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信息技术小论文

2022-05-14

想必大家在写论文的时候都会遇到烦恼,小编特意整理了一些《高中生信息技术小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生”不同。“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

第一篇:高中生信息技术小论文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刍议

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学校教学也随之日益现代化,其标志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地运用信息技术于各学科教学。但也由此产生信息技术怎样与各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问题,简称“课程整合”。怎样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于各学科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问题。为此,本文从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相整合来谈谈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信息技术课程与中学其它课程相比较,其最大的特点是课程的教学需要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相配合。所以,容易造成一种错觉,即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地使用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似乎就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我的看法是:现代化的信息技术设备只是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而已,虽然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了它们,确能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但这并不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设备的最终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出发点不在这里。由于以前的电化教育实践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即认为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是为了帮助教师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是为了把那些抽象的概念形像化以便于学生理解。这一现象在现今的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还广泛地存在着,并且做为评价现代教育技术运用于教学是否成功的最重要的标志。显然,这种理论和实践与我们实施的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和素质教育的宗旨是背道而驰的。所以,弄清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到课程整合的成败,也说关系到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成败。对于怎样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呢?让我们通过一具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来探讨一下。

计算机网络,特别是Internet,是广大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时最感兴趣的内容之一。但是,学生对网络感兴趣主要表现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而对学习网络的相关知识则不太感兴趣。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了一堂要求学生制作场景音乐的课。其设计思想是:既然学生普遍对上网聊天感兴趣,那么就让他们制作一个在聊天时常见的场景音乐。因为场景音乐是聊天者经常用于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像化的载体,广大的学生也喜欢用这一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让他们在学习制作场景音乐的过程中,有意识和无意识地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网络部分要求掌握的知识。为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教师可设计这样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制作场景音乐这一学习任务,要求通过制作场景音乐来掌握教材要求掌握的相关知识内容

二、提供完成这一任务的参考性工作流程(以教师演示的形式出现)

1.确立一场景音乐主题。

2.根据主题收集相关材料。

3.制作场景音乐元件。要求学会使用Firework gif等软件,并在制作场景

音乐元件的过程中,掌握网页文件格式的有关知识和使用方法。

4.用QQ场景音乐软件制作场景音乐。

5.上机验证作品并完善作品。

三、学生自己制作作品,制作时,鼓励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

四、教师与学生共同讲评学生作品

五、修改完善作品

从上述教学过程可以看出: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为教学创设一种适宜教和学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中,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选择主题,搜集材料,制作元件,创作作品,整个过程全部是自己动脑、动手面完成的。虽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进行示范演示,但这只是一种导向性的演示,对学生只起到一种引导作用。

2.学生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中,接受知识的过程是一种经过自己思索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这样认为,是一种知识的还原的过程。即教材上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概念是经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而掌握的。学生掌握知识是经历了在理论概念的指导下,经过动脑、动手的感性实践而再次回到理性的过程,即所谓的知识还原过程。

3.学生的学习在师生共同创设的情境下进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了交流与合作。这就打破了原来教学模式中一般只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互动的现象,而且实现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变化给学生带来的结果是:学生不但学到了丰富的知识,而且形成了通过交流与合作而获得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是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这为将来学生进入社会获取新的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坚实的社会交际能力。这就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主要目的之一。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并不因为该门课程必须使用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而与其它学科在课程整合上有本质的区别,都必须在在教学过程中使本学科与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整合的过程中,信息技术只是教学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目的。课程的整合的关键是运用信息技术而创设一种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中,知识概念得以还原,并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而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合作交际能力等素质得以形成,这就是我们教育的方向和最终目的。

作者:吴慎勇

第二篇:我的高中化学教学小技巧

年年岁岁“书”相似,岁岁年年“生”不同。“现在的学生真是越来越难教了。”老师的抱怨也是不绝于耳,笔者也在高中化学的教育战场上摸爬滚打了好多年了,其间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呢?课程改革标准给我当头一棒,是啊,传统教学中之所以教学高耗低效,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做到“以人为本”,没能充分把握和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特点,没有因材施教,更没有针对性地去备课和教学。笔者在自己的班级中做了一些实验和尝试,在此抛砖引玉。

一、关于实验课程的教学

高中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兼工具性的学科,实验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不言而喻,它不仅能为抽象、机械的化学方程式增光添彩,而且还能化枯燥、单一的化学反应为具体、生动。高中阶段的学生,虽已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也能自主理解和解释一些一般的化学术语描述的反应或者现象,但是即便是这样,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和药品而单纯地“说实验”的做法依然是不可取的,这不仅不利于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学生的化学兴趣和热情也是一种扼杀。

相信每一个化学老师都有这样的期望:自己在台上自信、自如地演示实验过程,成功地完成实验,并宣布结果。而学生在台下,个个都是格外的热情和积极,眼睛里更是流露出了渴望、崇拜、跃跃欲试的眼神和神情。然而在高中化学教学实际中,或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或是由于学校条件限制,教师总会根据教学课时的多少情况,选择性地做一些化学实验,甚至于不做。

笔者所在的学校,条件有限,虽然有实验室,但是无论是材料还是器具上都不很充裕,基本上很少让学生动手实验。然而一些理论知识点多,课时有限的内容,学生似乎只能是死记硬背了。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很多尝试,发现借助多媒体动画讲解实验非常有效。不仅给予学生新鲜感,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综合、串联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综合知识和应用能力。

二、关于教学语言的应用

教学语言是一种艺术行为,一位语言幽默、风趣,充满激情的教师,相信没有一位学生能够抗拒。很多教师都明白教学语言对于教学效果的改善作用,但是也存在这样的困难,那就是幽默、风趣的语言,需要适当的题材和机遇。如果教育内容和生活贴近,寻找有趣的言辞和例子非常容易,反之,就难了。针对这样的情况,笔者并没有放弃对于幽默教学语言魅力的追寻。课下,我常会和学生聊天,了解他们最近都在玩什么,关注什么;在网络上搜索最近较为流行的语言、词汇等等,在和学生相处或是教学中,使用一些新鲜的网络语言,这样不仅能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还能为化学课堂创造一点幽默感和闪光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

三、关于化学口诀的编排

人们常说,化学是一门理科中的文科,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先不说化学教学中有很多的物质状态、颜色、性能和密密麻麻、堆积如山的化学方程式需要学生记忆的,再加上其他学科的学习要花费的时间,学生想要牢记这些知识确实很可怕。这时,如若我们教师能在教学中为这些知识点编写一些方便理解记忆的化学口诀,或者教给学生复杂方程式的推导过程,相信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减轻记忆的痛苦,广受欢迎。

四、关于吸睛互动的技巧

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相信每一位教师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教师抛出问题,学生则是低下头,祈求着不要叫我。而当教师自问自答之后,学生则一脸轻松地抬起头来。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应该明确这一点,在教学预设时,要备学生,了解学生想要知道什么,对什么感兴趣,这样才能备出能够吸引学生眼球的教学设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引入生活实例或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和讨论等。

作者:陈立新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中“思辨型小论坛”的研究

摘 要:地理是一门主要研究地球表面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学科。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地理现象的观察和分析教学,同时要为学生提供“质疑—思辨—求证”的学习平台,引导学生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型小论坛”作为学生表达自我观点、举证分析地理现象的平台,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发挥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重要作用。文章将基于“思辨型小论坛”的概述,对其具体运用路径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中地理;“思辨型小论坛”;思维品质

引 言

高中地理学科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许多学生在学习这门课时感到很困难,认为很多知识点难以理解。因此,有人提出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入“思辨型小论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辩论,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使其更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的内涵。下面,笔者将基于“思辨型小论坛”的基本概述,对其具体运用路径进行探究。

一、“思辨型小论坛”的概述

思辨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对学生提出的新要求,其目标是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1]。

思辨性思维是理性研究、科学决策与学习创新的核心能力,也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途径。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地理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思维训练平台,使其在“质疑—求证—判断”学习模型的引导下,对地理学科中的各种现象进行分析和质疑;而后可以通过整合教材内容及实验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求证基本现象,使学生从具体的地理现象探究中提升思辨性思维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思辨性思维是高中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在学习中敢于质疑、大胆创新,进而在思辨中形成独特的地理认知。

思辨就是思考问题、辨析问题,而思辨教学就是培养学生认识、分析、推理、判断、鉴别等方面的能力,并使学生通过“思辨型小论坛”这个平台将自我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及学到的知识表达出来,而后通过论坛中的相互辨析形成更加清晰的逻辑思维结构,为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思辨型小论坛”的实践路径

(一)巧设问题,为开展“思辨型小论坛”做准备

开展“思辨型小论坛”的基础是学生存在疑惑,因此,在开展高中地理教学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学习情况将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呈现在“思辨型小论坛”上,以使学生在辨析中提升整体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气压带、风带与气候”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让他们结合以前学习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运动的原理,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联系与区别,使学生在“小论坛”上自由表达对气压带和风带变化的认知,进而使学生发散思维,为深入理解地理知识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观点的差异及表述不规范的内容提出指导意见,或者通过设问的方式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进而实现优化教学效果的目标。

(二)层层探究,提升学生思辨性思维能力

思辨性思维是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理性反思思维,也是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及求证意识的重要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对所发现的问题和证据进行分析,并提出初步的解決办法。思辨性思维培养以杜威的反省思维理论为基础,以质疑和求证两大要素为内容,使学生在反思和质疑中分析客观事实,并以客观事实和证据为基础,做出合理的论证和判断[2]。思辨思维本身是中性的,并不是对所有理论的推翻重建,而是以已经存在的观点为基础的思辨性思考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质疑—求证—判断”学习模型强调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并让他们对已存在的观点进行理性探讨,同时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观点尚未得到论证之前不能马上接受或反对,这实际上就是延迟判断。要想形成思辨性思维,学生需要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收集证据,并进行检验和论证,然后做出正确判断,即学生不仅需要有质疑精神,还需要落实好实践活动。

例如,在讲授“水循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将“如何才能合理地利用水资源”这一问题作为“思辨型小论坛”的辩论主题,然后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者做一些小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如果有学生无法理解或验证的问题,教师可以适时引导,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加深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三)勇于质疑,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

开展“思辨型小论坛”,不仅要让学生“思”,还要让学生“辨”。在高中地理“思辨型小论坛”上,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包括质疑课本、质疑标准、质疑教师、质疑同学、质疑自己,还要鼓励学生敢于与同学、教师、课本争议,使学生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进而获得宝贵的学习体验。

例如,教学“天气系统”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认识的常见天气,有的学生会回答阴天、雨天、多云等,而一些进行了课前预习的学生会回答气旋、反气旋这样的地理专业名词。这时,课堂上就会出现一些质疑,有的学生认为气旋和反气旋不是天气。面对学生的争论,教师应鼓励学生将质疑进行到底。通过阅读课本,学生发现同学说得没有错,气旋、反气旋是对天气系统气流状况的描述。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学会辩证地思考问题,并打破常规思维的限制,勇敢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而为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思辨性思维的本质就是能提出适当的问题,做出合理的论证。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合作讨论来分析问题,进而做出合理的、恰当的思维判断。在“思辨型小论坛”中,教师可以借助大量的图片及音频资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基于地理学原理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此培养学生的思辨意识。例如,基于地表形态立体模型(见图1)设计四个水平截面动态演示图,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同一条水平截面与地球表面相交曲线上的各点(A、B、C、D)海拔高度有何特点?(2)相邻两个水平截面的相对高度有何特点?(探究结论:A、B、C、D各点海拔110m,同线等高,即等高线)学生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感知不同地理环境下数值统计实际上就是等高距。由于学生的地理基础不同,在认知上存在差异,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极易出现分歧,教师应抓住这些契机来引导学生辩论,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结 语

总而言之,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融入“思辨型小论坛”能够使学生在问题探究—思辨—求证的过程中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学生需要对问题展开思考和辨析,进而有效提高整体辩证思维能力。同时,学生也需要大胆地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对他人观点的质疑,勇于突破思维局限,进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地理知识的本质。

[参考文献]

张志雄.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下高中地理辩论课堂的探索[J].热带地貌,2017,38(02):66-70.

杨志川,李子蓉.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地理课堂活动[J].教育教学论坛,2014(48):248-250.

作者简介:朱闻华(1981.11-),女,江苏启东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

作者:朱闻华

上一篇: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下一篇:酒店服务主题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