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成本监管论文

2022-05-14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项目成本监管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2500亿美元注资方案中,包括花旗、富国等在内的美国九大银行已与政府签署协议,获得首批1250亿美元注资,其余1250亿美元将在2008年年底前用于购买大型地区性银行股份。摘要: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但对于监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实际理解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篇:项目成本监管论文

我国银行监管成本的实证分析

[作者简介]唐立芳(1954-),女,湖南邵阳人,湖北警官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区域经济学;周洁(1983-),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方向:金融学。

[摘要]本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阐述了银行监管成本的内涵及构成,以定量分析法估算出我国银行监管中的直接成本,并从资本充足率、贷款发放、业务创新几个方面以定性的方法评价银行监管的间接成本,旨在为我国银行监管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以达到降低监管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

[关键词]银行监管;直接成本;间接成本

[文献标识码]A

金融系统涉及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安全和稳定,而银行作为经济运营的中心,在国家的金融系统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如何在保持市场自动调节的基础上对银行进行有效监管,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银行监管是为了保证金融体系的稳定、安全以及保护存款人的利益而进行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可以提高金融效率,增加社会福利。但是,任何管制都是有成本的,在其运作过程中也要消耗经济资源,如制定和调整监管法规、执行监管法规等,都需要一定的成本支持。由此,银行监管也应顺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尽可能地以市场化的监管方式和监管理念代替过去非市场化方式和理念。这样,以投入最小和产出最大的观点来重新审视银行监管,考察它的监管成本,使之与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相联系,从更加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角度来探讨是非常必要及合理的。

一、银行监管成本的内涵

银行监管的成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直接成本,即监管机构执行监管时所耗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和被监管者因遵守监管条例而消耗的资源;二是间接成本,即监管所引起的效率损失,包括由于管制限制了充分竞争而造成的金融体系的效率损失及由此造成的全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损失。它是由全社会福利水平降低而产生的成本,既不表现在政府预算支出的增加,也不表现为个人负担成本的加大。

(一)银行监管的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可分为由监管机构承担的部分和被监管的银行承担的部分。前者称为行政成本,后者则为银行要接受监管的执行成本。

1.行政成本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监管机构的设立以及设施配备。从我国银监会下设银监局来说,从上至下所设立的银行监管机构,实行的是垂直领导系统。这一庞大的组织结构,仅办公场所、监管部门所必备的办公设备就是一笔庞大的成本投入。(2)监管活动的组织实施及运作。银行监管工作的组织实施及运作,包括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从实践来看,每一次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工作,都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执行成本的构成很复杂,包括被监管者为监管所付出成本的各个方面。一是被监管者应要求向监管机构提供信息的成本以及接待监管人员的费用,如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等方面的费用。这些成本之所以被称为执行成本,是因为它们是公司或个人为遵守监管当局的规定所需耗费的成本。倘若没有监管,这些成本是不存在的。因此也称为守法成本。二是因监管导致的业务收入损失。如由于监管当局禁止银行机构从事特定的赢利性业务,而使银行机构丧失获利机会产生的成本。如要求商业银行必须缴纳一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而对这部分资金不支付利息或只支付很低的利息,使商业银行丧失一部分本来应该可以获得的利息收入;禁止商业银行在异地设立分支机构,使得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易获得规模经济。这部分成本都是银行本可获得却不得不丧失的,称为机会成本。

(二)银行监管的间接成本

间接成本是指因为监管行为干扰了市场机制对资源的自动配置作用,限制了充分竞争,抑制了金融创新,影响了市场激励机制,而导致有关经济行为主体改变其行为方式所造成的间接效率损失。也就是银行监管的进行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下降的成本。

1.银行监管导致银行人员的激励作用和效率水平降低,产生道德风险。近年来,银行监管部门制定了不良贷款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诚然这种监管对于促进银行业的稳健发展、审慎经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监管的种种制度控制和各项处罚措施,也使得对银行人员的激励机制作用下降,出现“惧贷”现象。

2.监管对银行机构及其业务发展有所牵制,导致整个银行体系效率降低。尽管银行监管的存在的确能够防止银行间发生恶性竞争,但是市场准入限制﹑业务范围规定等一系列的监管规定,也使得银行某些业务不能正常运营,付出不少的成本代价。这种限制,削弱了竞争,导致静态低效率。

3.监管对银行机构业务创新有所遏制,导致了银行间缺乏一定的对新产品、新业务的竞争意识。金融创新的确可以给银行开发新的领域、存在获得更大收益的上升空间。但是按照一般经济理论,高风险伴随着高收益,金融创新在某些处理业务的手段上可能具有更大的风险。当最大收益和最小风险不能完全匹配之时,银行往往更倾向于追求高收益,由此带来的高风险势必要受到银行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银行机构的业务创新必然会有所遏制,也必然会使其利益有所损失。

二、我国银行监管的成本估计

(一)直接成本估计

1.执行成本估计。由于执行成本由守法成本和机会成本共同组成,而机会成本包括银行在被限制领域,如保险、证券、基金上的期望收益,不具有可测性,因此忽略机会成本,保留守法成本。守法成本包括被监管者应要求向监管机构提供信息的成本和接待监管人员的费用等,在银行现金流量表中基本归入营业费用一栏。建立回归方程:

Y=α+βDU

选取被解释变量Y为营业费用/总资产,解释变量为虚拟变量DU,在2000—2003年间取值为0,2004—2006年间取值为1。旨在检验在两个时间段:2000—2003年与2004—2006年营业费用在总资产中所占的比例是否显著上升。如果回归结果为显著的,说明由于银监会的成立,各大银行的监管费用显著增加。并且回归所得的值为由于银监会的成立,商业银行增加的监管成本占总资产的比例。考虑到资产规模、所占市场份额等多方因素会导致监管成本所占总资产的比例有所不同,因此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互有差别。但是4家国有商业银行之间、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之间无论从总资产还是监管费用占额上略有相近。因此列举的是两家代表银行的数据: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中国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中的深圳发展银行。

分析式(1)和(2),可知DU前系数均显著不为零,回归结果良好。说明银监会成立之后,两家银行的营业费用显著上升。并且监管成本分别占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总资产的0.2%和0.12%。由银监会的统计资料可知:国有商业银行2004—2006年间的资产额分别为16.932万亿、19.658万亿、22.539万亿;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2006年间的资产额分别为4.967万亿、5.812万亿、7.142万亿。假设监管成本与总资产成正比,以及监管成本分别占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0.2%和0.12%,可以计算出国有商业银行在2004—2006年间所付出的监管成本分别为338.6亿元、393.2亿元、450.8亿元;股份制商业银行在2004—2006年间所付出的监管成本分别为56.4亿元、69.8亿元、85.8亿元。汇总两类商业银行的监管费用,得出2004—2006年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所付出的监管成本合计为395亿元、462.9亿元、536.5亿元。仍然假设监管费用与银行资产成正比,根据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商业银行2004—2006年间资产占银行业总资产的68.5%、67%、67.6%,计算出2004—2006年整个银行业的监管成本分别为576.6亿元、691亿元、792.9亿元。

2.行政成本估计。从2003年银监会成立以来,银监会每年对被纳入监管范围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收取银行业机构监管费和业务监管费。其中机构监管费按被监管机构实收资本的0.08%计收,业务监管费按照被监管机构的资产规模分档递减。可见由监管机构承担的执行成本与银行的总资产和实收资本相关度极高。根据银监会的估计,2004年银监会征收监管费约50亿元。根据2004—2006年中国银行业总资产的变化情况,可粗略地估计出此三年间银行监管的行政成本分别为50亿元、59.3亿元、69.5亿元。

由计算所得的银行监管的执行成本和行政成本,汇总得出银行监管在2004—2006年间的直接成本分别为626.6亿元、750.3亿元、862.4亿元。

(二)间接成本评价

1.对资本充足率的硬性要求使银行融资成本加大。监管机构对商业银行的一个重点要求就是各商业银行必须达到《巴赛尔新资本协议》的8%的资本充足率。但要满足这一指标,对大多数的银行来说仍然是一个难题。尽管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使得中国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水平有了质的提高,主要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达到或超过了8%的监管要求,其中中国工商银行与中国建设银行已经达到了10%的稳健水平。但是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而言,资本充足率下降、资金渠道匮乏、部分资产无产出、技术成本高昂等已经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面临的共同的难题。股份制银行在长期规模扩张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下,信贷迅速扩张导致资本充足率显著下降,但为了达到8%的硬性规定,只能依靠发放债券来补充资本充足率。根据《2006年中国风险投资年鉴》的统计,浦发银行资本充足率离8%警戒线相距甚远,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刚过8%,深圳发展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也是远低于监管标准。银行基本都采取上市融资、发放次级债和可转债或是利润补充的方法补充资本金。国有商业银行基本采用上市融资的方法。目前银行的利润率普遍不高,通过财务盈余短期内难以实现资本金的迅速补充,所以剩余的途径只有发放债券。此项操作的结果非但没有改善我国银行业资本不足的局面,反而增加银行利息支付额,这种恶性循环会进一步增加银行的经营风险,也加大银行监管的难度和监管成本。

2.银行激励机制下降,贷款投放过于集中。一方面商业银行对资本充足的约束不断增强,另一方面银行监管部门制定了不良贷款终身追究制度,严格制定了各项处罚措施,使得对银行人员的激励机制作用下降,出现“惧贷”现象。我国贷款发放趋于上升态势,但是上升的幅度一直低于存款上升的幅度,并且愈演愈烈。由各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金融机构的存贷款情况来看,我国金融机构贷款以2万亿的速度逐年递增,但是存款规模却由2万亿的增长速度上升至4万亿。因此存贷款的差额已经由2000年的2.4万亿逐年攀升至2005年的9.2万亿。银行贷款趋于谨慎化,也使得银行贷款不断向大客户和强势行业集中。从贷款投放结构上来看,我国的贷款集中于短期贷款中的工业贷款,以及中长期贷款中的基本建设贷款,分别达到了10%和20%以上。而对于信托贷款、融资租赁、委托贷款等方面,却只占1%左右。从投向行业上看,中长期贷款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交通运输、能源、房地产等方面,其中制造业方面的贷款维持在30%左右。而在某些行业如科技文化卫生业、建筑业、渔业等,贷款所占比例仅为3%~7%。贷款行业较为单一,款额较为集中的现象,也是由于银行监管较严、处罚较严、贷款人员审慎放贷而造成的。

3.银行业创新能力不足。银行监管还会导致一个方面的间接成本,就是银行业的创新能力不足。我国的银行监管较为严格,在保证金融市场稳定安全的同时,也限制了银行业自主创新的发展空间。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大体雷同,与国际银行相比,目前中国银行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相对较低。从产生原因看上,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水平落后,金融机构独立性较小及相对严格的银行监管,造成了创新更多的是“由上至下”的,即从人行以下行文的方式到各商业银行再到各支行或从总行到下级行,很少是由下至上的。说明创新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体制改革的外部力量推动,金融机构的内在创新冲动不够。从表现形势上看,近几年的银行业创新集中于信用卡业务、私人理财业务、和支付清算系统方面,产品创新的差异性不大,往往着眼于在对同一客户群体的争夺,如大型企业、高收入阶层等,而对诸如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一般城市居民等客户群体的产品创新不足。并且,银行传统业务创新多而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创新少,偏重于在无序的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而且,在业务创新过程中,只是对某些环节作了改进,没有从风险控制的角度对新的产品和业务进行研究,以至于带来新的风险。

三、结论

由实证分析可以粗略估算出:2004—2006年我国银行监管的直接成本在600亿~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并且每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在银行监管的间接成本方面,由于监管机构对资本充足率的硬性要求,使得银行过于寻求补充资本金的途径,一方面导致银行的融资成本加大,提高了经营风险;另一方面也造成银行激励机制下降,贷款发放集中于某些行业,而忽视挖掘中小企业客户。另外,由于中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大体相同,银行业整体创新能力和水平较低,也是与银行监管分不开的。因此最终得出结论:我国银行监管的成本较高。如何从降低监管成本的角度改进银行监管,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及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兵.银行监管边界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刘明志.银行管制的收益和成本[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

[3]袁成刚.对金融监管成本及效益的分析和探讨[J].金融经济,2002,(7).

[责任编辑:袁春艳]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唐立芳 周 洁

第二篇:银行监管成本界定的质疑

2500亿美元注资方案中,包括花旗、富国等在内的美国九大银行已与政府签署协议,获得首批1250亿美元注资,其余1 250亿美元将在2008年年底前用于购买大型地区性银行股份。

摘 要:银行监管是有成本的, 但对于监管成本的概念界定和实际理解却存在着值得商榷的地方。本文将从银行监管成本的定义分类和统计数据出发,并结合国外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注资方式,对我国银行业监管中监管成本过高、需要逐步将其降低的说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以期通过对银行监管成本的正确界定,导出内在的政策意义。其结论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亦富有实践指导价值。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邓 鑫 沈伟基

第三篇:关于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监管和成本管理的对策分析

【摘 要】公路部门作为负责公路建设市场监管工作的事业单位,既要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进行监督,又要对施工成本进行有效监管,让项目费用降到最低,以提高部门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公路工程施工企业要加强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减少浪费,保障企业合理利润空间。本文站在公路部门和施工企业利益博弈的角度,研究提出适合双方的改进策略,促进彼此双赢和经济、社会效益最大化。

【关键词】公路工程;成本监管;施工企业;成本管理

一、当前公路工程成本监管和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日新月异,各级公路部门和众多施工企业为公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也有许多的公路部门和施工企业缺乏科学成本管理办法,“算不清账”,造成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损失。主要表现:

1.从公路部门成本监管的角度看

公路部门实行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制度,在对工程报价监管时习惯于使用政府预算定额,然后根据相关系数进行调节,这样方便预算,但对于完成项目需要的资金缺乏总体把握,造成价格分析不到位,编制的成本预算与现实情况差异较大。

2.从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角度看

(1)项目投标环节恶性压价。一些公路施工企业为提高中标率,压低报价、恶意竞争,使报价降低到预算成本难以承受的程度。另外,很多企业市场管理不规范,普遍存在拉关系、找门路,导致投标费用大为增加。

(2)成本管理存在认识误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贯穿施工组织和管理全过程,但有些企业存在认识误区,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责任归于财务人员。其结果是工程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导致浪费人工费和机械费;材料管理人员采购无计划,导致材料的积压、超支。

(3)成本管理方法落后。很多施工项目沿用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只做事后成本核算和简单的成本分析,不能有效做到事前成本预测、事中成本控制和事后成本考核分析,无法及时准确发现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难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成本。

(4)成本管理体制缺乏激励性。有些施工企业不重视考核职工工作效果,或者只奖不罚、奖罚不到位。这导致企业职工的积极性不高,责任和权利不明,出现问题不能及时找到相关负责人。

二、公路部门加强成本监管的改进策略

1.会计人员的监管措施

公路部门会计人员要适应新时期监管施工企业成本的需要,善于学习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会计人员要从项目合作谈判就开始参与工程管理,参与拟定合同以及对合同履行的监督。要加强与工程项目经理的联系沟通,明确项目经理部的责任,督促其做好成本预算和施工计划,加强对工程进度、成本等方面的监管。

2.经济与技术监管措施

要加强人工费监管,督促施工方有针对性地减少某些工序的工日消耗量,使用较为专业的队伍,避免出现窝工或人员浪费。要加强材料费监管,督促施工方合理采购钢材、水泥等建设材料,监管其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编制较为经济可行的方案。

3.工程质量监管

在施工过程中,会计部门要会同质量自检人员定期按照国家标准监管工程质量,避免出现返修率等加大工程成本的行为。

4.项目竣工后决算的监管

要认真查看工程项目是否存在变更,对所有项目进行仔细核对,进行相应的成本增减变更,以便做到工程核算准确无遗漏,计算出真实的工程成本。

三、施工企业加强成本管理的改进策略

1.实行全员项目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要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落实项目经理、技术主管、施工员、财务人员、材料员、机械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等成本控制责任。建立目标成本完成考核信息,及时反馈到项目各有关人员,并提出改进措施,更好地控制成本。

2.建立投标管理机制

施工企业在投标前应尽可能了解业主和所投项目情况,合理制定投标价格,使之既有利于中标,又避免价格过低。要建立报价压价预警机制,结合项目类别、投资主体、地区差异等因素确定成本报价,报价最大降低幅度不应侵蚀直接成本和管理费指标,否则应考虑投标风险问题。

3.实行项目成本动态化管理

(1)人工成本。人工费控制要减少使用计时工资,尽可能采用计件工资,以提高人员工作积极性。

(2)材料成本。要将材料費控制作为工程成本控制的重点,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材料采购要坚持物美价廉、运输经济、储存合理原则,控制好采购成本,并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耗用材料的数量控制。

(3)施工机械成本。对于工程施工机械,分别测算单位数量每一工作循环所需的工时和油燃料消耗,并将费用摊入单价中。要根据施工工序,合理调配施工设备,并加强设备维护与保养,提高设备利用率与完好率。

(4)工程管理成本。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人员的工资、后勤车辆、食堂、房屋租赁费、水电费及其他间接费,要实行人员精干、一人多岗,严格控制经费开支,节约管理成本。

4.建立激励性的分配奖惩机制

要打破传统分配方法,制定完善激励性的分配奖惩机制。对于完成任务较好的项目部给予合同额一定比例的奖励;对于未完成任务的项目部,要查明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给予一定的处罚。要在企业内部引入有效的竞争机制,对于各部门员工的分配制度,不以工龄、职称论分配,而是依据工作岗位和业绩多劳多得,少劳少得。

参考文献:

[1]冯亚莉.浅谈部门物资管理的内部监管检查[J].经营管理者.2013(01).

[2]郭章勤.公路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相关因素的分析及监管[J].现代公路部门会计文化.2010(3).

作者:赵丽丽

上一篇:消费主义文化论文下一篇:专业教学模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