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科研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化学科研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地学习教育理论。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才能学会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

第一篇:化学科研论文范文

从科研训练看化学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摘要:化学理论的发展使人们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大学生科研训练使大学生体会到欲用化学的手段创造文明改造世界必须掌握丰富的化学理论知识。这个平台促进了他们进一步学习化学理论的兴趣和热情。只有通过不断的实验,化学理论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科研训练使学生认识到化学理论学习与实验同等重要。

关键词:化学理论;化学实验;科研训练;大学生

一、化学理论是智慧的结晶

任何理论都来自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实践。从经验到理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摸索,有的甚至长达数千年,是极其宝贵的。大学生需要学习化学理论,更要科学地对待化学理论。几千年来人们一直痴迷于探究宇宙的基本粒子,纷繁复杂的世界到底有没有简单的共同组成呢?有没有构成物质的最小单位呢?最小单位是什么?对于物质的组成人们有两派认识:一种认为物质是可以无限细分的,显然不存在最小微粒;另一种则认为物质不可能无限分割下去,迟早会回到不可分割的地步,不可再分的碎片便是物质的最小组成单位——“原子”(即不可分割的原始粒子)。现在化学术语“原子”就来自这种观点。对基本粒子的实验和理论探讨却使科学家创立了史上最成功的理论——量子力学。尽管至今人们仍未能理解量子理论的含义,却并不妨碍将这个理论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从激光、核磁共振成像仪、隧道扫描显微镜、核能,到计算机、互联网、最新的量子计算机,人们享受着由此而来的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实事求是地讲,人们所建立起来的化学理论有时是有局限性的,热寂论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在19世纪后半叶曾有人将熵增加原理不正确地外推到整个宇宙而得到荒谬的“热寂论”。热寂论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隔离系统,整个宇宙的熵要趋于极大,总有一天整个宇宙将达到一种热平衡状态,一切热运动将停止,于是世界末日就到了。事实上热力学上的隔离体系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它和没有边缘、无所不包的宇宙有量的区别,更有质的区别,无法断定宇宙就是一个隔离体系,因此不能将熵增加原理任意外推。而有些化学看法甚至是错误的。第一个在化学领域占统治地位的化学主导理论“燃素说”后来被拉瓦锡通过实验推翻,建立了物质燃烧的“氧化说”。[1]

化学学科的发展使得其化学理论非常丰富,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大学生对所学的理论发生兴趣:这个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有哪些事实依据?是推论还是大胆假设、猜测呢?有无漏洞?有何重大应用?引起了社会的哪些变化?有没有进一步发展和修正?等等。这些理论犹如明灯照亮未知的领域,学习理论可使后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得更好更快。刚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大学生,欲参加科研训练计划,若没有化学理论这个支柱简直是寸步难行。

二、科研训练深化了学生对实验的认识

化学实验课使大学生掌握了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深化了对化学原理的认识,而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则可以将大学生探求物质世界奥秘的主观能动性极大程度地挖掘出来。(1)通过实验检验理论正确与否。“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关于原子的看法实际是一种猜测(当然他也进行了一些实验,测定了不少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他的“原子不可分”观点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直到19世纪末物理学的3大发现,其中汤姆逊电子的发现终使人们认识到原子是可以分的,并不是宇宙的最小微粒。20世纪70年代,科学实验表明所有基本粒子都可归结为由3种夸克组成,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3种夸克来解释。中微子物理实验结果发现了第5、第6种夸克。关于宇宙的基本粒子是否尘埃落定了呢?人们仍然在搜寻“上帝的粒子”。1956年李政道、杨振宁提出在β衰变过程中宇称可能不守恒,但实验困难重重,无人敢接,是吴健雄领导的小组实验证实了弱相互作用中的对称不守恒。(2)通过实验发现新事物。如拉姆塞发现从空气里分离出来的氮气重1.257g,而从化合物中制得的氮气重1.251g,他怀疑从空气中得来的氮气不纯,终于在空气中发现了一系列的稀有气体。(3)通过实验促进学生进一步思考。理论课上学生很容易接受一般情况下化学反应速率随着反应物浓度的增大而加快,不容易引起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在实验课上,学生们观察到碘酸钾与亚硫酸氢钠反应速率随着碘酸钾浓度的不断增大,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的时间不断缩短,化学反应越来越快,的确加深了对动力学理论的认识。但溶液瞬间变蓝的现象却使学生感到困惑。根据一般常识,随着体系产物单质碘浓度不断增大,溶液颜色应该是由浅变深的呀!为何所有不同浓度的实验颜色都是突然变蓝,肉眼根本区分不出颜色深浅呢?反应机理告诉我们,只有基元反应按所示方程式完成,大多数化学反应方程式实际上是总包反应式,并不能表达反应历程。亚硫酸钠和碘酸钠生成I-碘负离子的反应是慢反应,而I-碘负离子和IO3-碘酸根离子的反应是快反应,因此反应的快慢由前一步决定。

大学生极富活力和探求欲,不满足于一些验证性实验,希望能像科学家那样参与解决来自生产生活实际和工程实践的真实问题,共建美好生活。长期饮用被酚污染的水,可引起头昏、出疹、瘙痒、贫血及各种神经系统症状,因此进一步降解低浓度苯酚废水很有必要。一般的化学教材最后往往附有附录,都是关于物质性质的参数,如热力学常数、酸碱解离常数、标准还原电势等。这些数据对科学实验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解离平衡常数就是理解化学现象的一个重要参数,一般与温度有关,可为分子水平上研究药物的吸收及与受体结合提供重要信息。但附录上缺乏有些物质的解离常数,学生对解决此类问题显出极大的兴趣。

三、化学理论指导生产实践及科学实验

化学理论对实践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合成氨的研究来自化学理论的指导。德国化学家哈伯利用氮气和氢气为原料实现了氨的工业合成,正是成功运用了勒沙特列原理、化学反应速率原理的典范。利用空气固氮是人们的梦想。哈伯经过反复的测试和计算得出结论:用氢还原空气中的氮合成氨远比直接氧化空气中的氮可能性大得多。经过不断的实验,哈伯终于在1909年确定了反应条件和产率,这就是在600℃的高温,200个大气压和锇为催化剂的条件下,能得到产率约为8%的合成氨。为了提高经济效益,他成功地设计了原料气的循环工艺[2]。哈伯被誉为“用空气制造面包的人”。

理论应当推导出与可观测量相符的结果,但理论工作的出发点绝对不能只局限于可观测量。门捷列夫在1869年提出的元素周期表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元素周期表反映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元素性质的周期性恰恰是原子的电子层结构周期性的体现。根据这个规律,门捷列夫预言的3种元素在1875年(镓,Ga)、1879年(钪,Sc)和1886年(锗,Ge)依次被发现,而且这3种元素的性质与门捷列夫的预言惊人相似。元素周期表至今仍然指导着化学研究继续取得重大成果[1]。如今的大学生也应该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尤其应该借鉴化学家应用化学理论解决难题的思路。毋庸回避,对于那些认为学习大学化学没什么用处的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化学实验没有理论的指导无异于冒险和盲动。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AOP)是指氧化能力超过所有常见氧化剂或氧化电位接近或达到羟基自由基HO·水平,可与有机污染物进行系列自由基链反应,从而破坏其结构,使其逐步降解为无害的低分子量的有机物,最后降解为CO2、H2O和其他矿物盐的技术。因此用高级氧化技术处理含酚废水,需要找到合适的技术手段产生高氧化电位的物种。考虑到超声波瞬时空化作用产生的局部高温高压促使水分子裂解产生·H和氧化能力强的·OH自由基及苯酚化学键的断裂及不断地被自由基氧化,且超声强化臭氧产生更多的·OH浓度。大学生决定采用无机盐、超声、臭氧协同作用降低废水中苯酚的浓度。一般测定解离常数的方法有电位滴定法、光度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电导率法、NMR和毛细管电泳法等。综合考虑大学生尝试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乳酸的解离常数,这方面的内容还未见报道。大学生科研训练为他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查阅文献、科学选题、综合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能力,团结合作管理能力,学习理论的欲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程度的提高。通过科研训练,大学生学习理论的欲望、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四、理论是不断发展的

在寻找宇宙基本粒子的道路上,最初化学家认为原子是组成宇宙万物的基元,后来原子被打开了,人们又认为组成原子的质子、电子和中子是物质基元。周期律提示人们,原子自身存在不断做周期性重复的结构,决定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而到现在阶段,物理学家眼中不可分的基元是夸克和轻子。夸克和轻子能否是解释所有现象的本质原因呢?物质世界还有许多问题等到解决,至少今后的一个时期,化学学科还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开展研究:(1)深入研究化学反应理论,寻求完成该化学反应的最佳途径。(2)提高对结构和性能的认识,合成具有功能的目标产物。(3)发展分析测试的新方法并依靠计算技术使化学的“耳目”及借以工作的信息趋于灵敏可靠。

大学生科研训练为大学生尽早进入科研的角色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查阅文献、科学选题、综合设计实验方案,数据处理分析、撰写论文能力,团结合作管理能力,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必将增强。大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理论的学习与化学实验同等重要,不可偏废。

参考文献:

[1]江玉安.化学史上的重大事件与化学科学发展的主要线索[J].化学教育,2009,(7):74-76.

[2]徐扬群.合成氨工业的先驱者——哈伯博士[J].现代化工,1986,(6):52-54.

作者:张闪闪 王攸超 郭丽雅 傅丽娜 庞雅莉

第二篇:论化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培养

摘 要: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地学习教育理论。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只有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才能学会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

关键词: 化学教师 教育科研素养 培养

我国的化学新课程改革呼唤广大中学化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核心素养之一是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这个内隐性素质既是教师成熟的标志,又是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根本保证。

一、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及其构成

所谓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是指教师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所应具有的修养,其中主要包括教师在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研道德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要求。

化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构成如图所示:

二、当前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

目前我国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教师的科研态度、科研意识、科研过程与方法、科研结果的呈现方面。研究表明,我国中学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科研态度和意识方面

普遍的存在畏难情绪或科研无用论。因为主观上对基础教育科研的意义和优势缺乏认识,客观上又存在开展活动的种种困难,所以在一些学校和教师中存在着基层科研“不能论”或“无用论”。不少人认为,教育科研是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从事的工作,学校和教师的工作是执行规定的教育任务和教学计划。中小学没有条件,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进行科研活动,搞科研会分散精力,花了力气也搞不出成果,反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不如直接学习和应用已有的科研成果,既省力又方便。

(二)科研过程方面

缺乏研究的组织规划和持续性。一些学校和教师虽然意识到教育科研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却忽略了基层开展科研活动的优势,研究内容脱离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与长远的目标和规划,立题脱离学校实际。既没有横向的内在联系,又没有纵向的发展连续。由于缺乏研究的组织规划和持续性,科研工作成了随意的、孤立的教育行为,很难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也很难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产生实际效益。

(三)研究方法方面

混淆工作研究与利学研究。有些学校和教师认为,只要提出了问题,经过研究解决了问题,就是科研活动。所以经常把学校的专题讨论、教研组的集体备课或教师的尝试做法、实践心得等工作研究或经验总结与科学研究混为一谈。事实上,教育科学研究与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有明确的范畴规定,它要求把问题归结为概念和意义都很明确的课题,通过公认的可靠方式给出课题假设的明确结论,这种结论可能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并且是可以重复验证的。所以,保证教育科研的严肃性是基层必须特别注意的问题。

(四)研究成果方面

误把经验总结和发表论文当做科研成果。成功的经验和正确的思想都含有科学意义。但不能把总结一个数学经验或表述一种教育思想当做科学研究,只有经过科学验证过程的经验或组织为严密理论体系的思想才是教育种研的成果。我们可能在不同的水平上组织或控制科研的过程和表达科研成果,但绝不应该改变教育科学研究的性质,误把一般的经验总结或思想表述当做科研成果。

三、培养和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素养的根本途径

(一)在教育理论的学习中提高

教育科研素养的提高是一个潜移默化的逐步积累和渐进的过程,需要教师自觉努力地学习教育理论,并把理论学习和日常的教学实际及科研活动相结合,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想素养。有了扎实的理论素养,教育科研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才有稳固的基础。所以,教师应积极搜集国内外教育教学理论及教育改革的资料信息,进行认真学习和消化,并付诸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研究探索。

(二)在科研实践中锻炼

教师教育科研素养同任何人的能力一样,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体现和发挥出来。经过实践的锻炼,才可能获得更多的体验和经验,才能学会和掌握科研的方法和技能,并通过科研报告和论文的写作提高科研素养。通过学习得到的经验只能提供参考而不能照搬照抄。具体的运用要靠教师个人的不断研究与实践。边研究边实践,一方面可以检验所学理论和经验的正确性、有效性,增强自信心,另一方面又可以发现问题,督促自己不断学习、不断钻研、不断探索,找到应用的正确道路和具体操作方法。只有在这种不断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才能建构起来。

(三)在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中发展

学术交流能使教师获得更丰富的信息,开阔视野,拓宽研究思路,增长见识,并且能了解和掌握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交流有助于吸收众人之长,或借鉴他人的教训,或受他人经验和方法的启发,达到增强科研素养的目的,而且通过合作研究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带动。

作者:李海宏

第三篇:高职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摘 要:本文提出,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加入对科研动态的介绍,在对知识讲解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思路,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一些实验,结合学术报告,把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创造好的科研氛围,积极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关键词:高职 化学教学 科研能力

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就是高技能人才。在高职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高职化学课程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对在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探究,提出一些促进学生科研能力发展的意见。

一、化学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教育的影响因素

1.高职教育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模式在我国已经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只是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对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特别是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动手的机会很少,许多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无法连接。这就严重地约束了学生的科研思维的发展,导致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长期以来被制约,学生的科研能力得不到培养。

2.高职院校的学生课程安排不合理

很多高职院校在设置学生的课程时以理论的教学为主,而对于实验性质的科研项目的教学很少,即使有也只是培养了学生一定的动手能力,而对于科研能力的培养没有起到作用,没有让学生发挥出他们的自主思考能力和科研创新思维。很多学生在碰到突发的情况时,没有敢于探索的思想。许多学生更加崇尚书本知识的权威性,被整个教育模式所约束,制约了科研思维和能力的发展。

3.学生的创新科研氛围不够

学校的许多教学实验是由教师来进行的,学生可以动手操作的很少。许多学校认为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是具有危险性的,不愿意让学生过多地到实验室里学习。这就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在实验室上课的机会。另外,实验室里的一些器材和药品无法经常性地供应学生进行实验室的课程,导致学生与科研实验接触的机会进一步减少,化学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就更加薄弱,从而导致整个化学创新科研的氛围很难形成。

二、高职化学教学中科研能力教育要求和实施的途径

1.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科研能力教育的要求

高职化学科研能力的教学就是要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科研素质。为了达到现代科学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在化学教学的实践中对教学进行改革,以此来达到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1)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整个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对所有学生进行科研素质教育,要突破以往的被动接受式的教育,在教学的模式上,以高职院校学生为主体,以此来改革高职化学的教学方法。加大积极探究和启发式以及科研动态性的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推进科研素质的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科研思维。

(2)改革化学教学内容和不合理的课程。要提高学生科研素质就必须突破传统的只关注化学知识而忽略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培养模式,要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加大对学生科研素质的和科研思维的训练。从培养学生的科研素质的角度出发,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重视整个化学理论发展的进程,让高职院校学生拥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和科研能力以及培养科研思维。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做到针对性地教学,在对化学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把其他学科融进来。在整个化学教学课程的编排中,要去除一些陈旧无用的内容,加入更多人们当下关心的话题,比如环境问题和能源节能的问题,合理加入一些科学前沿的知识。化学教材的改编要以实际为基础,以化学原理和知识为主要内容。

2.高职化学教学中实施科研能力教育的途径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加大对教学过程中的科学探究和科学过程以及科学方法的教学,在整个高职院校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加深学生对科学实质的理解以及学生对化学教学过程中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不单是要传授给学生化学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科学的思想,让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平时的化学学习中树立起良好的科学世界观,做到因材施教,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在教学的方式上,要把教材里的内容和教学培养的目标互相渗透,比如在化学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可以加入对元素的性质伴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出现的周期性变化的讲解,在对这个规律进行了解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进入到发展的过程。

(2)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对获取的新知识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得到新的知识与能力。在高职化学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和好奇心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作为教学过程中进行渗透的重点,让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敢于怀疑,进而对问题展开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科研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加入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科研情感。科研教育的教育之本就是品德教育。高职院校不但要培养出可以适应专业岗位的技术人才,还应该培养出拥有爱国思想的科研人才。学生的科研情感一方面源于学生自身对本学科的热爱,另一方面受益于他们接受的教育,所以在高职院校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应当把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良好的科学态度以及科研品质作为培养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可以运用循序渐进的方法来对学生进行科研情感的培养。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对知识进行传授的关键主体,自身素质的高低会严重影响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获取度。只有不断地提高教师对科学信息的敏感度,才可以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找出最适合学生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实际需求进行了解,按照学生的实际状况来设置教学方法,控制好教学的进度,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科学探究,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科研能力的目的。

三、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的落实

1.在化学理论课教学中添加对学科前沿和科研动态的讲解

以往的化学教学以书本的内容为基本内容,系统地讲解各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教材里的内容一直是处于固定的状态,但是化学知识是处于不断变化当中的,是需要不断地进行更新的。所以要根据本学科的科学发展的前沿动态,把科研信息加入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随着科学的发展不断改进教材的内容,积极引导学生注意本学科发展的最新科研趋势,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科研信息。

2.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科研思路的引导

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是单纯地讲解化学理论知识,要结合当前的一些科研实践进行讲解,比如在对Hanztschde 的合成法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更好地对其讲解,用乙酸铵来取代容易挥发的氨水,?-羰基酸酯也可以用甲基酮替代,在特定的微波辐射的环境下,可以运用水相中的多种不同反应来合成三取代吡啶。教师可以根据对Hanztschde合成法的讲解,激励学生对如何变换地物进行思考,经过一系列的讨论和探究,学生就会体会到真正的科研与实际学习之间的距离并不远,一切科研思维也是来自于化学学习的基本知识中的,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

3.在进行实验课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实验课的教学。以往的实验教学大多以验证性的实验为主,实验的项目千篇一律,实验的内容陈旧。设置出一些以设计为主的实验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学生经过学习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之后,可以设置一些设计性的实验,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与科研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设置设计性实验中,教师可以把实验题目在课前就告知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去查找一些相关的资料,然后根据自己学到的理论和实验知识,来选择进行实验的方法和具体的步骤,还可以制定一些处理实验中会发生的问题的解决措施。让学生在实验课中处于主体的地位,可以有效训练学生独立进行科研思考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营造了好的科研氛围。教师自己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更多的启示,从而更好地为教学的科研服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率。

4.合理运用第二课堂,创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在高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单要运用理论和实验教学来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在校园内举办一些学术讲座,设计一些开放性的实验,扩展学生的科研思路,创造出一个充满科研氛围的环境。学生可以利用这些学术报告增加自己对本学科科学前沿的了解,提高对科研的好奇心与兴趣。

四、小结

在高职化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把知识的传授变为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拓展学生的科研眼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给学生创造出好的科研氛围,提高学生对科学的热情,提供更多的科研机会给学生,把高职院校的学生真正培养成有用的综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国外科学素养说与理科课程改革[J].比较教育研究,2009(2).

[2]蒋文.浅谈科学素质教育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9(10).

[3]朱云根.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尝试[J].化学教学,2011(3).

(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中医药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作者:周伟庆

上一篇:中级会计论文范文下一篇:范围管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