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

2022-04-15

摘要:基于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匹配发展情况,测算33个住房限购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结果显示,高度包容、适度包容、低度包容三类城市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3%、21.2%、51.5%;上海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为0.99,基本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的协调匹配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最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 篇1: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政府职能定位与模式选择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發展,旅游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已经对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以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等理论作为主要分析工具,结合旅游公共服务实践,明确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过程中职能定位的基础上,探讨旅游公共服务政府、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以保证旅游公共服务在制度框架内有效供给,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和实现公共利益。

[关键词]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多中心治理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中国正处在从一般温饱型社会向和谐發展型社会转变的重要时期。从發达国家经验来看,在这一时期,政府职能已从以经济性公共服务为主,逐步發展到以社会性公共服务为主的阶段。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旅游业的蓬勃發展,旅游公共服务的广泛社会需求、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以及旅游公共服务的实践探索,已经对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出了迫切要求。长期以来,我国政府承担旅游公共服务的大部分职责,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旅游公共服务的理念认识不到位;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和层次低下、供给方式单一,无法充分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旅游公共服务需求;运行体制不完善,资源配置率低,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健康發展。由此,如何通过创新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保证旅游公共服务在制度框架内有效供给,为公众提供更加公平、有效的旅游公共服务,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社会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2 相关研究综述

麦克戴维等(McDavid,et al.)、冈萨雷斯等(Gonzale,et al.)以及米兰达等(Miranda,et al.)进行的大量经验研究表明,促进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竞争,能有效地促进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使公民得到更低成本、更高质量的公共服务。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在各个部门直接或者间接引入竞争实体是管制的好办法;公私部门通过引入社会竞争,更分散地提供公共服务,这不仅确保了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而且使公共服务数量和种类更符合公众需求。以奥斯特罗姆(Ostrom)为代表的新公共管理者,在挑战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应区分公共产品的提供和生产,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服务领域,并列举了提供和生产的主要方式,提出“多中心”模式。此后的新公共服务理论在更强调民主、公民权和服务理念的基础上,主张通过政府、私人、非营利机构的合作治理为公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登哈特(Denhardt)夫妇倡导“服务而非掌舵”的新公共服务理论(the new public service),提出了服务行政的基本内涵,指出公共管理者的重要作用并不是体现在对社会的控制或驾驭,而是在于帮助公民表达和实现他们的共同利益。

在我国,由于传统的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不适应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需要,实现公共服务制度的转型和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李军鹏认为,政府基本公共服务问题是一个历史性和世界性的重要课题,也是發挥政府作用、履行政府职能的核心问题。李琪认为,服务体制的创新和服务模式的设计是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路径,公共服务体制创新要根据不同公共服务项目的性质和特点,采取不同的供给制度模式;服务模式的设计要求以群众的需求为公共服务的切入点。句华探讨了公共服务的市场机制可以解决公共产品和服务关于“提供什么、提供多少和如何提供”的问题,分析了不同类型服务与市场机制不同的引入方式之间的关联性,并探讨了合同外包、特许经营、用者付费和内部市场等4种不同的制度安排。陈振明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已经进入高速增长时期,而公共服务的制度改革仍明显滞后于社会经济發展进程,这就要求我们合理选择和创新公共服务的提供机制和方式,推进对多样化公共服务的分类管理,构建高效、公平和权责对称的公共服务提供模式。

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在旅游领域的特殊表现。目前,国内外关于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专门研究还非常少,并且由于长期以来受政府主导型旅游發展战略的影响,很多学者认为旅游公共服务应采取政府垄断供给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局面。实践表明,政府不应该是旅游公共服务的唯一直接提供者,社会其他部门也有可能进入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政府要通过建立专门机构来管理旅游资源和规范發展,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旅游發展的重要政策工具,构建公私伙伴关系是转型期中国旅游业获得强劲动力的必选模式。国内外有关公共服务方面的相关研究对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理论依据与政府职能定位

从经济学角度,社会公共需求决定着公共供给的内容,公共供给必须适应公共需求的规律,即公共供给必须与公共需求相平衡。在公共行政学上,公共需求决定了政府的职能、活动范围与活动方式,公共需求的变化决定了政府职能、体制与行为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發展,旅游公共需求群体的多样化、旅游需求个体的差别化和个性化,导致旅游公共服务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政府单一供给旅游公共服务具有很强的刚性特征,在现行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旅游者需求与供给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等因素导致了供给效率低下,使得旅游者缺乏选择产品消费种类及数量的机会。

3.1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理论依据

政府的比较优势决定了它必须肩负提供公共服务的主要责任。随着公共产品理论的發展,学者们普遍认为公共服务的供给(supply)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包括提供(provision)和生产(production)两个环节。马斯格雷夫(Musgrave)认为,公共产品的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由政府生产;政府提供是指政府通过预算进行公共资金的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必须由政府来生产。奥斯特罗姆(Ostrom)进一步认为,公共服务或产品的“提供”是指通过集体选择机制做出决策,决策的内容包括提供者、供给数量和质量、生产安排、融资、生产监督;“生产”则是指“将投入变成产出的更加技术化的过程,制造一个产品或者在许多情况下给予一项服务”。总之,在把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分开的前提下,公共服务的供给者既可以是公共部门,也可以是私人部门。

当前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基础薄弱,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从供给主体这一角度考虑,旅游公共服务多中心供给应该是改变政府单一供给的局面,形成各类供给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优势互补的多中心供给模式。“多

中心”一词,来自奥斯特罗姆、蒂伯特(Tietout)和瓦伦(Warren)的经典性文章。

本研究采用“多中心”概念,是指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参与者,他们能够自主选择市场机会,由此形成许多替代性的制度安排。在一定条件下,政府、市场、社会都有可能成为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政府追求公平的价值,市场遵循效率的法则,社会崇尚正义的理念。三者在解决同一社会问题时彼此间却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资金、人员、技术、公共关系往往在三者之间流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的作用是有限制的,主张根据不同公共服务的特点,结合政府、企业和社会力量的优势,采取不同的供给模式,实行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建立政府、市场和社会三维框架下的多中心供给模式。

3.2 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的政府职能定位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是对传统政府理论和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批判。批判的焦点在于政府组织的低效率并不能有效满足公众的需求以及政府能力的有限性。基于这两大前提,必然要求寻求政府以外的社会力量。营利部门和非营利组织介入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并不意味着政府供给公共服务的责任相应减轻,甚至前两者可以替代政府的地位,而是适应新的格局,其职能有所调整(表1)。

由于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独有的功能和固有的缺欠,使得各自有不同的功能空间和供给边界。就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内容看,政府强调普遍的、宏观的方面,供给的目标是让所有服务的接受者都能承担起旅游公共服务的价格、满意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政府强调的是整体服务,而其他主体强调的是部分服务。个人需求是有差异的,营利组织供给服务则是对服务消费者细分的一种回应,是对个人差别需求的满足。相对于政府和市场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不足,非营利组织延展服务的补充不可或缺。非营利组织可以在政府与市场之间起到很好的缓冲作用,化解一部分市场的消极影响,这一点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具备,因此,旅游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与政府供给之间的衔接并不紧密,市场化的风险可能由政府独家承担。旅游公共服务的个人供给更多地体现在公民强烈的主体意识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公民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回归,激活公众真实参与意识,是公民自治的实现形式。其性质类似于非营利组织,但却没有明确的组织形式,是个体非制度化参与,具有更大的自适应性,属于补缺型服务(表2)。

4 转型时期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模式选择

旅游公共服务需求是目的地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基础和根本原因,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构成。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从供给主体结构看,主要讨论由谁来供给的问题,表明多个主体及其之间的合作和竞争关系;从提供过程来看,主要讨论怎么供给的问题,它表明旅游公共服务提供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所谓模式是指事物内部的若干成分(即元素、要素),按照一定的关系(即一定的构成方式、一定的组合规律)所组成的一定的表现形式。

發达国家十分重视加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伙伴关系,引入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实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公共服务购买、政府间协议、合同承包、补助、特许经营、凭单制、志愿服务等多种供给方式。旅游公共服务的多主体复合供给正是通过政府(G)、市场(M)、社会(S)力量的联动,最终实现有效互补、协同呼应的多方参与(G-M-S)的理想的旅游公共服务复合供给的综合联动模式(表3)。

需要说明的是,旅游公共服务有别于一般的旅游(企业)服务,为了确保旅游公共服务的公共性,在旅游公共服务复合供给机制中,每种可能的运作模式都离不开政府的参与。

4.1 政府主导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4.1.1 G-G模式

(1)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型

政府直接生产提供型模式中,政府扮演着服务的生产者和安排者的角色,直接向公众提供服务。采取这种供给模式的旅游公共服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①营利甚微甚至是无利可图而又关系民生的,也就是难以直接对公众收取使用费或直接收费的成本过高的旅游公共服务。

②此类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事关重大,由其他部门提供将会带来严重后果或者现阶段仍没有实现的可能环境。

③具有极其显著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企业缺乏供给能力也不愿意供给,对于社会第三部门而言则可能无力承担,所以必须由政府免费或者低价向公众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否则,必然导致旅游公共服务功能的扭曲而产生消极的社会后果。此类旅游公共服务主要适用范围是其他部门不能或不愿介入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领域。因为此类服务具有极强的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特征,很难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出现,所以这种模式主要包括涉及社会公正、道德伦理、社会稳定的纯公共产品和服务,如旅游政策法规、大型旅游公共基础设施等。

(2)政府垄断供给型

政府垄断供给型模式是一种传统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政府是这种供给模式的主体。尽管在旅游公共服务领域中,市场化、社会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但政府始终是最有力量的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者。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由政府决策,政府在公共财政基础上筹资、生产和分配。采取这种模式的旅游公共服务实现方式主要有两种:

①由政府出资建立公营企业来进行日常经营管理,直接提供旅游公共服务:

②政府对目前所属的公共部门进行公司化改造,按照公司法进行登记注册和管理运营。企业拥有一定的自主权,让其参与市场的竞争,以便更加有效地提供旅游公共服务。

旅游公共服务的政府垄断供给具有强制优势、超脱优势、组织优势和效率优势。

①政府掌握着“暴力潜能”,直接投资供给不受私人资本数量限制,可以通过征税来筹措资金,是旅游公共服务供给的主导力量;

②政府可以不从投资项目本身的利益着眼,不计较投资生产的旅游公共服务是否可以对消费者收取使用费,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③政府是一个严密的组织系统,具有有序的组织机制和实施规则的强制力,通过组织优势来弱化外部性和不确定性因素;

④政府根据财政能力和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使得消费不受限制,其潜在的效用可以得到充分实现。如上海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就是采用政府垄断供给型的模式。

但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和缺点:

①财政压力,政府提供的旅游公共服务越多,其资金供给量越大,管理成本也越多,意味着财政支出也在加大,财政压力增加;

②政府垄断供给可能会导致供给的低效率,如供给服务的数量不足、质量下降和供给错位、缺位等;

③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维护保养不良,使用损耗严重等。

4.1.2 G-M模式和G-S模式

政府委托市场(G-M)和社会第三部门(G-S)供给型模式。政府提供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政府生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各种各样旅游公

共服务的需求在不断提高,加之政府财力有限以及旅游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效率低下,此外,随着社会的發展,旅游公共服务的性质也在不断發生改变,为政府部门与市场企业或社会第三部门采取多种合作形式提供可能。如政府部门与市场营利部门或第三部门签订生产合同、授予经营权、政府参股、经济资助(财政补贴、优惠贷款、减免税收)、BOT方式等多种形式,以鼓励其生产。这些供给方式既可缓解政府的直接财政负担,又有助于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经营和管理效益。由于考虑到某些旅游公共服务的外部性及对于社会分配的重要意义,最优的所有者还应该是政府,只是生产和经营可以由市场企业和社会第三部门来完成。

政府委托市场供给(G-M)模式中,政府选择合作伙伴的方式一般是公开招标,其实质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政府直接投资领域,实现国有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如上海市旅游委员会建设的官方旅游热线962020,即旅游呼叫中心,就是政府和私人签订合同,私人负责生产,政府采购后再向公众提供公益性咨询服务。为了更大限度地發挥经营者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政府可以将一部分垄断性行业的现有国有资产或将要建成投入使用的资产出售或实行股份制改造,以尽快收回政府投资,减少政府投资风险。

政府委托社会第三部门(G-S)模式中,政府确定某种旅游公共服务的数量和质量标准,非营利部门招标、承包,中标后按与政府签订的供给合同为公众提供旅游公共服务。政府委托第三部门(G-S)供给,对政府而言的主要优点在于:政府从繁杂的经营管理中摆脱出来,能更好的明确目标和政策;减轻了政府具体实施的负担,而将具体计划与实施交由服务提供者负责。第三部门得到了政府资助或享受免费待遇等优惠政策,解决了筹资难问题;扩大了供给的自主权,明确了责任和公益心,增加了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成功的可能性。

4.2 市场主导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

某些旅游公共服务在技术上的排他以及有效的竞争,为私人提供创造了条件。旅游公共服务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是指营利组织根据市场需求,以营利为目的、运用收费方式补偿支出的一种模式。在旅游公共服务市场供给模式下,旅游公共服务生产所需资金并非完全由政府来提供,私人也提供了一部分的资金。旅游公共服务市场主导型供给模式可以分政府管制下的由市场完全供给(M-M)模式和政府补贴下的市场供给(M-G)模式。这种由私人生产、经营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政府给予必要的补贴和管制。一般在市场主导型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中,政府力量介入少,宏观指导居多。

4.2.1 M-M模式

政府监管下的由市场完全供给(M-M)模式,即在政府管制下由私人资本通过投标取得政府特许的专利经营权来生产与供给经营某项旅游公共服务。该种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具有以下明显优势:

①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来發展旅游公共事业,可以极大地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扩大旅游者的选择范围,旅游者由此也能够享有较高质量的旅游公共服务产品;

②生产者具有相对充分的自主权,以营利为其经营的目的,能够确保生产者在政府允许的范围内获得合理的利润;

③生产者承担经营风险,这样就使生产者不仅具有提高投资效率的内在动力,又有竞争的外在压力,使其不断采用先进技术来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进而提高社会效益和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此类旅游公共服务具有一些特殊特点,M-M模式供给旅游公共服务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此类旅游公共服务产品私人性强,政府可以通过与私人资本所签订的合约,将专营权授予私人资本,私人资本取得垄断经营权,从而可以享受规模经济,避免过度竞争;

第二,同时具有收费性和公共性特点,因此其收费标准完全由市场供求关系和竞争情况调节,不必由政府批准;

第三,政府通过合同明确界定私人资本的义务,必须达到一定的服务标准,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旅游服务,保障消费者权益。

很多城市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就采取这种模式:双方签订的合同对私营部门提供旅游公共交通的线路、车辆间隔时间、价格等均做出规定,确定企业因政策因素發生亏损时政府进行补贴的数量,保证企业获得稳定的收益。若企业达不到合同规定的旅游服务质量,政府将中止合同。这样就强化了企业成本约束,促进了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政府通过规定技术标准,迫使企业降低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从本质上说,政府监管存在的合理依据是市场失灵,是对市场失灵或缺陷的回应,从维护旅游者的公共利益和国家整体利益出發,利用行政性资源和行政手段,纠正或缓解旅游市场失灵与市场缺陷带来的不经济和不公正,从而维护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秩序的稳定。

4.2.2 M-G模式

政府补贴下的市场供给模式中,政府对私人经营这类旅游公共服务的资助途径和方法很多,其中主要有:投资参股、按业务量补贴、无偿捐赠、提供优惠借款、提供借款担保、无偿或低价提供土地、减免税收等。政府补贴的其他内容有:政府给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经营企业以一定补贴,使其乐意尝试提供改善旅游公共服务质量的举措;政府的补贴增加了旅游企业的研發投入,从而促进旅游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旅游公共服务的技术含量和供给效率;通过补贴和直接投资等方法促进旅游企业人力资本的积累和知识、技术的进步。如杭州市政府每年有1000万元专项财政资金补贴杭州旅游集散中心,并给予50辆旅游车的营运指标;苏州市政府对集散中心给予政策层面的支持,并享受公交车待遇,在站点设置、景点门票方面给予优惠等。

4.3 旅游公共服务社会自愿型供给模式

社会自愿供给的主要组织形式是社区和非营利组织。非营利组织的發展是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水平密切相关的,非营利组织能够在扶贫、环保、教育、维权、慈善等许多领域获得政府和市场无法取得的成效。非营利组织提供公共服务的数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由于国家發展处于不同阶段,非营利组织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上也相应有自己的發展模式。

4.3.1 S-S模式

非营利组织主导型供给模式,即社会组织独立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保持独立性,往往通过自筹资金(包括会费、私人捐款、服务收费等),依靠自身力量提供多种形式的旅游公共服务。如英国饭店与餐馆协会、英国导游协会、英国旅行社代理人协会等,这些行业协会积极维护本行业的利益,促进跨行业的横向联系,制定本行业的条例和准则,负责行业内人员培训工作,提供旅游信息服务以及受理游客投诉等。政府的角色将更多地体现为旅游公共服务的协调者和监察者。此外,加强公众旅游公共服务意识,动员全民参与,通过社会公民的服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节省经费和工作人员。现阶段,我国应坚持培育發展与监督管理并举的指导思想,不断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体系,防范非

营利组织在提供服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行为偏差。

4.3.2 S-G模式

非营利组织与政府合作模式。典型的表现形式是非营利组织接受政府资助或享受免税待遇等优惠政策,但政府并没有直接投资经营,政府借助非营利组织,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输出的社会化,即吸引社会非营利组织参与政府社会职能的实现,把一部分政府社会职能交由社团、中介组织、非营利组织来做,改善现有的政府职能。美国多数城市建立了旅游问询中心,是一个非营利性的庞大组织,将各类游客吸引到该城市并为其服务,通过他们的服务,将政府、贸易与市民协会、个体性质的旅游供应者(如饭店、汽车旅馆、餐馆、风景区和地方交通部门等)的利益集中在一起。根据美国国际会议组织对美国278个旅游问询中心的调查,属于政府财政支持的经费占了中心总经费的24%;通过各地州政府立法,规定将城市酒店床位收入所得税总额的50%划给旅游问询中心作专项经费,此外,包括收会员费和免税的自主经营收入及社会捐款,可见,美国旅游问询中心的经费主要来自政策的支持和政府的专项经费。国外还充分利用城市青年志愿者和城市义工组织,在新增功能型的服务场所提供人工服务和外语翻译、声讯服务等方面發挥作用,其广泛接受社会捐助和志愿者服务的方式值得借鉴。

4.3.3 S-M模式和M-S模式

非营利组织与市场合作模式。从市场企业方面看,企业参与非营利组织的各类公益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增强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培养企业成员的奉献精神;另一方面,企业采取有形、无形投资于公益事业的活动,可以树立企业在社会上的新形象,增强企业的社会认同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例如台湾春风旅行社、凤凰旅行社等与公益组织“伊甸基金会”合作,进行与旅行业务交易关联的公益推广活动,即面向全台湾的残疾人士举办“脚踏希望、轮走台湾”的公益活动受到社会好评。

从非营利组织方面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得到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资助,自身的活动能力、社会公信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所组织的公益活动才可能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取得更明显的社会公益实效,促进自身健康、科学的可持续發展。如加强旅游行业协会对旅游企业的指导作用,始终是我国行业协会的重要工作之一。深圳市旅游协会举办的“优质服务规范及经验交流会”、“饭店节能技术推广及经验交流会”等活动受到会员单位的普遍欢迎,树立了行业协会的形象和威信。

4.4 旅游公共服务G-M-S综合联动型供给模式

發达国家十分重视加强政府与市场、社会的伙伴关系,引入市场化和社会化机制,实行公共服务合同外包、公共服务购买、政府间协议、特许经营、凭单制、志愿服务等多种供给方式。如在旅游环境保护方面,政府将一些环境治理、环境呼吁等工作委托给發展较好的环境保护组织,同时政府为这些项目的运作提供资金。而接受委派的环境保护组织除了将一部分自己擅长的任务留下,还可将其中一部分的工作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交给相关的环保公司来做。这样,3个部门合作就可以發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最大程度满足社会中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此外,某些外延过大的旅游公共服务,如重大旅游安全救援服务,不是由目的地本身所能完全供给的,而是需要目的地之间、甚至是国家间合作才能成功供给。

转型时期旅游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以及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保证政府承担旅游公共服务主导责任的同时,充分發挥市场和社会在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中的作用(图1)。

5 结语

本文充分借鉴公共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理论,并结合国外内旅游公共服务实践,构建了我国转型时期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理论分析框架,以期对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体制转型研究和实践有所启發。需要说明的是,不同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选择受到旅游公共服务的性质、旅游公共需求、经济發展水平、民间资本的發育程度以及政府职能转变等因素的影响,同一种性质的旅游公共服务在不同地区未必采取相同的模式。同时,旅游公共服务多元化供给中政府的责任不是减少了,而是从微观上升到了中观和宏观,体现在普遍义务服务的加强、差异化服务的减少,供给的核心在于向公众提供普遍的无差别的义务性旅游公共服务。多主体参与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各自有着最有效的服务范围,通过它们无缝隙的合作与充分竞争,可以提高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

[责任编辑:吴巧红;责任校对:宋志伟

作者:李爽 黄福才 钱丽芸

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 篇2:

住房限购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研究

摘要:基于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匹配发展情况,测算33个住房限购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结果显示,高度包容、适度包容、低度包容三类城市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7.3%、21.2%、51.5%;上海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为0.99,基本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的协调匹配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最佳。各城市管理者可以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为参考,根据各城市的实际经济发展情况对公共服务展开有针对性的管理工作。

关键词:住房限购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熵权法

1 引言

包容度体现了包容性增长的程度,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体现了城市公共服务包容性增长的程度。包容性增长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的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使所有人都从经济增长中受益。现有针对包容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融合、居民收入增长、金融、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李叶妍、王锐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合成城市包容度综合指数,通过非线性离散选择模型探讨流动人口长期居住意愿、落户难度、就业稳定度与城市包容度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认为高水平城市包容度可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高友才、史琳琰利用2001-2013年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发现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包容度总体呈缓慢上升態势,但各年包容度水平均较低,其增长不具有包容性;李建军、卢盼盼采用2005-2013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对各省市的居民金融服务包容性水平进行测度,发现各省市居民金融服务包容性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地区间呈现出明显分化格局,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居民金融服务包容性水平较高,而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则比较低;王修华、陈茜茜利用19个省份的农户调研数据对我国农户的金融包容性进行了测度和分析,发现我国农户金融包容性整体水平偏低;钟伟、杨建朝对2010年国内30个省(市、区)的旅游业包容性增长进行测度,发现我国沿海地区的旅游业包容度总体上高于中西部地区;马文强、任保平测度了1998-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包容度,发现中国经济的包容度处于基本包容状态,从区域差异来看,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区域的可持续包容度依次递减。总的来看,已有关于包容度的研究涉及多个方面,明显缺乏对城市公共服务的关注。

在经济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推动下,我国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这促进了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高。但在发展过程中依旧存在重城市管理。轻管理服务,城市管理运行效率不高,公共服务供给能力不足,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不均等等问题。《“十三五”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中提到,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服务,其核心就是促进机会均等,重点是保障群众得到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这与关注创造经济机会和确保人民公平地获得的包容性增长相契合。随着人口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外来人口规模持续增长,城市公共服务与农村公共服务相比更易实现规模效应,大力发展城市公共服务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和改善民众生活质量的必然举措,而目前城市公共服务供给明显不足,提高公共服务供给质量和水平的要求更加紧迫。公共服务供给也需根据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水平逐步提高,在经济和公共服务需求之间寻求合理平衡。包容的城市公共服务是根据各城市的财政收入潜力和实现最低公共服务标准的支出需求,在满足本地居民公共服务需求和本地经济的需要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实现经济与公共服务的协调发展。在坚持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社会公平正义,保证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人,人人都可以平等分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的城市公共服务,进而改善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城市成为更宜居、更具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包容性城市。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体现了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为测算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选取指标构建公共服务包容度指标体系,设计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用于体现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借以反映城市公共服务包容程度。

地方政府既不能忽视公共服务职能,也不能忽视经济发展水平,这中间存在一个度的把握。因此,本文的目的就是在“包容性增长”理念的框架下,通过测算城市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协调程度,得出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分析我国城市公共服务包容程度,以期提供城市管理方面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2 研究区域、指标的选取

2.1 研究区域

本文以我国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间密集出台住房限购政策的33座城市为研究区域,对这些城市的公共服务包容度进行测度。

研究选取的城市主要涉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地级城市。具体而言,包括: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河北的石家庄、保定、沧州、廊坊;江苏的南京、无锡、苏州、镇江;浙江的杭州、嘉兴;安徽的合肥、滁州;福建的福州、厦门;江西的南昌、赣州;山东的济南、青岛;河南郑州;湖北武汉;湖南长沙;广东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东莞、中山;海南三亚;四川成都;陕西西安。

从所选城市的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共有24个城市,占总数的72.7%;中部地区共有7个城市,占总数的21.2%;西部地区共有2个城市,占总数的6.1%。由此可知,研究的样本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次为中部和西部地区。

2.2 指标选取

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的设计应以包容性城市公共服务的内涵为基础,以反映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的协调匹配发展程度为目的。公共服务方面从城市给排水、医疗环境卫生、文化教育、公共交通和邮电通信四个维度,细化为可量化的12个基础指标,如表1所示。在此用地区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发展水平。各指标变量的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15年数据。

3 指标统计与分析

发展地方公共服务需要地方公共支出的支撑,而这又取决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本文选取上述33个推出住房限购政策的城市,尝试从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两方面评价限购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水平。具体操作时将排水管道长度、供水管道长度、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院卫生院个数、小学专任教师人数、普通高等学校数、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厕数、公园面积、互联网宽带接入户数、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年末邮政局(所)数作为体现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主要变量;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作为体现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变量,通过绘制体现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各指标变量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散点图,分析两者的关系。

3.1 描述统计

如图1所示,由限购城市2015年的地区生产总值可知,上海市地区生产总值排第一位,北京、广州、深圳、天津、苏州、武汉、成都、杭州、南京位列第2-9位。廊坊、珠海、赣州、滁州、三亚经济总量较低。

表2为体现限购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各变量的极小值、极大值、均值、标准差统计。通过此表可以了解限购城市研究指标的整体特征。

3.2 相关分析

运用SPSS20.0软件对限购城市体现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各变量和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变量数据进行分析。根据图2显示,限购城市的排水管道长度、供水管道长度、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院卫生院个数、小学专任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数、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厕数、公园面积、互联网接入户数、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年末郵政局(所)数均与地区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所选取的体现公共服务水平的各指标与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均呈正相关。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有助于推动各项公共服务的发展。

从表3可以看出,供水管道长度、排水管道长度、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公厕数、互联网接入户数、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极强相关,年末邮政局(所)数、小学专任教师数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强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数、医院卫生院个数、公园面积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中等程度相关。以上12个变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所选取的公共服务指标变量皆可用于测量公共服务与经济的协调匹配发展程度。

4 权重确立和系数计算

4.1 指标权重计算

熵权法是一种客观的赋权方法,它是利用各指标的熵值所提供的的信息量的大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方法。通过熵值法得到各个指标的信息熵,信息熵越小,信息的无序度越低,其信息的效用越大,指标的权重也就越大。通过熵权法可以客观地确定指标权重,避免人为主观确定权重的随意性。

设Pi表示i个信息不确定度(即出现的概率),则整个信息(设有n个)的不确定度量可用下式表示:

K为正常数,当各个信息发生概率相等时,即Pi=1/n,S取值最大,此时熵最大。

假设多属性决策矩阵如下:

用Pij = 表示第j个属性下第i个方案Ai的贡献度。

用Ej来表示所有方案对属性Xj的贡献总量。

常数K=1/ln m,这样可保证0≤Ej≤1,即Ej最大为1。

定义Dj为第j属性下各方案贡献度的一致性程度。

Dj=1-Ej

各属性权重Wj如下:

当Dj=0时,第j属性可剔除,其权重等于0。

将33个城市作为评价对象,据此形成原始数据矩阵Q:

Qij表示第i个城市第j项公共服务指标变量(i=1,2,3…33;j=1,2,3…12)。

利用上述公式及原始数据矩阵求得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各变量的具体权重,权重越大说明其在评价过程中起到的作用越大(见表4)。

4.2 系数计算

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反映的是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量比关系。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根据排水管道长度、供水管道长度、医院卫生院床位数、医院卫生院个数、小学专任教师数、普通高等学校、公共图书馆图书总藏量、公厕数、公园面积、互联网接入户数、年末实有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数、年末邮政局(所)数等变量的综合值来确定。经济发展水平以地区生产总值来体现。用该系数体现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可以揭示每个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关系,二者的协调一致性和量比程度越高,匹配度越高,说明城市的公共服务包容度越高,反之,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不佳。测算模型为:

Ri=Ci/Gi== (a1X1+a2X2+a3X3+a4X4+a5X5+a6X6+a7X7+a8X8+a9X9+a10X10+a11X11+a12X12)/Gi

其中,Ri为i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Ci为i城市公共服务发展水平,Gi为i市经济发展水平。ai (i=1,2,3,4,5,6,7,8,9,10,11,12)表示体现公共服务发展水平的各变量权重,Xi (i=1,2,3,4,5,6,7,8,9,10,11,12)表示公共服务发展水平各变量的具体数值。

公共服务包容度均衡系数R*为33个限购城市的平均值,测算模型为:

(n=1,2…33)

经计算,得到各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和均衡系数,见表5。

本文将分类标准设定为:R>1为高度包容;0.89≤R≤1为适度包容;0.5≤R<0.89为低度包容。据此,3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包容度划分类型如表6所示。

5 结果与讨论

5.1 结果

本文对我国33个住房限购城市公共服务与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研究,通过对33个城市的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进行测算,并将其与公共服务包容度均衡系数进行比较,得到如下结论:北京、保定、滁州、赣州、珠海、东莞、三亚、成都、西安的公共服务高度包容,占总数的27.3%;石家庄、上海、杭州、厦门、济南、郑州、深圳的公共服务适度包容,占总数的21.2%;合肥、福州、南昌、武汉、沧州、廊坊、南京、嘉兴、广州、天津、无锡、青岛、长沙、苏州、镇江、佛山、中山的公共服务低度包容,占总数的51.5%。有超过半数的住房限购城市未能向当地居民提供与经济发展水平协调匹配的公共服务。样本城市中上海的公共服务包容度系数为0.99,说明上海基本实现了公共服务与经济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最佳。

5.2 讨论

作为城市经济发展成果之一,包容的城市公共服务有助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助于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但需要认清的是,公共服务的供给需要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支撑,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公共服务供给会给当地财政造成一定压力。对于公共服务高度包容的城市而言,要做好财政与公共服务供给间的平衡;对于公共服务低度包容的城市而言,地方政府可以采取积极主动的政策,提高私营部门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以使本城市的公共服务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匹配;城市公共服务适度包容的城市应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巩固提高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实现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的动态协调平衡。上海市基本实现了城市经济与公共服务之间的均衡协调发展,城市公共服务包容度最佳,其经验做法值得其他城市管理者学习。

地方公共品供给对城市住房市场的繁荣作用显著,对于部分公共服务低度包容的住房限购城市管理者而言,要慎重对待城市公共服务低度包容且房地产市场过热现象的出现,城市管理者一方面要加强对住房市场的监管,另一方面要做好地方公共服务,保障公共服务项目土地供应,维护好已有公共服务设施,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對于公共服务高度包容的城市,可以从公共服务的视角理解其住房市场繁荣、房价上涨过快的现象。移民通过“用脚投票”的方式迁入公共服务包容度高的城市,希望参与分享城市经济发展红利。地方政府也应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增加住宅用地供应量,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出台合理的住房政策保障住房市场的平稳运行,实现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让更多的人分享到经济发展的红利。

参考文献:

1.高友才 史琳琰.中国居民收入增长的包容度——一种测度与评价.经济管理.2015.07

2.李和平 惠小明.新马克思主义视角下英国城市更新历程及其启示——走向“包容性增长”.城市发展研究.2014.05

3.向德平.包容性发展理念对中国社会政策建构的启示.社会科学.2012.01

4.李程骅.“包容性增长”下的“中国新速度”.南京社会科学.2010.12

5.李叶妍 王锐.中国城市包容度与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01

6.李建军 卢盼盼.中国居民金融服务包容性测度与空间差异.经济地理.2016.03

7.王修华 陈茜茜.农户金融包容性测度及其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19省份的问卷调查数据.农业技术经济.2016.01

8.钟伟 杨建朝.基于改进熵值法的区域旅游业包容性增长测评研究——以30个省(市、区)为例.资源开发与市场.2013.08

作者:张雅斐

旅游业服务公共管理论文 篇3:

电子政务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

摘 要 公共信息服务创新是电子政务不断发展的客观要求。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关键在于根据广西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需求,从观念、管理、内容、业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不断提高广西公共信息服务水平。

关键词 电子政务 公共信息 创新

一、前言

电子政务实质上就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管理效率提高的过程。近些年来,电子政务的环境进一步优化,以网络形式实现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体育、生活等诸多领域的管理与服务职能,对增强政府办公职能、提高政府办公效率、提高公共信息公开性等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电子政务的发展,是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业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各级政府之间及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企业之间、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合作、信息共享、协同办公的技术保障。电子政务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最终达到各方面全面协调发展和创新。

二、电子政务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的必要性

电子政务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是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迫切需要,是广西真正实现服务型政府的必然选择。同时,不断优化的电子政务环境为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提供技术条件和方法,因此,广西公共信息服务走向创新之路成为必然之选。

(一)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要求

近几年,广西在旅游、服务、以及新兴产业领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经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转变经济发展的模式,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拓展市场领域。尤其是在旅游业方面,广西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重点打造桂林旅游业,开辟了大批的国际旅游线路。并且早在2005年12月份就提出了拓展广西与东盟旅游合作的双赢战略,重点将广西打造成中国与东盟国际合作的旅游大通道。广西旅游业的发展使国内外游客对交通、签证手续、导游、旅游管理等方面的信息的需求就显得尤为迫切。构建广西公共旅游信息平台,建成广西信息工程化是提高广西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促进广西产业结构方式转变,旅游国际化都是巨大的改革,因此,只有不断创新的公共信息服务才能为广西服务业,旅游业,经济等的发展提供更完善,更快捷的服务。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的数量由每天的几十个增长到几百个,如果不进行公共信息服务的创新,按照原先的老旧方法为居民提供服务,低效率的服务无法满足公民的需求,对公民的提出的问题将不能做出及时的回应并给出满意的答复。如此一来,就会丧失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所具有的权威性,最终导致公共信息服务变成一个形式化,无效率的机构组织,从而阻碍广西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发展。

(二)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必然

服务型政府是在社会本位、公民本位的理念指导下,在民主政治的框架中,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实现服务职能、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电子政务是实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完善政府职能转变、完善共服务的必然选择。虽然广西的电子政务起步较晚,但是通过借鉴其他发达省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十分迅速。广西服务型政府正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并且已取得了新成效。服务型的政府应该是提供快捷有效服务的政府。自广西政务服务中心正式启用以来,“一站式”审批项目的服务给群众带来了许多便利,同时也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广西政务服务中心的启用,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提供了完备的政务服务系统和良好的政务环境。真真切切地贯彻了“为人民服务”思想理念。政府通过将分散的行政机关审批等职能联合在一个窗口,利用计算机网络化的条件,解决了群众过去往往要跑几个部门才能完成的任务的低效率局面。

(三)电子政务提供了技术条件与方法路径

电子政务的发展为广西公共信息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和方法路径。电子政务是通过运用计算机、通信、网络等现代高新科技来实现政府组织结构以及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从而超越时空和部门之间的分隔限制,建立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动作模式。自2011年广西电子政务外网正式开通以来,意味着广西成立了政府与外界链接的里程碑。广西电子政务外网的形成后,提供了各政务部门办理业务所需要的服务载体,使各业务网络之间的互通共享,跨跨区域不同部门间的业务应用以及信息共享毫无障碍。广西基于现有的电子政务提供的技术条件,使广西区内和区外都真正做到信息互通共享,大大提高了服务的范围和效率。最终使广西有能力向社会提供优质、规范、高效、透明、公平、符合国家水准的管理与服务。

三、电子政务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的新特征

(一)服务呈现个性化

所谓的个性化服务就是根据用户的本身其独特的需求特点来开展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策略,并以个性化的方式提供给有个性化信息需求的用户。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呈个性化的发展趋势。首先,广西作为西部大开发的一个重点工程项目,以及参与泛珠三角经济区建设,这样的环境就决定了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必须根据当地企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采取个性化的服务方式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为企业更多地发布关于东盟经济,西部大开发的信息,从而更好地发挥公共服务信息平台的作用;其次,广西的公共信息咨询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广西通过构建“咨询服务平台”,为企业、个人等提市场开拓、以及及产品的诊断、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服务、法律、决策、等综合性的咨询服务,促使具活力的生产力中心咨询服务体系的形成。政府通过提供网络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从而使得社会各阶层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上都获取优质的信息服务。

(二)服务呈现交互式

根据服务型政府的客观需要,广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模式中引入互动交流机制,为政府和公众用户进行良性的交流互动提供良性的平台。一方面,双向互动的信息服务模式使得信息交流更快捷、便利、高效,从而使政府公共信息服务质量就可以得到有效的提高;另一方面,一个廉洁、透明、高效、快捷、服务周到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一定依赖于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政府与公众广泛沟通,良好互动是实现民主监督,增强政府服务回应力的最佳途径,也是切实提高政府共信力的正途。广西通过交互式的方式提供公共信息,动态的把握需求变化,并且在互动的过程中完成对本地区各类资源变动信息的采纳,实现需求方市场信息的滚动式积累,从而为社会提供更丰富、规范和完善的资源。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始多个咨询,提问窗口,系统根据用户的所做的咨询,服务平台在短期内自动回复,使政府网站成为真正24小时不关门政府。对于人工服务平台,提供公共信息服务的人员也能够更深入的了解民众的需求,从而不断完善所提供的信息,树立良好的公共服务形象,改变息传递方向单一,造成互动缺少,信息交流的不足的现象,将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服务追求高效率

行政科学的目的就是实现以消耗最少的人力和材料消耗的方式来完成手头的工作。因此,效率是行政管理价值尺度中的首要公理。因此,追求信息服务的高效率就必须不断改变陈旧的信息服务模式,在电子政务环境下不断对信息服务进行创新。公共服务的效率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存在资源稀缺性与人的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广西公共信息服务的资金和人力资源都十分有限,然而要不断满足广西人不与日俱增的需求,就必须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效率。电子政务的发展本身就是为了提高服务效率,广西增加电子政务建设的同时,不断扩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成效,最大程度的利用好现有的信息资源,短期内提升公共服务的产出率。广西主要是通过引导公民树立主体意识,提高公民参与政务水平,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政务平台,完善政府公共产品和服务信息发布细则,推行阳光行政,让公众及时准确了解相关信息,同时畅通公众参与的渠道,为公众参政提供保证。通过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促使各公共部门协调发展,从而提高了公共信息服务的综合效益和长远效益,全面提高公共信息服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四、电子政务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思路

基于电子政务这一大环境下,广西公共信息服务必须拥有自己的创新思路和模式,以顺应当前广西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基于广西这一以北部湾、西部大开发、东盟经济开发的大背景下,根据广西公共信息服务的要求,进行观念创新、管理创新、内容创新、以及业务创新,以此来不断完善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

(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一切创新的前提,是工作创新的源动力。观念的创新为前进提供了动力和潜力。当前广西公共信息服务观念创新重点是要树立为公众服务的观念,树立科学管理、依法管理的观念,开阔视野,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加强广西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注入新的血液。观念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新的管理思想、执政理念的形成,其直接结果是新的概念范畴和管理理论的产生。广西公共西信息服务将“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转变为“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树立统领全局、协调整合的服务理念,通过完善公共服务手段,提高公共职责的旅行效率,最终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革除原先陈旧狭隘的部门利益观念,树立以社会、企业、公众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使广西公共信息服务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二)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也是推行电子政务的前提条件。而发展又对电子政务的管理内容和环境都提出了新的要求。电子政务环境下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显得更为困难,很难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进行监督,同时,因为没有实质性的签署和盖章,电子文件的合法性更难以确认,而且还要面临着黑客入侵的危险。同时对于信息的公开度也较难把握。广西为了更好地推行电子政务,在管理方面做了实质性的创新。一方面,加强对政府工作人员,尤其是公务员的培训,既要重技能建设,又要重道德建设。另一方面,为加强对政府办公过程的廉政监管,广西人民政府办公厅还自主研发了“政务服务及监察通用软件”,实现政府政务服务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使得公共信息服务更加透明化、公正化。管理手段的不断优化创新,才能满足广西服务型政府提高服务效率的需求。政府是公共信息服务的主要窗口,承担着比企业,其他社会团体更重要的角色。广西公共信息服务管理的创新,推行依法管理、科学化管理、人性化管理是满足服务型政府发展的必然。

(三)内容创新

就目前而言,广西的信息服务产业主要是由电信、移动、联通、广电、网络组成,公共信息通过这些平台发送。经过多年发展,广西的信息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公共信息服务的提供主体由过去的政府为主导到现在的以从事公共事务、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的组织与部门,和以非营利为主的准公共部门和准公共组织共同成为成为了公共信息资源的重要提供者,而其服务提供主体的多样化也进一步提升其服务内容的丰富性。服务主题的扩大进一步推动了服务内容的创新。广西作为西部大开发和东盟经济开发区的重要门户,公共信息服务的发展十分的迅速,广西根据广西整体发展需要,将信息服务内容扩展到投资分析,经济决策,旅游导航,媒体创意,图书馆信息建设,形成自己的信息服务特色以及知识产权,同时,积极完善制定和充分发挥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的作用,积极推进相关产业的政策改革,提供给政府各相关部门、企业、公众更多完善,便于理解的信息。强化软件技术开发和应用,使公共信息服务更加系统化。公共信息服务内容的创新解决了广西公共信息资源过于分散,部分信息资源浪费和闲置的局面,树立政府机关网站上发挥良好的形象。改变政府网站信息量少,更新速度慢,信息闭塞,缺乏实用性的现象,保证公众及时、准确地了解政府最新动向。同时,良好的评价和公众形象不给广西带来了更多的发展上商机,引入了更多、更加具备竞争力,高科技含量的企业入驻广西,扩大了广西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能力,国际合作现在在广西也不再是罕见的局面。公共信息服务的创新,顺应了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发展,并将不断加快广西更方面的发展。

(四)业务创新

业务创新是在整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新的系统思维的成果。随着广西公共信息服务管理模式,服务主体的变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的客观要求,公共信息出现业务创新的新需求。推进业务创新,首先必须将以宽带、数字电视、移动通信为主体的网络通信结合起来,加快网络信息服务的传输。推进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运行模式,实现网络、系统资源共享。通过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向公共部门、企业、公民提各类专业化、高品质的信息服务联盟,建设多媒体平台和移动通讯平台。目前,广西的来宾市凭借现有办公OA的系统,成功地将电子政务移动办公系统拓展到手机上的移动办公系统。政府职员可通过手机收发邮件、查询通讯录、批阅公文、检索内部资料、发布相关公共信息等,不再受时空的限制,提高了政务信息化水平和内部办公效率,并推动电子政务朝着无线移动领域发展。

五、结语

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根据服务型社会发展的大要求,以及广西现有的科技,文化,经济水平,对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进行了观念、管理、内容、业务方面的创新。通过创新的发展途径和方式,使广西与发达省份甚至是其他发达国家的公共工信息接轨,不断创新的公共信息服适应了广西发展的需要。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广西的公共信息服务创新还存在着不少的缺陷,创新的范围还要待于进一步扩大,创新的领域应该进一步深化,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形成以个良性的循环系统,使公共信息服务创新成为广西公共信息服务的优势,从而促进广西公共事业的发展。

作者:韦丽 许月美 秦凤微

上一篇:美术教师民间文化艺术论文下一篇:交际法语言教学理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