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的高效课堂论文

2022-04-26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严重制约了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数学课堂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惟师”为“惟生”,变传统教学关系中“惟教”为“惟学,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实施。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高中数学课的高效课堂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数学课的高效课堂论文 篇1:

试论生本课堂模式的构建

摘 要 高效的生本课堂需要在学案导航、互动探究、点拨提升、反馈总结等环节做足功夫,需要科学的学习小组设计,需要教师指导下的充分的小组讨论。信息技术在生本课堂模式构建中可以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提高生本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 生本课堂;小组合作;信息技术

1 前言

中学课堂教学现状堪忧,以教师、教材为中心,教师一言堂,完全控制课堂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学生的思维完全被教师的讲授拖着走,被教师左右,处于被动的地位,学生是完全的接受者。本应是激扬生命的教育却变成控制生命的教育,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被忽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消失殆尽,创造力也难以谈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他们期望自己获得成功,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1]这是生本教育的理念,只有将这种理念贯彻到课堂中,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使得学生的能力与素质获得根本性的提升。

2 生本课堂的基本模式

生本课堂教学的广泛开展,需要研究构建起一个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为各学科深入开展生本高效课堂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基本模型,而构建生本课堂的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环节应有以下几步。

第一步:学案导航 教师要精心设计前置作业。在学案中通过恰当的问题明确学习目标,推出重点、难点,进行学法指导。对前置性作业的要求是有的放矢,把握层次性原则,照顾到学生的全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要注意作业设置的开放性,要能发散学生的思维,避免题目设置的僵化对学生思维形成束缚。另外,也要注意前置性作业的难易搭配,要充分考虑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在设置问题时适当降低门槛,这对他们的自信心是一种保护和激励。

第二步:自主建构学习 学生充分认识学习目标,通过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自学,完成前置作业,掌握基础知识。前置性作业的学习给了学生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充裕的时间去对课堂内容相关的集思考价值与挑战性以及兴趣为一体的问题做充分的思考与探究,为课堂的学习打好基础,同时也适当地提高了课堂的起点,为课堂上的交流提供了深度和广度上的保证。“先做后学、先学后教、少教多学、重现知识、再创造、再提升,发现问题,获取新知”,这是自我建构学习的主要途径,通过这一途径,学生在自己既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设置的问题建构起自我的理解。另外,自我思想观点建立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他人的不同观点进行交锋,使得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得到最大限度的深入,思维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这样一来,学生的个性也能得到适度的发挥与张扬,自信心得到提升。

第三步:互动探究 小组合作、互动探究是生本教学中实现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主要方法,学生以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对有不同观点的问题交换看法进行商讨,对不明白的问题相互请教,补充完善预习自学的成果,夯实预习打下的基础。这是对人的关注而并非对知识的关注,合作并不是简单的分组,而是在“我为集体、集体为我”的理念下心灵与思想的交流与碰撞。在课堂上小组可以展示组内互动探究的过程,并展现成果与有疑惑的地方,將互动探究的范围扩大至班级,这样就搭建起开展合作学习探究更为广阔的平台,讨论也会更加深入,学生的理解亦会更加深刻。

第四步:点拨提升 在学生充分自学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要对学生间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进行点拨,这种点拨表现为一种引导和促进提升,是教师课堂主体地位的体现。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课堂要全面依靠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无为而为,处于帮学的地位。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師的地位无足轻重,相反,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只是这种高要求开始变得无形了。教师的点拨对学生的讨论学习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得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够走向更为广阔和深入的境地。

第五步:反馈总结 学习完毕之后,学生要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巩固,消化吸收,促进知识的内化。教师的总结要对学生学习的反馈内容进行设计,重点突出基础知识,另外要注意循序渐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因材施教:对基础好的学生,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集趣味、智能、思维训练为一体的较高层次的题目;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则以起点较低的基础题为主,使他们能够体会到学习带来的成就感。课下的作业中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练习,来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评价方式上,采取学生自评、师生互评、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

3 做好小组合作环节

在生本课堂建构中,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和意义至关重要,很多教学活动都围绕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小组的建构应当依靠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制度化。首先,班主任在班内根据学生兴趣和成绩,按照就近原则,相互搭配成立学习小组,形成互帮互助的浓厚的学习氛围;其次,任课教师要根据自身学科的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符合生本教育理念的评价标准,比如积极发言、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团队合作等都是小组合作的重要标准;最后,让小组成为课堂的主体,提升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成绩分析、作业检查都以小组为单位来进行,以此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突出学生、突出学习、突出合作、突出探究,打破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把学习的主动性还给学生,把学习研究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学生既能够体验到自主学习带来的成就感,又能享受到小组合作带来的喜悦,对终身学习习惯和能力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来讲,生本课堂教学中的“小组讨论”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堂之前进行自主思考。“没有独立思考的讨论如无源之水”,所以,凌驾于自主思考之上的讨论活动是没有实质性意义的。因此,要让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和领悟,在自我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我认识,这样在讨论的时候学生才能真正地深入进去,思想才能碰撞出火花,讨论才会有效果。

其次,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要进行适当调控。讨论活动的调控首先要注意时间的控制、具体内容的调控,不能放任学生的思想随意所至,从而偏离课堂问题的轨道。避免学生借讨论之机做与学习无关的事情,既浪费时间,又使得学生的思想逃离课堂,影响课堂学习的效果,使得讨论形式化。

再次,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要把握时机,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在生本课堂讨论学习中,虽然提倡不要过多去干预学生的讨论活动,但是这并不代表教师不能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了解和引导,适当的干预是绝对有必要的。因为知识基础的缘故,学生的讨论有时会失之于肤浅,游于表面,不能深入进去,更不用说形成深入的共识了。另外,学生的讨论有时会偏离讨论的中心意旨,造成讨论的无果而终,形成遗憾。这时候,教师参与學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讨论进行一种无形的引导,创造条件,让学生的思想讨论在正确的轨道上行驶,自己解决问题。这样的课堂活动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热情,加深学生对课堂问题的理解。

4 信息技术在生本课堂模式中的使用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2]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提高兴趣性来吸引学生是最重要的方式,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多少兴趣,就能激发学生多少学习的内动力。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大容量且能动态呈现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是多种多样且富于变化的,能迅速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

如在设置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前置性作业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黄磊的同名歌曲和朗诵,在学生的听与唱中再提供给他们相应的资料,继而提出与作者经历或者情感相关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为课堂上思想的碰撞交流打下基础。再如在设置《鸿门宴》的前置性作业时,可以将影视剧中胡军饰演的项羽形象、陈道明饰演的刘邦形象在多媒体中展现出来,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在激发学生的热情的同时,也能让他们产生联想,产生许多的问题与思考。因此,有效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使学生的学习状态由被动变为主动。

动态演示,巧解难点 对于一些理论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些学生的抽象思维不够,往往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即使花了大力气,效果却并不理想,久而久之,学生因感触不深,逐渐产生厌烦情绪,失去信心。突破这一难点的有效方法就是充分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因为多媒体信息技术也能很好地将抽象变为形象和直观,动静结合、声色兼备,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也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触,突破重点與难点,取得传统教学无法取得的效果。如高中数学函数图象的讲解,就可以运用平移、旋转、叠加、渐变等动态演示,将抽象的数学思维形象地显示出来,达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

搭建探究平台,培养创新思维与能力 生本教育的创始人郭思乐教授认为,生本课堂要全面依靠学生,充分保证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应当无为而为,处于“帮学”的地位。这就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无形的要求。在生本教学过程中,教师仍然需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只是这种主导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引导,其表现方式是在课堂上为学生搭建起探究互动的平台。而平台的搭建离不开信息技术手段。如在数学课堂上讲授平面几何部分的平行四边形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计算机投影展示一个不断变化的四边形,让学生观察什么时候会成为一个菱形?什么时候会成为一个矩形?通过这些展示,就搭建起一个直观形象的平台,对学生的合作讨论学习形成助力。

5 结语

总之,信息技术在各学科的教学中遵循适时、适用、适度的原则,与各种教学方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选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真正发挥出信息技术教学的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可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这也是当下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M].傅统先,译.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作者:张小伟 张立海

高中数学课的高效课堂论文 篇2:

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及其目标达成策略探索

【摘要】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难以有效实现课程三维目标,严重制约了数学课堂的高效性。数学课堂立足于让学生学会、会学、乐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惟师”为“惟生”,变传统教学关系中“惟教”为“惟学,使“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高效实施。

【关键词】数学课堂 ; 教学高效 ; 目标达成

一、一个课案引发的思考

我曾经上过这样一堂教学公开课,课题是用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课题从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ax2+bx+c=0(a≠0)入手,用配方法得到求根公式,我讲解得很严谨,注意到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判别式要大于或等于零。讲完一般形式,还讲了两个例题,概括出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三个步骤:(1)将原方程化为一般形式;(2)指出各项系数的值,计算b2-4ac;(3)若b2-4ac≥0,将各项系数的值代入求根公式x=中,紧接着,我又分别分析了当判别式大于零和等于零时解的情况,强调判别式小于零时方程无解,然后又举了一个判别式为零时的方程求解的例子。最后在课堂里练了四道题,两题是判别式大于零的,一题是判别式等于零的,还有一题是判别式小于零的。从学生反馈的情况看来,学生做得还可以,课后自己感觉还不错。评课时有的老师认为上得很好,一个新老师能像老教师一样,考虑得如此周到,不容易,知识目标落实得很到位;也有的老师认为,这堂课没有必要讲得那么细,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突出,缺乏对知识掌握的探究“过程”,学生训练的强度不够。这堂课到底上得好不好,用什么样的标准评判,是数学老师们关注的问题。

二、这样的课到底好不好

一堂课的好坏,最终落实在课堂教学的高效性上,有的老师从本节课“知识达标率”的短期效应上来评价它,有的老师从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长效应上来评价它,各有各的道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取决于这堂课是否完成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整个课堂是否按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的理念来重构两个关系,即变传统关系教学关系中的“惟教”为“惟学”,变传统师生关系中“惟师”为“惟生”。 现在我们站在第三者的立场来重新审视这堂课。

从知识与技能目标上来讲,老师讲得很到位了,但知识与技能的达成度还不到位。老师将知识分割得很细,讲得很到位,学生似乎已经掌握了,但学生缺少掌握知识的“过程”体验,不能对知识进行灵活应用。如在这堂课里,老师让学生解方程3y2-1=0,很多学生机械套用公式来求解这个方程,如果用求根公式来解简单的问题,求根公式还有没有学习的必要。这就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对求根公式产生背景的了解,以及对求根公式产生过程的探究。课堂没有达到“用求根公式来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作用”的深层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没有较好实现。

再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上来讲,这堂课,让学生掌握求根公式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求根公式的得出不难,但要学生注意的方面很多,老师面面俱到地讲解,生怕学生出问题,忽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很多要学生探索的东西,变成了学生只需直接记忆的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获得后继知识的再生能力怎么能提高?这堂课要学生注意的方面,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探索得到。本堂课可以引导学生从熟知x2=A,则x=±入手,探究ax2+bx+c=0(a≠0)转换成x2 =A的方法,进而得到求根公式,即使学生一时想不到,让学生犯点错误也无妨,学习上一种能力的获得,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才能达到。又如要让学生注意a≠0,不要过分强调“否则方程就不是一元二次方程了”,学生在具体的方程求解中,一般不会犯这类错误。对抽象的方程,学生是容易疏忽二次项系数为零的情况,但能力的达成,是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老师的“千叮嘱,万嘱咐”,对能力的形成作用不大。

这堂课只有老师的讲解,学生的活动和思维量不足,学生的学习情感缺乏。教师在进行新知识传授时,机械地把“求根”过程呈现出来,学生求解方程时机械套用公式,把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变成了知识的传承和接受,学生哪来学习兴趣。教学过程中,没有把知识变成学生的“主动需要”,学生掌握的是结论,是教师强加给自己的方法,学习没有情感的投入,是当前课堂教学存在的最大弊端。在课堂里,让学生参与数学的学习活动,去进行数学的实验、操作、验证、猜想、证明。在活动中,学会合作和交流,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情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完成学习的目标,是数学教学获得高效性的内在动力。动力机制的形成,是课堂教學高效性的重要保证。

由此可见,从三个目标的维度上,重新审视本文开头提到的一课教学,三个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性都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这堂课,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是十分普遍和典型的,大多数老师认为是好课,因为在这堂课里,凝结着许多老师相当多的教学经验,新老师能上成这样的课,被认为是“少年老成”,把老教师的经验学到了手。但这堂课教学的症结在于“惟师”、“惟教”,课堂失去“生命的狂欢”。本堂课教学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老师只要创设用求根公式进行求解的情境,提出本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探索结论,总结解题步骤,在学生合作学习中,完成本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三、三个教学目标达成策略

新课程理念认为掌握知识与技能、学会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得到同时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同时进行实施。三大课程目标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应彼此渗透,互相融合,不能被割裂开来。因此,教师在制定每一门课程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元目标的整合;在设计课程内容时,要强调学生探究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把探究过程和学习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中去,使其是教学设计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在课程实施时,要改变过去偏重知识学习,忽略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观念,帮助、指导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审美,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处理好三个目标的关系,这是上好一堂数学课的前提条件。下面我分别从实现三维目标的不同侧重点谈一点初浅的看法,以求教于同仁。

“知识与技能”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它是对课程中知识与能力的具体规定,是学生经历体验学习的过程,形成合理学习方法的前提,同时也是培养情感、形成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在新概念课上,不能急于落实能力目标,应围绕知识目标展开,从学生知识经验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角度,创设新知识出现的情境,适当地推迟新知识得出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和领悟新知识引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为新知识的出现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体现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在这个环节上,有的老师过于心切,甚至像教科书似地叙述一下,然后是新知识的反复应用。不讲新知识是从哪里来的,就像课本一样定义完就了事,课堂教学的设计非常生硬,这样的课知识目标怎能完成?只有当知识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时,能力目标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才不能成为“空中楼阁”。新概念教学还存在一种现象,教师组织学生学习概念完后,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表面看上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了,但由于缺乏一环紧扣一环的数学情境,思考的力度很单薄,学生学习动力缺乏,纯属是为训练而训练。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地利用课本上的例题,让学生把知识应用的途径和作用弄清楚,有效把掌握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从而在知识和能力目标的达成上,找到最佳的切人点。在巩固新知识的习题课上,我认为老师需要设计能力的达成目标,但往往新知识和旧知识、以及最近所学的知识之间缺乏广泛的联系,习题很单纯,入口很小,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在这些课上,我们要设计一些开放的、有价值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在突出新知识应用的基础上,明确新知识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这就是一种能力。能力是在综合的应用中反映出来的,能力的养成需要课堂里的日积月累,老师要做有心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很重视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训练,也很重视数学方法的总结,但对数学思想的提炼做得不够。再拿求根公式一课来说,老师总结了求解步骤,在课堂小结时仍要把这堂课的基本思想揭示出来,实际上还是用配方法求方程的根,求根公式是直接利用了配方法的结果。这样来认识新学的知识,学生就感到轻松,新旧知识也就有意识地结合起来了。这对于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作用很大。我们上的每一堂新课都要思考知识技能、技巧背后所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掌握,是学生数学能力体现的鲜明标志。如我们在学习高中三角这部分知识时,常常用到特殊值“l”的变换技巧,掌握这些方法后。老师还要引导学生从数学知识的思想层面来认识这种变换技巧的作用.否则,技能技巧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它贯穿于掌握知识与技能、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过程。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在实践过程中学习。“过程”,重在“亲历。“方法”,应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伴随着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情感的体验,审美的陶冶,如影随形,而不能游离其外。德国教育家狄斯多维认为,一个教师教会学生知识他不是一个好教师,一个教师教会学生发现知识,她才是好教师。以“推迟判断”为特征的数学课堂教学,是强化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发现知识的有效策略。就是推迟新课的主要内容(如概念课的定义,结论课的定理、公式、法则、练习题的解法)的判断表述时刻,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概念、寻找结论、想出方法三个环节,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获得新知的体验,把探究过程和学习策略贯穿于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中去。发现概念,主要是启发学生参与下定义,把下定义作为一个教学过程,从而让学生理解概念的必要性、可能性与合理性,使学生在概念学习中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思维状态。例如,为了给出“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的定义,教师提出“如何衡量平面的一条斜线对平面的倾斜程度”,发动学生思考,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提出衡量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的表述进行讨论、辨析,用“迫近法”不断修订,最后得出科学的定义。寻找结论,就是数学命题教学中,不是事先给出结论,而是提出问题,发动学生来寻求,通过类比、归纳等思维动作,凭借已有的经验提出猜想,体现数学家的思维过程。例如“平行四边形有什么性质?也就是说,如果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可以推出一些什么结论?”学生凭借形象思维,形成一系列直感,几乎可以找出所有包括性质定理在内的结论。想出方法,就是在证明教学或解题教学中,寻找解题思路,随着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发展,独立发现证明和求解思路的能力逐步增强,运用各种思维动作(分析、综合、归纳猜想、类比试验、联想归纳)的水平逐步自动化,尽可能启发学生独立完成定向、选择、制定策略等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是实现另外二维目标的动力。对于课堂教学中的情感目标,有的老师认为比较抽象,很难把握,好像在数学课堂里进行一点和课本知识稍有联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德育就行了,我觉得这种认识非常狭义。它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信心、学习态度、合作精神、数学美(价值)认识等方面内容,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始终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这些情感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完全是可控、可操作的。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综合运用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学生角度)、情景教学、激励法、暗示(从教师角度)等提高三情感目标的效果,教师的步步深入的引导与适时点拨对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至关重要。比如本文开头一课教师可以通过步步引导,探究学习:(教师提问)我们知道x2 =A,则x=±,那么我们如何求解ax2+bx+c=0(a≠0)的根?(教师步步引导)两个方程是否可以通过以学知识在形式上进行统一,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学生角色体验)下面请同学们对ax2+b+c=0(a≠0)进行求解。通过这样的教学,迅速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顺利完成堂课教学目标。又例如,“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学生在“分常数项,凑一次项”时常出错,教师就可设计如下问题让让学生合作学习情境:□内填哪些整数,便可以用“十字相乘法”分解因式?(1)x2+□x+3;(2)x2+3x+□。通过讨论,学生知道:(1)3=l×3=-1×(-3),则□=1+3=4或□=-1+(-3)=-4。(2)3=1+2=4-1=5-2=……, 所以□可有无数多个整数,如1×2=2,4×(-1)=-4,5×(-2)=-10,……学生在这种讨论学习中加强了感情交流,建立互帮互学的学风,学生带着“求知欲望”对问题要点“分解常数项,拼凑一次项系数”的思维方法全面掌握了。教学中,当老师运用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步步深入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学生的情感就会被激发出来,把知识学习当做一种创造,在創造中体味到学习的快乐,真正体会到数学美,认识到数学的价值。如果被动地接受新知识,认为数学上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课本上怎么写,你就跟着怎么写,老师怎么说,你就跟着怎么说,这样的数学学习,当然没有激情,这样的教学当然使学生打不起精神来,学习的效果要大打折扣。

总之,围绕学生发展设计的教学目标,是对三个教学目标的有机处理,是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高效性的保证,这也是一种教学的机智和对教学的反思,是教学观向学习观的转变。我们每上一堂课,都要思考体现这三个教学目标的教学落脚点和侧重点。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九大“教学范式”.山东文艺出版社

[2]胡炬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作者:周洪

高中数学课的高效课堂论文 篇3:

浅谈新课改下提升职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

[摘           要]  职高的数学课堂教师应该顺应改革潮流,积极分析当前职高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大胆实践,积极创新,找到提高职高数学课堂的方法,让学生爱上数学,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应该一切以学生为出发点,找到适合学生的素质教育方法,丰富数学课堂。

[关    键   词]  教育创新;职高数学;现状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教育现状正处在一个改革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要求骤然提高,对教师的教学要求也提高不少。因此各个学校、各个科目、各位老师都在不停地学习改革,争取达到新课改的标准,为自己所在学科的创新出一分力。而职高数学更是职高所有课堂中比较重要的一科,因此更应该走在新课改潮流的前沿,争取做一个领头科目。数学这门课逻辑性强、系统性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既有对基础知识的要求,还要求学生对数学这一门学科有自己的看法,有创新精神。这就要求职高数学老师一定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知识、丰富的数学教学经验及强大的管理课堂的能力,还要有前瞻的数学思维,具有这样的综合素质才能当一个好的数学课堂引领人,为学生打开一扇光亮的数学之门,引导学生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受益一生,而不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才学习数学,也不会因此错过发现数学之美的机会。

一、新课改背景下职高数学教学的现状

(一)职高数学教学方法单一

國家现在大力提倡教育改革,积极支持各地实行新课改政策,因此大部分地区的多数学校都已经在教育改革的路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很多地区的课堂,不仅仅是数学课堂,都已经紧跟时代的步伐,变得生动有趣,这些学校响应教育改革的号召,积极推动教育改革,利用多媒体教学等新技术,丰富课堂,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一个好的课堂效果。虽然现在形势大好,教育现状有所改善,但是有些偏远地区的学校仍然在新课改政策的落实中存在很多问题,遇到很多阻碍,其中包括硬件阻碍也包括软件上的不足。改革之路漫漫,这些偏远地区的改革落实情况更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硬件不足包括多媒体设施不完善、缺乏推动课堂改革的资金等。软件的缺失更是难以立刻改善,如教师教学方法固化,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明显改变,只能循序渐进,但是也可能会延误改革的进程,尤其在数学这一学科上这些单一的教学方式体现得更加明显。目前来看,这些教学方式的单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教学工具单一,很多教师都认为,数学课堂上可利用的教学工具很少,最多用到直尺、三角板、圆规这一类传统的测量工具,但这种认识是非常不科学的,其实数学学科教学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用到教学工具,包括多媒体设备。比如,在学空间几何这一章节时,很多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很多题做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而教师如果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空间感,比只在黑板上利用测量工具给学生讲解,达到的效果要好。其次,就是课堂上讲述知识点时的讲解方式单一,只利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教师讲述,学生接受,不与学生多互动,也不用有趣易接受的方式讲述给学生,导致很多学生都觉得数学课堂枯燥,体会不到数学的乐趣,对数学丧失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数学教学没有和实际结合起来

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那就是教学与实际应用分离,导致教学没有任何意义。数学本身具有很强的理科学科的特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独立思考、自主探索、主观能动性的要求都非常高,学生如果不能做到实际应用和教学相结合,那学习起来就会非常困难,最基础的入门学习都没有学好,那后面的学习就会更加困难。数学的学习是层层递进式的,每一步的学习都是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基础,也来源于之前每一步的学习,因此数学教育一定不能脱离实际,要做到让学生学以致用,让他们意识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用的事情,意识到数学是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应该让他们从心底认识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多从实际出发讲解一些定义和道理,比生搬硬套公式的“填鸭式”教学,效果会好很多。

(三)学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

因为本文研究的是职高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所以必须考虑到学生基础知识是否薄弱方面的因素。职业高中的学生基础知识大多比较薄弱,因为他们在职业高中阶段就要拿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专业课知识了,所以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就会更少。因此,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不能天马行空,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但是目前来看,确实存在不按照实际状况盲目进行课改的情况,也存在根本不关心新课改的标准,固执守旧按照单一标准直接教学的情况。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脱离了实际情况的表现。在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考虑周全,尤其是要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否则,盲目地执行不切实际的计划,不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感到寸步难行,学生也会觉得受到挫折,更加没有学习的积极性,这样不考虑学生综合素质水平,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计划的方式,得不偿失。

二、对职高教学进行创新的具体措施

(一)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

数学的学习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所以教师在

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设备,使数学课堂丰富多彩起来。课堂的多元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专注度,聚精会神的课上状态可以使学习的效

果大大提高。但在实行多元化课堂时不能本末倒置,多元化课堂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是用来帮助学生

学习知识的,应该以能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为

判断标准来制备多元化课堂,而不仅仅为了多元化课

堂这一形式而去制备多元化课堂,这样可能会使学生

的学生效果大打折扣,反而还不如传统课堂的教学成

果,这样的多元化课堂是不可取的。好的多元化课堂应该是这样的:在保证学生学好数学知识的同时,以一种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学习数学,尽可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思路,形成数学思维,從根本上掌握这门学科。

(二)将数学学习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

在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会犯一个错误,那就是脱离生活实际,纯粹按照课本讲述,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说是百害而无一利。首先,脱离实际的数学是毫无意义的,甚至还会闹出许多笑话,如某学校教师留的作业是让学生数一吨小麦有多少粒,就遭到了社会各界的质疑,首先这个问题没有实际意义,我们的生活里不需要知道一吨小麦精确的颗粒数,其次可以通过科学估算得出结论,否则数一吨小麦需要的时间,或许穷尽我们的一生也不能得知。像这样数学脱离实际生活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但这些例子无一例外都说明了,数学是一个和实际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的学科,我们不能脱离实际去学数学。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到数学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帮助他们在生活中多多利用数学知识,既能巩固数学知识,也能方便生活,只有将时间与数学紧密联系,才能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三)提高学生在数学教学中的地位

在国家有关新课改的文件中曾多次提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时刻谨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也是新课改的主体。教学,课堂,归根到底是为学生服务的,要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以快乐学习为目的。而传统课堂上的教学,一般是教师作为主体,学生做为被动接受知识的个体而进行的,这样的课堂理念显得没有活力。所以探索在职高数学教学的创新方法时,首先应该明确的一点就是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尤其是职高数学的课堂上,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可能参差不齐,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多与学生进行实时互动,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重点难点时刻调整讲课方式,以达到比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职高数学教学过程中确实还存在许多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课堂不够多元化、不能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教师讲课的状态和学生学习的状态不能统一等。在新课改的有利背景下,教师应该直面这些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对策。教师在课堂上尽量多与学生交流,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把学生做为课堂的主体;也应该注重把课堂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数学知识,做到学以致用;更应该利用多媒体等硬件设施,打造多元化现代化的课堂,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不是一个没有乐趣的学科,打造一个创新型的课堂,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爱上数学,使学生受益无穷。

参考文献:

[1]张国君.职高数学应用电子白板进行教学的探究[J].信息记录材料,2018,19(2):198-200.

[2]赵淑敏.新课程背景下职业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高新区,2018(8):86.

[3]俞定波.借助翻转课堂提高职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尝试[J].职业教育(中旬刊),2018,17(3):56-57.

[4]陈诗涛.新课改下职高数学教学方法初探[J].课程教育研究,2018(7):127.

[5]李婷婷.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高职高高考效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15.

◎编辑 陈鲜艳

作者:李益萍

上一篇:信息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论文下一篇:银行零售信贷业务探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