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

2023-03-07

病毒性心肌炎是比较常见的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 好发于学龄前及学龄期儿童, 如不及时治疗及治疗方法不完善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如休克、心力衰竭、心肌病等。本文对在我院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5年间在本院诊断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290例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所有我院儿科从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并怀疑患有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均进行询问病史、体检、心电图、心肌酶谱、心脏彩超、胸片等检查, 临床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共计290例, 随机分为治疗组150例, 对照组140例。其中男170例, 女120例, 男女之比1.4:1年龄0.5~14岁, 平均年龄为6.9岁。2组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使用抗病毒、使用抗生素、大剂量维生素C、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及对症等综合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 剂量200~300mg/每日1次, 7d为1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1) 治愈:治疗1个疗程内症状于体征消失, 辅助检查正常或基本正常。 (2) 好转:治疗一1个疗程体温恢复正常, 症状、体征与辅助检查明显改善。 (3) 无效:治疗1个疗程体温有所下降或无变化, 症状及体征无变化。治疗好转均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样本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2组疗效比较

治疗一个疗程后效果比较, 见表1、2。由表1知, 治疗组总有效率86.7%, 总有效率60.0%, 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小儿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病因, 是引起儿童心律失常、充血性心力衰竭及猝死的重要原因。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常见病毒有柯萨奇病毒 (占43.6%) 、腺病毒 (21.2%) 、埃可病毒 (10.9%) 等。在此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 病毒可引起细胞因子、补体参与的变态反应, 使机体对氧自由基清除能力降低, 而氧自由基可引起心肌细胞损伤坏死;病变可累及到心肌及间质, 也可累及心脏的起搏与传导系统, 所以90%都有心律失常存在。严重者可有心脏增大、心力衰竭等临床表现, 若不及时有效治疗, 心肌炎性病变迁延不愈, 最终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则预后较差。早期保护心肌、促进损伤心肌细胞迅速恢复正常功能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1]因此, 治疗上采用大剂量维生素C清除自由基, 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 改善心肌代谢[2]。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 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机制有以下几点: (1) 静注丙种球蛋白能迅速提高血清IgG水平, 补充大量RSV-SIgG中和抗体, 有加速病毒的清除效应。 (2) 提供高滴度中和抗体, 功能性封闭单核巨噬细胞的FC受体, 与病毒性自身抗体结合, 中和其作用或形成免疫复合物被内皮系统清除。 (3) 抑制补体介导的免疫损伤。 (4) 抑制细胞因子IL-6、IL-8的产生, 这些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发病过程, 从而有抑制变态反应的作用[3]。

本文结果显示, 在综合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的基础上合用丙种球蛋白, 能提高疗效, 缩短病程, 值得临床推广。

摘要:目的 分析观察静滴丙种球蛋白治疗基层医院小儿常见的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 将290例患儿分成治疗组150例, 对照组140例。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和护理外, 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 每日1次, 7d为一个疗程。对照组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治愈55例, 好转75例, 总有效率86.7%。对照组治愈25例, 好转65例, 总有效率60.0%, 2组治疗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加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可提高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治愈率, 缩短住院时间。

关键词:丙种球蛋白,病毒性心肌炎

参考文献

[1] 吴瑞萍, 胡亚美, 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

[2] 赵霞.参麦注射液并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J].中医药通报, 2002, (12) :57.

[3] 余红, 扬芙蓉.静滴丙种球蛋白在儿科临床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03, 16 (8) :898~899.

上一篇:《博弥顺公司标志》下一篇:作文教学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