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内涵、特征及其选择原则

2022-09-12

大众化促进了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 促使高职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由此而引发的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问题, 也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以质量促就业, 探索适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就成为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要选择适合本校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有赖于管理者们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模式, 把握好一定的基本原则, 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

1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要准确理解和把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就要对人才培养模式这个主体概念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因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只是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一个个性化模式, 对此理解上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选择。近年来, 关于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屡见报端, 见仁见智, 但是却没有形成一个公认的概念。那么, 究竟什么是人才培养模式呢?国内一些专家、学者是这样界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怎样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1];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组合这种结构的方式, 包括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具体培养方式, 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 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2];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使学生在学制内, 通过与教育中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而达到 (近似) 某一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目的的功能系统[3];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思想或教育观念指导下, 对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培养过程、培养方法和途径及培养条件和环境的系统组合[4];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 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 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制度和评估方式, 实施人才培养的过程的总和, 它由培养目标、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评价四个方面组成[4];等等, 这些观点从不同角度对人才培养模式予以描述, 给人以启示。然而, 细细品味, 似有意犹未尽或有失偏颇的感觉, 有的内涵混淆, 似办学模式;有的狭小片面, 似教学模式;有的范围过窄, 不具有普遍性。

我们认为, 办学模式是与培养模式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前者概括的是办学主体、办学方向、办学层次、办学指导思想等问题;后者说明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 是关于知识、能力与素质传导与组合的方式。而教学模式只是培养模式下的一个子模式, 不能完全表述出人才培养模式来。在人才培养模式下至少应有三个子模式, 即作为基础的课程模式、作为表象的教学模式和作为保障的管理模式, 三者相互关联, 相互制约, 缺一不可, 且不可以小言大, 以偏概全。

要界定人才培养模式, 我们认为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人才培养模式是施教者 (主要指学校) 为受教育者 (主要指学生) 所做出的一种教育计划与方式的安排, 具有预先性、稳定性和普遍性, 要经得起时间的验证;二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与设计是受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念, 主要包括教育观、价值观和教育理论水平的影响, 受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所制约;三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施行是需要学校内部和外部可利用的一定条件做支撑, 必须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四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形式与内容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具有系统性和完整性, 单一的某个被称作模式的模式, 只能算作是一种方法或途径, 不能称为人才培养模式;五是成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其他院校或专业具有可仿效性, 甚至具有可复制性。由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施教者在一定教育理念引领下, 以社会需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 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 在特定时限内为受教育者达到一定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它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的总称和集合体;是由导向性要素——培养目标、规范性要素——培养规格、关键性要素——课程体系、表象性要素——教学形式、保障性要素——运行机制、凭借性要素——教学方法、补充性要素——非教学途径、促进性要素——隐性课程等构成的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有序系统。

至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可以在加入高职院校个性化元素的基础上, 将其导入到这个共性化的概念中, 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一定高等职业教育理念引领下, 以社会需求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 依托自身可利用的办学条件, 在特定时限内为学生达到一定职业人才规格要求所预设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较为稳定的施行范式。它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过程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和课程模式总称和集合体。

2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了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 是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模式的必然要求, 是提高模式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效益性的必要条件, 对准确选择、设计或施行模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系统性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由多个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 这些要素间既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不断地作用于模式的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 从而形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全貌。离开模式的系统性, 就无法把握模式, 难以建构起模式。

2.2 稳定性

由知识、能力和素质三大模块所构成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主体框架是稳定的。稳定是形成模式的基础, 一旦建立就不容随意改变, 不仅适用于某届或某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甚至适用于多届和多个专业的人才培养, 有时会得到广泛推广, 形成长效运制机制, 如德国的“双元制”模式、澳大利亚的“T A F E”模式、日本的“企业本位”模式等, 都是由于其稳定性所取得的社会效益而得到广泛认同。如果模式不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就不能称其为是一种模式, 充其量只是一种人才培养途径或方式。

2.3 示范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理论建构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产物, 是人们对高职教育规律长期探索和社会实践共同作用的结果, 是智慧的结晶。一旦形成就具有示范性作用, 可供人们仿效, 甚至照搬去做。这种示范性对提升高职院校办学特色、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4 时代性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 作为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高职院校更不例外, 在探索和构建模式过程中不但要做到与时俱进, 而且要不断赋予其以新的内涵。在科技飞速发展、人类不断进步和人才需求不断变化的今天, 高职院校必须不断地把新知识和新技术充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人才的时代性和实用性, 保证人才的培养质量。

2.5 多样性

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是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前提条件, 是高校适应社会发展, 满足社会各界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人才需求的必然选择。而实现多样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则需要依赖多样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高职院校来说, 没有哪一种特定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够完全适用于所有院校和所有专业, 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各自学校不同的办学特色和不同的专业特色, 选择、探索或构建出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适应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要。

2.6 实践性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来源于教学实践的提炼和总结, 应用于人才培养实践, 要经受实践的检验。因此说, 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 不能只局限于学校的一厢情愿和理论价值上的设计, 而应与用人单位相互结合、相互作用, 总结自己和别人的实践经验, 努力探索和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培养模式。实践是模式形成的基础, 只有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模式, 才是行之有效的, 才具有生命力, 才具有推广价值。

3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选择的基本原则

基于上述认识, 我们认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3.1 培养目标原则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这个目标是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总的定位, 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和规范性, 划清了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界线, 赋予了高职人才规格双重属性, 即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人才所具有的高层次性和相对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所具有的职业性。这两个属性也是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选择上产生偏差, 造成培养模式与培养目标不一致的重要原因。纵观我国高职院校所走过的弯路, 就不难发现这一点。因此说, 培养目标是选择、构建、发展或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所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3.2 质量保障原则

任何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探索或构建都不能以牺牲人才培养质量为代价, 这是保障高职院校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人才培养的多层次化和多类型化, 并不意味着教学质量的降低, 而是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多样化人才培养质量, 这是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有效对接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应摒弃传统学科式的质量观, 要以理论知识适应职业发展需要和职业素质适应人的发展需要为依托, 突出对人才的实用性技术与职业技能培养, 以职业标准要求来衡量和考核教学质量, 并在职业化质量观指导下, 逐步构建起为社会认可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体系。

3.3 办学特色原则

特色就是质量, 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之本, 一所没有办学特色的学校是没有发展前途的。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无论是选择与构建, 还是再生与发展, 都应以巩固和发展本校的办学特色为基准, 不断丰富特色内涵, 增强特色外显性。如果一个模式的选择与本校的办学特色不相符合, 那么注定这个模式是不会成功的, 也是不可取的。

3.4 专业差异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有很强的职业指向性, 而每个职业又都有着个性化的要求和标准。在我国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日益综合化的今天, 一所学校可能会同时存在理、工、农、医、文、管、经等多种不同专业, 这些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标准也不尽相同, 想要用一套模式包揽全部人才培养, 难之又难。因此说, 模式的选择或建构必须要考虑到专业的差异性, 这也是导致模式多样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摘要:正确认识人才培养模式是把握模式, 做出准确选择的基础, 对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办学特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通过对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与特征的分析, 提出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原则, 愿与同仁共商。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质量,原则

参考文献

[1]  陈祖福.面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 1996 (5) :3-5.

[2]  曾冬梅, 黄国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动因、层次与涵义[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3 (3) :5-7.

[3]  叶志明.高等医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其动因.药学教育.2005 (3) :5-7.

[4]  转引自曾令奇, 张希胜.我国高等职教人才培养模式理论研究综述.职教论坛, 2006 (5) :26-29 (综合) .

上一篇:陶纤模块在苯乙烯蒸汽过热炉中的应用下一篇:如何实施新课程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