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发展趋势论文

2022-04-29

【摘要】2016年3月17日,十三五规划全文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能够构建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框架。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显得格外重要。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发展趋势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发展趋势论文 篇1:

我国社会保险、商业保险的融合发展探索

摘 要:保险作为社会的“稳定器、安全阀”,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分为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两种风险补偿机制,二者在维护社会稳定、弥补经济损失方面共同发挥着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受保”意识逐渐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受保”行列,且“受保”程度越来越高。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险体系的有益补充,在充分发挥社会保险在保障体系中基础保障作用的同时,实现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当今保险业的重要趋势之一。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商业养老保险;融合

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视的内容之一,加强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的重要举措,同时也是保障人们老有所养的基本途径,以免退休之后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但是,受到信息、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人们的经济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人们的人均寿命在不断延长,这和社会养老金缺失、通货膨胀等问题出现了十分尖锐的矛盾。所以,如何发挥商业养老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意义,并将二者进行融合,是当前有关部门研究的重要内容,这也对推动两种保障制度的共同进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 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也被称为老年保险,这种保险制度是在国家立法的基础上,以强制的手段征集社会养老保险费,以此构成养老基金,在劳动人员退休之后将之前所缴纳的退休金以支付的形式退还,对劳动人员的基本需求进行保障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养老保险业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商业养老保险的最终目的是收获养老金,属于长期人身险的一种,同时也是年金保险所包含的一种形式,作为社会养老保险的补充,也被称作退休金保险。立足于经济学角度,商业保险其实是以融资的形式分摊意外损害的一种形式,也就是利用保险合同的方式,以营利为基础的一种保险模式,商业养老保险的经营主体是专门的保险企业。在缔约商业保险关系时,是以当事人自愿为前提缔约的合同关系,而投保人则要依照合同的规定,将保险费支付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会在合同的基础上承担因事故或是被保险人死亡、疾病、达到年龄期限等导致的财产损失支付保险金的责任。

2 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区别

基本性质不同:社会养老保险是以国家为主体强制实施的社会保障措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劳动人员以及企业务必参与,且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盈利性质,主要体现的社会福利性质,既属于公益性事业,同时也是法定保险的一种,在性质上与九年义务教育类似。而商业养老保险则是以商业性为属性的经营活动,参与双方以自愿为前提签订合约,参与的期限完全靠被保险人的意愿决定,属于约定保险的一种,其性质与高等教育类似。保险对象与目的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为劳动人员,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对劳动人员退休之后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能够满足其基本需求。而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险对象则是自然人,参与保险的基本目的是为了能够在被保险人出现合同内规定的事故之后,向其进行相应的经济补偿,其中经济补偿主要是保险公司承担。管理制度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的直接管理者是中央与地方政府,并由专门的社会养老保险部门进行管理,社会养老保险属于政府行为,并且具备一定的垄断性。而商业养老保险是一种企业行为,有一定的竞争性特点。社会养老保险的承办人只有政府,政府部门通过指定的形式委托给一个部门经办,其中需要注意的是,政府部门只能将社会养老保险委托给一个部门统一办理,不能同时几个部门共同办理。商业养老保险是保险公司负责经营,是一种国民经济性质的金融体系,商业养老保险负责的只是经济损失的补偿,并不包含补偿之后的社会服务。和社会养老保险不同的是可以多家保险公司共同办理相同的险种,也能够自己设计、经办任一险种。立法范畴不同:社会养老保险由国家制定,并以立法为基础实行,是社会劳动立法的一种,社会养老保险也是国家立法的一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质,要求单位与个人必须参与其中,体现了强制性、福利性以及普遍性的特点。而商业保险属于金融性质活动的一种,是经济立法的保险制度。权利和义务不同:社会养老保险中强调的是,劳动人员务必要对社会做出相应的贡献,在履行自己的义务之后,才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福利,在此基础上实现义务和权利的对等。而商业养老保险主要是依据投保人缴纳保险金的数量决定日后获得的补偿。保障水平不同:社会养老保险致力于对劳动人员的基本生活提供保障,使社会得以安定,重点在于劳动人员的长期生活保障。确定基本保障水平,不仅要对劳动人员的生产水平、平均消费水平、国家部门对于财政的基本承受能力进行考虑,同时也要随着平均工资以及物价指数改变而改变。但是商业养老保险是一次性的经济补偿,资金的赔付是受被保险人之前投保的金融决定。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保险是当今社会保障制度中最为重要的两个内容,并且以其不同的侧重点发挥不同的作用,共同为社会和群众提供保障服务。

3 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几点建议

基于我国国情,建立与其相适应的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是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以及商业保险不断融合的重要途径,重点突出商业养老保险对于社会保障的推动作用,不管是现实需求的角度还是社会发展的角度,都对我国的养老制度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基于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文章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观点:(1)从当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有关部门需要探究适合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融合的全新途径,在结合市场分析的基础上,了解保险市场中对于养老保险各个方面的需求,从而推进我国养老保险行业的不断发展。(2)对两种保险模式进行对比,并归纳出商业养老保险中社会养老保险不具备的优势,分析对我国现行养老保险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其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加以改进。(3)巩固商业养老保险的稳步发展,以此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市场,从发展形式、养老保险产品的创新、政府部门颁布的政策、保险市场的研发等多方面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从而促进社会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

结束语

当前阶段,为了实现社会的稳步发展,不断发展、创新养老保险制度是其中最为有效的举措。社会养老制度和商业养老制度共同为我国养老市场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为了更大限度的保障我国居民的生活经济水平,实现二者的融合十分重要。文章中针对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的融合,从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融合的基本内容等几方面入手,提出了几点建议,这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发展的重要前提。

參考文献

[1]陈韦潮,毛超.“新农保”实施背景下商业保险发展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11(07).

[2]段赵清.中国农村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2(03).

[3]李静萍.区域商业养老保险与社会养老保险发展协调度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作者:姜全方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发展趋势论文 篇2:

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分析

【摘要】2016年3月17日,十三五规划全文正式发布,明确提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2016年6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了《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决定在全国部分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能够构建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政策框架。在这个背景下,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显得格外重要。本文基于我国试点城市的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最终给出了三险合一模式、将长期护理保险的产业化和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三点政策建议。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 长期护理 制度构建

一、引言

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ce,LTC Insurance)是为因年老、疾病或伤残而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的补偿。{1}根据“十三五”指示,未来五年长期护理保险将成为重点建设对象,试点城市将近一步增加,建设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可行并且必要的。本文主要从我国目前试点城市出发,发现“中国特色”问题,并结合国外成熟模式带来的启示,最终为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我国试点城市的运行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本文选取与医疗保险紧密联系的青岛模式进行分析,试图发现“中国特色”问题。

自2006年起青岛市通过社保筹资的方式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制度。在参保对象上,规定凡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險、新农合(2015年1月1日实施)的参保人,均应参加护理保险。在基金筹资方式上,包括以下两种:其一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每月月底以当月职工医保个人账户记入比例划转0.2个百分点的资金量的2倍为标准,从医保统筹基金中划转;其二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以上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基数,按0.2%比例从医保统筹基金划转,同时市财政每年从福利公益金划转2000万元。在基金存储模式上,包括城镇职工护理保险基金、城镇居民护理保险基金。在保障范围上,青岛长期护理覆盖了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以及医保三大目录(药品、诊疗项目和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同时也包括一些特定的保障范围:特殊仪器设备使用的指导、辅助、维护;病情变化的临时处置、协助转诊等,临终患者的对症处理与日常照护等。

结合上述城市试点情况,笔者认为可以总结出的问题为两点。

第一,基金来源不合理,导致筹资模式缺乏独立性

试点城市的长期护理保险基金与医疗保险基金相联系,甚至大多数基金来源于医保基金。具体表现在:依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其支付范围、服务内容需在医疗保险制度的范围内。

第二,保障范围的偏差,误导制度未来定位的健康发展

从目前的探索来看,长期护理都在不同程度上偏向于医疗部分,这就模糊了长期护理与医疗保险的关系,同时实践中也容易混淆长期护理和养老的关系,这样就会误导制度的合理定位,所以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辨识长期护理与医疗和养老的区别。

三、美国和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模式的比较分析

美国采用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为典型的商业保险模式,即根据个人的意愿自行购买,这种模式和整个美国医疗保险模式也是相符的。在政府的监管之下,通过市场运作并辅以合同约束,一方面保障了资金的来源,另一方面随着护理种类的不断翻新,充分满足了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美国模式优点表现在在个人自愿的基础之上天然划分出针对不同需求的不同业务模式,供求关系完全取决于市场,效率较高。但是,商业模式必然带来逆向选择,美国长期护理保险有着较为严格的核保过程,通常除了考虑投保人年龄之外还要考虑其医疗状况和病逝,不允许健康状况差的人投保,某种意义上说公平性难以体现。

德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由政府作为管理主体,属于社会保险范畴,采用强制保险方式。德国的长期护理保险开始于1994年5月德国联邦议会通过《长期护理保险法》,其保险人为护理基金会,由疾病保险基金会代为行使职责,同时财务筹资机制为现收现付制。基金收入来源包括被保险人缴纳的保险费和各种财政补贴,其中保险费由雇员和雇主各缴纳一半。其中缴费基于个人收入,而不是风险,随同疾病保险保费一并缴纳,存入长期护理保险基金。在2008年德国曾有过一次长期护理保险改革,改革目标是优先发展居家护理或社区护理,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质量、运行效率和给付水平,及确保制度可持续性等。这次改革将保险费率提高0.25%,并将有无子女需要抚养作为差异化保险费率因素,有子女者缴纳保险费率为1.95%,无子女者为2.2%;其三联邦政府设立长期护理保险储备金作为调剂使用。

德国模式由于是国家强制参与的形式,因此公平性在喊打程度上达到了保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老年护理问题,但是不得不说,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其一灵活性差,难以满足不同等级个人的特殊需求;其二由企业和个人共同负担会带来一定的财务压力,或将引起传统家庭护理支持者的反对。

四、中国特色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初步设想

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来假设直接照搬国外模式可能会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果完全采取美国模式,不可否认我国目前仍旧属于发展中国家,如果完全商业化管理,那么可以想象将会出现大量暴露在风险之下却也无能为力的中下层人民,难言公平;并且我国目前的商业保险市场远远达不到美国的成熟程度,可能存在道德风险、险种不完善、赔付率高和业务风险严重等问题。如果完全采取德国模式:其一由于我国目前老龄化问题严重,长期护理保险需求量极大,完全强制型的模式或将会给国家及各地政府带来进一步的财政问题;其二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于保费的支持主要来自于税收,如果采取此种模式意味着个人的税收支付将会加大,同时加上一半的个人负担,对于贫困落后地区的居民来说根本负担不起;其三强制性的保障制度可能会带来一定的道德风险,在我国经济尚未达到高度发达,国民收入不均,国民素质有待提高的当下可行性不高,一旦实行可能会带来更为严重的负担问题。

结合以上所述问题以及之前对试点城市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初步设想。

(一)三险合一模式

建立养老、医、护保险包。结合当前国情三者各自独占一个领域导致保险总费率较高,主要浪费在大量的管理费用上。一旦三险合一对于保险的受助对象老年人来说更加容易操作,实用性更强,同时对于社会统筹层次方面也将进一步降低管理费用进而带来保险费率进一步降低的结果。

(二)将长期护理保险的产业化

产业化意味着大量的专业护理人才和社会福利机构的支持。产业化一定程度上说意味着专业化。专业化问题可以通过护理机构和社区加强与学校的合作,并在学校设立相应的护理学科,加大对护理知识的教学,同时彼此直接相互对接,实现人才的全程培养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

(三)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模式

由于前述分析可知,单独的社保模式和商业保险模式对于我國来说均是弊大于利,因此笔者提出当前中国或可采取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模式。在两者结合的基础上,国民更容易接受,资金来源有了保障;不同群体不同需求的灵活性的问题也将通过其中的商业保险得到解决。同时在这种模式中,政府更大程度上是监督引导的作用,并应适时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具体操作可有一下三条:其一借鉴美国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们购买充足的长期护理保险;其二加强对市场的监管,避免垄断和恶性竞争等行为,确保市场的有序性和有效性;其三将减轻人民负担落到实处,如进一步降低药品价格等。

五、结束语

长期护理保险是解决目前我国养老问题的方法之一,虽然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刚刚建立阶段,经济水平还未能完全满足全覆盖的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但关于长期护理保险模式的研究与构建已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慢慢走上正轨。路还很长,但坚信我们一定可以共同见证一个老有所养,老有所终的和谐社会的到来。

注释

{1}MBA智库。

参考文献

[1]戴卫东.《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构建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

[2]张惠芳,雷咸胜.我国探索长期护理保险的地方实践、经验总结和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管理》[J].2016年9月第38卷第9期.

[3]荆涛等.影响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

[4]荆涛,谢远涛.我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运行模式的微观分析[J].保险研究.2014年第5期.

[5]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本市养老机构建设实施办法的通知[EB/OL].京政办发[2013]56号.

[6]邹小菲.长期护理保险的全球发展趋势及对中国的展望[D].硕士学位论文,青岛大学,2005年.

[7]熊建.护理短板不补 养老产业受阻[N].人民日报,2015-11 -18(15).

[8]韦公远.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J].保险天地,2006年第7期.

[9]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M].中国社会科学院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

[10]邱鹏.长期护理保险:中国健康险市场未来的发展点[J].上海保险,2004年第3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上海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编号:201710273071)的阶段性成果。本项目研究与本文写作得到朱少杰教授的指导。

作者简介:高天一(1997-),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 级金融学专业;李菁阳(1996-),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2014级保险学专业。

作者:高天一 李菁阳

社会保险商业保险发展趋势论文 篇3:

西部民族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法律应对

截至2008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亿5989万人,占总人口的12%。[1] 据联合国相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者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按此计算,我国早在1999年就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据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报告称,到2030年时,中国的老年人口比例将与美国持平,达到24%,此后老龄人口比例将超过美国,中国将是比美国还要老龄化的国家。[2]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也非常严重,即便是地广人稀的西藏自治区,其到2022 年也会实现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的转变。[3] 因此,未雨绸缪地研究人口老龄化对西部民族地区的深刻影响,将有重要意义。笔者将主要从法律制度的建构角度谈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从表象看,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解决只需将老年人纳入到社会保障体制中即可,即所谓养老保险制度。然细究此现象之背后,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匮乏与滞后,无疑是导致此社会问题与矛盾突出的重要原因与实质。随着人口的大流动和大迁徙,单个个体很难应对大规模和细致且耗时较长的护理任务,这时急需要社会在这方面承担其应有的责任。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维持其基本生存,并在物质赡养、精神赡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而该制度的构建将会在法律制度的层面保障达到法定年龄的老年人获得最低限度的护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一、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域外观察

社会护理保险,又称之为长期护理保险(Long Term Care Insuranee,简称LTCI),是指为那些因年老体衰、疾病或伤残不能自理,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一种保险。当被保险人身体衰弱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甚至不能利用辅助设备生活时,由保险机构付给保险金用来补偿其护理费用。[4]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主要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而推出的一个保险项目。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存在着两种立法模式———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前者以美国为代表,[5]美国主要以自愿保险的方式,采取商业保险模式。但这种以盈利为目标的保险模式,仅限于收入较高的中产阶级以上人群。而低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费用主要由美国联邦政府和各州政府共同资助的医疗计划(Medicaid)支付,目前已承担了美国主要的长期护理费用。后者以日本和德国为代表。它们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障体系,由政府强制实施。日本当代社会保险立法的基调,是老龄化对策立法。1997年12月,政府颁布了《护理保险法》,其立法目的是:根据被保险人的身体及能力状况,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服务,帮助其在家安度晚年。护理保险以市町村为单位实施,65岁以上老人为一类被保险人,40岁~65岁的各种医疗保险加入者为二类被保险人;被保险人必须经过申请、审批、认定程序,才能获得受给资格;保险给付包括在家护理服务费、护理和康复用品添置费、住宅改造费(改造成适合老人养病、康复的结构)等;护理费用由国库、地方财政、各种医疗保险基金和一类被保险人共同负担;而二类被保险人将增缴护理保险费。由于护理保险是全新的社会保险项目,该法规定了较长的准备期,将于2000年4月开始施行。[6]而从2000年开始实施的日本护理保险法,是继医疗保险、年金保险、涝灾保险、雇佣保险(失业保险)后通过的第五项社会保险制度。此前世界上只有德国有五种社会保险制度,所以这一制度的实施在日本国内外引起很大关注。新制度试图构筑一套以社会保险方式为基础,公平合理,使用简单的护理服务体系,这是日本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的重大改革。该法规的制定与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密切相关。[7]

德国社会护理保险的目标是,从法律和经济上改善护理保障,建立巡回的或者家庭护理。在家庭护理或者部分住院护理不足的情况下,承担有条件限制的完全住院护理费用。[8]而《社会护理保险法》也被称之为“社会保险宏伟建筑物上的拱顶石”。[9]护理保险中的受保险人原则上是法定医疗保险中的所有受保险人,包括共同保险的家庭成员。在德国,包括农民在内的约90%的公民参加了护理保险,这主要取决于德国成熟的社会保障制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

无论是以美国为首的商业模式下的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还是在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发达的德国和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的日本的社会护理保险制度,一个基本的共性特征是,它们都有着完备的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这就启示我们,虽然西部民族地区的人口老龄化较东部或中部发达地区而言迟缓,但未雨绸缪,充分利用《民族区域自治法》规定的“自治权”,制定符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的《社会护理保险办法》及相关的地方性规章制度,加大民生立法,以战略化的眼光看待西部民族地区的民生问题,将有重大意义。

二、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在西部民族地区的具体构建

事实上,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是老龄人口基本生活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在前述域外长期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讨论中,笔者认为,长期护理保险之所以其最终表现方式是社会保险,是因为其不单纯是一个家庭问题,事实上其是一个社会问题。在人口老龄化逐步加剧,尤其是家庭结构变迁,家庭模式核心化和小型化的时代背景下,社会护理保险法律制度的未雨绸缪,意义非同凡响。由于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对社会和经济发展将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从西部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发展适合不同收入人群的长期护理保险对缓解家庭及社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该制度的构建其内容应当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一)护理目标和原则。社会护理保险的目标是,从法律和经济上改善护理保障,建立巡回的或者家庭护理。在家庭护理或者部分住院护理不足的情况下,承担有条件限制的完全住院护理费用。[10]护理保险中的受保险人原则上是法定医疗保险中的所有受保险人,包括共同保险的家庭成员。所有具有户籍的公民都应当参加护理保险。

护理保险应当贯彻这样几个原则:保险原则、供养原则和救济原则。[11]按照保险原则提供待遇,是指如果社会保险成员缴纳了社会保险的保险费,那么他们将通过社会保险获得待遇,社会保险资金主要通过征收保险费筹集,但是国家也提供津贴;按照供养原则提供待遇,是指如果人们为社会作出过特殊牺牲和贡献,那么他们将通过官方获得供养(公务员供养、战争受损害者和士兵供养、因接种疫苗受损害者和因暴力行为受损害者的赔偿),供养资金由国家从税收资金中支付;按照救济原则提供待遇,是指如果人们不能从社会保险或官方供养中获得待遇或者获得的待遇不能满足需要,那么他们将通过社会救济获得待遇,社会救济资金从国家税收中支付。以德国为例,1997年国家为社会保障支出12361亿马克,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4.9%。[12]

(二)护理保险对象的确定。公务员和军人应当由国家负责,他们患病和需要护理时有专门人员负责并承担有关费用。除此之外的所有公民则纳入法定护理保险体系。可按照年龄将其分类:如65岁以上的人为第一梯队被保险者, 一定年龄以上至65岁以下的医疗保险加入者为第二梯队被保险者,从而区分保费支给范围、交费负担和交费方法。

(三)护理申请及认定。要想享受护理,必须接受保险者的认定,即先由被保险者提出申请,保险者根据申请派专门人员进行访问调查,由审查委员会进行最终审议,最后得出是否需要护理以及需要何等程度的护理。对认定结果不服可以向上一级设立的护理保险审查会提出申诉。如果认定需要护理,则由保险者派专人制定服务计划;如需要在家接受护理,则由家庭护理支援事业者所属护理专门人员负责进行;如利用设施,则由保险设施所属专门人员进行。

(四)保费支给及费用负担。对此,可借鉴日本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保费支给根据在家服务与设施服务有所区别。在家服务大体上可分为临时服务、全天服务和特别症对应服务三大类,其中每一类又可分为更细的项目。另外还有货给用具、福利用具购入费及住宅改修费等,共有15种服务,其中除福利用具购入费和住宅改修费是把现金支给个人外,其他各项都以服务形式支付。设施服务中,有护理老人福利设施(特别养护老人之家),护理老人保健设施及护理疗养型医疗设施共三种,总称护理保险设施。[13]

(五)服务提供机关和服务报酬。原则上由各省、市、自治区的事业单位和设施来提供服务,而这些机关首先要具备法人资格,同时人员配备、设施、经营条件上符合各省、市、自治区的规定。经营在家服务的,有时即使不具备法人资格,但如果基本符合条件,经各市(县)镇村保险者的认可也可以从事,服务报酬由保险者支付。对于山区等偏远地区,条件还可以放得更宽一些。

(六)不服申诉及特别实施对策。被保险者如果对进行的护理认定、保险支给额度、保费征收等不服,可以向各省、市、自治区设立的护理保险审查委员会提出审查请求。护理审查委员会由社保机构代表、被保险者代表和公益代表三方组成的。当然,根据具体情况,该机构成员可以做适当调整。

(七)具体实施办法。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目前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的现实情况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尤其是城市和农牧区的经济发展不均衡,分地区、分行业、分人群采取几种不同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其一,在诸如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及其高收入人群及行业中,可推行商业性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商业长期护理保险的保费较高,要求投保人有足够的可支配收入。以最近推出的“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为例,30岁女性,保额10万元,缴费期为20年,年缴保费需7600元。像这么高的费用,不是城镇一般收入人群和农村大多数人所能承担的,因此这种模式只能满足部分人的需要。[14]其二,在西部民族地区各县市的城市人口中,可以推行个人、企业、政府共同承担护理费用的保险制度模式。其三,在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和绝对贫困的农牧区及相关人群中,宜推行由政府全部负担的长期护理保险模式。建议将该部分护理费用纳入基层组织的财政预算,并加大对当地基层组织的财政支持,鼓励并财政支持基层建立各种类型的护理中心,并鼓励社会互助。

三、简短的结语

笔者认为,国家应该提供这样的一种保险法律制度: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卧有所理,使每个已达法定年龄之老年人真正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该制度的制定不能是朝令夕改式的草案,亦不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堆砌,而是确实践行“依法治国”的方略。为此,有必要以地方法规、规章等形式制定符合西部民族地区实际的《社会护理保险办法》,从而从制度上保障“孝顺”这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西部民族地区的每个社会主体都能享受“尽孝”的心理满足感,从而在制度上保障“和谐西部民族地区”的构建。须知“和谐西部民族地区”之构建绝非仅限于几幢大楼、大厦、高速公路等硬环境的建设,社会和谐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同时还包括心理和谐、精神状态和谐。法律作为一种制度就应该起到将资源配置到最优化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树立几个典型———树立典型的制度效率明显小于直接以法律的方式明示的效率。显然,作为已经为国家做了大量贡献,且其抵御社会疾病风险、老龄风险、护理风险的能力较现代市场风险要微弱的多的老年人而言,《社会护理保险办法》的制定正当其时。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完善体制机制,强化为老服务,积极应对老年人口增长高峰[N].人民日报,2009-2-7,(02).

[2] 王.2030年后中国老年人口比例逾24% ,将超过美国[N].环球时报,2009-4-23,(06).

[3] 郭志仪,曹建云.2006-2050 年西藏人口发展趋势预测[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4):11.

[4] 蒋虹.论发展我国长期护理保险[J].保险研究,2006,(10):38.

[5] 韦公远.美国的长期护理保险[J]. 金融经济,2006,(7):48-49.

[6] 方乐华.日本社会保险立法的演变及最新动向[J].华东政法学院学报,1999,(5):49-50.

[7] 李光勇.试析日本社会护理保险制度建立的原因[J].现代日本经济,2003,(2):43-46.

[8] [德]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论及社会保障法的其他领域[M].刘翠霄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52.

[9] [德]布吕姆.德国社会福利法导论[A].德国技术合作公司、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德劳动和社会法合作文集(1996-1999)[C].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51.

[10] [德]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论及社会保障法的其他领域[M].刘翠霄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52.

[11] [德]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论及社会保障法的其他领域[M].刘翠霄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5.

[12] [德]霍尔斯特·杰格尔.社会保险入门———论及社会保障法的其他领域[M].刘翠霄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6.

[13] 赵立新,周秀芹.日本护理保险法析议[J]思想战线,2002(2):126-127.

[14] 中国唯一一款长期护理保险:全无忧长期护理个人健康保险条款 2010-9-02.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学院法学院)

作者:李春斌

上一篇:实验教学视角下高中化学论文下一篇:家居服务机器人工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