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2024-05-14

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共8篇)

篇1: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吴亚娜

学习诗文要从诵读开始。汉语语言文字最大的特点是独体单音,很容易形成比较鲜明的节奏和对仗,具有音乐美。陈炳铮在《简谈吟诵》中曾这样定义吟诵:“吟诵是我国传统的用于古诗词或古文(主要是韵文)的音乐表现的一种艺术形式,也可称吟唱。”①吟诵就是根据平声长仄声短,平声轻仄声重的行腔方式,依据诗文的内容,配上一定的曲调把诗句吟唱出来,给人以想象和联想的空间,从而更加生动地阐释古诗文之美的一种艺术形式。

一、探究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模式的意义

(一)吟诵是汉诗文创作的主要方式,是古代传授经典文化的主要途径。《尚书·舜典》曾记载: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②

这是描述上古时期制乐的情况,其中“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这四句话实为上古汉语诗歌形式的经典概括。“诗言志”指诗歌是用来表达心意的,而“永”字,孔颖达疏为“谓声长续之”③即把声音拉长的一种歌唱。“声依永、律和声”指音乐配合拉长的声音,并调和音律(宫商角徵羽),形成和谐的节奏与韵律感,达到神人相和的审美境界。

中国古代的私塾以吟诵的方式让学生记忆四书五经,由此熟吟成诵,让少年在幼年记忆最佳的时期积淀了大量的经典知识,并在随后的岁月中厚积薄发。从屈原的“行吟泽畔”到左思的拥鼻行吟;从李白的“吟诗作赋北窗里”到杜甫的“新诗改罢自长吟”,从白居易的“终日歌吟如狂叟”到韩愈的“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从可以和乐而歌的乐府民歌到唐声诗,从宴乐辞令到元曲套曲,从李延年的“北方有佳人”到桐城派的“因声求气”说,中国古代的文学创作与曲律以及诵吟歌唱的表现形式是分不开的。吟诵不仅成为古代文人创作诗文的主要方式,也是他们表情达意的主要方式。他们成之于胸,吟咏在口,赋于笔端,才形成了流芳千古的佳作。

因此学习吟诵有助于学生通过音韵节奏与声调来感知古诗文的独特魅力,进而以意逆志深刻体会其精神内涵与审美韵味,走进古诗文的情境中,提高课堂效率。

(二)吟诵有助于还原古诗文语境,引导学生深层感悟,传承文明。

吟诵是古诗文美读的一种方式,是声情并茂地展示文字之美的一种强有力的表现形式。南宋周密在《齐东野语》中记载:“昔有以诗投东坡者,朗诵之,而请曰:‘十分。’其人大喜。坡徐曰:‘三分诗,七分读耳。’”④这则故事看似在“讽刺”诗歌写作缺乏诗意,实则也证明了诵读的艺术价值。

汉字是具有音节与声调的古老而又神奇的文字,吟诵作为汉文字传播的声音载体,承载了中华思维与中华精神,因而有助于还原古诗文的语境,引领学生深层感悟汉语文字的魅力。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

在授课中,为更好的让学生走进词境,我为学生播放了《声声慢》凄美哀婉的古琴吟诵调,营造了悲凉萧瑟的气氛,随后又指出此词中的入声字有“觅”“息”“敌”“黑”“滴”“得”,这些入声字要读得短、促、重,学生了解了入声字,才知道此词押仄声韵,尤其是入声字的短促沉重,更好地诉说了词人在国破家亡、流落异地时的孤愁无助、凄凉萧条的处境,从而寄托了词人深沉的家国之思,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此词从吟诵入手,为学生打开了李清照幽深细腻的情感世界。学生再通过知人论世,因声求气等方法就品味出词境,品味出词人内心的苍凉。

(三)吟诵有助于正确的理解诗歌。

汉字是单音字,却有平、上、去、入“四声”。而且随着时间的演变,加之中国地域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各地演变出不同的方言,出现更多的声部。如属于中古音的广东话有九种音,更好地演绎了语言的本原面貌。因此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正确的区分平仄以及入声字,并注重押韵与平仄,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诗歌。比如《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用的是“尤”韵,“尤”韵主要是用来抒发忧愁离恨的。李白属于天才型的诗人,他写诗经常吟咏在胸,一气呵成,酣畅淋漓地抒发情感,而在此诗中,有两句换了入声韵: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很多人朗诵到此处时,都是豪迈畅快的,殊不知,这恰恰是词诗情感压抑,转折的地方。“骨”“发”“月”都是入声字,偏在第三句用了一个平声字结尾,还是“飞”字,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李白此时想到的是什么呢?不是自己的碌碌无为与古代名士的才气与功业吗?这也流露出看似气宇轩昂的李白内心的激愤与失落,从而让文章情感跌宕,增强了文气。诗人最后情感终归于无奈,要“明朝散发弄扁舟”重新回到“尤”韵,抒发内心功业未竟的英雄之叹。通过这样的阐释,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变化,洞悉了李白的内心世界,和他一起悲喜怒狂。

二、吟诵的教学方法初探

(一)开设吟诵课,教授学生吟诵的基本规律。

吟诵是一门很系统的学问,从平仄格律到声调的变化,再到依字行腔,依义行调,涉及到汉字的语音学,语义学。而这些学问又比较抽象,远离现代生活,因此如何唤醒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自发的学习就变得极为重要。笔者为学生分期开设了吟诵课。在第一堂吟诵课中,我从月光入手,让学生由月光想起《静夜思》,让学生探讨诗人是在何处欣赏月光的,让学生认识到《静夜思》中的“床”是胡床,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一味从现代的视角出发,会误读古诗。在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之后,我再趁机把吟诵抛出来,告诉学生,其实读错就会理解错。以《登鹳雀楼》为例: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首先让一位声音宏亮的男生朗诵,他激情慷慨的朗诵出了英雄的豪迈之情。同学们都在为他鼓掌之际,我指出了他的错误之处,首先我告诉同学们此诗中有很多的入声字,如“白”“日”“入”“目”等。然后系统地讲解入声字的由来和读法。入声字最初是独立的,后来由于音调的变化,就被派到平声(一声、二声)、上声(三声)、去声(四声)中了,所以才造成很多字古今的读音不同。入声字有短滞凝涩的感觉,多用来抒发内心的愁绪与悲切之情。学生们心领神会之后。我又向他们介绍了此诗押“尤”韵,多抒发忧伤之情。顺势又介绍了“平水韵”的由来以及分类,让学生对各个韵部有大体的了解。为形象的讲述不同韵部之间的差别,我又用赞叹时的“啊”音与哭泣时的“呜”音,告诉他们汉字随着发音时,嘴巴开口时的由大到小,其表达的情感也是由兴奋到失落的。随后我再介绍“尤”韵由iou三个元音构成,口型由闭而开再闭,发音比较绵长,自然给人一种忧思绵远的情感。我再让学生认真的观察其中的韵字有“秋、游、留、羞、揪、楼、流、悠、求、囚、忧、愁”等,这些字多表达愁情悲绪。

讲授完入声字和韵部以后,我再示范性的读诗,读到入声字的时候,注意音短促涩重,读到“流”、“楼”两个韵部的时候,我将两个字回旋在口,读出了绵远惆怅之感。随后我又向他们讲述了古人登楼伤怀、登楼必赋的情感,并列举了《登楼赋》的一些实例,向同学强调了解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因为只有了解了中华传统的文化,才能更深层次地了解中国国民的心理与传统思想。在本节课临近尾声之际,我让同学们全体起立,教授他们《诗经·木瓜》的吟诵调,并教授他们古人的抱拳行礼的姿势,告诉他们《木瓜》之中蕴含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深意,顺势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与情感目标。在第二节吟诵课中,我教学生们吟诵《声律启蒙》,从而让他们鲜明地体会到平仄的特点,并顺势讲授平仄的知识,我先后找来张祜的《何满子》、李端的《听筝》、王涯的《闺人赠远》和西鄙人的《歌舒歌》让学生们在纸上标注出平仄,并进一步告诉他们什么是“平起式”、什么是“仄起式”,什么是“入韵”,什么是“不入韵”,什么是“粘”,什么是“对”从而在四首诗歌之中将最抽象的诗歌格律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在本课的最后,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诗歌的格律之美,我又让学生标注杜甫《登高》的格律,并帮助他们标注出入声字,和他们一起吟诵出杜甫诗歌之中的情感的起伏,让学生形象感受到了杜甫诗歌的沉郁顿挫之美。在接下来的吟诵课之中,我又向同学们讲授了词的知识,并向他们介绍了乐谱以及词谱的相关知识,告诉他们词是可以依声而歌的。在第四节吟诵课中,我又向同学们介绍了吟诵的调子,以及如何创制吟诵调,告诉他们吟诵的调子是要依韵行腔,依义行调的,并告诉他们腔音的发音位置与发音方法,课堂的氛围非常活跃。通过系统的吟诵课的学习,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还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热情。

(二)让吟诵成为古诗文教学中的一个环节。

在经过系统的吟诵学习之后,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吟诵的基本方法,也了解了汉字内在的语音魅力,并修正了学生读书的方法。自此以后,吟诵就成为我的古诗词课堂中走进诗歌情感世界的一个重要环节。

以《国殇》为例,这首屈原的名篇,夹杂了大量的楚地方言,晦涩难懂。如何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诗歌的魅力,化腐朽为神奇呢?我通过吟诵解决了问题。

在讲授此篇之时,我首先知人论世,讲述屈原的生平经历、文学成就,屈原写作此诗的历史背景以及“国殇”的含义,为诗歌内容的展开,奠定了浓郁的情感基调。随后,我又点出了此诗中的入声字,让同学们读的时候要读出短促涩重的味道,并进一步强调,此诗非常具有楚地特色,运用了方言“兮”字,吟诵的时候要延长半拍。随后我让同学们,依照平长仄短,平高仄低的规律,加入凝重的情感,齐读一遍,再让一位同学用吟诵的方式范读一遍。通过两遍的诵读,同学们已经基本上把握了节奏与情感。此时我再趁热打铁,吟唱了我以《水墨丹青凤凰城》为基本调子而改编的吟诵调。由于这首曲子为同学们所熟知,所以学生很快就可以根据平仄以及音韵的变化,重新调整调式,学会了吟诵调。此时,一首原本晦涩难懂的古诗就已经能熟记了。在吟唱调子之后,我又循环播放《水墨丹青凤凰城》这首曲子,让学生们在想象与联想中,分组自行梳理文意,划分层次,并谈论自己的读后心得。最后我再适机对其艺术特色加以点拨,深化文章爱国主题,让同学们重吟调子再次体会作者对为国牺牲的壮士寄予的痛彻心扉的深情。让学生们在课堂中就能熟练的背诵课文,也达到了情感目标。我相信以后每次同学们听到《水墨丹青凤凰城》时,都会想起屈原,想起《国殇》的吟诵调,他们会将爱国的情感亲切地吟唱在心中,流传下去。在讲授《滕王阁序》《菩萨蛮》《长相思》等名篇之时,我也运用吟诵的方式,让学生感知音韵,揣摩情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实践证明,将吟诵教学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环节,能让学生更快的感知情感,走进文境,事半功倍。

(三)定期开展吟诵比赛,鼓励学生自创吟诵调。

在实践吟诵教学过程中,随着学习的深入,同学们对吟诵也开始心领神会。他们年轻气盛,充满无尽的求知欲。当我看到一个女同学,在纸上用歌谱记忆自己的吟诵调时,心中一阵感动。于是我灵机一动,在课前三分钟鼓励学生们展示自己的古诗吟诵调,并且开展了一次吟诵比赛,鼓励每一位学生寻找一首古诗词,自己依韵行腔自编吟诵调子。同学们一开始的时候都有点拘谨,不好意思展示。为打破僵局,我就抛砖引玉,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巴蜀地区竹枝词,并顺便介绍了花间派词人孙光宪的《竹枝》: 乱绳千结(竹枝)绊人深(女儿),越罗万丈(竹枝)表长寻(女儿)。杨柳在身(竹枝)垂意绪(女儿),藕花落尽(竹枝)见莲心(女儿)。

竹枝词最早是巴渝地区的民歌,后演变为唐教坊的曲名,这首诗歌保存了巴渝地区民歌的原貌,“竹枝”“女儿”这两个衬词是唱竹枝时众人相和之声。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诗文与音乐之间的渊源流变,我依韵行腔自创吟诵调,并让班里的女生吟唱,让男生和“竹枝”“女儿”。经过两遍的练习,班级中传出悦耳动听的唱和之声,也打开了僵局。于是同学们纷纷上台展示自己的吟诵调:有一个小组的同学展示了《江南》的舞蹈加吟诵;有的同学也展示了柳永《雨霖铃》的自创吟诵调;有的同学还展示了自己创作的古诗的吟诵调: 白衣 马灵

梨花满树撑红伞,满腹卿相留江南。青瓷如花笑白衣,郁郁谱写花柳间。抛了乱卷醉逍遥,掷了前程醉中仙。醉卧柔乡梦难忘,良辰好景亦云烟。

马灵同学吟唱完以后,全班的叫好声此起彼伏。虽然此词还有格律方面的错误,有的平仄在行腔时也没有完全收放到位,但小诗意境不俗。于是在同学们的热情高涨之际,我对有勇气展示自己的同学大加赞赏,并适时点出他们在行腔、平仄、入声字等方面的不当之处,鼓励他们去发现汉诗文的绘画美、音韵美与建筑美。最后全班同学齐声吟唱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结束课程。

通过吟诵的学习,同学们对中国古典文化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也更能实现情境教学,让同学们走进作品情境之中,感悟作者的悲欢情感,品味沧桑百态的人生。而不断的吟诵,琅琅上口的吟诵调,更易于学生记忆,很多长篇诗歌如《长恨歌》《春江花月夜》等,同学们都能熟练记忆。当然吟诵学习也激发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打造了高效多元的古诗文课堂,增强了同学们的民族自豪感与使命感,并且让他们更轻松地掌握古诗文写作的平仄以及音韵规律,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夯实了他们的古文基础。注释

①陈炳铮:《简谈吟诵》,《中学语文》,1985年第3期。②③[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93、95页。④[宋]周密:《齐东野语(卷二十)》,中华书局,1983年第369页。⑤《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52页。

篇2: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广东省增城市中新中学

钟燕媚

摘要: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对我们的教学作用巨大,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关键词:阅读教学 学生提问 激发兴趣 授之以渔 创新求异

现代文阅读教学方式的探究已经是一个老话题了。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提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突显,教师的阅读教学方式也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长期以来,学生被看作是被教育、被塑造的对象,处于教育的边缘。随着人本主义学习观被越来越多人接受,我们也开始意识到学习是学生个体有意义的探究行为,阅读就更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基于自我意识、态度、兴趣、价值观的自我建构过程。[1](p.106)基于这样的认识,学习就不再是外在于学生的活动,而是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就必然要从边缘进入教学中心。

当然,学生进入教学中心还要建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这里提出的“提问式” 学习是其中一种。“提问”是探究教学的一个重要方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并研讨,利用学生探究中产生新奇、好奇、困惑、矛盾的心理特点,激发学生大胆思考,并用自己的语言把想法和认识表达出来。[2](p.118)

一、“提问”学习方式的意义

有一则笑话是这么说的:有几位来自美国、欧洲、非洲、中国等地区的孩子,被一个记者采访,记者问:“对于别的国家粮食出现短缺,你有什么自己的看法呢?”来自美国的孩子说:“什么是别的国家?”,欧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短缺?” 非洲的孩子说:“什么是粮食?”中国的孩子说:“什么是自己的看法?”

相信不同的人看这则笑话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思考,而针对本文之所以要引用这个例子,是因为我认为,这则笑话深刻地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学生不善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还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关于美国代表团访问上海的学校教育的文章,代表团经过听课之后,有一个人语出惊人:“既然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都能回答,那上课干什么!问题是课堂的纽带,学生应该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新问题走出课堂!”美国代表团的话,揭穿了教师提问式教学问题设置和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了学生应该培养自主学习、自主思考、提出问题的思维习惯。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所以,教会学生提问,既是促进教学改革,把教法改为学法进一步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具体途径。学生只有学会了提问,才能激起浓厚的学习兴趣,产生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热切期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把阅读看作是学生独立探索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智慧发现和解决问题。我们一直提倡教学民主,这应该也是一种很好的体现方式。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深入阅读,并在阅读过程中提高提问能力呢?

二、提高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的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育的艺术不在于接受了多少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3](p.164)如何让学生“懒惰”的大脑活动起来?老师这个外因非常重要。那么,老师能做点什么呢?

(一)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005年夏天,“残酷”的高考之后,某大报发表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谁让汉语变得无趣》。这又是一篇让语文教师感到伤感的文章。当然,比起《误尽苍生是语文》、《失败的中学语文教学》等,这篇文章语调毕竟平和一些。

趣,是趣味,兴味的意思,是使人感到有意思。有吸引力的特性。我们常说,兴趣是做好的老师,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自主学习,才会乐意去分享文本中的情感。

可是,兴趣能培养起来的吗?在各种场合的公开课上,我们看到教师们采取

种种方式使自己的课有趣味,调动学生的兴趣,效果不能说没有,然而却不理想。说简单点,老师们的行为知识在某个场合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罢了。

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文本,分享文本,从而使自己有所悟,并在这过程中领会到阅读方法。[4](p.69)阅读兴趣是一个颇复杂的问题。学生的领悟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如鲁迅的文章《风筝》最后一段:“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阅读这段话后,语感能力弱的只是知道天气很冷,我无处可躲;语感能力稍强一点的,认识到我很伤心,很悲哀;语感能力强的,理解文字深层含义,认识到这段话与前文呼应,它不仅指天气寒冷,也表达了“我”无从不过的沉重、悲哀的心情。显然,感受能力强的,会对这篇文章产生兴趣,从而能够分享作者的情感。

把话题转回语文教学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上来。我认为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心情轻松一点,注意力集中一点,但不要过高估计这样的教学成果,需要打“持久战”。具体来说,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兴趣进行深入了解,并对症下药。对于确实有“天赋”的,要多平等地交流,给他们提供帮助,使他们主动地分享。对实在不感兴趣的,可以多让他们了解一些基本知识,“灌”点也无妨。当然这个“灌”要求语文老师有足够好的语文素养,要“灌”得更生动点,更“感情”点,让学生更易于接受。

(二)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课堂的时间毕竟有限,而且学生的提问应该是在学生深入阅读之后进行的,所以学生预习时,我要求他们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自由、充分地提问,没有数量的限制,更无形式的要求。此外,我要求学生在自己提出的问题中选择一个最感兴趣的作上标记,以此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同时,自然而然地对自己所提的问题作出评价,也借此培养学的提问能力向个性化发展。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对朱自清的《春》进行课前预习时,让学生充分提出不同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更多,学生的“问题”可真是多:“作者为什么可以把春写得这么美?”“作者笔下的春天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过?”“作者从多少个角度写了春之美?”“作者写 3

了春的什么景物?”“明明是写春天,怎么提到了人的活动?”“课文里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你能举出例子来吗?”„„虽然有的问题与课文中心无关,没有多大思考价值,但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激发和培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作好了铺垫。学生的问题还是有很多都是有价值的问题,它们关系到课文的内容、结构、描写手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我建议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进行更多的阅读交流,尽量能发现更多的问题,乃至解决更多的问题。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在交流中拓展知识,这就是“合作”。

当然不同年级的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教师应该做好侧重。比如,七年级着重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一般阅读能力,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把握文意、理清思路、揣摩语言、责疑问难;八年级侧重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引入文体学习。着重培养阅读记叙文、说明文、抒情散文的能力。加强文言文的份量。九年级在以上两个年级的基础上,着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阅读议论文的能力,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5](p.282)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学生问“问题”是以模仿开始的,所以教师要做好问问题的言传身教,适时点拨诱导,教给学生问“问题”的方法,实现“从扶到放”的飞跃,让学生会问“问题”。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就是例子。我们要立足课本,好好利用课本,让学生从文本中学会阅读的方法,领悟文本的真情实感。

《广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一书中谈到初中现代文阅读与鉴赏的评价标准:①准确把握文中词语的含义;②能重组文中重要信息;③能提炼和整合文中内容及中心思想;④能把握文章脉络,掌握作者观点态度及表达自己对文章的感受;⑤学会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形象、情感、语言及表达技巧及表达自己对作品的感受。[6](p.281)

以上评价标准,老师应该坚持与学生共同学习研讨。教师可以做出思考和提问的示例,让学生模仿,但这些提问要少而精。建议抽象的评价标准应该结合历年的中考题和各区模拟试题中现代文课内课外阅读题目进行研究,争取总结出常用的提问方式以及命题规律。然后让学生记笔记,上新课的时候以课文作为例子,让学生用总结出来的规律对课文进行有目的的分析,提出属于自己的问题。学生的提问,其实是一种对文本探索研究,探寻追究的过程。按一般的说法,探究式 4

学习是一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入的,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7](p.103)

(四)让学生创新求异地问

古人云:学无止境。在学生能够把握基本的提问方法之后,我们应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首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向提出问题。例如,在教授人生寓言《白兔和月亮》的时候,最后一段话“和人类不同,我们的主人公毕竟慧心未泯,她终于去拜见诸神之王,请求他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面对这句话,教师可以问:“你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吗?”学生经过引导,提出了以下不同的问题:“为什么说白兔和人类不同?到底人类好还是白兔好?”“白兔为什么要诸神之王撤销那个慷慨的决定?”“决定撤消后,白兔以后的生活会变得怎样?”“白兔去见诸神之王的时候,心情如何?”„„

其次,引导学生提出求异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唯一,我们要引导学生求同存异。例如在教授《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老师问这样一个问题:“‘我’被困在悬崖上,上下不得,假如你是父亲,你会怎么做?”学生们的答案丰富多彩:“我不会像文中的父亲那样,那毕竟是我的孩子,我会爬上去把他抱下来。”“我会打110电话求救.”“我会把亲戚朋友都叫过来一起帮忙。”“我会开直升飞机救他下来。”„„当老师问出“还有其他办法吗?”“我们还能怎样?”这些问题时,给学生作出了榜样,也点燃了学生思维碰撞的花火,课堂一定会大放异彩!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最低限度是让每一位学生在语文课上都有事可做,学有所得;另外,还有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更要着力于传授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提出问题,求同存异,大胆创新。诚然,教育的理想与现实总是存在着距离的。提问学习方式的展开还有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完善,比如学习小组的编排,要充分注意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比如小组之间的交流应该如何进行,比如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应该“因材施评”等,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探讨的问题,衷心希望中学语文现代文阅读这个板块的教学能取得更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2] 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师范生读本[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3] 陈建伟.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G].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3 [4] 崔干行.谁能让语文变得有趣[G].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6 [5]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10 [6] 广州市教育局教学研究室.广州义务教育阶段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标准·语文版社,2009.10 [7] 崔干行.教育的理想和现实[G].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02

篇3: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在数学教育上, 我们不仅要注意传授具体的解题技能方法, 更应注意数学知识发生过程中的思想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究精神.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深研教材、精心设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教学中应改变驾轻就熟的“题型+方法”的教学方式, 让启发式教学进入数学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被动性,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尝试以下一些方法.

1. 设置悬念, 激发探究兴趣.

新课程中的数学强调数学化、数学情境, 作为教师要有一堆数学情境, 有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过程的经验.数学教育提倡在情境中解决问题, 教师要学会创设情境, 把教科书的知识转化为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帮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一堂生动活泼的具有教学艺术魅力的好课犹如一支婉转悠扬的乐曲, “起调”扣人心弦, “主旋律”引人入胜, “终曲”余音绕梁.其中“起调”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在课始阶段设计一个好的教学情境, 引领学生进入数学的殿堂, 展开思维的翅膀, 开启智慧的大门.

比如, 在上指数函数单调性这一章节的时候, 我首先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找到一位百万富翁, 对他说:“我想和你订个合同, 在整整一个月中, 我每天给你10万元, 而你第一天只需给我一分钱, 以后每天给我的钱是前一天的两倍, 你愿意吗?”百万富翁一听, 觉得这笔生意很有赚头, 非常高兴地同意了签这个合同.然后我问学生:“如果是你们, 你们是否愿意签这样的合同?”学生刚开始都很高兴地说愿意.我听了他们的答案后, 进一步引导他们考虑:到底谁更为合算?能否用我们的数学知识来进行探讨?此时学生的兴致达到了极点, 并由此发现其实际为一个“指数爆炸”的现象.

2. 创设情境, 引导积极思维.

近年来, 我在教学中注意到, 在教学中创设情景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能促使他们积极思维、主动学习.情景的引入,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数学兴趣.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 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而且还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 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思维与活动, 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由于其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 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 往往使学生望而生畏.布鲁纳认为, “学习的最好刺激, 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因此, 在创设情景的教学过程中, 要在让学生理解创设情景的必要性的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兴趣的形成过程中,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 进而成为创新思维的动力.

3. 体验差错, 培养缜密思维.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 “差错人皆有之, 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 考虑问题不够全面, 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 丢三落四, 或解完题后不复查.故在学生易出错之处, 让学生去尝试, 去碰壁和跌跤, 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 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 不断引导, 使学生恍然大悟, 留下深刻印象.同时, 这样还能培养学生缜密思维能力.

例如:若函数f (x) =ax2+2ax+1图像都在x轴上方, 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学生受思维定式的影响, 往往错解为a>0且 (2a) 2-

4 a<0, 得出a<1, 而忽略了a=0的情况.

4. 贴近生活, 培养探究思维习惯.

荷兰的数学家费赖登塔尔提出了数学教学要联系“数学现实”的教学原则.他认为“数学来源于现实, 也必须扎根于现实, 并且应用于现实”.在教学中把学生的生活实践与数学学习结合起来, 使数学课堂变得活泼, 促使学生感悟, 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客观世界, 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进行思考.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国际足联规定法国世界杯决赛阶段, 比赛场地长105米, 宽68米, 足球门宽7.32米, 高2.24米, 试确定边锋最佳射门位置 (精确到1米) .

面对陌生的问题情境, 大多数学生都束手无策.教师为他们设计了以下几个探究方向:

(1) 到球场实地观察一下, 边锋在球场上如何运动, 一般在何处起脚射门?

(2) 到图书馆查阅有关材料.

(3) 向踢球经验丰富的同学请教足球的有关知识.

(4) 认真思考本题所谓的最佳射门位置在数学上的具体含义.

(5) 在此基础上考虑如何利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以上问题和解决途径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它涉及知识背景、生活背景等方面, 适合学生现有水平, 又能把学生引到学习的情境中去, 思维上得到很好的开发和锻炼.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 在生活中发现数学, 学会解决生活中的数学是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生活是探究的不竭源泉.

篇4:初中古诗词吟诵教学方式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这样的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思想情感和民族文化。初中阶段语文教材所选的近百首古诗词,都是历经千百年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也是青少年诵读的最佳材料。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古诗词的诵读训练,有助于学生积累语感能力和理解古诗词丰厚的情感,这是传统诗词教学的有效措施。

然而,真正的古诗词吟诵,并不是一个见字读声的简单朗读,而是需要特别的诵读技巧,不仅读准声韵调值,还要积极借鉴古人吟诵诗词的有效方法,充分展现古诗词节奏韵律所体现的音乐美,这样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读进去,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诵读诗文时,就有这种吟咏的情景:“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其实,这位私塾老师使用的正是传统的古诗词吟诵法,他用肢体语言极力表现抑扬顿挫、疾徐有致的吟咏方式,而且陶醉其中。尽管我们现在不必刻意模仿古人吟诵诗词的腔调和神态,但这也给人一些有益的启示,所以我们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尝试一些行之有效的吟诵方式。

第一,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抑扬顿挫的平仄变化。吟诵时在腔调、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都应比普通话朗读更夸张一些,变化幅度更大一些。基本要求是吟诵诗词做到音韵的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在情绪慷慨激烈时高声重读,在情绪委婉幽咽时缓慢低吟。这需要教师对古诗词的平仄、音韵及其与感情配合的规律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诗词平仄格式影响着吟诵的节奏和旋律。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其平仄分别为:“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交替结合产生音韵节奏的抑扬顿挫,从而产生一种起伏回环之美。这种韵味只有在读者恰当的吟诵方式下才能体现出起伏变化的音乐美,并有助于对诗词的欣赏。在此基础上,吟诵时要注意对古诗词分顿的把握。所谓分顿,即是一诗句内部的停顿与节奏。就格律诗而言,其基本结构,五言诗为前二后三式,七言诗为前四后三式。吟诵时采用正确的分顿和平仄,会把古诗词和谐悦耳的音乐美感充分地表现出来,有利于体会古诗词的情感和气势,并为其意境的鉴赏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轻重缓急的音腔变化。语速的急缓、语调的强弱、音腔的轻重,这些变化体现出诗词中不同美质的魅力:重而急的吟诵方式,有助于表现诗词磅礴的气势和豪放的风格;而轻而缓的吟诵方式,有助于感悟诗词深远的韵味和阴柔的风格。表达热烈欢乐和紧张急切的心情时,语调应快一些,强一些;表达回忆悲伤和眷恋惋惜的心情时,语调则慢一些,弱一些。举范仲淹词《渔家傲》为例:“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教师在交代写作背景和分析词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情境氛围而采用不同的语调来朗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此句描绘了一幅阔大苍凉的边塞风景画,我们吟诵时用雄浑的高声朗读,极力铺陈一种苍劲之气。而下阕中“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一句则包涵了更为丰富矛盾的心态,渴望建功立业的将士们“燕然未勒归无计”时,思归恋乡的缠绵之情尤为浓烈,吟诵时应为一种缓慢幽深的情调,这样才能更深刻地体会词中的韵味和情感。急促与舒缓这两种吟诵风格具有互补性,可以相得益彰,急读从大处着眼突出诗词的气势,而缓读从细微入手探寻诗词的韵味,低沉婉转与慷慨雄放的有机组合,可以把诗词跌宕起伏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第三,古诗词吟诵时应注意各种意境变化。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自然景物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或景中藏情。在吟诵古诗词时,教师须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充分领悟诗词中蕴含的情感,进而深刻领悟其意境美,从情感深处准确把握吟诵词句的节奏韵律变化。例如吟诵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以及杜甫的颠沛流离的生活,从而吟诵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所包涵的诗人阔大胸襟和高昂气概;吟诵杜牧的《泊秦淮》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杜牧生活的晚唐时期的衰颓之势,从而吟诵出“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所包涵的诗人悲愤心情和低沉语调。教师还可以以画配诗,利用多媒体创设演绎古诗,如吟诵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以展现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两种不协调的景物画面,营造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从而在吟诵时表露出游子羁旅的彷徨凄苦情绪。还可以借助古典音乐这一资源演绎古诗,如吟诵辛弃疾的《破阵子》时,老师可播放《十面埋伏》,渲染一种慷慨激昂的战斗氛围,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人舍身奋战却又报国无门的悲愤情怀。这些情景的创设,使学生能更深入地体会古诗词所描绘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定会引起学生吟诵时的共鸣,从而更准确地把握语言层面的平仄变化和音腔变化,达到吟诵时表现出来的最佳旋律和节奏。这是在进入审美意境层次后的更高阶段的吟诵,情感的领悟与音节的变化已融为一体。

篇5: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方式探索

贵州省贵阳市河滨小学 陈华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对社会产生的作用,归根到底要看能否促进人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法国思想家卢梭认为:“植物的形成由于栽培,人的形成由于教育。”德国思想家康德认识:“人只有依靠教育才能成人,人完全是教育的结果。”这些有关教育概念的表述也证明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我国的教育改革,应证了这一历史发展规律。实施素质教育,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而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则具有了鲜明的人文性,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目的是为了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的人才。

作为新课程实施者,在教学中应积极转变观念,端正思想,全身心投入到教改工作中。对于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教学方式,我们进行了一些探索,归纳成以下几点:

一、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促进学生发展

(一)改变旧的座位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

学生自由组合六人形成一个小组,小组内设1?2?3?4?5?6号,1号为组长,2号为后勤员,3?4号为纪律监督员,5?6号为卫生考勤监督员。每一个学生各有分工,而且这些职务经常轮换。这样不仅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还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接着又让学生自己为自己的小组取名字,并根据取的名字画一幅小组标志画,挂在每一个组的前面,这样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二)创设较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

为了更好地促进小组的合作意识,我与学生们一制定了一个评比“优秀小组”的表格。表格有(红旗)、(黄旗)、(红花)、(五角星)、(月亮)五种标志。每节课一小评,组员发言积极,合作较好、爱动脑筋的小组评一面(红旗),小组中某个同学发言有创新,或某一个同学有进步,则为小组争得一面(黄旗),一节课下来数总数,旗子最多的换一朵红花,三天一小评,红花最多的换一颗五角星,一周一人评,五角星最多的获得一个月亮,摘到月亮的小组就被评为这个周的优秀小组。在这个奖励制度的激励下,学生们的集体意识增强了,还有了较强的合作能力。

(三)在实践中互动合作,在合作中进行

在我们营造的合作学习的氛围中,一些学习有困难或者还不适应学校教学的孩子,在同伴们的热心帮助下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班有个叫黎锐的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自觉性较差,在组成小组学习后,组长带领组员们给予了他热心的帮助,于是有了很大的进步,上课认真听讲了,而且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老师或同学提出的问题的问题。小组中的同学都主动帮助他,并且常常用自己的.方式给他鼓励,每天都能发现他的进步,小组中的组员还以帮助他,发现他进步为荣。这样培养了孩子们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二、在激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在教第一单元《字与画》时,抓住了孩子们喜欢画画的特点进行了这样的设计:画引字组画编故事。首先,利用书上的图引出每个生字,在认识了这些生字以后,我又提出用这几个字(日、月、水、火、山、石、土)来画一幅图画。由于这些字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收到的效果非常好,有的学生还画了两幅,一幅有太阳,一幅有月亮。接着,我又提出“能用这几个字说一句话或者编一个故事吗?”在我提出这个问题之前,我曾想,也许对于他们来说困难了点,可当我提出来时,孩子们都表现了极强的发言欲望,于是我说:“在你们的小组中和同学先说说,再听听别人怎么说的。”整个课堂马上热闹起来。当我走到他们中间,聆听他们说话时,很惊讶大部分孩子才能编出故事,有一个孩子还编了一个笑话,说:“……小白兔上山采蘑菇,可是眼神不好,一脚踢在了一块大石头上……”一边说还一边比划着,逗得同学们哈哈大笑。

在教《家》这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问同学或老师,先对文章有一个初步的感悟。然后,出示了准备好的四幅小图,分别是白云、小鸟、鱼儿、种子,提出问题:“这几个小朋友找不到家了,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家好吗?”再出示一幅画有蓝天、树林、小河、泥土的图,让学生根据自己读课文了解的内容进行贴图游戏,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就提了起来,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后面学生对课文的掌握和背育提供了一个前期的渗透。

三、运用启发式教学,指导学生记忆,理解汉字及字义

(一)字与画联系记忆

这是针对象形文字部分,在这个部分有一个实例:当教到“马”字时,有学生提出难记,我并没有马上讲解,而提出问题:“观察一下,谁有好办法?”于是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字我是这样记的,‘马’字的“像马的头,”像马的身子,‘一’像前面的脚。”我当时听了很惊奇,在此之前我并没有讲象形文字,可是,他却能把字与画联系起来记忆,也许这就是一种很原始的记忆方式,但是它却很形象,很深刻。

(二)字与生活经历的联系记忆

这是针对后面部分的汉字,除了一些可以通过熟字来记忆新字外,一部分还是需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相联系的。在教《登鹳雀楼》时,有学生提出来“海”字难记,我问:“谁来帮帮他?”有一个叫王超的孩子站起来说:“我来,我觉得‘海’字的是一个人在岸边看‘母’像一个瀑布,‘点’像溅起的水花,‘氵’就是海,瀑布的水流到了海里。”这时另一个叫张晋铭的孩子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觉得“是一个人在岸边,‘母’像一条渔船,”像渔民钓的勾子,‘氵’就是海,”这样的记忆方式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而且在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孩子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敢于对别人的观点说“不”,体现了较强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三)通过形体语言理解字义

在教《太阳》一课时,有几个动词(跳、冒、叫、唱、照)很重要,也难理解,不要求教师讲解,但学生又要明白,怎么办呢“于是我采用了我来问,你来比”的方式,如第一句话“大海上,太阳是从什么地方怎么出来的?学生答:“太阳是从水里跳出来的。”“比比动作给我看”就看见全班的学生动了起来,各自表演着自己理解的“跳”,这时我又趋机问:“谁能用跳组词?”“跳绳、跳远、跳高……”这样不仅加深了对跳字的印象,而且又及时拓展了他们的思维。接着第二句话“草原上,太阳是怎么从草里怎么出来的?”“冒出来的”“你们比比看”但是许多学生表现得不恰当,还在那里跳着,这时有一个叫李威的孩子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把头埋在了桌子下面,然后把头一点一点地从桌子下面伸出来,很形象,很生动,我问别的孩子:“你们知道什么是冒出来吗?你们看李威表演的就是冒出来。”我又叫他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演了一遍。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形体语言领会了这些动词的意思,有探索,也有创新,完全体验了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通过对新教材的使用,深深地体会到教材深刻的人文性特点,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而教学的目的是培养自主、合作、探究型的高素质人材,我们在课堂中、课后进行的一系列大胆尝试,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学生自言、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习惯,以启发、激趣的教学方式来营造一个开放、平等,融洽的合作学习氛围。

★ 科学探索作文

★ 关于科学探索名言

★ 中学生科学作文

★ 科学探索发现读后感700字

★ 浅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几点尝试论文

★ 中学生科学小论文范文

★ 论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网友来稿)

★ 文教学心得体会

★ 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三、实验课题的目标

四、课题结构

五、实验任务

六、实验内容

七、实验对象

八、实验程序

九、实验结果报告

关键词:自主 合作 探究

一、实验课题的提出 新的课程任务要求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的过程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的课程实施要求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提出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的实验课题也就应运而生。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1、学习是一门科学,而任何科学离不开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技能对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质量和效益的极端重要性是人所共知的。因此,方法和技能便成了学习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由于学生缺乏学习经验,很难自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教师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系统指导便成了学生能否掌握和运用科学学习方法的关键所在。

2、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方法本身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两个方面。教法源于学法,学法又依赖于教法,教与学都是辩证的统一。教法与学法是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学是主体,学是目的,教是手段,学是内因,学是根本,有学才有教。学习归根结底要靠学生的自我努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谁也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教不仅是教会,还要会教,只有教得有方,学的才会得法,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其特有的长处。因此,在中师各科教学中必须做到以教乐学,以学促教,使教与学成为和谐统一的整体。要做到这一点,使学生首先是会学,然后才是善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优秀学习品质,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通过自己的自觉活动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3、心理学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复杂而又艰苦的脑力劳动,是由“移置”到“裂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习动机和学习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再从现代教育技术角度上讲,它以全新的科技视角,寓教于乐,感染力强,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乐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机结合,在保留师生信息交流的双向特点的基础上,开通了学生与现代媒体进行信息交流的渠道,拓宽了学生接受知识信息的领域;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学信息具体化,能启迪思维,充分发展学生智能,培养能力,并开拓创新;现代教育技术中现代高新技术设备的运用,更能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促使其勤奋学习,广泛获取知识信息。因此,在中师各科教学过程中,在加大学习内躯力的同时,还要充分利现代教育技

1术不断优化学生的学习方法,使他们的学习符合认知规律,记忆规律和思维规律,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学会学习。

4、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媒体的共同参与过程。教学媒体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提高,也制约着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而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直观、形象、生动地再现客观事物和现象。其新颖性,多样化,趣味性,是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动机,促进知识理解和智能发展,提高学生学习水平的有效诱因。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更有效地构建教育的问题情景,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过程,从根本上改变那种以教师讲、学生听、课后大量练习或简单机械重复的落后教学模式。因此,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参与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逐步启发和诱导学生把学习过程变为满足内在需求的主动探索过程。

三、实验课题的目标

我们选择“学会学习”作为整个实验的突破口,拟定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研究目标。

四、课题结构

根据本课题目标体系,构建子课题和具体课题。

五、实验任务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获得知识与发展智能,能动地实现与教育目的要求之间的动态平衡,从而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全面的发展,大面积提高学生的素质,以保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实验研究中,我们利用现代教育媒体采用下列七种方法进实验。

1、实验法:以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的实验,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形成。

2、调查法;设计学习心理、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题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和分析。

3、观察法:对实验学生采取个别观察的方法,了解学生在接受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变化情况。

4、对比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对比研究,分析实验效果。

5、测试法;每学期期末采用统一试题,通过学业成绩评估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各种能力的形成情况。

6、分析法:即作品分析法,对每学年进行一次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代表性的作业、考卷、学习心得体会以及实验教师的典型课例、教案、CAI课件、教研论文等进行分析。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和学习成绩的提高情况。另一方面掌握实验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深入情况并评价其成果。

7、文献法:通过对有关本课题的现有理论及实践进行研究,形成课题研究的理论模式和操作模式。

六、实验内容

1、教师教的方面:

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按学习、研究、实践、总结四步完成的。

(1)学习。采取了三种形式;第一,普及理论学习。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了教育心理学和学习科学的先进理论,如《教师实用心理学》、《现代教师指导》等。从多理论角度探讨学法指导,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迁移理论;认知心理学理论;模糊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等等。第二,指导研究学习。我们特别组织了教学骨干深入学习学法指导方面的专门知识,比较系统地学习了《现代学习原理与学法指导》等有关资料。第三,结合课题学习。各学科教师结合自己研究的学科课题,认真学习了相应的一些专门理论。

(2)研究。在学科学法指导的研究上采取了四个“两结合”的方式:第一,学校和科研部门相结合。我们和县电教馆建立了联系,得到了他们的指导。第二,科研和教研相结合。我们既组成“学法指导”课题组进行科研,又发动教研组搞专题教研,并把两种形式结合起来。第三,教师和学生相结合。把学生纳入研究活动,发动他们写总结,与他们座谈,听取他们的意见。第四,教法与指导学生的学法相结合。教师以教法带学法,给学生做出科学的学习方法示范;教师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

(3)实验。实验的具体形式有开设学法指导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方法指导;学科教育中渗透学法指导,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向纵深发展;在班组工作中开展学法指导等。

(4)总结。学校定期总结,分析情况,进行调整;教研组进行总结,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教师通过备课、评课、考试等形式进行总结,对实践情况进行系统思考,从而把教会学生学习活动提高到新的层次。

2、学生学的方面;

我们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主要抓了教育、指导、总结、激励四个环节。

(1)教育。第一,通过校会、年级会、校刊以及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认识学习科学化的重要性。第二,班级举办各种活动进行学习指导的教育。如举行主题班会、知识竞赛、名人谈学习等,把学习教育作为班会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第三,把学法、学风教育和优秀生表彰会、学习总结会结合起来,激励学生锤炼自己的优良学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2)指导。我校经反复实践,总结的方法指导有如下方式;第一,课堂渗透法:通过教法渗透学法,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有意地传授学习方法,把“指导”渗透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以便从教法中悟出学法来。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第二,课程传授法:在各教学班,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上学习指导课。第三,举办讲座法:分年级开设指导讲座。通过讲座,系统传授学习规律的知识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养成预习习惯,提高听课效率;提高阅读能力;认真完成作业;改进复习方法;做好学习笔记;提高应试技能;学会检索方法;丰富见习内容;掌握实习要领及分科学习方法指导等。第四,随时指导法:教师平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对学生的预习、复习、练习等随时加以指导。第五,相互交流法:组织学生交流自学方法和自学经验,选择获得成功的学生介绍学习经验作典型带动。充分提供互相学习的机会,沟通交流的渠道,以便相互学习和借鉴。第六,积极参与法;着重于诱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获得的内驱力,促进学习的良性循环。第七,及时调整法: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并对教与学的方法及计划做及时的调整。第八,择优选择法:选用适合自身特点的学法,学会选择,这是学生主体意识的体现。第九,分组分类法;在了解学生学习及运用学习方法中所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分组分类指导或通过专门训练达到学习方法指导的目的。第十,群体“共生”法:通过建立一个积极、主动、乐学、向上的小群体或班集体,促使部分已形成不良习惯学生的转化。第十一,谈心了解法:针对各类型心理素质的学生,通过谈心,加强个别指导。第十二,经验推广法;把成功的经验向校内外推广,促进各种教学的发展。

(3)总结。好的学习方法不仅要靠教师的指导,尤其要靠学生自己积累。积累在学会学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积累的方法和途径就是总结。

(4)激励。建立学法总结的激励机制,以推动学法指导活动的深入、持久开展下去。

七、实验对象

本实验周期为一年,参加实验的有三个班(共120余人),其余的一个班为比对班。参加实验的学生均按上学期考分对等编班,同时还考虑到年龄、性别家庭环境的比例基本对等,未加任何选择。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师的教学水平基本相等。

八、实验程序

整个实验分三个阶段进行。

1、基础发展阶段(2009年3月——2009年7月)

主要任务培训实验执教老师,为全面开展实验作准备工作,同时边调查边充实完善方案边实验,实验一开始我们就从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知两个方面开展实验研究。积累资料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2、深化发展阶段(2009年9月——2010年1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调查的情况和实验目的、实施方案,积累资料,分析实验情况。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写出阶段实验总结报告。

3、分析总结阶段(2010年3月——2010年7月)

主要任务是检测实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全面进行鉴定。撰写出高质量的经验总结论文,撰写出实验总结报告,编辑《实验单项研究成果汇编》

九、实验结果报告

(一)学生各科成绩稳定的显著提高

实验班(组)学生各科成绩明显高于全级(对照班)学生各科成绩。

实验班与对照班成绩比较

由此可见,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对学习的本质、学习的概念、学习的原则、学习的特点、学习的规律、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艺术、学习的卫生、学习效率、学习环境,以及特殊学法、记忆方法、科学用脑等诸方面进行探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知。实验班(组)学生各成绩稳定,均优于全校同年级学生。

(二)围绕课题研究,构建多媒体教学模式

围绕课题研究,不少教师通过学习和实践,构建了符合本学科教学特点的最优化教学模式。

(三)通过实验促进学生学习观念的转变

在学生中由于开展“学习指导”,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和学习习惯。使被动学习局面转变为自主学习、自主探知的局面。

(四)学生诸方面的素质得到了全面提高

(五)教师的业务能力不断增强,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全组教师撰写了多篇高质量论文。

(六)通过实验促进了教师观念的转变

篇7:中学语文吟诵教学方式的探究

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

教育面临着新知识、新信息、新思维(新观念)的冲击和挑战。要适应这种冲击和挑战,就必须培养具有关键能力的未来人才。我们当代的教育,必须在“三个面向”(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的战略方针指引下,注重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综合素质),学生自身更需冲破陈旧传统观念的束缚,面向未来,重新确立学习目标要认识到“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未来人才并非只是拥有大学文凭的人,而必须是具备了关键能力的人”。学生除了找到适于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更要培养自身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创造能力:“因为创造能力是未来人才基本素质的特征”。正是由于以上因素和目的,笔者深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在我们的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起主导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培养不可凡事包办代替。因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探讨研究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理论和切实有效的方法,把这一实验课题做出成效来。从而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创造,能真正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同时,新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每一位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把科学探究列入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旨在把学习中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因此,在初中阶段,要大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突出学生主体和教师的主导,做到学、思、疑、问相结合,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借助设计的问题,促使学生思考,逐步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在新时期教学改革中走出一条新路来,促进我市义务教育的发展,现在通过3年的实践探索,全面总结对学生自主探究的实践与研究的报告。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保障措施

1.课题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⑴准备阶段(2007.1——2007.7)学习现代教育科学方法,完成课题申报,搞好基础材料的积累,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子课题立项实施方案,制定总方案,公布课题实施计划。

⑵实施阶段(2007.8——2009.8)完成物理、化学、生物学科子课题研究,子课题阶段性经验交流,阶段性成果验证,阶段性总结、论文,上示范课。

⑶总结阶段(2009.9——2010.1)收集整理材料,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

2.保障条件:

⑴本课题由学校行政领导和科研领导直接组织、协调和管理,不定期邀请市教育局教科研所的专家来校指导,成立了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实验小组,通过细致分工,确保课题的目标,内容,措施得以有效实施。

⑵本课题的负责人是主研人员,又是学校教科研骨干,参研人员主要是有任教多年的中、高级教师,骨干教师,教研组长及学科带头人。他(她)们具有较强的科研

理论基础和实践教学能力,拥有大量的教育科研经验。他(她)们的论文、经验性文章多次公开发表并获奖。

⑶学校把该课题作为重点课题在实施,在时间、经费上给予全力支持和保障。

三.课题研究与实验的目标、内容、过程和方式

本课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掌握自主探究的一般过程,使他们在科学探究、思维品质、创新意识等方面有较大发展,以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学科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自主探究教学中,充分利用各学科的“学案”为载体,引领学生亲身实践,独立思考。通过创设和谐、民主课堂氛围,搭建“小组学习”的合作探究平台,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中,掌握各学科的基本原理、基本技能。不断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所以,为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我校利用3年时间,对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式进行深入实践和研究。

为课题顺利开展,教办领导于2007年3月带领实验教师去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就是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自主探究学习的全过程中去,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把课堂教学作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做,自己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学生乐学,勤学,好学,会学,学会创新。

通过三年的实验研究探索,已形成了一些培养学生“自学→讲解→练习”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并从中概括出了若干要素,即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预习→自学→讲解→交流→解惑→测试。

第一步:预习。学生根据老师编写预习学案,明确预习目标,完成预习任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做好预习题,不懂的难题全班交流,甚至留给教师下一节指导学习。

第二步:自学。让学生利用预习学案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指导学生自学方法,精心设计学习情景,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教师对知识的重难点进行必要的思路点拨。学生充分利用小组平台,完成学习任务。

第三步:讲解。学生自学本节课的内容,整理重点,归纳方法,读懂做会例题,完成课后练习,并进行自测学习效果,把重点题在课堂上由学生来讲解,其他同学可以提问、补充。

第四步:交流。学生带着问题与其他同学交流,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记录,写在黑板上或课堂反馈记录上,与其他组交流,必要时,由老师点拨。

第五步:解惑。对学生自学和讨论交流遗留的疑难问题,随堂由老师讲解思路,借题发挥,举一反三,适当补充,延伸拓展,指导学生自学和质疑联想。

第六步:测试。课堂小结时,让学生回顾所学,交流收获,完成测试题,当堂反馈与矫正,老师随堂批改,辅导。

总之,在探究过程中,教师务必时刻提醒自己,避免越俎代庖。孩子很多的设计都是教师事先不曾料想的,虽然有些设计可能是不够严密,不够科学,但是也总比单纯的直接或间接的模仿要好。呵护孩子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孩子科学探究的能力,督促其从挫折中进行反思等才是探究性学习的价值所在。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在介绍“自学→讲解→练习”这一教学模式的时候,分别对自学、讲解、练习作了详细的说明,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三者是互相联系的,很难截然分开,也没有生硬的先后之分。自主学习是形成探究学习的基础,是内部动力,讲解是形成探究学习的重要条件,探究练习则是课堂教学的拓展提高。

四.实验效果

通三年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性很高,学习主动性较强,主动探究能力有所提高。自主探究的课题实践研究,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增强了能力。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一次次的成功,使他们兴高采烈,而这反过来又更激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得到了根本的改变。

2.教师指导,组织,协调能力增强,课堂上能够把一定的时间还给学生自主学习。

3.任课教师总结课堂教学的自己课堂教学模式:

①预习课

预习目标→知识提纲→难点解惑→典型例题→预设习题→探究思考题

②新授课

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学生自学 尝试解决→信息交流 总结规律→运用规律 解决问题→当堂训练 深化提高→反思小结 观点提炼

③复习课

设计问题 创设情境→讨论交流 生讲师结→巩固练习运用规律 →答疑解惑 升华提高 →教师点拨思路

④讲评课

总结周结情况 反馈考试信息→展示学生解题正误→学生讨论 交流思考→总结教训跟踪练习→反思小结

⑤探究课

探究目的→器材→设计实验→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总结→评估交流→完成实验报告

4.通过3年的课题研究,教师逐步树立起新的教育理念,更新了教学方法。教师的教学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本市乃至地市的教学骨干,在各级各类评比、竞赛中频频获奖。这几年市里优质课一等奖的获得者,全部是课题组成员。在今年的市级论文评比中,一、二等奖获得者基本上是课题组成员。全校的骨干教师队伍中有90%以上是课题组成员。

五.存在主要不足

1.教师要多角度赏识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有一种安全感,并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将自主探究的能力充分地发挥出来。

2.教师要多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提出问题和选择方法,进行探究。

3.小组合作探究,要分工明确,讨论交流不能流于形式,能使问题得到圆满的解决,并调动学生把问题拓展延伸,发挥小组的优势作用,大大增强了孩子们的合作探究意识。

4.无法形成一个比较完善的适合自主探究学习的发展性评价,评价落后于课堂教

学改革,也制约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5.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使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运用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反思性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情景和问题情境,防止陷入纯粹的技能训练或是花俏的课件演示。

六.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⑴学生课下预习任务要明确,预习和展示要接轨。

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平台作用。

⑶教师要精心设计各种各样的贴近教学内容的活动,让讨论交流不走形式,调动学生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

⑷统一教学课改思路,新授课基本流程:预习—自学—展示(讲解—交流—拓展)--达标。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环节衔接,力求各个环节紧凑,自然,畅达。

⑸教师与学生都要准备大批学习查找的资料,为展示课做好准备。

⑹各学科课改教师都要动脑子,想思路,找不足,认真总结。

⑺课题组成员要精心设计课改方案,实施方案,有步骤,有计划,有组织的坚持开展下去,一定会在教育教学上有很大的收获。

篇8:关于语文愉悦教学方式的探究

一、精心乐学的课堂气氛

老师要明白与把握学生的心理、学生的审美趋向与特征,还有就是学生的行为习惯与特征等。再依据教学内容细心设计适合学生学习水平、认知能力与心理特征的教学与体验氛围,集中同学们的注意力。在设计中注重情与景交融,通过愉悦的学习形成学习的愉悦。设置教学恰当的情景对培养学生的趣味,创设乐学的氛围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卡尔威特先生曾经说过,教学的关键在于: 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让学生发现问题。小学语文第五册文章《给予树》是一篇非常打动人心的文章: 圣诞节快要到来的时候,小姑娘金吉娅把要给亲人买礼物的钱买了一个洋娃娃,送给了一个并不认识的需要帮助的小姑娘。文章表扬了金吉娅的善良与她的高贵的品质。圣诞节是西方人最看重的节日,它是一段温馨暖人的时光。在这样的一个温馨的日子里,一个小姑娘希望得到一个洋娃娃的希望,另一个并不认识的小姑娘为她实现了,这是一篇多么暖人的文章。在讲这篇文章时,我使用了情景导入法: 选定圣诞节当天来学习,课前让学生戴自己亲手设计的圣诞帽,再给学生讲了每个国家圣诞节的时候圣诞老人给学生们送礼物的传说,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引发同学们的想象力,让同学们感受到国外学生过圣诞节的喜悦,把同学们的思绪引入文章描绘的情景中,教学成效很不错。

二、调控积极的课堂情绪

心理学原理有所体现,人们的感情伴随着人的所有行为,愉悦的情绪,感情与心态带给人们活力,有助于提升活动效果。情绪与感情对从事脑力工作的人而言,更加重要。假如情绪低落,闷闷不乐,大脑的高级神经行为就会产生压抑,大脑的行动效能就会大幅度下降。我们时常发现这种场面: 上课已经打响,很多学生喘着粗气跑进教室,课前准备非常不充分。一位老师看到这些情况,控制不了内心的气氛,对学生开始发火,可是学生却有些并不在意。老师心情波动很大,一个人讲,脸上一点表情都没有。教室氛围很安静,甚至让人感到压抑。一节课上完了,教学目标也未能达到。而还有一个老师面对上述事情,他环顾全班,用严格的目光看着学生,态度庄严,表面上又很平静,这次讲评很有限度,用简洁而又严厉的语言让所有学生很快平静下来,明显后面老师的做法是正确的。老师要经常用乐观、向上、积极的心态去熏陶学生,让课堂环境轻松愉悦,学生学习聚精会神。

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第一,老师要扮演羊群里的领头羊而不要把自己变成牧羊人。第二,在课堂教学里还应时刻注意满足学生的需求,营造自由的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进来。特别是口语交际的课程,更应该适时把握学生好动的趣味广泛、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在竞争与协作中共同体验成功喜悦,感受学习的快乐。第三,歌舞、画画是学生喜爱的活动。它能活跃课堂,激发思维,促进想象。所以老师应适时地用绘画再现情境,用歌声烘托气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基于严谨的设计,指引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愉悦中领悟。让学生愉快地读,放松地读,有问题就问,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想说什么就说什么,自主的去探究去发现,去领悟。如此,学生真正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角,达到了愉悦教学。

四、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

老师应该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的学习文化,用思维指导学习,还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寻找乐趣,保障强烈的学习欲望。比如,讲《会摇尾巴的狼》这篇文章,老师让学生提前自主学习文章,然后老师提出问题: “课文题目写的是一只什么样的狼?”“原本狼的尾巴是什么样的? 它晃动硬尾巴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接下来让学生说: “狼与羊给同学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同学们说“狼非常狡猾、凶狠; 而羊则是善良的、喜欢帮助别人的。”“狼是怎么通过计谋向羊求助的呢? “老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清净让学生进行表演。狼坠入陷阱中,怎样爬也不能爬出来。狼求助于山羊,很热情地向老山羊说话,狼的行为、神情、语气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发自内心地去扮演,在这种氛围中学习,同学们都非常高兴,课文中心思想在很短时间内就知道了。

五、高度密切地联系生活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将语文教学和生活割裂的课堂必定是波澜不惊、枯噪乏味的,语文老师应带领学生一起领略语文教材中浓郁的生活气息,让学生在快乐地感悟生活中的真谛。令我记忆十分深刻的一节公开课是一位年轻女老师周老师所上的一节“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她所上的课题是《到民间采风去》。她的课件设计十分贴近生活,先让学生从地图上认识家乡所处的位置,在介绍特产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学生兴致勃发地将自己所知的特产推荐出来,然后周老师将人气最高的“豆豉、鱼腐、肉桂”展示出来时,学生不禁为这些特产喝彩。在过渡到家乡方言这一环节时,周老师先开展了一个绕口令的游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交流兴趣,在学生们的交流中,周老师让一位学生用家乡话说一段话,引得其他同学哄堂大笑,接着周老师让同学们将这段家乡话翻译成白话。周老师总结这一环节的学习时,鼓励学生既要学习好普通话,又要热爱家乡的方言。

六、构建赞赏式评价体系

老师不要吝惜自己的笑容和鼓励,要及时发掘学生体现出来的闪光点,并适时给予鼓励。老师的激励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用不同的方式去教育不同的学生。比如,如果学习不好的学生不能正确答出问题的时候要耐心鼓舞说“别着急,再回答一遍”“只要你好好想肯定会回答好的”,让学生都可以体会到成就感与自身优点; 对学习消极、动力不足、心理负担与学习压力大的学生应给予细心地引导与帮助。赞扬是老师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与学生实行情感沟通的关键方式,常常被表扬的同学,在他心中学习是愉悦的、主动的,能够促使学生去解决困难、迈向成功。再有,赞扬还能为别的学生竖立榜样,指明学习学习的方向。因此,老师要针对学生的优秀表现给予适时的赞扬,让学生在老师的赞扬里体会成功,进而增加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自豪感,从而提升进一步学习的动力。老师要赞扬每个学生表现出的哪怕只是一点点的成绩; 赞扬每个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取得的进步。

上述几种做法,纯属我个人的一点经验总结,但是我知道还不够系统、不够完善、不深刻,理论根据并不是太充足,可是自己觉得还是有可行之处并且效果很好。我还会不断地去思考,去探究,去践行,力求使学生非常愉快地走入课堂,高高兴兴学语文; 力争让自己轻轻松松进课堂,舒舒服服教语文。

摘要:愉悦教学方式是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引入快乐元素,有计划地创设快乐的情境氛围,让学生在自由愉悦中学习文化、运用思维、分析文章的一种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愉悦教学并不等于忽视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平常的学习中时常会碰上一些困难,而解决困难更要学生拥有饱满的热情、拼搏的精神、进取的意识,这恰恰是愉悦教学的实施目的。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是培养与保持学生兴趣的有效方式。

上一篇:经典墓碑对联下一篇:关于国内外的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