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2022-05-14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员工职业心态,提高员工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立足外资企业特点,提出有关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现状及对策。关键词: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沟通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营商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外资企业数量发展也在不断增加。

第一篇:人际关系与沟通的论文

医患沟通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探讨

[摘要]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范畴,有效的沟通对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作用。医患关系既体现在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道德修养、言行举止等方面,也体现在技术、管理层面上。了解和探究医患关系不和谐的影响因素,正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赢取患方和社会的尊重和信任,掌握和运用好医患沟通的技巧,建立有效的医患沟通,最大限度地帮助到患者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础。

[关键词] 医患沟通;和谐关系

[Key words] Medical trouble communication;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医患沟通,是指在医疗卫生和保健工作中,医患双方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以医方为主导,通过各有特征的全方位信息的多途径交流,科学指引诊治患者疾病,使医患双方形成共识并建立信任合作关系,达到维护人类健康的目的[1]。医患沟通最大的功能是在提高诊疗技术与人文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取得患者和社会的信任与合作,促进医患关系和谐,推动医学事业与社会文明共同进步发展。广义的医患关系是全面改善医患关系应更重视的,即医务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医疗行政和后勤人员等)与患者一方(包括患者本人、患者的亲属、监护人、单位组织等)之间的关系。

1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现实意义

医患之间存在的沟通矛盾是当今社会复杂医患关系矛盾现象中必须理性对待和妥善处理的关键一环。党中央提出了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努力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无疑成为医疗机构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2当今社会医患关系亟待改善

卫生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 医疗过程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医学的未知性、人与人的差异性及医疗环节的复杂性使得医疗风险时时处处存在。医疗服务中出现的医患对立状态违背了医改的初衷,也与社会利益和群众愿望相背离。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的评价是:“现在我国的医患关系处于极不正常的状态,是我国历史上最严重的时期,在国际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这样的医患关系”。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被提上日程。

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进行医患沟通

在如今医患关系愈来愈紧张的状况下,“杀医”、“伤医”事件频繁上演,医患矛盾加剧,发生在医院的恶性事件严重影响了医院的正常工作,也挫伤了医务人员从医的信心。发生医患纠纷后,医和患的权益都没有受到应有的保护,医患双方的沟通显得更加必要和重要。——医者如何从医?如果我们能较好地回答并解决这个问题,医患关系紧张带来的一系列矛盾自然会大幅度减少[2]。

3.1 准确收集信息,便于正确诊断

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在于了解、获取各自所需的信息,在疾病的诊治方面达成一致意见。首先收集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研究,作出初步诊断。这时的沟通越多, 交流获得的信息就越全面, 诊断正确率就越高,更利于双方意见高度契合。

3.2 医患沟通是临床治疗的需要

为了确保治疗的正确和及时,医务人员随时都要与患者及家属沟通病情的变化、动态性的诊断,准确掌握病情信息,维护患者知情权,征求患者及家属的意见,及时施以不断的心理支持和积极的影响,增强医患合作性与患者的依从性。

3.3 医患沟通是医疗服务工作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世界卫生组织曾做过一项调查:当患者诉说症状时,平均19 s就被医生打断了[3]。保障患者知情权益,鼓励患者参与医疗的过程是完成医患之间的无缝隙沟通、达成一致性意见、构建医患合作信任关系的过程。在沟通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患者看作是一个整体的社会人,处处以患者为中心,多考虑患者的需求,尽量满足其合理要求,建立起彼此信任、共同合作的伙伴关系。有效的医患沟通在今后的医患关系发展中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同时也体现了医务人员医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4]。

3.4 避免和妥善解决医患纠纷

随着社会进步和人们维权意识的增强,医疗过程中的风险和种种不确定因素随时存在,医患纠纷不会被“消灭”。有研究显示,多数医疗纠纷并不是因医疗技术引发,而是由于医患沟通障碍导致患者或家属不满所引起的[5]。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交往过程中要注意沟通方式和技巧,面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法,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或多或少存在沟通不良或沟通无效的现象,这也是引起许多医患纠纷的根本原因所在。

3.5 有效的医患沟通是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一种体现,有利于培养医务人员关爱患者的意识

在美国,医患沟通是医生必备的临床技能之一,也是医学生的必修课程[6]。沟通是一种能力,医务人员应该学会换位思考,学会观察,在整个诊疗过程中践行“同理心”,在语言组织方面要综合考虑患方情况,与不同的患者沟通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掌握沟通技巧,提升沟通艺术,对医患关系进行良好的运作和管理,利于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成为顺畅医患关系的润滑剂。

3.6 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医患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体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提高效率、合理定价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经济基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还要依靠良好的医患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信任和爱戴的医院才会有更多的就医者。

3.7医学发展离不开医患沟通

现代医学高精尖仪器设备在临床的广泛应用,“人机对话”似乎成为主流,医师更多依赖仪器设备的检查结果,与患者的信息交流、对病情的综合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能力明显减少降低,为更好地适应和促进医学发展,加强医务人员沟通意识和训练显得日益重要。

4 和谐的医患关系成为倡导主流

医患关系的现状在总体和主流和谐之中也存在局部的不和谐,大的和谐之中存在小的不和谐[7]。因此,对医患关系的现状应审慎客观地看待,既不过分夸大渲染其中的问题和矛盾,又要从根本上认识存在的不和谐问题,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寻找原因,逐步化解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医患关系局部不和谐除了医者和患者两个方面的原因之外,复杂的社会因素也是导致医患关系局部不和谐的重要原因[8],因此,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推进和谐医院建设,共建和谐社会应做到:

4.1 深化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坚持政府主导,政府负有重要“中间人”的职责:(1)推进医疗卫生事业科学发展,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体系;(2)科学规划和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健全医疗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优化服务结构,扩大医疗服务有效供给,缓解医患双方的供需矛盾;(3)以医务人员理想信念、道德观念、法制意识为主旨,加强“廉洁从政、廉洁行医”教育,培养锻炼精于专业、诚于品德、奉献社会、服务人民的高素质医疗卫生队伍;(4)逐步缩小医患之间医学信息不对称的差距,强化医疗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引导患者正确认识医疗服务的高风险特点,尊重医学规律,尊重医生,用法律保护自己,自觉维护医疗秩序;(5)严格医疗服务监管,严厉打击蓄意破坏医疗正常秩序的行为,创造安全、和谐的执业环境和服务环境;(6)进一步完善有关卫生相关的法规和制度;(7)要让医务人员得到应有的待遇,尤其是一线人员付出和享受的待遇严重不成比例。

4.2科学的管理对促进医疗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医院应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中起到主导、主体和主要的作用,在决策和行动上均以公共利益为前提,树立起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声誉意识、沟通意识等,具体应当做到:(1)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严格规范医疗行为,维护医疗卫生行业形象;(2)积极构建健康向上的医院文化,提高广大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牢固树立“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服务理念;(3)在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方面建章立制,确保各项制度落到实处;(4)重视学习型医院的建设,倡导良好的学风,不断提高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5)加强医疗机构经营管理,深化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平安医院建设活动和开展等级医院评审等,持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6)医院管理层对职工进行医患沟通技能的培训应成为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必不可少的专项内容。

4.3 强化沟通意识,提高沟通能力和技巧

良好的人际沟通和医学会谈技能是医学人文服务必不可少的。调查表明,85.3%的医生认为医患关系紧张原因在于沟通太少,58.5%的病人认为缺少沟通(医生看病时间太短等)[9]。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还需要各方不断地努力。(1)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2)落实院务公开制度,公开医疗费用的使用情况;(3)通过典型案例教育强化医务人员风险防范意识,提高防范和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防范医疗纠纷的发生;(4)通过满意度调查、召开患者座谈会、畅通医院投诉渠道等多种形式,征求患者的意见,持续改进工作。

4.4. 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10]

依法依纪严肃处理违法违纪行为,决不姑息迁就。广泛开展学习宣传“九不准”,认真抓好贯彻执行、坚决查处违规行为、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大力弘扬新风正气、严格落实责任制。

4.5 加强对优秀医务人员先进事迹的宣传

特别是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面临生死考验的关键时刻,对医务人员所表现出来的职业精神、道德风貌要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在社会上树立起良好的医务人员形象,赢得社会各界的尊重和信赖。

4.6 将医患沟通推上医疗服务前沿和医学教育舞台

优化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结构体系,注重医学人才人文素养的培养。长期以来,我国的医学教育相对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忽略了高级医学人才的人文精神教育,医学人文实践能力一直较弱,创设医患沟通课程,有利于培养现代医学人才的实践能力。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福冈宣言》中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共鸣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医患沟通技能的培养可以提高医学生和医生的临床技能。

4.7 提高国民整体人文素质

我国的应试教育体系忽视了国民素质教育,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显得先天不足[11]。在患者中,人文素质不高的人群以贫困农民、失业或无业人员及被社会保障的社会弱势群体为主。他们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较低,受教育程度也相对较低,当收入分配差距越来越大时,他们的心理极易不平衡,在他们中间发生医患矛盾的比例也较大,冲突性也最大[12],甚至有的地方流传着“要致富,找医院”的患者“经验”。因此,提高国民的人文素质对改善医患关系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医患关系作为我国社会现存的较为紧张对立的关系之一,已经实实在在地摆在了社会、政府和广大医患的面前,不得不引起大家更多的思考——加强医患沟通,提高沟通能力,总体上虽然可以缓和、缓解这种对立,但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这一定不是唯一的手段。关键的是,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重视教育等入手,如增加必要的政府投入、公平分配医疗资源、建立普遍的信任感、提高医务人员待遇、提高国民素质、重视人文教育等方面,才能让这种十分头疼的对立随改革发展的脚步而逐步消散,什么时候医患对立关系得到了有效缓解,我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真正可谓卓有成效。

[参考文献]

[1] 王锦帆. 医患沟通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15.

[2] 王锦帆. 关于我国医患沟通内涵与目的的思考[J]. 中国医院管理,2007,27(3):28-29.

[3] 贾秀萍. 医疗质量营销手段初探[J]. 中国卫生经济,2005, 24(11):70-71.

[4] 陈宝军.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有效途径[EB/OL]. http://www.crd.net.cn/2014-09/19/content_13299676.htm.2014-09-19.

[5] 高翠霞,朵皓英. 院办接待医疗投诉原因与对策[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9):4683.

[6] 王烜,夏国栋,邓明明,等. 医患沟通——医学生必备的素质[J]. 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5):101-102.

[7] 高强. 医患携手共建和谐[N]. 健康报,2008-01-03(3).

[8] 梁建业,李永泽,韩彦苹,等.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相关问题分析[J]. 医院管理论坛,2009,26(2):23-27.

[9] 潘传德,王建华. 医患双方对医患关系认知差异性的调查分析[J]. 医学与哲学,2005,26(23):63-64.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通知 [EB/OL]. http://www.nhfpc.gov.cn/jcj/s7692/201312/09bd7a8be8f8420d91997a0041aa868e.shtml.2013-12-26.

[11] 王锦帆. 论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重建[J]. 中国医院管理,2006,26(8):5-8.

[12] 王锦帆. 医患沟通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54.

(收稿日期:2014-10-31)

作者:柴玉英 苗青

第二篇:浅谈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

摘要: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员工职业心态,提高员工凝聚力的重要体现。本文立足外资企业特点,提出有关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现状及对策。

关键词: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沟通

随着我国市场的不断开放,营商环境的日益改善,中国对外资吸引力不断增强,我国外资企业数量发展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商务部发布最新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国新设外资企业超过2.3万家,增长47.9%,累计设立超过106万家。外资企业相较于其他企业,有着自身的体制和管理模式特殊性,外资企业良好的工作环境,对于激发员工热情,提高团队凝聚力有着重要意义。而外资企业的环境要素包含多个方面,企业人际关系又是重要内容之一,构建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有利于在企业形成更加和谐、融洽、高效的环境氛围,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感。

一、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的意义

(一)保障企业各项工作顺利运行

企业人际关系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很多方面都有密切关系,所谓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在社会工作、生活中交往与相处的相互关系。科学合理的人际关系应当是一种新型的、亲密的、合作型的共事关系。企业人际关系还表现在它的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由于员工在企业里的社会地位、教育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特性等方面都存在许多差异,因此人际关系呈明显的层次性。这一层次与那一层次因为心理距离较大,必然经常要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解决这些矛盾就需要去协调。协调得好,就能使双方心理相容,引发员工积极的行为;反之,则会拉大双方的心理距离,使员工产生消极行为。做好员工关系管理,能减少企业内部员工之间的矛盾,保证各项工作事物能顺利完成。发挥员工人际关系管理的作用,也能有效挖掘员工的潜力,减少员工的不满,提高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主动性,保证企业运转的内部动力。

(二)有助于实现人力资源优化配置

良好的员工人际关系,在外资企业中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可以让员工和岗位更好地相匹配,让人和事更合理地相对应。在企业,不同员工的专长也不尽相同,不同岗位、不同业务,对胜任的员工要求是不一样的。借助科学的员工关系管理,能够很好地解决员工和岗位、人力和物力之间的匹配问题。

(三)有利于提升员工思想境界

人际关系具有“一致性”的特点,人们在企业的日常交往中,一般会主动寻找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相近或相一致的同事,作为发展和扩大自己人际关系力量的对象。同时,人际关系群体也时刻在物色和接納新的“知音”。因此,和谐的、进步的、高尚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是一种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的积极作用。企业一旦具有了这种人际关系,员工的思想境界就会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会更加诚实守信、忠于企业,自觉把自己与企业视为命运共同体,以“企兴我荣、企衰我耻”为己任,积极投身企业生产经营和改革发展,努力发挥主人翁作用。

(四)有利于稳定员工队伍

构建和谐企业,必须维护企业、尤其是员工队伍的稳定。稳定是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员工队伍的稳定,构建和谐企业无从谈起。对于任何企业来讲,如果员工之间缺乏团结合作和正常沟通,员工队伍中间就会出现一定的离心力倾向,正所谓“行为失谐,尚可挽正。人际失谐,百事无成”。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稳定员工队伍,需要营造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

二、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和沟通的基本原则

(一)全员参与的原则

所谓全员参与原则,即要求组织成员了解组织目标、计划及所涉及到的相关人员的工作关系,树立与他人配合工作是本分而非额外负担的观念,从而自觉、主动地相互沟通协调,搞好关系。

(二)及时协调原则

外资企业管理者在制定工作计划时吗,应充分考虑各项工作之间的协调关系,并提前拟订方案和措施。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管理者应对可能发生的员工关系问题保持警觉,一旦发现,要以适当的方式迅速介入处理。

(三)连续性原则

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过程中,要根据事务的发展顺序不断中跟进,在某一环节出现间题或停滞不前,就要追随工作的发展不断协调。

(四)直接接触原则

所谓直接接触原则,包含几个方面含义,一是企业管理者在协调各个部门或各成员之间的工作关系时,一般情况下应与被协调者直接接触,保证信息准确,可以在深入解决思想和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妥善协调,特别是在关键问题上,直接接触会使协调更准确,避免节外生枝而延误时机。二是尽可能使几方被协调者直接接触,这样既可以使意见摆到桌面上来,又可以使当事者进行感情上的交流,增强人际关系。

三、外资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策略

(一)正确认识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重要性

作为外资企业,要充分认识到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一方面,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另一方面,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能够促进企业环境氛围得到一定改善,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凝聚力,促进员工形成更高的价值产出。在此基础上,外资企业要充分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改变过去“唯业绩之上”的理念,要将员工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到企业管理实践中。一是要将员工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工作作为一项考核内容纳入到部门或者团队的管理质量考核中,通过考核工具促进相关管理人员引起重视。二是要建立起企业的员工协调与沟通常态化机制,改变过去员工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零散化、拼盘化现象,使得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能够和企业管理工作持续融合。

(二)加强干部员工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

外资企业在加强员工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过程中,要将加强干部员工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开展。一是要改变很多外资企业管理人员热衷于照搬西方管理学,不深入基层,不倾听基层员工呼声,不了解基层员工诉求的习惯性思维,引导外资企业管理人员加强和基层员工的沟通交流,加强对基层员工诉求的重视和回应,并积极深入基层员工中间开展调研,能够进一步和员工产生共情。二是要将西方管理学中的管理理念和我国的“民主集中制”相结合,切忌“一言堂”,在一些重要事项,尤其是涉及到员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项上和员工进行沟通协商,充分尊重员工意见,在取得共识的基础上执行和实施。

(三)丰富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载体

面对多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催生的人们思想观念和信息获取习惯的改变,作为企业,在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实践过程中,要结合当下员工的习惯和爱好,不断丰富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载体,创新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的形式。除了传统的面对面谈心和交流,还可以组织一些形式更加多样和愉快的活动,比如茶话会、主题交流会、员工演讲比赛、辩论式等等,或者是一些有助于促进员工相互沟通交流的小游戏如“真心话大冒险”等,让员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诉求,增进和企业的对话。

(四)加强对特殊群体的沟通交流

在外资企业,也有一些特殊群体,需要加强重视,并做好和他们的沟通交流,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刚刚入职的新员工,这部分员工由于刚刚切入到新环境,对于公司的整体氛围、管理模式、待遇薪酬等有着比较敏感的察觉,通过和他们交流沟通,能够了解新员工的诉求和期待,降低人才流失率。还有一类是企业提交离职报告的人员,这部分员工比较敢于表达对于企业的真实意见和建议,通过和他们交流,能够更加客观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改善员工职业心态,提高员工凝聚力的重要体现。尤其是外资企业,在工作环境和管理模式上本身相较于企业类型企业就有一定的特殊性,更应当要重视企业人际关系协调与沟通工作,积极构建良好的企业人际关系,促进企业形成更加和谐、融洽、高效的环境氛围,增强员工对于企业环境的认同和归属感。本文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了相应探讨,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甜甜,王相平. 员工关系管理研究——基于企业多元用工形式[J]. 现代商贸工业,2013,25(04):95-96.

[2] 赵丽丽.外资企业员工关系有效管理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7,(07):63-64.

[3]罗良翌.外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沟通协调机制的运用[J].企业导报,2017,(10) :63-64.

作者简介:蒋鑫(1985.11-),女,湖南岳阳,本科,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作者:蒋鑫

第三篇:教师的沟通满意感、组织认同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摘 要: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与组织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的知觉。该文通过对700名教师施测Mael & Tetrick组织认同问卷、沟通满意感问卷和一般健康问卷,得出以下结论:1)沟通满意感能够正向的预测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2)沟通满意感能够正向的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3)组织认同对于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

关键词:组织认同;沟通满意感;心理健康

1 引言

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个体与组织具有一致性或从属于组织的知觉[1]。当个体认同于组织时,他就倾向于把自己与组织联系起来,组织的声望就是他的声望,组织的命运就是他的命运,组织的目标就是他的目标,组织的成功或失败就是他的成功或失败。教师的组织认同就是教师对其所属学校的认同,是指教师与其所属学校心理联结的水平,亦即教师依据所属学校的独特的、核心的、持久的特征来进行自己定义的程度。

沟通是组织管理中的常见现象,任何组织的任何管理工作都离不开沟通。现有的研究表明,组织沟通与一系列的组织后果变量相关,如工作满意感、离职意向等[2]。在沟通与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中,组织中的沟通气氛和沟通内容是学者们经常关注的重点,如Smidts,et al(2001)的研究结果表明,沟通内容和沟通信息都是个体组织认同水平的有效预测变量,沟通气氛能够完全中介充分的组织信息和充分的个人信息对于组织认同的预测作用[3]。最近,Bartels(2007)将组织中沟通气氛细化为群体水平上的沟通气氛和部门水平上的沟通气氛,结果发现这两种沟通气氛,通过不同的路径而最终提高个体的组织认同水平[4]。组织中的沟通内容与沟通气氛等要素对于个体的影响最终都反应在员工的沟通满意感上[5],因此,要考察组织沟通与个体组织认同的关系,最简洁的方法就是直接对员工的沟通满意感和组织认同水平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对两者的关系加以深入分析。Nakra(2006)的研究发现,员工对于组织的沟通满意感总分及其各个维度(个人反馈、沟通气氛、媒介质量、组织视角、管理沟通)都与组织认同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6]。已有研究在对沟通满意感的测量中,主要关注于个体的总体沟通满意感和对于不同沟通内容的满意感,而忽视了与不同对象沟通过程中的满意感。依据利益相关者理论[7],要考察个体的沟通满意感,不仅要了解个体的总体满意感,还应当考察个体与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沟通情况及其伴随的心理体验。研究的首要目的,就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对教师的沟通满意感状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教师的沟通满意感对其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组织认同与其后果变量的研究中,Harris & Cameron(2005)的调查结果发现,组织认同能够积极的正向预测个体的自我效能,但对于自尊和生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8]。而Wegge,et al(2006)的研究则表明,组织认同的水平越高,个体的健康抱怨越少,感耗竭和人格解体的程度越低,而报告的成就感也就越高[9]。考虑到自我效能、自尊、生活满意感和工作倦怠都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研究的第二个目的就是在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解的基础上,考察组织认同和沟通满意感对其的影响作用。

2 研究方法

2.1 被试

调查的对象为来自河南省范围内的教师,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问卷628份,回收率为90%。剔除基本信息不全、问卷回答不完整以及重复题上作答相差大于1(问卷为5级计分)的问卷后,保留下来的有效问卷为545份(有效率为87%)。在有效被试中,男186人(34.1%),女359人(65.9%);幼儿园教师174(31.9%),小学教师99人(18.2%),初中教师71人(13.0%),高中或职业中专教师201人(36.9%);中专学历者85人({15.6%}),大专学历者157人(28.8%),本科及其以上学历者303人(55.6%)。平均年龄为31.99±8.58岁,平均工作年限为12.09±8.07年。

2.2 工具

Mael & Tetrick(1992)组织认同问卷。该问卷由申继亮等(2007)所修订,共包括6个项目,如“我所在学校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问卷采用5级计分,分值越高,个体对于学校的认同水平也越高。研究表明,该组织认同问卷在教师样本中的信效度指标达到了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以运用于当前的研究[10]

沟通满意感问卷。所采用的沟通满意感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基础之上的自编问卷,共包括4个项目,分别为“我与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学校同事的沟通状况令我满意”,要求被试在“非常不符合”和“非常符合”之间进行从“1”到“5”的选择。沟通满意感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0。

心理健康问卷。采用GHQ-12来测量被试的一般健康情况。该问卷被广泛用于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在职业人群中应用的信度和效度都已得到验证[11]。该问卷共包括12个项目,采用4级记分,从“从不”计1分到“经常”计4分,得分范围在12分和48分之间,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该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α系数为0.71。

2.3 施测与统计处理

研究被试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联系调查学校,利用所调查学校每周一次的例会时间对全体教师进行集体施测;二是利用中小学教师为了解决学历问题而参加的自学考试、函授学习和研究生课程班的集中学习时间,进行集体施测,将调查结果用Foxpro6.0进行管理,采用Spss11.5和Amos7.0进行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教师组织认同、沟通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

在样本545名教师中,组织认同的均分为4.28±0.69,远高于理论均数3,表明教师的组织认同状况较好。调查样本沟通满意感的均分为3.92±0.70,高于理论均数3,表明教师的总体沟通满意感较为理想。与学生沟通的满意感最高(4.18±0.85),其次为与同事的沟通满意感(4.14±0.87),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满意感较低(3.83±1.03),而与学校领导的沟通满意感最低(3.54±1.17)。统计检验表明,除学生沟通满意感和同事沟通满意感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外,其它沟通满意感两两之间的差异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

表1列出了被试在一般健康问卷上的回答结果,前6项为积极性项目,回答为“很少”或“从不”者视为异常;后6项为消极性项目,回答“经常”或“有时”者视为异常。由表2可知,教师在消极性项目上出现问题的比率较大,在第2、5、6、9、10项的异常率分别高达62.0%、50.3%、54.3%、60.3%和40.0%。统计表明,545名教师一般健康问卷平均分值为24.46±4.24,总分超过分界值(27分)者有135人,心理状况不佳检出率为24.8%。

3.2 教师组织认同、沟通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

由表2可知,不同来源的沟通满意感内部以及其与教师的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均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教师组织认同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不显著。

3.3 沟通满意感对教师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回归分析

以教师的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和不同来源的沟通满意感为自变量,分别以教师的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为因变量,进行层次回归分析。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3。

4 讨论

4.1 教师组织认同、沟通满意感和心理健康的基本状况

研究发现,教师组织认同的均分为4.28±0.69,考虑到研究采用的是5级计分,应该说教师的组织认同状况是非常理想的,表明从总体来看,教师都对所属的学校持一种积极性的评价,愿意采用学校的特征来进行自我定义,具有较高的自我同一性和组织同一性相一致的感觉,“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观念深入人心。

教师总体沟通满意感的均分为3.92±0.70,但不同来源的沟通满意感水平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别,教师与学生和同事之间的沟通满意感较高,但与学生家长和学校领导之间的沟通满意感稍低。在目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条件下,教师与学生家长的沟通深度有限,可能是导致其沟通满意感略低的原因。另外,教师对于与学校领导之间沟通的满意感不高,表明学校的管理工作还有待于提高,说明学校领导应当多关心教师,主动发起自上而下的沟通行为,了解教师的工作与生活状况,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质量,进而才能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对国内168所学校的 2292 名教师的调查中发现,有 51.23% 的教师存在有心理问题[12]。上海市重点课题组对3055 名教师的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为48%,其中12%有明显心理症状,2%有较为严重的心理症状[13]。调查结果虽然与上述研究结果在具体数值上有所差别,但这些数字一致表明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积极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4.2 沟通满意感对教师的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于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已被广为接受的定义是“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能影响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被组织目标的实现所影响的个人或群体”[14]。从这个定义出发,在群体讨论的基础上,把教师的利益相关者界定为领导、学生、家长和同事四个方面,从而对教师的沟通满意感进行考察。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沟通满意感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发现,来自于领导和学生的沟通满意感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和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影响,而来自于同事的沟通满意感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和心理健康具有最强的预测作用,但来自于家长的沟通满意感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和心理健康没有显著的影响(p>0.05)。上述结果一方面支持了Nakra(2006)的研究结果,但与其研究相比,研究的特点在于没有简单的考察被试的总体沟通满意感,而是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教师的沟通满意感从来源方面进行了区分,进而对教师沟通满意感与其组织认同水平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沟通满意感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的预测作用是不同的,进而发现,沟通满意感的这种来源效应也体现在对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预测之中。这一结果不仅支持了研究的假设,同时也证明了采用相关利益者理论区分不同来源来进行教师沟通满意感测量的重要性。研究也发现,来自于家长的沟通满意感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水平和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不显著,这可能是家长处于教师所在组织——学校之外,家长与教师的沟通频率不高,深度有限的缘故。

总之,教育管理和学校管理部门应该创设条件,促进教师与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相互支持。学校的领导者应该从自身出发,积极发动至上而下的沟通,创造和谐的沟通氛围,进而提高教师的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水平。

4.3 教师的组织认同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

为数不多的研究涉及到了组织认同与个体健康和幸福感的关系,但现有的研究结果却提供了不一致的结论。在相关分析中发现,教师的组织认同与其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不显著,回归分析的最终结果表明,即使在考虑到不同来源的沟通满意感的作用下,组织认同对于个体心理健康的预测作用也未能达到统计显著性水平。虽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Harris & Cameron(2005)的研究结论,但并不能就此对于教师的组织认同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下一个定论,这是因为,从长期的观点来看,高组织认同的个体出于维持其良好组织同一性的内在需要,也可能倾向于与组织中的其它成员进行沟通和交流,从而获得良好的沟通满意感,并进而有助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也就是说,组织认同与个体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是直接的和线性的,中间涉及到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的作用等。所有这些,还需要更多的研究来加以探讨。

参考文献

1 Ashforth B E,Mael F.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organiz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1):20-39.

2 严文华.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组织沟通研究评价.外国经济与管理,2001,23(2):15-20.

3 Smidts A,Pruyn A H,Riel C V.The impact of employee communication and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on 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2001,49(5):1051-1062.

4 Bartels J,Pruyn A,Jong M D,et al..Multiple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levels and the impact of perceived external prestige and communication climate.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2007,28:173-190.

5 郑楠.关于“沟通满意度”的研究现状.科技资讯,2007,29:207-208.

6 Nakra R.Relationship between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 and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 empirical study Vision.The Journal of Business Perspective,2006,10(2):41-51.

7 王唤明,江若尘.利益相关者理论综述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07,4:11-14.

8 Harris G E,Cameron J E.Multiple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commitment as predictors of turnover intentions and psychology well-being.Canadian Journal of Behavioral Science,2005,37(3):159-169.

9 Wegge J,Dick R V,Fisher G k,et al..Work motivation,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and well-being in call centre work.Work & Stress,2006,20(1):60-83.

10 李永鑫,张娜,申继亮.Mael组织认同问卷的修订及其与教师情感承诺的关系.教育学报,2007,6:29-33.

11 李永鑫,高冬东,申继亮.教师工作倦怠与自尊、心理健康和离职意向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3(4):83-87.

12 王加绵.辽宁省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检测报告.辽宁教育,2000,9:23-24.

13 徐学俊,魏礼飞.论教师心理健康与调适.教师科学研究,2001,1:54-57

14 何运景,李志勤.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视角分析高校收费行为的规范化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6:8-11.

Relation among Teachers’ 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Mental Health

Li Yongxin1,2,Shen Jiliang2,Zhang Na2

(1.Institute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875;

2.Institute of Psychology & Behavior,Henan University,Kaifeng 475004)

Key words: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communication satisfaction;mental health

作者:李永鑫 申继亮 张 娜

上一篇:化工企业消防安全论文下一篇:高中生信息技术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