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式

2024-04-15

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式(精选6篇)

篇1: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式

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式

港尾中学许冷红

摘要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作文教学,这一环节关系到整个语文学科成绩的高低,而作文教学既是考验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手段也是让教师充分发挥教学能力的方式之一,所以我认为,作文能力的高低是影响学生学科水平的重要部分,而作文教学能力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尺。

关键词作文教学课堂形式字迹互评素材

执教六年,在虚心请教老一辈的同时潜心摸索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经过高考的磨练深深懂得学生成绩要提高的一个关键是作文,它占了总分的将近一半分数,而这个作文分是可高可低的,有时候可能会走两个极端。所以,我一直在总结一些好的教学方法去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总结这几年来的经验,还是有几点值得提出来和大家共勉的。

首先,字迹。它代表着一个人的形象。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改卷老师也不例外,谁愿意看到一份似涂鸦的作文呢?试想在烈日炎炎的七月,阅卷老师正大汗淋漓时看到了一份字迹潦草的试卷和一份字迹端正、秀美的试卷能有同样的心理感受吗?记得我的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在初一时就开始要求我们每天写一张字帖,一周七张从不落下,经过三年的训练,其它人我不知道,但我自己的字迹确实提高了不少,至少可以说字迹工整,清楚,秀美。记得当年自己的中考成绩考了147分,差3分就满分了,这功劳肯定有练字的一份。如今自己当了老师我也用这种方法来要求学生只是形式有所改变,因为教的都是高中生,所以我就要求学生每周抄一篇高考满分作文,用的是作文纸,目的就是练字。

其次,抄写高考满分作文,通过这样的形式让学生了解高考作文的形式。在抄写过程中,学生既练了字也学习了别人作文的结构、思路、取材、表达、语言等等等,当然,对于那些中等以上的学生还要求他们要背下来,因为一直坚信:熟能生巧。由于本校生源一般,基础较差,所以背的上的就是先让他们有一个感知的过程,为下一步的创新作好准备。

再次写作课堂形式的多样化。第一,上课的前五分钟留给学生。我让学生在上课的前一天做好观察,对同学、老师、朋友、家人、学校等等,只要他们有感觉的东西就记下来再做整理。没有任何写作上的限制让他们自由发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而且是到讲台上,这样既锻练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也锻练了胆量(我认为当今社会如果空有满腹才学而不能为人所用是一种遗憾)及心理素质,(很多学生跟我说其实他们中考本可以考得更好的只因他们心理素质差每每考试时就紧张得要命所以发挥不好。)所以我在教学时就把“不但要会读书,也要会考试”引入到具体教学上来引导学生自觉锻练自己的能力。第二,表演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在高中课本中有很多可用来表演的课文,比如《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孔雀东南飞》、《林黛玉进贾府》、《祝福》、《雷雨》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先将它们写成表演的剧本再让他们自行选人来表演,这样,学生在写剧本时就得深入去了解人物、情节,而观看的人也在娱乐过程中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锻练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思考能力,一举好几得,何乐而不为呢,只是这样的话花费的时间会多点,所以这也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懂得把握详教和略教的方法了。第三,也是我一直坚持不愿放弃的一个方法就是让学生互评作文。其实让语文老师很头痛的一件事就是改作文,写作文时老师很轻松而改作文时就要花很多时间,这还不要紧,最关键的是学生一无所获,作文本一发下去他们首先是看分数,其次是看下评语然后便随手一扔进了抽屉。而让语文老师更尴尬的不仅是第二次改作文时翻开上篇一看错别字依然面目狰狞地向你示着威,更要命的是才刚刚写第二篇作文的本子页数已接近零了,找来学生一问,回答让你大跌眼镜,没有草稿纸就当它是了,而且这种情况占到了一半左右。所以要是纯粹地学生写,老师改的话必然要面对这种境地,所以我就想如何能让学生在写完作文后能够认真地去重新审视或关注自己的成果呢,于是作文互评的想法就诞生了。具体操作是这样的:要选择两节连课的时间,第一步我先向学生讲一些写作要求、写作方法,评分标准等;第二步,让学生当堂写个片段,如写人作文,让他们写一些同学、老师、文学名人等,这个时间差不多三十分钟左右;第三步就是让他们开始互评了,这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了。让他们自己去挑选一个人来互评,不仅看而且要有评语,刚开始学生不懂怎么改,我就指导他们先从错别字,病句改起,然后再去找他们觉得好的句子或词语,再从结构,思路,取材等等来分析,而且不仅是写下来还要和作者本人进行讨论,比如他写了一句话让你感到很迷惑,你就去找他问清楚他所要表达的意思然后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这一步尤其重要,因为很多学生改作文时很是迷惑,这儿看看,那儿瞧瞧,无从下手,更重要的是他们没心思去改别人的作文,而且往往是对自己要求极低,对别人要求却是极高,所以拿着自己的文章向别人请教就是逼着他们一定得花心思去阅读同学的作文,久而久之就从同学那儿得到了一些自己本没有的经验。通过分组讨论修改写评语之后再推荐一个人上讲台来谈谈他们这一组修改时所发现的优点或缺点,实践证明当同学上讲台时非常热烈,积极性也比较高,而且有一部分人会很及时地做笔记,课上讨论不够,课下还会很积极地与同学或老师讨论,因为他们不服输(这部分同学是因为在课堂上被同组同学提出了修改意见),通过这样的形式让他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第四就是加强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方面,在课程不紧张的情况下我会选上一些好文章放在多媒体上,在上课前让科代表先行放给学生看,这个过程也就两三分钟的时间;学生方面,有条件的学生我会推选几本好书让他们课后去看;教材方面,教材中可读性强的文章我会让学生反复去揣摩,反复朗读或默读。

第五关于作文写作中的.选材。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就是材料不新,出现撞车的现象很严重,屈原,李白,苏轼等等千篇 一律,这样一来学生的分数肯定不会好到哪里去,相反有的学生他的写作素材每次都很新,可以做到不和别人撞车,至少撞车的几率很低,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因为这一部分学生对作文写作很花心思,总想写出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所以他们平时就会去关注一些比较新的材料有时是路上碰到的事件,有时是新闻媒体看到的消息,他们都用心去思考了然后成了自己的东西。从这一点我就受到了启发,不是没有材料,反而处处都是材料,只要你肯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就能做到。这一点我在上课时经常要跟学生谈起。另外,材料还可以来自于教材,古代,现代作家介绍,人物传记,历史背景,历史典故等等都是可用之材,以及学科之间的互相渗透,政治,历史,地理,等等学科的内容都可以拿来当作写作中的材料,当然这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科协调能力。

第六,写作前的构思。很多学生写完作文后就忘记了自己的写作内容,有时候我在面批时问学生他的构思时,学生往往答不上来,这样的学生很明显就是写作前不构思的一类人,他们是属于新一类的“意识类”创作,因为他们写作完全是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天马行空,不着边际,一篇文章连自己都不清楚在写什么,又怎么能期待阅卷者能看懂呢。但是为什么学生不写提纲呢?他们的回答有两种一种是没时间,一种是不会写。之所以会这样不能单纯怪学生,我觉得教师是不是也有该反思的地方呢,首先在上作文课时是不是把写提纲的方法教给了学生,其次上课时是不是从课文的谋篇布局中让学生得到了写作方面的启示。我教学时就是从这些方面来教学生的,比如教到《廉颇蔺相如列传》时,我就会把这篇文章的结构-----三个故事就是三个典型的例子,它们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这一特点讲给学生了解,告诉他们这个方法也是写作中可以用到的一个很好的方法,因为有实际例子可学习,所以学生要掌握这种写作技巧也就较容易了。

理论来源于实践,教学也是如此,这些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作文教学经验是我值得珍藏的财富。

许冷红

篇2: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式

摘要:本文从“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这一侧重点谈“由情景到说理”这一教学模式,再具体到这一模式的各个环节,以及这一模式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关键词:中学政治教学 情境 说理

众所周知,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的。新课程改革不仅是课程结构、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方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变革,更是一场教育观念的更新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大变革。我们作为课程改革的主体实践者,必须尽快走进新课程,树立新理念,尊重学生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中学思想政治教育是国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这就向政治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建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是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学习方法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基于这种教学新理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探究合作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教育思想、认知水平、教学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挑战,教师只有结合自己的角色并迅速准确地定位,确立适合该学科的课改理念的科学教学法,才能成为新课的最大受益者。为此,笔者确立了由情境到说理的教学模式,其环节为:情境设定―问题发现―师生说理―评价总结―实践运用。针对政治学科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在这个模式中我将重点放在“教法设计与学法指导”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上面。

一、教学的选择

1思想政治课教学情境要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强化感受性,着眼发展性,渗透教育性,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在这里应注意的是激发情感的过程。首先,教师所设定的场景要蕴含特定的“情”与“理”;其次,教师要把激情带入课堂,以饱满的情绪去激励学生的情感;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眼神、语调表达对学生的爱心和赞赏;把趣味带进课堂,让教学充满生机和情趣,为政治理论教学注入深情和活力。

2以现实材料为主的情境创设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是新课程提出的学习任务,在这目标引导下,笔者尝试了多种办法,如将最新时政材料引入课堂,布置实践作业,指导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引导在真实的情境中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因为过于虚拟的材料并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只会诱导学生说假话,材料的选取应该具备真实性、合理性和典型性原则。另外,引入并不意味着能力的.提升,还须有真正民主的平等的气氛,教师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也是非常重要的。

3在设定的情境中,教师通过启发诱导、设疑置问,学生通过主动感悟探究,共同提出问题、发现问题。通过设置问题,制造悬念,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催化和激活学生的思维,使之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里所指的“问题”,既包括因教学内容本身转化而成的旧问题,也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己的充分投入,达到“高峰体验”之后生成的新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共同达到的教学目标就是――设之以疑。

4在师生说理这一环节中,应加强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要尽量让学生去说,去做,教师应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融洽课堂上的古板气氛,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同时也重视他人的存在。

二、学法指导

1合作学习法。类似于奥斯本提出的“头脑风暴法”,即通过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及全班讨论、师生讨论,形成多向互动,使学生共同进步和提高。

2参与学习法。正如陶行知所倡导的“教师要充分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眼睛”,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多地制造机会让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在快乐、和谐、富有成就感的教学激励中学会合作,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自然”上,最主要的是全方位地把握课程标准,教师要深刻地体会在中学阶段应完成的情感目标。更为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在课堂中应抓住一切机遇,针对学生在思想上出现的偏差及时进行教育。在课堂上不仅要进行讲解、训练和解答,还应设计合适的、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

四、具体做法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过程,每一位学生都应成为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这一变化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是为学生服务的。由于教科书已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走出教材,走出课堂。例如,学习《抵制不良诱惑》时,根据相关知识点设计调查报告,分析社会上的不良诱惑、侵害、我们应如何自觉抵制这些诱惑,采取哪些办法,就成为衡量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准。

另外在学法上应采取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运用。首先按座次确立四人小组,并分派具体责任,如主持人、记录人、发言人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充分发挥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2引领学生自我超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是学生主体性的最高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对教师教学的本质要求。在学习《珍爱生命》一课时,其中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是怎样的情景?”许多同学都有这种的形容:悲凉、凄惨、黑暗等,而只有一位同学说:“没有生命的世界将会一望无垠,非常美丽。”然后他又从环保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理由:破坏环境,造成各种环境问题的不就是那些有生命的的东西吗?然后他又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他的观点,如月球、火星等,我们通过各种卫星及各种手段的探索,发现那里幽静、广阔、没有纷争……虽然他的观点具有片面性,却正体现了课改所需要的创新精神。

3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然渗透和自我体验。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亲历活动过程,让他们感悟人生道理。如在学习《快乐的自尊》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让学生写出最欣赏的同学的几条优点,收集后选取一部分读给学生听,多数学生都能猜出是哪位同学,这样被人欣赏、肯定,自然地就体会到了自尊与被他人尊重带来的快乐。所以,对于一些情感、态度价值观、思想意识等哲理性知识,我们不仅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训练和解答,还要经常设计相宜的、灵活多样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和发展。

4一般课程环节:

(1)情境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在新课导入部分,设置了情境,学生在情境中产生了真实的感受,体会到人在不同情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情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望在这过程中被激发出来了。

(2)鼓励探究,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学会调控情绪》解决调控情绪的方法这一教学重点时,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回忆印象最深的一次发脾气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发脾气?发脾气时都做了什么?用什么方法调控情绪的?结果怎样?学生回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学生畅所欲言,把调控情绪的方法都说出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今天所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了探究合作的能力。

篇3:浅谈我的情感作文教学

目前学生普遍对作文产生畏惧、厌倦心理, 一个重要原因是作文 (不管是命题、材料还是话题作文) 命题脱离其生活实际, 或者太陈旧老套, 以至于打不开思路, 不能使学生产生写作欲望和情感。学生作文首先接触的是题目, 题目新颖且有鲜明的色彩、饱满的感情, 才能激荡起学生的写作情感。所以, 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感情实际和需要, 尽量把作文题出得新颖独特, 符合学生的生活积累, 富有生活情感, 只有这样才能触动学生的心弦, 诱发学生的情感, 激发起他们的写作欲望。叶圣陶说:“教者命题, 题意所含, 要学生心有所思, 情有所感, 而后才能有所撰写。”此言切中肯綮。

二、引导学生留心观察, 以景激情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在写作教学中,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 体验人生, 关注社会热点, 激发写作欲望。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离开了生活, 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作家要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优秀作文, 必须深入到生活中去, 中学生写作文, 也应当以生活为基础。赞可夫说:“应该打开窗户, 让沸腾的社会生活, 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 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情经验, 激发学生的表达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奇异的自然现象和参与沸腾的社会生活, 要在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加强其观察方法的指导和观察能力的培养, 让他们在对生活的观察中加强创造体验, 从而使生活之源化作观察之流, 以优化生活储备。

三、变换训练方式, 以随笔抒真情

作文训练方式的单一、俗套, 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也不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全面提高。没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失去了思想个性和情感的作文, 等于是违背了创新作文规律, 是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 作文将会越来越机械化。要把学生从这种苦恼的被动中解放出来, 并逐步走上“情动而辞发”的写作之路, 就必须不断给学生新鲜感, 保持、强化他们的写作热情。我觉得“生活随笔”是一种比较好的训练方式。它能给予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写作空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兴趣、爱好去书写。

篇4:浅谈我的作文教学

关键词:方法;写作基础;审题

语文当中一般的分值都在作文上。那么作文多么重要,大家都有目共睹了。那么,如何提升学生对作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提高作文的写作水平,可以通过提高文章写作的基础、正确的审题立意、新颖的描写方法几个方面。

一、提升作文水平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上讲兴趣是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技巧、开启灵智的动力。因此,增强学生对作文的热爱,提升作文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师命题做到热切关注日常生活实际,与时代同步,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立体新颖时,学会说学生的写作兴趣便能得到大大的开发。在注重培养兴趣时,还要让学生注意积累写作素材。这一点要一直存在于整个作文训练中。没有书写作文材料,即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再强也会难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以,一定要准备好涉及各个方面充足的材料。并且老师应该只做出一些指点,让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这样书写作文时就不会出现雷同的材料。当其材料准备充足时,他的写作速度就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并且要求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写作习惯,字迹要工整。

二、对题目正确地透析理解

审题是作文当中的重中之重,经常有学生在没对题目进行完整的审题时,就开始急于写作,导致最后文章的立意跑偏。当拿到老师给的写作题目时不能急于开始写作,而是要细心认真地看看题目。确切理解了题目的要求后再开始进行写作。在明白了要写什么文章后,下笔写作就会变得准确无误。在明白了文章题目意思后,还要注意题目的范围。在资料选择时,在时间条件、空间条件、目標条件上会有一定的规划。当把握好题目意思后,再想一想题目的重点是在什么地方。切勿轻重倒置,没有把重点凸显出来。

三、把握正确的写作方法

写作方法就是写作的手法,作文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开头、正文、结尾。在写开头时一个好的开头往往能带来一个好的阅读写作心情。正确的掌握与练习可以极大提升对文章开头的描写。而正文则是归纳与演绎的一个体现。从简单、个体的材料出发,总结出一般的定律。与从一般到个别,把带普遍性和概括性的总结填写到段落当中,再对其进行具体的说明。而句子的结尾,则是可以通过简要的评价、与开头做首尾照应、用反问句结尾、提出展望或者希望、引用名人名言等方法。熟练地练习与引用,会使学生的综合作文能力得到大大的提高。

每位教师在作文基础的传授上都有不同的办法,因人而异。这是我对作文的一些看法。只要我们在这条道道路上不断地进行思考,不断地探索,我想学生今后在阅读写作时就会更有把握。

参考文献:

[1]张丽.浅谈如何写好初中语文作文评语[J].成才之路,2010(01).

[2]刘峥嵘.浅谈我的作文教学观[J].读写算:教研版,2014(21).

篇5:浅谈我的语文新课改教学

普宁市南兴中学何丹琛

内容提要:新的语文教学应该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教师更要诱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体现他们的主体价值。为此,在教学活动中,我致力做到: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兴趣;

二、创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培养创新思维。使他们在学校的短暂教育中,运用智慧来使自我价值、情感、人格都得到极好的完善,并学会自我终身教育,终身发展的能力。关键词:主体意识创建互动培养创新思维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因素,高分成了学校、家长、教师、学生追求的目标,学校教育在社会普遍意识中已成为纯粹为升学而组织的一项活动。传统课堂教学以知识为本,教学活动更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宰与控制,大多数语文教师都恨不得将自己毕生所学在短短地45分钟内全部授予学生,而忽略了语文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培养,这种脱离实用性,局限于课堂传授现成书本知识教法,是很难造就成人才的。值得庆幸的是新课改出现了,“新课标”课题针对此推出了新的课堂模式——“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

但语文知识是枯燥乏味的,脱离了具体语言环境的语言知识更没有价值。要使语文知识的传授变得更可亲,更可用,而不是让人敬而远之。我们身为教师的就应引导学生将静态的语文知识学活,变为动态的知识。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就得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以达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更好地理解知识、恐固知识的目的。真正做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感悟生活。为此,我在教学中致力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体,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且我发现这种自主性的学习方式更易为学生所接受,还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运用自己的智慧来使自我价值、情感、人格都得到及好的完善。

一、精心设置导语,激发学生兴趣,诱发主体意识

由于刚开始上课,绝大多数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集中,教师一定要用导语吸引住学生。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打了个很好的比方:“课堂的开头,犹如一幕戏剧开幕的一刹那的情景,选择得适当,足以奠定全幕的情调,笼罩全幕的气氛,使大家立刻把纷乱的杂念放下,专心一致看那下文的发展”。可我们学校条件有限,除了录音和相配套的课文插图外别无所用,新课改以来,连课文朗读带都找不到。面对此困境,我只得另寻他法,很多时候我会针对课文的特点,精心选用相关的生活小故事或诗歌散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入新课,当然有时也会使用传统的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在教学当中,我发现散文语言优美,配乐朗读能相得益彰,这种方法能较成功地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古诗文的教学则可以适当地给学生讲述背景资料或是诗人的一些生活小事,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文内涵更好的理解;至于一些科学性较强的说明文,则利用学校的电脑搜集一些图片、图表,力求直观生动的展示枯燥的内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理解。而与这些文体相比较之下,议论文则让我头疼不已,特别是教《最苦与最乐》时,内容枯燥乏味且谈的又是现今青少年最反感的话题——责任,又无法借用其他优美的诗歌散文来引入,当然更无法用图片来展示它的内容。详细审

读课文之后,既然是议论文体的文章,何不先设法让学生议起来,调动他们的兴趣呢?对于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生活中的苦事乐事那是俯拾皆是,只要话匣子一打开,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就提升了,接下来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自主地去思考探索作者所提的观点是否正确,进而接受理解作者的苦乐观。“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对所学的东西不感兴趣时是不会保留在记忆里的,充满情趣的导语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时,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知识,这时的心境较宽松,心情较愉快,不会造成心理压力。”①刚好那几天人有点感冒,于是我这样设计了开场情景:苦着脸,皱着眉走进教室(平时的我常面带微笑),大家都奇怪的望着我,其中有个同学关心地问:“老师,你怎么了?”“刚吃了药”(把眉头皱得更紧),大家“哗”的一声,松了一口气,“良药苦口利于病嘛,这有什么好苦的?”“那你们认为称得上最苦与最乐的事又是怎样的呢?”哇,真的如我所预料,大家的兴致一下子就被调动了。等他们说得差不多时,我顺势将文章推介给他们,满足他们刚被诱发的阅读期待,实现自发性、自主性阅读。

二、创建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平台,培养创新思维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学生从教材中获取知识,也就是说在文本与学生之间,教师只能扮演一座桥的角色。教师这座桥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交流,教师的任务就是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怎样更好理解教材。教师不能把自己对教材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同时要认识到学生对教材在理解上会有差异。

在课堂上,我最喜欢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阅读文本,因为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是学生获得间接经验的主要途径。它

是以了解文字文意为中心的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叶圣陶先生说:“老师教是为了不教。”这就告诉我们,教师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用老师教也能读书。要实现这一点,首先老师要走下讲台,自主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建立新的教育观:老师不应该只是单一的传授者,而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②在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惟有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两者之间不是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心理距离必然就远,学生的参与热情必然不高,教学效率必然最终必然相对低下。只有满足了学生与老师之间平等互尊的需要,在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才会愉快地自主参与课堂教学,进而到离开学校之后,能甩掉老师这根拐杖,实现终身教育的意义。

再者,在互动中,老师还应意识到学生由于知识掌握的局限性,错误或意见不合是经常会发生的事情,并且有些时候教师和学生所面对的都是“新生事物”,师生都有可能处于无知状态,这时老师应耐心聆听学生的理解分析后再师生共同探讨,把权威的面具卸下,事物的正确答案往往都不止一个,并多对学生进行鼓励与肯定。只有当学生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地位发生了变化,他的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也才敢“多”起来。

课堂教学是在一个集体中实施,有了师与生之间平等互尊和谐的学习环境与氛围,再加入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探讨、合作,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比起老师与学生更容易沟通,因为他们身份、年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更接近,他们之间的合作探讨更易产生共鸣。曹明海就曾这么说过“正是

在这一生生不息的解读创造过程中,不同的读者总是以自己突出个性、时代性的创造性理解,赋予文本一 全新的意义和阐释,从而使文本的意义得到不断的开拓和建构,是有永恒的生命力”。③

以八年级上册《最苦与最乐》一课为例。我在师生共同探讨苦乐观和责任这一教学环节时,设计了一个拓展延伸的问题:“‘受了人家的恩惠没有报答’如果说在现实生活当中,你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下雨,某某同学用雨伞护送你回了家。之后在一次考试中,他要求你把试题答案传给他,你会怎么做?”问题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说传给他,因为他上次下雨时帮助了我。有的学生说不传给他,做为朋友,应该帮助他意识到这种行为的错误,并给予他学习上的帮助,两人齐头并进,这才是尽到做朋友的责任。但立刻又有同学起来反驳,他帮了你,你怎么可以不帮他,为朋友就该两肋插刀,再说传纸条那是小事。谁说传纸条是小事,这关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同学又有不同意见了。

课堂上,学生们不自觉地分为正反两方,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激烈的争论,发散的思维,慢慢地,学生自己达成共识,尽责任报答恩情要分性质、分场合、分范围等等。学生在争论中,彼此引发思考,彼此受到启示,彼此得到教育。同时,学生对文本及它所蕴含的人文内涵也有了更深的审视与理解。

课堂上创立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互动平台,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构建,实践能力有所促进,而且使学生在独特体验中提高个人修养,健全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在互动中建立正确的人生准则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① 彭奇玉《中学生心理分析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年版

P156

② 彭奇玉《中学生心理分析论》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年版 P121

③ 曹明海《文学解读学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7年版 P31

篇6:浅谈我的作文教学方式

说实话,关于“我的教育风格”这个问题我还真的没有想过,不过这次作为“国培”作业之一提了出来,肯定有它的道理,所以我还是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了一下。回顾我20多年的教师生涯,这一路走来,要说形成独特教育风格恐怕还不是那么凸显,因为我作为一名教师是普通的不能再普通了,只能说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的养成了带有自己特色的个性化教学风貌。

现从我个人的理解角度简单归纳如下:

1、态度端正:初中政治教材尽管从社会发展简史到法律常识、到公民、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常识、到现在的思想品德,教学内容在不断的变化,我也是在反复的教,但从来没有懈怠,课前都要认真备课,阅读教材,翻阅参考资料,书写教案,每年的备课笔记都在更新、完善;上课更是认真对待每一节课,按照教学计划完成任务;每次作业从布置到批改都是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学校安排的任务总是尽心尽力的去完成,从来不抱怨或消极对待。虽然我不是很优秀,也不突出,但是我的踏实工作态度为我的教学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让我在教学中更能驾驭,更有信心,工作也得到了学校领导、老师、学生家长以及学生肯定,让我体会到当一名教师的那种快乐和愉悦。

2、平等民主:在与其他兄弟学校开展教学交流活动中,总能感到有些老师对待学生有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尤其是那些“重点学校”的老师,当然很多家长也还是认同的,认为这是“严”的表现,严才能出高分,也许会出高分这我不否认,但我认为,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心理还不成熟,这种不平等、不尊重的教育可能会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以后正确思想观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显然违背了我们教育的目的,但在应试教育等因素的影响下,在一些学校、一些老师的身上却习以为常了。也许我一直在农村中学,也许我的性格使然,我对待学生始终做到尊重人格,民主平等,不歧视任何学生,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本人总是面带微笑,用平易近人的语气神态与学生交流对话;摒弃“师者为尊”,让每一个学生有被尊重的体验;做学生的“大朋友”,真挚坦率地与学生平等相处,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建立起融洽和谐的

师生关系。我也从中收获颇多,比如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在批评教育犯了错误的学生时、在安排班级工作时,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显然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3、朴实平和:我性格不太张扬,但对自己的课堂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精心准备、潜心研究,理解并把握好教学的重难点,研究并设计好教学的细节,40分钟的课堂,师生不带有高度紧张的情绪,但却有逻辑严密的思维构筑,师生在朴实平和之中,感受教与学的快乐,我的课堂不求目标多高多大多全,但求内容亲切实在,一节课下来,要有所收获。所以我的课不敢说学生非常喜欢,但起码我走进教室学生还是欢迎的,每次检测,学生成绩虽不是很突出(我不推卸责任,但真的原因很多),但也还算能说的过去吧,尤其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我的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让他们终身受益。

4、学教互动: 我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进行的一种真诚和谐的交往、沟通、理解和合作,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的统一的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种动态生成的课堂中,教与学是双向的,互动的,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人境互动。我与学生真心交流,彼此沟通,分享快乐,共同成长,同时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互动教学中,提供足够的针对性服务,以帮助每个学生实现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智能建构。

5、注重基础:我在教学中注重基础知识的把握与梳理,注重构建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一堂课40分钟效率,不搞花架子;每一节课下来都要求学生梳理一节课的要点,掌握了多少,还有什么疑问?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做到日事日毕,日清日高;我自己也会常常反思自己教学的得与失、闪光点与不足之处。

6、注重整体,条理清晰:我上课非常注意知识的整体框架结构以及前后内容之间的联系,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的理解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其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7、能够接受新生事物:如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应用、新课程背景下新的教学方式的引进、新鲜的学生感兴趣材料等等,这让我的教学更符合当今社会发

展是要求,更能够被学生接受,也更能增强教学效果。

8、注重反思:通过创设情境,采用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维过程、学习态度、解题方式及其过程等进行主动反思,从而在主动反思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升华品质。

9、联系实际,求真务实:思品课的生命在于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中,我善于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实际、社会生活的实际,用学生身边的事来解读书上的理,让学生感到亲切、真实;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促进教学的生活化、有趣性的有效手段,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吸取知识的营养,使学生对学习的结果理解得更深刻更牢固,实现三维目标有效整合。

我对“务实”的解读,一是教师自身必须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和有效的方法。多年来,我形成了备课前认真分析教材,分析学生,精心设计教学方法的意识,努力做到知识结构由浅入深,教学设计贴近实际;二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40分钟的整体效益,切实提高课堂效率。课堂活动的设计一切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搞花架子,真正让学生学有所得,使他们在积极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相关能力也得到发展。

上一篇:二年级学生优秀作文:快乐的节日下一篇:25短文两篇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