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式语文教学——中职课程设置改革下的语文教学设想

2022-09-11

1 何谓“专题式语文教学”

“专题式语文教学”是指依据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注重语文学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 有效地沟通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在逻辑上密切地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相互渗透, 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 指向一个中心内容的教学方式。

2 专题式语文教学的特色

2.1 以“专题”组织学习材料, 构建多重对话平台

教学内容不像过去以知识能力为体系, 而是以专题形成块状结构, 进而构成新的框架体系。改变传统的选文方式, 打破时代、国别和话语方式等界限, 根据专题需要, 把各种有助于学生探究学习的材料 (如篇章、原始资料、问题设计、思路、讨论题、音像材料、图表、索引等等) 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专题努力创设新的语文学习情境, 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拓宽学习天地。每个专题都能衍生出丰富的语文活动内容, 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 在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 构建多重对话的平台。

2.2 以探究为核心, 改变单一的接受性的学习方式

专题式教学创设“文本研习”、“问题探讨”、“活动体验”三种新的学习步骤。“文本研习”提供经典性的阅读文本, 创设阅读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参与阅读对话, 表达交流阅读的体验、感受和思考, 侧重提高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问题探讨”着眼于培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的意识,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问题驱动下进入专题学习, 在问题的探讨中发展理性思维和批判意识。“活动体验”引导学生围绕专题开展丰富多样的语文活动,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思考, 在活动中探究, 在活动中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

2.3 开放的弹性机制, 提供选择和创造的空间

专题所选的材料具有较大的选择和创造空间, 不同的学习个体可以从中选择适合自己胃口的内容, 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讲述相关的内容。同时, 学生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专题、学习材料、学习方案的基础上, 对专题加以补充和发展, 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3 专题式教学的评价机制

专题式教学的评价核心理念包括:评价必须面对全体学生,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 评价重在过程, 评价的主体多元, 评价的方式多样。

3.1 评价主体要多元

传统的评价主体只是教师。教师主要通过考试评价学生, 学生接受评价, 历来是天经地义, 学生永远处于被动地位。课程改革要成功, 职专学生要成才, 评价主体就必须多元, 学生就不只是被动的被评价者, 而应该参与到评价中, 成为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 并能发挥较好的作用。教师也是评价的主体之一, 但他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权威, 他仅是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要关注被评价者, 他要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 接受同伴的评价和主动地评价同伴。家庭和社会也需要进入评价系统, 只有培养出被社会、家庭认可的就业者, 学校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社会、家庭、学校、教师、学生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

3.2 让学生充分认识教室是允许, 而且也是可以出错的地方

在长期以来的机械训练、追求唯一正确答案的背景下, 学生已经被训练成等待答案、等待标准答案、背记标准答案的“机器”。课堂上, 学生不敢也不愿提出问题, 不敢也不愿争鸣是非, 不敢更不愿在大众面前“献丑”。要打破这样的僵局, 必须要让学生明白, 课堂是生活的场所, 生活难免出错, 课堂中的学习生活, 就是一个可以出错, 不怕出错的地方。学习的发展, 能力的提高, 就基于出错, 改错, 建构;再出错, 再改错, 再建构循环往复过程, 也就是说, 学习的本质就是尝试错误, 成功就是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中获得的。教师的教学不是要呈现定理, 奉献答案, 贡献真理, 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无所顾忌地参与, 引导学习者共同发现错误, 分析错误, 改正错误, 建构各自新的知识系统。

3.3 让学生真切感觉到课堂是展示特长的地方

职专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转型期, 他们渴望有展示的平台, 渴望被认同接受, 渴望得到赞扬和鼓励, 渴望得到引领和帮助。课堂是学生每天到校生活的场所, 在这里, 他们应当可以发表意见、发表作品;在这里, 他们应当可以展示才艺、显现特长;在这里, 他们应当可以获得个性张扬的充分自由。

我们要努力为学生的个性特长展示搭建平台, 创设环境, 制造氛围。为此, 我们要利用课堂的一切时间和空间, 组织种种有利于学生特长显现的活动, 诸如课前3分钟演讲, 每天一诗, 每周一辩, 书法比赛, 朗诵比赛, 广告词设计比赛, 你同我说, 我说你写, 建筑文化沙龙, 读书报告, 戏剧社等等。在发现引导中, 我们不必把特长定得过死, 不要对特长要求过高, 长总是相对的, 只要让学生觉得自己是重要的, 自己是独特的, 自己是可以发展的就可以了。

4 专题式教学的五种模式

4.1 扩展延伸式

扩展延伸式是指教师根据教材的特点, 抓住教材某一信息点向教材以外某个方面或几个方面扩展延伸, 引导学生寻找其中的内在联系, 以点拓面, 再由面驭点, 在沟通相关联的知识过程中, 达到综合学习的效果。相对于那种孤立地处理教材的形式, 这种扩展延伸式对于学生思维广度、灵活程度的训练, 对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提高他们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极其有利的。

这类形式的关键是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 由点向外辐射扩展延伸。教师在上好这类课的关键是精心选点、设点, 使要拓展的面与课文有机地联系起来, 以及在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实施。如学游记或论文 (《登泰山记》《胡同文化》等) 可联系有关福州“三坊七巷”, 上海的弄堂, 西安的城墙, 湘西的土楼等一些带有地方特色的建筑研究文章或介绍文章;学戏剧 (《雷雨》《窦蛾冤》等) 时可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布置戏剧表演中的场景, 安排学生查找相关的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戏剧 (《雷雨》) 的场景布置在建筑装修方面应具有什么样的时代风格;学诗歌 (《梦游天姥吟留别》《再别康桥》等) 时, 可引进一些相关的美学观点, 引导学生分析园林艺术和古典诗歌的关系, 从而体会到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 激发学生对传统的热爱。

4.2 单元组合式

单元组合式即围绕着一个中心, 将相关的内容和活动组成一个教学单元, 将课内与课外、诸学科等要素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上好这类课, 除了语文老师要有深厚的文科功底, 以及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和才干外, 还需要学校对各学科的协调和对这种课型的支持。因为这种课必然会打乱学校的课程安排, 没有学校的支持是不可能进行的。

这种课的具体操作可如此。在上《滕王阁序》《项脊轩志》等文言文时, 可以以中国古代建筑的构成特点为中心, 课内将学生学过的与建筑相关的课文 (《阿房宫赋》《病梅馆记》《赵州桥》《游褒禅山记》等) 联系起来, 从地理的角度考证相关地域的气候特点、地理概况、风土人情;从文化的角度将与课文相关内容的地方志加以介绍, 或者介绍与这些建筑有关的名人, 重要事件等;课外举办“地域与建筑”、“中国四大名楼”“文人与书斋”等相关专题讲座或剪报专栏。总之, 单元组合式的课型, 既可以促进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分析问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的人文品质, 可以说是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了综合性训练。

4.3 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式

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比比皆是, 但仅读一篇作品很难对这些大家的作品乃至人物有全面的了解。教学中如果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专业的特点, 确定某位作家作品作为一个专题, 进行全面深入地研究, 那么对学生蓄积多方面深厚的文化底蕴, 形成综合性全面素质, 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比如可以让学生研究“宗教与闽越文化”“林雨堂作品研究”“建筑说明文的写作方法”等专题。

当然, 这类课操作起来, 不能拘于课时, 因为学生查资料需利用课余时间。同时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加以指导和鼓励。

4.4 奇文共赏析式

学语文仅靠教材、课堂, 这对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由于教材多年不变的特点, 这也不利于学生吸收鲜活的语文信息。这也是学生对语文兴趣不高的一个原因, 因为学生感到教材所用的语言与他们日常用语有距离, 课堂所学的东西仅是用于回答老师的提问, 并不能加以运用。所以, 教师可有意识地从报刊杂志选取时文或从书店选择相关读本, 供学生每日课余闲暇阅读。

这类课可分为两个步骤进行。第一, 指导学生阅读文章作读书笔记, 教师教阅读和作笔记的方法。第二步是每周专门设置一节阅读课, 由学生自主交流。具体操作是:每节课由两名或三名学生准备本周内阅读的几篇文章, 并安排好交流的步骤环节。上课时由两名或三名学生主持, 或问或答、或读或评、或讨论或辨析;最后几分钟老师解疑、总结。

4.5 社会实践式

社会实践可以引进现实生活的“活水”, 把“小课堂”与“大社会”结合起来, 变封闭性为开放性, 使语文教学始终与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密切结合起来, 让学生的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结合起来, 为奠定学生的综合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活动, 如在学《闽中桥梁甲天下》一文时, 可带领学生参观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桥梁。在学《我国古代的几种建筑》一文时, 可带领学生参观一些名人旧居, 让他们在感受到伟人的同时又能对文中出现的概念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总之, 专题式教学是课程设置改革在课堂的一种体现, 一种应用, 它贵在参与, 重在过程。它的指导思想是:“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摘要:“专题式语文教学”是指依据语文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注重语文学科内部诸要素的联系, 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 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手段, 有效地沟通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其相关内容能够在逻辑上密切地联系起来, 融会贯通, 相互渗透, 共同作用于学习对象, 指向一个中心内容的教学方式。

关键词:专题式教学,教学模式,建筑文化

上一篇:延续性健康指导改善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效果观察下一篇:终身体育意识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