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控制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内部审计控制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摘要】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过程中,存在对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审计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晰,工作中经常感到疑惑,本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厘清相关概念。【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生存和发展,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

第一篇:内部审计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和内部会计控制初探

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对会计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目前的会计工作无论是在保证信息可靠性、保护企业资产安全方面,还是在服务于企业管理目标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加强内部会计控制研究,对于促进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内部会计控制的含义、范围及目标

内部会计控制是单位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资产的安全与完整、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等,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的过程行为,此定义中将内部会计控制定位为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同时兼顾与会计相关的控制。

内部会计控制的范围主要包括: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工程项目、采购与付款、筹集、销售与收款、成本费用、担保等。

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是指内部会计控制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和基本任务。具体有以下四个目标: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防止舞弊现象;二是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四是促进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内部控制的发展过程是企业不断适应各种内外部环境变化、应对各种风险和不确定因素的过程,也是其理论基础、目标观念、服务对象和构成内容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这为会计控制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作用。因此,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必须以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和思考内部会计控制的构建。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内部控制的内涵认识不清。在内部控制实际运行过程中,企业往往认为有关的职责分工、审批授权制度就是内部控制制度;完成有关部门或主管单位所要求的内部控制制度工作,就是实施了企业内部控制。因此,只注重制度建设而不重视制度执行,缺乏对内部控制实施执行效果的考核与评价。

(二)企业内部控制的相关规范制度亟待整合。由于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我国有关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其指引、规范出自不同的政府部门或机构,如《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它们分别出自财政部、国资委、中国证监会、中国人民银行、深圳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等部门。政出多门造成这些规范形式多样、标准不一,对内部控制概念的界定、控制目标的确立、应遵循的控制原则、内部控制要素的构成等重要内容,均有不同的解释和规定。这既增大了内部控制范围的制定成本,又增大了各内部控制规范之内的协调成本。而且,由于没有专门机构统一负责内部控制范围建设,已经制定的内部控制规范也无法在全国范围内迅速而有效地推进,使之失去了应有的价值。

(三)忽视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框架体系的第一要素,被视为其他控制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环境是指一个企业的基调和氛围,对内部控制形成的外部约束,并直接影响到企业员工的控制意识。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能否生效的重要因素之一,控制环境的失效必然会直接导致内部控制的失效。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大股东或关键人控制问题,内部控制环境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很多企业还未开展内部控制环境建设,如公司治理方面存在严重缺陷,管理层关键人凌驾于规章制度之上,内审部门无法肩负起监督职责等。

(四)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不完善。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必须建立在完善的内部控制框架基础之上,否则就谈不上管理体系框架的完善。内部控制被涵盖在企业风险管理之内,是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企业风险管理拓展了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要素,将风险评估要素进一步细分为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和风险对策等,比内部控制内容更广泛。我国内部控制规范尚未形成完整的系统,国资委出台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虽然在内容上广泛吸取了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和成熟经验,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目前,在我国内部控制相对薄弱的现实环境下,其实施缺乏可依赖的坚实基础,难以获得理想效果。

三、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对策

良好的内部会计控制能为严格执行国家财经纪律及相关制度提供保障,有利于保护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在建立内部会计控制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是有效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基础。有必要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所有权、决策权、经营权既相互分离、又相互制衡的机制,解决内部人控制和监督不到位的问题,使经营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决策管理,并受到严格的监督与制约,从而保证包括内部会计控制在内的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国有企业中有必要强化职工代表大会的民主监督职能,实行财务公开,增强经营者的自控意识。

二是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一般而言,内部会计控制的环节设置受企业规模的制约。对于小企业,内部职务分工并不十分细致,很少有足够的管理人员来从事内部控制工作;对于有足够规模的企业,它们有条件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大型企业更应该建立较高水平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会计控制的主要形式就是制度控制。企业应依据财政部《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的要求,结合自身实际,健全和完善适合企业特点的内部控制体系。

三是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强化内部会计监督的制度安排。通过相对独立的内部审计,防微杜渐,及时发现并纠正各种欺诈、舞弊行为,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违法违章苗头,从而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内部审计要具有独立性,使之制度化、常规化,对内部审计人员要处处以企业利益和投资者的利益为主,帮助堵漏、加强管理,使之成为企业领导的“法律顾问”和企业经济行为的“诊断医生”;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在时间上应从事后审计转向事中、事前审计,在工作内容上从查处违规违纪审计转向内部控制制度审计和绩效审计;要推行全面预算管理,严格事前、事中控制,把企业的问题尽量消除在萌芽之中。

四是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如果企业财务人员没有一定的综合素质,内部会计控制就不可能完全到位。因此,企业财务人员要真正能担当内部会计控制的重任,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操作能力就显得刻不容缓。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在加强自觉学习的同时,还要加强各级财政部门对企业财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加深专业知识学习,加深现代化的企业经营理论、会计手段和方法的学习。

(作者单位: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张晓炜

第二篇:浅议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的关系

【摘 要】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执行过程中,存在对内部控制与会计控制、审计之间的关系理解不清晰,工作中经常感到疑惑,本文对这些关系进行探讨,厘清相关概念。

【关键词】内部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内部审计

企业是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为了生存和发展,面临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二是如何协调内部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性是建立在内部协调性的基础上,因此,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内部控制力,是企业基础性的工作。

现代意义上的内部控制发展是在20世纪以后。其概念和内涵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内部控制发展是伴随着以内部牵制为主要标志的会计控制而發展起来的。

一、内部控制与内部会计控制的关系

1.两者的构成要素不同

内部控制构建了以内部环境为基础、以风险评估为环节、以控制措施为手段、以信息沟通为条件、以内部监督为保证的五要素框架。内部会计控制由控制环境、会计控制、控制评价3个要素构成。会计控制是核心,控制环境是会计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条件,控制评价是会计控制达到预期目的、并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不是对单位内部一切活动的控制,也不是只进行会计控制,而是以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为主,兼顾与会计控制相关的环节都要实行控制的系统。

2.两者是包含和被包含关系

无论是会计部门还是非会计部门所实施的控制都可称为内部控制,而会计控制是指会计部门所实施的控制,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在会计职能部门的具体运用和体现。

从控制目标上看: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有3个:一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二是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三是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内部控制的目标有5个:一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二是合理保证资产安全;三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四是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五是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内部控制目标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可靠性,就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确保资产安全完整;二是效益性,就是致力于追求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着重的是可靠性。

从控制方法上看:内部控制的一般方法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审批控制、会计系统控制、信息系统控制、预算控制、运营分析控制和绩效考评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主要包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授权批准控制、会计系统控制、预算控制、风险控制、内部報告控制、电子信息技术控制等。从方法上看,内部控制方法包含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但内部控制方法覆盖企业管理的全过程,比内部会计控制的方法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例如“绩效考评控制”内部会计控制就做不到;就是看似相同的方法,两者的要求也不同,例如“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这一方法,内部控制要求企业全面系统地分析、梳理业务流程中所涉及的不相容职务,实施相应的分离措施,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是从企业业务整体角度,要求计划、采购、生产、销售、监督等职能部门以及岗位之间要体现牵制原则。而内部会计控制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要求在会计职能范围内岗位之间体现牵制原则。

3.内部会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和核心

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归根结底要通过财务报告来反映,抓住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这条主线,也就抓住了企业经营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核心和主体。

经过多年发展,内部控制涉及的领域已非常广泛,覆盖公司层面、业务层面的几乎所有活动,远远突破会计控制的范围。目前,仍然有不少企业的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企业内部成本、内部资产控制等内部会计控制,甚至认为内部控制是会计部门为强化部门权力而增加的控制环节,是业务运行中的“拦路虎、绊脚石”。

二、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它的目的是为企业增加价值并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价,提高它们的效率,从而帮助实现企业目标。这个描述将内部审计的视角直接对准了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及治理程序。

内审人员不可能是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各方面的专家,但是,运用内部控制这个工具,内审人员能打开通常只有技术专家才能打开的大门,解决大门背后的问题。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关注的重点,也是实现审计目标的桥梁。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其余内部控制要素的再控制;而内部控制又是内部审计的直接对象,通过内部审计的检查、评价而不断的促进内部控制的健全完善。

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两者都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内部审计的有效实施将对内部控制的效率、效果产生积极影响,反之,将使内部控制的运行失去有效监督,产生消极影响;同时,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系统的一部分也会受到整个系统的影响,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将为内部审计提供良好的审计环境。

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本质的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得承担经营管理责任,不能参与内部控制系统的设计、执行,只承担与检查、评价和建议相关的审计责任。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深入,内部审计应以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为主,向管理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内控部门应以内控制度的制定为主,以内控审计的结论不断完善内控制度。内审部门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评价内控制度。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起草说明》.

[2]《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

[3]《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试行)》.

作者:徐凯

第三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摘 要:企业要对内部审计质量具有较高的重视,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果,才可以有效地应对如今复杂的经济环境,才能够使企业更加具有发展的潜力。针对企业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与客体、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以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优化、完善主、客体的制度、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以及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加以完善等措施进行解决,有效提高企业内审计质量控制。

关键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审计;工作质量

一、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及特点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

如今对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概念有两种解释,一个就是相应的内部审计部门为了保证审计质量符合内部审计规则的规定,进而制定的政策和相应程序,并且按照政策和程序进行严格地执行。另一个是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在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提高经营的状况,进一步的规范内部审计的行为,内部审计工作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内容,要将这些内容有计划的进行监督、协调统一于内部审计。能够对这方面的工作产生影响的因素有很多,内外的因素都存在,所以就要对这些内外因素进行自我约束并且还要监督其他的很多项活动。基本的监测要从内部的审计设计、内部审计凭证、内部审计记录、内部审计原始稿件、内部审计报告等方面进行控制。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特点

内部审计质量一般都是由公司及企业的最高层管理人员和内部审计部门进行控制管理。其控制的过程很重要,主要的因素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其工作的全过程都要进行全部控制。内部审计质量的控制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系统性:工作质量能够到达什么样的水平有很多因素能够造成影响,比如工作人员的是否有足够高的素质,相应环境是否足够好,使用的内部审计方法的好坏等。经济性:工作的质量和投入其中的成本以及由此能够产生的效益有很大的关系,通常想要质量达到更高的水平,就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由此获得的效益更大。模糊性:按照相关的理论,《内部审计基本准则》是制定出来的标准,用来判断内部审计质量优劣,内部审计工作按照《内部审计基本准则》进行的越好,其审计质量就高,反之,,就低。内部审计质量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也就是需要对内部审计全过程进行调控,内部审计过程具体包括前期准备、审计进行、作报告等诸多环节,要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就要把握好内部审计控制的每个环节,保证在各个环节都能够把质量控制有效的完成,才能够使整个过程的质量达到足够高的水平;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需要所有人员的参与,要想控制好整个审计质量,就要求整个全体审计人员都参加,审计人员都要树立良好的质量意识。

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的基本构成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环境

内部控制质量存在的环境包括主客观的环境条件,环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有一定的时空状态,控制的主体与客体所涉及的所有可以产生影响的诸多因素。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贯穿于整个审计的全过程,因此内部审计的存在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环境都是要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法规,这是一个最关键、最主要的前提,但是很多企业内部也有自己相应的审计规范,但是无论什么审计规则都不能与国家的相应审计法律相违背,因此企业在制定内部审计控制质量控制的规则时,要充分考虑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存在环境。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以及税务、工商、物价等部门的关系并不是对立的,企业内部审计应该与政府部门的审计相互协作、相互促进,企业的利益固然重要,但是利益不能高于一切,如果一个企业只关注利益,那这只能使内部审计工作的路越来越狭窄。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与客体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想要产生比较良好的效果就必然具备完善和科学的组织机构,企业有大有小,相对比较小型的公司,这方面的工作量一般比较少,那么负责这方面工作的人数可以只聘用一到两个专业人员。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就是审计工作人员,审计人员专门负责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并且还要形成相应的内部审计标准,对于具体工作进行科学的分工和责任的清楚划分,并且有严格的考核方式,这对内部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要是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够认真履行职责,可以对质量进行有水平的控制。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客体就是要控制的对象,包括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和内部审计流程的控制。在选择审计从业人员方面也要有一定的制度,要求所有审计人员必须持有审计证件才能正式入职。此外还要注意很多自然和社会因素形成的退避态度,所以要尽量采用轮流换岗的审计方式,保证整个审计过程的公平性、公正性和独立性。审计的过程包括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的质量控制。所有的阶段都要准备完善、保证公平、恰当合理的流程。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关系到整个审计体系的完备,想要提高改善内部审计质量就要彻底地规范内部审计。不同的企业和行业内部审计的内容差异都比较大,因此要提高审计标准,就要使工作更专业化。《国际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以及我国内部审计协会颁布的一系列准则为形成规范提供了内容和体例依据。我国的内部审计协会颁发的一系列准则,从而构建了规范的内容和系统依据。

三、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存在的环境包括企业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现在市场经济在不断的加深,其不稳定性也在不断的增强,大多数企业都在不断的扩大规模,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这样就增加了企业对内部审计的需求,并且随着会计金融业的发展,企业对内部审计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社会的今天,很多的行为都是依靠法律来约束,内部审计工作更加需要法律进行约束。内部环境也至关重要,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变化,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很多企业管理结构体系的效率都不高,主要也与公司的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到位等问题有关,这些问题引起外部生存环境的变化,甚至一些相关人员还钻法律的空子。有些上市公司的总监自身专业的素质较低,没有达到上市公司的基本要求。甚至有的监督管理人员对财务方面知识的了解不到位,根本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还有些公司的人事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还要依靠很多其他部门。甚至还有些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必要性意识缺乏。还有内部审计人员在做审计工作时,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一些利益的诱惑,使这些工作人员很难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2.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主体与客体存在的问题

主体方面主要是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不完善。相应的机构能否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关键点在于独立性,这是工作人员能否公正而公平地进行审计工作的一项重要的前提和保证。如今的情况是有相当大数量的公司其内部审计部门并没有聘用到足够数量的工作人员,任务量非常大,对审计工作的质量就没有足够的重视。企业几乎都很少有单独对审计工作检查的部门,有的公司会选择外聘一些监督检查人员,偶尔进行一次检查,但是还是不够彻底。客体方面主要是内部审计人员的从业经验、职业道德等方面都缺乏,甚至有的审计人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培训,直接上岗,技术工作不熟练。内部审计人员几乎所有人都懂得一些财务方面的知识,然而能够在当前环境中发挥出较大作用的具备先进管理知识和高水平职业技能能够进行有效分析和辨别的综合人才还是相当稀少的,同时能够顺应发展可以高效使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人才比较稀缺。

3.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

虽然采用了相应的策略,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质量控制的制度不够健全,即使存在很多的制度,但是在实际中几乎派不上用场;复核审查的内容不够明确。虽然有内部审计考核,但是还是很多的审核都不能够有效的去执行,没有充分彻底的质量审核,很多时候审核主观性太强,并且没有与相应的奖惩制度相互挂钩;很多企业都在制度的建设上投入不足,对于出现的责任进行追究没有具体依照的制度,或者在进行追究时只是一个形式,责任追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或者责任没有能够细致的划分,无法完成追究工作。

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标准存在的问题

这方面的标准是由国家来进行制定的,并且内部在对质量进行控制的工作能够产生的效果互相有很大差距,有好有坏,在这方面比较注重制定相应法律和准则,而对于标准化的形成还没有达到较高的水平。有相当大数量的企业在面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质量控制工作的时候并不能够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也就难以把质量控制在所规定的标准程度,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就意味着对审计的质量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

四、完善我国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方法

1.对内部审计环境进行优化

对内部审计进行优化,首先就是要对公司的管理结构进行完善,制定一套完整的经济组织制度,防范和控制内部审计风险,内部审计是管理公司的重要监督机制,治理公司就意味着要控制内部审计环境,保证内部审计正常运作。最首要的就是要健全审计制度、优化公司的管理结构。企业应该从完善独立的审计制度,科学合理设计激励限制约束的机制,注意高级管理人员分工明确,职责分清。

2.完善主、客体的制度

内部审计这方面的工作必然是需要有工作人员参与进来,那么参与进来的人就会对工作的好坏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那么参与审计工作的人员其专业方面的素养的高低、职业方面是否具有高尚道德以及是否具备优秀的审计技能都是判断工作者是否优秀的标准,也都是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企业要经常组织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学习专业技能,培养审计人员的素质,建立相应的培训以及质量管理的制度。而且对于负责内部审计工作的机构的建立是需要足够完善的,要有相应的科学可靠的制度作为工作时的依据。另外还可以专门针对工作质量的监督和控制设置相对应的组织或部门。

完善客体制度,最主要因素就是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考察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保持怀疑的态度,审计人员不能过分的相信被审计的单位,还要适当的自我怀疑,认真考虑自己有没有承担责任的能力。

3.完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策略

完善内部质量控制策略,就要找到内部质量控制策略存在的问题,根据实际的问题对此策略进行调整。对于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法律规范,要制定一些符合实际规范的法律问题,使法律更加详细,应用性更强。还要增强内部审计考核的执行力,减少审核的主观性。企业应该建立审计责任追究制度,使责任追究制度更加具体化、实际化,责任划分要明确。

4.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的完善

国家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的标准时,要充分的考虑到企业的实际问题,真正的让企业能够遵守这些标准,使内部审计法律与审计标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使内部审计具有更加好的效果。这方面的工作想要形成可以依照的标准,比较有效的措施一个方面是在企业的制度建设中增加《内部审计章程》,另一方面是对于具体的工作内容制定专业审计实务操作指南。

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审计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以这个概念为标准,既保证企业的利益化,还要保证财务的安全性及稳定性。主管审计的政府部门,也要推动企业审计的实施,政府部门可以对企业的审计质量进行惩奖的评定,鼓励企业积极进行内部审计,提高效益。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宣传也是非常重要的,要注意多采取一些创新的方式,进行全方面的宣传。会计事务所的质量控制也有一定的作用,充分认识整个流程,审计每个阶段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审计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庄熳.关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4(18):133.

[2]吴旭辉.内部审计特征与内部控制质量探讨[J].商,2015(40):147.

[3]郭铁铮.提高内部控制审计质量为企业经济管理服务[J].商场现代化,2014(26):215.

[4]唐青玉.关于加强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几点思考[J].企业技术开发月刊,2014(12):133.

[5]佘映华.关于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几点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33):160-161.

[6]张静.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4(11):60-61.

作者:赵莅寒

上一篇:新型建筑材料论文下一篇:酒店服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