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改革设想

2022-09-11

随着中职学校的扩招, 学生的写作水平普遍比较低, 如何搞好应用写作教学呢?下面我结合职业学校存在的问题, 谈谈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的改革设想。

1 中职学校应用写作教学有“两难”

“一难”难在如何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味, 吸引学生兴趣, 使学生觉得这门课“有听头”。应用性文章与欣赏性文章不同。欣赏性文学作品具有生动可感、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曲折跌宕、波澜起伏的情节结构, 文采飞扬, 引人入胜。而应用性文章与之相比则“相形见绌”, 文风平实, 结构单一, 给人枯燥乏味之感。要使应用写作课能够“抓”住学生颇为不易。“二难”难在如何使这门课真正“管用”, 让学生感到这门课“有学头”。应用文具有一定程式, 这难免给学生造成这样一种错觉:似乎学写应用文只不过就是掌握这样一套固定的程式。难怪学生会觉得这门课没意思, “没学头”, 甚至怀疑它的实用价值;也难怪几十个课时下来, 学生脑中填满了各种实用文体的基本格式, 但提起笔来却写不出切合工作实际要求的应用文来。应用写作教学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 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到这门课“管用”, 缺少不得, 这也绝非易事。

这“两难”也许是每个在应用写作教学这片园子里耕耘的同行们都可以感受得到的。近年来, 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应用写作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越来越显示其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功用。但相比之下, 应用写作教学却停滞不前, 缺乏活力, 少有新的突破。如何才能改变当前应用写作教学不景气的现状, 促进应用写作的发展, 使其在市场经济的新条件下充分发挥其效能?笔者反思多年教学实践的甘苦, 深感摆脱困境, 走出低谷的关键就在于改革应用写作教学的陈旧模式, 化解上述“两难”。

2如何使应用写作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应用写作教学到底能不能变得生动些?也许有些教者自觉不自觉地认为, 应用文文风平实及其程式化的特点, 决定了这门课的教学不可能做到生动有趣。这种认识上的偏差使一些老师画地为牢, 把应用写作教学的空间人为地变得太过狭窄, 从文体概念讲到分类特点, 从基本格式讲到写作要求, 千篇一律, 干巴枯燥。笔者从事这门课的教学之初也曾有过类似想法, 也曾按此模式施教。这样教学味同嚼蜡, 连自己都提不起神来, 其效果可想而知。目睹台下学生呵欠连着呵欠, 昏昏欲睡的情状, 心里真不是个滋味。要突破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 首先必须消除这种认识上的偏差。

确实, 由于受自身某些特点的制约, 应用写作教学要做到生动有趣, 吸引学生有较大难度。但难为并非不可为。应用文尽管缺少欣赏性文学作品那种引人入胜的魅力, 但它与社会现实、工作实际贴得很紧, 实用性强, 教学中可以吸引学生兴趣的“激素”并不少。以写求职信为例, 笔者就让学生从学校就业办公开的招聘信息中选择一家满意的公司, 根据公司的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写一份求职信, 然后模拟招聘现场, 学生自己充当公司招聘人员和求职者, 让学生体验招聘的形式与气氛。因为实用, 学生学习的兴趣很高。因此, 应用写作并不缺少可以吸引兴趣的因素, 而在于我们在教学中怎样去发掘和利用这些因素。

怎样挖掘和利用应用文中蕴藏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 使这门课变得更生动有味?笔者认为要在以下两方面下功夫:

第一, 教学用例多用鲜货活货。

“喜新厌旧”是人们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活蹦乱跳的鲜鱼活虾, 水灵灵的鲜瓜嫩菜会使你赏心悦目, 胃口大开, 而死鱼臭虾, 烂瓜败叶会令你大倒胃口。同样, 如果教学中用例尽是些陈谷子、烂芝麻, 学生难免会感到索然寡味, 提不起神来;如果教学中时有新鲜活货展示在学生面前, 便可借助学生求新心理, 刺激其求知欲望, 提高其对教学内容的感知。

这里面说的教学用例包括教学中所使用的例文和用以说明写作理论知识的实例。在典型规范前提下, 例文的选择宜新不宜旧, 应用文具有时效性, 但应用写作教科书却具有相对稳定性。书中选入的例文往往一用就是几年, 在当今大变革时代, 书中有些例文会因时过境迁而失去新鲜感。为了保证例文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教者很有必要舍弃一些陈旧过时的例文, 而补充一些适时新鲜的例文。我在教广告时, 就拿当时电视上热播、街头上醒目的广告、甚至拿当地产品的广告来分析, 学生听得津津有味。

第二,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让教法活起来。

应用文本身易使学生产生枯燥乏味之感, 如果教学中我们再一味采用“满堂灌”这种单一刻板的教学方式施教, 当然会加强学生这种消极心理, 使本来就较弱的求知欲望丧失殆尽。正因为应用写作课易给学生枯燥之感, 就更要改革陈旧单一的教法, 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想方设法使教法活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 教学设计要富有启发性。问题对人脑具有激活作用, 为了探讨解决问题, 学生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积极启动思维机器。教学中, 如能根据一定训练目的, 精心设计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供学生思考, 常可收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打破“满堂灌”的一潭死水。

其次, 教学方法要新颖多样。应用文具有程式性, 但教学应用文却忌程式化。试想, 如果每讲一种应用文都是一个套套、一种模式, 学生能不厌烦吗?教学方法的程式化, 只会使应用写作教学因僵化而失去活力。而要避免这种弊病, 就得在教学设计上做文章, 变教学程式化为多样化。比如教公文写作, 并不只有“基本格式+写作要求+例文”这样一种教法。我们不妨先出示例文, 让学生阅读分析, 再诱导其归纳出基本写法特点, 是为“归纳法”;也可以模拟创设某种实际情境, 放手让学生大着胆子拟写文稿, 然后再结合写作知识予以评点修改, 是为“模拟法”;还可以出示同一内容的例文与病文, 引导学生比较其优劣得失, 从中领悟撰文路数, 是为“比较法”, 如此灵活变通, 常教常新, 便可化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3如何学以致用

变枯燥乏味为生动有趣, 这只是吸引学生兴趣, 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手段, 而非应用写作教学的终级目的。“应用应用, 学了要管用”。听起来有趣, 但写了却不管用, 那是哗众取宠, 华而不实;学了真正管用, 这才是应用写作教学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怎样才能使应用写作这门课真正管用?

3.1要走出重格式, 轻能力的误区

陆游曾向其子传授作诗“秘诀”:“汝果欲学诗, 功夫在诗外”。要真正学会写诗, 陆游强调的是“诗外”功夫。这个“诗外”, 就是生活实践。我们不妨将此诗句移用到应用写作中来:学习应用写作, “功夫在文外”。多年应用写作教学的体会, 使我深感教学这门课, 难点并不在让学生懂得应用文的开头结尾、纵式结构、横式结构之类的基本格式 (当然不可不懂) , 而是在于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内容可写, 能结合学生的社会阅历和知识能力写有用的应用文, 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将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连接起来。比如教《合同》, 格式很简单, 讲十分钟学生就知道了, 但真的写起合同, 别说学生, 就是我们教师都困难, 都会写得错漏百出, 因为很多合同跟自己无关, 很多细节考虑不到。于是我让学生写跟自己密切相关的就业合同, 把学生分为两组, 一组代表用人企业, 一组代表学校, 双方都深入讨论, 设身处地替双方着想, 搞清楚双方的权利、责任、义务, 落实工作期限、工资待遇、解聘和续聘的条件、违约责任等等, 因为跟自己的利益有关, 学生热烈讨论, 内容充实严谨, 确确实实让学生感受到学会写合同的好处, 不仅让学生学会了写合同, 还提前给学生上了一堂就业指导课,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为提高。

3.2提高写作训练实效, 促使知识向技能转化

应用写作要管用, 就必须完成由写作知识到写作技能的转化。写作知识要转化为写作技能, 就得走出去, 接受实践的锤炼。“走出去”含有两层意思, 一是走出书本, 着眼实际;二是走出学校, 迈向社会, 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尝试。

把应用写作与学生个人生活学习结合起来, 如让学生写求职信、寻物启事、课外读书计划、学习小结等, 这些文种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紧密, 操作性强, 容易让学生得到锻炼。还可以把应用写作融入到学校或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中。如开展演讲比赛, 写作知识竞赛, 结合班级或学校的实际情况编写班级简报, 为校内刊物写稿投稿, 为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写班级参赛运动员的体育解说词等, 这些活动富有竞争性, 又能展示各种才干, 吸引力强, 开展起来方便易行, 较受学生欢迎。

以上所论, 是笔者反思多年教学甘苦所想、所感、所悟, 在此不揣浅陋, 和盘托出。相信应用写作教学经过同行们的不断求索革新, 定能取得新的突破, 迎来柳暗花明的新气象。

初中地理教学, 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获得有关地球、地图的基本知识, 以及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如何才使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我认为, 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 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通过多年的地理教学, 我深深地感觉到, 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地图可以把似乎零散的地理事物归结到图中进行综合归纳, 条理化, 能够清晰地呈现出地理知识的规律性, 易于被学生接受掌握。这样, 学生学起来感到轻松自如, 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树立了学习信心。所以, 学生对地图掌握的好与坏, 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绩。

1图象教学应遵循以下原则

1.1 认识规律原则

图象教学须从形象的、感性的具体事物入手, 以学生已有知识作铺垫, 采用启发式, 通过教师讲图, 学生读图、分析、归纳、判断等思维活动, 完成从直观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这一认识过程, 获取新的知识。例如,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特征, 如果学生只读课文, 或只凭教师讲述, 是很难形成各自然带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分布概念的。只有阅读了世界自然带的分布图以及各带的自然景观彩色图 (尤其是典型植被和代表性的动物图) 后, 学生对自然带的景观和分布特征便会留下深刻的印象。

1.2 实际性原则

图象教学要结合学生生活、社会和知识水平的实际, 注意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的放矢, 切不可要求过高, 否则会适得其反。例如讲地图投影, 鉴于学生的数学知识, 只能深入浅出地用切开桔子皮, 把它摊平变形的例子, 来说明球面地图画成平面图的变形, 而不能按照地图学的要求去讲地图投影。

2 图文结合

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 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 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 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 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讲授矿产分布、工业布局、耕地利用、行政区划、自然资源等都必须有相应的地图, 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 (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象) , 做到“左图右书”, 图文结合。这样, 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 建立空间概念,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以图引文教科书中安排的“读图回答问题”栏目, 以图夺人, 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 把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最佳状态, 激发求知欲, 启发思维。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中, 既复习了旧知识, 又为新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地图, 适当补充、绘制板图, 精心设计问题, 巧妙地导入新课,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以图替文教材中有的地方直接用一幅图来表现和说明一个问题, 而不用文字叙述。例如, 在讲世界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迁移时, 迁移的原因没有文字叙述, 而是用图象表示出来。图上画了三个箭头, 分别表示人口由农村迁移的三个原因。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读这幅图, 开展讨论, 弄清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否则就遗漏了知识点。

3 读图训练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 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

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 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 长期坚持, 逐步提高。读图问题的设计, 应紧扣主题, 由浅入深, 循序渐进, 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 (1) 识别图象类型, 明确读图目的; (2) 认别图例, 了解方向和比例; (3) 认真读图, 弄清问题; (4) 自我检查, 相互交流读

强化地理读图教学促进学生能力提高

宋妍

(山东省微山县实验中学277600)

摘要:初中地理教学, 要使学生准确扎实地掌握所学知识, 除了运用某些教学方法之外, 还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关键词:原则图文结合空间概念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 (2007) 09 (b) -0043-01

图结果; (5) 师生讨论得出结论。例如, 讲我国降水分布特征, 应以地图为骨架, 通过读图-分析-归纳的教学过程, 找到答案。

4 填图、绘图训练

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有利于地理知识的巩固和地理技能的培养。因此, 新大纲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填图练习, 要培养学生严谨的学风, 文字的大小、书写要规范, 间距、位置要准确, 不能随心所欲。要使他们明白:图上相差毫厘, 实地失之千里。绘图训练应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课堂训练。学生要准备纸笔, 根据学习内容动手动笔。学习区域地理, 先画出区域轮廓, 例如, 非洲、南北美洲都略呈倒三角形, 中国形似雄鸡。然后, 根据教师讲授的内容, 再分别把山脉、河流、矿产、铁路等地理事物画在轮廓图上。若能长期坚持, 必将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 养成动手动脑的习惯, 增长地理技能,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活动课训练。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 进行地理调查, 收集地理素材, 在教师的指导下, 编绘学校平面图、家乡交通图等。

对学生进行填图、绘图训练是复习巩固所学地理知识的重要环节, 是把所学地理知识再现在图上, 用以强化学生记忆的最有效办法。因此, 新课标要求学生正确填注地图, 绘制示意图和地理图表, 填图练习, 要求文字大小, 书写要规范, 间距位置要准确, 要明白图上相差毫厘, 实地失之千里。

可见在地理教学中加强读图训练可以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古代就有‘左图右书’的说法可见读图的重要性。图文结合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中职学校的学生写作水平比较低, 而应用写作的教学又比较枯燥乏味, 本文就这些问题探讨如何使应用文教学生动有趣, 学以致用。

关键词:职业,教育,应用文,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孙支南.应用写作现状分析与改革设想.十堰大学学报 (社科版) , 1996 (1) .

[2] 李红.高职生应用写作素质培养初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总第146期.

[3] 沈琳.关于应用写作教学效果的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科版) , 总15期.

上一篇:BOT模式下资产在政府方的会计处理下一篇:三维模型软件PDS在化工设计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