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产人员在新生儿复苏中的作用体会

2023-02-16

1 临床资料

我院于2008年1~12月阴道分娩新生儿2179例, 经过初始复苏, 2162例 (99.22%) 新生儿无窒息发生。17例 (0.78%) 发生新生儿窒息, 其中轻度窒息13例;重度窒息4例, 1例为脐带脱垂, 3例胎儿宫内窘迫。经助产人员与儿科医师的密切配合, 全部复苏, 抢救成功率为100%。

2 新生儿新法复苏的基本要求

新法复苏的特点是用评估的方法指导复苏, 而不是用Apgar评分去决定复苏的步骤。一般顺序是快速综合评估-初步复苏-面罩正压给氧或气管插管-心脏按压-用药[1]。分娩时需要有2~4名具有不同复苏技能的人员在场, 其中1名是具有完整复苏技能的人, 一般由儿科医生担当。助产人员协助摆正体位、吸痰、擦干全身、给氧、进行正压人工呼吸或胸外心脏按压等操作;同时有一名助产者协助给药并记录抢救过程[2]。

3 新生儿复苏中的具体操作

3.1 准备工作

分娩室内应备有复苏过程所必需的、功能良好的全部设备。因此, 助产人员在产妇分娩前要做好抢救器械和药品的准备工作。如远红外线复温台, 吸痰设备, 氧气, 复苏囊, 气管插管设备, 抢救药品等。

3.2 快速评估

新生儿出生后立即用几秒钟的时间快速评估以下4项指标, 是否足月儿、羊水是否清凉、是否有哭声或呼吸、肌张力是否好。如以上任何一项为否, 则需要进行初步复苏。

3.3 初步复苏阶段

婴儿娩出后要立即置于远红外线复温台上, 摆正体位, 擦干全身, 清理口鼻腔分泌物, 保证呼吸道通畅。对于羊水胎粪污染的新生儿“有活力” (有活力的定义是:有规则呼吸或哭声响亮、肌张力好及心率>100次/min) 时, 可观察, 先不用气管吸引;而无活力时需要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导管连接胎粪吸引管吸引胎粪[3]。经过初步复苏, 大部分新生儿能立即自主呼吸, 但仍有小部分新生儿处于原发性呼吸暂停阶段, 需进行触摸背部和轻弹足底刺激, 动作不能过强, 刺激次数为2~3次即可。以上动作要连续快速操作, 时间不能超过30s。在此阶段, 有99.22% (2162例) 的新生儿能形成正常有效的呼吸, 没有窒息发生。

3.4 面罩正压给氧或气管插管阶段

经过初步复苏, 对于仍未建立自主呼吸, 或者心率<100次/min, 助产人员就需与新生儿科医生配合进行气囊正压给氧复苏, 时间为30s。大量临床资料证明, 当新生儿无法建立有效的自主呼吸, 或无法使心率达到100次/min以上, 最重要和有效的处理方法是畅通气道并使用面罩和气囊作人工通气。只要人工通气及时得当, 几乎所有新生儿窒息都能复苏成功[4]。此阶段, 对气囊复苏效果较差的、需较长时间正压给氧的、极低体重儿、膈疝等新生儿, 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后正压给氧。经过以上处置, 有0.60% (13/2179) 恢复了正常有效呼吸和心率, 仅发生轻度窒息。

3.5 心脏按压与正压复苏阶段

经过以上复苏后, 对仍未建立自主呼吸或无效呼吸, 同时心率<60次/min者, 助产人员应与儿科医生配合, 进行正压给氧及心脏按压, 正压呼吸与心脏按压的比例为1:3, 每2秒为一周期, 抢救时间为30s。经过以上处置, 又有0.14% (3/2179) 新生儿窒息复苏, 建立了正常有效呼吸、心率恢复正常、皮肤发绀缓解、肌张力恢复正常。

3.6 药物治疗阶段

经过以上处置, 有0.04% (1/2179) 新生儿, 需要在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的基础上, 给予药物治疗。由助产人员根据儿科医生指示负责给药。

4 讨论

新生儿窒息复苏是一个争分夺秒的抢救过程, 也是一个连贯动作, 因此, 在整个复苏过程中, 虽然有新生儿科医生起领导作用, 但做为助产人员在每一个抢救阶段都起着重要的协同作用。新生儿窒息轻重程度与导致新生儿窒息因素、出生后短暂1分钟内的医护处理水平等密切相关。对于产房助产士, 应将重点放在新生儿初始复苏的学习上, 让所有参与复苏人员掌握气管插管术既不切实际, 也违背科学[5]。

我院对所有助产人员都进行了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培训, 都能参加新生儿窒息复苏的抢救活动, 经与儿科医生的密切配合, 使我院的窒息复苏成功率达到了100%。因此, 助产人员熟悉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的全过程, 熟练掌握新生儿初始复苏, 能够提高新生儿窒息复苏抢救成功率, 降低围产儿的死亡率。

摘要:目前国际国内均采用新法复苏新生儿。我院在开展新法复苏新生儿的过程中, 助产人员与儿科医生共同组成了复苏小组, 严格按照新法复苏方案处理新生儿, 在2179例新生儿中, 99.22% (2162例) 新生儿未发生窒息;0.60% (13例) 经过正压给氧窒息复苏;0.14% (3例) 经过正压给氧配合心脏按压窒息复苏;0.04% (1例) 加上药物治疗复苏, 无一例死亡。

关键词:新生儿,复苏,助产人员

参考文献

[1] John Kattwinkel, MD, FAPP.新生儿窒息复苏教材[M].2004.

[2] 虞人杰.新生儿窒息附属及其培训存在问题和防止对策[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 2004, 3:132.

[3] 虞人杰.新生儿窒息复苏的热点与挑战[J].中华儿科杂志, 2007, 9 (45) :643.

[4] 魏克伦, 吴明远.新生儿基础复苏教材[M].浙江省大学出版社, 2007.

[5] 吴明远.进一步加强新生儿基础复苏培训的有关问题[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2008, 2 (15) :13.

上一篇:基于财务共享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体系构建下一篇:探索具有职业特色的现代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