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式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方式

浅谈历史地图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

摘要:随着历史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新时期的历史教学内容以及方式等正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从注重教师的“教”到注重学生的“学”,这反映了一个教学观念的极大转变。如何让学生学会“学”,成为目前历史教师首要思考的一个问题。由此课改理念提倡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让改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本文选取历史地图教学法,根据新课改的理念,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上的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进行阐述。

关键词:历史地图 历史教学 应用

翻开教科书,我们会发现在教科书上有不少的历史地图,在学生的辅助教材《历史地图册》上也有不少。但此外还有一些历史图片。然而历史地图与地理图片是不同的。

正如历史图片也不等同于历史图片一样。历史地图指的是:历史地图是动态地反映人们在历史时期进行各种活动的空间分布及自然环境的语言符号,它以类似于地理地图中简明、特定的符号来再现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社会活动。历史地图与地理地图的区别在于:,地理地图表现的是相对静止的地理坏境,而历史地图反映人类历史活动特定的空间和进程,能够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环境的变化,是动态反映历史事件和现象的专题地图。①(《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崔娇娇)历史地图分类,一些研究教材中的历史地图的老师曾将其分为:形势图(如农民起义形势图)、路线图(如红军长征线路图)、疆域图(如明朝疆域图)、政区图(如元朝行政区域图)和水运图(如京杭大运河的水运图)等种类。此外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划分方法②(如东北师大的于艳华在她的硕士学位论文里的分类是按照性质、内容和教学功能性质来分类),在这里不做一一详述。

初中历史新课标中的教学建议指出:“教学时要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多种历史信息资源,突出历史教学的特点„”。同时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也指出:“学校应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和规模,合理配置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如通史著作、历史刊物、历史文物图册、历史地图、历史图表„等方面的读物,以供学生查阅,丰富学生的社会、人文知识,加深他们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此外,历史地图用地图的形式给人以强烈的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与变化,隐含着文字所不能表达出来的信息,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凭直接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抽象的概念,我们也可以轻易地巩固,记在已经嵌入我们脑中的图画上。没有这幅画,抽象的概念很快就会被遗忘了。”因此研究历史地图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是有极大意义的。

下面本文将结合岳麓版七年级(下)第十一课《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一课来谈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 选图

历史地图在我们寻找历史教学素材时并不少见,但是历史地图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运用其进行教学时必须经过认真思考,仔细选取合适的历史地图。一下是一些选图需考虑的内容:

(1)求真务实,坚持科学原则。

历史,本来就是求真。而作为历史教学中的一部分,历史地图本身也需要“真”。在现代信息发达的社会,各种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铺天盖地,纷繁复杂。如何从中撷取符合史实的图片还就需要我们的教师在收集图片的时候要道权威网站进行收集,而且要对收集来的图片进行仔细甄别。

如本课讲的是宋代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宋代的经济,南方要比北方发达,而且经济较之历代繁荣。因此在选图的时候要注意这一点。

(2)根据课标,选取有代表地图。

历史地图不仅数量多且杂,而且一幅地图中所涵盖的内容是很多的。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时间有限,内容上也有重难点之别,因此在选取历史地图的时候应注意依据课标要求进行有针对性地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地图,不仅可以减少使用地图的时间,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如本课的课标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知道宋代商业贸易的繁荣,了解宋代的都市生活。由此,我们可知,本课的重点是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和商业贸易的繁荣;而难点则是经济重心南移及其原因。因此选取地图的时候注重要能突出本课重难点的地图。因此,我们可以选择:战国时期的经济分布图、唐代经济分布图、宋代经济分布图、南宋初期人口南迁图。

首先,战国、唐代以及宋代的经济分布图按照顺序看下去,可以让学生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事实。其次,运用南宋初期的人口分布图可以让学生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有一定的认识。

(3)依据效果,选择完整清晰的地图

俗话说:用了当没用,还不如不用。在历史地图中的选择也是如此。因为并不是每一个教学内容都会有相关的历史地图,有些内容有是有,但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地图或不清晰,或遭到破损不见了这个或那个地方的。这时候我们应坚决地不要用这种地图,就算这幅历史地图本身很能凸显出课标要旨,就算已经没有相关的历史地图了。

二、用图

以岳麓版七年级(上)《宋代的经济与社会生活》为例,分析如何运用历史地图进行教学。

(一)读图前。先对教材内容进行学习,让学生知道经济重心南移的基础、原因、含义及其影响。

1.基础:上个学期学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济的开发,而且在课本内容第一段也有提示: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2.原因: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宋初,北方仅100万户,而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北方的两倍多。

3.含义: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已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4.影响:北宋时,国家的财政收入约80%来自淮河以南地区。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可见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粮仓。

(二)读图时

1.本课的难点内容是:经济重心南移。询问学生知不知道经济重心的含义,然后教师再进行讲解。

经济重心:经济技术等发达,为国家提供主要财政支持的地区。

2.了解完经济重心的内容后,接着请学生观察下面三幅历史地图,并学会从中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1)首先请同学们读《战国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战国时的农业主要分布在北方,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南方的农业几乎没有什么发展,在重要水利工程的建设上,南方只有蜀地的都江堰。

B、手工业。战国时重要的手工业,如冶铁、煮盐、丝织、漆器等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而南方地区只有少量的冶铁、煮盐和少量的丝织业等。

C、商业。战国时的商业都会基本上都分布在北方。如:洛阳、大梁、邯郸、临淄、咸阳等。而南方只有楚国的都城郢。

D、蚕食业。从图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蚕食的主要产区基本上分布在北方,南方则一个也没有。

从战国时的经济分布图可知:战国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或者商业,南方是远远比不上北方的。此时的经济重心在北方,而南方基本上处于未开放的状态。

(2)接着让同学们继续看第二幅图:《唐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唐朝时,手工业种类增多。出现了制瓷业、唐三彩、金银器、造纸业等。 B、此时重要的手工业分布区,尽管南方的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如桂州是铜器、金银器产品的产地;益州有造纸业和丝织业;泉州有丝织业、制瓷业等),但北方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

C、商业。从整体看,唐朝时的商业都会的数目增加了。而且与之前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南方的商业都会已不像战国时期只有一个城市(楚国的郢),到唐时有广州、泉州、益州、荆州、洪州、杭州苏州等。这体现出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发,到唐朝时已得到一定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唐代经济分布图》可知:唐朝时,全国的整体经济较之于战国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而且此时南方经济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对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得南方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从数量、种类等方面来看此时经济重心依旧在北方。

(3)接着便是请同学们阅读第三幅图:《宋代经济分布图》

结合图例读图可知:

A、农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全国的粮食最主要产区全部分布造长江下游地区,因此南宋时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重要粮仓。而农产品主要产区也是如此。而北方基本上没有。

B、手工业。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重要的手工业如造船业、丝织业、陶瓷业等的分布,南方比北方多。关于陶瓷业,江西的景德镇为当时的瓷都,而且宋代五大名窑中的哥窑和官窑都分布在南方。

C、商业。在重要的商业城市上,北方只有东京、上京、中都这三个地方,而南方则有:广州、泉州、临安、潭州等10个城市,基本上都是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

此外市舶司以及海外贸易路线等都是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宋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发展。而且此时的四川还出现了纸币的流通,这说明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此,我们从这幅图可以得出:宋代的时候南方经济超过北方,此时全国的经济重心在南方。

(4)南宋初年人口南迁图

从这幅图,我们可以看出南宋初期人口从北方向南方迁移。结合图中南宋的疆域图、刚刚了解的经济重心南移的现象以及课本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南方的自然条件比北方好,更适合经济发展;北方战乱,南方局势稳定,为南方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北方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郑樵在其《通志·图谱略》中也有“即图求易,即书而求难”的论点。苏联教育专家斯拉拉斯夫也说:“地图是给学生直观地阐明历史过程中的联系所必需的有利工具,认识地图不仅要知道它的点线符号,象征意义,城市,边界,河流等,而且要从这符号中间看到活生生的历史事实以及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的复杂关系,教会学生像阅读历史书籍一样读地图,这就是历史教师从事于教学历史地图时所应遵循的目标”。由此可见历史地图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作用所在,而在具体操作上如何进行则需要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的不断探讨。

参考文献 [1] 崔娇娇:《历史地图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与运用》,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5月; [2] 于艳华:《历史地图在新课标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5月;

第二篇: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

摘 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由于课程性质决定初中历史课课时量少,所以上好每一节课很关键。为了课堂教学氛围、优化教学过程和提高教学效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历史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历史教学 培养 兴趣 效率

一直以来,初中历史学科被归为副科,导致历史教学不仅不受学校的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也不重视,历史教学变成了一项很困难的工作,不管你怎样去教,学生都不愿意去学,上课时纪律也不好。但从2011年起,我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历史学科纳入了学业水平考试,所有教学科目不再有主副之分,所以历史教学面临着新的升学压力。了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和提高教学成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总结自己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上好第一节课,吸引学生的兴趣

第一节课很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始对日后的教学帮助非常之大,历史课的第一印象关乎以后的教学成果,上好第一节课就会给学生留下好的印象,等待着上你的第二节课。假如第一节课上得很糟糕,没法吸引学生,给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学生就会给你这个老师不怎么样的定论,也就失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因此我们应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学生,抓住兴趣点。具体如何抓?我认为,针对第一节课,历史老师应该设计一节导言课,必须给学生讲明几个问题:什么是历史?为什么学历史?怎样学历史?只有给学生灌输学历史很有用,学生才会从思想上重视历史学科。[1]

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1.创设情景法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目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因为逼真的历史情景,能以丰富的情感感染人,以生动的形象吸引人,使学生仿佛进入历史当中。如讲“鸦片输入的严重危害”,我先描述鸦片输入对百姓的毒害,展示吸食者本人及其家庭的悲惨遭遇。接下来进一步分析鸦片输入对国家的危害,并把它形容为“黑的进来(鸦片输入),白的出去(白银外流),”并以林则徐上道光帝奏折中的恳切之词来强化学生对鸦片输入严重危害的认识:“(鸦片)流毒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御敌之兵,且无可充饷之银。”

2.点面交叉法

所谓“点”,就是历史纵向和横向联系的交叉点,我上课时,往往抓住某一个知识点,谈今论古,谈古论今,或者谈中国论外国,或谈外国论中国。历史课的教学点,还包括现实社会的一些“热点”和“焦点”问题,启发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这些问题。比如:在讲七年级下册《科举制度》一课时,我就结合近年来的“国考”,分析“近年来公务员考试的利弊”,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不感觉历史枯燥无味,而是活鲜鲜的发生在我们的身边。“为什么本来是一种录用考试,却引来千军万马的“厮杀”?”用现实中的敏感话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培养他们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从历史的角度讲现实问题,是符合“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教学原则的;其次,学生对现实问题比较关注,也感到比较困惑,如果我们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对这些问题进行有说服力的讲解,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其效果将是不言而喻的。

3.比喻法

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学生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困难:有些历史概念、历史术语艰涩难懂,有些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他们会感到历史过于“深奥”从而“敬而远之”,那么怎样才能揭开“深奥”历史的神秘面纱呢?比喻就是一种最好的手段,既要通俗易懂,又不能偏离主题,比如:中国近代史中的“出超”和“入超”比喻为“赚钱”和“亏本”,“门户开放”比喻为“拼桌吃饭”等,我发现如果运用得当,学生更容易理解,事半功倍。

4.多媒体辅助

在信息化的时代,历史课教学仿佛已经离不开多媒体教学。它丰富的表现力、特有的感染力和形象性,可以营造一种充满趣味的、让学生自觉参与并能够同学生产生心灵呼应的直观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丰富多彩的图片和影视资料,与教材互相对应,互相补充,构成完整、系统的历史教学体系。比如:大型历史纪录片《中国通史》在上中国古代史和近代史方面有很大帮助,从人类的起源到封建帝制的终结,讲得非常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实用性,很多考古新发现还原的历史现象得以在我们眼前展现,形象、生动、发人深省。对于世界史而言,可以播放《大国崛起》都是不错的历史纪录片。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产生乐于学习的心理需求,进入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大胆创新和实践活动中去。

三、提高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

教师教育学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力越大,学生学习兴趣就越大,他的意图越容易贯彻,达到预期目的和教学效率的可能性也越大。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从这些方面入手:教师要具备广博的学识及敏锐的思维能力;要具备创新精神;要有准确、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怀有爱心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以民主、诚恳的态度对待学生,以适合的方法引导学生。注意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容易接受学生的合理建议,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用爱的态度去欣赏每一位学生,学生会变得更加可爱。

结语

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问题,方法还很多,上面所谈到的,是我课堂上的一些做法和体会,有一些还是十分粗浅的认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我们必须丰富自身的知识内涵,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定能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培养起来。

参考文献

[1] 王振山.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J].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1(8):38-39.

第三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渗透

道德是人们为了维护共同利益,协调关系而形成的行为规范准则。中学生处在青少年发育时期,也是道德品质教育的关键时期。中外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对青少年品德特点的研究成果表明,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的品德正在外部和内部的交互作用下逐步发展起来。其中青年初期(高中),品德趋向成熟,进入以自律为形式、奠定道德准则、运用信念调节行为的品德成熟期。因此,在高中阶段,对学生加强品德教育至关重要,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其目的是将社会道德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历史科学的德育教育在历史教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品德教育在学科德育中又居于核心地位。我们强调在教学中渗透德育,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处事,学会做人。下面我就这方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和在教学中的实践。

一、中学历史教学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是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历史教学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其核心是道德与人格的形成。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一是对个人而言,通过历史学习,培养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塑造健全的人格;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二是对国家和民族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要求学生树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三是对世界和人类而言,通过历史学习,能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形成认同性和开放性的历史意识。这三个方面的要求,第一个要求是最基本的、最基础的。历史教育只有把育人、立人的目标作为基本目标,个人的人文精神,人生境界,人生态度,健全人格,坚强意志,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才有可能形成和完善,才会对祖国和人类命运真诚关注和树立高度的责任感。

其次是是培养中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要求。青少年接受思想教育不同于接受知识教育,往往存在逆反心理。高中生的道德动机是由其道德需要推动的,引起道德行为的内驱力量,它包含着那些与道德有关的兴趣、欲望、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因素,对高中生的道德行为起着激发、强化、调节、控制等多方面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中生道德动机的社会性、现实性、时代性特征越来越明显。再加上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自主要求强烈,自我表现欲望旺盛,乐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却不大尊重别人的意见。社会文化的多元化,社会不良因素,诸如网络、消极群体、家庭等因素对学生的认知结构和道德信念的影响逐渐加大,导致学生对传统道德如忠孝节义等内容的不感兴趣和道德意志的脆弱,容易受不良道德的侵蚀。因此如何进行理论、实践、行为等方面的道德教育,培养塑造学生健全的道德人格是当务之急。

再次是对每个历史教育工作者的使命要求。著名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曾说过:“历史教育关键主要有三条,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第二条讲人类改造自然的道理;第三条讲历代治乱兴衰。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紧要的,也就是说,学历史首先就是要懂得做人的道理。”历史教育专家赵亚夫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为什么要学历史?为了学会做人。”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学会做人,这是历史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

二、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它深深植根于悠悠五千年的历史沃土。中国是礼仪之邦,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忠心报国的爱国主义情操、天下为公的爱国奉献精神、勤劳俭朴的艰苦奋斗精神、不畏强暴的自强不息精神等道德内容在历史教科书中都可找到鲜活的事例。传统美德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现代化社会的建设需要具有现代素质的人来完成,而现代化的素质需要从小培养熏陶,在这方面历史学科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我们应该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传统美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并发扬光大,为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有用之才做出应有贡献。

(二)、革命传统教育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是一部奋斗史、探索史。我们应该牢记中华民族近代的屈辱史,不忘国耻;各阶层的爱国志士,自觉地承担起挽救中华民族、捍卫国家独立的重任,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起一个独立、自立的新中国。在教学中,循着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和压迫,反抗腐朽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前赴后继,浴血奋战的精神和业绩,使学生知道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这是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而这一内容与爱国主义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三)、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塑造

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历史事迹,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个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这些历史人物的崇高思想和道德风貌,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也是我们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我们的祖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并且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人物。他们都是我们国家的荣耀、民族的骄傲。通过这些内容的讲授,不仅要让学生继承、弘扬祖国灿烂的文化、优秀的传统并发扬光大,更是要激发起他们强烈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化遗产,为我所用,塑造具有全球意识和强烈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现代公民。通过对这些历史人物极其事迹的讲授,对学生进行说理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完善其人格,使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中学历史教学渗透道德教育的方法

(一)、正面诱导和情感熏陶相结合。

历史道德教育内容总是离不开历史史实,史实是直观的,但其可提取的道德价值是寓存于对历史事实的认识,理解和评价上的。历史应以对事实为基础的评价启迪人、教育人,教师应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的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的行为。

同时,历史教育不可能象政治学科那样公开、正面宣传灌输教育,它的育人功能往往是蕴含在对历史的评述之中的。历史老师情感丰富真挚而不矫揉造作,这容易使学生随着历史的评述,而与老师产生感情的共鸣。“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历史教学以史实服人是必须的,同时,以情动人也是万万不可缺的。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好书本中的文献材料、图画、地图等进行声情并茂的教学,来感染学生,调动学生情感。如在讲述南京大屠杀时,语言要悲愤、低沉,且要深沉有力,利用书中图片让学生产生对日寇侵略的仇恨,对当时国力衰弱的沉思,从而让学生树立振兴中华民族、发奋学习的远大目标。再如讲述祖国“四大发明”时,语言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以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自豪感。

(二)、直观教学

历史是真实的,也是过去的,如何把过去的东西再现,让学生从历史环境中去感悟历史,升华情感,不仅需要教师的教授,同时也离不开一些直观教学,如图片、表格、视频、书籍,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参观历史博物馆和革命根据地。我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使用直观教学。如在讲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时,我向学生展示了秦始皇陵的视频和一尊秦始皇陵陶俑,便于使学生进入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在讲述五四运动时播放视频《我的一九一九》,使学生能了解事件发生的背景,深切体会当时落后挨打之下的学生爱国热情等。

(三)、比较法

“读史使人明智”,但前提是我们要对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做客观的评价,而这种评价经常使用比较法,特别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在评价历史人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进行着道德评价。在历史教学中进行道德评价,一是要用辩证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采取一分为二的方法对历史人物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二是要选取正面的历史人物和反面的历史人物,使学生在鲜明的对比中深化对道德评价标准的认识。例如在中国近代史上,面对外国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既有一批前仆后继、为国捐躯的民族英雄,如邓世昌;也有一撮贪生怕死、投降求荣的卖国贼,如叶志超。对爱国者和卖国贼的对比评价可以提高道德评价的水平和效果。

总之,德育教育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是一个深刻的主题。思想道德素质是主要的素质,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贯彻道德教育,既符合历史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同时也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标。作为一名历史教师,我们要善于将历史榜样的行为规范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有机地联系起来,指导他们在处理个人与国家、集体、父母、同学、亲友的关系以及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处事做人。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培养教育学生以史为鉴,明辨是非,习善成性,使学生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全面振兴而奋斗。

第四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5-0243-01

语言表达是教师的一项基本功。虽然现在有了电视、电脑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但教师讲课仍然起着巨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本文试从历史学科的教学目标和知识特点出发,探讨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艺术。

1.历史课堂教学语言必须讲求科学性

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必须规范、准确、全面、完整,无任何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必须具有历史学科的特点--言之有史,言之有据。

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首先应为语言的真实性。历史语言不同文学语言,不能有任何程度的虚构。对历史过程的讲述、人物生平的介绍,必须符合史实;在分析历史问题、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揭示历史规律的时候,必须从史实出发,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例如分析为什么说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问题时,就应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来进行。如此才能言之有据持之成理。

此外,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还应做到读音准确,用词严谨。比如"陆贾"不读陆jia,而读陆gu。"赋税"不能说成"交公粮",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能不能解释为"看见哪个当官的腐朽堕落,违法乱纪,就向皇帝报告"。如在讲授《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时提问:"秦灭六国是在哪一年完成的?先后灭了哪六个诸侯国。"不能提问为"秦灭六国在哪一年?灭了哪些国家?"否则问题在时间和空间概念上就会含糊不清,学生就难以得出精确答案。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一方面要加强历史专业知识的修养,对知识点和概念的掌握要准确无误。另一方面要加强自己的文字修养,丰富词汇量。此外,备课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知识疑点。如果一个教师的历史知识不够科学严谨,那么,他的教学语言也就难以做到严谨了。

2.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形象生动

历史是一幅有血有肉、生动感人的画卷,但这个过程却不能重现,也不能像物理、化学那样去做实验。一个高素质的历史教师应当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语言艺术,讲究声情并茂,形象生动,把不能重现的历史现象再现在学生面前,把深奥的事理通俗化,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学生听起来津津有味,学而不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1 运用形象的语言刻画历史人物的形象和心理状态,能给学生"如见其人"之感,使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人物。例如,在讲巴黎和会时,我是这样讲的:英法美三个大国操纵着会议,英国谁来了?首相劳合.乔治。这个圆猾而又狡黠的政治家,完全代表英国这个老牌帝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他最仇视当时已经发生革命的俄国。法国谁来了?总理克里孟梭。他已经70多岁了,说话的声音沙哑,外号"老虎总理",是个典型的复仇主义者,他的野心就是称霸欧洲。美国谁来了?总统威尔逊。他原来是大学教授,后来当上了总统,他口头上标榜和平,但态度高傲,就像已经成为世界的主宰者似的。短短的几句话,就把"三巨头"的面貌和所代表的国家的特点、时代、阶级属性刻划得淋漓尽致。

2.2 用比喻,用当时的民歌、民谣、谚语等再出历史现象,使抽象变具体。例如讲国民党统治下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巧引一对联"自古未闻粪有税,而今只有屁无捐",横批"国民万税"。一联挂上,讽刺辛辣,入木三分。通俗幽默,在哄堂大笑中,使学生领悟到其中蕴含的哲理。

2.3 要使形象生动,还要补充一些与中心内容有关的细节。如讲《中日甲午战争》时的黄海战役时,补充了邓世昌落水后甩开部下抛给他的救生圈,赶走爱犬衔发相救的细节,就能很生动形象地表现邓世昌与战舰共存亡、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形象生动。一方面,平时要注意搜集积累一些与教材内容有关的史料,以便在讲课中适时、恰当地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另一方面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浅化加工,要使学生不仅愿意听,而且能听得懂。

3.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孕含情感

教师讲课还要感情充沛,不要客观主义教学。因为历史教学不只是教给学生知识,还要用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去教育感染学生。李大钊说:史学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知识方面和情感方面二部分去说。从情感方面说,史与诗有相同之处,读史读到古人当民族危急存亡之秋,能够激昂慷慨,慨然出来拯民救国,我们的感情都被他激发鼓动了,不由得感奋兴起,把这种扶持国家民族的危亡的大任放在自己的肩头。这就是历史情感的作用。要感染学生,先要感染自己。教师讲史实要富于情感,进入角色,别善恶,辨忠奸,喜怒哀乐,褒贬扬抑,态度鲜明,有形于色,使学生受到正义感、爱国感、英雄感、美感等的感情熏陶。例如在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洗劫北京城以及近代西方殖民主义的罪恶等类似内容时,历史教师在口头语言设计上,应用控诉性的文字和采用悲愤的语调,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在中华大地上犯下的令人发指的滔天罪行。例如,在讲述近代西方殖民主义在美洲实行种族灭绝政策时,朗读马克思的一段话:"新英格兰的清教徒,1703年在他们的会议上决定每剥印第安人的头盖皮和每俘获一个红种人都给赏金40磅;1720年,每张头盖皮的赏金提高到100英磅……"这是多么令人揪心的灾难!同时,历史教师在体态语言上也要处理适当,面部严肃沉痛的表情,眼眼里似要冒火的神色,手的姿势,身体的摆放位置,就可让学生加深直觉的感性效果。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情感性。一方面,教师要有丰富强烈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平时要注意掌握积累一定的史料,要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能够正确运用体态语言。

4.历史课堂教学语言要简练

历史知识是综合性的知识,它内容广泛,包罗万象。要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课文内容,抓住要领,更好地实现掌握历史基础知识的目标,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的讲课必须做到语言简练、干净、明确,字少语精,提纲挈领,牵一线而动一片,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与针对性。

例如,讲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教师可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关税。简明扼要,十分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如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教师可概括为:金田起义、东乡称王、永安建制、定都天京。简短十六个字,使这一历史事件发生发展过程的主要环节一目了然。

要做到历史教学语言的简练性,一方面要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必要的整理与再造,使史实高度浓缩,观点高度概括,问题层次分明。另一方面在语言表达上要直截了当,层次分明,多用短句,避免长句,使语言简洁明了。

以上是我在历史教学工作实践中的点滴体会。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出的"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为了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多看一些语言大师的作品,丰富自己的词汇;多听一些艺术家的表演,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多从事练习,特别是在课堂上注意锻炼自己的语言。

第五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

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们的”;还有人说“钓鱼岛也是他们的”等等。但与此相反,让人担忧的是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却也使一部分人(不乏一些中学生),集体观念淡薄,法制意识弱化,爱国情感缺乏,对国家毫不关心。就此形势,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加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对爱国主义的认识,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爱国主义教育长期以来是初中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的中学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相比较其他初中学科,历史教学思想性强,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是中学阶段进行爱国教育的主要“阵地”。由此,我结合平时的教学工作,试谈一下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几点看法。

一、感知历史教材,重视爱国主义教育

连续几年初中的各科教材都有一些变化,历史教材也在其列。平常的教学工作加上2012年的国培计划学习,使我明确认识到初中历史教材对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视。例如八年级的两册教材的编写。上册以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开始,再到日本侵华战争;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列强的无耻、残忍,激发学生勿忘国耻的情感。同时在其中详细穿插林则徐虎门销烟、邓世昌黄海大战以身殉国、台儿庄战役、抗日战争胜利自豪感尤然而生,使学生能深刻感受,理解革命先烈的伟大,产生爱国共鸣。下册从新中国成立讲起,全面讲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历史时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的辉煌成就。从而达到使学生努力读书,树立加入国家现代建设的宏伟目标。所以,感知教材,才能深刻理解爱国主义教育。

二、认识爱国,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首先,在教学中让学生认识爱国主义。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负于了不同的时代特征。爱国主义在中国近代,它是反对侵略,保家卫国;艰苦奋斗,支援抗战;在现代,它是努力工作,投身现代化建设,做好本职工作等。这些都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

其次,关注时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在最近几年,中国与周边的好几个国家摩擦不断;还有大国从中干预。历史教学中都可以加以利用。例如中日钓鱼岛问题。在教学中我们对整个事件加以说明,让学生寻找有关这一地区的史料,教师以引导,旁敲侧击,加深了学生对保卫国家疆域的理解,让学生牢记历史,勿忘国耻,深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再比如:美国干预我国与他国事务。我们可以让学生深入的讨论,寻找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等等;从而通过时事讨论,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只有利益的道理。这样我们不仅关注了国家大事,学习了教材知识,也培养了爱国情感。使学生具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

三、多样的教学手段展示爱国主义教育

传统的历史教学,依然是教师为主学生为辅,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和情感教育。这与当下的新课改是不相符的。新课改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角。这就要求教学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而这恰恰也为我们更好地传达爱国主义教育创造了契机。比如大量的使用多媒体,搜寻一些相关的影像资料,《甲午风云》《火烧圆明园》感受屈辱;《百团大战》《抗美援朝》体验激情;《焦裕禄》《邓稼先》理解伟大。通过这些影像,可以最直观地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又如举行爱国教育班会,在讲完抗美援朝战争后就邱少云,黄继光等先进事迹,展开讨论让学生从自身出发谈感想,说体会,如何爱国。还可以组织编排爱国历史故事,写历史小论文等,即增强学习的乐趣,又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了历史,身临其境理解爱国主义。自觉地树立起立志报效祖国,努力学习的雄心壮志。

四、结合当地实际亲近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乍一看,概念很大,好像离我们很远。其实它需要我们结合当地实际。爱家乡就是爱国,国家是由一个一个小地方组成的。我们的家乡就在其中,相应的我们的家乡也成了对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具体的教材。千百年家乡的发展变化,是国家发展变化的缩影。所以教学中我们可以大量的联系当地的历史资源施教,把本来生硬的历史知识,亲切化、熟悉化。这样学生不仅倍感亲切,产生自豪感,也能激起对家乡,祖国的热爱,进一步树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美好愿望。

总而言之,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更重要的是应该让爱国主义思想常驻学生心中。

上一篇:浅谈企业文化的生命力下一篇:浅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