数量分别是B级5个,C级4个,D级8个,E级14个,F级17个,G级12个,H级16个,I级3个,J级1个。为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将江西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划分为四个档次,即B级和C级为第一档;D级和E级为第二档;F级、G级和H级为第三档;I级和J级为第四档。

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江西县域经济发展南北差距明显。综合地理位置、行政所属等因素,将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划为南部地区,其余的南昌市、九江市、景德镇、上饶市、鹰潭市、新余市、萍乡市、宜春市等八个市划为北部地区。由此划分出来的北部地区与南部地区所辖的县市数量相当,北部地区包括42个县域经济实体,南部地区包括38个县域经济实体。从南北部各档次县域经济实体数量来看,位于第一档次的九个县市全部位于北部地区,第二档次的县市数南北部都是11个,第三、第四档次的县市数南部地区多于北部地区。从南北部县级市的竞争力水平来看。位于北部的县级市当中,只有德兴市和瑞昌市是属于第二档次,其余的乐平市、贵溪市、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都是属于第一档次,而南部的3个县级市当中瑞金市、南康市属于第二档次,井冈山市属于第三档次。可见,江西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北部地区明显高于南部地区。

二是以省会南昌为依托中心的县域经济发展相对高水平地区。这一地区集中了南昌县、丰城市、新建县、进贤县、樟树市、高安市六个县域经济竞争力位于第一档次的县市。这一地区是江西省县域经济基础最好的地区,也是未来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突破的中心地区。

三是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落后的县市呈环状分布于全省的外围地区。在全省38个与外省交界的县市当中,第三、第四档次的县市有28个,第二档次的县市9个,第一档次的县仅有1个。

四、江西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

江西省80个县域经济实体的资源条件与经济基础各不相同,发展县域经济必须根据县情特点,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县域经济。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县市不可能在每个方面都具有优势,也不可能处于完全劣势。各个县市应深入分析自身实际,广泛比较,准确把握自己的比较优势,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二)加快工业化进程,提高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加快工业化进程成为壮大县域经济的必然选择。目前,江西省的县域经济仍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工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还不大。因此,实施工业化战略对于推进县域经济的发展意义重大。以广丰县为例,通过相继推进“工业兴县”、“工业立县”、“工业强县”等战略,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近几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30%,广丰县从一个远近闻名的贫困县一举成为江西省的工业强县、县域经济强县。此外,南昌县、贵溪市、丰城市等县市也因为工业基础较为雄厚,县域经济的实力较强。

(三)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县域经济的稳步发展

农村经济和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直接影响县域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就业与收入,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也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四)给予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投资环境

县域经济基础薄弱,需要给予相关配套的优惠政策扶持其发展。如优惠的财政政策、信贷政策和税收政策来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资金匮乏问题;优惠的土地使用政策解决工业化与城镇化进程中的用地问题。

(五)重视生态环境,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生态环境良好,是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潜在优势。在发展县域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充分利用好这个潜在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如以生态农业与观光农业等为主的现代农业、以绿色食品工业为主的生态工业、以生态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等。只有重视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西统计局编.江西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2] 中部县域经济研究所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有关县域经济的情况[R].中国县域经济网,2006-4-20.

[3] 刘福刚,孟宪江主编.中国县域经济年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4]中国县域经济网http://www.china-coun-ty.org,历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结果,2002-1-4、2002-12-10、2003-11-23、2004-11-6、2005-12-1.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刘清荣】

作者:刘运伟 蔡燕华 蒋梅鑫

上一篇:冷饮品牌营销论文下一篇:企业文化构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