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转制金融管理论文

2022-07-03

【摘要】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贷款体系,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制度困境。本文从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出发,剖析其所面临的制度困境,探寻解决这一系列制度困境的策略,从而使小额贷款公司更加稳健的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转制金融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转制金融管理论文 篇1:

浅析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管理策略

摘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企业经营管理方式也做着创新、变革,金融管理在货币、信用、银行方面的信贷资金运用吸收、有价证券买卖货币流通、保险信托租赁、外汇买卖、国际货币支付等,都会涉及到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由此可见企业金融管理的重要性,企业需要制定出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来促进经营管理。本文先是讲解了有效的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然后提出了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管理策略。

关键词:金融管理;企业经营管理;策略分析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部分,可以大力推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增长,促进我国经济系统的循环。如何制定出合理的企业金融策略,分配金融资源,提高企业的绩效,是摆着我国企业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先讲讲有效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产生的作用。

一、有效金融管理策略对企业经营管理的作用分析

企业的经营管理具备金融活动的特征,企业是商品流通、生产的部门,企业经营管理就是实现商品价值的过程。现代经济体系,货币资金作为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需要企业具备这种货币资金完成生产资料、机器上的工资支付,有效结合劳动对象、劳动者、劳动资料,生产商品。企业的经营活动就是对资金货币的筹集与运用,这也是金融的本质体现。金融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前提,也是企业正常发展的保障。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有一定的资金维持运行。企业经营资金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来源,分别是自有资金、银行贷款资金以及融资资金。企业发行股票融集资金,需要企业对股票作用、发行时机、价格、性质、管理法规进行充分了解;企业向银行贷款资金,企业需要了解银行信贷政策、贷款期限、利率、原则;企业在金融市场的筹资,需要企业懂得股票的发行、买卖方式。从企业资金方面来看,企业不懂金融管理,就不能顺利进行资金的筹措经营。企业的投资可以选择购买股票、债券,也可以进行经营规模的再扩大、进行信托投资。这就需要企业根据金融市场的情况,适时进行买进、卖出。

二、企业经营管理中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

1.要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金融管理人员

企业进要想制定出合理的金融管理策略,要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职能部门进行金融管理。在企业的贷款方面,需要专人管理回收贷款,接着传递给相关科室,划分明确好各职能部门的权利以及責任。积极对比、分析欠债单位的资金负债比率以及资金的周转速度,检查欠债单位的资金流动是否有问题,制定分析表格查找可能影响欠债超期的所有因素,然后制定合理的回收资金策略。根据收款余额进行坏账准备金的保留,让专一职能部门、专一工作人员管理企业金融,这样一来,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金融管理效率得到有效提高,也促进了企业经营管理的顺利开展。

2.规范财务预算

企业财务预算需要根据企业财务发展计划,制定财务收支计划,它是企业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预算要以企业的长期发展为着眼点,根据企业实际财务活动情况编制收支计划,然后统筹规划投资计划。预算编制需要遵循收支平衡、统筹兼顾的原则,搭配好相关管理条例。考虑到市场经济对企业金融管理策略的客观要求、国家宏观的金融政策,再进行完整、全面的分析预算。结合企业往年收支状况,综合分析企业所具备的实际特征,对企业的未来目标进行编制;单一的预算方案还需要统一到整体预算方案。

3.利用ERP的精细化金融管理

ERP系统可以有效提高企业的金融管理效率,优化企业的金融资源配置。它还可以为企业打造标准的作业流程,让企业领导实时掌握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资金状况,及时了解到市场行情。此外,ERP系统还让在外的跨区管理人员实时掌握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做到信息面良好的沟通,增强企业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信息良好沟通使企业管理人员及时掌握全局,对企业做出全面、及时的信息决策。现在企业在财务经营管理的会计核算上摒弃了传统手工的账务方式,转向了现代化ERP的方式。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人为因素对精细化金融管理效果的影响。企业还要及时更新金融管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4.对合作企业信用的评定

企业进行商业活动,需要对合作企业的经营管理状况进行分析调查,从合作企业的资本盈亏情况、运作情况、品牌情况、经济效益情况、产品质量情况上评定对方企业的信用,据此当成企业的重要参考,降低企业金融资金上的潜在风险,使企业资金能够保持安全。

三、总结

金融管理策略的制定情况直接决定了企业以后的生产经营发展状况,对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需要重视金融管理策略的制定,有效解决那些在金融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要有专门的金融管理机构、金融管理人员、规范财务预算工作、利用ERP的精细化金融管理、对合作企业信用进行评定,让制定的金融管理策略能够顺应企业的经营管理,使企业得到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孟祥波:浅议金融管理对企业转制的促进作用[J].财经界(学术版),2010(09) .

[2]李金良: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

[3]范若丁:试析金融投资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11(13) .

[4]张 皓:浅析金融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外资,2012(07).

作者:邓雄雯

企业转制金融管理论文 篇2:

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和策略研究

【摘要】小额贷款公司拓宽了“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对于构建更加完善的金融贷款体系,增强其抵抗风险的能力都具有深远的意义。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制度困境。本文从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出发,剖析其所面临的制度困境,探寻解决这一系列制度困境的策略,从而使小额贷款公司更加稳健的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 政策监管 双转制 供应链金融 联网式

一、小额贷款公司的现状

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小额贷款公司在全国迅速发展,截止到2012年6月底,由2005年最初的7家试点公司迅速发展到5267家,贷款余额4893亿元,上半年新增贷款977亿元。小额贷款公司一方面为民间资本创造了一条很好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在当前银根收紧的货币条件下为满足企业和农村资金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

表1反映了全国小额贷款公司总体发展情况,机构数量的急速增加体现了全国金融体系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高需求,而贷款余额指标始终高于实收资本指标可以间接表明全国小额贷款公司自有资金不足,总体融资杠杆水平较低。

表1 全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情况

时间 机构数量(家) 从业人员数(人) 实收资本(亿元) 贷款余额(亿元)

2012年第二季度 5267 58441 4257.03 4892.59

2012年第一季度 4878 53501 3871.37 4447.25

2012年第四季度 4282 47088 3318.66 3914.74

2012年第三季度 3791 40366 2823.82 3358.85

2012年第二季度 3366 35626 2464.30 2874.66

2012年第一季度 3027 32097 2140.89 2407.66

2012年第四季度 2614 27884 1780.93 1975.05

数据来源:中国人民银行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二、小额贷款公司发展面临的制度困境

(一)小额贷款公司身份定位不明确始终限制其自身发展。由银监会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可知,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形式是有限公司,而不是金融机构,它不能吸收公众存款,也不能享有金融机构入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在融资和运营过程中的各种优惠待遇。小额贷款公司虽然从事金融业务,却不能取得金融许可证,加大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融资成本,造成小额贷款公司自身融资的限制,使得它不能及时、足够地为需要资金的高新企业提供融资帮助。

(二)部分政策的出台不利于小额贷款公司发展。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有时会为了宏观经济调控和产业投向的全局发展而出台一些可能对信贷资产造成损失的政策,如制糖、钢材、造纸等行业的限制,这对生存在这些行业中的企业造成直接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对这些企业的注入资金也就很难收回。

(三)规范监管缺失影响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对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规范较少,监管主体的监管力度不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小额贷款公司的运营存在着较大的机动性,小额贷款公司有时会为了更大的利润冒险贷给某些暴利行业融资,投入资金的收回难度因贷款风险的增大而增大。

三、破解小额贷款公司制度困境的对策

小额贷款公司的平稳发展有利于金融体系的稳定,针对其发展提出以下策略:

(一)对于身份问题,笔者认为小额贷款公司可施行“双转制”,此处的转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为城镇银行,第二阶段将成熟的村镇银行再转制成小额贷款公司。身份问题导致的融资难是制约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障碍,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为村镇银行是提升小额贷款公司地位很好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其“只贷不存”的局面。并且《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规定,新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持续营业3年以上(含3年),并且近两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不良贷款率低于2%,贷款损失准备充足率130%以上,就可以转制成村镇银行,这对于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成为村镇银行的门槛不高。将其转制成为村镇银行后,其可享受村镇银行的待遇,身份问题得以解决,为其自身的资金筹集提供一定的保证,但小额贷款公司的控股权和经营权都交给了金融机构,这背离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初衷,因此待转制后的“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和一般的村镇银行拥有相近的规模后,再按前一次转制时的入股比例将村镇银行再转制回小额贷款公司,这并非回到了原点,而是呈现螺旋上升的局面。这样的“转制”既解决了转制所导致的背离的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初衷,也使小额贷款公司的规模迅速扩张。

(二)对于向企业提供融资问题,可应用供应链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是指小额贷款公司将供应链上的相关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象,通过对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有效整合,针对企业应收、存货、预付等各项流动资产进行方案设计,运用各种金融产品向供应链中所有企业,尤其是上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使得供应链上相关的中小企业得到融资支持。从而解决供应链上资金分配不平衡的问题,提升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供应链金融是物流业与金融业相结合的创新业务,2006年深圳发展银行在整合多年创新成果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正式推出了“供应链金融”的品牌,目前已成为金融业的新业态。

(三)对于监管问题,要实现小额贷款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监管和政策制定必不可少。在监督管理模式上,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江苏省的经验。江苏省为了服务小贷公司,实现对小贷行业的强化管理,由江苏省政府出资成立了一家为小贷公司提供专业服务的国有控股公司——江苏金农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农公司”)。该公司受江苏省金融办监管,开发了一套小额信贷IT综合服务平台,集“小贷信息平台”、“小贷业务平台”、“小贷培训平台”、“小贷监管平台”和“小贷创新平台”于一体,服务平台包含了财务管理、信贷管理、业务监管、资金调剂等模块,实现了小贷公司信贷审批、财务管理、业务监管和资金头寸调剂的统一。由于实现了信贷数据的省域集中和联网运行,各级金融办能对小贷公司进行实时监管,对于加强地方金融管理能力、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了规范和加快小贷公司的建设进程,江苏省金融办会同相关部门先后印发了《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征信系统管理办法》、《江苏省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头寸调剂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配套文件,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政策依据和指引。根据以上江苏的情况,集中对小额贷款公司进行管理,采取联网式来规范小额贷款公司是可行的措施之一。因此,可以成立一个数据公司来搭建管理这个平台。而相关部门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来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的规范管理和数据平台的建立。有了这样一个平台,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就相对统一,风险系数就极有可能大大下降。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的健康发展会使其具备较大的资金规模和较强的抗风险能力,中小型企业也就更有可能选择小额贷款公司。

四、总结

目前,中国经济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小额贷款公司已成为金融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其所面临的制度困境始终限制其自身的发展,这从根本上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能力,使得小额贷款公司自有资金不足, 总体融资杠杆水平较低,市场流动性紧张并且难以从根本上好转。为增强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能力,我们首先要解决的便是其身份定位不明确所导致的尴尬处境,然后制定拓宽其融资渠道的对接模式,同时再制定政策、规范监管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方向。

总之,文中所提出的关于破解小额贷款公司制度困境的对策需要实践的检验,也需要经验总结。只有在一路前行中不断地思考,不断地修正轨道,这些新制度才能淬炼升华!

参考文献

[1]邹武平.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探讨[J].商业会计,2009(17).

[2]杜晓山.江苏小额贷款公司发展中的经验与问题[J].上海金融,2010.

[3]姚玉洁.“草根金融”的制度空间——解读《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J].光彩,2009(07).

[4]石飞.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J].浙江金融,2010(10).

[5]谢金楼,张庆鹏.江苏小额贷款公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2).

作者简介:解宁(1992-),女,北京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院金融工程专业,2010级本科生。

(责任编辑:唐荣波)

作者:解宁

企业转制金融管理论文 篇3:

农商行信贷支农与商业可持续发展两难分析

一、引言

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由农村信用合作社转制而成,在成立之初就已确定了农村商业银行的首要职责和目标就是传承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这一政策性本质。这也就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是广大的农村地区,服务目标包括农村产业与经济、中低收入者和农户、以及资金需求旺盛的小微企业。从理论上讲,农村商业银行的信贷支农责任会对其商业性可持续的进程产生一定的影响,且农商行一味追求商业可持续发展可能使农村商业银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信贷支农方向。

二、农商行两难选择的主要原因

(一)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偏离信贷支农使命

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周期长、收益低、风险大的特征,农村经济发展具有自身薄弱性,大大降低了农业贷款的回报率和回收率。农村商业银行的社会责任要求其信贷支农服务不仅要有覆盖面的扩大,还要有服务深度的延伸。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和较低的贷款回收率,意味着农商行资产质量的下降和资金周转速度的降低,这都严重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步伐。从这个角度看,农村商业银行大多集中于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而那些农业GDP占总GDP比重较大的农业大省和偏远落后地区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村商业银行转制的动力小,分布发展不平衡。截至到2014年9月底,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共计572家,其中东部地区有228家,中部地区有265家,而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仅有80家(见表1)。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分布呈现出区域性特征,全国86%的农村商业银行集中在东部和中部地区,而西部地区分布较少,仅占全国总数的14%。这是由于农村商业银行是由经营情况良好、不良贷款率低、资本充足的农村信用社改革转制而来,而这些农村信用社原本就集中于经济发展较快速的东部和中部地区。但是,考虑到农村商业银行成立的初衷不单是实现商业上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秉承原农村信用合作社的信贷支农使命。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分布应集中在于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中部地区和偏远西部地区。这和我国农商行现状分布不一致,也是其发展略偏离信贷“扶贫”方向的一个体现。

此外,我国农业大省的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数量分别为:河北省(16家)、河南省(28家)、山东省(59家)、黑龙江省(7家)、吉林省(16家)、江西省(21家)、湖北省(47家)、湖南省(33家)、四川省(22家)。除山东省和湖北省分布较多外,河北省、河南省、东北地区、四川省、江西省等农业大省的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数量偏低,与其农业发展水平不一致。我国农村商业银行机构数量大多分布于江苏省(59家)、浙江省(26家)、广东省(28家)等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

(二)信息不对称引发道德风险

金融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认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农村金融市场不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尤其是作为放款者的金融机构,对于借款人的情况根本无法充分掌握(不完全信息),加上农村的特殊情况,金融机构很难控制农村系统风险。农村金融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容易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逆向选择是指交易前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信息优势方利用信息缺口获取额外利益,信息劣势方选择到“次品”而产生损失的倾向。在农户信贷市场上,农户对自己的贷款项目风险、还款意愿、还款能力等都比较了解,而金融机构不甚了解。金融机构为了对冲风险,要求的还贷利率越来越高。高素质、高能力的贷款客户越来越多地离开农户信贷市场。最终获得贷款的客户可能是一些低素质和低能力的农户。一旦金融机构把资金发放给了这样的农户,就可能形成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由于逆向选择使得贷款成为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增大,即便农户信贷市场上有风险低的贷款机会,金融机构仍然较难将风险低的贷款机会与风险高的贷款机会完全分辨开来。因此,金融机构将减少涉农贷款的发放量,从而降低了农户贷款的可获得性,增加农户贷款困难,影响农村商业银行信贷支农绩效的提升。

道德风险是指交易后由于双方信息不对称,代理人在没有受到委托人完全监督时从事不忠或者不合意行为的倾向。雇佣关系是经典的道德风险案例。雇主是委托人,而工人是代理人。工人在没有受到雇主完全监督时可能会消极怠工、偷工减料甚至出现侵吞雇主财产的极端情况。同样,当农户与农村商业银行签订贷款合同后,受到利润吸引,他们可能改变原来在签订借贷合同时承诺的用途,而去从事高风险同时预期收益也较高的项目投资,或者将在借贷合同中承诺用于投资的借款干脆挪作消费性支出。这样,显然会相抵农户归还贷款的可能性,从而降低金融机构的预期收益并提高不良贷款率。对农户信贷资金的支持使得农村商业银行的商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影响,同时也降低了农户获得贷款的可能性,使得农村商业银行进入了恶性循环。

(三)高交易成本造成贷款难

由于据交易费用理论可知,金融机构在贷款之前,要调查农户和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经济状况、借款用途或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贷款进行时,要与农户和小微企业“讨价还价”;贷款发生后,要监督农户的行为,防止贷款挪作它用。所有这些都要发生一定数量和额度的交易费用。农村商业银行深处农村金融市场,其日常业务面对的客户是具有数量大、分散程度高、经营规模小且缺乏担保品和抵押品等特点的广大农户,这就提高了农村商业银行给农户和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交易和服务费用或成本。农村经济的收益小、周期性长、波动性强等特点,也决定了农村信贷的成本要比城市中的工商信贷成本高得多。由于农村中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单笔数额小,笔数多,其贷款额度要比金融机构其他贷款的额度小很多,这又大幅提高了农户和小微企业的单笔贷款成本。这样一来,就使得农村信贷交易难以达到规模效益,从而加剧了农村金融市场供不应求的难题,导致了金融供给抑制。一般地,抵押是商业银行防控信用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之一。农户、低收入家庭和小微企业等通常缺乏金融机构所要求的抵押担保物品,难以满足金融机构的贷款要求。从农户角度看,农户能够提供的房屋,土地使用权和农业生产工具,是农户基本的生活工具或生产资料,一旦贷款无法偿还,这些东西将从农户手中转移出去,农户的再生产甚至基本生活将无法继续。从农村商业银行的角度看,农村商业银行大多不愿接受农户用来抵押的土地、房屋及农机工具等,原因在于目前农村还未形成一个处理抵押物品的正规市场,也很难建立这样一个市场,贷款者和借款者对于抵押物的估计大相径庭,难以达成统一(吴少新,2012)。这对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供给造成了又一大障碍,使得农村商业银行产生严重的“惧贷”心理,从而制约了农村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

三、政策建议

(一)完善信用担保体系,丰富贷款抵押形式

“三农”贷款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担保上。为化解农村商业银行在贷款过程中面临的不确定性,政府应积极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地方政府牵头组建符合县域经济需求的政策性担保公司,并鼓励建立民间出资的商业化担保公司和会员出资的会员制担保公司,分散和化解农村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造成农村贷款难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按照现行的贷款规则和法律制度,农民难以找到有效的贷款抵押资产,以及目前还未形成一个完整的担保品抵押市场。因此,一方面,应尽快赋予农民对集体土地完全充分的所有并确认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性质,建立相应的基础性配套制度,为农地抵押制度的建立提供基础环境。另一方面,引入动产抵押。对于没有足够的不动产向银行抵押的农户和小微企业,可以引入动产抵押形式。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主要资产为农具、牲畜、农作物、机器、设备、原材料等动产,动产抵押的特点在于抵押人可以在继续利用提供担保的动产进行占有、使用的情况下,以该动产提供抵押。动产抵押在国外非常普遍,设备、存货、应收账款等都可以作为抵押而取得贷款,并且手续简便,费用低廉。引入动产抵押,并形成有效的抵押品流通市场,农村商业银行可以放心向农户和农村中的小微企业放贷。因为银行在农户和企业违约的情况下有抵押动产变现的权利,可以在抵押品流通市场变现,弥补银行的损失,降低信贷风险。

(二)建立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减少信息不对称

建立完善信贷信息共享机制的目的是通过共享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减少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防范信贷风险,为农村商业银行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完善信贷信息数据,建立信贷信息共享机制,应扩大信息收集渠道,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目前人民银行信息登记系统的信息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的来源主要为商业银行,社会机构信息共享机构的信息来源主要是通过调查或收集已经公开的信息,信息来源有限,同时由于我国很多企业向工商、税务、银行提供的信息往往不能相互印证,一个企业多套账目的情形司空见惯,信息的准确度得不到保证。因此,征信机构应在法律法规的有效保护下,充分利用工商注册、税收、统计、法院、商务活动等方面的政府信息,同时加强公共事业、行业组织、小微企业和农户个人信息的征集工作。

(三)创新产品及服务,促进商业可持续

拥有很好的、适合客户的产品,推出适合农村中低收入阶层的产品,对农村商业银行非常重要,因为没有好产品的推出,就没有生命力。农村商业银行可以在寻求合作的道路上积极探索,主动加强与政府各个部门横向联系,了解当地重点发展农业产业的相关政策和规定,同时与当地经济合作组织接洽,把握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特征和农户金融需求特点,针对不同需求的农户和农村小微企业,探索并开发相应的金融产品。农村商业银行还可根据新形势下农民对医疗、养老保险、子女教育需求情况,探索开办农民养老储蓄、医疗保险储蓄、子女教育和生育储蓄等新的存款种类,拓宽存款渠道,创新存款业务。另外,农民除了有贷款的需求外,部分农民也有理财需求,农村商业银行可以依托借鉴城市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理财经验,设计适合农民的理财产品。在具备条件的经济发达地区,农商行应积极拓展和创新中间业务。一是在债券市场上有所突破,把金融产品转换为农村市场能够接受的债券产品。二是推广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以及保函、信用证、银行卡等业务。三是创新授权授信管理办法、信用等级评级方法,开展理财和投资咨询服务。

(四)推广农业保险,降低农商行经营风险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农民是一个弱势群体,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气候及灾害的影响较大。因此,政府应积极推行多种农业保险,分散和转移农民所承受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从而降低农村商业银行贷款给农户进行农业生产的信贷风险。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况,现阶段需要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即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策性保险制度。所谓政策性,就是把农业保险产品当作准公共物品而不是私人物品来对待,采用商业保险的形式和技术进行经营。所谓政府主导,就是政府要对政策性经营的农业保险提供统一的制度框架,各级政府和各种运行的经营组织要在这个框架中经营保险和再保险。同时,政府对规定的农业保险品给予较大的财政支持。农业保险可以使得农民的违约大大降低,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就降低了。■

参考文献:

[1]周脉伏.我国农村商业银行多元目标冲突分析[J].中国金融,2012(5):26—31

[2]冯庆水,孙丽娟.农村信用社双重改革目标冲突性分析——以安徽省为例[J]. 农业经济问题,2010(3)

[3]温铁军,农村信用社商业化路径分析[J]. 中国金融,2011(14):61—63

[4]张兵,曹阳.商业可持续、支农力度与农村信用社新一轮制度变迁——基于苏南农村商业银行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0(6)

[5]沈全峰.商业银行是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终极目标[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6]李塞辉.商业银行适应和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J].中国金融,2010(16):75—76

(杨菁,1976年生,河南安阳人,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微型金融、商业银行。史静文,1988年生,河北邢台人,北京物资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微型金融)

作者:杨菁 史静文

上一篇:审计体制改革研究论文下一篇:国际贸易发展趋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