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2022-04-21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思政是将这一目标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素养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家庭的经济福祉上,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系统的健康稳定上,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金融学素质教育内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融学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篇1:

关于金融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 要]加入WTO是中国面向世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就金融教育而言,面对加入WTO后的新情况,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的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 人才竞争 金融教育 教育思想 教学模式 创新

[作者简介]吴顺达,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教授(吉林长春 130022)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入WTO,意味着脱胎于计划经济体制的中国金融业将要在国际通行的游戏规则下,直接与国外金融机构进行市场化、国际化竞争。这种竞争的实质是金融人才的竞争,是处于核心层次、核心岗位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竞争。在这场不见硝烟的人才争夺战中,如何加快培养本国人才,是中国金融教育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时代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

到2006年中国将全面向外资银行开放银行业务。这意味着中国开始在真正意义上融入国际经济,国内金融市场国际化步伐加快。虽然加入WTO有利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及新的金融产品,推进体制改革,加强与国际先进商业银行的合作,但环境规则的变化和更多经济主体的出现给我国金融发展带来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金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银行业面临巨大挑战和激烈的同业竞争。我们必须转变思想,以市场经济观念为主导,以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化发展要求的人才观为基础,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等金融教育在人才培养问题上,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层次”的原则,以“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为指导思想,将培养目标定位于热爱祖国,面向世界,综合素质精良,理论基础扎实,富有创新和进取精神,具备熟练的外语技能和较强的应变能力,掌握金融经营管理技术和宏观、微观经济分析工具,适应经济、金融全球化进程与市场经济广泛需要、品位高雅的金融人才。

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应坚持以“三个代表”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转变教育思想、加强学科建设为主线,坚持“改革、调整、创新、发展”的八字方针,通过调整专业结构、重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内容,促进金融教育的发展。其次是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传播现代先进文化,是坚持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而专业教学又是学生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的根本途径,因此,二者的关系体现着代表先进文化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关系,应以改革与创新为主导,通过教学层次和课程结构的整合,解决学生的基本素质和保证金融学专业特色的矛盾。再次是引进与特色的关系。“引进”包括引进国外金融学的教学模式,也包括学习国内各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的先进经验,这固然是必要的。但若因引进湮没了自己的特色,那么将难以实现“面向世界、特色鲜明、培养精英、服务社会”的目标。应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和课程体系重组,在引进国内外先进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同时,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整合与更新

金融业本来就是一个与国民经济其他产业广泛联系的产业,其本身亦呈现一种混合经营的趋势,而且,随着金融国际化进程的推进,中国金融业现有的运行机制和规则将会进一步变化。目前的金融体系依然是一个以银行为主导的具有明显传统金融特征的封闭型金融体系,资本市场不发达且比重较小,金融运行市场化程度不高,开放程度较低。在这种大背景下,重新审视金融学科建设,显得十分紧迫。

1.必须对金融学有一个准确的定位。金融学究竟应当归属经济学还是归属于管理学,学术界有很大争论。国内外学者对金融的理解有所不同,西方学者更多地把金融界定为理财性质或者管理性质,而国内学者则把金融活动界定为经济性质。实际上金融的内涵是随着经济、金融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从20世纪初到21世纪初,金融学的形成,特别是资本市场关于资产组合、资产定价、风险管理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金融的内涵不断地扩大。无论从国际还是从国内的经济发展状况看,经济发展已离不开金融,金融发展水平和深化程度已成为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金融学科本身既具有经济学的性质,又具有管理学的性质,所以,无论归属于哪个学科,都有其合理性。这本身也反映了金融学科的复杂性。从目前来看,我国很多综合性大学都设置了金融学科,金融院校责无旁贷设置了金融学科,各校可根据其学校和学科的特点,来确定学科的定位,不需要强求一致。以传统的货币、信用、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商业银行等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可以仍然把金融学科定位于经济学性质;而以微观金融,如资本市场、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和教学见长的学科或院校,则可将金融学科定位于管理学性质。另外,由于金融学科的这种复杂性和特殊地位,在适当时候把金融学科提升为与经济学和管理学并列的一级学科也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2.中国的金融学科和金融专业,不能照搬国外大学的模式。我们要与国际接轨,是要学习国外一流金融学科科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思想,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而不是一切照搬。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模式要有自己的特色。抛弃中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积累起来的经验面盲目崇拜西方国家的做法,最终会葬送中国高等金融教育事业。具体来说,目前国外大学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总体上来说有两种,一是经济学院模式,二是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就国内各高校而言,各高校金融学科都有自己的特色,强求金融学科一个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另外从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管理角度来讲,今后政府和高校的关系要更多地向市场化转变,要用市场标准来判断面不是用某一个标准的模式来判断。这个学科是否是一流学科,都要由市场来评价。市场需求是多样性的,要求金融学科的办学模式也是多样性的。我们在选择办学模式时,既可采取经济学院模式,也可采取商学院或管理学院模式,还可以采取独立的金融学院模式.对于那些侧重于经济学性质或管理学性质的学科,可以分别采取经济学院模式和商学皖、管理学院模式,面对于希望培养微观综合型金融人才的学科来说,可以采取金融学院的办学模式。学科定位的意义在于确定发展方向,中国金融学科历史上走的是宏观与微观结合的发展模式,从现实情况看,宏观和微观方面都应加强。就微观层面来说,一些新兴课程如资本市场分析、公司财务、金融工程、期权期货等需要加紧建设,就宏观层面来说,全球视角应成为研究的新起点。

3.金融专业课程的国际化。现有的金融专业课程中,虽然也有国际金融理论、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国际金融方面的课程,但中国学生对发达国家金融机构的市场运作依然缺乏深刻认识。加入WTO,中国金融业将直接面对国外金融业强有力的竞争,仅仅业务操作流程方面的知识并不能使我们获得强大的竞争力,我们培养的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必须具备国际化视野。这方面课程应该包括三方面知识。首先是基本的国际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如国际金融、外汇业务、对外结算等;其次是国际规则方面的知识,如国际经济法、国际惯例、主要国家的金融法律、国际金融贸易组织及其运作等,第三是国际交流方面的知识,如主要国家金融业传统、文化传统、经济外交军事政策、国际交往礼仪、国际谈判学等等。我们还要加强金融学与法学的结合,金融学与数学的结合,金融学与外语的结合,金融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的结合。

三、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金融教育改革的核心是根据新的发展形势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方式培养出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1.从金融国际化的视角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应用学科中,金融学原本就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在现今的金融业务发展中,金融机构的国际业务量占有相当高的比重,不但各国互设金融机构,而且金融机构的资本组成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金融机构本身已成为国际性的。金融业务更是模糊了区域概念,业务活动包括客户的选择、融资的方式等均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金融市场已走向一体化。在这种背景下,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很难再分“国内”和“国际”。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懂得全球一致的业务规范和趋向统一的管理法规,能够把国情与国际惯例结合起来,能够把握金融发展趋势。

2.注重宏观分析与判断能力和微观业务操作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激烈的竞争条件下,未来的金融人才必须是综合性人才。一方面金融管理人才在业务操作上必须有相当强的能力才能适应客观形势不断变化的要求;另一方面要求金融管理人才要有宽阔的视野和敏锐的判断力。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微观与宏观并重。

3.把金融学科办成开放的学科,在更高更深层次上加强国际合作,加快中国金融人才的培养,使金融学具有真正的国际水平。

(责任编辑:赵义泉)

作者:吴顺达

金融学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篇2:

课程思政融入金融学课堂教学的研究

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的目标,课程思政是将这一目标贯彻落实的有效途径。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基础课,金融知识、金融技能、金融素养的提升不仅体现在家庭的经济福祉上,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系统的健康稳定上,因此在金融学课程教学中应当注重专业知识与思政内容的深度融合。本文结合金融学的课程特点,对思政元素如何融入金融学课堂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要有效彰显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效果,教师要自觉增强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价值颖悟能力,与学生一起深入挖掘金融学课程的思政元素,创新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方式方法。

关键词:课程思政  金融学  课堂教学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形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这是自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以来,对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再次强调。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及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精神,在金融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把专业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引领融于课堂教学中,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一、金融学课堂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要担负起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时代新人培养的历史重任,必须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隔绝的“孤岛效应”,真正实现教书育人,为此必须要构建课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将立德树人贯彻到课堂教学全过程、全方位、全员之中,金融学课程思政不容忽视,势在必行。

(一)金融学课堂教学融入意识形态思政的重要性

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与金融在整个国家经济基础中的重要地位密切相关。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1]。金融关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如果不能牢牢掌握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弘扬优良金融文化,放任市场逐利性挑战主流价值观,就会造成金融乱象丛生和引发系统性风险[2],所以我国作出战略部署,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特别是防控金融风险列为三大攻坚战之首,稳步推动金融事业持续良好发展。作为金融学专业教师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金融安全的重要论述,以高度的自觉自信深化金融理论研究,以强烈的责任担当潜心立德树人,将精深的专业学识转化融通,通过历史和现实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中外实例对比,生动阐述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金融为什么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怎样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提高国家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国家金融安全的重要意义何在?通过专业教师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新颖的思维视野,感染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复杂性,清醒认识国家凝心聚力应对外部冲击和聚精会神发展经济的政策方向,深刻认知金融在治国理政所占的重要分量,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立场、践行中国方案。

(二)金融学课堂教学融入专业思政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今中外,每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意义就是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润物无声地把价值引领的政治立场向学生生动阐释,使他们化知识为德行,化德行为信仰,努力在新金融时代成为有理论学识、有创新能力,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国家栋梁。金融学课程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具有明显的价值取向和家国情怀。金融学专业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新中国金融事业与红色金融的渊源、日升昌票号兴衰与晋商诚信精神的传承、美国次贷危机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启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并发起成立亚投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的民族自信、人民币加入SDR货币篮子后的国际责任、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辦对金融业的影响等,使学生在专业知识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领悟中国智慧,体会中国特色,将专业与祖国发展相结合,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金融理论置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整体框架下,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发挥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为实现两步走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支持[4],作为新青年义不容辞的将中国在新金融领域的领先态势持续扩大。

(三)金融学课堂教学融入品德思政的重要性

金融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行业,关系着各方面的资金融通和各行业的顺利发展。在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加大,金融创新、金融衍生业务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侵蚀金融资产、破坏金融秩序的金融犯罪也呈高发态势。纵观金融犯罪案件,共同犯罪现象普遍,金融机构内部工作人员涉案现象突出,折射出金融系统部分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品质意志沦丧。因此,在金融人才的培养中,必须要加强金融品德思政教育,注重提升金融人才的职业道德素养。当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与严谨的职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只有潜移默化的品德思政教育才能使抉择的天平倾向于道德规范,才能使金融从业人员义不容辞地执行纪律,才能使人民的利益得到保护。所以,在金融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将品德思政教育贯穿始终,使学生不但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同时也具有自觉的金融职业道德意识和崇高的金融职业道德理想,成为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的高素质、技能型金融人才。

二、金融学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优势

(一)金融知识极具应用性和普惠性

金融已经渗透到现代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尤其是在互联网金融时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转变、支付方式的变化,民众对金融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学习金融知识在现代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的财富获得保值增值,也可降低威胁人们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风险。各大书店金融类书籍持续畅销,说明社会大众也对金融知识的产生了广泛需求。通过金融学知识的学习,可以帮助消费者树立正确的信贷观念,建立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意识,可以加深消费者对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了解,以此制定合理的投资理财计划,为维护金融安全稳定的环境奠定基础。

(二)金融学课程有利于提升公众的金融素养

金融素养的一般含义是消费者的金融知识、态度、行为,能够做出灵活判断和有效决策的技能。2018年11月25日,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发布的首份《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5]显示,我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金融知识匮乏,金融技能单一。《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6]显示,我国消费者金融素养水平有所提高,但仍在不少方面仍有欠缺,例如近半消费者保险知识不及格、应对意外支出准备不足、对非法投资分辨能力差。这两份报告说明在我国金融素质教育不容忽视,因为接受良好教育的金融消费者是金融市场稳定的基石。金融素养高的消费者会提前做出合理理财规划,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规避金融风险,远离非法金融活动,这也是抵御系统性风险的重要前提。这种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家庭的经济福祉上,也体现在国家经济的稳健发展上。提升金融素养最有效的途径是进行金融学课程学习,通过持续提升金融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公众建立较为系统、规范的金融知识体系,掌握必要的现代金融工具使用技能,并以此带动整个家庭金融素养的提升,再以家庭辐射影响整个社会公众金融素养的提升,降低系统性行为偏差,提高金融市场参与度,从而为创建稳定的金融环境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金融学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效果的重要保障。思辨能力就是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金融市场瞬息万变,加之社会中充斥着各种自媒体,传播不同观点,谁对谁错,谁是谁非,此时思辨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期中国金融工作的基本要求,互聯网金融能够蓬勃发展,最大的优势在于可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提高资金运用效率,有效打通上下游供应链等方面,这些优势正是实体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破解的难题。作为当代大学生,就要在具备基本金融素养的同时,要多维度认真思考互联网金融怎样能够针对性的扶持产业发展,形成互惠互利、合作共赢,避免像传统金融行业陷入“嫌贫爱富”的困境。金融不仅是简单的盈利工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与生活体现,在金融理论学习的同时也要重视金融实训,因为金融实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大胆行动、捕捉商机、勤于思考、善于行动,从而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金融素养和思辨能力。

三、金融学课堂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衔接不紧密

教师们都认同思政教育应该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但在实际金融学教学活动中,由于对“课程思政”内涵理解的局限性,教学时数的限制,教学经验的不足,无法有效的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生动紧密的结合,经常为了思政而思政,缺乏感染力、说服力、影响力,使学生在深度上难以有效地理解和转化思想政治教育,从而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

(二)课程思政的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不够

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思想活跃,追求时尚,乐于接受平等式互动交流,但处事又以自我为中心,对事物认识不深刻全面,辨识能力较弱。但很多教师在课程思政过程中依然采用刻板的说教方式,单向输入,不顾及学生的感受,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考虑教育方式方法,学生也难以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性,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

(三)课程思政缺乏高理论水准的专业教学师资

课程思政的效果受制于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而目前从事专业课教学的教师中具有高思政教育水准的较少。对于金融学而言,教师更多专注的是金融教学与研究,未能充分系统地挖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于课程思政内容的理解也仅限于常识性的层面,无法精准的传达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素养教化的精神要义,从而无法胜任新时代课程思政的教学要求,限制了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

四、金融学课堂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自觉增强金融学课程思政的价值颖悟能力

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这就要求金融学专业课教师要加强育人的自觉性、主动性、深入性,切实发挥好课堂教学的教育价值。为了不辜负习总书记对高校课堂教学“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嘱托,金融学专业教师对于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崇高信念要深刻领会,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全面落实,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扎实贯彻,努力成为一支善于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二)创新金融学课程思政的教育教方法

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是创新教育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一是学院要加快思政课程改革整体规划,设立专项打造“金融金课”;实施课改方案,创建金融学研究专题教学、多元化课程教学、多样化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形成理论主课堂、网络新课堂、实践大课堂的一体贯通、无缝对接的课程思政体系;二是向华中师范大学学习,不断创新“同课异构 协同共研”集体备课新模式。就金融学课程中同一门课、同一专题、优秀教师跨校联合集体备课,形成专题研究共识,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金融学课程思政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使其发展更平衡更充分;三是精准对接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需求和行为规律,助推“互联网+金融学课程思政”020教学模式,面对面、键对键互动对接,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推送“有声有色”,寻找思想与行动之间的共鸣。同时可以结合金融前沿热点、经典理论和关键问题创作金融课程思政系列微课堂、微视频,打造“红色金融之路”、“人民币国际化进行时”等品牌栏目,深入挖掘金融学课程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养专业素养,增强大国自信。将思想性、理论性、知识性、实用性和学生的关注焦点、学习兴趣点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感染力和辐射力。

(三)促进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

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二者的结合重点是思想政教育,要推进金融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有机结合,就要通过金融学课堂和课程教学充分挖掘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一是用制度保障课程思政。完善教材建设制度,突出金融学课程的价值取向;完善金融专业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的培训力度;完善科研申报制度,鼓励专业教师申报课程思政教改项目;深化教学改革制度,开展金融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竞赛,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多元化考评课程效果。金融学课程思政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成为专业方面的有用人才,又是有爱国情怀,有理想信念、有使命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这就需要在考评当中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指标纳入其中,将传统的客观量化评价和主观效度检验相结合,采用动态评价、效果评价、民主评价等方式,多元化充分化衡量學生成长成才情况,反映金融学课程中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结合度。三是真正落实全员育人机制。按照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的要求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实现思政课程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整合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实业专家队伍,组件多学科背景相互支撑、良性互动的教学团队,集体备课,共同研讨课程思政的方式方法,真正做到相互配合,同向同行,形成立德树人的协同效应。

金融的健康稳定关乎经济稳定的大局,金融全球化既是国内金融产业的挑战也是机遇,培养一大批适应新经济要求、能够担当重任的高级金融人才,已经成为金融企业的共识。教师只有在金融学课堂教学活动中不断加强课程思政,才能满足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与职业理想统一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聪明才智,在改革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征途中担负时代重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促进经济和金融良性循环健康发展[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07-17.

[2]刘彦伟.牢牢掌握金融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EB/OL]. http://www.gddx.gov.cn/gdswdx/132124/ 132439/310447/index.html2018,9.

[3]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4]徐忠.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金融体系与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J]. 社会科学文摘,2018,9.

[5]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 中国农村居民金融素养抽样调查报告[EB/OL]. http://www.sohu.com/a/277830695_119717.

[6]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消费者金融素养调查简要报告》[N].经济日报,2019-07-31.

作者单位:丁春丽,青海大学副教授;林婧,青海大学讲师

作者:丁春丽 林婧

金融学素质教育内涵论文 篇3:

系统教学法在《电子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系统教学法是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系统到元件的教学方法,它以实际的知识系统为教学系统,并逐步对系统进行剖析,最终对具体个体进行学习。其精髓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而寻找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该方法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金融教学中应积极推广运用。

关 键 词:系统教学法;电子金融学;运用

《电子金融学》是一门信息技术与金融学融合的新兴交叉学科课程,主要涉及信息技术在金融活动中的具体应用。传统的教学法不利于该课程的教学,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失为该课程的首选教学方法。

一、系统教学法的基本特点

(一)系统教学法的内涵

系统教学法,是指把所学内容当成一个系统看待,力求从大方向出发指导学习,因此在学习和复习时不是按部就班按章节行进,而是先模糊概括,再在大框架下逐步明晰细节、完善结构、针对缺陷和不足进行专攻的教学方法。系统教学法最讲究的就是整体把握,也就是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先以最快的速度在心里建立所学内容的轮廓,在轮廓形成以后再拆分成各小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和引申。

系统教学法的精髓是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而寻找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它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金融教学中应积极推广运用。

(二)系统教学法的特征

1. 整体性。整体是各部分的有机组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将各门课程看成一个整体,从大方向去把握这些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 然后对各门课程逐个突破。

2. 综合性。 任何知识体系都可以认为是由部分组成的综合体,学习一门知识,就必须从组成知识的各个方面去全面、系统地把握,以至掌握这门知识的内在规律。

3. 有序性。知识系统是有序的,在学习时,要注意整个过程的有序性。 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按照知识系统自身的秩序进行学习工作, 才能提高整个知识系统的功能。

4. 最佳性。 运用系统教学法的最终目标之一是找出最佳方法,以达成事先制定的学习工作计划。运用系统教学法,从整体上去把握整个学习工作过程,而整体的功能要远远大于局部功能之和。

5. 模式化。 系统教学法能帮助师生找到具体学习的模式,在学习《电子金融学》专业课程知识的过程中,师生可以采用“理论—实践—理论”的学习模式对金融专业所需知识进行整体上的把握。

由此可见, 采用系统教学法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工作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检验理论,理论指导实践。

二、系统教学法在《电子金融学》教学中的运用

传统教学法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系统教学法是从系统出发展开教学,是一种由整体到局部、由系统到元件的教学方法。系统教学法以实际的系统为教学系统,并逐步对系统进行剖析,最终对具体个体进行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完成各专业课程的教学。系统教学法注重信息系统,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意义接受,引导在教学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电子金融学》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鉴于《电子金融学》由金融理论与业务、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经济理论等部分组成,因而首先采用模块式教学法,即将教材进行全面整合,然后有机地分成7个模块(见图1)。将《电子金融学》教学内容模块化后,每一模块均是一个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前后连贯,既便于学生掌握各阶段的学习要点,又有利于理论教学深化及分阶段开展教学实践活动。第一知识模块是由信息技术、网络经济理论、金融电子化理论整合形成的网络金融理论综述;第二知识模块是由电子技术与货币理论组成,有机地将虚拟货币与实物货币理论进行融合,形成网络金融的货币理论;第三知识模块是由银行业务知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整合形成的网络银行主要业务平台功能综述;第四知识模块是由证券业务知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整合形成的网络证券主要业务平台功能综述;第五知识模块是由保险业务知识、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整合形成的网络保险主要业务平台功能综述;第六知识模块是由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安全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和金融安全管理知识整合形成的虚拟金融安全管理平台功能综述;第七知识模块是由金融监管、计算机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知识整合形成的电子金融风险监管平台功能综述。

(二)多种教学方法选择

教学内容中有大量的基础理论,金融理论与金融实践的密切联系, 决定了金融理论学习需要紧密联系实际业务, 从而决定了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其应用性。基础理论学习需要与实际业务相联系。为学生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是金融学的首要任务。但是,如果教学中仅仅只是概念或理论的讲授, 没有实际的、具体的例子(实物、业务、案例等),学生感觉比较抽象,不仅难以激发学习兴趣,也难以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理论含义及其应用。 为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应采用如下教学法:

1. 案例式教学法。 根据美国哈佛大学案例教学研究开发部主任John Boehrer教授的提法,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的某一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 即案例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分析。这种教学法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填鸭式”教学方式, 采用启发教学, 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交流。枯燥的理论讲解辅以实例分析, 既能使抽象的理论内容具体化、生动化,让学生在实例讨论分析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又能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 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参与协作意识和探索创新精神。 在案例教学中所选案例要注意真实和完整性,例如《电子金融学》课程教学中,为了介绍电子金融安全的相关知识,笔者在课堂上从“盗刷信用卡内幕:3分钟制1张POS机可刷假卡”的案例介绍起,引起学生兴趣,使学生客观真实地了解问题、分析问题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认识到电子金融交易过程的复杂性。 组织好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 因为案例构成课堂讨论的基础, 通常是在课前把书面形式的案例报告交给学生学习阅读, 然后再在课堂上讨论。

2. 参观式教学法。要使学生学好《电子金融学》,仅仅在学校、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对教材内容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之后, 还应采用参观式教学法。即带学生到电子金融做得较好的公司、部门参观,与企业的相关人员座谈,了解企业的操作过程。这既有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又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方法都让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 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是将研究与讨论贯穿于课程始终的一种教学方法,即在教学过程中,选择个别章节作为学生自学、自讲、自评的内容。首先将全体学生以4~5人的规模分为若干小组。然后,教师根据课程的进度、内容、查找资料的便利性等原则确定每组的选题。每个小组各自充分准备要研讨的主题,通过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消化吸收、分析综合之后,做好PPT,再将独立探索的知识和心得在课堂进行交流和讨论。当一组对其观点进行演示讲解后,要求其他组进行提问甚至质疑,同时要求前者作答,提问和回答的数量和质量记入讨论成绩。最后,由老师整理归纳、总结分析,拓宽学生的思路,并将学生的不妥之处加以更正,引导学生正确思维。教学实践证明,《电子金融学》课程运用研讨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都感到轻松,课堂气氛活跃,同时也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锻炼他们的检索文献的能力、归纳综述能力、逻辑思维和分析综合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从而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 启发式教学法。即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为导入案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启发大家思考、发言,使他们参与到问题的认识与讨论之中,然后引导出要学习的专业术语或经济学原理,最后由教师总结,归纳出要点。比如讲授《电子保险》内容时,先以一个家庭购买保险为案例,介绍该家庭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让同学们通过网络途径,设计一个购买保险的方案,不仅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也可以让学生在思考中理解网络保险的基本原理。可见启发式教学方法,选取问题要富有启发性,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师生在课上课下交流更加充分,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其学习兴趣。

5. 综合式教学法。当学生将教材内容学完之后,还要采用综合式教学法, 要求学生把所学的金融知识加以综合分析,从整体和全局来把握,掌握电子金融等各个环节, 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综合运用电子金融知识, 加深对电子金融学的整体认识。

参考文献:

[1]罗伯特·M·加涅(美). 学习的条件[M]. 傅统先,陆有铨,译.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陈琦,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封思贤. 从金融理论变迁看金融本科教学改革[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2):38-41.

[4]毛小丽,高峰. 系统教学法在大学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67.

[5] 刘涛川. 有效教学方法全集[M]. 北京: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2004.

[6] 周渝霞. 系统教学法在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中的运用[J]. 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7(9):15-18.

(责任编辑:卢艳茹;校对:李丹)

作者:莫易娴

上一篇:房地产企业经营管理论文下一篇:个人信息保护行政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