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企业发展论文

2022-04-16

涉农企业发展论文 篇1:

创优服务方式助推涉农企业发展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首届社员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精神,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目标。黔南农信社紧紧围绕省联社“12345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州委、州政府实施“185工程”、农业产业化战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实际,始终坚定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在做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满足广大农户资金需求的同时,通过不断创优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牢牢站稳农村金融市场。截止目前,全州农村信用社投放涉农贷款余额889208万元,其中涉农企业贷款260938万元,仅今年投入23772万元,为涉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提高竞争意识,转变发展观念。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昔日传统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已逐渐满足不了群众对金融的需求。自年初以来,全州农信社认真理会省联社理事会工作报告精神内涵,不断提高竞争意识,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变以往被动的服务方式为主动服务,彻底摒弃坐、等、靠、要的思想。部分联社为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通过制定“限时服务”,“不间断金融服务”,“上门服务”等相关金融服务制度,并逐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简化信贷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农村经济组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农民群众有着切身利益的关系。全州农信社充分认识到做好涉农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按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方针,采取以简化操作流程,优惠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为涉农企业资金需求开辟绿色通道。龙里、三都等联社为帮助涉农企业发展,通过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质量,在简化信贷操作流程的同时,积极组织信贷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逐步缩短审贷时间,为企业发展生产赢取时间。目前,龙里联社信贷支持的邓氏辣子鸡、莫伯妈辣椒、卧云谷茶叶等22家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加快龙里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创新贷款模式,满足金融需求。为切实帮助涉农企业发展,黔南农信社“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积极探索信贷方式,创新信贷产品,通过采取评级授信、联保、抵押、质押等方式,满足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荔波、贵定等联社为支持辖内涉农企业发展,采取以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信用社的信贷模式,灵活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荔波益丰源血橙专业合作社是荔波联社信贷扶持起来的以专门种植水果为主的涉农经济组织,去年,因扩大种植规模,造成资金紧张,在联社信贷支持下,如今顺利完成了600亩血橙树苗种植,预计明年第一批果树将会投产,同时也帮助当地三十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

作者:张建平

涉农企业发展论文 篇2:

创新要素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影响

摘要: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西南地区4省(市)533家涉农科技型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发现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系统内的双向自由流动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共享机制的建立和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均具有直接影响效应,而共享机制的建立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直接影响效应,是促进创新要素在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桥梁。

关键词:乡村产业振兴;创新要素;共享机制;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结构方程模型

鄉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的基础。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两会时提出乡村“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是实现乡村五个振兴的首要与关键,只有做好乡村的产业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科学、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国发〔2019〕12号)指出,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引导形成以农民为主体、企业带动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乡村产业发展格局。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而涉农科技型企业则是乡村农业企业的领头羊和生力军,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在绿色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中起到了科技支撑的带动作用。当前,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的创新要素能否实现双向自由流动,重新组合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共享,拉动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却受到内外部发展环境的诸多制约。因此,深入探讨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主要影响因子,进而发现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制约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述评

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可知,当前国内外关于科技型企业的研究主要表现在科技型企业的成长机制、创新能力、影响因素三个研究领域。基于企业成长机制的已有文献认为,企业成长的协同创新能力包括战略研发协同、管理和运营协同、知识管理协同和创新能力协同,无论企业的成长能力如何,企业家经营能力的影响程度最高,而创始人的创造性和成就需求积极影响新企业成长。基于企业创新能力的已有文献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企业创新能力与企业利润长期增长呈正相关关系,技术创新是科技型企业技术成长的关键因素,是企业生存成长的动力,而制度创新、研发支出、产业多样性和人力资本禀赋的分布则对科技型企业创新能力产生重要影响,只有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两者的协同作用下,创新才会对科技型企业持续成长产生显著影响。基于企业成长影响因素的已有文献认为,政策法律制度容易对中小企业的发展产生影响,资金支持政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最大,金融机构服务、政府优惠政策、软环境对促进科技型创业企业和小微企业成长具有直接影响,而区域环境因素则对科技型企业规模同时具有直接和间接促进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当前国内外学者非常关注科技型中小企业研究,从不同角度进行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为本文深入研究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但现有研究已存在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对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明显不足,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尚未引起学者们足够的重视;2.尚未厘清创新要素在城乡产业间双向自由流动与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作用关系;3.忽视了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与乡村产业振兴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尚未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系统建立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理论分析框架。因此,非常有必要从乡村产业振兴的角度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进行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弥补科技型企业成长研究的不足,丰富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发展研究,实现乡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涉农创新型领军企业,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构建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1. 创新要素与乡村产业振兴战略

创新要素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资源和能力的组合,是创新系统中的资源要素,包括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市场、信息等资源。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个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关键。长期以来,由于创新要素单向从乡村流向城市,城市实现了繁荣,而乡村却出现了凋敝和空巢,这就导致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方面,优势资源大多集中在大中小城市,导致城市创新要素供给相对过剩,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创新要素未按照市场规律实现有效配置;另一方面,乡村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和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导致乡村农业产业创新要素供给明显不足,出现创新要素紧缺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要素未能在城乡之间实现双向自由流动,这已经严重制约了乡村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影响到城乡三产融合的实现。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新要素流动将会逆转,即由过去单向由乡村流向城市转变为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城乡差距将逐渐缩小,乡村农业产业将会迎来新的发展契机。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1。

H1:创新要素可以在城乡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双向流动,实现城乡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创新要素的互补,对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现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

2. 创新要素与共享机制

经济学要素流动理论指出,创新要素要实现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需具备一定的条件,随着城乡一体化和城乡融合战略的推进,当城乡差别逐渐缩小时,创新要素从城市流向乡村成为可能。共享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共享经济理论指出,共享经济的内涵表现为产业层面同时获得一样的信息和资源,这些资源在被开发为经济要素时,具有普适性、通用性及兼容性;共享经济的外延性主要表现为基于共享的机制,在经济形式上表现为共同投资、共享利益、共但风险、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生产、共同分配、共同利用、共同享有的集体共有状态,包括:技术共享机制、人才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管理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但机制。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融合。因此,创新要素能否在城乡之间实现双向自由流动取决于城乡农业产业和涉农企业之间是否建立了共享机制。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2。

H2: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是涉农企业之间建立共享机制的充分条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共享机制的建立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

3. 创新要素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推进,创新要素在城乡涉农企业之间双向自由流动成为可能。现有研究表明,企业发展质量在产业经济层面主要通过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发展速度和农业产业化程度来反映,如果一个涉农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越强、发展速度越快、农业产业化程度越大则说明该企业发展质量较好,反之,则说明该企业发展质量较差。而涉农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从根本上说取决于该企业拥有多少创新要素,企业拥有的创新要素(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市场、信息)越多,在同行业中越具有比较优势,越有利于该企业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加快自身发展速度,拓展自身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即该企业发展质量越好;反之,企业拥有的创新要素(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市场、信息)越少,在同行业中处于比较劣势,则越不利于该企业增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导致自身发展速度放缓、自身农业产业化发展程度较低,即企业发展质量较差。因此,从乡村产业振兴角度可以看出,涉农科技型企业是涉农企业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其发展质量直接影响到乡村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影响到乡村产业振兴进程。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3。

H3: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是提升城乡涉农企业发展质量的充分条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质量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

4.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振兴”之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五个振兴”指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文化振兴、乡村生态振兴、乡村组织振兴,而乡村产业振兴则是实现乡村五个振兴的首要与关键。乡村经济学理论认为,企业大多选择在城市发展而较少选择到乡村发展,导致乡镇企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到乡村农业产业的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创新要素未能在城乡农业产业之间实现双向自由流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企业发挥带头作用,而涉农科技型企业则是乡村产业振兴的领头羊和主力军。因此,从乡村产业振兴角度可以看出,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质量直接关乎到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而可以充分反映出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度。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4。

H4a: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提升城乡涉农企业发展质量的充分条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

H4b:鄉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创新要素在城乡涉农企业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桥梁,既是创新要素在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有效流动的结果,又是保证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发挥了中介作用。

5. 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

共享发展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之一。共享经济理论认为,共享机制主要包括:技术共享机制、人才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管理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和风险共但机制。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技术、人才、资金、管理、市场、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城乡涉农企业之间的双向自由流动,这为城乡涉农企业间共享机制的建立创造了可能,而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优劣主要取决于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发展速度和农业产业化程度。因此,从乡村产业振兴角度可以看出,城乡涉农企业之间是否建立了共享机制将直接关乎到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影响到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质量。基于上述分析,提出研究假设5。

H5a:共享机制的建立是提升城乡企业发展质量的充分条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

H5b: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创新要素在城乡涉农企业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桥梁,既是创新要素在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有效流动的结果,又是提升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原因,发挥了中介作用。

(二)理论模型构建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在相关经济学理论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究创新要素、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选择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作用机理模型”作为本文提出的一个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变量设定与测量

基于调查问卷量表设定,本文对研究变量进行了进一步的设定与测量,为后续构建结构方程实证模型提供理论依据。

1. 创新要素的测量

依据经济学要素流动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选择技术优势、人才优势、资金优势和管理优势作为测量创新要素的四个反应性指标。

2.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测量

依据农业经济学理论和产学研协同创新理论,选择种养加产业化战略、产供销产业化战略、产学研一体化战略作为测量创新要素的三个反应性指标。

3. 共享机制的测量

依据共享经济理论、微观经济学原理和企业管理理论,选择技术共享机制、人才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管理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但机制作为测量共享机制的六个反应性指标。

4. 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测量

依据技术创新理论、企业高质量发展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理论,提炼出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发展速度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作为测量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三个反应性指标。研究变量的设定与测量,详见表1所示。

(二)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

1. 样本选择

本文依托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项目“贵州省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的发展环境与培育路径研究”(黔科合基础[2017]1509-2)来选择研究样本。由于贵州省涉农科技型企业数量有限且分布较为分散,样本量达不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的样本量要求,不能综合反映西部地区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总体情况,所以本文把样本选择总体区域扩展到西南地区。本文采用分区域与分层相结合的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样本,为保证样本的合理性和代表性,以西南地区4省(市)的地市级以上所有涉农科技型企业作为样本母体进行分区域与分层随机抽样。首先,从西南地区4省(市)中抽出样本单位大于等于15家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地级市;其次,从抽中的每一个地级市中不放回随机抽出9家涉农科技型企业,共抽取533家涉农科技型企业。

2. 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采用“实地访谈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来获取样本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作用机理模型”(图1)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实证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对西南地区4省(市)533家涉农科技型企业进行的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区域包括四川、重庆、云南、贵州4省(市)。调查方法是采用“一对一专访”方式,为保证样本企业的代表性,要求1个受访企业填写1~2份问卷,访谈和调查对象为各受访涉农科技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市场部经理、技术部经理、财务部经理和人力资源管理部经理,整个调研共发放问卷561份,实际获得的有效问卷为533份,问卷有效率达到95.01%,数据来源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有效问卷的总量大于200份,符合结构方程模型实证检验的样本数要求。

(三)结构方程模型设定

结构方程模型作为理论模型验证的分析工具,能够建立潜变量间的因果关系模型,探索和检验相关变量之间假设的因果关系。结构方程模型一般用线性方程系统表示,包含测量模型和结构模型,测量模型反映观测变量与潜变量之间的关系,各潜变量不可直接测量,可由观测变量定义,需要有从概念性变量转换到操作性变量的设计过程。结构模型发展了路径分析的优势,可以计算潜变量之间的直接效应,推导间接效应和总效应,表达中介作用,从而表示潜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和相关关系。

结构方程实证模型(SEM)一般由3个矩阵方程式组成,数学表达式如下:

式(1)表示外生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式(2)表示内生观测变量的测量模型;式(3)表示内生潜变量(创新要素、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共享机制和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结构模型;X和Y分别表示外生观测变量矩阵(q×1)和内生观测变量矩阵(p×1);ξ表示外生潛变量,由一个外生潜变量矩阵(n×1)ξ1构成,ξ1为创新要素;η表示内生潜变量,由η1、η2和η3三个内生潜变量矩阵(m×1)构成,其中:η1为乡村产业振兴战略,η2为共享机制,η3为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x表示外生观测变量在外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q×n);∧y表示内生观测变量在内生潜变量上的因子载荷矩阵(p×m);δ表示外生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矩阵(q×1),ε表示内生观测变量的测量误差矩阵(p×1);B表示内生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矩阵(m×m),Γ表示外生潜变量对相应内生潜变量的路径系数矩阵(m×n);ζ表示内生潜变量的测量误差矩阵(p×1);p是内生观测变量的数目,q是外生观测变量的数目;m是内生潜变量的个数,n是外生潜变量的个数。

四、实证分析

依据本文构建的“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作用机理模型”(图1),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西南地区4省(市)533家涉农科技型企业的样本调查数据对理论模型和研究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和假设检验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从结构方程模型参数显著性检验结果(表2)和研究假设检验结果(表3)可以看出:(1)ξ1→η1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607,C.R.的绝对值为8.151>3.28(临界值),说明这条路径通过p<0.00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且方向为正,表明创新要素对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H1成立;(2)ξ1→η2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743,C.R.=8.150>3.28,说明这条路径通过p<0.00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且方向为正,表明创新要素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共享机制的建立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H2成立;(3)ξ1→η3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107,C.R.的绝对值等于0.991<1.96(临界值),说明这条路径未通过p<0.05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且方向为负,表明创新要素对涉农科技型企业的发展质量不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H3不成立;(4)η1→η3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341,C.R.的绝对值为4.962>3.28(临界值),说明这条路径通过p<0.00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且方向为正,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H4a成立。(5)ξ1→η1→η3路径的中介效应为0.607×0.341=0.207,C.R.值分别为8.151和4.962,均大于3.28,说明ξ1通过η1间接影响η3,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战略通过创新要素间接影响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因此,H4b成立;(6)η2→η3影响的路径系数为0.263,C.R.=4.280>3.28,说明这条路径通过p<0.001显著性水平的统计检验,且方向为正,表明共享机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因此,H5a成立;(7)ξ1→η2→η3路径的中介效应为0.743×0.263=0.195, C.R.值分别为9.230和4.280,均大于3.28,说明共享机制的中介效应显著,表明共享机制在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和提升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因此,H5b成立。

五、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本文基于乡村产业振兴视角,引入中介变量乡村产业振兴战略和共享机制,从理论层面系统构建理论模型,对“创新要素、共享机制与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之间的作用机理”进行理论研究;从实证层面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采用西南地区4省(市)533家涉农科技型企业的样本调查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依据实证结果,得出如下研究结论。

1. 创新要素的双向自由流动对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间接影响效应

创新要素在不同层次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不能直接流动,即不能直接实现涉农科技型企业间创新资源要素的互补进而不能直接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但创新要素可以通过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共享机制的建立来推动创新资源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和不同层次涉农科技型企业间有效流动,以促进不同层次涉农科技型企业间创新要素的互补,进而对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实现具有间接影响效应。

2.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度对保证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中介效应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是提升城乡农业产业发展质量的充分条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是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桥梁,既是创新要素在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有效流动的结果,又是保证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发挥了中介作用。

3. 共享机制的建立对提升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中介效应

共享机制的建立是提升城乡农业产业发展质量的充分条件,对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正向显著的直接影响。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桥梁,既是创新要素在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有效流动的结果,又是提升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原因,发挥了中介作用。

(二)启示

本文的实证研究发现了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系统内的双向自由流动对涉农科技型企业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间接影响效应,而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实施进度和城乡涉农企业间共享机制的建立均对提升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具有中介作用。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启示。

1. 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间的双向自由流动是提升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关键环节

乡村振兴背景下,实现创新要素(技术、人才、资金、管理、信息)在城乡农业产业间的双向自由流动已经成为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急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果不能让创新要素在不同层次的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有效流动起来,将会导致农业产业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不能得到共享和有效配置,进而制约涉农科技型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企业发展速度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从而影响到涉农科技型企业发展质量的提升。为此,应充分认识到技术、人才、资金、管理、信息等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间有效流动的价值关键在于促进不同层次涉农科技型企业间创新要素的互补,推动涉农科技型企业内部创新要素在城乡农业产业系统内重新整合和配置,实现城乡农业产业创新系统内创新要素的有效流动,从而从根本上促进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2. 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是调节创新要素与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纽带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改变了创新要素由乡村单向流入城镇的传统路径,使得创新要素在城乡间双向自由流动成为可能。 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的推进,“种养加产业化、产供销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已成为“新兴涉农科技型企业”未来的发展模式,但由于长期以来城乡经济的不平衡发展,导致涉农科技型企业间自然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行为”,这直接影响到涉农科技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发展速度和农业产业化程度。为此,应尽快在涉农科技产业系统内推行“种养加产业化、产供销产业化、产学研一体化”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加强与政府、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长期紧密的深度合作关系,培育“涉农科技产业航母”,实现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3.共享机制是基于创新要素双向自由流动与涉农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桥梁

随着共享经济在乡村产业振兴进程中的推广和应用,“技术共享、人才共享、信息共享、管理共享、利益共享、风险共但”已成为“新兴涉农科技型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打通创新要素在城乡涉农科技产业创新系统内外的共享通道,使得城乡涉农科技产业系统内的创新要素充分自由流动起来,取决于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是否建立了公平合理的共享机制。为此,应尽快在涉农科技产业系统内建立技术共享机制、人才共享机制、信息共享机制、管理共享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风险共但机制,使得创新要素在乡村产业振兴战略推行的契机下,能够在涉农科技型企业之间得到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从而推动涉农科技型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Ajax Persaud.Enhancing Synergistic Innovative Capability in Multinational Cor-poration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5, 22(05):91-96.

[2]王彦勇,苏奕婷.企业家对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的影响评价比较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3(08):182-187.

[3]单标安,鲁喜凤,郭海,杨亚倩.创始人的人格特质对科技型新企业成长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8,15(05):687-694.

[4]Jie Yang.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corporate growth: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2,29(01):31-36.

[5]李菁,揭筱纹.规模型与能力型农业科技企业成长路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06):14-17.

[6]Megha Mukim.Does Agglomeration Boost Innovation?An Econometric Evaluation[J].Spatial Economic Analysis,2012,7(03):51-59.

[7]迟宁,邓学芬,牟绍波.基于技術创新的中小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我国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5):46-49.

[8]Thorsten Beck.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2,57(01):31-36.

[9]杨汉明,刘长进,杨婉君,胡婧哲.政策支持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2016(13):181-184.

[10]宋清.促进科技型创业企业成长的孵化要素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32(05):109-114.

[11]曾国平.软环境对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力作用机理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09):106-110.

[12]邹国平.区域环境因素对科技型企业规模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7,29(05):52-63.

*本文是贵州省基础研究计划软科学项目“贵州省科技型企业成长梯队的发展环境与培育路径研究”(项目等级:省级;项目编号:黔科合基础[2017]1509-2;项目负责人:熊肖雷)的主要研究成果(在研)。

(作者单位:遵义师范学院产学研发展中心)

作者:熊肖雷

涉农企业发展论文 篇3:

多措并举支持涉农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受欢迎

平山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平山县联社始终坚持服务地方、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立足实际,千方百计做好支持“三农”工作,持续加大对涉农和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在今年的小额贷款业务拓展工作中走在了石家庄全辖行社最前列,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开拓创新的精神走出了一条支农、助农的成功之路,为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提升了农信社的企业形象。

扎实做好小额农户贷款工作

今年,该联社将营销农户小额贷款作为进一步拓展业务和增加效益的重头戏,他们按照“集中营销、批量授信”的指导原则,坚定“必须做、必须做好、必须无条件地做好”的信心和决心,实现了农户小额贷款营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多措并举支持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今年以来,该联社合理把握信贷投放节奏,实现信贷业务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在保障基本农业生产资金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地方特色,择优扶持特色农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发放贷款5853万元帮助农民从事种、养业生产,使农产品逐步向多样化发展。二是对中小企业加大资金投入。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和力度,将符合产业政策、环保政策,以及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三是重点支持当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大户、农村种养专业大户的发展。到5月底对制造业、旅游服务业、采矿业、材料加工等行业累计发放贷款4208万元。四是推广个人商用汽车按揭贷款等信贷产品,有效解决农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帮助农户实现购车致富梦,推动了平山县个体运输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信用社增效的“双赢”目标。自2008年10月开办汽车按揭贷款以来,累计发放239538万元,无一笔形成逾期,没出现一笔欠息情况。

全面实施“农信村村通”工程

自开展“农信进万家”活动以来,平山联社采取各种措施,服务“三农”、支持“三农”经济发展。一是营业场所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贯彻落实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推广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的通知》,培养农民群众用卡习惯,推广非现金支付工具,改善农村支付环境。三是在各乡镇、村的指定合作商户家中布放银行卡受理终端,提供小额取款和余额查询等业务,并在县城、大乡镇及各商场、宾馆等消费场所安装POS机和农信银POS机共145台,为广大客户和农民朋友提供更加方便和快捷的服务。四是为了拉近与客户的距离,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

促进支农服务快速稳健发展

该联社始终坚持“科技为支农工作搞好服务、做好支撑”的指导思想,以小额贷款信息化系统上线作为向信贷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信息化全面转型的突破口,分批组织科技人员和信贷人员进行网络维护和信贷系统操作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基层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人员的操作技能,降低了人员的操作风险和系统的运行风险。在小额贷款信息化系统的推广工作中,科技部门多次对信贷部门进行了培训,及时处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实施了全辖七个分部集中向县城个体工商户的小额贷款营销工作,确保了小额贷款卡的快速推广。同时,该联社秉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理念,下大力气抓好员工的风险防控培训工作,始终坚持月月抓,天天学,人人学,学有笔记,学有心得的工作作风;并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警示教育,使每位员工明白自己岗位的重要性,使合规观念深入人心,有效的防范了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

提升农信社知名度和影响力

今年该联社先后组织人员在各网点和县域大型集贸市场开展了“庆祝省联社存款突破6000亿”、征信知识宣传、“农信村村通”等活动,制作条幅90条、发放宣传单、宣传折页12000多份、宣传手提袋2600多个,进一步提升了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的影响力。同时,健全信息报送网络,及时收集、报送全辖农信社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创新机制过程中的新经验、新成就和新亮点,为上级部门及监管部门提供信息,有力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支农和服务中小企业工作的开展。

作者:解涛

上一篇:西方音乐研究论文下一篇:煤田水文地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