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检验儿科临床论文

2022-04-15

[摘要]探讨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儿科临床实习时与患者共情能力的影响。对照组按照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及医院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采取常规教学法,观察组在教学大纲范围内使用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比较两组护生在入科、出科时的共情能力得分情况。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过敏性检验儿科临床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过敏性检验儿科临床论文 篇1: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

摘要:目的深入研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给予观察组患儿静脉滴注阿奇霉素治疗,给予对照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产生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儿在用药一段时间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主要有: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情况,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给药方式并不会对患者治疗产生差异较大的影响。因此,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时,应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加重病情。

关键词:阿奇霉素;儿科临床应用;不良反应

为了提高阿奇霉素的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笔者对我院76例于儿科就诊的患儿在使用阿奇霉素后的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我院兒科收治的患儿76例,排除严重脏器疾病患儿、重度呼吸道疾病患儿、肾功能缺陷患儿及对阿奇霉素过敏患儿[2],将这些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每组各38例。其中,观察组男22例,女16例;年龄2~12岁,平均(6.0±2.1)岁;病程4~30d,平均(11±4)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20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1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7例;对照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2~11岁,平均(5.9±2.4)岁;病程3~30d,平均(10±5)d;呼吸系统感染患儿19例,泌尿系统感染患儿10例,皮肤组织感染患儿9例。比较两组患儿的性别、年龄、病程、病症类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明显区别,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2、方法:两组患儿入院后,需根据患儿症状对症给予退烧、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等常规治疗。其中,观察组患儿给予静脉滴注阿奇霉素10mg/kg(≤0.5g)治疗,具体方法为将10mg~0.5g的阿奇霉素加入250mL5%葡萄糖中,每天滴注1次,5d为1个疗程;对照组患儿给予口服阿奇霉素治疗,每次10mg/kg(≤0.5g)治疗,每天1次,5d为1个疗程。观察患儿在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

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对两组患儿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在给予两组患儿不同的阿奇霉素用药方式后,观察组24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6例(42.1%),过敏性休克患儿2例(5.3%),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3例(7.9%),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对照组25例患儿出现不良反应,其中胃肠道不适患儿17例(44.7%),过敏性休克患儿3例(7.9%),过敏性皮炎患儿2例(5.3%),发热患儿2例(5.3%),其他不良反应患儿1例(2.6%)。经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情况相较,无明显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

三、讨论

近年来,随着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国儿童呼吸道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年龄呈低龄化发展。在儿科临床医学上,应用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控制病原体发展,但由于长期的运用,病原体对此产生了较好的耐药性,致使红霉素临床应用效果逐渐下降,并加剧了不良反应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儿健康。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显著,在儿科临床上,为避免患儿对头孢菌素或青霉素类抗菌药过敏,多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随着儿科临床越来越广泛应用阿奇霉素,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呈上升趋势。本文通过对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6月儿科收治的患儿76例给予阿奇霉素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究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价值。

1、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情况

(1)呼吸道感染:呼吸道感染是指各种病毒、肺炎支原体、细菌等通过空气传播引起的感染,含上呼吸道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儿童呼吸道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由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菌等苛养菌。在治疗儿童呼吸道感染时,由于阿奇霉素对治疗多种病原菌感染效果明显,尤其对支原体感染疗效更是显著,可用于治疗儿童肺炎、支气管炎哮喘等。

(2)其他疾病:除了能够有效治疗呼吸道感染外,阿奇霉素对于皮肤感染或五官感染均有一定疗效。

2、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治疗措施

(1)胃肠道不适:在儿科临床上应用阿奇霉素后,胃肠道不适为最常见、发病率最高的不良反应。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等。当此不良反应发生时,因患儿年龄较小,尚无法用语言清晰表达出来,就会哭闹不止、面色憋红、拒绝饮食。当患儿出现以上表现时,应立即停止服用阿奇霉素,待患儿症状有所缓解后,再给予缓慢静脉滴注方式进行治疗;若症状并无缓解,甚至加剧,需立即停药,并依据患儿病情,对症治疗,避免病情加重。

(2)过敏性休克:过敏性休克以口唇青紫、脸色苍白、抽搐、出汗,甚至昏迷为主,其因患儿对阿奇霉素过敏而起,虽不常见但也是主要不良反应之一。当患儿出现此不良反应时,应即刻停药,并依据患儿当时症状及生命体征,组织实施抢救,即扩充血容量、进行抗过敏处理,以缓解患儿过敏性休克症状,避免不良反应症状加剧。

(3)其他不适:在进行阿奇霉素治疗后,一些患儿还会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受损等五官受损情况。其中,眼球结膜充血以眼部不适、视物不清为主要症状;听力受损以头疼、耳鸣、头晕等为主要症状。一旦患儿出现眼球结膜充血、听力下降等现象时,应立即停药,并根据患儿当前症状及生命体征给予对症治疗。此外,部分患儿还会出现短暂的四肢不适,此不良反应主要以神志不清、双拳紧握、口吐白沫、双眼斜视、四肢僵硬等为临床症状。此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紧急抢救,如按压人中穴等,以此缓解上述症状。另外,某些患儿还会出现四肢疼痛等症状,此时,也应立即停药,并于次日给予静脉滴注红霉素,来缓解患儿四肢疼痛症状。

综上所述,在儿科临床应用阿奇霉素后会产生胃肠道不适反应,过敏性休克,过敏性皮炎,发热等不良反应。由于患儿年龄小、药物耐受力差,且患儿正处于生长发育期,为避免严重伤害患儿机体,儿科临床在应用阿奇霉素时,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及时间,并针对患儿体质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避免加重不良反应症状,保证患儿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宋佃军.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8,35(02):201-202.

[2]刘慧琪.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和药学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8,4(01):52-54.

[3]姚思英.儿科临床应用中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的探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16):150.

[4]牟广泽,侯春宇,李添乐.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04):47-48.

[5]王石云,戴梅芬,何买定.在儿科临床中应用阿奇霉素的不良反应分析与药学监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2):73+76.

[6]袁彩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55-18756.

作者:周龑

过敏性检验儿科临床论文 篇2:

剧本情景模拟教学在提高护生共情能力的应用

[摘 要] 探讨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对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儿科临床实习时与患者共情能力的影响。对照组按照广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及医院共同制定的教学大纲采取常规教学法,观察组在教学大纲范围内使用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比较两组护生在入科、出科时的共情能力得分情况。两组护生在入科时共情能力得分、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出科时共情能力得分和操作考试得分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能提高护理本科实习生在儿科临床实习时与患儿或家属的共情能力。

[关键词] 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护理本科实习生;共情能力

[基金项目] 2020年度广西医科大学教师教学能力发展项目“基于共情能力的剧本式情景模拟教学在儿科护理本科实习中的应用”(2020JFA03)

[作者簡介] 谭承臼(1986—),女,广西贵港人,医学学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主管护师,主要从事儿童呼吸消化疾病护理研究;杨少丽(1978—),女,山东高密人,医学学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护师(通信作者),主要从事儿童呼吸消化疾病护理、儿科护理管理研究;唐利华(1984—),女,广西桂林人,硕士,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副主任护师,主要从事儿童呼吸消化疾病护理研究。

共情,又称同理心、移情,1909年Edw ard Titchener最早提出共情(empathy)一词。他认为:人不但能够看到他人的情感,而且还能用心灵感受到他人的情感,这种情形即为共情[1]。国内多位学者研究显示[2-5],护生的共情能力得分普遍偏低。加强对护士共情能力培养的研究,有利于明确护理教育的方向,帮助护生在进入临床后更好地适应环境,完成从学生当护士的转变[6]。为了提高护生与患儿及家属的共情能力,本研究通过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探索适合儿科室的临床护理教学新模式。

一、方法

(一)对象

2018—202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四所高校护理专业符合抽样标准的毕业实习10~12个月所有全日制本科生,共计168名。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122名在儿科实习的护生为对照组;2019年7月至2020年3月,86名在同科室实习的护生为实验组。对照组护生平均年龄21.75(±0.97)岁,女生占94.56%,平均已轮转科室5.41(±3.03)个月;观察组护生平均年龄21.56(±0.87)岁,女生占93.98%,平均已轮转科室5.22(±3.25)个月;学制均为四年制。比较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是否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对护士职业的认同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二)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应届四年制本科护理实习生、自愿参加本次研究者。排除标准:实习期间发生转院实习者、实习期间请假时间大于1周者。

(三)教学方法

对照组护生按照护理学院教学大纲采取常规临床实习教学法。护生入科,首先先进行半天集体入科宣教,介绍内容包括科室环境及布局、师资、消防安全知识、主要实习目标及内容、教学计划安排等;班次上安排10天责任班、4天夜班、2天专科治疗班;在科实习期间,每周进行1次护理教学查房,2次小讲课(教师主讲1次,学生主讲1次),内容包括儿童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消化系统相关疾病。观察组在护理学院教学大纲的基础上使用剧本情景模拟教学,具体如下。

案例资料来源及编写:邀请儿科参加过学校讲课比赛并取得校级以上成绩的医师和护士作为指导教师,参考其编写的教学剧本,编写适用于儿科临床实习生的教学剧本,主要涉及住院患儿常见的疾病,如支气管肺炎、手足口病、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过敏性紫癜等。所编写的剧本均经过儿科教学骨干、护士长及相关专业医学教授的审核、修改之后投入使用。剧本的内容包括:(1)剧本发生情景;(2)患儿入院之前、住院中、特殊检查用药前后、出院前可能发生的各类护理问题及处理措施;(3)护士与患儿或家属的沟通行为,对患儿及家属应采取的人文关怀措施;(4)患儿住院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类安全问题及处理措施。

具体实施方法:首先,每月进行2次学习,每次学习2~3个病种知识,临床带教老师对学习内容不进行直接讲解。学习的第1周,将挑选好的剧本发至护生手中,要求其课前查阅资料及文献,寻找病房合适病历结合临床对疾病知识进行充分了解,再根据剧本内容自行编排剧本情景,进行情景模拟演练。提醒护生可分为各种场景(如患儿入院时、住院中、特殊检查用药前后等),抽签选择角色进行演绎。其次,第2周进行剧本情景模拟:护生在演绎角色的过程中分别体验共情的三个过程:(1)共情感知,即护生感知患儿或家属的情绪和情感状况;(2)共情表达,即护生表达对患儿或家属情绪和情感状况的理解;(3)患儿或家属感知共情,即患儿或家属认识到护生的理解。在进行模拟演练时,其他人对演绎中的角色行为进行观察思考并做好记录,在全部人员将剧本模拟完成后进行讨论。总结出本案例中存在的护理问题,提出对应的护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进行头脑风暴,发现此案例如果在真实的临床情景中,可能还会有其他的什么问题,并做好记录。护生相互指出不同角色在不同情境中和患者的沟通是否合适,并选择合适的沟通方法,进一步思考如果遇到患儿及家属对治疗和护理操作提出疑问时该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等。最后,儿科患者因生长发育及年龄问题,存在跌倒/坠床等风险,因此,结合案例讨论患者的高危风险因素,以及在情景模拟中采取的干预措施是否恰当。在实施中,指导教师要起到引导作用,注意课堂气氛,防止出现偏题的情况,保持课堂的严谨性。同时,指导教师应对讨论进行记录,并在护生讨论完后,对不足之处进行补充,对不当之处进行纠正,并做好总结分析,进一步加深护生对案例的印象。

(四)評价指标

1.使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专用版)进行测评两组护生分别在入科、出科时的共情能力,其结果进行比较。该量表分为3个维度(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从20个条目进行调查分析,总分140分,得分越高,共情能力越强[7]。

2.使用儿科统一使用的入科摸底理论、操作成绩和出科理论、操作成绩比较。

(五)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的数据统计使用SPSS20.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两组护生的一般资料和对职业的认同感比较结果见表1。

三、讨论

1.通过经典剧本的教学演练,护生在熟悉各种临床护理场景的同时逐渐学会了共情的表达:倾听,换位思考,信息调整,信息反馈,共情检验。护生经过演练后教师总结和带教老师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的片段式示范,护生能在日常护理工作中对患儿及家属进行共情表达。此过程促进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强了护生的职业认同感[8]。人格特征是影响共情能力的重要因素,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应放大自身人格特质中的积极力量对护理专业在校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做好准备[9]。

2.本研究的优势:(1)本研究中的剧本为导师根据日常工作常见各种护理场景编写而成,每一个操作或者护理项目编写成一个短剧本,情节贴合日常工作真实场景,重点突出护生在各种护理操作服务时需要和患儿或家属共情的关键时刻,在点评时注重引导护生与患儿或家属发生共情。(2)剧本编排好每一位护生的角色,护生在完成护理操作或者护理服务项目时既能领会护士的感受,又能体会患儿或家属的感受,容易让护生和患儿或家属发生共情。(3)经前期调查发现,护生较少接触剧本式情景模拟教学,因此护生对此种教学方式较感兴趣,容易得到护生的认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本研究的难点:(1)护生较少接触剧本式情景模拟教学。因护生的表演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过程难以把控发展方向,时间长短也不可控。(2)对主导教师的要求高,要能很好地把控情景剧发展,以实现发展结果与上课目标相符。(3)编写剧本需要很强的逻辑性和专业性,在正式开始教学前需要使用剧本反复排练,发现问题并修改后才能正式投入使用。

3.本研究的局限性:受新型冠状肺炎的影响,观察组护生比对照组护生人数偏少;观察组护生来自区内3所医科大学,对照组护生来自5所医科大学。临床护士的工作增加了新型冠状肺炎的防护和管理工作;观察组护生实习期间的实习管理模式和对照组存在较大的差异。这些因素导致数据分析结果可能存在偏差。剧本式病例情景模拟教学非专业的提高护士与患儿及家属的共情能力的专业课程,对提高其共情能力程度有限。

结语

剧本式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通过真实病例及护理工作场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护生参与儿科临床护理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在常见特定模拟教学情境下,护生亲自解决儿科临床护理的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对于护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剧本式情景模拟教学模式在儿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系统化应用,更好地适应了现代临床护理教学的整体需求,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护理教学模式(具有时效性及随机性)的不足。有效激发了护生参与儿科临床护理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体验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多样性及真实性。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儿科临床护理理论知识,掌握儿科护理专科操作技能。

参考文献

[1]Titch ener E. Ele ment ary psychology of the thought processes[M]. New York: M acmillan,1990:211-217.

[2]刘丹,王高频,郝春艳.本科护生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现状及相关性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16):124-125.

[3]秦芳,王惠珍,陈江鸿.不同学历护生共情和关怀能力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5(12):56-57.

[4]蔡晨佳,孙一勤,吴淑敏,等.本科护生评判性思维与共情能力的调查研究[J].护理与康复,2015,14(8):715-717.

[5]姚洁,雷颖.高职护生共情能力调查与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15):1903-1905.

[6]何方敏,孟繁洁.护理专业学生共情能力的研究现状[J].天津护理,2019,27(6):745-748.

[7]安秀琴,杨辉,徐建萍,等.杰弗逊共情量表的编译及评价[J].护理研究,2008(22):2063-2064.

[8]陈秋红,邢彩霞,王艳茹.临床护士职业认同与共情相关性的调查研究[J].全科护理,2020,18(26):3559-3562.

[9]李青文.护理专业大学生共情能力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0):1744-1747.

Application of Scenario Simulation Teaching in Improving Nursing Students’ Empathic Ability

— Taking Pediatrics Clinical Nursing Teaching as an Example

TAN Cheng-jiu, YANG Shao-li, TANG Li-hua, QIN You-ling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 Nanning, Guangxi 530021, China)

Key words: script cases; scenario simulation teaching; undergraduate nursing interns; empathy ability

作者:谭承臼,杨少丽,唐利华,覃幼玲

过敏性检验儿科临床论文 篇3:

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观察

【摘要】目的对在儿科临床应用中使用阿奇霉素治疗的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進行分析,并对其药学观察结果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本院儿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患儿,并随机将其分为100例观察组与100例对照组,给予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采用非阿奇霉素抗生素进行治疗,对两组患儿出现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抽搐、听力损害。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在给予患儿使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时,应当根据其药学特点合理的用药,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阿奇霉素给予患儿造成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阿奇霉素;不良反应;药学特点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004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儿科在2010年1月——2013年1月间收治的200例患儿,并随机将其分为100例观察组与100例对照组。其中男性患儿有110例,女性患儿有90例,年龄在1-9岁,平均年龄在(5.1±1.3)岁,急性咽炎患儿有39例,急性扁桃体炎患儿有41例,鼻窦炎患儿有30例,急性支气管炎患儿有80例,慢性支气管炎患儿10例。两组患儿在例数、性别、年龄、病症等方面均没有显著的差异性,具有可比性,P>0.05,统计学无意义。

1.2方法给予观察组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给予对照组采用非阿奇霉素抗生素进行治疗,在两组患儿接受治疗后,观察两组患儿存在的不良反应[2]。

1.3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经过治疗后的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n/%)进行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当P<0.05时,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应用阿奇霉素后,其不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抽搐、听力损害,消化道不良反应主要为腹部疼痛、呕吐、腹泻,且观察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见表1。

3.1阿奇霉素治疗分析近年来。小儿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呈等比例上升的趋势,发病的年龄也在不断的减小。最为常见的病菌均是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葡萄球菌[3]。特别是支原体目前有区域流行的趋势,从本次临床资料中就可以了解到,上述病菌最容易引起的病症是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鼻窦炎、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而在抑制病原体上,最有效的药物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而阿奇霉素作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但是现阶段,随着耐药菌株的产生,阿奇霉素的临床疗效有着不断下降的趋势。且对于患儿的不良反应越来越显著。根据有关数据显示,阿奇霉素在给予患儿进行治疗时,其不良反应高达18种。在本次临床调查中,其临床的主要不良反应有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抽搐、听力损害,下文将针对这5种不良反应进行简要的分析。

3.2不良反应分析与应对措施在本次临床研究调查中,从表1可以了解到两组患儿出现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消化道反应、皮疹、发热、抽搐、听力损害。

3.2.1消化道反应从表1可以了解到,在所有不良反应中,人数比例最多的不良反应是消化道反应,其所占比例在41%。消化道反应主要是患儿出现了腹痛、呕吐、腹泻等情况,而对照组患儿消化道反应13%,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P<0.05,证明了阿奇霉素对患儿造成的胃肠道反应是比较常见的。针对该种情况,一般在停止用药后,所有的临床症状都会消失。

3.2.2皮疹在本次临床调查中,从表2可以了解到,在所有不良反应中,皮疹在观察组中所占的比例是17%,在对照组中所占的比例是4%。两组对比具有差异性,统计学有意义。皮疹是属于过敏性反应中的一项症状,在给予了患儿应用了阿奇霉素进行治疗后,在治疗的当日,在患儿的手掌心会出现散状的小米粒大小的皮疹,如不引起重视,将会在头部、面部、颈部、肢体都出现红色的小米粒大小的皮疹,并且会有瘙痒的感觉[4]。在治疗上,如果立即停止使用抗生素,再给予抗变态反应治疗,在3d之后,皮疹将会得到治愈。

3.2.3发热从表1可以了解到,观察组发热的比例为23%,对照组发热的比例为5%。出现发热的原因多为是阿奇霉素联合其他药物联合使用,例如先锋霉素、维生素、硫酸镁等。在给予治疗了阿奇霉素30min之后,患儿的就出现了腹痛、恶心、体温上升到了37℃-38℃[5]。针对该种情况,就应当立即停止使用阿奇霉素,针对其发热的情况进行对症治疗即可好转。

3.2.4抽搐在表1中,观察组抽搐的比例占了10%,而对照组则是没有抽搐的病例。观察组患儿发生抽搐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在使用了阿奇霉素治疗后2d后,患儿突然四肢抽动,不能够自行控制、胸闷,呼吸困难,但是神志是处于清醒状态的。因此针对该种情况,就应当立即的停止给予患儿使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异丙嗪37mg、地塞米松10mg,在滴注了10min后,患儿抽搐情况即可缓解。

3.2.5听力损害听力损害在使用阿奇霉素治疗过程中的例数是比较少的,其主要的临床症状是患儿会出现耳鸣、头晕的情况。听力轻度下降。针对该种情况,就应当立即停药,给予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在1w后患儿即可恢复听力。

3.3药学观察从本次临床观察可以了解到,阿奇霉素给予患儿进行治疗后,会出现上述临床不良反应,有一些立即停药即可恢复,有一些则需要停药对症治疗。因此在对儿科采用阿奇霉素进行治疗时,用药一定要谨慎。在使用阿奇霉素治疗前,需要详细的询问患儿家属,患儿是否有过敏史,或是作皮试。如患儿是阿奇霉素的过敏患儿,就应当严格的控制阿奇霉素的用量。

阿奇霉素作为一种长效的抗生素,在给药时,针对患儿就应当特别注意,1次/d就可以了。一般阿奇霉素是不需要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如需使用,就必须要降低药量,避免发生不必要的不良反应。

在给予患儿使用阿奇霉素时,一般都是采用口服的方式,虽然疗效低于静脉滴注,但是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用药产生的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石李芳.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2):335-336.

[2]张琬迎.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9):703-706.

[3]白平生.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及药学监护[J].西北药学杂志,2011,26(4):312,封3-封4.

[4]刘巧莲.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的不良反应与药学监护的新进展[J].医学信息,2013,(29):643-644.

[5]周树发.阿奇霉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的不良反应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7):109-110.

作者:孔芹 孔庆恒

上一篇:采矿过程中地质灾害论文下一篇:职业教育开放性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