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企业发展探索论文

2022-04-19

【摘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策略。【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治理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乡镇企业发展探索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乡镇企业发展探索论文 篇1:

发展乡镇企业 壮大县域经济 实现富民强省目标

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一届二次理事会于8月10日在吉林省宾馆胜利召开。

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顾问任克军,省农委常务副主任、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常务副会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会长于文波,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会长、四平四嘴集团总裁卢志民,省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局长、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秘书长马成武,省乡镇企业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站站长、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秘书长林质彬,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各位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各位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协会秘书处全体同志,协会联络员同志,各市(州)主管部门领导,相关科(处)负责人,各县(市、区)主管局长参加会议。会议特别邀请了农业部乡镇企业局(农产品加工局)原局长、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会长甘士明参加。会议由省农委副巡视员吴国良主持。

任克军主任宣读了王守臣副省长的贺信;会议通过了马成武局长所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增补了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一届二次理事会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于文波副主任和卢志民会长分别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副会长、龙兴集团总裁刘湃代表理事会向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企业家们发出了倡议。

王守臣副省长在贺信中指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加快推进,我省乡镇企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鼓励、扶持和引导乡镇企业快速高效发展,是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是重统筹、强基础、抓改革、惠民生的重要举措。做好新时期的乡镇企业工作,对于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实现县域经济突破,振兴吉林老工业基地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成立以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对全省乡镇企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快速高效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希望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再接再厉,继续努力,积极构建起政府、行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沟通渠道,提升为企业服务能力,不断开拓协会工作新领域,真正把协会办成会员企业、乡镇企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之家。

王守臣副省长在贺信中强调:乡镇企业根植农村,立足“三农”,贴近农民,是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空间广阔,大有作为。今后我省乡镇企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的发展,重点领域在农村二三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农村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村三产业,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进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相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吉林省乡镇企业协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一定会办出特色、办出成效,为加快全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实现富民强省目标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于文波副主任在讲话中指出: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是改革开放过程中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为扩大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伴随着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我省乡镇企业不断发展壮大。2011年全省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突破1513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15%;乡镇企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共安置人员263万人,占全省城乡就业人员的20%;实缴税金突破113亿元,占全省地方财政收入的14%;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83亿元,比上年增长20%。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产业支撑。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关键又在于扩大就业,而扩大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而且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为做好我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工作,文波副主任提出三点希望和要求:一是要打牢工作基础,强化服务意识,促进协会良好发展。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是为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服务的社团组织,是为推动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发展而成立的。协会成立以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得到广大乡镇企业家的信赖和支持。今后还要再接再厉,不断加强协会的自身建设,规范协会的内部管理,健全协会的运行机制,提高协会的服务本领和运作水平,把协会建设成为促进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的助推器,使之真正成为我省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企业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公共平台,成为乡镇企业之家。二是要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创新机制,增强协会发展活力。协会要在总结以往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把协会办成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服务团体。协会的工作要做到几个结合:首先,协会要与全省“三农”工作中心相结合,正确引导会员企业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科学发展之路;其次,要与全省重点产业发展相结合。协会有责任引导会员企业在我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主导产业的发展上找准结合点,寻找发展机遇;第三,把开展乡镇企业工作与协会活动相结合。突出工作重点,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创新协会活动内容,为广大乡镇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把服务作为协会联系会员、开展工作、参与经济建设的重要手段,在服务中体现协会的宗旨,在服务中完成协会的任务,在服务中推进协会向前发展。三是要不断加强学习,广泛开展活动,把协会建成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旅游农业企业之家。协会要积极组织广大会员深入学习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总结交流经验,不断提高企业发展质量,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同时,要精心组织开展有益的活动,为会员在信息、人才、项目、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要利用乡镇企业和农产品加工网、乡镇企业简报等形式开展一些联谊和信息交流活动,切实为会员解决一些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同时,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要努力办成培育企业家的摇篮,为我省企业家队伍的成长壮大,提升企业家的整体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按照协会章程规定,定期召开理事会,组织会员开展活动,以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于文波副主任在讲话中强调: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乡镇企业。发展乡镇企业是扩大农民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增加收入,增加收入的关键又在于扩大就业,而扩大就业的关键又在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壮大。因此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但为农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和社会保障,而且是现阶段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今天的形势下我们讲发展乡镇企业,本质上就是发展农村的二、三产业,当前,乡镇企业仍然是解决农民就业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是推动现代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力量,也是实现农村工业化依靠的主体力量。乡镇企业的道路,就是农村工业化的道路。

卢志民会长在讲话中指出:吉林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作为吉林省乡镇企业和乡镇企业家自己的组织,肩负着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实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带领广大农民共同富裕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历史使命。这是广大乡镇企业家和乡镇企业职工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乡镇企业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异军突起,到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走向辉煌,二十多年的发展道路曲曲折折,充满了艰辛与磨难,在座的诸位乡镇企业家一定都深有感触。可以说没有党的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乡镇企业的诞生;没有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就没有乡镇企业的发展;没有广大乡镇企业家和乡镇企业职工的艰苦努力和辛勤付出,就没有今天乡镇企业的辉煌。新的发展时期,新的发展形势和任务,赋予乡镇企业新的历史使命,也为乡镇企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我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省乡镇企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不懈努力,吉林乡镇企业一定会再创辉煌!

卢志民号召各位协会成员按照协会《章程》所赋予的职责,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依靠全体理事、常务理事的共同努力,一道把协会的工作做好,不辜负各级领导和各位理事、常务理事的期望,为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真正把吉林乡镇企业发展协会办成乡镇企业之家!

马成武局长在工作报告中总结了省乡镇企业发展协会二届一次理事会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分会一届一次理事会以来的工作,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协会的发展方向:乡镇企业生在农村、根在农村,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不会变;乡镇企业作为农村二、三产业的主体,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的小康社会建设中发挥支撑作用也不会变。因此,乡镇企业这杆大旗不能倒,也不能丢,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对此,我们必须切实增强忧患意识,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深刻认识抓好农村二三产业的重要性和艰巨性,进一步坚定发展信心不动摇,咬住发展目标不放松,认准发展路子不改变,紧紧把握目前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快速高效地发展我省农村二三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我们新的更大的贡献。

马成武局长在工作报告中强调协会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企业发展环境改善。坚持调查研究,密切关注农村企业发展状况,实事求是向省委、省政府和主管部门反映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环境的改善。积极宣传解读政策法规,帮助会员和广大企业把握转型升级和发展机遇,促进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村第二产业和以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健康发展。二是进一步搞好服务,组织开展有利于提高农村企业竞争力的公益活动。服务是协会的优势,协会的生命力来源于服务。所以,我们要始终把服务和促进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作为自己的宗旨,始终不渝地围绕这个宗旨开展工作。今后我们将继续办好协会的简报和乡镇企业网站,加强信息交流工作;根据企业需要,组织相关培训,邀请有关专家到企业进行咨询,为企业发展壮大提供支持和帮助;根据需要适时组织一些小微企业分地区、分行业进行经验交流、经贸洽谈等活动。三是不断加强协会自身建设,着力提高服务能力。按照社会团体管理的模式,进一步健全各项规章制度,进一步培育协会文化和改进协会会风,进一步加强协会的业务建设,完善协会内部制度,努力提升会员素质和工作效率,不断树立和提高全心全意为会员服务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省农委乡企局 供稿)

乡镇企业发展探索论文 篇2:

浅析当前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治理策略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及产生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策略。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治理

一、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加强对乡镇企业的环境治理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也得到迅猛发展。但为了追求最大利益,只从自身出发,不考虑社会的整体利益。不注重先进技术的引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目前我国农村的现状也给环境治理带来了很大不便,交通和通讯落后,经营企业的布局分散,规模小,城市企业环境管理的经验很难借鉴实施。所以传统的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体系对乡镇企业起不了很大的作用。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对现行污染严重的一些小型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的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统一规划设计。

二、乡镇企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1)公民的环保意识比较淡薄。很多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保护环境、防治污染没有一个主观的积极的态度,缺乏应有的全面的认识,而只是出现了问题去被动的应付。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习以为常。(2)企业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一方面,城市的发展速度快于农村,相对应的环境问题也相对突出,因此城市环境治理的力度要大于农村的环境治理力度;另一方面,很多企业都是利益当先,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冲突时,都是以利益为重,没有企业发展要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认识。(3)乡镇农村的环境容量有限,环境管理体系尚不健全。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利益的增长,忽视了环境的保护问题。

三、解决乡镇企业环境问题的对策

(1)加大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增强公民的环保意识。当前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企业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的作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企业发展问题相协调的能力,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公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2)加大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的顺利实施。政府应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进一步完善财政管理体制,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同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金对环境保护事业的投资,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减少环境的污染。(3)对城镇和工业区进行合理的规划。由于乡镇工业杂乱分散的布局导致环境污染蔓延。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4)转变经营理念。应根据本地区地理和资源环境条件发展县域经济,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发展轻型产业结构。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做后盾,减少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的污染。针对乡镇企业分散的特点,污染不好控制,在乡镇企业建设中应严格执行国家的有关环境保护的各项法律法规,着重发展附加价值高、轻污染或无污染的产业。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指导乡镇企业的建设。在一些规模小而无力建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附近建立小型的污水处理厂。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对能一些耗大的冶金、化工、建材等重工业鼓励在生产中采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加强资源的综合利用,减少有毒、有害材料使用,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发展新产品和新行业的过程中,要十分注意控制重污染企业的发展,用先进技术治理已产生的污染,用高新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污染产生,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企业已造成的环境问题,使乡镇企业走集约化的道路。只有各级政府加强对乡镇企业的领导,加强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合理规划和布局,乡镇企业才能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我国广大农村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状况才能得到根本治理。

参 考 文 献

[1]王文军.環境保护的哲学意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J].2006(9)

[2]赵丰,黄民生,戴兴春.当前水环境污染现状分析与生态修复技术初探.上海化工[J].2008:33

[3]姜立晖,刘广奇.新农村建设污水处理模式的选择.建设科技[J].2006(13)

作者:刘东江

乡镇企业发展探索论文 篇3:

乡镇企业融资困境与民间金融优化路径探析

摘要:乡镇企业发展近年来遭遇严重“融资瓶颈”,在信贷配比失衡的金融环境下,企业民间融资活动日益趋多。通过梳理民间金融制度变迁历程,就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和规范化因素作进一步考量,提出相应优化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民间金融;交易成本;监督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镇企业正逐步成为县域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推进的根基。凭借自我财产积累和资金滚动式增量,仍然是大部分乡镇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作为企业生产的三大必备要素——资金、土地和劳动力,乡镇企业拥有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而资金却是遏制乡镇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于城乡二元金融体制的存在,正规金融机构在给予乡镇企业的资金支持方面,信贷力度极其有限,根本无法满足乡镇企业发展需要。鉴于融资渠道不畅和资金严重匮乏,某种程度上促成了民间资本活跃与创新,进而催生民间金融迅速介入乡镇企业资金链。在浙江、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民间资本大量集聚,“地下钱庄”和民间借贷屡见不鲜,成为乡镇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和增加运作资金的重要渠道。

民间金融具有有效解决企业融资困境,迅速激活市场之功效。但同时,由于法律制度的不健全或不完善,缺乏有效规范的民间金融极易成为我国市场经济和金融产业发展之隐患或制肘。频发的借贷老板“跑路事件”,以及民间追债突发性诉讼大幅增加等现象表明:重视探索民间金融规范体系的任务刻不容缓。中央已积极准备“将温州的民间金融作为综合改革的试点之一”,通过各种措施的引导和规制,允许民间资本重新整合进入金融产业中,并借助法律制度使其规范化、公开化,实现“既鼓励发展,又加强监管”双赢局面。

值得思考的是,民间金融具有何种优势而被饱受融资困难的市场主体普遍接受?国家正规金融为何难以满足企业融资需求?民间金融如何实现与正规金融成功对接?本文研究重心在于:尽快完善民间金融借贷体系建设,通过优化路径规范民间金融,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二、民间金融内涵界定与制度发展路径检视

(一)民间金融内涵界定

民间金融,亦称为“民间信用”、“非正规金融”,是全球性金融交易现象之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民间金融大部分属自发形成,是指没有经过银监机构批准,属于正式金融体制之外,个人与个人、个人与企业、企业与企业或其他组织之间的资金筹措活动,其组织一般游离于法律监管之外。亚洲发展银行也对民间金融从约束强度角度进行了界定,认为民间金融是在“政府对资本金、储备和流动性、存贷利率限制、强制性信贷目标以及审计报告等要求约束”之外的一种金融组织。在本文中,笔者认为民间金融是指相对于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商业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而言的,泛指农村金融市场上未被登记、未被管制、未被记录的一切金融形式及活动。从组织形式上来看,囊括了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合作基金会、银背、私人钱庄、合会、典当行和民间商业信用等。按其产生的基础不同,民间金融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灰色金融,即一般所称的非正规金融或民间信用。它们为现行法律法规所不容,属于依法取缔范围。但其客观存在,且具有经济上的现实合理性。另一类是黑色金融,即违法金融、犯罪金融,其存在基础纯粹是犯罪行径和恶性投机的需要,为法律和道德规范所不容,如金融诈骗以及带有明显黑社会性质的地下洗钱等金融行为。

(二)我国民间金融制度发展路径检视

改革开放后,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民间金融也在暗流涌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中央政府加大了支持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力度和政策保障,对非正规金融的态度较为宽容,默许了其作为银行、信用社的补充力量而存在,对民间金融的约束较为宽松。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民间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兴盛的黄金时期;并且中央政府于1985年正式提出“适当发展民间信用”,成为民间金融发展的重要依据。自由借贷、钱庄、合会、典当行等传统民间金融形式迅速活跃起来,民间集资、合作基金会、私募基金等新的非正规金融形式也应运而生。

此后,至1992年,我国出现经济过热。同时,由于前一阶段过分放任民间金融发展,在缺乏相应监督管理机制情况下,民间金融暴露出许多问题。如:各种“倒会”风波所酿成的金融重大风险等。这促使中央政府回归到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管制。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政府要求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的多种所有制金融机构的准入标准和监管办法,同时加大实践力度鼓励启动小额信贷组织的试点工作,以求获得具体操作中的宝贵经验。2008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该《意见》界定了小额贷款公司的概念,主体是“自然人、企业法人与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经营范围是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组织形式是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随后,在浙江开始有关试点工作,可视为“民间信贷”合法化先声。紧接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监会,逐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受金融危机影响,央行起草了《放贷人条例》提交国务院择机出台。2011年,因民间借贷引发的企业老板一系列“跑路”事件,促使浙江省和温州市向国务院提交了《温州国家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该方案如果得以批复,将意味着民间金融改革的破冰。

今年,最高人民法院下发《关于当前形势下加强民事审判切实保障民生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涉及“维护合法有序的民间借贷关系”。此后,连续发布的六条规范民间借贷的司法建议中,进一步规范了公务员参与民间借贷活动,规范和放开企业间借贷活动等内容。

通过梳理上述历程,我国民间金融发展政策导向与制度变迁表明由“堵”变“疏”是民间金融法制化发展的最优路径选择,由“政策导向”逐渐向“法律规范”转变是发展的大趋势和时代潮流。

三、我国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及法制化的必要性探析

(一)民间金融的比较优势分析

目前乡镇企业的融资特点和现今我国正规金融制度的局限条件,决定了民间金融在融资方面的相对优势。通过契约关系的私人治理机制的有效性,和各种非正式制度的社会约束力,民间金融确保了非正规金融交易的低违约率,交易成本降低。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姆森认为,从交易成本经济学角度来看,在经济运转中的各种合同关系,其治理主要是依靠私人合作所形成的制度来维持的,并非通过“法律至上论”来进行规控。故而,以成本经济学考量,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是降低交易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民间金融的运作可以通过非正式契约的自我实施性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交易和市场的治理机制称为“合同执行机制”,在整个经济活动中私人治理机制依靠其独特的影响力发挥着重要的治理规范作用。

同时,我国乡镇地区的社会组成结构也对民间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程度的契合性。我国乡镇社会结构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线,将特定区域的人或单位组织协调起来,形成以家为核心的网络和村镇单位共同体,具有较强的稳固性。在这种网络和共同体中,形成的是社区治理机制,解决的是国家和市场无法解决的问题。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较难成为乡镇经济主体的融资主渠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信贷技术的落后与陈旧,缺乏贷款技术的创新,不能适应乡镇企业对融资的快捷要求。二是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乡镇企业经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透明现象,信息披露机制不健全。三是乡镇企业抵押物普遍缺乏,实物资产少且流动性差。此外,社会担保体系不健全、政策法规不完善也是造成乡镇企业难于从银行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客观原因。

与之不同的是,民间金融却可以凭借自身优势快捷、有效地解决上述难题。基于人缘、地缘、血缘等关系,民间金融在信息掌握方面更为充分、透彻,降低了相关金融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同时,因其一般内生于当地地区,其更了解本地资金的实际需求情况,了解乡镇企业的资金实力和信用状况,在客户甄选和风险控制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可以巧妙地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二)民间金融法制化的必要性

从我国目前对民间金融规制的立法现状来看,法律法规缺位现象凸显。在金融法领域,《中国人民银行法》、《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及《商业银行法》并未将民间金融纳入具体条文规定中,均未涉及民间金融的规制。在《合同法》中,只强调了借贷合同的要件,对民间金融涉及不多。在《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如何确认公民与企业之间借贷行为效力的批复》司法解释中,对民间借贷问题做了简单化的规定,并未对范围更广的民间金融做全面的解释。而当前与民间借贷相关的规范性法律文件《非法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金融机构管理规定》等,主要是由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部门规章、办法,效力层次较低,权威性不强。目前的制度倾向于对任何“合会”等互助形式的金融组织、洗黑钱的地下钱庄以及大部分非正规金融,均不可姑息,都被列入取缔的范围中。另外,在合作金融法律规范方面,我国具有特殊性,与世界上其他在合作金融发展方面较成熟的国家情形完全不同,发达国家基本都从立法角度对信用合作的性质、特征、机构设立、组织管理、监管等及时做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如美、德、法以及韩国等,这些国家都在信用合作建立初期就出台了有关法律来加以严格规制和保障发展。而我国,在农村信用社确立之初,就曾指出要发展合作金融,然而时至今日,《合作金融法》仍然缺位。总体而言,我国在关于民间金融方面的立法实践,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无论是刑法、经济法、行政法,还是民法的相关规定,对民间金融的发展态度都在一定程度上是抑制性和排斥性的,这不利于民间金融的发展。

我国现有金融体系具有一定的保障大型企业的路径依赖性。金融体制构建于改革开放初期,基本上是与国有经济相匹配的,制度设计也是针对大型企业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政策性银行、交通银行及中信银行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存款资金。这些国有商业银行“偏好”向大企业贷款,在信贷市场中占到了70%以上的比重,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信贷体系。20世纪90年代,乡镇企业发展迅速,作为其资金主要供给方的地方性中小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却相对不足,同时,还缺乏专门为农业或农户服务的政策性银行,这样的地方金融体系导致企业信贷渠道变得十分狭窄。根据金融“抑制效应”理论,民间金融迫切需要制度保障以拓展发展空间:第一,非规范的民间融资方式在实践中仍然对乡镇经济存在其他一些负面影响,如:高额利率加重债务人生产成本和经济负担,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我国资源分布现状决定了大多数乡镇中小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技术、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行业中。它们之间的竞争,往往取决于一些特定的经销渠道(如与特定的大型企业之间的购销关系),这些竞争优势并非是增效的,只是所依托的资本和技术门槛相对较低。注册资金问题和利率问题使部分企业或个人开展借贷成本加大,实际上被阻却在市场之外,产生“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第三,企业或个人开展民间金融完全是市场经济主体的私人行为,在进行放贷时,还涉及相关抵押担保问题。由于现行法律法规对抵押物种类的限制,乡镇企业普遍缺乏有法律效力的抵押物。如何突破这种限制或者说法定抵押物标的范围如何重新界定,是发展民间金融的重中之重。

民间金融法制化的实质上是将民间金融纳入到正规金融体系之中。法定化的民间金融主体将接受来自金融监管主体的监督和制约。

四、民间金融优化路径的制度构建

(一)完善民间金融基本法,规范乡镇企业内部管理

民间金融行业是高风险行业,它直接关系到当地经济乃至区域经济的发展。国家应将其纳入相应的法制体系,依法加以指导和规制。(1)在充分调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尽快制订出台民间金融基本法,确立民间金融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对民间借贷的资金用途、借款方式、利率浮动范围、相关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加以规范,从法律上厘定民间金融的地位及其功能。(2)依法界定合法民间金融与非法金融的界限,合理遏制非法集资等黑色金融活动,保护正常民间金融行为,促使其逐步合理化和规范化。(3)依法明确民间金融的管理和咨询机构。从合同角度来看,规范借贷合同表现形式和签约流程,加强对民间金融的合同监督管理。总之,从法律上确认民间金融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将其从目前的压制性管理转变为扶持性、服务性管理,是民间金融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前提。

与此同时,建立健全完善地乡镇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的信用管理体系,还要高度重视完善以内部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客户资信管理制度为核心的信用管理制度,使企业信用管理逐步走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把信用管理融于企业的财务管理、审计监督、劳动人业的全程管理之中,构建信用管理的联动机制。

(二)根据乡镇企业资源禀赋,实行灵活的利率定价机制

民间金融机构在处理与确定贷款利率问题上,应推进自身制度建设。在符合市场化原则的前提下,通过利率定价机制更好的为乡镇企业提供资金支撑,并且不加重乡镇企业还贷压力。具体措施是:(1)根据客户贡献度变化情况,按季对贷款客户进行分类排队,对达到利率优惠条件的,要主动给予利率下浮;对未达到利率优惠条件的,要消除享受优惠政策,及时调高利率,以此促进客户努力提高贡献度。(2)实行“听证”制度,增强利率定价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提高对乡镇企业的选择民间金融的吸引力。要充分利用听证制度,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和沟通,加大对贷款利率定价政策的宣传力度。(3)合理制定指标体系,加强对贷款综合收益率的考评,加强对贷款利率执行状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要建立利率执行管理监督检查制度,定期对基层社和信贷人员利率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完善措施,增强贷款利率管理的针对性和时效性。(4)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快利率风险管理程序设计和数据库汇总系统的建设,借助程序化手段提高信息整合能力和反馈水平,积极进行风险度缺口的细化统计,为利率失控存在的风险度和发生可能性的准确量化提供技术支撑。

(三)完善风险指标统计监测体系,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督和约束

风险评估是实现金融稳定的核心机制之一,民间金融法律制度体系的设计离不开对风险的监控和监管。金融监管者应对民间金融机构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设定标准进行监控。首先,通过系列调查,对评估的事项可能引发的金融安全风险做出风险极大、有风险、风险较小或零风险的确定性预警评价。其次,厘定反映金融机构风险存在的关键点。其中,资金充足率、不良贷款比率、拨备覆盖比率、案件发生率及杠杆比率等,这些都是在金融领域对贷款量、贷款结构和贷款风险等级及资产流动性相关的指标。金融监管机构对民间金融关键信息的指标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有助于实现监控的可操作性。再次,建立存款保险制。一方面保证存款人的资金能够无条件得到补偿,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同时提升民间融资机构的信誉度。尤其是防止发生危机时产生挤兑,使整个民间金融系统呈现多米诺骨牌引发风险。

五、结语

乡镇企业在尊重市场机制运行的前提下,应以市场需求作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源,准确把握需求动力与民间金融的“集合受力点”,最终解决融资难问题。一方面,鼓励正规金融创新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挖掘潜力,设计符合民间经济的金融产品,提高金融质量,让部分民间金融机构撤出市场,节约金融资源;另一方面,利用税收和财政优惠措施,促进以支撑“三农”和中小企业建设为目的的民间金融的快速发展。通过充分利用正规金融机构的量比资金优势,结合民间金融组织的信息收集完备和履约机制完善优势,最大限度地支持乡镇企业资金链的完整。二者优势互补的机制体系,使民间金融拓宽了发展空间,有助于构筑民间金融和正规金融共同发展的一体化金融体系。

责任编辑:陈桂香

作者:尹超

上一篇:建立高校行为系统论文下一篇:合作学习地理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