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县域经济论文

2022-04-16

【摘要】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县域经濟发展与县域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论文主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相关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发展县域经济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发展县域经济论文 篇1:

发展县域经济 实现经济与财政的良性发展

2004年广东 GDP总量为16039.46亿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4343.1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16.87亿元。充分表现出了广东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排头兵形象。但广东县域经济却发展落后,县人均财政收入156元,比全国县人均219元低29%,还有66.2%的县(市)的财政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对于广东总体经济实力而言,广东县域经济发展落后、县级财力不足。这已成为广东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制约瓶颈。我们认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是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

一、县域经济发展要确立好主导产业、建设好重点财源、调整好经济结构

综观我省乃至全国,大凡县域经济落后的地区一定是主导产业缺乏,无重点财源而经济结构又不合理。所以发展县域经济首先就要先择好主导产业,建设重点财源,调整好产业结构。如何才能选择好主导产业,形成财源重点,实现结构的合理呢?有三条标准必须遵循。首先,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生产的东西要能够卖得出去,销路好。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生产的产品需求收入弹性要高,即产品要对消费者的收入变动很敏感。决定产品销路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产品本身的价格、人们的消费习惯等,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的收入水平。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收入水平总是在不断地提高。当人们的收入每提高1%时,产品的销量提高得比1%还要多,我们的产品就有了市场,就一定能形成重点的财源,县域经济就一定能够顺利发展。其次,财源重点和主导产业必须是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也就是说我们要有能力生产,我们的产品能够满足市场的需求,该搛的钱都能搛回来。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我们选择的产业生产率速度提高要快。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都是科技含量高的产业,也都是资本、技术和信息集约化程度高的产业,由于生产率速度提高得快,单位时间和单位人工生产的产量就高,我们的供给能力就会很强,在市场的竞争能力也就很强,该搛的钱就都能搛回来,县域经济就没有不发展的道理。最后是我们选择的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地区优势。符合需求收入弹性高、生产率速度提高快的产业有很多,但要根据当地的各项资源禀赋优势来选择最符合我们当地实际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这样我们就能驾轻就熟,以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最快地发展县域经济。

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科学形成,事实上也是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合理的标志。拿三次产业来说,第一产业农业产品需求收入弹性低,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需求收入弹性高。农业是基础产业,没有不行,但要靠单纯的农业是很难致富的。要发财致富必须搞工业和第三产业。所以人们经常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富”,就是这个道理。这也说明了合理的三次产业比例关系。平均来说,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比例,大体是2%:32%:66%。呈现出一种三次产业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是随着其序号而递增的趋势。这就是经济学家所说的合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趋势。综观全国和广东也是如此,大凡县域经济不发达、财力不足的县,其农业产值比例就高,二、三产业产值的比例就低。而县域经济发达、财力雄厚的县都是非农产业发达的县。非农产业就业机会多,非农产业收入水平高,这个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就高,这是个非常重要的经验。广东很多的县域产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我省县域经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进一步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关键是要在选准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前题下,坚持调整和优化县域经济的结构。首先要调整产业结构,主要是要稳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提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再者要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现在县域经济的发展差距,还表现在所有制结构的差距上。什么地方GDP增长快、有活力、财政日子好过、老百姓收入高,从县域经济来看,一定是非国有经济的比重大,甚至是非公有经济的比重大。因此必须大力推进所有制结构的转变,尤其是积极扶持非国有的、非公有的民营经济的发展。

二、县域经济的发展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县域经济是地方财政的根基,是县级财政的坚实来源。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和作用,是促进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发生了转变,县域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思路应按照政府与市场的分工和公共财政的性质,着重于宏观整体发展。或者说应着重于前面我们所说的县域主导产业和重点财源的确立、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在公共财政的框架下,财源建设的主体为各类市场,而不是政府,这是我们首先要明白的。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弥补市场的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和创造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所以县级财政应积极转变支持经济发展的思路,采取新的手段和措施实现财政与经济的良性发展。

一是要以主导产业的确立作为财源建设重点,切实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后劲。对于广东多数欠发达县而言,较有针对性的做法,是要以一定的财力加强主导产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对园区水、电、路、通讯以及环保设施的建设和完善,通过建设一种良好的投资服务体制,形成一种外部经济的投资环境,以吸引主导产业的广大投资者。可以说,这具有一种抛砖引玉的功效,比较适合欠发达地区。具体工作中,各地可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综合运用政策及资金手段,大力扶持园区发展。同时,还应当坚决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浪费资源,突出园区建设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在一个市或县范围内,可以集中建设好一两处园区。鼓励县、乡招商引资进园区,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财政体制合理地分配园区的财政收入,实现各方利益均占,调动各级、各方面的积极性。从而形成县域内全社会县域经济发展齐抓共上的良好氛围。

二是财政要加大县域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加强县域基础设施,扩大县城框架、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既是公共财政本身的职能,同时又能改善投资环境,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加快城市化的进程,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方面既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前期的财政投入,各地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开展城市经营,通过对城市有限公共资源的市场化操作,比如出让冠名权、经营权以及采用BOT、TOT、拍卖等多种方式,吸引外部或民间资本参加公共设施的建设,加快城市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又可以以财政政策工具引导县域产业结构调整。

三是要改变财政主体型投资方式和直接支持竞争性企业的做法,采取间接支持方式、以诱导型投资特别是财政贴息促进民间、企业主体性投资,努力扩大财政投资的乘数效应,带动社会投资跟进增长。在具体工作中,一方面重点要放在培育市场,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上。发展民营经济,对政府来讲,风险小、收益大、好处多。提高县域经济的民营化水平,就是提高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活力,是从根本上来奠定县域经济发展的微观基础,所以应当成为财政支持的重点。另一方面还要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工作。招商引资不仅可以通过外部资本来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引资的同时也是技术引进的过程,是培育本地劳动力的过程,是加快县域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通过以上过程,可以改变县域生产函数的性质,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式的发展。当然我们还必须注意既要从政策上、资金上保证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要注意招商引资的重点放到优化投资环境上来,坚决禁止无序恶性竞争。县级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不能与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相抵触,不能损害国家和全省的整体利益。

四是要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为各种所有制企业、各级企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公平竞争环境。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享改革后,省级、市级、县级各级的财政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级企业都成为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县一级来说,要转变观念,不求所有、但求所得,对所有的企业都要一视同仁。只要能提供税收,给地方带来好处,无论是上级企业、地方企业,还是外资企业,民营企业都给予支持,积极为其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要充分发挥市场的调控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源建设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在财政资金的使用上,要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放大资金的乘数效应。如对企业的支持,可以引入竞争择优机制,综合运用担保、贴息等多种方式,逐步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以及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和吸引作用。

县域经济是县级财政的根本,县域经济发展了,县级财政才有可能实现根本性的好转。但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处理好财政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发挥财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职能作用,用好欠发达县有限的财力,发挥县级财政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就一定能实现县域经济和财政的良性发展。

(作者单位:中共韶关市委党校、韶关市曲江区财政局)

作者:欧阳建国 孙江平 欧晓万

发展县域经济论文 篇2: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对策

【摘 要】县域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县域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县域经濟发展与县域城镇化建设发展过程来看,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制约着县域城镇化水平的提升。论文主要针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相关策略进行探究,希望能为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

1 引言

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行政区域经济,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单元,也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县域经济具备完备的经济功能,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体系,通过一个个独立的发展单元共同组成社会经济体系。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增速。因此,必须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建设的重视,明确当前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促进我国国民经济水平的整体提升。

2 当前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

从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存在严重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要显著优于西部内陆。欠发达地区县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具有规模小、数量多、产业链短、技术附加值低、核心竞争力缺乏以及专业高水平人才严重欠缺的问题,导致县域经济相对来说辐射作用比较弱。受到政策因素、地理位置、资源含量以及开放程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愈发凸显。相对来说,很多县域城镇化建设存在严重不足,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很多县城人口聚集能力有限,人口数量较少,并不能够充分释放城镇居民的有效需求,就业吸引能力相对较差,经济增长呈现困顿与乏力的局面[1]。

2.2 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

从当前我国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来看,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和落后,难以为县域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效的思想支持,甚至会制约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从县域经济领导层来看,很多干部在推动工作和谋划发展的过程中按部就班,思想保守,没有实事求是地开展改革和创新活动,导致县域经济发展一直停滞,县域城镇化建设难以得到有效推进,阻碍县域经济的进步[2]。

2.3 县域经济环境建设存在差距

虽然县域经济在近年来获得了迅猛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影响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在县域经济总量、整体竞争力和发展质量方面都与地级城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中,环境建设方面的差距是最为突出的体现之一。县域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环境建设水平普遍较低,电力、交通、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滞后,有的地区还存在对企业乱收费、乱罚款的现象,不仅会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的生产运作,甚至会造成大量核心企业的流失,影响县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环境建设的滞后导致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严重不足,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受到较大的金融危机冲击,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遭受毁灭性的打击[3]。

2.4 县域经济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从当前对我国县域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来看,普遍存在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的问题,产业之间比重不合理、不科学,工业化推进目标不明确,传统产业占比较大,而且效率低下,缺乏特色性和抗风险的产业。农业是当前绝大多数县域经济的主要来源,相对来说投入较大,产出较少,要想促进县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必须要加快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吸引各种项目和工厂参与县域经济的建设过程。明确构建县域工业化和城镇化等发展理念和发展体系,提高县域经济的科技水平与教育水平,将县域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要求有机结合起来,合理提取和利用县域经济的各项资源,并将已有的各项资源转变成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特色的县域产业[4]。

3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相关对策

3.1 打造特色县域产业和特色经济

我国县城数量较多,分布较广,不同县城受到地理位置、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历史底蕴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独具特色的县域文化以及经济特点,这也造成县域经济的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要想实现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县域城镇化的优化升级,需要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的特点打造特色产业,提高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长远性。首先,明确县域特色产业发展的关键地位,并在选择经济发展模式时考虑一些客观的因素,包括目前的经济发展区位,人力资本以及资源禀赋,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已有的成功模式。从县域经济发展实践过程来看,特色产业的发展可以提高县域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所以在具体开展县域经济优化改造的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前县域经济的发展特点以及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要求,集中力量挖掘具有条件优势和资源优势的特色产业,并将之培育成为县域经济的代表,转变县域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增强特色产业的活力。其次,在特色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当地的资源状况、人力资本、交通区位、经济发展形势以及科技水平等各种因素打造与县域城镇化建设目标一致的特色经济与特色产业。

3.2 以创新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县域经济要想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提高内部的核心竞争力,注重科技创新和经济改革,对传统产业结构进行升级和改造,将县域经济延伸到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中,大力培植和发展拥有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强以及发展潜力较大的新兴企业,并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持、政策支持和技术支持。通过实施人才引入计划吸引专业高水平的人才参与县域经济的建设,综合当地县域的特色以及互联网思维引进新兴产业,提高县域经济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县域经济现代产业体系的打造,通过产业和企业聚集人才,建立起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帮扶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风险的规避,压缩企业开发周期与开发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得企业的科技研发成果能够真正转化为企业的利益。政府需要加大对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带头普及创新意识,为创业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与条件。

3.3 转变原有的县域经济发展思想观念

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部分县域经济实力差所造成的,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县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也是由于思想观念的差距所导致的。首先,现有干部群众长期以来受到传统思维和本土地域的条件限制,观念上比较陈旧,视野相对较窄,缺乏敢闯敢干的魄力和勇气。在进行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转变原有的發展理念和发展思想,加快思想的解放,转变工作方式,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突破性的推动建设和超前性的谋划发展。将发达地区科学可行的先进思想理念引入县域建设规划以及经济管理各个层面。其次,还需要鼓励各级干部领导积极运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发展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激发县域机关和企业的工作动力,强化赶超意识,教育县域广大群众普遍转变思想观念,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县域经济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因此,需要加强对县域经济发展问题进行探究,通过采取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和优化升级方案,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我国整体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包刚轼.县域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外企业家,2016(23):32.

【2】杨立国.浅论我国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J].中国外资,2013(21):204.

【3】胡月秀.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开发研究,2014(02):25-28.

【4】李建伟,赵峥.新时期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问题[J].西部大开发,2016,(03):42-49.

作者:陈逸韵

发展县域经济论文 篇3:

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对策

[摘 要] 县域经济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重要的经济发展点,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然而,我国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升了城镇居民的生活质量,也暴露出来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会更加严重限制城镇化的进程。本文主要分析了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突显出来问题,提出了几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 县域经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

县域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让我国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进行相应的关联,让我国经济发展更加全面。县域经济和其他独立的经济体相同,有较为完整的经济功能。众多县域经济体共同组成了我国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经济整体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有必要加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高县域城镇化程度,对于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应对。
一、县域经济和城镇化的概念

1.县域经济

县域这一概念内涵较多,它不仅包括县域政治、县域经济、县域文化,还包括在这些基础上形成的县域政治和县域生态,它是县城相关建设和发展的集合,是我国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是以县域行政区域为指定范围,以县级财政数据为指标,对县城的各个地带进行资源、人力、资金进行调度和控制,以便让其更好发挥作用的经济体。和城镇不同的是,县域经济和农业的关系更加紧密,能够更加良好地参与到村镇的经济循环中去。县域经济这一概念的提出,同时也指明了县域经济在我国经济整体中的枢纽作用,它承上启下,让村镇经济和城市经济更加有效地衔接起来。过去我国村镇经济相对于城市经济比较独立,除了农业产业和城市有较为密切的联系以外,并没有更好地连接手段。县域经济的发展更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通过县域经济的转接,村镇经济的发展渠道更为广阔。不仅如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对县城自身的经济也有极大地促进作用,对县城人口的居住水平也有较好的提升,还会让县城更加城市化,带动县城各行各业的发展[1]。

2.城镇化

城镇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它和城市化异曲同工,主要包括经济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城建城镇化等多个侧面,近些年由于对这一概念的补充,又延伸出生活环境城镇化、生活水平城鎮化等多个侧面。城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良好的城镇化建设会让城镇人口增加,让县城产业结构升级,资源更加丰富,让城镇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具备城市文化的内涵。
二、我国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暴露的问题

1.县域经济发展欠缺平衡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分布不均,县域经济发展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这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太平衡,相较于西部各县,东部、南部的县域发展要远远超前。尤其我国东南部沿海城镇,私有产业发展迅速,生产效率高,成本低,导致东南部的县域经济发展建设效果要远远好于内陆城镇。这主要是内陆城镇地理位置相对封闭、资源相对缺乏、技术相对落后、人才吸纳政策不健全等。这些原因综合起来,造成了我国内部县域经济落后的现状,进而形成我国各地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结果。这种结果在城镇的长期发展中消极作用是异常明显的,它会导致城镇人口加速外流,人才数量减少,导致城镇经济发展速度更慢的恶性循环。

2.县域经济发展观念陈旧

我国县域经济虽然已经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仍有一些城镇延续着陈旧的发展思想和观念,没有迎合时代发展的新趋势,造成城镇经济固步不前,缺乏创新的活力和改革的动力。这些城镇的行政领导通常缺乏长远的眼光,不能前瞻到经济发展的趋势,不能结合城镇自身的独特情况形成一套更加科学的发展理论和方法,严重制约了城镇的建设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3.县域经济发展差距明显

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虽然在逐年提高,但是这一结果有赖于东南沿海城镇的经济带动,而内陆城镇的县域经济发展仍然进步缓慢。内陆城镇经济总量和沿海发达城镇相比,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这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但最为凸显的原因是内陆城镇科技水平较低,教育水平不高,这些原因造成了内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较低,缺乏高新技术企业,缺乏完善的网络建设,自然也就难以吸纳尖端人才,制约了城镇的发展。另外,一些地区还存在监管不力的现象,地方保护主义横行,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秩序,影响城镇的健康发展。县域经济本来就弹性不足,对外界因素的影响抗性较低,这一系列问题更是加剧了县域经济的恶性循环[2]。

4.县域经济产业结构组成较为单一

我国县域经济大都依靠城镇的固有资源,产业链也通常不会延伸到太远的地区,这是县城经济体不能继续壮大的主要原因。县域经济产业结构通常较为单一,产业构成缺乏科学性,通常都是工业生产企业支撑起了整个城镇的经济发展。然而,县域经济体中的工业生产效率普遍偏低,产出不太理想,只能满足当地城镇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些县城更是缺乏“领路”的工业生产企业,县政府也没有制定出更加科学、长远的经济发展目标。县城教育水平偏低,留在县城的学生水平不高,而高水平的学生都离开了县城,人才外流更是县域经济不能发展出更加完善的经济结构。加上我国目前仍然有很多县城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作为城镇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对经济结构的丰富和完善收效甚微,许多农业发达的城镇仍然照工业发展水平高的城镇差距较大。
三、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的优化方法

1.打造县域经济特色产业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分布在各地的县城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各县城政府要想让本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加快城镇化的建设速度,就需要结合自身的经济特点,打造出发挥自身优势的特色产业,让县城在经济市场中更快地利用自身竞争力,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第一,县政府要深刻了解本地的经济特色,分析产业在本地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综合考虑人文因素、人力资源因素等,在参考成功县域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特色的产业体系。特色产业对于县域经济的发展大有好处,它可以让县域经济具有更好的抗风险性,并让县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加具有竞争力。县城需要结合自身特点,对本地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将资源通过产业进行加工,形成独特的、满足市场需要的产品;其次,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同时,要兼顾县城的长远发展需求,同时还要让产业符合生态环保的理念,对当地资源进行保护的同时进行合理的开发,保证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创新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任何一种产业要想稳定发展,都必须依靠其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县域经济体中的产业也不例外。县域经济要想具备更强的竞争力,就必须从科技入手,利用科技创新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并依照科学理念的指引,对产业进行一定的改革,让它的产业链延伸更广,让产业的发展潜力更大。同时,县城还要对人才扶植政策做出创新。县政府可以通过对产业进行一定程度的改革,让它对尖端技术人才更具吸引力,并适当地出台尖端人才落户奖励政策,通过模式创新吸纳更多的人才,让人才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助力。县政府还要认识到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性,通过互联网建设,让产业借助信息技术的力量,更加广泛地触及到受众,为产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县域经济的模式创新还包括对相关产业的扶植,政府可以积极引入先进的技术,帮助企业缩短生產周期,提高生产力,并适当地节约成本,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3]。

3.转变固有的经济发展思想

县城由于多种客观因素的限制,其经济发展模式普遍偏传统,人口的经济发展思想也不够先进。政府领导要以身作则,起到示范作用,带领人民转变思想,摒弃传统的发展观念。政府领导要摒弃陈旧的地域资源观念,拓宽视野,让自己具有开拓的精神和勇气,尤其要带动人民提高思想认识,认识到转型和创新的重要性。政府还要借鉴成功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加以调整,形成更加适合本地县域经济发展的体系。

县域经济是我国庞大经济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经济的发展状态和建设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总体发展水平。所以,相关部门要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和建设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总结,利用更加科学的发展手段,结合先进的科学技术,打造特色的县域经济产业,促进本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海姣,张正河.城镇化与县域经济的相关性[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03):18-24.

[2]张晓琴,谢煜.县域城镇化发展:生态理念、耦合机理及其实现路径[J].农林经济管理学报,2016,15(06):727-734.

[3]陈逸韵.县域经济发展与县域城镇化优化升级的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9(12):94-95.

[作者单位]

中共德惠市委党校,吉林 长春

作者:别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