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2024-05-03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精选6篇)

篇1: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深圳市福田区岗厦小学特级教师陈金才 课堂教学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当前,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如何进行?笔者想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课堂教学的三个层次 对当前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从整体上进行分析,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考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题海战术,支离破碎。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组织教学工作的着眼点是为了考试。“考点”决定课堂教学中的“教点”和“学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目标是要把考试可能考到的内容教到位。因此,课堂设计没有了整体感,显得很零碎。有一位教师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他的棉衣已经烧着……”这真是万分危急的时刻!学生的朗读也正进入状态,教师却突然叫学生停下,提出一个问题:“着”有四种读音,你们知道吗?……一下子课堂教学就变得索然无味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这样的课堂教学弊端很多,但仍有不少教师不愿抛弃这陈旧的套路,因为在考试改革没有太大作为的情况下,这样的课堂,“应考”的效果确实还不错。 第二个层次:为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缺乏情趣,效率不高。当前,多数教师的课堂教学处于这个层次上。本来,加强“双基”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致力于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是无可厚非的。可是,我们的老师把目光仅仅只盯在知识和能力上。他们把学生当成“容器”,而不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太窄的空间,太少的自由。因此,在这样的课堂里常常是缺乏情趣,缺乏生机,学生学得很累,而教学的效果却并不高。 第三个层次:为发展而教的课堂。特点是: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在这样的课堂里,教师重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更重视与学生情感的沟通。他们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激励学生。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状态,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这样的课堂,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要求是一致的。许多特级教师、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个层次的典范。 仔细分析特级教师、优秀教师成功的课堂教学范例,之所以能取得优良的教学效果,除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他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定位与一般的课堂有着很大的差异。这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 二、课堂教学目标的重新定位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 1、 基础素养:指本学科所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2、 人文素养;主要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这是新课程标准所特别强调的,也是过去的课堂教学中重视不够的。 3、 科学素养:主要指过程和方法等方面。这是时代的新要求,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4、 信息素养;狭义的理解是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广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听、读、思、辨等过程搜集和处理课堂信息的能力。 其中“基础素养”是各学科所特有的,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是各学科所共有的,且在内涵上有一致性。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三、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以下几种课堂教学策略,有助于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 1、 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这两句口号,我们喊了许多年,至今越来越多的教师提出质疑:教师和学生一个是“主导”一个是“主体”,究竟谁更重要?到底怎么处理“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其实,我们长期以来一直误解了这两句话。这里的“主导”和“主体”是不同范畴内的两个不同的概念。 (1)、从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来看,教师和学生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这组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教师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当我们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时,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在教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 (2)、从教学的过程来看,学生在这个运动的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自终成为主角,而不是教师的“自我表现”。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同样需要形成这样的常规思维模式: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在学生身上打主意。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地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 2、 转变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很多,但总体上可分为两类:接受性学习方式;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这两类学习方式无所谓谁更重要,各有优劣,不同的内容,不同的目的,适用不同的学习方式。由于受传统的影响,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过分强调接受性学习,还伴随有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这就抑制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当前的课堂教学中,应大力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实践中,可以抓住以下两个重点。 (1)、鼓励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同样一个问题,是教师提出还是学生提出,价值大不一样。要把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我们所倡导的启发式教学,教师的“启”不是在于向学生提问题,而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2)、让学生去尝试。教师要常常这样想也应该常常这样做:我不讲,先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3、 处理好基础知识的教学。 这里所讲的知识是一个扩大了的概念,它包括三种:一是概念;二是原理,即概念之间的联系;三是策略,指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要展示知识的全过程,除了要搞清楚知识本身(回答:我是谁?)外,还要揭示知识的形成(回答:我从哪里来?),知识的应用(回答:我到哪里去?) 知识教学要力求深入浅出。要做到深入浅出,必须贯彻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联系旧知,联系生活。优秀教师课堂教学的真功夫就在于能用很浅近的方式揭示较深奥的内容。他们往往都能很巧妙的在新旧知识之间,在知识与生活之间架起一座贯通的桥梁。 4、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影响学生终身的`。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因为学生答错一个知识点而大发脾气,说过激的话,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损害师生之间的情感,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从此不再喜欢学这门功课。这是典型的因小失大。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知识作为一个载体,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求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将“教书”的过程变为“育人”的过程。 5、 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 加强课堂教学的综合性的过程,就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综合性的渠道主要有两条: 一是加强学科内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前后联系,做好归类、合并工作,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一是加强学科间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促进学生的融会贯通,有利于培养学生开阔的视野和多维的思维方式。 6、 有效地向课外扩展。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终身的。我们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课堂学习作为一个示例,然后积极地向课外扩展,真正的做到让学生的“功”形成于课外。 课堂教学如何向课外扩展? (1) 维持良好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在课堂上培养起的学习兴趣延续到课外去,并不断地用“任务驱动”的方式,使这种兴趣得以巩固和升华。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仍很迷恋这门学科的学习,那么教师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 (2) 训练坚定的毅力。学习的过程并不全是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有困难,也有挫折。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坚定的意志,让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 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显著特点是自主性、综合性、开放性。课外学习的广阔空间,灵活的时间更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自主展开学习过程,自主总结学习成果。这是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具体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篇2: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在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任何时候都应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那么,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呢?

一、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实施的,“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因此,课堂教学目标也应致力于学生的发展,致力于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科素养又可分为四个方面的素养:基础素养、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

其中“基础素养”是各学科所特有的,而“人文素养”、“科学素养”、“信息素养”是各学科所共有的,且在内涵上有一致性。学生各门学科的“学科素养”提高了,综合素养也必然提高。

二、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策略

1、正确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教师是“主导” 决定着学生学习效果的好坏,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决定着班级风气的优劣。教师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加强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反思,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我们教师自身的发展。学生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居于“主体”地位。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始自终成为主角,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尽量地让学生去思、去做、去发展。

2、转变学习方式。

(1)、鼓励学生质疑。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大胆提出问题的良好习惯。课堂教学的起点放在学生提出的问题上。教师的“启”不是在于向学生提问题,而是重在启发学生自己提问题。

(2)、让学生去尝试。教师要让学生尝试着自己去理解,去探索。学生尝试的过程,就是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即使结果是失败的,但过程也是有价值的。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知识是暂时的、变化的、零碎的,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却是持久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知识作为一个载体,引导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欲望,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真正将“教书”的过程变为“育人”的过程。

4、有效地向课外扩展。

课堂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而课外学习的空间是无限的,时间是终身的。我们要树立“大教育”的观念,将课堂学习作为一个示例,然后积极地向课外扩展,真正的做到让学生的“功”形成于课外。

篇3: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一)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 是在测量基础上对好与差、对与错、优与劣的判断。1934至1942年美国泰勒 (R.W.Tyler) 领导著名的“八年研究”, 正式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在本质上, 评价过程乃是一种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 (prove) 而是为了改进 (improve) 。在课程论上, 它是测量课程和教学方案在多大程度上达到教育目标的过程。在教学论上, 我们把评价当作一个教学环节, 用于监控、调节教学过程。评价深植于教学过程之中, 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因此, 评价必然就包括过程性、结果性、体验性内容, 也自然而然要由教师和学生来共同完成。评价的作用不仅在于筛选, 更在于诊断、监控与调节, 发现更多问题, 及时找出对策, 改进教学。

课堂教学评价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为促进学生学习和改善教师教学而实施的, 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评价是获取化学课上的教学反馈信息, 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监控并对教学做出准确导向的必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对于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甚至对于整个课程改革都有极大的影响。因而在制定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时, 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 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促进化学课程本身及化学教育教学的发展为目标。

(二) 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以考试为单一评价手段, 以学生分数为单一评价内容。这样的标准一方面导致了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第一甚至唯一依据判断教师教学能力的高低、教学成果的局面, 另一方面, 也导致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是知识的化身, 是知识的权威和代表, 教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传授知识, 学生的更多任务便是机械记忆、被动接受知识、再现知识。在新课程背景下, 如此的传统评价标准所存在的弊端和局限性愈发凸现, 令人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新课程中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究竟是怎样的?

结合我国新课程精神和对科学素养的要求, 在课堂教学中, 应以结果与过程并重、凸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师生、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为原则, 制定如下评价标准:

(三) 对上述标准的一些说明

1. 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

上述标准把对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等的具体评价转化为对基本知识—技能的教学、实验与探究的教学、师生的课堂交流、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四个领域的评价, 力争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教学思想、教学目标等都应融入这几个评价领域之中, 而高中化学课程需要多种评价方式和策略的相互配合, 在具体实施评价中, 还要依据具体的课堂教学情况,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对知识—技能的结果性评价, 可以依据学生完成小测验、作业情况而定;对于过程性的评价、体验性的评价, 可采用表现性评价, 成长记录袋评价, 观察、同伴评价和自我报告等诸多方法。

2. 关注评价的长时效应。

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 教学管理中需要改变以分数论成败的现状, 需要给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 容忍学生在某些方面暂时的不完美, 鼓励学生的个性特长, 帮助学生悦纳自己, 激励学生追求自我超越。

教学的有效性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的实现, 存在从及时到延时、从短效到长效、从显性到隐性的递变, 教学的有效性是要给学生埋下追求真善美的意志与能力。正所谓“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评价中, 尤其要避免急功近利的倾向, 不能以评比代替评价, 否则就会新瓶装旧酒, 使课程改革成为一纸空谈。

新课程倡导的评价强调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发展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 建立上述发展性的课程评价标准体系, 是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入领会, 是教师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向。值得特别说明的是, 如此的评价体系建立并不是为了评价某一节课而设, 其目的主要为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突出教学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 充分将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体现于教学实践中, 改变传统教学的弊端,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在真正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同时, 促进化学课程本身的发展。

摘要:在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 本文按照新的课堂教学评价理念, 本着为师生发展服务的原则, 试图建立课堂教学评价的新导向, 以学论教, 把评价的焦点指向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希望最终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的发展及课程本身的发展。

关键词:新课程,化学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美) W.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3] (美) Ellen Weber.有效的学生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 (美) Robert L.Linn&Norman E.Gronlund.教学中的测验与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篇4:实施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评价标准;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2-040-001

课堂教学评价是以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依据一定的方法和标准,对教学的过程和效果做出客观的衡量和价值判断的过程。它对加强教学管理、检查教学质量、改进教师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起着重要作用。正因如此,教学评价一直倍受关注,成为语文教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同时,由于评价涉及到的因素十分复杂,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也成为人们公认的难题。虽经过长期探索,评价中随意性大、针对性和科学性较差的问题依然存在。况且,评价的标准不是恒久不变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只有与时俱进,适应语文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因此,根据新课标关于教学评价的理念,制定一个可以量化的、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互结合的较为规范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成为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

一、制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理念

1.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在素质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评价指标的设立要促进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不仅要让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形成听说读写的技能,掌握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加深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

2.以学生的发展评价教师的教学: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教育教学的出发点是学生,因此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应十分关注学习者能否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效果质量是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创造性的教学实施的结果,因此,评价学生学习就是评教,即“以学论教”。

3.注重评价的发展性:评价一节语文课,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其目的不仅在于做出结果,更重要的是对照语文课堂评价标准,指出语文教师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此来制定教师个人发展计划,促进教师不断进步。因此要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在评价结果的处理上要采用协商的方式,尊重教师的主体性。

4.突出语文教学的特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在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中,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在学习上具有重体验感悟熏陶感染的特点,在教学上应该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养成和健康人格的培育。

二、制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通过评价标准的制定和评价结果的处理,使被评价者努力向标准靠拢,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体现当前教育发展趋势,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和调动语文教师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科学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既反映教育教学的一般规律,又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规律和特点,反映当前语文教育研究界的新成果,突出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在特征。

3.全面性原则:评价标准的制定全面反映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从教学行为的主体上来说,既反映作为施教者的教师的教学行为,又反映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认知、情感活动。

4.可行性原则:各个评价指标的制定要条理有序,有层次,语言简洁,各要素含义独立不重复,评分简单,易于划分等级。

三、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备要素涵义解析

语文课堂教学的评价要从五个要素去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效果、教师基本功。

1.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统率着整个课堂教学。目标的制定应该体现语文课标准的要求,把体现在教材中的目标内容具体化和细化,做到明确、具体、可行。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内容。

2.教学内容:注重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教育性原则。结合教学目标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德育的情感、审美的教育性因素,做到既教书又育人。知识的讲解正确无误,语文能力的培养符合言语心理的形成规律。

3.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是教学活动本身,是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结合,教学过程的展开要围绕目标与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体现学生是发展的主体的理念。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紧密配合。

4.教学效果: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注重单位时间的充分利用和合理组织,注重效果与效率的统一,使学生在三个维度的目标上都获得发展。

5.教师基本功:教学语言是专业语言,教师的普通话要标准、流利,课堂语言要洁净、明快、准确生动,充满激情,给学生以美的感受和陶冶。教师要发扬教学民主,教态要自然、亲切,尊重学生,平等待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

1.设立评价小组:评价小组成员要选择业务水平高且客观公正的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领导同行组成,一般五至八人组成,选出业务组长。

2.学习课程评价标准:进行课堂评价前要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学习教学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深刻地理解评价的目的、理念、指导思想和评价标准指标的内涵。

3.观摩课堂与评价:观摩课前要求评议小组全体成员根据课程标准,熟悉研究教材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组织评价小组成员在课堂上听课,观察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记录并初步评定有关的项目及分值。

4.整理信息,做出结论:收集各小组成员的评价结果,检查收集到的信息能否反映评价对象的全貌和信息是否真实正确。对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得出分数,评出等级;写出写实性评语,指出评价对象的优点与不足,做到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篇5: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历史教学反思

新课程的教学改革代表着中国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方向,战斗在第一线的历史老师也都努力推进新课改的进程,时至今天,历史课堂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精彩纷呈。但是,是否我们的历史课堂都符合历史课改的新理念呢?我们历史课堂中有相当部分均流于表面形式的不断翻新,离新课程改革理念还有相当的距离,结合毕业半年多在历史课堂的所见所闻和实践谈一下关于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反思的一点思考。

一、适应新课程标准形成全新教学理念

作为历史教师,教学理念理应不断更新才能适应新课标下对教学的新要求。新的教学理念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课标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新高中历史课程提出了新的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事物的过程,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其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习效果也就愈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应表现为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促使其积极主动的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非常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对所学科目的持久兴趣,这是新课程标准能否成功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除了可以使人满腔热情地从事实践活动、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以外,对于丰富人的知识、开发人的智力也有着重要的价值。新课程改革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合作,赋予历史教育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所以,我认为,历史教师应努力激活学生对每一节课的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效率.因此,传统的“以讲为主,一讲到底”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教学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思维能力的提高.二、用课改眼光重新审视历史课堂教学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初步发展、黄金时期、夹缝中求生存、建国后的合理调整再到改造勾勒出了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一道特殊的风景线,尤其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一课涉及的内容在近现代史上更是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考题也经常涉及,学习好这一课内容对把握这一体系至关重要.以前,在讲这段历史时,教师运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根据教材的体系,重点讲了中国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三个方面,基本知识点都讲到了,但在以后中国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学习和考试中,很多问题出来了,很多学生还是分不清楚近代工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概念,也难以真正把握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在历史上的影响,为什么无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等等。

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我反思为什么这节课让我费尽了口舌,效果却难如人意,我的教学究竟缺失了什么?与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对照,我发现原来是缺乏三样重要的东西。一是缺失了“人”。“人”既指学生,也指教师。于也就是说,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所拥有的主体地位基本上被剥夺,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也基本未显现。一节课,我几乎一讲到底,在这样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只不过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工具与机械接受容器而已。二是缺失了“情”,即情感。历史是有生命的,如果失去了情感也就失去了历史教育的生命性。但是,在传统的历史课堂里,我却以一种固定的模式来传授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以一种整齐划一的设定目标来约束原本个性鲜明的学生。于是,在这样的课堂里,当然不可能有生命的互动与智慧的碰撞.三是缺失了“魂”,即思想。人们常说,“读史使人明智”。历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从历史之中“学会思想”,生成智慧,生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的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生成的这节课既忽视了学生,又缺乏情感和思想,只是机械灌输历史知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于是问题的生成就是自然的了。

有人说,课堂应当是“一个充满着众多生灵喜怒哀乐的地方”,课堂应当是师生生命的一部分,是“点化和润泽生命的园地”,因而,它“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强调对智力的挑战,强调对激情的引发,强调生命对生命的呼唤,强调人性对人性的交流理解”③。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因此,现在,当再教这节课时,我着力体现新课改的理念,激活学生的参与,感觉教出了成效。

成功的原因大概有如下几点: 首先,根据历史教材所提供的教学内容,我大胆取舍,精心设计出具有创造性的教学体系,诱发学生去探索。如我紧紧围绕“《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这一课的标题,以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必然、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的影响三个子标题为核心,紧扣主题,脉络清晰。实践证明,教师对教学体系的科学设计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的前提。

其次,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构建了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阶梯问题,积极营造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变化过程,让其既符合引导学生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又取得在探求方向、思维深度诸方面异于寻常的突破,通过引导设问,能点燃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为此我抛出的问题有:近代企业与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什么不同?近代民族工业从一产生开始就有哪些特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其特点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有何关系?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兴起对近代中国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事实证明这些问题的切入点很好,学生能够形成讨论、研究的氛围。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例如在分析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点时,我让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过程中各种答案精彩纷呈。有的认为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有的认为地域分布不均衡;还有的认为行业发展不齐全„„这些都体现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弱的特点,但是它与在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经济相比还有什么特点呢?课堂上没有同学提到,在老师的适时引导下,学生意识到民族工业在当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体现,因此,民族工业同时具有“弱”和“新”的特点。我再继续引导学生思考,民族工业正因为有“新”的特点,为谋求生存、发展,它具有抗争性;正因为“弱”,它对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具有依赖性,而民族工业的内在属性决定了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有改革和革命的愿望和要求即革命性,另一方面在有所作为的同时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妥协性,民族资产阶级两面性的特点是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学生们连连点头称是。在自由、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加深了,顿悟了历史的规律。

与开学初相比,我在教学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

第一、上课条理比较清晰,能够做到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的工作,认真收集资料.在课堂上能够很好地将课本知识与资料内容相衔接.在给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备课是我认真钻研教材,弄清楚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了解教材的结构,思考什么样的方法学生更容易接受.并且选择一些记忆方法比如联想法,或者把所学内容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第二、在讲课过程中能够较好地做到根据课本内容选择恰当的历史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影象等方面的资料尽可能为学生展现一个鲜货的历史。在这堂课的讲述过程当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篇6: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兰考县第三高级中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改革

摘要 我国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孩子的发展。基础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使他们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发现与发展学生自己个性特长,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灌输新观念,新观点,变换课堂教学方式,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化学教育 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 合作学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了教育理念、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很大的变化,化学教材的改革也给化学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重建教学方式,重改课堂教学

以往的课堂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和以课本为中心,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学习方式单

一、被动、枯燥、乏味,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了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交流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必将改革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教师必须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应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具体如下

1、教师角色的转换

教师一旦知道新课程理念和宗旨,应深刻意识到:教师不仅仅是授业、解惑的学习指导者,更重要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探索者、发现者、成功者。陶行知说:“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树立教育的使命感,以育人为使命的教师常常会创造出令人惊叹的奇迹。改变教学观念,树立面向全体学生,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树立教师在教学中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的理念;树立掌握学习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将知识的传授过程、方法和结论并重的理念。教师要充分利用化学学科的特征,创设教学情境,启迪学生思维,既要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训练他们的科学方法,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

2、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必须改革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教育主要是靠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展开,课堂教学必须鼓励创新,因为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一定要充分利用各种知识内容,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创新教育,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获取知识”转为“探究知识”,从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过去以“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要大力实施“研究性学习”。即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途径,让学生通过主动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增进学生的创新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发表意见,提出问题留出空间,教师应多提挑战性问题,为创新做出榜样。课堂上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洋溢着远大的理想和追求,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国际合作精神。

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学好功课的重要前提。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活跃课堂,就成了课堂教学一项至关重要的任务。首先发挥教师的情感作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在课堂上是严师,课下是朋友,尊重他们的个性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化学教师自身综合素质,除了对本学科知识研究深刻、透彻以外,还应该做到旁征博引,多方面多角度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科学性和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改变思维定式 体现新教材的特点

传统的教学方法乏味,学生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具有独力思考和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前苏联教育家苏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新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课本上的一些化学知识,还要指导学生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学习方法。在已有的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活动,逐步引入一种寻求科学学习方法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走上科学探究之路。

1、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指导下自学,首先是提出学习目标,并提出自学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巡视,发现问题记下来,但不讲话,不干扰学生自学。用创设鼓动性情境,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加油鼓劲。使情境能帮助学生树立攻克知识疑难的勇气,能让学生充满自信,敢于迎接各种挑战。自主学习是各个环节的基础,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途径。具体方法如下,首先,学生学会阅读教材,理解并归纳重要内容.以化学概念和原理为主的课文比较适合于这种自学方法。其次指导学生学会整理笔记,比较,归纳知识,形成知识体系。最后是让学生学会独立感知材料获取信息,并且将新信息与原有知识结合,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地加工信息获取知识,是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质的飞跃。

2、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许多国家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包括师生合作学习和学生之间合作学习,新课程倡导建立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另外组织学生讨论。讨论是人们进行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间争论,可使学生从中相互启迪,提高思维的深刻性.如《化学能与电能》的教学,在学生进行探索性实验后自然会提出:为什么有许多不同的现象,这些宏观现象与看不见的微观粒子的运动有什么关系等问题.教师可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有关内容,并进行邻位间的讨论,再把电子为什么从活泼金属流向不活泼金属的关键性问题提到全班讨论,让他们在热烈的气氛中各抒己见,相互补充,得出结论。这期间,同学们团结合作,学会了沟通交流,体验到了学习化学对生活的作用,了解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增强了终身学习的能力。

3、探究能力的培养

化学学科新教材给教师留出了充分的创造性开发的空间。如果教师再按照原先的思路进行习以为常的教学,照本宣科地教教材走教案,完成所谓的教学任务,这样的教学只能误人子弟了。在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教材中,有许多新栏目,“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实践活动”等。其中“科学探究”是关于一些课堂上探究性试验的内容,化学新教材最大的特点是加强了探究力度,化学探究是一

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就是让学生自己思考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而不是让学生接受现成的结论,探究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学生自主地获取信息、分析处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实现了学生对基本的科学方法的体验,锻炼了学生的意志,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化学实验是最能打动学生内心的切入点,实验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教师应积极地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另外化学计算也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提倡一提多变,鼓励学生用创新、简捷的思路解题,并比较不同方法的优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和创新的价值。

总之,新课程改革应该是一个扬弃的过程,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对于以前的东西我们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敢于创新,勇于探索。新课程改革任重道远,但面对课改,我们有信心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学生,成就教育改革,造福社会。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2、《化学教师培训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43、《做成功的教师》,杭州出版社,2003.34、钟启泉 张华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上一篇: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爱—中秋节前夕,想念我的爸爸下一篇:几滴墨水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