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论文

2022-04-28

摘要: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总体布局、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人口与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生态系统和供求信息平台等方面均存在出现供需错配的风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论文 篇1: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研究

摘要 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与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进而从企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系统模型中的创新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这一研究的开展,将为构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机制奠定初步基础,有利于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关键词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控制

文献标识码 A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的支撑产业,对于国家未来竞争力有巨大的影响。自2010年国务院提出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各层面的研究。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内涵、特征及其初步的风险方面,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研究几乎处于刚起步状态。由于新兴产业无论在国家政策体系方面,还是在技术、市场、机制方面都尚不完善,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而使得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较高的风险性。另外,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创新技术的成功往往依赖于其他众多与之兼容的协作R&D与技术标准合作,引发了传统R&D项目管理以外的风险。因此,如何识别和控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以此来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将成为学术界和产业界关注的重点。

本文在提炼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特征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生态系统模型,并以此为基础从企业视角来探讨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初步提出风险控制对策,以期为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风险管理体系奠定初步基础。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内涵及其生态特性

虽然2010年10月,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定义:“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但是,由于学者们从各个角度出发,突出不同的研究重点,目前学术界对其还未有统一的定义。林学军(2012)认为,对本国、本地区有重大、长远影响,并且能够带动其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王新新(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依靠技术、知识吸引人才、资金等生产要素形成的一个全新组织的产业集群,该集群是一个对国家经济产生带动性的全新经济形态。贺正楚、吴艳(2011)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未来主要支撑产业,具有高科技含量、高综合效益、高产业关联度、市场潜力大等特点。姜大鹏、顾新(2010)认为,代表着科技发展前沿并且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带动产业发展的新兴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刘名远(2012)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满足社会需求和缓解环境压力而依靠科学技术培育和发展未来社会支撑性的新兴产业部门。

由此,本文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为满足市场需求、依靠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关乎国家竞争实力的未来经济支柱产业,是具有战略性、创新性、产业关联性、市场空间大的朝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至少具有如下生态特性。

(一)协同进化

在开放式的环境下,要想缩短复杂技术的开发周期,一个企业往往难以独立完成。目前市场已从单个企业竞争演变成产业链生态系统的竞争。战略性新兴产业由于创新性、技术强度高等特性,使其常以集群的方式存在。参与整个创新系统的企业利用公共技术开发平台,充分利用各自资源、人力优势,整合总体竞争实力,降低系统技术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使整个系统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以此来吸引更多的资本流入该创新生态系统,使系统中每个企业协同发展。

(二)核心物种性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造就其对相关及配套产业的巨大带动作用。因此,对技术创新性有高强度要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往往是以一个高技术大企业为核心,核心物种居于主导地位,大量的中小企业按照垂直的生产关系形成多级的外包网络,由此作为高技术核心大企业的供应商。为了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给顾客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或服务,大企业对有长期战略合作联系的中小企业在技术、信息方面提供创新平台,鼓励其参与非核心技术的创新或者提供资金支持生产互补性产品的企业参与核心物种的创新。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

Deborah J.Jackson认为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中,经济在参与者和实体之间流动,进而达到科技发展和创新,主要包括:由基础性研究驱动的研究性经济和由市场驱动的商业化经济两部分。其中,参与者既包括资金、设备等物质资源,也包括组成科研机构、企业等制度实体的学生、员工、科研人员等。Freeman(1988)、Foray(2009)等认为推动创意转化成产品、服务的人员、机构、政策和资源等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Thomas Anderson(2010)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在未来利益共享的基础上把资源、优势、潜力、能量、承诺集约到一起的联盟。在这个系统中,不同的组织通过产品或服务系统在进行有意或无意的合作。在一些商业生态系统中,企业为了满足市场多样化,经常进行合作研究或者建立新的企业(Moore 1993)。在“战略性网络”型的商业生态系统中,一个企业扮演着“中心控制者”角色,其他企业为其保证资源和信息的流动供应,以确保高效率地满足顾客需求(Jarillo 1993)。

2010年8月,NSF局工程绘制了美国创新生态系统图(图1),图中较为完善体现了从计划到产品市场化增值的整个创新过程。并且,系统从技术视角探讨了通过技术资金投入、技术标准推广等方式降低系统风险。然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存在着合作风险、整合风险、财政风险等非技术风险,影响系统创新有效性。以此图为基础,加以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特性分析,绘制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图(图2)。在该系统图中,以系统的整个创新过程为贯穿线,着重描述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

三、生态系统风险分析及控制

(一)生态系统风险分析

一般认为创新失败的原因是,误判市场、超出预期的竞争力度、技术没达到理想状态、错误的管理决定、运气欠佳、资金超过预算、政府政策突变等。Souder和Bethay把技术创新风险总结为技术风险、商业风险和市场风险三类;Davis则认为技术创新风险有技术风险、营销风险与用户风险三类情况。张运生、郑航认为高科技企业创新生态系统风险包括五个方面:融合风险、机会主义风险、资源流失风险、锁定风险与外部环境风险。胡斌把企业生态系统的协作风险划为管理风险、融合风险、道德风险、核心能力泄露风险、技术衔接风险、信息标准风险和系统接口风险七个方面。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及其生态系统模型,本文总结了生态系统中的几种风险:

1 技术风险。根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表明其还处于产业形成期。虽然其技术创新程度特别高,但各种新的理论、技术都还在摸索阶段,创新的技术在产品中发挥的作用都有待于考证。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就是技术性风险。据统计,只有60%的技术创新项目能成功,而且其中只有30%能够市场推广,但是推向市场的只有12%能够价值增加。在图2生态系统模型中,包括战略性计划阶段的战略性技术风险、产品阶段的组织性技术风险、市场推广阶段的实现性技术风险三种技术风险。其中,战略性技术风险是指在创新研发之前的对技术先进性、适用性、经济性评估导致的风险;组织性技术风险是指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导致的风险;实现性技术风险是指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市场容量、产品扩散速度等导致的风险。

2 整合风险。在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整合风险主要是指产业链中处于上下游地位的互补性产品都取得创新成功,整项创新活动才可能成功。参与创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企业必须为了最终产品同步创新。在《创新的生态系统风险》中罗恩·阿德纳认为,整合风险还涉及联合概率的问题,即各合作企业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创新承诺的综合概率。假设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链中需要3个企业参与,每个企业技术创新的成功率均为95%,但根据联合概率推测,该产业链最终创新成功率却仅为85.7%(95%*95%*95%=85.7%)。另外,新兴产业技术的创新性使得技术标准处于模糊状态,技术接口处可能导致兼容性整合风险。图2的创新生态系统产品环节中,由于产品或技术开发涉及到系统中的多个企业,所以产生各种类型的整合风险。其中,比较重要的是技术接口处的兼容性整合风险。

3 合作风险。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为了快速响应市场获得利益,合作是不可避免的。而通常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协作竞争关系,每个参与创新系统的企业都会由于分享或独占创新成果而引起争端和冲突,各企业间彼此信任度逐渐降低,最终导致各合作组织不愿分享最先进技术,而是提供次优技术进行合作创新。由于参与创新系统的企业在生态系统中占据不同的地位,导致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性。而这种信息不对称性往往导致参与创新生态系统的企业在合作过程中机会主义道德风险的产生。在上述创新生态系统中,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都带来了不可规避的风险。另外,合作风险还包括由于参与创新各方目标差异而引起的组织差异风险和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而引起的利益风险。

4 依赖性风险。与自然生态系统中偏利共生类似,上面论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往往存在一个或几个核心大企业,一批中小企业作为核心企业的供应商参与其非核心技术的创新。创新过程中,核心企业给予其技术、信息等创新平台的帮助。如果中小企业的创新过多依赖核心企业支持,一旦脱离核心企业,就很可能陷入发展困境。对于大企业而言,如果其供应商不能提供创新所需的配套技术或设备,就可能导致系统技术不能实现价值增值。

(二)生态系统风险控制

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风险控制复杂且难以量化其有效性,针对上述风险分析,本文提出几点风险控制建议:

1 健全技术风险管理体制。技术风险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最突出的风险之一,系统内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通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技术风险管理体制,可以有效控制和规避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风险。这是因为:其一,完善的技术风险体制首先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量化。系统技术创新之前,企业对项目组建风险识别专家组采用头脑风暴法和经验法等针对系统运行各个阶段的技术风险进行识别。其二,技术风险管理体制中的风险应对措施和风险监控的设置,提供给系统处理技术风险的应急措施和事后补救措施,减少技术风险的发生率及其发生所造成的损失。在系统技术创新过程中,要对实际情况进行随时监控,不断校对偏离风险评估的创新行为,并对超出预期的新运行状况及时提出应对措施。总之,健全的技术风险管理体制大大降低了系统创新的技术风险。

2 技术标准化。技术标准化是创新系统协同创新的先决条件。首先,系统对其已有的少量技术或专利进行整合,在此基础上制定技术标准的主要目标、需要达到的功能,然后根据目标和功能将其分解为模块分配给参与技术创新的企业。这样既减少了系统内技术创新的重复度,又降低了由于联合概率引起的整合风险。并且,创新技术的标准化,使参与创新的企业有统一的技术接口,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兼容性整合风险。其次,系统在将新的技术开发出来申请专利以后,可以进一步对已形成的标准进行完善或形成新的技术标准。技术标准化也使得创新产品或技术在市场推广过程中减少。由于技术而导致的推广阻力,降低了在市场推广过程中的实现性技术风险。

3 完善合作机制。在创新生态系统中合作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信任度不够和合约不完备而导致。为了确保系统内合作创新真正有效地实施,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合作企业在合作之初商定技术转移或许可范围。这样,既降低了参与创新合作的企业核心技术外漏的风险,又使得创新技术知识在系统内流通,提高了系统创新的成功率。其次,在合约中明确创新成果利益分配方式。根据不同创新联盟的合作方式,按照公平原则建立创新投入评价体系,确立与其相匹配的创新成果分配方式。并且,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承诺,制定相应的鼓励和惩罚合约附加条款。这样,在系统创新过程中,通过鼓励条款提高了企业参与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同时惩罚规定提高了企业“搭便车”的成本,降低了道德风险。另外,确立合适的创新成果分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合作企业之间技术专利纠纷、利益共享纠纷等。最后,合作企业间构建双向沟通平台。有效的沟通平台,能够增强最新创新技术信息、资源、人才等在系统内的流通性,这样就减少了参与创新系统的企业间信息不对称、增加企业信任度,从而降低了创新生态系统的合作风险。

四、结论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产业发展、经济繁荣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在界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及其生态特性的基础上,结合学者们已有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构建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模型。从企业视角出发,以系统模型为依据探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运行风险,并提出有针对性的风险控制建议。然而,仅从企业角度出发,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不足以使整个生态系统稳步发展,因而政府必须从宏观角度出发,采取如颁布相应的法规政策、提供公共服务平台等手段来降低整个生态系统的风险,确保其带动我国经济蓬勃发展。

责任编辑:陈瑾

作者:梅强 张兵 李文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论文 篇2:

促进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摘 要: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在产业总体布局、市场主体作用发挥、人口与消费结构以及产业生态系统和供求信息平台等方面均存在出现供需错配的风险。为此,湖南省应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供给侧与需求侧对接,提高市场需求导向,形成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从构建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平台、顺应人口与消费结构、构建完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链条等方面着手,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供需错配风险,进而促进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供需错配 需求导向 产业生态链条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把重点放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上,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要更加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要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果断淘汰那些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企业,为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显然,在习总书记的治国理政思路中,存在一个“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强实体经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逻辑线索。鉴于此,湖南省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推进供给侧改革、淘汰落后产能为手段,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以做强实体经济为切入点,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兴经济增长点。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必须避免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出现新的产能过剩,因此,湖南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特别注意规避供需错配问题,牢牢抓住市场导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需求侧下供给侧政策引导,培育和带动新消费和新业态,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化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陷入供需错配陷阱的风险,才能真正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变成促进湖南省经济增长的新动能和新经济增长点,并为建设富饶美丽幸福新湖南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供需错配问题的原因及表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布局趋同,新的产能过剩已经凸显

根据《“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由“十二五”的六个调整为“十三五”的五个。各省市为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同时也为应对新常态下实体经济不景气的局面,争相上马相关产业,导致在全国范围出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总体趋同的局面。根据中部六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情况统计发现,目前六省都选择了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绿色低碳产业也在各省规划之中,只不过江西将之分解为节能环保和绿色食品产业,河南、湖北、山西将其称之为节能环保产业。对于湖南而言,“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6个中有5个与其他中部五省趋同或高度相似,且数字创意产业也与河南省相同。

总体布局趋同的同时,具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也面临“要强不强”局面。以新能源装备业为例,湖南省经过近70年的发展,虽然已经拥有中电48所、红太阳光电、湘电风能、三一重型能源装备有限公司、中车株洲等龙头企业,2016年全产业链产值规模达到560亿元。但是,在2016年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的前50强中,湖南省没有一家企业入选。在进入500强榜单的193家中国企业中,我省也仅有2家入选,且排名靠后。

新兴产业趋同且又要强不强,直接结果就是导致一旦出现新的产能过剩,相关企业将面临非常激烈的竞争。以风电为例,风电弃风现象已经长期存在。2011-2017年,全国平均弃风率分别为15%、17%、11%、8%、15%、17%和12%,2018年第1季度全国平均弃风率为8.5%。2015年全国弃风量超过300亿千瓦时,2016年更是接近500亿千瓦时,2017年虽略有好转,但全国弃风量仍然超过400亿千瓦时。2018年一季度,弃风量已然超过100亿千瓦时。与之相对应的,风电价格呈持续下降趋势,且价格下降快于成本下降。目前,风电机组招标价格延续2017年下跌趋势,2018年一季度2.0MW风电机组市场投标均价下降至3300-3400元/kW,近一年累计降幅为13.3%,市场主流机型2.5MW的价格也已下降至3484元/kW,近一年累计降幅15%。

这种产能过剩,正是由于产业趋同引致的供需错配所造成的“结构性过剩”。举一反三,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正在遭遇大量的地方性重复建设和产业布局趋同,长此以往,下一步极有可能重蹈风电产能过剩的覆辙,使战略性新兴产业陷入畸形发展的泥淖。湖南省要在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所取舍,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供求配套能力不足,尚未形成供需良性互动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下,“三期叠加”特定阶段的必然选择。而战略性新兴产业要形成对经济增长的真正推动力,必须依托产业发展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以形成持续的产业增长动力和供求扩散效应。但是根据《湖南工业新兴优势产业链推进方案》统计资料显示,湖南省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存在产业供求扩散效应不足问题。

一是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配件依赖進口,后向需求缺乏有效供给。以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为例,由于本地配套企业供给能力不足,导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机企业主要依靠外地采购,同一类产业往往需要找3-4家配套企业来配套才能满足对生产要素的需求。而在工程机械产业,关键配件大多依赖于美国、德国、瑞典和日本的进口,且70%以上的主机产品关键配件亦采购自省外。二是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前向供给缺乏有效的省内需求,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新型合金材料产业不仅省内配套不足,与省内的装备制造、轨道交通以及其他前后向关联产业的对接也严重不够。三是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面临传统产能过剩与高端产品不足的结构性失衡。湖南省的化工新材料产业就面临这样的局面。多数传统石油和化工产品已由“整体数量短缺”转变为“结构性过剩”,产业结构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较为严重,相关企业开工负荷较低。而另一方面,高端专用化学品却相对短缺,进口依存度高。

(三)人口老龄化严重,缺乏生产和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的适龄人口

2017年,湖南省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比重为62.10%,比上年下降0.58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8.16%,比上年提高0.56个百分点,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为12.28%。实际上,湖南自上世纪末以来,老年人口总量就不断扩大,占总人口的比重逐年攀升。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必将对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带来重大影响。一是人口老龄化必然会有劳动力老龄化。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般以高新技术为主要支撑,老年劳动力虽经验丰富,但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于青年劳动力,从而影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进程;二是人口老龄化必然导致消费结构老龄化。作为消费者,老年人口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和收入水平,往往跟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品供给不相匹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拉动也会不足,最终制约消费需求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扩张能力;三是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导致老年人市场容量迅速扩大,从产业结构优化的角度来说,必然要求产业结构老龄化,这就会导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目标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形成错位,进而导致供需错配。

(四)产业生态发展环境仍需完善,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缺失

目前,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政府部门主要侧重于对技术创新突破及其产业化的投入和核心环节的政策支持。对于配套的产业生态系统,缺乏统筹考虑与安排。而且,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都为新兴事物,往往缺乏专门的支持政策或出现支持政策与新兴产业不配套、不适用的情况,管理体制也跟不上产业发展的步伐。具体表现在:一是市场化手段尚不健全,相关经济政策滞后。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相关经济激励政策不健全,专门政策不完备或缺失现象严重,要么相关政策缺乏实施细则,难以落地,要么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性,可操作性小。以碳基材料产业为例,目前湖南的碳基材料检测体系不完善,产品的标准化定级缺失,因而造成产业内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产品质量稳定性差,有产品需要的相关企业“不敢用”“不能用”现象普遍存在,从而产品需要没有转化为现实产品需求。二是市场供求信息平台缺失,政策缺乏及时反馈调整机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性决定了产业生态环境随着世界经济形势变化以及技术水平的变革创新速度而迅速变化,相应的政策应能及时进行调整,才能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平台缺失,导致产业发展前、中、后及产业生态环境大数据基础上的供求信息反馈不及时,容易导致供需错配。以光伏产业为例,在新能源领域,光伏市场行情好转,但由于光伏生产已在此前被列入产能过剩行业,行情变化以后,政策层面未能及时调整,导致这类企业出现供求矛盾。三是政府管理与市场机制作用边界模糊。由于新兴产业选择边界过宽,与高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定义和管理范围存在交叉,因而导致一系列的管理权限划分模糊问题,进而导致私人资本介入的实际困难。

二、关于湖南省戰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强化市场的供需双侧引导,形成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

一是要强调供需双侧引导,从政府主导转向政府服务。供给侧改革实质上是面向需求侧的供给结构调整,因此,发展什么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必须面对市场需求,不仅要考虑本省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更要在综合考虑全世界范围内产业发展情况、市场容量以及已有的、潜在的竞争对手等情况后,选择确立特色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政策要注重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需求导向作用,明确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服务型角色。二是要提高科研创新与市场供求之间的联系。建立“产、学、研、资、政、市”联动机制,使产业、学校、研发、资本、政府与市场之间形成良性支撑与循环,使产业发展面对市场需求,对接市场供给,学校科研与创新面对产业发展,政府与资本投资面对研发与产业发展。特别要健全湖南省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建立以企业为主科研机构与高校为辅的研发模式。三是要加强全省及省内各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发展的引导,主张分区域形成各自特色新兴产业。全省及各地区应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等形成各具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在国别间、省域间和省域内趋同,人为造成新的供需错配和产能过剩。

(二)加强大数据基础上的产业发展规划指导,建立产业政策调整的实时更新机制

一是要构建政府、企业和市场供求联动的大数据形成机制。要尽快统筹建设省政府牵头的大数据中心,为新兴产业提供产品供求方面的数据下载、应用等多项服务,以政府数据开放共享来带动整个数据资源的开放开发。同时,建设大数据战略性新兴产业应用服务区,促进大数据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二是要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据共享平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前的产业选择、发展过程中的市场行情观测、发展后的消费者反馈分析及未来用户需求预测等均需大数据为基础的分析作为依据,否则,面对日益扩大的国内外市场行情与日新月异的变化,湖南一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很难找准市场定位的。建议整合现有产业数据资源,构建政府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和数据开放平台,健全战略性新兴产业大数据共享流通体系、大数据标准体系、大数据安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产、消费、销售、产业环境、安全监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数据集向相关产业企业或社会开放。三是要建立基于大数据的产业政策调整机制。建立联结新兴产业发展各个环节的实时数据反馈机制,确保产业政策能够根据新兴产业的发展实时情况作出正确的调整。

(三)完善顶层设计,增强人口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

一是要充分研究全省、全国乃至世界人口结构及其相应的消费结构,构建适应人口消费结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议政府设置长期研究项目,在充分调查论证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人口结构,以作为调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依据,从而培育和激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消费热点。以目前湖南省的人口结构而言,湖南要着力构建适合老年人口结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智能养老产业、老年健康产业等。

二是要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目标消费群体。要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必须扩大相应产品消费群体的规模。除了产品设计要符合人口结构特性之外,加强对潜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消费群体的教育、培训也是必要的。政府要通过制定引导消费观念,培育培训消费人群,健全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提高消费水平等形成完整配套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消费政策体系。

三是要提高人口素质,发挥人力資本红利。面对人口老龄化趋势,要顺势而为,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作为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人才集聚来推动进入人力资本的规模经济阶段,通过人口结构、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来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人才供给效率,进而提高相应产品供给效率。

(四)构建完整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链条,追求关联产业供求扩散效应的最大化

一是要构建前、中、后三向关联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这一产业生态系统应包括新兴产业和企业发展市场供求环境、政策与制度环境、配套投入等在内的整个产业配套和支撑体系,且普遍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自我成长、自我演化的理念,避免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政府引导变政府主导;二是要建立新兴产业横向交叉关联的产业生态系统,形成产业间横向供需对接。建立符合新兴产业特性的行业和企业间战略合作联盟,避免因新兴产业之间缺乏交叉沟通与管理的系统而失去商机。建立技术与产品研发所需的高校、科研机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的对接机制,把准技术与产品研发的市场需求方向;三是尽快研究制定专门促进大数据时代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配套优惠政策,建立符合实际的技术、财政、税收、人才等政策支撑体系,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参考文献:

[1]陆国庆,王舟,张春宇.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创新补贴的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14(7):44-55.

[2]干春晖,郑若谷,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5):4-16,31.

[3]史丹,张成.中国制造业产业结构的系统性优化[J],经济研究,2017(10):158-172.

[4]韩永辉,黄亮雄,王贤彬.产业政策推动地方产业结构升级了吗?--基于发展型地方政府的理论解释与实证检验[J],经济研究,2017(8):33-48.

[5]吴绍波,刘敦虎,彭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技术标准形成模式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8):68-72.

[6]吴绍波.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治理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3(10):5-9.

[7]王启万,王兴元.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研究[J],科研管理,2013,34(10):153-160.

[8]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7号.

[9]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印发《湖南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湘发改高技〔2017〕74号.

[10]唐宇文,石和春.新型工业化战略下产业园区发展评价指标体系[J],系统工程,2005,23(7):89-93.

[11]唐宇文.湖南新兴产业发展系列对策研究,http://hn.rednet.cn/c/2016/10/31/4118308.htm.

作者:尹碧波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系统论文 篇3:

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过程研究

摘 要:新兴产业本质上就是新兴技术颠覆性创新驱动的产业,随着创新范式从“创新系统”向“创新生态系统”变革,新兴产业呈现出多样化的颠覆性创新过程。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出发,探究新兴产业技术变革、市场颠覆过程中技术依存关系和价值采用主张变化规律,总结提炼出3种颠覆性创新过程:技術突破[KG-*5]-[KG-*5]高端市场导入、技术改进[KG-*5]-[KG-*5]低端市场渗透以及利基市场开发导入,并分析3种过程的差异点及相应的适用条件,旨在为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管理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

关 键 词:颠覆性创新;新兴产业;创新过程;技术变革;市场颠覆

DOI:10.16315/j.stm.2019.01.011

文献标志码: A

随着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革命对全球竞争格局的重置,加速新兴产业变革可为我国实现弯道超车提供有力支撑。颠覆性创新作为新兴产业快速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已成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重点。习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将颠覆性技术创新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在第十九次两院院士大会中进一步强调要以颠覆性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牢牢把握创新机会。事实上,颠覆性创新已经从企业层面上升至产业层面,尤其是技术创新变革驱动的新兴产业。自2010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后,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开始了一系列的颠覆性创新,实现了对传统产业的更替和转型升级。

随着新一轮新兴技术和新兴产业革命迅猛发展,其创新范式也在发生变化,即开始由工程化、机械型的“创新体系”向生态化、有机型的“创新生态系统”转变[1],各创新主体间的技术依存关系不断提升,创新价值实现越来越依赖于所处的创新生态系统[2],而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正是通过新旧创新生态系统之间的更替完成的;因此,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揭示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过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指导意义。

1 文献回顾和研究框架

1.1 文献回顾

1)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过程。对于新兴产业来说,自身的新兴性决定了无法借鉴传统产业的发展轨迹;因此,颠覆性创新成为了其产业发展过程的必要一环。颠覆性创新最初由Christensen基于“颠覆性技术”提出,并在颠覆性技术的基础上引入市场颠覆的概念,认为颠覆性创新是产品通过技术创新先进入非主流市场,而后通过技术不断优化,最终吞噬主流市场的过程,其中主流市场是指相对于新兴产业的传统产业所占据的被大众接受的市场。后续学者也分别从技术视角或市场视角对颠覆性创新进行阐述。从技术识别或演化轨道角度分析,突出颠覆性创新是在技术不断颠覆原有轨道的过程中进行的[3-4];从市场进入角度分析,Christensen等[5]通过案例研究将企业颠覆性创新分为从低端市场进入或从利基市场进入,Govindarajan等[6]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产品从高端市场进入进而颠覆主流市场的轨迹。

后续学者则综合技术视角和市场视角分析颠覆性创新路径,提出颠覆性创新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驱动技术攻关、市场管理进而完成颠覆性创新的价值实现[7];颠覆性创新在完成技术轨迹演进和市场扩散两个阶段的同时,主流市场对于技术性能需求也随着高端市场的扩散而提高[8]。

2)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结构及演进过程。Ander[9]基于上游组件商、下游互补件商以及集成商构成的系统结构,提出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概念。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也由具有技术依存关系的主体、在系统内进行有效的价值获取、传递、流动过程的参与主体以及各主体所在的外部环境构成,但其具体的结构要素要依据产业情境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境下,其系统结构主导要素也不相同[10]。

同时,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也是创新生态系统更替演进的过程,其系统内部结构要素的相互作用成为学者研究重点[11],无论是创新主体之间的技术依存关系还是共同的价值采用主张,都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从技术依存关系来看,核心技术轨迹的演化、互补件技术的创新以及基础设施的完善都从不同阶段促进了创新生态系统的整体演进[12];从价值采用主张来分析,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构建—管理”两阶段也是价值创造与获取不断实现的过程[13]。

以上相关研究现状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是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文献多从技术视角和市场视角对颠覆性创新进行分析研究,但未结合创新生态系统的理论范式,忽视了技术依存关系与价值采用主张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其次,颠覆性创新相关研究已逐渐从企业层面拓展到产业层面,但对于产业创新过程研究较少,将颠覆性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结合的研究更少。

1.2 研究框架

新兴产业被学者认可并定义为通过技术变革、相对成本关系变动、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或其他经济及社会方面变化等因素致使某种新产品或新服务实现,而形成的一种新产业[14]。结合上述文献回顾本文将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视为以新兴产业为创新主体,以颠覆性创新为创新手段,以技术变革为创新起点,最终形成稳定发展的新兴产业为创新目标的过程。并且将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划分为技术变革与市场颠覆2个阶段,其中技术变革是市场颠覆的基础[15],在市场颠覆过程中,市场反应也会给技术阶段反馈,促进技术再更新。

根据技术变革方式与程度的不同,将技术变革分为技术重大突破引起的变革和技术改进性变革两种形式,变革结果通常是技术性能得到优化,或使产品成本降低。将市场颠覆阶段依据产品进入非主流市场时的导向不同分为高端市场渗透、利基市场开发以及低端市场导入3种方式。其中具有较强支付能力,且不能通过渐进性改进满足其技术性能需求的消费者市场为高端市场;低端市场即BOP(金字塔底层)市场,指大量未被开发的低收入群体市场,市场用户对技术性能要求不高,支付能力较弱[16];利基市场是指在主流市场下容易被忽视的细分市场,其市场需求相对于主流市场具有显著差异性。

在技术变革阶段,各技术创新主体需要通过创新协作实现技术完备性,保证产业化的技术可行性;在市场颠覆阶段,各参与成员的价值创造、获取、传递、增值组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采用链,由此,提出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2 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过程

2.1 技术突破——高端市场渗透过程

技术突破——高端市场渗透是指以具有高支付能力的消费者为目标价值获取源,通过重大技术突破,提高技术性能或提供新型服务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进而通过不断提高技术普适性,引导主流市场需求向更高水平转化[17],促进从高端市场向主流市场扩张的创新过程,如图2所示。

在该过程中,目标市场对于技术性能要求较高,对价值敏感性较强,对于价格敏感性较弱;因此,可减弱对产品成本的控制,通过技术突破实现技术性能的提高,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投入,引进以关键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团队。从核心技术突破开始,刺激价值投入创造,进而引导外部组件技术突破,保证技术完备性,使系统成员获取相应的价值。而后随着技术性能的不断提高,高端市场逐渐扩张至主流市场,相应的基础设施也在逐步完善,系统边界开始扩大,价值不断延伸,直至市场颠覆完成。市场颠覆过程中,市场会不断给予技术反馈[18],促进技术再更新,进而加速市场颠覆进程。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多主体参与,但多主体参与会在提高价值创造速率的同时,导致价值传递中价值量的大量分散,从而降低了最终整体系统的价值采用;因此,该创新过程应降低独立主体参与数量,令产业系统内部主体完成创新过程。

液晶电视机对于晶体管电视机的颠覆过程就属于典型的技术突破——高端市場渗透过程,首先液晶面板技术作为液晶电视机的核心技术,可实现电视机体积变小的突破,而掌握液晶技术的企业(如夏普、LG)等利用该技术与价值链相关主体(如拥有AKT—1600型CVD设备的应材公司)合作匹配,提高液晶面板产出良率,使液晶面板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因技术的突破难度高,研发力度大,最初产品造价为晶体管电视机的5~10倍,只能应用于消费水平高的高端市场,而后随着技术工艺的不断成熟,设施设备的不断优化,产品成本开始下降,液晶电视机价格开始被主流市场用户接受。随着产品性能的不断提升,主流市场需求开始升级。至2017年,我国液晶电视机的销量已突破1.2亿[19],可以视为已完成颠覆性创新的市场颠覆阶段。

2.2 技术改进——低端市场导入过程

技术改进——低端市场导入是指产业利用技术的改进优化创造性地满足低消费群体的需求,并通过技术拓展升级将产品性能提高,进而逐步入侵主流市场的过程,如图3所示。

在该过程中,目标价值源为低收入消费主体,其对于价格敏感性较高。为避免技术研发高投入带来的成本障碍,确保用户的可负担性,将通过技术改进的方式提高技术性能以满足目标市场需求,但改进后的技术无法和重大突破后的技术一样具有巨大的价值潜力以促进互补组件进行创新配合,因此核心技术需要结合已有的配套技术进行再优化以实现产业化。产品通过经销商进行价值获取并实现价值传递,使系统内各主体受益。产品流入市场后会产生一定反馈,促进技术改进升级,技术性能提高,吸引主流市场用户,有效实现价值扩散与增值,进而完成市场颠覆。在颠覆过程中,由于技术改进难度小,核心技术市场竞争力弱且低端市场用户分散,技术优化后很容易被更新型的技术抢夺市场份额;因此,在进行市场渗透的过程中需要整合多主体参与,规模化管理,利用有效地价值传递,保证价值采用链的稳固进而提高系统稳定性。

应用于农村市场的太阳能热水器,选择以铝代替铜作为吸收涂层,并将真空集热管按照一定角度直接插到保温水箱下面,依靠自然对流传递热量以降低成本,方便用户。这种架构设计需要屋顶有较大的空置面积,与农村地区的平房建筑环境正相契合。该产品源自高校的专利技术,由专利享有企业与配套组件生产商紧密合作,以村庄创业者为基层代理商,依靠邮政系统进行产品配送,形成完整的价值链,以节能环保的方式提升了农村生活品质[20]。自2005年以后,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市场的需求呈井喷式增长;2009年,依靠“家电下乡”的政策支持,太阳能热水器的农村市场被全面打开;至2012年,农村市场的太阳能热水器销量占整个市场销量的近90%。

2.3 利基市场开发导入过程

以利基市场开发为导向的颠覆性创新过程是指通过挖掘潜在市场需求,驱动技术性能优化以适应被主流市场忽视的细分市场需求,并不断拓张市场规模,进而实现市场颠覆的过程,如图4所示。在该过程中要求创新主体明确潜在市场需求,以新价值源为导向,但对于技术变革形式并没有明确界定。

该过程中,首先需要识别细分市场的潜在需求,然后根据潜在需求特点确定技术的变革形式,选择以技术的重大突破或是技术的改进来提高技术性能,且不论以何种形式,都应注重技术的显著差异化,进行有针对性的价值投入。在技术变革过程中结合外部创新环境,令核心组件与互补组件之间互相协调,保持创新步调一致,加速产业化的实现,保证系统内部主体的价值获取。产品渗透到利基市场后需要持续进行技术系统化升级,在满足利基市场需求的同时,吸引主流市场的用户,进而逐步扩张至吞噬主流市场,完成颠覆性创新。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在能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的背景下,市场对于新能源动力汽车的需求日益凸显并被识别。由于新能源动力汽车产业发展应基于新型技术的发展;因此,选择技术突破为创新的技术变革形式,重点研发核心“三电”技术,不断提高电池续航能力,同时完善相应的充电系统与充电装置,整车制造商、组件供应商和互补件供应商等系统主体通过创新协作推动技术系统化升级,并协同运营商进行价值创造与获取[21]。产业第一轮推广中以主流市场易忽视的公共市场需求为切入点,借助政策支持推广新能源汽车在出租车、租赁、公交、物流等公共市场的应用,而后在第二轮推广中开始扩张私人消费领域。至2015年,新能源汽车在私人消费领域的实际销量已高于目标销量,未来完成市场颠覆的潜力凸显。

2.4 三类颠覆性创新过程比较

围绕颠覆性创新起点、市场导向、系统主导因素变化以及适用条件等创新过程要素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兴产业进行颠覆性创新的过程是一个从技术变革到市场颠覆的过程。在过程中,技术主体之间需要紧密的创新协作,并通过完整的价值采用链保持创新生态系统的动态稳定性。当然,对于不同颠覆性创新过程,其要素仍存在差异,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3 结论

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过程分为技术变革、市场颠覆2个阶段。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来看,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实质上就是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发展进而更替传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过程。创新生态系统中技术依存关系与价值采用主张对于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实现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创新协作链不断完善以及价值采用链持续拓展分别推动了新兴产业技术变革和市场颠覆。综合新兴产业不同的技术变革和市场颠覆特点,将颠覆性创新过程分为3个基本类型:技术突破——高端市场渗透过程、技术改进——低端市场导入过程、利基市场开发导入过程,并通过对比研究指出3类颠覆性创新过程的差异性和适用条件,旨在为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战略与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决策。

本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对于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过程的分析侧重于定性分析,缺少定量化研究;其次,基于数据资料收集的限制,对于阐述创新过程中的案例描述缺乏更多的数据支撑。因此,未来的研究可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对创新过程进行更具体刻画和分析论证,并且可在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新兴产业颠覆性创新路径以及政策引导机制优化研究。

参考文献:

[1] 朱学彦,吴颖颖.创新生态系统:动因、内涵与演化机制:第十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2014:46.

[2] ADNER R.Ecosystem as structure: an actionable construct for strategy[J].Journal of Management,2017,43(1):39.

[3] 黄鲁成,成雨,吴菲菲,等.关于颠覆性技术识别框架的探索[J].科学学研究,2015(5):654.

[4] 苏敬勤,刘建华,王智琦,等.颠覆性技术的演化轨迹及早期识别:以智能手机等技术为例[J].科研管理,2016(3):13.

[5] CHRISTENSEN C M,DILLON K A,HALL T,et al.Competing against luck[M].New York:Harper Business,2016:1.

[6] GOVINDARAJAN V,KOPALLE P K.The usefulness of measuring disruptiveness of innovations ex post in making ex ante prediction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06,23(1):12.

[7] 靳宗振,罗晖,曹俐莉.發展颠覆性创新的导向策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7(9):168.

[8] 周洋,张庆普.高端颠覆性创新的技术演进轨迹和市场扩散路径[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7(6):99.

[9] 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4):98.

[10] 洪帅,吕荣胜.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7(5):38.

[11] 陈娜,李海波.基于创新系统视角的山东省创新现状研究[J].科技与管理,2013,15(5):7.

[12] 张利飞,吕晓思,张运生.创新生态系统技术依存结构对企业集成创新竞争优势的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4(2):229.

[13] 陈衍泰,孟媛媛,张露嘉,等.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价值创造和获取机制分析:基于中国电动汽车的跨案例分析[J].科研管理,2015,36(S1):68.

[14] 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丽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8.

[15] 张枢盛,陈继祥.颠覆性创新演进、机理及路径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5):39.

[16] 张利平,仝允恒,高旭东.面向低收人群体市场的产品创新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5):195.

[17] 王晨筱,周洋,陆露,等.颠覆性创新四阶段扩散过程模型:基于液晶电视机和山寨手机案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10):1.

[18] 丁强,张向群.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耦合发展的推动[J].科技与管理,2015,17(4):72.

[19] 2017年12月家电行业产销数据月度简析[J].家用电器,2018(3):93.

[20] 邢小强,彭瑞梅,仝允桓.面向金字塔底层市场的产品创新[J].科学学研究,2015,33(6):951.

[21] 王宏起,汪英华,武建龙,等.新能源汽车创新生态系统演进机理:基于比亚迪新能源汽车的案例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4):81.

[编辑:厉艳飞]

作者:鲍萌萌 武建龙

上一篇:统计工作网络信息化建设论文下一篇:高职课程教学会计电算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