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企业发展论文

2022-04-16

虚拟企业发展论文 篇1:

电子商务促进虚拟企业发展

摘要:虚拟企业和电子商务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近年来,虚拟企业与电子商务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新经济时代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虚拟企业与电子商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电子商务又进一步促进了虚拟企业的发展。虚拟企业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是必然选择。

关键词:虚拟企业 电子商务 发展

在信息经济时代,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使企业组织开始演化,虚拟企业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组织形态。而基于网络通信技术的电子商务又进一步促进了虚拟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虚拟企业与电子商务概述

所谓虚拟企业,是指针对某种市场机会的快速反应,通过互联网技术将拥有相关资源的若干独立企业集结起来以及时地开发、设计、生产、销售多样化、用户化的产品或服务而形成的一种网络化的动态战略联盟。在这个经济共同体之中,在有限的资源背景下,为了取得竞争中的最大优势,合作各方仅保留自身关键的功能,而将其它的功能通过各种形式借助外部力量进行整合弥补,以最大效率地发挥协同优势,从而构造强有力的超越企业界限和时空约束、协作工作网络化的战略竞争联盟。虚拟企业具有组织界限模糊化、合作型竞争、动态性、学习型组织、组织柔性化等特点。

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按照一定的标准,通过系统化的应用电子技术和网络方式所进行的各种高效率的经济活动。它不仅包括网上交易,而且包括所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的采购、生产、销售等活动。电子商务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涉及内部网和互联网等领域。利用前所未有的网络方式,电子商务将企业内外的各种资源通过信息的快速传递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打破了企业在经营活动上时间、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企业之间、产业之间、地区之间的界限,为虚拟企业的发展和运行创造了条件,从而使虚拟企业得以产生并迅速发展。虚拟企业通过柔性化的网络将具有运作能力的资源联系起来,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虚拟企业与电子商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离不开电子商务的巨大支持。

二、电子商务在虚拟企业运行中的作用

企业所建立的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网络进行生产、营销、销售和流通活动,它不仅是指基于因特网上的交易活动,而且是指所有利用电子信息技术(IT)来解决问题、降低成本、增加价值和创造商业和贸易机会的商业活动,包括通过网络实现从原材料查询、采购、产品展示、订购到出品、储运、电子支付等一系列的贸易活动。以上这些应用系统都要建立在统一的信息资源平台之上,必须要有相应的信息资源支持,并要有相应的数据维护管理系统。所有系统要建立计算机通信网络平台,并要配有网络资源管理系统和信息安全监控系统。在虚拟企业的组建和运行过程中,电子商务平台和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使得跨地区合作更便捷,实施效果更好。

目前,虚拟企业的形式多样,虚拟企业成员之间的关系都是盟主与联盟成员的关系。盟主企业制定市场策略,决定是否进行该项目,一旦确定该项目后,遵循一定策略选择相应的盟员,盟主与成员之间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沟通。事实上,在现代发达电子商务环境下,一旦形成了这种虚拟企业联盟,如果盟主采用虚拟生产的形式,即将其产品生产以外包的方式转移到别的企业完成,则盟主自身一定牢牢掌握着产品研发等最为核心的技术以巩固其盟主的地位。耐克公司自己并不生产一双鞋,完全将鞋的生产交由别的企业完成,但却掌握着产品的研制、开发和相关服务。耐克公司的经理们只是集中本部的资源,进行附加值最高的设计和营销,以虚拟生产的方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商之一。这完全得益于电子商务所支持的虚拟企业的高效整合。基于电子商务的虚拟经营已经为国内外企业所认可,并为其带来可观的收益。经济实力雄厚的经营者,更容易搭建良好的电子商务平台,借助电子商务手段,及时掌握盟友的生产经营状况,根据市场变化,调整相关策略。

三、电子商务促进了虚拟企业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电子商务促进了虚拟企业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强化,资本、商品、服务、技术及信息等跨越国界而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流动。基于Internet信息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必然会导致各企业的生产经营更加全球化。全球化使各企业间在经济上越来越多地相互依存,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越过边界的流量越来越大。在这种趋势下,企业必须通过计算机网络把策划、设计、生产、销售、客户关系、供应者连接在一起,建立虚拟企业,面向全球开发与配置资源,建立一套基于国际分工的高效生产体制和面向全球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开展跨国界的虚拟经营和虚拟合作,促使企业高速成长。

(二)电子商务体现了虚拟企业以顾客为中心的基本思想

电子商务为生产厂商与消费者开辟了一条直接对话的渠道。Internet的应用拉近了厂商与用户的距离,减少了因中间环节过多而造成的信息失真,厂商可以及时、准确地得到用户信息反馈;用户能够迅速、全面地获取商品信息。作为一种媒体,网络具有一对一的互动性,这是对传统媒体面对大量受众的突破,借助网络,生产者与消费者进行一对一的沟通,全面了解顾客的要求、愿望及改进意见,将工业时代的大规模生产、大规模销售改进为小群体甚至个体营销。网络使得定制生产与个性营销成为一种可能与趋势,并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采用。如美国的《华尔街日报》的个人版就是一种个性化的报纸,它将传统的一点对多点的大众传播方式转变为一种一点对一点的个人传播方式。用户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设定个人喜好的栏目,每月只需花十几美元就可以在互联网上享受全天24小时的为个人设计的新闻剪报。网络应用技术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将定制生产与个性化营销拓展到了更广阔的行业。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和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单个企业很难满足客户个性化的需求,为了适应快速变化市场的需要,企业必然会在本企业之外寻找合作伙伴,组建简单灵活、柔性强、快速反映、高效输出的虚拟组织,凭借虚拟的经营策略来增强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三)电子商务能实现对虚拟企业的有效整合

电子商务中互联网与企业内部网的建立和连接,使企业处于一个开放的大系统中,便于企业依托互联网及时获取企业发生在各个地点、各个方面的各种信息。大部分实施电子商务的企业内部均配有CRM顾客资源管理系统。它能及时对客户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分析,从而对客户需求进行很好的把握与预测,大大提高企业捕捉市场机遇的能力。虚拟企业是由若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独立法人组织而成的,其优越性的发挥取决于各独立法人能否真正达到协调运作并行生产,而这必将产生虚拟企业自身的整合成本。电子商务不仅包括企业利用Internet进行的各种经济活动,而且还包括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电子商务的内部改造——构建企业内部网。电子商务下互联网与企业内部网的建立,使不同企业随时可以进行信息沟通及工作进程的传递,这就大大降低了企业之间协调运作所需的成本,为虚拟企业之间的有效整合提供了可靠保证。我国的上海美特斯邦威服饰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服装行业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在管理上,实现了电子商务信息网络化,建立了管理、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计算机终端联网的信息高速公路,实现了内部资源共享和网络化管理。

(四)中小企业的竞争和发展在电子商务时代导致虚拟企业的产生

在电子商务时代的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已不再是企业的规模与资金实力,而是企业是否在某一点有其过人之处,这就使得大量仅在某一点或某几点有其独到优势的中小企业有了在市场上生存的基础。中小企业实力弱、规模小、竞争力不强,自身的发展往往受到大企业的排挤,特别是在营销策略上无法与大企业开展竞争。电子商务给中小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会。中小企业只要通过Internet就可在全球范围内物色贸易伙伴,寻找贸易机会,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以电子商务为平台的竞争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企业是否有独特的竞争优势,中小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激烈市场竞争中生存并与大企业相抗衡,就必须与具有其他竞争优势的企业联合起来,构建具有全面优势的虚拟企业。

总之,虚拟企业和电子商务都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随着电子商务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发展,对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利用新式的通讯工具或新增一条销售渠道的问题,它将改变企业和组织模式和营销体系,并涉及到部门的业务流程重组。对于准备采取虚拟企业战略的公司来说,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①王金铎,于春田.电子商务与虚拟企业[J].企业管理,2007(11)

②王冉,张伟龙.浅谈网络环境下中小企业的发展 [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10)

(卢海涛,1970年生,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高职素质教育、营销管理)

作者:卢海涛

虚拟企业发展论文 篇2:

中小型虚拟物流企业发展探讨

一、背景

众所周知,在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的消费市场可以说是目前仅次于美国的消费市场,而且未来发展潜力巨大,而美国市场早已被各大跨国巨头占领,不像中国仍有许多市场空白,巨大的消费市场决定了它也需要一个与之相符的巨大的物流市场支撑,那么到底谁能从中国物流市场中分到一杯羹?在中国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以后,几乎所有著名跨国物流公司都瞄准了中国这个庞大的物流市场,希望早点占领自己的地盘。

2005年我国取消了对国外物流企业的股权限制,这样国外著名的物流企业包括UPS、BAX、DHL等纷纷加大在我国市场的投资力度,而我国本土的物流企业大多仍停留在较原始的阶段,以中小型仓储、运输企业为主,在资金、人员、网络和运作上很难与国外物流企业进行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中小物流企业如何能找到一条自我发展之路,是我国物流发展面临的一个迫切问题。笔者认为“虚拟物流”是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未来发展的出路。

二、“虚拟物流”的产生与内涵

“虚拟物流”概念的提出和产生,是在信息技术和物流概念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现代物流发展的最新成果。这是因为物流业是一个涉及环节多、牵扯范围广、业务分散的服务领域,物流服务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对象和范围都有其局限性,而大量的物流需求者却难以找到物流服务方,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的物流组织方式(因为物流服务市场所面对的是跨行业、跨地区、众多的需求方,数量庞大,随时发生物流商务活动)。要使物流供需双方方便、快捷地达成物流服务,物流的电子化、网络化、自动化和集成化就是必然的选择。同时许多物流企业也深刻地意识到,要充分提高物流服务水平,单靠自身企业的能力是很难达到的,因此“虚拟物流”应运而生。

“虚拟物流”的概念是美国的Stuart等人于1996年在阿肯色州大学物流协会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虚拟物流”就是利用日益完善的通讯网络技术及手段,将分布于全球的企业仓库虚拟整合为一个大型物流支持系统,以完成快速、准确、稳定的物资保障任务,满足物流市场的多频度、小批量订货需求。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完整统一的定义。GB/T18354-2001物流术语将“虚拟物流”定义为:以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的物流模式。

“虚拟物流”的概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为组建基础;(2)“虚拟物流”组建以实现企业间物流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提供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为目的;(3)“虚拟物流”以动态、开放、快速、核心能力互补为特点。

在国外,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尤其是中小物流企业,秉承“虚拟”意识,通过自身与其他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以建立战略联盟——虚拟物流企业联盟,或者是通过物流企业的“虚拟”经营,来实现物流企业的专业化和规模化,发挥它们的整体优势和互补优势,实现“多赢”的局面。所以笔者认为,中国的物流企业未来的出路之一也是大力发展“虚拟物流”。

三、发展“虚拟物流”的几点建议

(1)“虚拟物流”的核心在于利用现代化通讯技术整合资源,所以企业必须具备三方面的能力:第一,企业必须具有一个较有优势的竞争资源或核心力;第二,企业领导者必须具备整合资源的能力,能从全局看问题;第三,企业的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必须适应“虚拟物流”的特点。

(2)国家和各地政府应该在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给予支持。

(3)物流标准化,“虚拟物流”由于涉及多个企业的合作,所以必须进行标准化。

(4)加大物流信息现代化的力度,力争在合作的基础上产生更大的竞争力。

(5)由于合作伙伴直接关系到虚拟物流组织的市场响应速度、运行绩效和成败,所以伙伴的选择一定要慎重,要采用科学的方法来选择和评估合作伙伴。

总之,“虚拟物流”已初步展现了其潜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市场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物流基本支撑条件的完善、虚拟物流理论的不断成熟,“虚拟物流”必将成为未来物流运作的主要模式。

(重庆工程技术学院)

作者:白 桦 李红鹃 肖 艳

虚拟企业发展论文 篇3:

虚拟经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虚拟经营浪潮席卷全球。一些大的跨国公司如IBM、戴尔、GE、康柏、福特、耐克、飞利浦 我国的春兰、小天鹅、TCL、青啤、海尔等企业 纷纷利用虚拟经营低成本地获取外部资源。虚拟经营时代的到来 不仅为大企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经营观念及经营方式 更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筑就了一个全新平台。相对而言 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有必要、更有优势来实施虚拟经营战略。

一、虚拟经营的优越性

虚拟经营实质上就是指借用、整合外部资源,以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种资源配置模式。之所以说“虚拟”,是因为虚拟经营模式突破了企业有形的组织界限,借用外部资源进行整合运作。在这种模式下,企业可获得诸如生产、设计、营销等功能,但却不一定要拥有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实体组织。“可以租赁,何必拥有”,可谓是对虚拟经营模式最形象的诠释。

虚拟经营注重对资源的利用,而不是控制资源,其显著特点之一是相关企业仍保持独立法人地位。它是一种超常规的经营战略,追求的是尽量弱化实体组织结构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达到全方位“借力造势”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尽管中小企业没有太多资金购买资源,但虚拟经营却能使其用其所需。所以,虚拟经营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杠杆作用。

把多家公司的核心资源集中起来为我所用,正是虚拟经营的宗旨和灵魂所在。其结果是使现代企业的组织结构与运作模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企业组织结构将更具开放性和灵活性,其内向配置的核心业务与外向配置的业务紧密相连,形成一个关系网络,即虚拟经营组织。企业的运作和管理也将由“控制导向”转为“利用导向”。这一点对我国中小企业而言,无疑具有相当深远的意义。事实上,企业间从排斥性竞争走向合作性竞争已是竞争战略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必要性

1.对资源利用的外向化。所谓外向化是指企业有利用外部资源的趋势。资源的有限性与市场需求的无限性是中小企业始终面临的主要矛盾,而技术创新压力、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瞬息万变的市场使中小企业仅靠其内部资源已力不从心。它迫切需要突破有形组织结构的界限,充分利用外部资源。随着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等先进生产模式的出现,传统的企业组织和资源配置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竞争不再是单一企业的竞争,而将是联盟间的竞争。中小企业理应顺应此发展潮流。

2.产品寿命周期变短。国内外企业新产品的研制周期越来越短。如AT&T新电话的开发时间由过去的2年缩短为1年;惠普新打印机的研制周期也由4.5年缩短为22个月,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强。这使企业必须投入大量的研发力量,比如资金和技术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在此等压力下捉襟见肘,从而不得不向本企业之外寻找合作伙伴,以获取可利用资源。

3.用户个性化需求的挑战。买方市场的到来使用户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给中小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生产方式是“一对多”关系,即企业开发出一种产品后,可组织规模化大批量生产,用一种标准化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在新形势下,企业必须具备根据顾客的特别要求定制产品或服务的能力,即所谓的“一对一”的定制化服务。这迫切需要中小企业联合各方面的力量,发挥整体优势。

4.“快鱼吃慢鱼”的威胁。近年来,竞争的主要因素在不断变化。20世纪60年代,企业竞争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到70年代转变为质量,80年代以后转变为时间。这里所说的时间主要是指交货期和响应周期。用户不仅要求厂家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的人、财、物规模较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窘境使其时刻面临着成为“慢鱼”被吃掉的威胁。另外,大企业的纵向一体化和多元化战略也在不断地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这些因素都使中小企业不得不采用虚拟经营策略来借力造势,增强竞争力。

5.中小企业对独立性的要求。一般而言,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即是管理者,这个企业凝聚着业主大量的心血和浓厚的感情。作为自己事业的象征,业主都不会轻易把企业卖掉或被外人控股。“宁为鸡首,勿为牛后”的感性理念,使业主们执着于企业作为一个独立整体的追求。他们愿意接受大企业的帮助,但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接受被其它大企业并购的命运。与资本运营策略要改变中小企业的所有权和独立法人地位相比,虚拟经营无疑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对外部资源的放心大胆地利用。

三、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的有利条件

1.专业化分工的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产品结构越来越复杂,零部件的专业化生产已是一种必然发展趋势。例如,一辆汽车的零件约2万件,一辆电动机车的零件达25万件,而一架波音747飞机的零件超过了450万件。这么多的零件全部靠一个企业生产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在客观上要求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化。于是,一个产品不是由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生产出来的,而是靠一批企业的相互协作才能生产出来。美国的航天飞机就是靠国内外7500家中小企业的协作和支持,才得以邀游太空。另外,大企业注重对中小企业竞争中的合作因素,以获得双赢效果。这些都使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已由以往“弱肉强食”的“大吃小”逐渐演变为一种“共生关系”。由此可见,专业化分工是中小企业虚拟经营组织的主要联系纽带,也是其实施虚拟经营的现实基础。

2.信息技术平台。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中小企业的虚拟经营战略的成功实施成为可能。通过互联网,中小企业可联接一个巨大的外部资源库,供选择使用。基于信息技术平台,企业可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集成模式、并行工程等信息技术进行异地绘图设计、制造产品、数据库管理等虚拟操作。于是,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运作和业务流程更富有开放性。信息技术为中小企业铸造了一个与虚拟经营战略对接的全新平台。

3.制度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制度创新优势是人皆认可的,其实虚拟经营的雏形就是由中小企业创造出来的。它是近年来在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出现的一种小型企业的组织新形式——“虚拟企业”。它常常只有1-2人负责联系业务,但一旦需要,可在短时间内招募众多的员工,待业务完成以后,公司恢复到1-2人的常态。它是一种能够变大变小的技术先进的组织形态,这就是一种典型的虚拟经营方式。

4.技术创新优势。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表现在,与大型企业等级结构复杂及低效率投入相比,它的驱动机制更为有效、创新要求更为迫切、创新成本较低。在德国,2/3的专利技术是中小企业研究出来并申请注册的。在美国,50%以上的创新是中小企业实现的。在我国,中小企业虽然没有做得如此出色,但在省部级科技计划或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以及产、学、研联合开发项目的鼓励下,特别是1999年6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正式启动后,一大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已脱颖而出,表现出了旺盛的发展势头。创新基金的启动进一步强化了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优势,支持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创新性强、市场前景好的项目,有力地促进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中小企业虚拟经营战略安排

未来企业的最大变革将在于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必须突破原有实体组织界限,由竞争走向合作,共同创造价值,共同提高竞争力,管理方式和经营策略等革新都将以组织结构变革为基础。而虚拟经营模式本身则是一种组织结构变革的先进理念,中小企业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虚拟经营浪潮。

1.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强化核心竞争力。虚拟经营实质上是一组相关的核心竞争力的组合。所以,中小企业必须尽可能培养并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中小企业由于财力、物力和人力等因素限制,不可能在多个方面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有所不为而后有为”。不要盲目多元化,把一些非主导业务剥离出去,而应集中内部资源强化主要业务的竞争优势。首先要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能力,这是中小企业成功实施虚拟经营战略的前提。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具备合作方所需要的能力。突出主业并对之强化,放弃非相关业务,在目前全球企业界已成共识。例如:西门子为做好白色家电,忍痛卖掉彩电生产线;以小家电著称的飞利浦挥泪出让生产大家电的子公司;百事可乐为集中精力打败老对头可口可乐,不得不放弃饭店和快餐业;通用电气宣布即使需要大量投资,也要撤离那些只能停留在行业第三位以下的服务领域;以“万宝路”著称的菲利浦-莫里斯公司,也宣布大幅度裁员和重整,着手拍卖“非核心业务”。可见,由“广而泛”向“专而精”的战略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大企业尚且如此,更何况各方面力量都不强大的中小企业呢?

2.借鸡生蛋——对非关键业务实行外包。从价值链的角度看,世界上无论大企业还是小企业,没有一家会在所有的业务环节都具有竞争优势。所以,为保持和强化核心业务,使企业更具竞争力,企业可只保留最关键的核心业务环节,其它在本企业资源有限约束下无法做到最好的环节,可将之“虚拟化”,即实行业务外包策略。业务外包推崇的理念是:如果在供应链上的某一环节不是世界上最好的,如果这不是核心竞争优势,如果这种活动不至于与客户分开,如果能以更低的成本获得比自制更高价值的资源,那么就把它外包给世界上最好的专业公司去做。在该模式下,存在着“核心企业”和“专家企业”两类企业,中小企业一般属于后者。业务外包使核心企业的整体运作更有效率,而其所需费用则与目前的开支相等甚至有所减少,并且还往往可省去一些巨额投资,使企业能在最短时间内对市场做出的反应更为敏捷有效。更重要的是,实行业务外包的公司出现财务麻烦的可能性仅为没有实行业务外包公司的三分之一。中小企业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把某些经营环节“虚拟化”,如品牌策划、市场营销、设计开发、制造、售后服务、人力资源管理与培训,甚至也可以是行政办公、财务管理等。如目前已出现e-CFO(在线首席财务官),使得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理财。

3.承接外包业务——做好“专家企业”。在合作竞争的大环境下,大企业的空前发展为中小企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中小企业可与大企业结成某种稳定的协作关系,使自己成为大企业的“卫星工厂”。例如,有4万家中小企业与福特汽车公司建立了各种协作关系;各有3万家中小企业成为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公司的“卫星工厂”;而日本的松下、东芝、日立等大电气公司的产品,70%的零部件是由中小企业制造的。

中小企业应首先集中精力做好“专家企业”,因为这不仅省却大量资金和人力,还能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为企业长远发展积聚资本。更重要的是,中小企业在做“精”的同时,企业的竞争优势也在强化,并最终可能提升为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卫星工厂”的两种重要形式是:①通过市场贸易;②承接外包业务。其中,承接外包业务方式用得最为广泛,它不仅指零部件生产的外包,还包括技术开发、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物资运输等业务。

4.同舟共济——组建战略联盟。战略联盟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当其达成共同利益目标时,可以快速组合,作为一个整体参与市场竞争;当其共同目标不存在时,各成员企业可迅速散伙,且不会带来太大的损失和风险。战略联盟可避免单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孤军作战,并降低各种经营风险。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显著特点更多的是联合行动,即:在不否定独立经营的前提下,组合成员共同出资,在生产、加工、销售、采购、运输、金融、服务及后勤等方面进行联合,以促进联合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其实现形式有两种:

(l)集群化组合。对那些分散在城市居民区内的同行业中小企业,为有效解决工厂拥挤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可联合起来购地另建组成新的工业区或商业区。

(2)联盟组合。这是一种由不同行业的中小企业组织起来的联合经营体,主要就生产、销售、订货、技术开发等关键问题进行有机结合,使人才、资金、技术、信息均不充足的中小企业能互享彼此优势资源,取长补短。

5.平衡投资。平衡投资主要是指少数股权参与,通常与某项技术研究合同相联系,特别是指一家大型公司与一家具有高技术开发能力的中小企业以参股形式投入技术开发所需的风险资本,以换取技术开发成果的分享和使用权。这种股权不改变合作双方的独立身份和地位,一旦技术研究合同期满,股权即可与专利两清,一方面取得技术,一方面收回股权。

6.技术交换。企业间可通过技术资料分离、互换技术许可证和互相交流其它二手资料而进行合作。技术交换一般在协议中明确规定相互交换的技术内容和合作期限等事项,缔结成一种相互间的技术授权性协议组织。如飞利浦公司1992年宣布向日本的Marsushita公司提供其研制的数码盘技术,而后者则向飞利浦公司开放有关家电和记录装配方面的先进技术。由于战略得当,两者的业绩都得到了提升。可以肯定,这对已有竞争优势的中小企业解决技术创新不足的难题是一个可行的策略。

作者:刘 吉

上一篇:研究石油地质论文下一篇:功能电影音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