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妊娠期糖尿病治疗及分娩时机选择

2022-12-21

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率为1%~2%,指的是发生于妊娠期的糖尿病。该病病情具有复杂性,对患者血糖进行严格控制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如疾病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血糖未能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胎儿将会出现胎肺成熟延迟,对新生儿的健康产生严重影响。该次研究对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式及分娩时机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年龄 :25~43岁 ,平均 (28.6±3.8)岁 ;孕周 :27~41周 ,平均 (27.5±5.5)周 ;胎龄:32~41周,平均(36.7±5.7)周。

1.2 方 法

1对孕周为24~28患者进行常规性50 g糖筛查, 部分患者于孕14周进行筛查。筛查结果呈阳性患者再接受75g OGTT试验。2病情明确后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测、饮食控制,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者加及胰岛素。自孕32周起对患者进行血压、B超、尿蛋白、NST等监测。情况无异常患者于36周给予地塞米松6 mg,肌肉注射2次/d,共用药3次。于患者终止妊娠前48 h进行羊膜腔穿刺羊水泡沫试验,注入10 mg地塞米松。患者存在胎肺未成熟情况时,继续对母婴情况进行监测,监测2~7 d后再对患者进行羊水泡沫试验。3对血糖控制效果理想及不理想的患者新生儿发病率进行比较。对胎龄为37~40周、38~40周、>40周、<37周进行分娩的患者的新生儿发病率进行分析比较。

1.3 统计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处理计量资料,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血糖 控制 与 发 病率 情况

46例患者血糖控制理想 ,14例患者血糖控制不理想。血糖控制理想组、 不理想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 为28.26%(13/46)、78.57%(11/14),组间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2 分 娩 时 机 与 新 生 儿 发 病率 情况

该研究结果显示,胎龄38~40周为最佳分娩时机,新生儿发病率明显低于其他时间分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娠期孕妇肌体内的多种激素会共同参与糖代谢, 随着孕周的增加,激素的产生量也会不断增加,胰岛素敏感性不断下降[1]。因此,多数孕妇会在孕中、晚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糖代谢紊乱。血糖增高所引发的高血糖高胰岛素血症会大大增加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科学的饮食控制可有效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但大部分患者均无法严格按照要求进行科学饮食, 因此导致血糖水平控制不理想。血糖水平的控制对新生儿生存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在该次研究中,血糖控制理想组、不理想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8.26%(13/46)、78.57%(11/14), 比较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妊娠期糖尿病需加强饮食控制,还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加强胰岛素使用。此外,还要加强孕前健康宣教,让患者早发现病情,及时接受积极治疗。

娠期糖尿病患者及新生儿的并发症较多, 延迟或提前分娩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危险。患者应提前入院接受系统的观察和治疗。在分娩前,对患者实施相应措施促进母体状况及胎儿生长环境不断改善,对母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把握最佳的分娩时机。过去认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最佳分娩时间为孕35~36周,随着治疗水平、监测技术不断提高,目前将孕38~40周定为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最佳分娩时间[2]。选择适当的时机让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分娩, 可有效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 降低其发病率。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孕37~40周、38~40周、<37周、>40周时间分娩患 者新生儿 发病率分 别为23.08% 、24.00% 、66.67% 、100%, 孕37~40周及孕38~40周分娩新生儿发病率显著低于孕周<37周及>40周分娩。

综上所述,积极对血糖水平进行控制、并选择适当的分娩时机,可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新生儿发病率。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及分娩时机的选择。方法 选择2013年2月—2014年5月在该院接受治疗及分娩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血糖控制满意组及控制满意组的生儿发病率分别为28.26%、78.5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7周<胎龄<40周新生儿发病率明显低于胎龄>40周及胎龄<37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有效控制娠期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可显著提高新生儿的生存质量,37~40周为最佳分娩时机。

关键词:娠期糖尿病,促胎肺成熟,分娩时机

上一篇:宅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基于对驻保高校的调查研究下一篇:初中政治教学中学生的心理因素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