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工匠精神”的缺失

2022-09-12

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发展需要“工匠精神”,因此“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职业理念、职业信仰又重新回归大众的视野,“工匠精神”并没有被冷落、丢失,而是需要我们去发现、重视和传承,而传承需要从培养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做起,因此培养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成为顺应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但是课题组通过问卷和实地访谈等进行调查,了解到高职院校学生对敬业精神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并在实践中发挥良好,高职院校通过学校设备和器材的不断更新借此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因此,职业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培养已取得较好的成效,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之制度缺失

“中国制造2025”宏伟目标的实现,中国产品要在激烈国际竞争过得硬,需要大量的优秀工匠,而优秀工匠的培养需要深入的文化土壤,更需要国家、企业、职业院校制订深入优秀文化基因的工匠制度。通过调查了解,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上非常重视学生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培育,忽视了学生“工匠精神”、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而且工匠精精的培养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缺乏实际的培养行动,更是缺乏相关制度的保障,以致职业院校部分学生因“工匠精神”的缺失不能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因此,从宏观层面来讲,需要国家和政府出台一定的制度和政策来加以保障和支持,支持和鼓励社会各界应重视、倡导、传承“工匠精神”。虽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6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有媒体将其列入“十大新词”予以解读。但目前国家宏观上出台的关于“工匠精神”的政策法规、具体制度的数量有限,政府参与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实践的积极性不高,并且政府也没有给出有效的参考方案,所以缺乏政策制度的保障。纵观层面上,职业教育采用“技能+学历”的教育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采用“七分实践,三分理论”的教育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因材施教。因此近年来校企合作模式成为了职业教育界一股教育新风潮、一条办学新道路,各行各业及企业与职业院校之间开展合作与交流越来越频繁紧密,企业实训基地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技能成长成熟的重要阵地,但校企合格因为各种因素具有一定变化性,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缺乏具体合作制度保障,企业未能深入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中,校企合格机制不够深入。微观层面上,职业院校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主阵地,在提高学生技能的同时也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品质与素养,应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制定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制度与方案,确保教师在日常的管理和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将“工匠精神”培养落到实处。

二、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之理念缺失

职业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养中应坚持教育性和职业性两个维度共同发展的办学理念,教育性是根本,是各种教育类型的本质属性,职业性是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属性。通过调查发现,近年来,职业院校为区别与普通高等教育,过多的强调职业性的培养,而忽视了教育性的本质属性。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的主导方向是增强学生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紧紧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的需求,推进技能成才、技能创业、技能致富,因此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核心岗位竞争能力成为职业院校的主导办学理念,而对于学生职业道德品质与素养方面的培养有所忽视。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这才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也一度成为社会各界和大众谈论的热点问题。笔者在调查访谈时发现,许多职业院校在校内宣传“工匠精神”园地、宣传栏、横幅等,表面上看起来非常重视“工匠精神”的培养,但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到仍有少部分职业院校虽然将“工匠精神”纳入了人才培养计划或方案,但大多是一种形式上的呼吁和呐喊,而且形式化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对“工匠精神”培养的随意,即对教育对象的一种放任,这种随意可以分为隐性随意和显性随意,隐性随意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过程中部分老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学生只是为了完成学分,教师对学生技能与职业素养提高与否不太关系,学生对自己技能与职业素养提高与否不太在意。显性随意主要表现在“工匠精神”培养的过程中有明显的缺陷,各行各业的“工匠精神”的实质和具体表现到底是什么并没有弄清楚,因此,培养“工匠精神”也就没有落到实处。

三、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之课程设置缺失

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工匠精神”的形成,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最终要落实到教育教学环节,即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完善的课程体系来支撑。通过调查了解到,职业院校对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等职业素养等方面的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评价体系中没有明确的标准。我国多数职业院校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来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但仅仅通过这些课程来提高职业精神和“工匠精神”效果不明显而且非常有限,学生往往对于这种纯理论的教学和知识的输灌不太感兴趣,当然也就谈不上“工匠精神”的培养。因此,职业院校在专业课程、实训实习环节应强调“工匠精神”的培育与训练,在课程设置环节要纳入“工匠精神”的培养,教师应针对各个专业的特点进行专业性和实践性的教育,强调敬业、诚信等相关“工匠精神”的培养。

四、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之课堂教学缺失

课堂是职业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主要途径,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及具体内容的了解主要来源于课堂学习。通过调查发现,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对“工匠精神”认识不清,敬业意识、奉献精神不高,创新创业能力不强,这些都从侧面反映在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思想政治、专业课程以及实习实训环节等课堂教学中对于“工匠精神”相关内容涉及较少,教师与学生就“工匠精神”的沟通交流较少,对敬业、诚信等“工匠精神”知识渗透较少,尤其是实践实训教学环节没能将技能操作训练与“工匠精神”较好的整合起来,因此课堂教学中缺乏“工匠精神”培养氛围。

五、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之校园环境缺失

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校园环境等作为职业院校的硬件设施,在职业院校培育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力支撑和重要保障。通过调查,90%以上的职业院校各专业在校内都有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础、校园宣传园地等,75.6%的学生对其都较为满意,但是学校或教师没有充分利用这些设施设备来宣传和培养“工匠精神”,尤其校园宣传栏、园地等对“工匠精神”的宣传甚少,缺乏校园文化的熏陶与培育,因此就造成了职业院校的资源浪费。

总之,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的养成是中国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的重要保障因素,是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是实现中国梦和强国梦的最关键因素,更是职业院校内涵发展的根本要求,“工匠精神”的传承是职业院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的主要表现,职业院校作为“工匠精神”培养的重要阵地,担负着为国家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摘要:中国从“制造大国”向“智造强国”的转变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撑,在新时代新背景影响下,“工匠精神”需要我们去重新发现、重视和传承,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加需要“工匠精神”。论文从制度缺失、理念缺失、课程设置缺失、课堂教学缺失、校园环境缺失等五个方面,分析了职业院校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的缺失。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 吴玉剑,刘燕:高职院校传承与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三大困境刍议[J],职教论坛,2017(4).

[2] 孔德忠,王志方:校企合作模式下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路径探析[J],成人教育,2017(11).

[3] 张斯元:职业教育过程中“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J],探索,2016(11).

[4] 肖群忠,刘永春:“工匠精神”及其当代价值[J],湖南社会科学,2015(11).

上一篇:建立管理模型规范操作流程强化物资管理保障作用下一篇:浅析农村教育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