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2-09-10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是一种从书面符号中获取意义的心理过程。现代阅读学认为, 阅读是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的过程。阅读能力是诸多语文能力中最基本的相对独立的能力, 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准的重要尺度。阅读是综合能力的体现, 是以书面材料为对象, 以信息获取为目的的一种学习过程。培养和发展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1 阅读能力的构成

1.1 筛选能力和阐释能力

筛选信息的能力是现代社会最为需要、最为实用的阅读能力。文章是信息的载体, 在阅读过程中, 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做到逐词逐句落实过关, 阅读时往往需要根据阅读目的, 迅速而准确地筛选出最有理解价值的部分。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具有明确的阅读目的, 并贯穿于阅读活动的始终;养成对文章内容和文章内容的辨析力。

阐释能力, 主要是指阐发、解释词义与句义的能力。阐释词义.应该集中抓好对文章关键性词语词义阐释能力的培养。

1.2 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分析是把整体分解为部分, 并对这部分作独立的研究。分析能力是对阅读材料中抽象概括的内容进行具体阐发的能力。综合则是把部分结合为整体, 它不是各部分简单的相加, 而是再现事物各部分、各方面的多种多样的、内在的本质联系。综合能力是对阅读材料中具体的内容进行抽象、理性概括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分析和综合不是互相孤立的。分析以事物的整体为前提, 综合往往是在分析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整体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1.3 鉴赏能力与评价能力

鉴赏能力和评价能力属于品味较高的阅读能力, 是对于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的感受、鉴别、赏析和评说的能力。简单地说, 就是不仅要说出好, 还要具体说清楚好在哪里。鉴赏评价能力是在分析比较、质疑探究中形成的。

鉴赏是阅读者建立在心理快感基础上的一项满足审美要求的活动。鉴赏活动不是抽象的, 它总是以读者对作品中艺术形象的个体感受为基础的。

2 阅读能力的培养“五步法”——导读、自读、质疑、讨论、释疑

2.1 导读

每学习一篇课文或一个单元之前教师都要进行导读。

首先提出明确的阅读目的。阅读目的应该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 提得单一具体。例如, 《荷塘月色》、《拿来主义》、《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杜鹃枝上杜鹃啼》四篇课文, 尽管文体不同, 思想内容不同, 但学习的重点都是整体感知, 揣摩语言。我在讲授这一单元时提出了以下的阅读目的:理解文章思想内容, 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辨析关键词、句、段的含义, 把握语言环境;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 揣摩比喻、拟人、通感、讽刺等手法的运用。

然后介绍时代背景及作者情况。文章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的背景下, 作者出于某种需要, 针对某种情况而写作的。了解相关背景知识对于掌握文章内容有着很大的帮助。

还有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诱因。如果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能激发学生求知的需要, 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对达到教学目的会产生良好的作昂。

2.2 自读

自读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的过程。自读切忌放任自流, 教师必须提供绘学生经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提纲。阅读提纲除了要求学生掌握生字、难词外, 要体现不同文体的特点, 教给学生不同文体的文章的规律。

2.3 质疑

质疑指的是学生在自读过程中-能够发现和提出问题。质疑要引导学生抓文章的关键性词、句、段上, 这样才能理解文意, 理清思路, 整体感知文章思想感情。这就要求教师激发学生积极思维, 启发、引导学生质疑。

2.4 讨论

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 对一篇文章提出许多问题, 对一些关键性问题教师可不要立即进行解答, 而要组织学生讨论。这样做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培养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能力。可小组讨论, 也可是全班讨论。有时全班就某一个重要问题产生较大的分歧情况下, 教师组织全班讨论。

2.5 释疑

释疑的内容有两点:其一是学生在自读、讨论后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 需要教师有针对性地讲解。如学习《纪念刘和珍君》中的难句:“以我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 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 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 奉献于逝者的灵前。”经学生讨论仍弄不清楚含义这个难点, 需要教师解疑。其二是学生在自读讨论时, 对有些问题理解得不深刻, 也需要通过释疑把知识系统化, 并作必要的加深。

3 改进阅读教学的方略

3.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 把朗读还给学生

朗读实在是阅读教学的基础。一盘佳肴, 只有让食客吃下去, 才能品尝其中的色香味, 获得营养。一篇范文, 也只有让学生去诵读, 去领会, 去涵咏, 方能得其妙处。如果语文教师对于所教的课文进行面面俱到的处理, 从时代背景讲到作者作品, 从词句分析讲到文章结构, 从艺术特点讲到主题思想, 却不让学生自己通过诵读去领会, 则如面对一盘佳肴而不让食客去品尝, 其后果也可想而知了。教师对课文的领会、鉴赏, 主要不是靠参考书, 而是靠读, 那么, 把这一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 让学生在掌握了读的方法之后, 自己去领会和鉴赏课文。久而久之, 形成的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

3.2 真正以教材为蓝本, 调动学生的联想、想像能力

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现代教学手段变得越发重要, 但影视作品不能完全替代文本。教学中过多地依赖图片、影视, 不但不利于解读作品。有时反而会扼杀学生的联想和想像能力。语文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语言信息去捕捉形象, 启发他们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照作品, 积极调动他们的联想、想像能力, 鼓励他们在所阅读的作品中发现问题。作为教师, 要鼓励学生具有自己的见解, 指导学生养成善于创新的学习习惯。

3.3 整体阅读

整体把握语文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整体感知 (把握) ”的内涵, 是让学生在阅读层面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 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阐发文本内容, 研究表达形式等等。

3.4 更加重视课外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课堂阅读教学说到底是“授之以渔”, 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大量的阅读, 还是在课外。要提高阅读能力, 需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在大量课外阅读中, 从感性积累中获得。只有从课外广泛吸收、综合才能让自己“潜移默化”, 不断提高。课外阅读, 时间充足, 环境自由, 既可快速浏览, 也可反复精读, 有利于“熟读成诵”, 有助于巩固和拓宽语文知识。

摘要:阅读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主要途径, 如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是“大语文”教育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阅读能力,阅读过程,阅读教学改进

参考文献

[1] 马春猛.浅谈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现代语文 (中旬) , 教学研究, 2007, 5.

[2] 张寿龙.要重视培养学生语文阅读能力[J].现代语文 (理论研究) , 2005, 11.

[3] 王锦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常熟高专学报, 2003, 5.

[4] 汪小平.新课标下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J].江西教育 (管理版) 2004, 24.

上一篇:浅谈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下一篇:基于智能教育平台的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学模式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