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改论文范文

2022-05-10

要写好一篇逻辑清晰的论文,离不开文献资料的查阅,小编为大家找来了《化学课改论文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摘要:新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诱导研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第一篇:化学课改论文范文

新课改初中化学如何教学

摘 要:新课程实施与推广以来,广大一线化学教师摸索出许多切实可行的高效教学方法,结合教学经验和班级实情,从一线教学的角度撷取几点实践新课改完善初中化学教学的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关键词:初中化学;阅读方法;实际学情

新课改实施与推进以来,传统的灌输式应试教育被以生为本的素质教育模式所代替,这就要求我们一线化学老师必须立足学生实际学情,从他们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出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驱动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化学研究和学习中来。鉴于此,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结合初中生的认知现状,对怎样有效提高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如下探索与思考。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方法是指为获得某种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与行为方式。在化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在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过程中积累了很多方法,这些方法对认识化学和解决化学问题带来了帮助。“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渔。”掌握了学习化学知识的正确方法,才能在学习中事半功倍。

1.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

初中化学新教材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做了可读性的强化整合,实际上,无论哪个科目学生都可以借助正确的阅读方法来吃透教材,并自主学习和探索问题。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文本过程中不能割裂地看问题,要能整体把握,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去理解、认识和探索。譬如,“制取氧气”一节中对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介绍相对简略,而教材将比较精细的阐述放在了“实验活动1”中,如果我们能在阅读过程中将两部分连接起来学习,那就能从整体上认识和学习。因此,笔者建议学生要掌握阅读教材先读目录,再浏览相关章节整合文本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左右逢源,融会贯通。

2.掌握归纳整合知识的技巧

不经过整合的知识是散漫的,学习完新知识,我们就要将他们有机地整理和归纳起来,以便上下联系,左右旁引生成知识脉络,只有这样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这里还以制取氧气的实验为例,同学们在学习完实验室制取氧气方法后,我们要适时指导学生掌握固体加热制取气体的常用方式和注意事项。学会归纳和整合知识,这样我们就能举一反三,做到知识之间相互联系,最终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二、渗透化学基本思想

作为自然学科,实验是探索和学习化学知识的基本手段。化学教材中也设置了许多经典验证性实验,同学们完全可以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和总结实验数据来验证和探索化学原理,获取知识、提升技能,所以,实验思想是学习化学的第一思想,同学们一定要掌握。质量守恒定律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重要规律,质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化学反应的机理,分析化学反应前后质量变化的情况,电荷守恒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化学式中元素化合价情况、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的得失情况;溶液中离子的组成情况,而能量守恒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化学反应前后能量变化的情况,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守恒思想”。物质的数量千千万,化学反应更不胜枚举,一种种的学习和分析必然带来巨大困难,也不现实,因此要让学生树立“分类思想”。学生理解了这些化学思想,用好这些化学思想就能提高解决化学问题的效率。

三、探索化学基本规律

规律是事物之间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不断重复出现,在一定条件下经常起作用,并且决定着事物必然向着某一方向发展的趋向。在化学学习中,学生主动或被动地接触到这些规律,如果能有意地把握和运用这些化学规律,将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的学习。

1.元素周期律中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利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一些变化规律可以用来认识元素原子的性质,还能用来认识和理解化合物的形成,是学生认识和研究物质的重要依据;原子的结构决定了元素的性质,物质的结构决定了物质的性质,所以认识元素要先研究该元素对应原子的结构情况,而认识物质应遵照“组成→结构→性质→用途”的认知思路,因此要让学生掌握“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规律”。

2.物质的通性

掌握好“物质的通性”是学好酸碱盐知识的关键,初中学习了酸和碱的通性,可以用来推断不熟悉的酸或碱的性质,由于物质通性在认识物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归纳非金属单质、金属单质、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不同类型盐的通性,为学好元素化合物的知识打好基础。

3.化学反应的规律

初中学习的规律有质量守恒定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属与酸、金属盐反应的条件、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等,把握这些规律有利于学生理解化学反应的机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化学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立足实际学情,要能抓住学生的认知规律,并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他们创设对应的学习情境,并能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化学现象,引导学生讨论、练习,注意联系对比,积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和探索化学的技巧和方法,注意抓知识的内在联系,进行归纳对比,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这样才能迁移知识生成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

(作者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宾阳县宾州镇第四初级中学)

作者:张秀英

第二篇:再谈中学化学新课改

摘要:新课程理念旨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不仅学到知识而且重视学生能力的提高,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培养创新精神。我觉得一堂好课必须落实好教学三维目标,关注学生知识技能同时兼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打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采用启发诱导研究合作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学会发展。

关键词:创新意识;探究学习;民主和谐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个性发展。学生喜欢教师与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相关很密切,一致率达95%以上;而学生对不满意的教师和对该教师所教的学科的不喜欢程度也有很高相关,一致率达80%。因此,师生关系不融洽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要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是有独立人格的人,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要改变传统的“师道尊严”。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用“高分”这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学生,而是善于发现和培养学生的长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潜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视学生为“机器”、“容器”的现象,真正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二、改进教法

1.低成本开展化学科学探究活动

在大力提倡绿色化学、微型化学的今天,开展低成本化学探究活动,同样有着积极广泛的意义。一本pH试纸、一支试管、一根玻璃棒,就可以进行丰富的溶液酸、碱度大小的实验性研究。教师提醒和启发学生使用pH试纸测定唾液、食醋、果汁、肥皂水、雨水和土壤溶液等的酸碱性。

2.开展身边化学世界调查

初中化学中讲熟石灰、生石灰,现在大多数学生对它们的了解是一片空白,学习起来不容易分辨。所以在知识的建构中,必需给学生以适当的立足基础。衣、食、住、行是每个孩子必不可少的,如现在衣料的优缺点讨论、理想材料的构想;食品及添加剂的化学成分与功能、副作用;住房材料的选择与成分、汽车使用的能源与对当前环境的影响,世界能源紧张的根本原因辩论等等。在这些活动中,调查化学世界与我们生活的关系使得学生对知识的建构更容易,更为贴切。

3.拓展创造性实践能力的化学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固守定式思维,忽视学生的自身创新发现。应站在学生角度,判断和肯定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酸碱中和或实验室制氢气过程中有热量放出,但学生不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这个现象,老师就应立即予以表扬与肯定,并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不同于课本的现象进行发现和探究。

三、促进化学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分析

1.对课堂时间利用进行完善

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利用对于促进教学效果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相关研究表明课堂75%以上的时间用于之教学指导,20%的时间用于常规管理,其他时间则利用于行为控制及学习组织可构建出一个高效的课堂[1]。当然并不是每节课都能按照上述理论进行规划,但却能够以此为参考得到一个适宜的课堂导向。在实际的化学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保证教学进程需每一步都紧密贴合。课堂内容涉及多样,如讲课、板书、多媒体演示、讨论等,那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将这些教学内容紧凑地串联起来则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故此在备课过程中老师应该具备清晰的方案对课堂结构进行有效规划,并保证每个模块可以顺畅进行,例如在多媒体演示时就专门地进行演示而不要参插其他活动进来,在各环节保持连贯性的基础上做到充分利用课堂时间。

2.对最佳教育时间进行把握

有关研究证实在40分钟课堂内学生注意力集中度最高的时间段为5分钟至30分钟,因此这段时间成了教学的最优时期[2]。因此在这个时间段老师应该将主要教学任务贯穿其中,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难点知识安排在该时间段,从而提升知识讲解及学生吸收知识的效率,让学生可以保持专注、积极的状态消化这些知识。

3.把握课堂教学容量

课堂教学被认为是一个学生不断认知且知识体系不断丰富的一个综合性过程。课堂信息容量的把握对于学生吸收知识而言是十分重要的,若课堂信息量过少则会造成课堂整体流程不够紧凑,无法让学生对深层次的知识吃透,同时也会影响到学生积极性的发挥;若信息量过大则会让学无法接受,可能会打击到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合理把握课堂信息容量即要保证学生将知识信息能够进行良好的吸收,同时要对课堂知识进行优选、精选,让学生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将课堂时间最大化利用。

4.加强课堂交互

对于化学课堂而言实验教学是重要的知识载体,它不仅仅可将相关理论形象化,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是老师向学生表达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化学课堂管理应当充分利用好这种交互手段。通过实验教学可将老师的人格魅力充分体现出来,实验教学需要语言与动作相互结合方能发挥成效,而老师的动作特别是实验细节无疑是对学生的有利引导,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自然能够体会到化学实验当中所体现的严谨态度及精神,这对于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必然有着促进作用。这种动态交互带来了良好的课堂气氛,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彼此间产生了共鸣,提升了课堂效率。

四、结语

新课改给中学化学课堂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指明了新的方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将逐渐成为课堂的主体,师生间的交互也将迈向新的层次,这对于化学教学乃至其他学科的教学将会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占林.用多彩的化学语言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学习(中),2011(10).

[2]承英.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专题问答[J].内蒙古教育,2009(05).

(作者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第二中學842300)

作者:孔德月

第三篇:分析化学课程的课改探索

【摘要】为了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的基本理论,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树立“量”的概念,我们分析了分析化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进行了改革,注意结合当前社会的实际案例,充分增强教学的生动性与实用性,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使用。

【关键词】分析化学 课程改革 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1年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院教改课题(YJG2011B10 )。

分析化学是研究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其测定方法的一门学科,重视“量”的概念及与此相关的原理及实验技术[1]。通过学习《分析化学》课程,能使学生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掌握规范化的操作技能,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因此,大多数工科院校将分析化学列为化工等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3]。

一、分析化学教学内容选择所面临的问题

1.学时数缩减,如何精简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学校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推进,分析化学的课时及教学内容不断缩减,我院分析化学课程的学时数仅32学时,在这有限的学时数内,能讲透多少知识?因此,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需要精简。

2.专业种类多,如何协调教学内容

我院化学工程、制药工程、环境工程三个专业均将分析化学作为基础课程之一。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各有侧重,如何按需对教学内容进行协调。大班教学时,需要对不同专业的需求进行调研,在考虑各专业特点的基础上,取其共性部分作为教学内容。小班教学时,补充各专业特点内容。

3.学生热情不高,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

受到当前整体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降低,因此,如何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分析化学的主要内容,为后续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成为分析化学教师急需思考的问题。

二、分析化学教学改革的建议

1.分开设课,保障授课学时

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两部分,化学分析部分涉及了分析化学的许多基础知识,仪器分析发展迅速、种类繁多,在实际生产中应用广泛,为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仪器分析单独设课,这样化学分析的课时得到保障,四大平衡、定量测定等基本概念有充足的学时讲解透彻。

2.优化教学内容,适应人才培养需要

结合近几年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精讲酸碱滴定,把酸碱滴定分析原理、滴定曲线、指示剂等基本概念讲透,对配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的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强化数据处理章节知识的讲解。

另一方面,结合讲授的内容,加强课程与专业的紧密联系,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分析对象和方法的选择区别讲解。例如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将来分析的对象肯定也是环境污染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环境污染物的来源,危害这些教学内容,针对这些环境污染物,将所适用的分析化学方法对号入座,使学生们既深刻理解到了环境污染物的相关内容,又掌握了这些环境污染物的分析方法。通过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优化和调整,激发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了其综合素质。

3.革新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教学方法上,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融合式和案例式教学方法,将专业知识和化学基础专业知识进行融合,将实际分析技术案例搬到课堂上,采用学生分析讨论的方法,增加师生的课堂互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4,5]。可以选取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设计分析方案,比如在讲到蛋白质的分析测定时,联系目前市场上存在的奶粉含三聚氰胺问题。又如,水的硬度测定,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课上讨论交流,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

参考文献:

[1]武现丽,韩国胜.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浅谈[J].河南化工,2010,27(4):63-64.

[2]曹红,杨金凤,刘红,等.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20(4):81-84.

[3]王一菲,程琼,王红梅.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的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09,33:807.

[4]吕保利.案例教学在课堂中的运用和探索[J].河南农业,2010(8):25-32.

[5]吴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作者简介:

楊晓庆(1982.09-),女,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教师,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工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杨晓庆 曹鹏 王双

上一篇:整体管理论文范文下一篇:会计学习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