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是其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这种开放性基本特征实际地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理念、开放性教育功能定位、开放性教育层次、开放性教育模式和开放性区域发展等方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 篇1:

开放与融台:中职语文教学改革

[摘 要]本文围绕一节教改研究课进行了思考,以创设学生学习的“有我之境”为例,说明中职语文教学对职业教育开放性的体现,分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融合的价值基础,并对未来中职语文教学如何融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中职语文 教学改革 开放 融合

随着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的中职语文教学正面临重大的变革和严峻的挑战。如何适应新形势下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可持续发展,成为中职语文教师当前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为了更好地把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笔者申报了南京市首届个人课题,旨在探讨中职语文教学如何更好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从而促进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借参加“高教社杯”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口语教学说课比赛的机会,尝试将课题中的理论探索付诸于实践,把语文能力训练和专业技能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以《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为题参加了比赛,获得了一等奖,并就此课题上了一堂市级教改研究课,受到好评。这一经历留给笔者和同行不尽的思考,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实践永无止境。

一、语文课要创设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职教专家姜大源在《职业教育:情景与情境辨》一文中谈及职业教育注重为学生创设“有我之境”,特指在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课程中仿真或全真的教学环境。强调在这种情境下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体验和学习自觉性。笔者认为,姜先生是在强调职业教育开放性对于教学的要求,这不仅适用于专业课教学,对语文等基础学科的教学改革也有很大的启示。要想在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下体现语文课的价值,必须使语文教学贯彻职业教育开放性的要求,创设符合“社会性、实践性、职业性”特征的教学环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主体地位。本文就《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课程谈谈对“有我之境”的运用。

1.拓展课堂空间,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职业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的开放性,强调引导学生融入社会、企业和工作实际,中职语文教学与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就必须体现并贯彻这种开放性的要求。笔者设计这节课时,安排了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到再实践的闭环线路。为使学生对服务语言的要求有一个感性直观的认识,课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分别去宾馆、饭店、旅游景点等场所,以顾客、游客等身份对工作人员的服务语言进行实地观察和感受。完成课堂教学后,又让学生再次回到课前的体验场所中进行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付诸实践。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如果仅仅囿于传统的课堂将无法完成,广阔的社会课堂才能帮助他们完成从接触、体验到领悟、升华的蜕变过程。笔者深切地感到,打破传统、封闭的课堂教学空间,将之延伸到广阔的社会环境中,这不仅是职业能力培养的需要,也是中职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2.内化教学目标,使学生回归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有多方面原因,不能找到和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因此,笔者在讲授《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前,安排学生实地调查服务语言的使用情况,用换位体验的方式引发学生对于服务语言要求的思考。结果证明,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效果。从调查报告和上课情况来看,他们非常主动,也确实有所收获。过去,教师只专注于能否完成授课任务,而忽略了教学的真正主体——学生的感受。当他们单纯地被当做教育对象,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时,很难有学习的热情。因为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学习这些内容。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有可能将教师的教学目标内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学生来说,当学习成为“我”的事情时,他们自然会认真对待,也就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供了必要的保证。

3.运用仿真情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早已为教师所熟悉和运用的各种仿真情境的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尤为重要。第一,职业教育的实践性要求语文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讲到位”固然重要, “练到位”更具实效。第二,在目前延展语文课堂、利用社会资源还存在一定困难的情况下,在课堂中积极创设仿真情境,仍然,不失为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讲授《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时,笔者在课堂上设置了餐馆点菜和导游实地讲解两个仿真情境,将学生分组并简单移动课桌椅,完成了模拟情境的创设。学生充分调动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并较好地运用了刚从课堂上获得的知识要点,使这种看似简陋的情境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群体的相互鼓励及年轻人与生俱来的表现欲,使这一教学环节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

 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是其与专业技能培养相融合的价值基础

《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研究课的教学对象是旅游专业的学生,选用的教材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国家规划教材《服务语言艺术》,课型为口语教学课。上课前,有同行质疑究竟是专业课还是语文课?但上完课后,教师们却给出了一致的评价:这是一堂与专业紧密结合的语文课,其最大的意义在于探索了中职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的融合之路,而语文课的本质属性恰恰是这种融合的价值基础。

1.工具性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融合的基础。200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试行)》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的教学目标是: “在初中语文的基础上,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进一步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浅易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文学作品欣赏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为提高全面素质、综合职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奠定基础。”这段表述中的关键词是“基础”,它首先指明了中职阶段的语文教育仍然属于基础性教育,其次强调了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技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当把语文课置于中职教育的大课程背景之下时,听、说、读、写等基础语文能力也就凸显出其对专业技能学习所具有的工具属性,这是语文课存在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价值基础。换言之,无论学生将来从事哪种职业,听说读写都是他们学习、实践的最基本的工具。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中,基础语文能力的训练应当坚决地予以保留,并应进一步考虑如何把基础语文能力培养和专业技能培养结合起来。笔者在设计《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课时,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整合,尽量在语文能力和旅游专业技能两者间找到契合点。旅游专业对于学生的口语能力要求较高,所以,在设计本课的第一层目标“服务语言的规范性”时,笔者从语言的形式规范和程序规范两个方面着手,要求学生做到发音准确,选词明确,用句正确,充分体现语文能力中对于发音吐字、遣词用句的规范要求。在第二层次的目标“服务语言的技巧性”方面,笔者则把训练重点放到了语速、语气、语调、重音等基本能

力点上,并成功地将语文能力训练和旅游专业技能培养融合在一起。其实,并非只有旅游类专业的教学如此,从事其它任何职业,都需要以听说读写等基本的语文能力为基础。所以,只有抓住语文课的本质特征,首先发挥其工具性的作用,语文课才能在中职课程体系中站稳自己的位置,避免不断被边缘化的情况发生。

2.人文性是语文教学与专业教学契合的制高点。如果承认语文课的工具性是其在职业教育中的价值基础,那么,其固有的人文性则是与专业教学相契合的制高点。很多有识之士都对职业教育“泛技术化”存有担忧。只专注于技能的培养、忽视人文素质提高的职业教育只能称之为职业培训。在不开设语文课的情况下,职业培训机构也可能在某项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做得很好,但职业学校如果不开设语文等一系列人文类课程,恐怕很难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教学的长远契合点就是促进学生全面的可持续发展。

职校语文教师要意识到中职语文课融合于职业教育大课程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使自己站得高一点,想得深一点,看得远一点。笔者在设计《服务语言的规范和技巧》时,继服务语言的规范性和技巧性之后,将服务语言的人文性确立为第三个层次的目标。通过学生的课前体验、课堂上的情境训练和教师的总结提炼,最终让学生领悟到。最好的服务语言源于发自内心的真诚,出于普遍的人性关怀。揭示服务语言的人文性,提升了课程的思想境界,使学生对服务语言的理解上升到新的高度,这样的人文启示对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都会产生长远而积极的影响。

三、对中职语文课融合于职业教育大课程体系的趋势展望

在固守语文课本质特征的同时,也必须思考其改革方向。事物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可能永久地适应变化着的世界,将语文课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现在,有的学校已经把语文、数学等基础课教师分散到各个系部专业,从教学管理形式上改变了过去由语文教研室或基础部管理的状态。笔者认为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表现,是语文课逐步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信号。这种融合的趋势表现在三个方面:

1.语文教师将被纳入专业师资队伍的管理之中。职业教育应以学生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模块作为师资管理和课程设置的基础。由此,语文课也会根据其教学内容在模块化教学中的作用而被灵活地安排,语文教师将会加入不同的专业教学团队。与专业教师一起为培养学生的模块化知识和能力而工作,其表现形式就是打破语文教研室的设置,把语文教师安排到某个专业之中。

2.语文教学将被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现行的中职语文教学还基本延续着普通高中的模式,维持着语文学科体系,难以适应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坚持传统的听说读写基本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中职语文无论在教材还是授课形式等方面,都将面临较大的变革。更好地发挥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就必须从普通高中的教材和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编制符合校情、专业和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根据学生的专业学习和就业需求重新选择或创新教学内容将成为大势所趋。与此同时,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考试评价方式等也将随之改变。

3.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将被纳入职业教育实践性资源体系之中。在中职语文改革的趋势下,语文教师不仅要具有扎实的语文课教学功底,还要了解学生所学的专业、未来的职业岗位等情况,惟有如此才会有更强的针对性。此外,为适应某专业对某方面语文能力的特别需求,语文教师必须有所专长。比如为旅游、营销专业的学生授课,教师在语言表达、沟通技巧等方面就要有深入的研究,并且,这些研究绝不能停留在书本和理论上,而应源于语文教师针对某类职业的实践。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教师也必须像专业教师那样深入工作现场,否则所讲授的内容将很难满足指导学生实践和就业的需要。由此看来,语文教师队伍虽然表面上被打散了,语文教学也似乎失去了过去的独立性,其实将会更好地融入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之中,更有助于发挥语文课的优势,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造就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一部分,语文教学的改革是一种遵循职业教育开放性原则的必然趋势。体现为语文教学与专业技能培养的高度融合。只有勇于面对,做好准备,才不至于茫然四顾,无所适从,才有可能为语文教学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树立新的形象,让语文课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发挥新的更大的作用。

作者:原 童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 篇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展望

摘要: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二个重要战略目标,就是构建一个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是其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这种开放性基本特征实际地体现在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理念、开放性教育功能定位、开放性教育层次、开放性教育模式和开放性区域发展等方面。

关键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开放性;实际体现

关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显而易见,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就是要构建一个比较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调整要求”,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及要使“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等内容表明,将要构建的这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教育体系,或者说开放性是其最为突出的基本特征。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笔者以为,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特征将实际地体现在开放性教育理念、开放性教育功能定位、开放性教育层次、开放性教育模式和开放性区域发展等方面,也正是这些将使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成为可能。

一、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理念:终身教育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一个完备的终身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这一目标的科学内涵在于,实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由此可见,一方面,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体系,它向社会敞开,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这一教育体系的核心理念是终身教育。对于个人来讲,教育伴随其整个人生历程,对于全社会来讲,就是要达到人人“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如果说终身教育体系是一个母体,那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就是一个子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终身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终身教育作为自己的核心教育理念。

现代职业教育把终身教育确立为核心教育理念,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今天,人类已经开始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或者说后工业时代。如果说在传统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早期,财富主要来源于土地,那么,在今天的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则主要是来自于人的智慧,而知识是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金钥匙。在这个知识主宰一切的新时代,人们才真正理解“知识就是力量”的深刻内涵,真正明白知识才是推进人类文明进步的引擎。正是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为主题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终身教育对世界教育乃至人类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拉开了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序幕。人们从观念上摆脱了把人生分成学习和工作两个阶段的一次性终结教育的传统思想,确立了终身教育理念。在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全民实行终身教育才能推进人类社会科学发展。

目前,我们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在这一时期,积极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实现大众化教育和终身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而职业教育作为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教育,理应与整个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相一致,确立终身职业教育的新型教育理念。终身职业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是,以人为本,把营造完美人生作为其终极价值目标。因此,建构终身教育体系,绝不意味要在国民教育体系之外建立什么终身教育机构。事实上,它是以各种类型教育尤其是职业教育为载体的,终身教育的动力来自提高职业能力和生活质量的社会需求。因为人的一生是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人在其所从事的社会职业中体验到生活的快乐和生命的神圣。在实践中,人们的职业发展呈现为不断变化的状态,它包括对职业的认识、准备、确立、再准备、转业等不断追求人生完美的诸多阶段。正是借助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功能,人们才可以追寻到适合自己的职业。由此,现代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一种终身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坚持学校教育与各类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办学层次、办学形式、课程设置都应开放化和多样化。在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学习对象的年龄不受限制,学习场所也不受限制,逐步做到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能找到有助于提高自己职业能力且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功能定位:在科学定位基础上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优化职业教育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以对职业教育进行科学定位为基础。“必须明确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定位,在各自层面上办出特色、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分别处于两个不同的发展层次,在各自发展层面上都有自己的功能定位,但同时这两个教育层面又是彼此开放的,其开放性的教育功能统一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上。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此。

1.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由此可知,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中等职业教育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层次,其教育功能具有基础性,主要在于培养较高水平的技能型人才。近年来,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在这一发展中,却出现了普通高中教育发展较快,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日渐萎缩的趋势。普通高中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不协调不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优化整合。当前的发展形势要求我们必须厘清中等职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指成年人职业定向后以取得上岗资格为目的的职业教育。它包括全面系统的职业知识学习和职业技能训练,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技能,成为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技术人才。中等职业教育以具备初中文化基础、寻求中等职业教育帮助的人为教育对象,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已经具有初级技术水平的中职毕业生,如果暂时不想就业,而希望进一步得到职业水平的提高以便职业晋升,可以通过对口招生考试,进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下一个阶段,就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

2.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教育功能定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

才,发挥引领作用”。一方面,在终身教育体系中,高等教育体系是一个子系统,它由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共同构成。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属于高等教育范畴,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两者存在很大的区别,其培养是目标是不同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属性,同时又具有明显的职业技术属性,其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发展需要的第一线高端技能型人才,强调人才的应用性和操作性。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学术研究型人才,强调人才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性。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共同构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一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分别居于不同的层次,有各自不同的教育功能。高等职业教育居于职业教育的上层,“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甩”,并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而中等职业教育居于职业教育体系的下层,在职业教育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以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尽管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分别处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两个不同层面,但二者又是相通的。在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相互沟通,主要是借助对口招生考试和短期职业培训实现的。在未来完备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之间的沟通渠道将会更加开阔,在顺畅的沟通中二者协调发展。

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层次:职业教育纵向与横向的顺畅沟通

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分层次的教育,各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既相互独立,又密切联系,彼此在衔接部位敞开大门,形成顺畅的纵向沟通。另外,根据“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做到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协调发展、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沟通、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有效衔接”的教育改革、发展安排,在终身教育体系的母系统中,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还与其他教育子系统发生有效联系,形成顺畅的横向沟通。

1.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纵向沟通。在现代社会,由于内外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这要求职业教育也要随着社会对人才培养要求的不断提高而相应提升。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职业教育的作用和特色决定了它不可能只是单一的低层次教育,而应为多层次的、复合型教育。我国职业教育目前主要有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大层次,且二者发展不够协调。一段时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愈来愈不被看好,呈现日趋萎缩的态势。近几年来,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比较迅速,但主要限于大专层次,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还为数甚少,研究生层次的职业教育更鲜有开展。这种状况很难适应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对高端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系统内部只有中职和大专两个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不够的,还应该有高职本科、应用性硕士、博士等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等层次共同构成健全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在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除学历教育外,还应该有非学历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和继续教育。这些不同办学层次和办学形式的职业教育之间不是相互孤立的,它们是衔接、纵向贯通的统一整体。

2.在终身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与其他类别教育的横向衔接。从终身教育的大教育观出发,作为高等教育两大体系的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二者不是完全分隔、不可逾越的,它们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取长补短。比如,高职学生经过一定的相关理论测试后,可以进入普通高等教育系统学习。同样,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的学生只要通过了一定的应用技能测试,也可以进入高等职业教育相关专业和层次学习。这就是说,在终身教育视阈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开放的,不仅职业教育系统内部是上下贯通的,而且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别也是相互衔接的。因为要真正地实现终身职业教育,就必须使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学生,可以顺畅地选择其他教育形式进行继续教育。这就要对高考制度进行改革,设计合适的接口,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效衔接;就要对入学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设计合适接口,使高等职业教育与其他高等教育有效衔接。

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教育模式:借鉴国际职业教育先进经验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在立足本国国情的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发展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探索具有自己特色的开放性职业教育模式。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成功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等。

1.美国的社区学院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产生于20世纪初,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已成为美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美国的社区学院具有鲜明的办学特点:一是立足社区,定位合理。美国社区学院的教育主旨在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社区学院在学科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安排上强调以实际应用为主。二是与普通高校沟通顺畅。社区学院为没有机会和能力进入四年制大学的学生或有潜质并有进一步求学欲望的学生奠定进入相应大学继续学习的基础。职业系科的学生同其他学生一样,转学的时间比较灵活,可以一毕业就转学,也可以工作几年后再转学,还可以没有读完两年就转学。社区学院既保持了与上一个层次的联系,培养可以转入大学本科三年级的学生,又可独立成为一个层次,培养社会急需的熟练工人、初级技术人员和服务业急需的各种人才。三是社区学院采用开放式办学,实行“无试招生,开门录取”的政策,学生交纳的费用较低,重视对科技经济发展以及人才需求情况的预测,不断调整自己的办学方针和专业设置,及时增设社区需要的专业、课程。社区学院还十分重视与企业的联系,通常采取与企业协作办专业、联合办学科、共同培训职工等方式进行合作。四是独特的教学方式。在教学模式上,社区学院强调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各专业系科的实践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一半或者更多。

2.德国的双元制教育模式。“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形式。“双元制”是指学生在企业接受技能培训与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技术教育形式。这一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学生有两个学习培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双元制”是学校与企业分工协作、以企业为主,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实践为主的一种成功的教育模式。这种职业教育模式存在两个教育主体:一个是企业,另一个是职业学校。企业对受训者着重进行实际技能操作的训练,学校着重对受训者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但培训企业在教育中往往起骨干作用,居核心地位。这种职业教育模式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在企业进行,特别重视实践课,突出技能培训。一般来说,学生是以在企业学徒为主,以学校教育为辅。学徒期结束并接受行业组织的考核合格者,领取各州均予以承认的毕业证书。“双元制”由政府进行宏观管理,实行学校、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三重

负责制。由于训练与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大生产密切结合,所以学生能够及时估计到职业机构的变化和劳动力市场的需要;由于训练与直接的生产过程密切结合,所以学校可以利用企业的设备和人员条件,节省办学成本;由于在训练中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生产过程,既可理论联系实际,又能创造物质财富,从而改善了学生本身的生活条件。德国约有75%以上的初中毕业生直接进入企业的培训机构接受职业技术培训,同时进入相应的职业学校学习基础知识。

3.澳大利亚的TAFE教育模式。TAFE(Technical andFurther Education)把技术教育和继续教育结合到一起,把学历教育与岗位培训结合到一起,实行柔性的教育培训,突破了一次性教育的局限性,建立了“学习一工作—再学习—再工作”_的多循环终身职业教育模式。该教育模式的主要特点:一是建立了国家资格认证体系,规范了就业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澳大利亚实施了国家资格框架、认证框架和国家资格认可标准,又称培训包(TrainiogPackage),建立了一个全国技能认证体系,规定各行各业中技能要求高的工作岗位必须持证才能就业。各TAFE学院要开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必须依据培训包的要求设置课程,组织实施教学工作,并对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学习结果进行考核。二是职业教育与培训工作由行业统揽。行业在TAFE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行业主导相关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宏观政策、行业参与TAFE学院办学的全过程、行业负责教学质量评估以及行业投资岗位技能培训等方面。三是灵活多样的证书培训模式。培训提供从低级到高级六个等级的专业证书,为在职人员提高岗位职业技能素质创造了条件。

.

上述三种典型的国际职业教育模式对于我们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启示意义。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把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置于战略地位,重视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设,确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合理定位,实施开放性的教学活动,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举办职业技术教育的形式要灵活多样,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推进职业教育质量评估的科学化。

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区域发展: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在区域发展方面,未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开放性集中体现为城乡职业教育的协调发展。而在现阶段,相对于城市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发展较为落后。因此,在今后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我们应当不断加大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力度,以推动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对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新形势下,加大农村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具体措施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一是在办学方向上,要着眼于职业教育服务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打破职业教育服务的城乡分割局面,不再把农村职业教育局限于县及县以下职业高中和农林专业学校,要本着城乡统筹的原则,使所有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面向农村,担负起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的任务。二是在资金筹措上,应建立多元投资主体办学机制。鉴于农村地方财政实力薄弱,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应改变过去那种国家单一投资办教育的体制,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鼓励多元投资主体举办农村职业教育。三是在发展模式上,农村职业教育应当与本地区产业结构特点相适应。开展农村职业教育应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结合当地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状况,发展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农村职业教育。四是在专业结构上,不能仅局限于传统的农林牧专业,要考虑到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农业绿色化要求,将传统农业类教育与第二、第三产业类教育协调起来。五是在课程设置上,要开设有关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方面的课程,以培养适应现代化农业所要求的新型农民,便于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六是在市场体系建设上,应完善农村中介服务体系,利用中介服务市场拥有的信息资源,为农民提供各种信息服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七是在培养目标上,既要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培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建设者,又要兼顾劳动力向省外、国外输出,根据劳务输入地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

总之,建构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我们应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对职业教育的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加强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类别融通,加强职业教育内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之间的沟通,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促进城乡职业教育协调发展,以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四通八达的教育“立交桥”。

作者:张宏志

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 篇3:

新建构主义视角下多类型职业教育间学分互认制度初探

摘 要: 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新时期职业教育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结合网络时代“碎片化”学习的特点,采用零存整取式策略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是一种有益尝试。

关键词: 新建构主义 零存整取 学分互认 职业教育

教育部在《国家教育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中明确提出:“建立继续教育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国务院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职业教育人才多样化成长渠道,健全“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建立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推进学习成果互认衔接。

新时代学习呈现出“碎片化”这一特点,我国学者对这一现象做了总结归纳,2011年中山大学教育技术学者王竹立最先提出新建构主义理论,并在国内教育技术领域引起广泛讨论。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为“学习就是建构,建构蕴含创新”①。王老师进一步指出,为了应对网络时代知识碎片化的挑战,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其实质就是通过不断地改写、使碎片化的知识逐渐整合起来,并与个人原有的知识体系实现对接,从而达到化零为整的目的,最终实现知识创新②。

目前国家大力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对我们很有启示。借鉴国内外学分互认制的成功经验,利用新建构主义的研究成果进行创新思考,将“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灵活运用在不同职业教育类型的学分互认过程管理中,丰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中的“学分银行”建设,从而为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职业教育有效衔接提供保障。

一、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学分特点

(一)学分来源的多样化。

新建构主义是针对网络时代学习特点特别提出的学习理论,针对的是人类进入新世纪以来面临的信息大爆炸状态,造成信息量大、信息质量差、信息价值低等问题,从而产生的信息超载现象③。

职业教育的学生有着许多来源,可能是普通中学或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学习、可能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或普通中学的学生选择升入应用型本科院校学习,也可能是成人高校或社会人士选择进入中高等职业教育学校学习等。学生来源的多样化必然带来学习途径的多样化,不同类型的学生可能接受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何有效梳理各类学习方式,为不同的学生打通上升通道,实现“不拘一格”选拔培养人才,这就要思考如何衡量学生已有的学习水平,量化考虑就是知道学生已有多少学分。

(二)学分管理的积累化。

“知识的碎片化是由学习的碎片化造成的,解决之道是帮助学生学会自主建构个人的知识体系,而不是盲目跟从前人确定的学科知识体系”。有继续学习意向的职业教育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前期基础,面临的可选择的学习途径也不相同,学习可能零散、间断、宽泛的,在上升通道中就要考虑如何合理量化学分。

在“零存整取式学习策略”中,王老师提出“‘零存’的关键是学会选择,‘整取’的关键是不断写作”。在这里“整取”的要求显然是针对有很强自我学习能力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提出的,针对职业教育的学生,笔者粗浅地转化“零存”是有继续学习学生的一种积累,是一个向学生的学分账号不断存入的过程;“整取”则是对其学习的一种认可,是对学分的提取,为学生打开继续学习的上升通道。

二、实施“零存整取式”学分制管理的基石

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使各级各类课程通过学分相互联系、沟通和衔接,实现学分从各教育类型各种层次间顺利转换,国外其他国家的学分互认制度给我们有益的启发。

(一)成立学分互认联盟,健全学分互认保障机制。

从高职院校内各专业群之间的学分互认为切入点,扩大到佛山市各中职、高职、应用本科及成人高校,成立学分互认联盟,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时健全联盟内部学分互认的相关制度,明确责权,确保学分互认落到实处。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中心,结合职业教育面向一线重实操的要求,对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进行切实考虑,联合企业人员及政府技能认定部门,制定合理的学分认定标准,为企业人员继续学习打开通道。

从制度形成到专业实践,形成切实可行的学分互认运行机制。首先在地方政府的协调督办下,地方高校间建立学分互认联盟,并由政府督导建立学分互认实施的保障机制和监督体系;其次构建学分互认联盟内部关于学分积累与互认实施、管理的制度,探索形成特色鲜明的学分积累与互认模式,并在学分互认联盟内部建立统一的学分积累互认评价标准,最后探索形成科学可行的学分积累互认运行机制。

结合职业教育“适应需求,面向人人”的内涵要求,适应信息时代的学习特点,构建学分积累互认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资源模块、交流和评价模块,构建开放性的职业教育类型,以高职院校为中心,从学习方式和交流途径上实现多类学生学习的积累认证,以目标为动力,促进学生对学分账号的“零存”;通过横向和纵向的学分认证,实现学生学历和技能的提升,同时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提供更多的学习途径,以评促学,达到“整取”的目的(实施框架见下图)。

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学分积累互认机制实施构架图

(二)建立一个公认的课程学分标准及转换模式。

信息时代时间的碎片化分隔带来学习的碎片化积累,开放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各院校间的学分互认制度的尝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标准量化学分。推行学分互认制度涉及众多内容,在学历教育中,同类别同层次院校的学分互认已逐步实现,但是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间的尝试却处于萌芽状态。欧洲学分体系中,引入基于学习效果的模块化课程概念,当学习者完成课程模块学习并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后,即可获得模块学分。在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中,行业中不同层级的技术技能证书通过“培训包”中的课程模块学习来获取,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的技术被转化为可评估的能力标准,并以能力单元的形式反映,增强学习针对性④。

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课程模块化设计是一个必然选择,模块化有助于建立起一个适应性强、可灵活变通和有严格标准的课程体系,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化学习和成绩认定提供行动指引。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院校间推行学分互认,要考虑化整为零,首先在同类别同层次领域内建立各自的学分标准体系,再确定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间的互认系数和连接方式。在学历和非学历的衔接方面,社会多部门要协作,职业教育领域需要劳动人事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企业等共同参与,确定统一的课程学分标准和转换模式。

(三)制定质量评估标准,提高社会认可和观念的转变。

网络的快速普及和应用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职业教育的学生面临更多的操作性技术的学习,因此现实的生产情境中的学习也是重要环节。个人学习的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如何得到社会的认可,就必须考虑制定科学的质量评估标准,破除唯考试是从的传统观念。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协调各参与院校,并指导其制定质量评估标准,采取外部评估和内部监管相结合的手段保证学习质量。首先,成立对应管理机构和部门对提供学分互认课程的院校机构进行评估,在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环境等软硬件配备上把关,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其次,院校机构内部要建立质量保障机制,在课程教学和考核、学位授予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估和监控⑤。

(四)重视网络学习资源的建设和应用。

克服网络课程建设中的重堆砌轻选择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打造的是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开放性首先体现在学习资源的选择上,网络学习资源是信息时代必备的学习资源,也是便于利用和高效的学习资源,但是传统网络课程设计制作中,存在不经选择地堆砌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无所适从的现象。信息技术虽然高速发展,但是依然存在不均衡的情况,职业教育的学生可能自身就存在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不高的现象,加上网络课程中经常使用超链接网状结构组织教学内容,超媒体阅读易造成学习过程中的信息迷航和信息超载,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⑥。因此,对现有网络教育资源进行筛选,精建并高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保证建有所用、学有所选,是保证学分互认制度实施的前提条件。教育主管部门要统筹安排,联合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集中优势资源,抽取“精兵强将”,建好网络课程,服务于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职业教育领域不同院校间的零存整取式学分互认设想

全国职业教育会议对现代职教体系做了深入的论述,在新的体系中,高职教育向下衔接中职教育,向上衔接应用技术本科教育,高职院校要在“两头衔接”上发挥重要的“多元立交”和引领作用。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尝试以高职院校为中心,通过两条路径实现学分积累与互认,即横向路径,不同地域、相同类型高职院校之间学分积累与互认;纵向路径,不同地域、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校(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的积累与互认。

(一)高职院校内部各专业群之间学分互认。

在同一高职院校内,结合学校专业群设置,开发相应专业的学分互认体系下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群为建设单位,制定同一专业群的课程学习模块,并分配相应学分,为本校内学生专业学习的自主选择提供条件。

(二)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以区域内多所高职院校为实施主体,保证不同高职院校间学生专业群内学习的学分可以互认。同时开发专业群建设资源库,丰富网络学习资源,拓展学生的时空学习资源,提供更多的灵活性,保证学生不受地点和时间的限制自主学习。

(三)中职院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以地方高职院校为主体,联合区域内的其他中职学校,充分考虑中高职相似专业学习中的相似点,制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零存”式学习管理思想,人才培养方案灵活实施,高职院校认可中职已经学习课程中取得的学分,避免重复学习。同时邀请职教专家,中高职院校教师一起,联合企业人员,开展职业能力标准分析研讨会,制定中高职衔接专业的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统一分配学分,且学分在中高职院校间互认,保证中高职顺畅衔接。

(四)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之间的学分互认。

打通职业教育学生的上升通道,充分发挥高职教育“两头衔接”的作用,高职教育要主动向上衔接应用型技术本科教育,专本科院校联合探行“实训室+工作室+创新室”递进式技术创新育人模式,结合不同阶段的学习特征,使职业教育的学生由单纯的单项技能学习拓展到对实际工作中协同合作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技能的掌握,再到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构建“宽基础、活模块、重技能、强设计”课程体系,以高职为起点,拓宽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灵活构建专业课程技能模块,让学生根据自身要求灵活选定专业技能模块,专本院校联合对同一模块学习分配学分,且相互认可,为学生转段考核提供直接依据。

(五)学校教育与开放大学之间的学分互认。

开放大学因其教学和招生的灵活性,同时因其覆盖面广,为学生的继续学习提供更多选择,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学校教育与开放大学之间互为补充,利用开放教育的优质资源,增加更多的人文素养、社交礼仪等课程,且为每一类型的课程划分学分,在学校教育中予以认可,并且可以抵消学校的专业学习中同类模块的学习要求,拓展学生学习的场所,增加学生的自由选择权利,方便学生利用假期等时间就地就近学习。

四、结语

采用零存整取式策略在高职院校、普通高校、成人高校之间推行学分积累互认制度,是在吸收国内外学分管理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构建开放性职业教育的有益尝试,其中的许多细节有待进一步探讨完善,也需要在实践中检验。

注释:

①王琪璐.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平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②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③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④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6.

⑤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8.

⑥冷国华,许翊,束锁平.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2-4.

参考文献:

[1]王琪璐.基于新建构主义的高校课程学习活动设计平台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2]王竹立.零存整取:网络时代的学习策略[J].远程教育杂志,2013(03).

[3]王竹立.新建构主义:网络时代的学习理论[J].远程教育杂志,2011(2).

[4]彭丽茹.学分互认制度的国外实践探析[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2:48.

[5]冷国华,许翊,束锁平.新建构主义理论支撑下的网络课程建设和教学应用[J].镇江高专学报,2012-4.

项目来源:广东省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专本衔接协同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育研究课题“基于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衔接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立项编号:GDJY—2014—B—b072)”和佛山职业技术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终身教育背景下职业教育多元化学分制改革的机制研究与实践”。

作者:谢晓轲 董俊华

上一篇:过敏性检验儿科临床论文下一篇:竣工结算与工程造价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