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金融发展论文

2022-04-15

摘要:以福建省清流县2008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28个季度数据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对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总体上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波动上升态势,但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显示二者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表现为“短期负效应、中期正效应、长期效应为零”的特征,相互促进作用较弱。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县域金融发展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县域金融发展论文 篇1:

县域文化产业大发展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提出,要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等四个方面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

随着《决定》的通过,我国的文化产业将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时期。而任何一个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都离不开政策的支持和引导,更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那么金融应该如何支持文化产业的发展呢?从全国的范围来讲,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比如:加大信贷投入,支持国有文化企业的改革和改制,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做大做强;开发新的金融产品来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消费的需要,对文化创业、文化科技创新等项目提供资金支持等等。如果将范围缩小到县域来思考的话,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对于文化产业县域金融似乎无可作为,但是细加思索又会发现,县域文化产业也将迎来一个蓬勃发展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县域金融的支持。

一、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潜力

(一)县域文化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以寻甸县为例。从产业体系上看,寻甸的文化产业体系主要由图书销售行业、印刷行业、广告传媒行业构成,现代文化产业还处在空白阶段,甚至连电影院线都没有;从规模上看,除新华书店具有一定规模外,其他产业主体多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零星分散,规模较小;从文化消费情况看,在农村,大多数成年人一年只买一本皇历,除此之外,不会购买一本其他书籍,不会看一场电影,不会订一份报纸。因此,从各方面看,寻甸的文化产业基础都非常薄弱。

(二)县域文化产业发展具有潜力

仍以寻甸县为例。寻甸的文化产业发展仍具有潜力。一是寻甸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在这块土地上长期生活着回、汉、彝、苗等多种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文化较为丰富;寻甸县柯度镇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柯度镇的红军长征纪念馆和“六甲之战”遗址实际上已经成了本县及周边县区的红色教育基地;寻甸还有适合休闲旅游及垂钓的北大营草场、风龙湾风景区,不久的将来,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扶持和地方政府的努力推动下,极有可能实现文化与旅游的对接。二是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下乡步伐的加快,会为寻甸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动力。三是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外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整体文化素质的上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也会日益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读书、看报、上网、看电影等,因此文化消费市场的扩大是必然之势。

二、县域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一)文化基础设施及文化服务网络的建设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要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税收减免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决定》还提出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加强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建设,深入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扶持文化企业以连锁方式加强基层和农村文化网点建设,推动电影院线、演出院线向市县延伸,支持演艺团体深入基层和农村演出。无论是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文化室、放映场所等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流动服务站、电影院线、演出院线、文化服务网点的建设都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当然也需要金融的支持。

(二)扩大文化消费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提出扩大文化消费,要创新商业模式,拓展大众文化消费市场,开发特色文化消费,扩大文化服务消费,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积极发展文化旅游,发挥旅游对文化消费的促进作用。而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文化消费场所的建设、文化旅游项目的开发和发展都需要金融的支持。

(三)国有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需要金融支持

《决定》指出,要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投资文化产业,参与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县域内也存在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如有线电视台、电影公司等。这些国有文化单位的改革需要金融的支持。

(四)现有文化产业主体的发展壮大需要金融支持

县域内现有的文化产业主体零星分散、规模较小,文化创新、创意能力不足,随着文化需求的提升,文化消费市场的拓展,这些产业主体必然会有谋求发展壮大的冲动,从而也会寻求金融支持。

三、县域金融应未雨绸缪,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县域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

(一)探索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县域经济的发展由地方政府主导,金融机构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的沟通交流,了解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战略规划、发展模式等信息,同时也让地方政府理解金融机构自身的经营目标,在相互包容谅解的基础上共同研究探索可持续的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思路。

(二)创新金融产品及服务

文化产业主体的行业和性质不同,其资产结构、经营模式、营利模式也不同。金融机构应该创新金融产品及贷款抵押担保方式,满足不同文化产业主体的融资需求,在支持县域文化产业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

作者:马福阳

县域金融发展论文 篇2:

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摘 要:以福建省清流县2008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28个季度数据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对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总体上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波动上升态势,但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显示二者内生发展动力不足,表现为“短期负效应、中期正效应、长期效应为零”的特征,相互促进作用较弱。因此,应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对县域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进而构建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促演进的长效机制。

关 键 词:县域金融;经济增长;脉冲响应;方差分解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inancial Development at County Level and Economic Growth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Qingliu County, Fujian Province

Zhou Huimin1, Yu Ping2

(1.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2.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Chengdu 611130, China)

Key words: county financial; economic growth; impulse response; variance decomposition

一、引言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 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要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而县级政府作为脱贫攻坚战的直接指挥者、施行者以及推动者,对顺利完成脱贫攻坚战起着关键的作用。同时,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对推进经济发展,实现贫困人口脱贫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而实体经济的繁荣也为深化金融改革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然而,目前处于“三期”叠加特殊时期的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金融风险逐步暴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可持续能力堪忧。为此,我国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提升金融对经济发展的供给能力,特别是加强对经济发展中重点领域与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有关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并伴随着内生增长理论的突破而得以逐步发展与完善。如Gurley & Shaw(1955[1]、1956[2])、Goldsmith(1969)[3]以及McKinnon(1973)[4]等学者提出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理论,由此开启了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热潮。随后,诸多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 例如King & Levine(1993)的研究证实了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正相关关系。[5] 然而,Christopoulos & Tsionas(2004) 运用面板单位根以及协整分析发现短期内二者并未显现显著的因果关系,而长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存在单向因果关系。[6]近年来,国内学者亦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例如,武志等(2010)基于“供给主导”与“需求遵从”的理论假说论证了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并认为金融发展的内在质只能由经济增长所引致。[7]然而,马轶群等(2012)基于我国1978~2010年相关数据的研究表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不存在长期稳定关系。[8]张亦春等(2015)运用偏离度以及双门槛回归分析方法研究得出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并非简单的线性正相关,而是呈现出促进和抑制的非均衡特征。[9]此外,部分学者从“三农”视角对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例如,唐礼智(2009)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进行的研究认为农村金融与农民纯收入之间存在稳定的长期正向关系。[10]田杰等(2012)以人均金融机构网点数为指标证实了农村金融密度对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增加有显著的促进作用。[11]张兵等(2015)进一步运用空间面板回归模型,考察了农村金融发展和贫困减缓间的非线性空间关系,认为农村金融发展对减贫具有空间溢出效应。[12]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诸多有意义的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然而,从研究视角来看,学者们主要从国别、省(市)域视角来研究二者的相互作用机制,鲜有从县域视角展开研究。而县域经济是我国农村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健康发展的关键一环, 目前金融对农村经济服务相对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基于此, 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在研究区域上,考虑清流县位于福建省三明市西部, 是一个典型的欠发达山区贫困县,且该县2013年被确立为福建省2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 同时其所在的三明市2014年被列为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也是福建省惟一的国家扶贫改革试验区。以该县为例探讨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可为促进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协调共进提供一定的政策参考, 以期为全国县域的金融供给侧改革、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提供有益借鉴。其次,在研究时序上,着重讨论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可以有效反映当前我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所面临的困境。再次,在研究指标变量上,通过构建较为全面、合理的指标体系反映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综合内涵, 避免以单一指标衡量变量所造成的片面性。

二、模型、变量与数据

(一)模型构建

Christopher Sims于1980年开创性地将向量自回归模型(Vector Autoregression,VAR)引入经济学研究。这种非结构化模型旨在把经济系统中每一个内生变量视作所有内生变量滞后值的函数,从而揭示变量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与建立在经济理论基础上的结构化模型相比,VAR模型更有助于研究随机扰动对多变量时间序列系统的动态影响(李怀政,2011)。[13]鉴于此,本文通过构建VAR模型,并基于模型进行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对我国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间的动态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EG、FD分别表示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水平,?准1j(?准2j)表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来自自身滞后期的影响,?酌1j(?酌2j)分别表示经济增长(金融发展)来自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滞后期的影响。u1t、u2t为误差项。

(二)变量选取

在综合考量众多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实践,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分别对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概念进行外拓与界定,确定从间接融资与外部融资两方面将金融发展予以指标分解与特征细化。具体来看,从贷款增量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值、贷款余额与存款余额比值来考量间接融资,并从实际利用外资额角度衡量外部融资,从而较为全面地展现样本区域(清流县)金融发展的综合内涵。需要指出的是,考虑到清流县资本市场发展较为迟滞,直接融资比例极低,因此在设定金融发展指标时可忽略直接融资因素,而这无论从样本区域经济实践还是从实证视角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此外,本文还从增长数量、增长质量、增长速度三个方面将经济增长予以内涵的扩展与特征综合。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三)数据说明

数据为2008年第1季度至2014年第4季度,共28个季度数据。这一时期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我国经济在“四万亿”刺激下保持了平稳发展,同时以利率市场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改革逐步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逐步增强。从县域视角来看,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逐步完善, 特别是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的逐步深入、 农村多种担保形式的信贷产品的逐步发展,金融服务“三农”能力具有较大的改善。但随着经济的运行,前期经济发展所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金融风险抬头甚至不排除有触发局部金融风波的可能, 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堪忧。因此,这一时期的经济金融实践具有较强的实证研究价值。 数据源于各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各县市支行《金融统计月报》、清流县银监办《金融快讯》、清流县统计局《统计月报》等。此外,为消除数据量纲、降低量级,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对各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同时考虑到数据的经济意义,将标准化数据通过线性平滑法划归到[0.1,0.9]区间内。

(四)综合指数核算

将指数化后的数据进行算术平均并逐级加权求和,可得清流县2008~2014年季度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综合指数。限于篇幅具体数值不再列出。图1列出了金融发展指数(FD)、间接融资指数(IF)、外部融资指数(EF)、经济增长指数(EG)趋势图。

总体来看,清流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水平处于波动上升态势。2008年1季度至2014年4季度,金融发展指数、间接融资指数、外部融资指数与经济增长指数分别由2008年1季度的0.26、0.32、0.19、0.40上升为2014年4季度的0.37、0.37、0.38、0.70,分别上升42%、16%、100%、75%,其中,外部融资与经济增长指数具有较大的提高。然而,从波动幅度来看,外部融资指数2008~2012年波动较为平稳(均值为0.32),而2013年以来,该值具有较大的波动幅度,最低为0.1,最高为0.9,极差高达0.8。其余指数波动性较为平稳。此外,间接融资指数与金融发展指数具有较为一致的波动规律,这进一步印证了该县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投融资体系,资本市场发展较为欠缺。另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趋势波动性存在1~2个季度的滞后,这为下文研究二者间的动态关系提供了初步的数据支撑。需要指出的是,为进一步消除数据波动性以及异方差的影响,下文在实证分析中,将FD、IF、EF、EG四个指数进行对数化处理, 最终实证指标为LNFD、LNIF、LNEF、LNEG。

三、实证结果

(一)基础检验

1.平稳性检验

VAR模型要求数据具有平稳性, 运用ADF统计量对样本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结果见表2。LNEG、LNFD、LNEF、LNIF 4个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因此4个时间序列均平稳。同时平稳性表明,清流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长期存在收敛的态势。

2.格兰杰因果性检验

由于VAR模型的非结构化特征,需要确定经济变量是否存在明显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避免伪回归,确保实证结果的经济含义。鉴于此,进一步运用格兰杰因果性检验,对金融发展(LNFD)、间接融资(LNIF)、外部融资(LNEF)三个变量与经济增长(LNEG)的格兰杰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第一,LNFD与LNEG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该县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可进一步运用VAR模型对二者相互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

第二,LNIF与LNEG仅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间接融资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而经济增长不是间接融资的格兰杰原因。究其原因,清流县投融资渠道主要依赖间接融资,近年来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花卉苗木、氟化工、光伏、煤化工等主要支柱产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受到互联网金融以及企业总部资金归集的影响,银行业资金分流较为严重,同时伴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贷款需求减弱,这些因素对间接融资渠道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冲击。截止到2014年末,全县存款余额4.28亿元,比年初增加2.80亿元,同比少增0.26亿元。另外,1季度末少增2.5亿元,2季度末少增2.4亿元,3季度末少增3.59亿元。全县贷款余额为2.89亿元,比年初增加1.47亿元,同比少增4.3亿元。

第三,LNEF与LNEG不存在格兰杰因果性关系。外部融资与经济增长间不存在显著的相互作用关系。合理解释在于,作为福建省欠发达山区——清流县,其区位优势较弱,偏居一隅,仅永宁高速一条“过境”高速公路,交通瓶颈明显,与省会及周边较发达县(市)交通联系不便。同时与周边宁化县与永安市相比,该县经济总量较小,基础设施发展层次较低,市场环境发展相对滞后,对外部投资者吸引力相对较弱。截止到2014年末,实际利用外资额为905万元,居全市12个县区市的第8位,低于周边各县市。

3.最优滞后阶数判定

格兰杰因果检验显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因果关系, 可进一步运用VAR模型对二者的内在动态作用机制进行深入剖析。为进一步保证模型具有较强的解释力,需对模型最优滞后阶数进行判定, 从而保证模型在滞后期与自由度间的均衡。表4显示了LR(似然比统计量)、FPE(最终预测误差)、AIC信息准则、SC信息准则、HQ信息准则对最优滞后阶数的判定结果, 除SC信息准则倾向建立一阶滞后模型外,其余判定规则均倾向建立二阶滞后模型,由此依据“多数原则”最终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2,可构建VAR(2)模型。

4.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基于前文平稳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性检验以及最优滞后阶数的判定, 并结合VAR建模思想以及模型回归结果,最终构建如下模型:

LNEG LNFD=0.44 -0.040.37 0.18 LNEG-1 LNFD-1+

-0.07 0.57 0.16 -0.22 LNEG-2 LNFD-2+ 0.08-0.58

进一步对该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2所示。该VAR(2)模型特征方程所有根的倒数都小于1,即全部根的倒数值均位于单位圆内。据此,该VAR(2)模型是稳定的,这为脉冲响应函数(IRF)和方差分解提供了基础条件。另外,根据VAR(2)模型可知,滞后1期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为负值,而滞后2期的影响系数为正值,两系数之和为正值。这说明该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存在迟滞,短期会进一步抑制经济增长。此外,经济增长滞后1期与滞后2期对金融发展均存在正向影响,且存在减弱态势。

(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前文基于VAR模型初步展现了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剖析二者的动态变动特征, 下文将进一步运用VAR模型的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对此进行解析。脉冲响应函数刻画了来自随机扰动项一个标准差大小的新息对变量当前和未来的影响,它能够形象地刻画变量间动态作用的路径变化。图3、图4刻画了经济增长分别对自身和金融发展一个标准差新息的脉冲响应函数,同理,图5、图6刻画了金融发展分别对自身和经济增长一个标准差新息的脉冲响应函数。

第一,经济增长(LNEG)对其自身的脉冲响应(见图3)。初期具有较强的反应,产出增加约0.23,但持续时期较短, 在第3期形成微小的抑制作用,随后虽有反弹,但存在下滑的态势,最终经济增长回到原有的水平。 这说明该县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较弱,长期依赖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带动的经济增长所引致的投资饥渴和资源诅咒等问题, 使该地区陷入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的境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堪忧。近年来,该县凭借其丰富的煤、铁、锰、钨、稀土、石灰石、萤石等自然资源,积极引进氟化工、光伏、煤化工等产业,实现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自2008年以来该县GDP实现了年均14.1%的增速,GDP总量则由2008年的23.6亿元上升为2013年的68.4亿元。然而,随着我国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逐步深入,这种依赖资源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逐渐遭遇瓶颈。2014年以来,该县各项经济指标开始逐步下滑, 1季度GDP增长率下降到8.9%,为2008年以来的最低点,全年GDP增长率为10.4%(2008~2013年平均增速为14.1%),增速明显放缓。

第二,经济增长(LNEG)对金融发展(LNFD)的脉冲响应(见图4)。在第1期并未有显著的经济效应,第2期显现负效应,随后逐步反弹并于第3期达到最高正效应, 之后呈波动下滑, 最终在第13期经济增长回到原有水平。由此可见, 清流县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短期呈现抑制作用,长期来看具有一定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可持续性较弱。究其原因,一方面, 由于短期内信贷主要投放于大型工业企业,从而对具有较快经济增长效应的中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存在挤出,导致经济进一步下行, 但随着工业企业产出效应的逐步显现, 经济逐步反弹回升。然而在产能过剩的宏观经济背景下,工业企业的经济增长效应最终也将遭遇瓶颈。

第三,金融发展(LNFD)对其自身的脉冲响应(见图5)。与经济增长一致,初期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金融发展增加0.22,但持续期较短,在第3期形成负向效应,随后经历反弹(正向)、回落(负向)、再反弹、回落,最终金融发展回归原有的水平。由此可见,该县金融发展同样存在自我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究其原因,该县投融资体系严重依赖间接融资渠道,目前全县仅6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且严重依赖存贷款业务, 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这种依赖传统存贷业务的模式将遭遇巨大的瓶颈, 进而影响银行的持续运营能力。 据统计,2014年,该县存款余额占资金来源比重均值高达105%, 贷款余额占资金运用比重均值高达77.08%, 利息收入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平均高达95%以上。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 银行存款面临分流压力,同时近来不良贷款持续攀升使得贷款质量遭受巨大的挑战, 影响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进一步阻碍了金融发展。

第四,金融发展(LNFD)对经济增长(LNEG)的脉冲响应(见图6)。初期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随后反弹回升,第3期到达最高正向效应,但随后又再次出现回落、反弹的波动态势,金融发展在第12期后又重新回到原有水平。一方面,该县金融发展的宽度不足, 农村金融服务功能弱化,金融机构网点少,农村支付结算服务水平较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收入无法及时转化为存款。截止到2014年末, 该县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仅32个,其中21个网点分布于12个乡镇,且只有农信社(12个网点)、邮政储蓄银行(7个网点)和农业银行(2个网点)。同时部分大型企业资金存在定期归集公司总部现象,从而减少了清流县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业务的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县域金融机构信贷审批权限普遍上收,特别是小微企业单户贷款审批权限偏小,无法有效满足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融资饥渴,进一步阻碍了该县的金融发展。

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对来自自身一个标准差新息的冲击,在初期都具有较强的正向效应,但随后回落至原有水平,显示二者内生动力不足。同时,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相互间的脉冲响应显示“短期负效应、中期正效应、长期效应为零”的特征,二者相互作用机制较弱,县域金融深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方差分解分析

为确定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在波动中各新息(随机扰动项)的贡献度,可进一步进行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见表5和表6。该县经济增长的变动在初期受到自身影响高达100%, 而金融发展对其贡献度在第2期才显现,随后逐步增长,在第7期后稳定于25%左右,即该县经济增长扩张水平预测方差的25%可由金融发展水平的变动来解释。 此外,从金融发展来看, 经济增长的变动在初期就显现出5.53%的贡献度,随后第2、3期迅速攀升,并在第7期之后保持在25%左右,表明该县金融发展变动的预测方差的25%可由经济增长的变动来解释。总体来看,县域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的变动主要来自自身新息的冲击,进一步印证了二者相互影响作用机制较弱的论断。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前文通过综合指数分析以及脉冲响应函数与方差分解分析对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进行了深入剖析。结果表明,总体上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处于波动上升态势,但二者的动态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具体来看,间接融资与外部融资对经济增长仅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尽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但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分析显示二者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同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间的脉冲响应显示出“短期负效应、中期正效应、长期效应为零”的特征,表明二者相互作用机制较弱,县域金融深化的持续推进以及经济平稳有序发展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据此,应积极推进金融供给侧改革,提高金融对县域实体经济的供给能力,构建县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促演进的长效机制。基于此,给出以下政策建议。

第一,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培育经济增长新的内生动力。一方面,摈弃依赖开发传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淘汰产能过剩企业,推进工业企业兼并重组、技术升级改造,提高企业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县域农业特色,促进现代农业提档加速。按照“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的思路,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同时运用工业化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推动传统农业向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延伸,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内生增长动力,同时为金融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

第二,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强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促演进的深度。(1)建立直接融资市场,鼓励优势龙头企业上市融资。(2) 逐渐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积极构建以村镇银行为主的中长期金融服务体系,以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为主的短期金融服务平台,以农村资金互助社为主的临时金融服务渠道。(3) 创新“三农”保险产品,建立信贷保险联动机制。针对农业生产的差异,积极开发侧重点不同的保险产品,使农业保险种类多样化,适应农业发展的广泛需求。此外,规范民间融资行为,撬动民间资本,缓解个人、中小微企业和“三农”的融资困难。

第三,强化金融组织服务能力,拓展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互促演进的宽度。一是合理布局乡镇基层金融机构网点, 大力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县域经济的能力。 二是创新金融产品,开发符合县域经济发展特色的金融产品, 提高三农、中小微企业融资能力。同时,金融机构应积极开发新的投资理财产品,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减少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有效应对以互联网金融为主的新型金融的冲击。三是积极探索县域公共事业的“PPP”融资模式,支持县域公路网建设、电网改造以及供水供气建设, 提升县域经济对外资的吸引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外部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Gurley J. G. and E. S. Shaw. Financial aspec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55,45(9):515-538.

[2]Gurley J. G. and E. S. Shaw. Financial intermediaries and the saving-investment process[J]. The Journal of Finance,1956,11(2):257-276.

[3]Goldsmith R. Financ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9.

[4]McKinnon R. I. Money and capital in economic development[M]. 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3.

[5]King R. G. and R. Levine. Finance and growth: Schumpeter might be right[J].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3,108(3):717-737.

[6]Christopoulos D. K. and E. G. Tsionas.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evidence from panel unit root and cointegration tests[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4,73(1):55-74.

[7]武志. 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 金融研究,2010(5):58-68.

[8]马轶群,史安娜. 金融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 国际金融研究,2012(11):30-39.

[9]张亦春,王国强. 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增长非均衡关系研究——基于双门槛回归实证分析[J]. 当代财经,2015(6):45-54.

[10]唐礼智. 农村非正规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09,30(4):76-79.

[11]田杰,陶建平. 农村金融密度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来自我国1883个县(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 经济经纬,2012(1):108-111.

[12]张兵,翁辰. 农村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空间溢出和门槛特征[J]. 农业技术经济,2015(9):37-47.

[13]李怀政. 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出口贸易扩张——基于我国28个工业大类VAR模型的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J]. 国际贸易问题,2011(12):130-137.

(责任编辑:李丹;校对:龙会芳)

作者:周惠民 于平

县域金融发展论文 篇3:

县域金融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子系统,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诸多方面处于承上启下的关键地位,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基础。县域金融作为执行和实施货币政策的终端环节,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金融业必须顺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以实现县域经济金融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县域金融;体制创新;和谐发展

县域经济是以县域为中心,以产业为纽带,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村为重点,以县域行政范围为基础,以实现生产要素充分流动和产业高度聚合为途径的、既相对独立而又高度开放的一种经济形态,是联系城市与乡村的纽带。特别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既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既是金融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金融业自身发展的需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如何发挥自身在配置县域资源和调节县域经济中的核心作用和杠杆作用,有效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县域经济金融良性互动,是金融部门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本文从县域金融发展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入手,提出了进一步改善县域金融生态的政策建议。

1县域金融发展现状与成因

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的和谐发展是一个涉及到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小城镇建设、县域企业改制、民营企业发展、市场环境建设、政府职能转变以及思想观念解放等诸多方面的经济社会问题。从总体上看,县域经济与县域金融基础较差,和谐发展能力较弱,金融生态链条脱节,社会信用程度低、企业信用等级低下,经济主体“融资难”与银行“难贷款”的问题较为突出,县域金融生存发展环境不容乐观。

1.1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适应性差。

1.1.1现状: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金融主体弱小,服务品种单一。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县域经济组织的产权结构、组织形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实现了多元化和市场化,其特点是综合性、区域性、层次性、差异性和开放性。而目前存在的县域金融组织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已无法与之相适应。除东部经济较发达的县域,金融服务主体的区域布局相对较为完善,县域金融商品供给较为充分外,大多数县域金融机构一般只有部分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和少量的保险机构。金融分业经营和分业管理制度实施以及事实上存在的“农村金融歧视”,导致了县域金融体系不健全,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匮乏。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县及县以下没有证券交易网点,保险机构特别是人寿保险机构也不健全,股份制商业银行、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等其他类金融机构几乎为零,而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又大量退出,即使保留下来的县域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其服务面也非常狭窄,不少已成为实际上的“大储蓄所”。

金融产品传统、单一。在县域经济发展中,金融产品基本上属于卖方市场,在产品开发、业务创新和金融服务方面,商业性金融机构缺乏市场竞争意识,仍然固守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营观念和工作思路,维持着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低效运转。金融创新和金融电子化产品缺乏,广大县域城乡居民根本享受不到现代金融的便利。

1.1.2成因:县域金融组织体系改革明显滞后于县域经济改革发展的步伐,适应性差。金融组织体系的适应性是指任何一种交易行为都只有在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约束条件下才能发生,即不同的交易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制度约束框架也应该不相同。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与经济发展水平或阶段的适应程度。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上,会存在不同的分工程度、交易方式和市场规模,要求金融组织体系有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复杂程度。②与经济运行机制的适应程度。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要求以不同的金融制度结构为基础。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经济运行机制是计划机制,要求单一计划金融制度结构与之相适应;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运行机制是市场机制,必然要求现代金融制度结构。就金融组织体系而言,它必须是建立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基础上的,具有货币资金商品化、金融实体法人化、金融调控间接化和金融行为法制化的特征。③与经济运行结构的适应程度。经济运行结构是经济运行过程中各个不同领域和不同区域商品经济发展的有机组合。不同领域或区域内的微观经济组织,其经济活动存在着不同层次的融资需要,为了促进经济有效运行和增长,金融组织体系应根据不同区域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实行分层次的组织运行结构,并通过不同的管理方式来调节资金的运行,以实现不同区域的资金配置和有效运用。

通过对我国县域金融制度发展的考察我们不难发现,它的每次变迁均是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性行为,而非自下而上的诱发性政府行为,更不是县域经济主体自主性行为。这样就容易导致或造成县域金融制度变迁与县域经济制度变迁的路径相悖。如国有商业银行体制改革从宏观层面锁定了县域金融机构的运营弹性,造成了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的弱化,主要表现在:①信贷资源配置从风险偏好型向风险规避型转变,国有商业银行县级分支机构几乎没有授信权,对公司类贷款只有推荐权和调查监督权,信贷功能完全丧失。②信贷配置向经济发达区域、大城市、垄断性行业、大型企业倾斜的趋势进一步强化。③整合机构布局,提高营运效率,经济欠发达县域的分支机构被大量裁撤业务受到很大限制,所保留的基层分支机构成为资金输出通道。

1.2县域金融组织体系调节机制发育不全,培育不足,稳定性差。

1.2.1现状:县域金融组织体系自我调节机制失灵。①自1994年进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至今,我国虽然业已形成了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由于资本的趋利性与欠发达县域经济主体特别是农业和农村经济比较效益低、风险性大的矛盾,以及受政策性因素限制,造成了正规商业金融机构大幅缩减,政策性金融机构业务狭窄,合作金融机构实力弱化,农村资金大量非农化。近年来,由于“三农”问题突出,在国有商业银行基层分支机构退出县域市场后,国家极力强调农村信用社不能脱离“三农”,农村信用社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能摆脱支农任务。但是,金融“嫌贫爱富”的本性使其总是出于规模经济和利润最大化来考虑业务发展模式。农村信用社为了自己的脱困,也选择规模经营、撤并集中之路,大量撤并基层业务代办点,清退农民代办员,推行一级法人管理,将资金回收到县联社层次。②现行的邮政储蓄体制使县域资金大量自下而上单向流动。长期以来,邮政储蓄以其邮政代办点遍布乡村和办理邮政汇款的优势,将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资金和外出务工人员汇回的资金,最大限度地吸收并逐级上划。③基层人民银行职能定位不清,转变较慢。自银行业监管职能分离后,人民银行县支行职能定位还不是十分清晰,转变没有完全到位,在县域金融竞争不充分、道德风险依然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基层人民银行传导货币政策的功能和调节金融的作用均十分有限。四是基层银行监管部门的外部调节错位。从县域金融监管的现状来看,重审轻监、重查轻罚、重救助轻防范等现象仍比较普遍。另外,监管权力的运作缺乏有效的再监督机制,县域监管机构之间缺少协调合作机制。

1.2.2成因:县域金融组织体系调节机制发育不全,培育不足,稳定性差。金融组织体系的稳定性是指金融组织体系在保证金融稳定、均衡、协调和有序运行方面的能力状态。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金融组织机构的健全性。这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金融组织种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健全金融组织体系必须由中央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以提供各方面的金融服务,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金融的需要。二是金融组织机构具有较强的生存能力。通过金融监管制度,维护和提高金融组织机构生存能力,特别是在公众预期对金融机构带来相当大的压力时 (如公众对金融机构支付能力产生不信任时),能保持金融机构正常营运,不致产生“金融恐慌”和“金融机构倒闭”的连锁反应。②货币控制的稳定性。货币监管当局在金融市场运行状况趋于恶化的状态下,甚至在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来临之际,能够通过各种有效措施调控货币,以熨平经济周期,保证金融秩序的正常和经济稳定。③防范风险的可靠性。各类金融组织机构要能通过外部监管、内部控制和存款保险等措施有效地降低和分散系统风险,以使金融行为主体对未来金融活动产生稳定的预期,把金融风险控制在有限范围内。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造成县域金融组织体系调节机制发育不全,培育不足,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①农村金融主体长期缺位,县域金融主体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能力较弱,自我调节、自我平衡能力不足。由于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由于长期受其他体制改革“惯性”作用以及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时至今日我国县域没有哪一家金融机构能够独立成为县域金融的主体,发挥服务于县域经济的主体作用。②由于县域经济主体变化比较快,风险比较高,投资回报也有不确定性,加之贷款风险责任追究制度的严格实施,因而它不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理想客户。③由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融资模式和人们的思维观念仍停留在传统金融的范畴,没有跳出主要靠银行贷款来支持经济发展的思维模式,致使国有商业银行撤并后没有创新出新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服务而产生了“断层”,适应不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④基层央行实施“窗口指导”难度加大及基层金融监管部门的外部调节错位。

1.3县域金融生态环境不容乐观,效率性差。

1.3.1现状:①县域金融结构与县域经济结构不协调。目前我国县域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第二、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就农业内部结构看,畜牧业和渔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不断提高;随着乡镇企业的“改制”,私营经济和股份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业的资金投入量和科技含量不断增强,因此,对融资的规模、渠道、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县域金融结构的调整却没有跟上县域经济结构优化的步伐,金融机构单一,金融品种不多。从金融服务方面看,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仅打破了行业界限、地区界限,而且规模越做做大,从而需要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从贷款融资、货款结算到保险、咨询、代理服务等,但是由于县域金融组织资源供给不足,而不能提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技改信贷、进出口结算等金融服务,至于保险、证券以及其他代理业务更不能完全提供,缺乏较为完整的金融服务体系。②金融供给与金融需求矛盾加剧。经济决定金融,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决定县域金融的发展程度。同时,县域金融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助推器。从目前我国县域金融的现实情况看,县域金融供给虽不能领先于金融需求但却主导和制约着金融需求的发展,正是这种由我国县域外生性的金融制度决定的模式,才导致了我国县域金融供需矛盾的加剧。1)经营体制性问题。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产业化趋势,导致了社会资金支配主体的分散性与大农业发展对资金需求规模化的矛盾,形成了大需求与小供给、大产业与小体制等问题。2)经营效益性问题。资本的趋利性与县域经济主体经济比较效益低、风险性大的矛盾,造成了县域性资金非农化现象十分突出。3)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的“趋同”与“跟风”问题。这种不切实际的做法消耗了大量金融资本,造成县域性金融投入比较效益和积极性双下降,削弱了县域性的金融资本支农实力。

1.3.2成因:县域经济基础相对薄弱,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制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①经济环境不理想,结构性问题突出,区域间不平衡,发展后劲不足。它是指:由于各县总体生产力水平相对不足,其各产业所占比重不合理;由于各县的资源禀赋不同,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县域间经济差距扩大;县域金融支持力度与县域经济发展不匹配等。②法制环境不宽松,法律体系不完善,行为主体偿债意愿不强,执法效果有待提高。它是指:在债权保全、资产接受、资产处置过程中税率过高;金融案件诉讼费过高;法院判决执行难度大,资金收回率低;司法机关缺少案件执行的有效手段,执法效率有待提高。③信用环境建设任重道远。征信体系建设滞后,县域经济主体诚信意识淡薄,地方政府履约意识淡薄,失信效仿现象比较严重,恶意逃废金融债务现象屡见不鲜。④制度环境有待于进一步优化。行政干预时有发生,银政、银企关系不够融洽,中介机构不完善,机制有待调整等。

2加快县域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2.1构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组织体系。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县的资源禀赋不同,经济结构差异较大,经济活动主体的层次特征明显,因而,必须根据县域经济发展多层次需求,构建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社区互助金融相结合的金融组织体系。

2.1.1建立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①要调整国有商业银行机构体系。要创新精简思路,国有商业银行县域分支机构的“改造”优于“撤并”,把县域分支机构逐步改造成以经营微小企业、小企业和个体户业务为主的专业零售支行,也可借鉴工行云南省分行的精简撤并办法,将所属县级支行整体移交给当地农村信用社,既解决了自身的“瘦身”问题,又充实了农村信用社的力量,增加了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②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主要内容包括:在明确产权的基础上,完善股权设置,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法人治理结构;严格风险监控考核,建立健全风险校正和市场退出机制。③进一步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农发行应在遵循政策性银行经营原则的前提下,在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找准业务领域和支持重点,逐步向农业结构调整、扶持农业规模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及村镇房地产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向渗透。④开放县域金融市场,允许新的县域金融组织形式产生。要适应县域经济主体需求小型与个性化特点,发展区域性民有小型金融机构以及县域合作金融组织。要积极发展社区银行。这是因为:社区银行具有以下功能,即为农村地区和中小城市提供着重要的金融服务;较好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社区居民的贷款难问题;为中央银行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起到了为大银行拾遗补缺,与大银行共同繁荣经济的重要作用;分散了现代金融系统的运行风险。因此,要加快转变经营观念,认真研究制定社区金融发展战略;要牢固树立为个人金融服务的经营理念,加快发展个人理财业务,增强对社区服务的渗透力;重视培养理财通才,营造个性化理财特色品牌。⑤积极稳妥地发展县域非银行金融机构。随着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县域经济组织对金融服务提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更高要求,因此,要积极稳妥地发展保险、信托、租赁、信用担保、咨询、有价证券发行与代理买卖、资本运营、外汇等非金融组织机构。⑥是加快邮政储蓄银行组建步伐,明确其业务范围、职能定位,并通过批发、委托贷款方式,借助与其他银行合作的平台,实现其信贷功能。

2.1.2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产品体系。金融机构要经常性地研究县域经济的特色及其对金融服务的要求,积极开拓信贷市场,加速金融创新和金融新产品的推广应用:①要根据实际情况大力开展股东财产和企业主个人资产抵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账款质押贷款等新型信贷品种;②积极开展票据承兑、信用证、贷款承诺履约保函、代收代付等中间业务,积极灵活地运用多种金融工具为中小企业提供结算、汇兑、转帐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服务;③中小金融机构要牢固树立以中小企业、社区居民为主要对象的经营策略,为之提供存款、贷款、结算、授信、咨询、代理等全方位、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如通过认真研究制定社区金融发展战略,结合社区经济的特点,根据不同的社区的服务需求,进行产品梳理和组合,建立开放式柜台和具有专业化功能的各种中心(理财中心、信用卡中心、ATM)等,让社区内的每个客户都能享受到个性化服务。④要加大市场营销和金融创新力度,完善授权授信制度,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为县域经济主体提供融资便利。

2.1.3制定扶持县域银行业发展的政策。它包含以下内容:①鼓励性措施。可参考借鉴外国的做法,国家对银行发放的支农贷款、在县域经营的营业收入给予税收优惠,对贷款给予贴息扶持或风险补偿;地方给予相应的奖励。②吸引性措施。加大对县域的财政投入,改善县域经济的发展基础,为银行“孵化”出更多的客户;加大县域发展环境的整治力度,整饬社会信用环境,维护银行合法权益。③支持性措施。地方政府应尽快落实农村信用社营业税返还政策;有条件的可通过不良资产置换、直接补亏等措施,扶助农村信用社尽快达到组建农村社区银行的条件,助推县域银行业发展。

2.2大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县域经济发展融资难的根本问题是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核心问题是县域经济运行质量不高,换言之,只有提高承贷主体的自身素质,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所在。改善与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是一项需要在地方党政领导下,各部门密切配合、协同运作的整体工程,是一项涉及到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机制再造工程,而更是一项有利于地方、有利于企业、有利于金融的“多赢”工程。县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求我们真正立足县域经济金融发展的实际,从历史的角度来认识问题,用发展的眼光来破解问题,致力于建构更加动态化的“生态金融”,综合地、配套地解决金融生态环境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各方面因素,为县域经济提供宽松、有序的金融环境,并实现县域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和整体发展。

2.2.1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形成全社会共建氛围。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工作运行机制,构建整体联动的金融生态维护机制:①加强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组织领导,制定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明确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工作任务,并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政府的考核内容,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经济工作重要内容来抓,打造“诚信政府”。②建立改善金融生态环境的长效机制。构建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探索建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评价体系,把金融生态建设工作的评价纳入各级政府的目标考核范围,推动金融生态建设进程。

2.2.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府部门应成为诚信行为的倡导者、实践者、监督者。政府部门要明确诚信环境是创造最佳投资环境的必备条件,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根本点:①政府通过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立信息大平台,实现金融、税务、工商、社保、海关等部门所掌握的有关市场主体信用状况的互通和共享;②积极培育各类信用市场主体,构建多层次、多样化、全方位的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建立公开的社会信用信息网络,以便交易各方获取当事人的信用信息,减少交易风险;③惩戒失信行为,应当提高法制观念,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执法水平,依法处理失信行为,形成守信者受益、失信者承担相应责任的氛围;④努力建设良好的社会信用文化。把建立和健全社会信用文化作为县域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纳入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通过广泛开展诚实守信宣传、教育,引导全社会着力培植社会信用观念,并把诚信观念作为树立地方形象,塑造地方品牌,提高地方文化品位的重要内容,努力培养广大公民诚实守信的高尚品德,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2.2.3完善金融法制环境,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提供保障。金融法制化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完备的金融法律体系、严格的执法制度和公正的司法制度,为金融市场参与者提供一系列规则,以保护金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维护金融运行的良好秩序,保障金融市场的公正与效率。金融法制化是建设和谐金融生态的实质内容,是金融立法、执法与司法的综合体现,是金融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有机统一。鉴于我国金融法制建设的现状和县域金融所面临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尽快制定《县域金融促进法》或《社区再投资法》,强制要求金融机构从农村吸收的部分资金用于农村,避免资金过分集中在大城市、大项目和大企业,建立资金“返哺”机制;②完善金融法律,切实保障金融债权。要完善金融法律体系,特别是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和《担保法》。《破产法》应成为债权人依法保护其债权的最后底限,强化债权人在企业破产和重组中的法律地位,特别是赋予债权人主动申请将债务企业破产清偿的权利。在完善《担保法》方面,应强化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顺序,使担保确实成为规避债权风险的有效屏障;③建立健全独立监管与问责制度;四是健全完善行政管理制度,规范行政行为,有效防止行政对金融监管及金融业务运行的不正当干预。

2.2.4构建县域金融生态调节机制:①加快建立地方政府领导下,人民银行、金融监管部门、地方经济综合部门、公安部门、司法部门、新闻部门等共同参加的金融稳定协调机制。②人民银行县支行要积极发挥基层央行职能,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增强货币政策在县域的传导效果。要依靠地方政府,充分发挥基层央行职能,积极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规范竞争,争取在县域金融机构之间形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良好氛围。③建立激励与约束兼容的监管机制。一方面,实行鼓励性措施。调整有关监管规定,对县域的农户贷款、小企业贷款在拨备提取、风险权数计算、五级分类等方面采取鼓励性政策,在问责制度上也实行与大企业贷款、城市授信业务有差别的规定,督促银行进一步完善对县域分支机构的考核机制。另一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加强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法人机构的大额资产业务、信贷集中度和资本充足率的监管,促进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向县域拓展信贷市场,发展更多的小企业客户。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从县域市场吸收存款、违规进行债券等投资活动,进行严厉查处,力避县域的银行资金违规外流。④金融机构要转换经营机制,增强自我发展和调节能力。要加快经营机制改革,构建总、分、支行间信贷经营的约束与激励兼容机制,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和分支行治理结构建设,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控制和防范风险为约束条件,以效益为目标”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机制。⑤积极引导民间金融的规范发展。要从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放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限制,创新适应县域经济融资要求的金融体系。⑥要按照“政策引导,多方出资,市场运行”的模式,完善融资抵押担保机制。积极探索实行有限担保公司担保,动产抵押、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形式,创造条件扩大和完善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和农业担保机构,为辖内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扫除障碍。七是搭建政、银、企信息共享平台,增进银、企、政的相互了解与合作。通过与县银监办建立信息共享制度、与财税部门建立工作协调会议制度、与政府综合部门建立信息沟通联系制度、进一步完善金融系统行长联席会议制度和经济金融形势分析会议制度,搭建起一个高效运作的经济金融互动交流平台,从而增进银、企、政的相互了解与合作,为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收稿日期:2007-9-28

作者:郑曦卿

上一篇:旅游危机管理论文下一篇:电大学籍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