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阅读论文范文

2022-05-08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课外阅读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1月31日报道: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继1999年为60.4%之后持续下降,现在仅为48.7%,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成为这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中主要为中青年。

第一篇:课外阅读论文范文

怎样进行课外阅读

面对丰富多彩的阅读世界,我们有什么好的课外阅读方法,用来提高阅读效率,不断提升我们的语文素养呢?

一、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我们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地去求知,去探索,并对学习产生愉快和积极的情感。

1 巧用故事悬念诱发阅读兴趣。故事人人都爱听,一听到老师要讲故事,同学们都会精神抖擞,双耳竖立,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迫不及待地想一听为快。有时候,正当我们听得津津有味,期待故事的大结局之际,老师却打住了。此时,老师不失时机地向我们推荐相关读物,我们的阅读欲望被激发了,课后就会自觉地阅读相关图书。

2 谈读书感受激发兴趣。老师经常向我们讲阅读体会,激起我们情感上的阅读欲望。同时,老师还让我们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价、欣赏;还让我们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将每个名人的故事进行对比,激发我们的阅读热情。

二、优化阅读环境

为了让我们对课外阅读产生强烈的兴趣,老师平时非常注意营造阅读环境:图书室、阅览室、教室里都张贴了有关读_书的名言警句、推介新书的消息等。老师还利用宣传栏、广播站积极宣传课外阅读的益处。

在教室里,我们还设立了班级图书角,大家踊跃捐书,有专门的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图书管理员由同学们轮流担任,定期向同学们推荐新书,举办交流读书心得的活动,引导大家读好书,使图书角成为大家的良师益友,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

三、掌握阅读方法

1 浏览法。对于那些篇幅较长或内容不很重要,但又必须了解的文章,我们可以采用此法,了解书的内容、文章的主题、主要的写作方法等。

2 筛选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可按照“目的一检索一浏览一精读一摘记”的程序,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知识。

3 精读法。对于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可以采取精读法。通过对语言的品味,构思的揣摩,进而掌握文章的内容,获得知识。

4 读记结合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可以准备一本摘记本,在阅读的过程中及时摘录优美的词句,记下新问题、新知识、新感受,以便以后查阅,养成边读边记的好习惯。

四、展示阅读成果

1 笔记展评。同学们要养成好的读书习惯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我们可以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展评,这既是一个自我成果的鉴定,更是互相学习,互相督促的好机会。它能起到互相欣赏,互相鞭策,互相激励的作用,对阶段性学习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2 阅读交流。阅读交流是同学间互相交流读书心得、介绍读书方法、推介新书的重要途径。在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感受到分享的乐趣。

3 组织竞赛。以各种生动有趣的活动,激励同学们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外书的阅读活动中。这样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同学们的阅读成果,而且激活了大家内心的原动力,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课外阅读的益处。

作者:谢云光

第二篇:把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

《教育文摘周报》2007年1月31日报道: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图书阅读率继1999年为60.4%之后持续下降,现在仅为48.7%,首次低于50%。“没时间读书”成为这次下降的最主要原因,而“没时间读书”的群体中主要为中青年。作为中青年的一个重要群体,在校中学生问题尤为突出。《光明日报》的一篇报道称,一个教师最近对任课的某重点高中两个班130名学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古今中外经典名著或伟人传记中较适宜中学生阅读的作品,如《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老人与海》、《毛泽东传》、《鲁迅传记》等,全部读过的没有一个人,部分读过的不到20%,均没有读过的竟超过80%。为语文课本配编的课外读物《语文读本》,竟然也有超过80%的学生没认真读过。

现在全国许多地方的中小学都在提倡搞课外阅读,营造书香校园,小学生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情况稍好一些,而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和高考的压力,整天忙于各种作业和考试,几乎没有“课外”时间。即使节假日和星期天家长也不会让孩子读课外书,而是让孩子参加各种文化补习班或为孩子请家教,家长关心的是考试成绩而不是孩子读了多少书。从学生的发展来看,他们确实需要大量阅读中外名著和科普读物,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他们又没有课外读书时间,怎么解决这个矛盾?一种好的办法是把课外阅读变为课内阅读,把阅读课排进课程表,学生就有充分时间读书了。前提条件是语文课本要学完,考试成绩不能低。能不能做到?能!山东省邹平县的初中语文改革实验证明了这一点。

几年来,邹平县在初中语文教研员成浩老师的带领下,对语文教学进行了改革。全县所有初中每星期六节语文课,其中两节教读课,学习课本;两节阅读课,学生到阅览室自由读书;两节写作课。每学期学生只用三分之一的时间就能学完语文课本,节省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上阅读课,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课内阅读。按照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生在初中三年要阅读260万字。而邹平县实行课内阅读以后,学生平均一年的阅读量达150万字,三年的阅读量达到450万字,大大超过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阅读量。

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两节课完成四节课的教学任务

语文教学向来是个老大难问题,许多教师每周四节课还讲不完课本,两节课怎么讲?这里既有教学观念的问题,又有教学方法的问题。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虽然进入第六个年头,许多教师的教学观念仍然停留在课程改革以前。新课程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的编写提倡“一标多本”,课本仅仅是个例子,中考和高考要按照课程标准而不是按照一种教材命题。既然“课本只是例子”,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总在“例子”子上绕来绕去,而应该使其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带动大量读写活动。大量读写需要大量时间,时间从哪里来?如果把教师的繁琐讲解从课堂上大大减下来,真正让学生多读书、多思考、多议论,就可以大大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就可以省出时间开设阅读课。阅读课的开设能使学生真正“下水”,在书海里“泡”久了才能“泡”出书味,才会掌握“游泳”的技能。语文课本中的课文分为教读课与自读课两类,教读课要讲究“举一反三”,自读课要“举三反一”,两者互为依托,才能实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在每周两节的教读课上,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教读课文。他们把教读课文大致分为两类,并归纳出两种“随时质疑四读法”。一类是适合诗歌、散文等文体的以诵读为主要形式的“随时质疑四读法”,一类是适合其他文体的以阅读赏析为主的“随时质疑四读法”。教师掌握了基本的教学方法,就可以作到少教多学。教读课重点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自读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学。现在的初中语文课本每册大致六个单元,一个单元一般两篇教读课文,三篇自读课文,他们一课时处理一篇教读课文,自读课文可以放在阅读课上让学生自己学习。

“诵读”类文章的“随时质疑四读法”是以诵读贯穿语文课堂始终的一种读书法。基本环节和要求是:

一读准确。让学生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看准字形,读准字音。可以默读,也可以朗读,让学生在初读过程中初步进行字词、语言积累。

二读流畅。这时的读要达到两个层次要求,一是朗读时不漏字、不添字,语句连贯;二是句子与句子之间、句群与句群之间、层次与层次之间的停顿和语气转换恰当自然。让学生通过这一遍读,理解词句的含义,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理清结构层次。

三读感情。结合课文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力求实现读者与作者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朗读时,要求把握感情基调,讲究语速、语调、节奏、重音等朗读技巧,要感情充沛,抑扬顿挫。

四读意境。由学生自由地读,把朗读与联想、想象结合起来,要读出形象,读出韵味,读出诗文的美。

“随时质疑”是指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能对文章中心思想、语言特色、表达方式等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能对文章本身、有关资料、同学的认识与表达、教师的讲解进行质疑,并且在产生想法时,随时可以插嘴发表见解、提出疑问,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和明确解答。这种随时质疑可以贯穿在“四读”中的每一步,只有这样,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发挥。

采用“随时质疑四读法”时需要注意的是:在开始运用这一读书法时,可指导学生按四个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当学生的诵读水平达到较高程度后,不一定再要求所有课都要有这四步,可以视文章的难易而适当取舍;尽量自由读,少齐读;将朗读、积累、理解、感悟融为一体,可进行适量背诵;可以采用朗读达标、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朗读的积极性,可以把讲台让给学生,尽量给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进行引导、评点和讲解补充。

“阅读”类文章的“随时质疑四读法”尤其适宜进行长文短教。基本环节和要求是:

一读整体感知。速读全文,了解并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二读重点理解。扣住教学目标,对文章重点作深入理解。其重点可以是文章的思想内容、构思立意、选材布局、重点段落的赏析、语言表达等,做到读书、思考、议论、讲解有机结合。

三读比较赏析。比较的内容可以是字、词、句、段、篇,可以是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表达方式。可以在同篇课文内比较,也可与其他课文或者课外阅读材料比较。比较可以采用比照、替换、增加、删减、调序、改写等多种方式。这一步骤可以单独设置,也可与第二遍、第四遍读书结合进行。

四读巩固迁移。巩固迁移的侧重点是积累、感悟,进一步培养语感,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具体内容要扣住单元目标和课文教学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与选择,可以是佳词妙语摘记,精彩片段诵背,文章的续写改写,同类文章的拓展阅读等。这一步可在课内做,也可作为课外作业。

“随时质疑”的要求与做法和“诵读”类文章“随时质疑四读法”基本相同。

二、阅读课两节连排,师生一起坐下来读书

每周两节阅读课连排,师生一起在阅读室读书。如果语文教师因事外出一般是不必调课的,因为学生可以自己上阅读课。如果哪位教师想把阅读课上成别的课,就会遭到学生的强烈反对。如今语文学科在邹平县各学校都是学生最喜欢的学科之一,主要的原因就是开设了阅读课。

1.解决阅读场地问题。邹平县各初中校都建立了专供学生阅读的阅读室,校舍紧张的学校是一校一个阅读室,有条件的学校每个年级一个阅读室。有些新建校舍的学校,会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阅读需要,建立更加宽敞的阅读室。如魏桥镇实验学校在新教学楼内建起三个大阅读室,每个阅读室都有160多平方米,可同时容纳三个班的学生阅读。

阅读课之所以到阅读室上,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便于建立“图书超市”,阅读室放有书架,书架上摆有学生的常读书籍。有的阅读室没有书架,但教师会事先把一部分书籍从图书室选好,放在学生的读书台上,学生选书方便。二是给学生的感觉不一样。阅读室环境宽松优雅,有书香氛围,不像在教室里,桌上堆满了课本、学习资料、作业本,给人以拥挤和窒息的感觉。

2.多种渠道解决图书、报刊问题。在这方面以学校投入为主。近些年,邹平县经济发展比较好,学校加强了建设投入,已有半数以上的初中校通过了省级规范化学校验收,学生人均占有图书30册以上。即使不是省级规范化学校,因为大阅读课的开设,也注意添置新图书,并且在新书购进过程中多让语文教师参与,避免了滥“书”充数现象的发生。另外,语文教师也会想许多办法,如定期给学生编印“美文选编”放在阅读室;在教室内建图书角,书籍或从图书室借,或由学生从家中拿来交换阅读。有的教师鼓励学生用过年的压岁钱买书,学生也会积极响应。

3.进行阅读书目分类。为了便于指导交流,提高阅读效益,教师将学生所读的书分为必读书、选读书和自(由)读书三类。必读书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名著,选读书(每学期两本左右)根据各校的藏书和师生实际情况(教师一般会征求学生意见)由各校自定,自读书(只要是健康有益的)由学生根据个人爱好自选。近几年,各校着力加强了必读书的阅读力度,做到读、记、评、考一致。学期末的考试都会有一个名著片段的阅读分析题,学生课内外读名著已成为需要和习惯。

4.指导方法,注重积累。阅读课并不是教师不管,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如何选书,如何阅读不同文体的书,如何写读书笔记,如何对书进行点评等。现在,教师在阅读课上已经不再当堂进行交流评点,而是上过几周后专门组织读书报告会,或组织书评活动。

自从进行“语文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以来,两节连排的阅读课拓展了学生的阅读时空,学生基本养成了阅读的良好习惯。对邹平县第一中学初中部2004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发现,在过去的一年里,每个学生每学期平均阅读5~6本书,约100万字。阅读量最小的学生,也读了3本书,约60万字。而在他们没有开设阅读课时,学生的平均阅读量为每学期30~40万字。

三、读书活动带动了学生写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学生整体阅读水平提升的同时,邹平县对语文作业也进行了改革,实行“三本”(日记随笔本、读书笔记本和作文本)制度,学生的写作量大大增加。在设立“三本”制度前,学生一般每两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一般写8~10篇作文,写作量在六千字左右。设立“三本”制度后,学生一般每周写一次作文,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一般写14~16篇作文,再加上日记、读后感等,写作量在七万字左右,是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写作量的三倍多,是以前十个学期的总和。有了数量的保证,学生的写作水平也提高了。近三年来,邹平县初中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公开发表文章的数量逐年增加。以明集初中为例,2002年发表的学生作品为7l篇,2003年为95篇,2004年为102篇。开设阅读课不但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的考试成绩也比以前好了,邹平县初中语文考试成绩连续多年在滨州市名列前茅。

邹平县还开展“师生同读同写活动”,如明集初中的赵方新老师自2002年至2006年公开发表103篇文章,他每年教一个毕业班,三年三个毕业班的学生公开发表110篇文章,每个班50名学生一年公开发表30多篇文章。这个学校的16个语文教师每年人均公开发表5篇文章。语文教师再也不是教师中“最累的群体”,每周可以只写两个详细教案,其他可写简略教案,备课形式不受条条框框的限制,由教师自主选择。作文可以只批三分之一,也可完全让学生自批或互批。教师每天都有可供自己支配的读书、写作、思考的“闲暇”时间。“教得轻松,学得愉快,考得满意”是邹平县语文教学的真实写照,语文学科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语文教师成为各学校专业化水平发展最快的教师群体。

(责任编辑 韩瑞新)

作者:王敏勤

第三篇:课外阅读的引导艺术

阅读是一种对话,也是一种创造。课外阅读同样如此。对话也好,创造也好,都源于读者的心灵,并且需要读者全心地投入。因此,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最佳切入口无疑是引导学生从“心”开始。

一、任务的驱动

任务驱动是在一定的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的阅读发展需要布置一定量的阅读任务的一种读书促进方式。这种方式要求学生变压力为动力,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在任务的引导下产生课外阅读的必要的动机。具体操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任务的选择要有针对性。课外阅读需要放手,但切忌放任不管。教师要依据学生的阅读基础水平和发展需要给予一定的阅读任务。当然布置任务要依据课程标准要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来对症下药。教师可根据课程标准推荐学生课外阅读的篇目来分层分级要求,也可根据教材具体课文的资源,派生课外阅读。如学了《冰心诗四首》就引导学生课外阅读《繁星》《春水》;学了《伟人细胞》,就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秦文君的《男生贾里》《女生贾梅》等系列小说;学了《〈论语〉八则》,就要求学生读《论语》原著。这样课内外阅读对接起来,阅读任务自然延伸而又有依傍,学生自然乐于接受。

其次,任务的布置要有质量要求。课外阅读在学生看来是一种软任务,随意性较大,完成率不高。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跟踪管理,在指导完成阅读任务的同时,不断地提出量和质的要求。如布置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书随感等,都有利于督促学生保质保量地完成阅读任务。

再次,任务的落实要有效果评价。有任务,就要有落实情况的检查与评估。课外阅读的效果评价可以是问卷测试,也可以是活动展示。教师要注意阅读效果评价的合理性与激励性,积极引导学生在享受阅读成果的过程中,感受阅读的趣味,领悟阅读的价值,形成阅读的信念。

二、“需要”的转化

学生有各种各样的精神需要,课外阅读也可以成为他们的一种选择。培根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学生出于不同的目的,自然会产生阅读课外书的需要。教师要善于利用他们的需要,引导他们用心地去读书,真正发挥课外阅读的功用。

有的学生认为,读书可以用来消遣。教师不妨引导他们在愉快的课外阅读中获得更多的精神营养,注意将他们消遣的需要延伸到怡情、长知等方面,促使他们在愉悦身心的同时,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

有的学生认同“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对话交流的需要,注意引导他们在多方面、多层次的阅读对话中积累文化、积累智慧、积累情感。

有的学生认为,多读课外书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显然,他们的课外阅读具有一定的功利性。面对这样的阅读需要,教师要合理运用实用性和功利性的激励作用来引导学生切实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学生在逐步实现以读促写的功利性目标的同时,还会潜移默化地实现读书怡情、长才、明理等方面的非功利性目标。

一句话,将学生的合理需要转化为课外阅读的动力,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外阅读活动中去,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潜能。

三、心态的调整

美国的戴维思认为“很多人都有学习盲点,不单是在学习方法上,更多的是在心态方面”。课外阅读实施成效的好坏同样与读者个体的心态有关。教师要注意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透视学生的读书心态,或疏导,或启发,或调适,以端正他们的阅读心态。

首先,要消除负面想法。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往往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要花费很多时间,会影响学习;有的学生认为课外阅读没有多大实际效果,得不偿失。对此,教师要组织专题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在辩论中明辨是非,认识利弊,形成正确的评判,生成积极的心态。

其次,要疏导心理障碍。对于课外阅读,学生可能会有畏难情绪、怠惰心理,还可能有“偏食”的表现、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阅读发展要求,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及时矫正他们的心理偏向。

教师只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聚集各种积极力量,就能唤醒学生的阅读意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生成学生的阅读动力,让学生从“心”出发,走进课外阅读的自由天地。

单位:江苏苏州市吴中区迎春中学

作者:金复耕

上一篇:科学小论文范文下一篇:资本经营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