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师德建设现状试析论文

2022-04-16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突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就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现代化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高职师德建设现状试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职师德建设现状试析论文 篇1: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探讨

内容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文素养是人才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核心素质。人文素质教育在培养高职生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有益于高职院校的发展,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式。本文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现状着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的融合途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职教育 人文素质 融合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激荡的世界文化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人文素质培养在职业教育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对高职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的融合教育,有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现状分析

1.高职生对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缺乏清晰认知

根据调查显示,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人文素质”等概念缺乏清晰认知,由此可见,高职生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质的了解缺失,高职院校在有关人文素质教育的活动相对缺乏。通过对高职生是否都接受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职生没有机会参与到人文素质教育中。调查还发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缺乏认知,高职院校未能加大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力度,从而导致高职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性认识相对模糊。

2.高职生的行为举止表明人文素质的缺失

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校园里,几乎很难看到刻苦学习的学生,周末或者假期图书馆也是空无一人。在高职院校中,大多数的高职生沉迷于网络世界,打游戏,虚拟空间谈情说爱,甚至有部分高职生在校与在外打架斗殴,当着老师面抽烟、说脏话,还有互相攀比、考试作弊、私自翻墙出校园等不良现象存在。这反映出了高职院校对高职生缺乏人文素质的教育,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当今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为了减少高职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高职院校应加大重视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培养力度。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职业人员[1]。

3.高职生缺乏强大的人文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由于高职院校缺乏对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导致大多数的高职生存在着不思进取、急功近利等问题。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导致高职生缺乏强大的精神动力。高职生毕业后往往对未来感到迷茫,他们对于自身今后要从事的职业认识的很浅显,他们的抗挫折能力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低,他们的社会适应力低。由此可见,这些都与高职生在校期间缺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这方面的学习。导致他们不能在毕业后极快适应社会需求,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探索

1.整合优化资源,形成系统的素质教育体系

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到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中,构建良好的文化育人环境。首先,高职院校可以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升高职院校的文化品位。从而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实现培养学生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升华情感的目的,通过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讲座,以此开拓学生的思维,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大力举办社团活动、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合的宣传力度,激发学生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感慨,其次,学校可以构建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赋予校园环境以独特的传统文化,使高职生的行为举止、价值观念有所升华。还可以通过设置学校的艺术专栏、文化橱窗让学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获得熏陶。最后,高职院校可以利用实践活动具有的特点,对高职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让高职生更多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应当革新教学方式,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有效融合,为高职生上一堂收获颇丰的课。以此达到培养学生积极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的目的,通过创设情景,推动学生进行思考。把校训、校风等灌输到学生头脑中,以此促成学生提高自身人文素质。通过拓宽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从而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2]。

2.增强师资力量,发挥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

教师是人类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继承者与传递者,教师继承、传递人类社会和民族创造、积淀的社会文明,对人类文化知识、社会意识的继承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是人文素质教育的引导者。因此,高职院校应当重视对教师的培养,通过提高教师素质、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增强师资力量等方式,发挥教师在推动中國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效融合的引领作用。高职教师的师德师风、文化水平、能力高低,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职教师要努力做学生的引领者,要在专业及学术上为学生所认可,尽可能帮助学生学习。培养优秀的高职教师,让学生更好的体会到中国优秀传统与人文素质融合的内涵。教师应通过自身的气质修养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学生提高的人文素质。采取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教师的进行人文素养的相关培训,建设一支具有极高人文素质的队伍,还可以鼓励教师创新授课方式,积极主动地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入在教书育人中,以此实现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帮助学生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

3.丰富校园生活,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活动

为了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高职院校应当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可以通过开展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活动,比如:汉字书写大赛、诗歌朗诵比赛,激发高职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高职生的人文素质修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要加大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宣传力度。利用现代网络多媒体技术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的传播,激发高职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总而言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发展对高职生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加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的宣传力度,有利于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为社会多多做贡献。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来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融合,使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水平得到有效提升[3]。

4.革新培养方式,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力度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旨在培养具有正确价值观、坚定的理想信念、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格等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同时创新对高职生的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与人文素质相关的课程,通过这些课程旨在培养有坚定理想信念,坚守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把对高职生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作为重点,构建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加大人文素质教育投入力度。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发挥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教学途径,构建高效、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其次,高职院校还可以开设人文选修课,比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鉴赏、法律等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修课的选择,然后高职院校安排好教学计划,鼓励教师自主编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融合发展方面的教材,以此达到开阔学生视野,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4]。最后,高职院校还可以构建人文素养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把学生的人文素质纳入综合考评当中,以此激励高职生的人文素养与职业技能有所提高。

三.结束语

总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发展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人员的必经之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对高职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培养,有利于高职生正确认识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并促使高职生自觉主动的提高人文素质。高职院校构建以人文素质为平台的服务体系,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高职院校要积极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融合理论的深度探索,革新高职人才培养思路,以此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构建以人文素质教育培养高职生的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使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深度融合,有效实现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胡少云.高职学院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契合的探讨[J]. 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08(002):79-81.

[2]张树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人文素质教育的融合[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024):183-184.

[3]杨石峰.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意义与途径分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003(005):33-34.

[4]史薇.試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礼仪教育的有效融合[J].新校园(上旬刊),2014,000(008):21-21.

(作者单位: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

作者:成卓华

高职师德建设现状试析论文 篇2:

社会转型时期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现代化刍议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现状,突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紧迫性,就如何实现德育工作现代化进行深入探讨并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 高职生 德育工作 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从传统社会逐步转型为现代社会,经济结构、政治体系、文化形态、社会面貌都在发生深刻而剧烈的变化,各种思潮激荡碰撞,人们的利益诉求、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以及新媒体的快速崛起和渗透,使得高职校园不可避免受到强烈的冲击,加之“90后”高职生群体个性张扬、情感冲动、价值信念多变的心理发展特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高职生德育现状分析

当前,“90后”群体已然是高职生的主力。“90后”大學生成长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很少有学生因为经济拮据、生活困难而求学受阻,物质基础的相对充裕促使他们更加关注精神世界,特别是自我成长和价值追求,所谓的“另类、个性化”就是为了寻求认可和接纳的心理自信,他们努力用自己的方式阐释对世界的理解和改造理念,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价值追寻和实现的过程。基于此,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心理、道德发展状况进行调研的成果非常丰富,我们进行了借鉴,并在此基础上对“90后”高职学生的德育状况进行了深入考察,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质性分析等方法,归纳出高职生德育发展的现状。

(一)总体上看,高职生主流价值取向积极健康。各类调研结论均表明,“90后”高职生群体在价值取向上更加多元化,他们务实、求真,既关照传统又面向现代,既追求个性彰显亦兼顾社会效益,既渴望功利成就也追求规则公平,既殚精竭虑于激烈的社会竞争但又能注重团队协作与集体价值。在政治观念方面,他们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团结与振兴、国家富强和“中国梦”持以肯定认同和积极向往的态度,并能将个人理想和民族大义紧密联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同时,他们的思想和道德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能主动适应社会生活,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的养成,并付诸行动于道德实践,注重人际交往,团结友爱,充满活力,意志坚强,敢于创新,是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可靠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二)少部分学生呈现信仰缺失和功利化倾向。市场经济的一些负面作用近年来在社会生活中被不断放大,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特别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实用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潮的影响,一部分高职生抱着功利思想,唯实用主义为上,只关注个人眼前物质利益,贪图享乐,不去关注精神领域的建设和道德情操的陶冶,对现实社会漠不关心,情感冷淡,人格不健全。一些高职生舍弃了共产主义信仰和理想追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政治信念模糊,对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有的同学不加辨析刻意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盲目反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缺乏信心,极少数学生甚至转而崇拜西方所谓“普世价值”或接纳“神本”思想,笃信宗教。这些问题必须充分重视,认真对待,及时矫正。

(三)学业、就业等压力引发学生思想问题和心理疾患。近年来,我国大中专毕业生人数连年攀高,而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高校毕业生逼近749万,远远超过人力市场接纳度,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特别是对处在学历背景较低层次的高职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实。面对职业教育高昂的学费支出和就业前景的黯然无助,高职生群体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就业压力以及身心发展、人际、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极易出现思想问题甚至心理疾患。在走访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高职毕业生对高职教育持以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在就业竞争中感到自卑、茫然无措甚至自暴自弃,对未来职业生涯缺乏积极乐观的认知和规划。少数学生为了找个好工作,功利性地申请入党、争当学生干部,在就业材料上弄虚作假,不择手段,诚信缺失,道德滑坡。

(四)传统德育工作方式方法简单,效果不甚理想。一些教育工作者认为,德育就是加强品德教育,只要学生能做到遵纪守法就意味着德育工作达标了。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如注重短期效益、注重实用价值、把对人的教育和社会化大生产相类同等,一部分高职院校只关注专业教育,只关注学生就业率,甚至认为高职教育就是培养技术工人的流水线,只要尽快教会学生掌握专业技能顺利上岗就业就完成工作指标了。因此,很多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简,包括在政治思想教育、职业道德培育、社会公德教育等方面消极懈怠,只讲理论认知,不讲落实践行,考核和思想现实严重脱节,常常是开卷考查全员通过,这样使学生对德育不重视。

近年来,高职院校不断扩招,学生人数剧增,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半壁江山,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大部分是高考的失利者,他们在认知基础、人格发展、品德素质方面与普通院校大学生有一定差异性,而如果德育工作仍然是“换汤不换药”、“依葫芦画瓢”,依靠说教、管教、调教等传统方法,单调枯燥,形式主义色彩浓重,社会实践走马观花难以深入,长此以往,我们的教育努力和成效必然在复杂残酷的社会现实面前消解殆尽。

二、促进高职生德育工作现代化的几点建议

1995年颁布施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指出,德育即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现在看来,还应该将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列入其中,形成一个大德育系统。2000年1月,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2012年9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因此,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时期,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兼备的新型高端技术应用型人才,而努力实现高职生德育工作现代化是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一)革新传统德育工作思路,树立现代化德育新理念。过去,很多教育工作者在德育实践中,仅仅注重通过说教、管教、调教的方式影响学生思想品格的形成。在笔者看来,这种德育工作是狭隘的、封闭的、僵化的、被动的,很难达到入脑入心、“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现代化的德育应该是帮助和引导个体形成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思想、政治、品德教育等,是一个开放的、互动的、个体主动建构的教育活动。社会主义德育工作的目标是要造就一大批推动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建设者,他们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品德与心理素质必须符合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高新技术应用型人才,而高职生德育工作的核心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思想意识、政治信仰、道德品格的培育和养成,即加强和改进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必须充分利用好这个发声筒,牢牢把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优越性,增强课程实效性和说服力,引导高职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积极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践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要改变过去注重理论和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价值观念、政治思想、道德养成为主线,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实践落脚点,使道德“认知—情操—行为”相统一,实现想得高尚、说得动听,更要做得漂亮,使思想政治素质成为学生成长当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成为个人品性和修为的主要组成部分。当然,这首先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下工夫,认真调研“90后”高职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实际,把握规律,有的放矢,运用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通过理论学习、榜样激励、校园文化生活、校内外专题实践、社会调研、灵活考核等多种途径,使德育工作真正呈现实效。

(二)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积极奋进校园文化。不可否认,高职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张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有的学校过度扩招致使学生学习和生活资源十分紧张,宿舍、教室、餐厅、运动场地拥挤不堪;有的学校在师资和设施很不完备的条件下,盲目设置新专业以吸引生源,教师现学现卖,学生一知半解,必要的教学资料、仪器设备明显不足,专业实验和社会实践难以开展;还有的学校虚假宣传,打着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入学报到即签订就业协议的旗号故意哄抬学费。也有些高职院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把新校区迁建到郊区,边建设边办学,学生学习、生活条件难以正常保证。如此种种,学生看到太多负面现象,得到很多負面信息,对高职教育失去了信心,对学校教育失去了信任,这很不利于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

科教兴国,教育为基。笔者认为,高职教育是一项事业而非产业,不应该简单以规模增长和经济效益来衡量。今天的高职教育是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导向、用市场经济的杠杆去驱动,必须回归教育的本质。教育的基本对象是人,教育的基本规律是教学相长,教育的基本原则是因材施教。高职院校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诚信办学,切实以学生利益为重,尊重“90后”高职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为他们努力营造软硬件条件成熟而优良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发展环境,以积极奋进的校园文化生活陶冶道德情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三)注重师德师风及校风学风建设,构建全方位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古语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根本任务是教书育人,既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塑造学生的灵魂和人格。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课、慕课、网络公开课等新的教学形式层出不穷,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传统的课堂教学受到很大冲击,教师权威也备受质疑。所以,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成为学生思想的点拨者、专业的领跑者、灵魂的塑造者、行动的楷模,通过高尚的师德师风、深厚的学术积淀、博实的专业素养、平易可亲的人格魅力来吸引、感染、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自觉、主动地接受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这种“大爱无痕,大音希声,润泽心田”的教育方式,才是德育现代化的真谛。

有一种误解,认为高职生德育是一项专门性很强的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辅导员是主体,其他人员无需参与干涉,专业课教师只管上好专业课和专业指导,教育管理工作者只需做好行政管理本职。这是一种很尴尬的局面,一方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空洞说教;另一方面面对现实生活,学生很难建立起对德育积极的信念。因此,必须狠抓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构建起全校上下全员参与全方位立体化的德育工作体系,形成合力和凝聚力,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关爱成长”,关注学生思想心理发展实际,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让德育工作落到实处,看到实效。通过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英模事迹报告会、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和博物馆等,深入学生宿舍、家庭、社区、工厂、部队、农村、街道、机关等进行调查研究和服务实践,倡导践行孝道、学雷锋做好事、青年志愿服务、“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把学校德育与家庭微观环境相联系,把高职生德育扩展到社会这个大熔炉中去锤炼,实现思想道德素质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三个维度的良性发展。

(四)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带动德育工作新局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代表社会主义制度的价值追求,集中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层面的价值诉求、在公民个人层面的行为原则。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主线。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主义信仰融入其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越性、科学性和现实性特征,真正做到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认同、内化、实践的一致性。其次,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感染和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原则,树立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学会团结互助、合作共赢。再次,将法治、诚信、敬业、友善等价值观念融入学生日常德育工作,形成政治思想教育、道德法制教育、心理人格培育相互呼应、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的良好机制,多渠道促成学生人格全面、协调、健全发展。

(五)主动出击,占领新时期德育工作信息化新阵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出现冲击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引发了教育领域巨大而深刻的革命,電脑、手机等信息终端日益普及,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不断开发和流行,对传统德育模式提出巨大的挑战。是回避还是迎难而上主动出击,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快速占领互联网这个新的德育工作载体,利用校园网、论坛、微博、微信等信息化手段开辟德育工作新阵地,以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的呈现方式,寓教于乐,把知识性与趣味性相融合,注重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筛选、利用有效信息,积极传播社会正能量,使德育工作在无形网络中有力延伸,不断开创德育工作现代化的新境界。

与此同时,如何利用大数据时代社会研究方法的拓展,注意甄别、归纳、分析、把握高职生思想和心理发展新动态,形成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及时应对、处置、疏导、解决各类问题与危机,也是信息化德育工作的新课题。

社会转型时期做好高职生德育工作,为高职教育现代化添油助力,是考验智慧和能力的新挑战,这需要德育工作者解放思想,深入研究,大胆实践,努力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新思路,开拓德育工作新局面。值得一提的是,可以尝试建立一种长效机制,把学校、家庭、社会、互联网纳入其中,形成多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拧成德育大合力,全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和人格健全发展,这才是德育工作的最高诉求。

【参考文献】

[1]彭小兰.中国大学德育课程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邱健.试论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广东教育(职教版),2013(8)

[3]吴伟.高等教育大众化印发的教育质量问题及应对策略[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4]陈霖,等.影响高职生德育效果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7(2)

[5]徐梅.高职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12)

【基金项目】2014年度广西高校科研项目(YB2014477)

【作者简介】马翠凤(1981- ),女,陕西大荔人,硕士,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社科部副教授。

(责编 卢 雯)

作者:马翠凤

高职师德建设现状试析论文 篇3:

试析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在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中的作用

摘 要: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对夯实高职高专院校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重要作用,以求获得对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双带头人;党支部建设;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是由专业教师党员组成的基层党支部,其中支部书记是支部各项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推动者,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选优配强教师党支部书记,对切实夯实高职高专院校党执政的组织基础,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高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重要作用,以求获得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重科研教学,轻思想建设的矛盾凸显

在社会竞争日趋激烈、高职高专院校生存压力加大的形势下,高职高专院校将工作重心倾向于学科专业化建设、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招生规模扩大上。广大教师党员也把大部分精力花在教学备课、科研评比、职称晋升、竞赛指导上,对思想理论学习则是能应付则应付,开展学习时围绕学院学习安排,仅简单落实,计划不充分,总结不够及时;党日活动开展次数不够,缺乏主动性;部分支部书记讲党课不及时,有的支部甚至出现书记不会讲,党员不愿听的现象。这种科研、党建“两张皮”现象,久而久之会造成党员宗旨意识淡薄,纪律意识缺失,理想信念动摇,最终削弱党支部的活力和战斗力。

(二)队伍建设未落实,后备人才储备不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出现了新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专职教师队伍呈现专业化、知识化、年轻化的特点,部分青年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对党建重要性认识不充分,不熟悉党务工作,不愿意从事党务工作;大部分学术带头人的教学压力大,面对支部党建任务重,责任大,要求高,待遇低等情况,部分带头人不想做、不愿做支部书记工作;部分支部书记学术能力不强,在教师中缺少威信,话语权不强,无法承担学术带头人的工作,导致双带头人才储备匮乏。

(三)组织生活形式化,群众工作不深入

目前,部分教师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得不理想,有些甚至成為一种形式主义,具体体现在组织生活开展次数不够,形式不丰富,批评和自我批评流于形式,不够深入、深刻;有的党支部将组织生活会与年度工作考核混为一谈,只谈工作,不论党性;部分教师党员不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热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关心学生日常生活,不能有效地参与学生“第二课堂”建设,不能积极参与学生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实习就业环节,群众工作不深入;更有极少数党员教师师德师风出现问题,具体体现在理想信念动摇、爱岗敬业精神缺失,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活作风差等方面。

二、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对加强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建设的重要作用

(一)工作上融思想建设与开展教育科研工作于一体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选任思想政治素质、党性修养、学术能力都经得起考验的支部书记,目的在于在工作上融思想建设与教育科研工作于一体,既发挥带头人在党建工作上的影响力,引导支部切合高职高专院校工作实际制定学习计划,创新学习方式,丰富学习内容,严格学习纪律,促进各项学习任务的落实;又发挥带头人在科研上的骨干作用,鼓励广大教师向带头人看齐,在学术上精益求精,在教学上无私奉献,真正形成“人人学习,处处钻研”的良好氛围。

(二)组织上将管理教师与教育党员齐推进

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高、师德师风良好的教师党员队伍,是推动党建,促进教学、服务学生的前提。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以推动实施双带头人队伍建设为切入点,在组织上将管理教师与教育党员齐推进,不仅能领导广大党员,按照院党委的统一部署,严格支部组织生活,丰富组织生活形式,健全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制度,加强支部组织建设,增强支部的影响力、向心力和战斗力,也能教育广大教师立足岗位,提高道德水平,提升教学水平,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服务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支部教师和党员团结一心,服务大局,支持学院工作,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最终促进学院和谐稳定发展。

(三)作风上将密切联系群众与深入学生共落实

实施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积极深入学生,密切联系群众,有利于切实改善支部作风建设,全面贯彻落实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要求。例如,有些双带头人结合高职新生需求,组织全体党员到学生寝室开展专业介绍,了解新生的学习需求,反映新生思想状况;针对高职毕业生实际,联系有企业资源的教师,为学生顶岗实习、就业牵线搭桥,同时,支部书记重视日常谈心谈话制度,以实际行动关心有困难的党员教师,维护其权益;支部书记还带头,组织支部党员教师积极参加院系文体活动,支部上下一条心,以实际行动展现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

三、如何发挥“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对教师党支部建设的促进作用

(一)明确工作目标,加强制度建设

首先,各级党组织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加深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认识,充分认清高职高专院校改革发展的现状、清晰研判分析目前高职高专院校党建发展形势,进一步了解党对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总体要求,认识高职高专院校教师党支部的重要作用,尤其是了解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在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和促进教师队伍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职责。其次,建立健全相关制度,要围绕院党委中心工作,系党总支重点工作,教师党支部常规工作,建立党建工作目标制度,根据支部工作实际,条目式确定党建工作目标,以及目标完成时间节点;完善党建主体责任制度,结合院党委、系党总支、教师党员都参与的履职尽责考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制度,加大对支部书记工作的监督力度。完善干部培养、奖励制度等,让支部书记的工作开展更有动力,更有保障,通过以上措施,进一步提高开展工作的规划性和主动性,为支部党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二)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培养后备人才

针对“双带头人”后备人才匮乏的现状,各级党组织必须高度重视。首先,要坚持选举、选派相结合的选配方式,选准思想政治素质好、党务工作能力强、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党员担任党支部书记。其次,完善对书记后备人选的考察、培养体系,善于发现理想信念坚定、专业基础扎实、热爱党务工作、群众基础好的青年教师作为支部委员培养,现有的优秀青年教师和支委要加强培养和锻炼,防止流失。各级党组织还要注重从院系专职党委工作者里面选派经验丰富、有一定科研基础的人员与教师党支部支委对接,实现“一对一”指导,“一对一”帮扶,提高教师党支部党建工作的效率,增强工作成效。

(三)完善激励机制,增加岗位吸引力

首先,各级党组织要高度重视对“双带头人”的鼓励与支持,通过提升政治待遇、提高工作待遇、增加经济待遇,加强工作支持等方式进行激励,让“双带头人”开展工作时无后顾之忧。其实,注重加强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的培训,通过支部书记和班子成员与优秀“双带头人”交流沟通,考察先进教师党支部等具体措施,研究支部党建工作的最新经验和有效方法,进一步加强教师支部建设。

基金项目:湖北高职高专院校“双带头人”队伍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16DJB036。

参考文献:

[1]徐涌金,孙彩霞.试析高校教师党支部组织学习的激励原则[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7).

[2]潘国林.着力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水平[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6).

[3]高凡,刘云,王绍辉.教师党支部在高校学科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6,(2).

作者:张自力

上一篇:工程承载能力公路运输论文下一篇:电力电量平衡专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