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2024-04-21

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精选10篇)

篇1: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理解,作为考查学生直接运用英语能力的主要题型,在近年来的NMET考试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该类题 型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高的阅读能力(即一定的快速阅读能力),必要的分析推理能力以及 相当的准确理解能力。下面对近几年NMET试卷中的阅读理解题型作一粗略的分析,认真地探讨一下培养学生阅 读能力的途径。

一、NMET考试阅读理解题型现状分析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有关的阅读理解试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考题题材广泛,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从题材上看,包括人物介绍、神话传说、生活习俗、幽默故事、社会政治、文化体育、科普知识等;从体裁上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寓言传说、新闻报道、书信 广告等。、NMET试卷中的阅读篇目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2.考题信息量大,考点多,综合性强。从题型上看逐渐侧重于综合思维题、隐喻题、智力题、辨析题、计 算题等难度较大的考题,重视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行文结构和深层意义的领悟程度。如1995年第62小题,只 有明白了A篇短文中暗示着影响健康的`原因是more internal fat,而苹果型的人恰好具有更多的internal fat 这一道理,并且具有图形辨认能力的考生才能确定C为正确答案。 这种需综合运用英语知识和常识对文章的深 层含义和结构进行分析、推理、判断的题目, 在1994~19的NMET的阅读题中约占55%左右。

3.考题题量增大,字数增多。1993年和1994年的考试各是四篇短文,词量分别为633和683,1995年则增至 五篇,词量猛增到1001。

二、加大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力度

从上述对近年来NMET考试中阅读理解试题的特点分析,我们不难看到这样一种趋热:命题者对考生阅读理 解的考测已逐渐向知识的广度、理解的深度、阅读的速度方面发展。学生阅读理解的失误原因主要反映在阅读 的速度、理解的深度和准确程度方面。阅读速度不够快与词汇记忆储存不够,阅读技巧掌握不好,阅读的正确习惯还未形成直接有关;而理解度和准确度差则反映了考生基础知识薄弱,尤其表现出了语态问题以及答题思 路的偏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必须通过广泛的阅读及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 高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

1.培养广泛阅读的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但就目前来看,许多学生都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导致了阅读面 狭窄,阅读的兴致低落的现象。因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来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

(1)激发阅读的兴趣。所选读物要语言质朴生动, 内容引人入胜,要尽力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 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同时必须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如果难易适当,就一

[1][2][3]

篇2: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输入假设理论的角度谈大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阅读材料是语言知识输入的`主要源泉.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是二语习得的重要理论,它特别强调语言习得时的可理解性输入.本文利用克拉申的“输入假设”理论阐述了如何培养大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作 者:张萌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大学外语教育学院,山东,聊城,252059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50)分类号:H3关键词:“输入假设”理论 大学英语 阅读能力 培养

篇3:从阅读习惯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下面,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一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和习惯性阅读障碍

1. 不能摆脱母语对外语的理解的三个主要原因

a.具体情境;b.较为简单的外语释义;c.母语释义。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 通过母语释义来理解英语材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途径。他们忽略了外语学习中重要的一点——“理解外语确实要通过母语之桥梁作用, 但最终还需摆脱母语。”

然而, 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 许多学生不习惯用英语来思维。尤其在阅读过程中, 他们总想用母语作媒介 (即翻译成汉语) , 不能按正常速度往下读。这样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程度。

2. 不能按意群去阅读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于出声读、心读或用手指指着读, 总之是“一目一词”地读。他们唯恐有遗漏之处, 不敢加快阅读速度, 更不敢“一目十行”地读。这样使本来相对完整的句群变得支离破碎。

3. 过多地使用词典

一般来说, 只有在精读过程中我们才较多地使用词典。而许多学生在所有的阅读过程中只要碰到生词就去查词典。这是因为他们担心个别生词会影响他们对整个句子甚至全篇文章的理解。其实, 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义。

4. 只会分析性阅读, 不会理解性阅读

中国学生看汉语读物时, 一般只求理解文章的内容, 很少去分析其语言特点。而当他们读外文材料时, 却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例如, 许多学生习惯于先进行语法分析然后才能“读懂”。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之途径

针对以上所讲述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教师应在具体的阅读训练中作以下几方面的指导。

1. 培养视读习惯, 扩大视距, 养成按意群去阅读, 用外语来思维的习惯

所谓视读就是按意群去“看”的阅读方法。通过视读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明确全句的意思, 也可以更准确、全面的理解、把握整篇文章。如, H e went to a closet/and after a moment/broug h t out a packag e/marked with name and date.这句中共有18个单词, 有些学生往往看一个词想一个词, 逐词注视, 阅读速度太慢而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如在上面的斜线处停顿, 则全句只要“注视”四次即可。阅读速度可以提高几倍, 而对句子的理解也相对完整。

如果想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 就必须扩大视距。如, B eing able to read by ph rases/in stead of by sing le words/results from practice of reading一句, 我们可以对此只“注视”三次。这样视幅增大了, 阅读速度当然也就提高了。视读习惯的养成要求我们必须先克服心读和出声读以及假读的坏习惯。心读和出声读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 而假读是毫无意义的阅读。视读训练的过程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 眼睛不停地往下看, 使自己没有时间念出声或心读。

2. 减少复视次数, 养成“预见”下文的习惯

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眼睛回视、停顿的次数过多, 这样严重影响了理解的连贯性, 不利于对全篇文章中心问题的把握。克服这一不良习惯的办法有:一要尽力抑制眼睛回视、停顿的次数和头部轻微摇摆的动作, 二要在阅读过程中养成“预见”下文的习惯。研究视力的专家认为, 眼睛是大脑的延伸。读者不是被动地用眼睛跟着文字的排列而运动, 而是主动地用眼睛搜寻信息, 然后通过大脑进行逻辑判断、推理, 从而大致“预见”下文。预见性越高, 理解的连贯性就越强, 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高。

三、培养科学地推测语义的能力, 养成理解性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解的词和一些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不一致的表达, 如何处理这些阅读障碍直接关系到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程度, 大致有以下几种途径:

1. 首先, 判断某些生词有没有进行精确猜测的必要。如:W e h ad little food with us, only a few biscuits and some ch ocolate.此句中, 假设biscuits是生词, 那么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它的意思是什么, 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它与ch ocolate同属于food这一义域, 不再追究它的精确含义也不会影响对基本句意的理解。

2. 根据词性或构词法作出判断。如:H e fished out an old book from the bag.此句中的fish一词可能令人费解。如果分析一下句子成分, 就不难看出它是表示一种动作的动词, 加上out的词义, 我们大体上能猜出fish out是“掏出”的意思。再如:W ill y ou h onor me with a visit?此句中的h onor用作动词, 很容易猜出意为“使增光”, 所以整个句子应理解为“可否请您光临?”

3. 根据句子中的同义、反义、同等、同位关系作出判断。如, T h e boy works very hard, and his sister is also diligent.该句中的also使我们知道dilig ent应与work h ard同义。再如, U nlike h is broth er, who is truly a h andsome man, J oh n is quite h omely.该句中unlike是关键词, 它说明J oh n与他们的兄弟情况相反。据此可知h andsome与h omely是反义词, 从而推断出h omely应为“相貌平平”之意。

4. 根据文中对某一生词的直接或间接解释来弄清该词的含义。如:Sh e h ad a lesion on h er arm th at would not stop bleeding.句中lesion一词, 我们则可根据后面修饰它的定语从句所提供的意思“血流不止”来推知lesion为“伤口”之意。

5.根据因果关系猜测词义。一定的原因导致一定的结果, 原因和结果之间自有逻辑上的联系。因此, 原因不清楚可以根据结果部分来推断, 结果部分语义不明则可根据原因部分来分析。如:T h e noise was so faint that it was impossible to be sure what it was or even where it came from.句中结果部分说“无法确定这是什么声音, 甚至无法确定它来自哪儿”, 而faint就是其原因, 于是便可推知faint意为“微弱”。

6.依靠常识和经验来推测语义。如:If y ou want our land to keep fertile, y ou must try to stop soil from being carried away by water or winds.W h en soil is taken away by flowing water or blowing winds, we call it soil erosion.这几句话描述了我们熟知的一种自然现象。所有内容实际上是对soil erosion的解释。由解释语义我们便知道了soil erosion就是我们所说的“土壤侵蚀”。

另外, 我们知道英语当中有许多拼写相似但意思不同的单词, 如果把它们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来记, 也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如im ag inable, imag inary以及imaginative这组相近词, 如果我们把它们放在这样一个语言环境中:T h e imaginary writer wrote a lot of imag inative stories coming over all kinds of imaginable difficulties.用这种方法, 不仅记忆准确、清楚, 而且印象深刻、记得牢固。同时, 广泛而细致地阅读, 通过大量的阅读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反复接触刚认识的单词, 这样不仅可加深对这个单词的外形印象, 随之也拓宽了对这个单词的用法认识知, 对其不同的含义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从而提高了理解能力, 为今后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综上所述, 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坚持广泛而细致地阅读是提高英语综合水平的必经之路。懂得了阅读在英语学习中的关键作用, 才能更好的学以致用, 形成语言“输入”与“输出”的良性循环, 从而真正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即用英语来交流思想、交流信息。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年

篇4: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 语文阅读 探究能力 培养

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学生具备的三大能力:语言运用的能力、审美的能力和探究的能力。而探究的能力在新课标高考卷阅读题中已经以开放性试题出现,而且与大纲版教材的高考同体裁阅读考试相比,灵活性强、学生发挥空间大。因此,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要求。

新课标语文高考试卷,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无论是文学类文本阅读,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都有一道8分的试题。从2013年全国课标卷2的语文高考阅读来看,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阿城的《峡谷》,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是刘重来的《一个不能忘记的人》。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是这样设题的: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骑手,但几乎一半篇幅是在写峡谷。作者为什么这样处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是这样设题的:为什么卢作孚被誉为“不能忘记”的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两道题对考生能力的考查指向明确,要求很求高。如果学生平常不具备探究能力的素养,那对这类题可以说是束手无策的。而学生的这种探究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必须在高一、二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因此,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我们必须立足于平常的阅读教学。那么,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呢?我的观点是立足于教材,使用好教材。

我们语文考试遵循的原则是“根在墙内,枝在外”,即试题是课外的,考查的是课内的知识和能力。新课标教材,我感受最深的是对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力度加大了。必修教材中都有一个“梳理探究”的单元,而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后都有一些值得探究的问题。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的实际,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让学生探究。

首先,应该选择的是学生学习中需要着重理解和掌握的,同时又是学生自己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可以完成的。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阅读鉴赏常常流于对文本内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对于文本中重要语句所蕴含的意义不愿做更为深入的揣摩,对作品深层的意蕴也不愿多做进一步的发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只等着老师来说了。而这一些恰恰是有效地进行阅读鉴赏的关键,又是高考语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内容,因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材的实际情况,对问题进行分解、改造——或把大问题转换成小问题,或转换角度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之适合于学生思考。

其次,选择探究的问题也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符合学生的实际并不等于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获得结论。如果课文已经对问题提供了明确的信息,或者学生想都不用想就可以获得解答,那就没有什么探究的价值了;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果学生找不到探究的思路或者需要借助课文以外的信息话,老师就可以指导和帮助他们获得结论。这种探究对学生的能力提高作用更大。

阅读鉴赏中的探究,是学生在知识背景的支撑下,在整体感知文本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背景知识,寻求文本的某个具体疑问或者与文本相关的问题的解答,信息不一定庞杂,但思维却不可能短平快,它必然有一个深入挖掘和通过想象与联想,集合各种信息,对信息进行辨析和判断并最终获得结论的过程。因而,问题的设计除了考虑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必须把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这一过程预估在内。

再次,探究问题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实际上,与阅读鉴赏同时产生的就是个性化的审美,每一个读者(包括青年学生)都拥有自己解释文本的权利,因而,对同样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可能做出自己的解释,获得自己的结论。在问题的预设性上,要体现前瞻性,否则,探究的问题就达不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探究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学生探究没有固定的、唯一的模式和方法,探究问题的过程需要学生动起来,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来确定。有的问题课堂上完成不了的,可以安排学生课后独立完成,那就要发挥学生的独立精神。以探讨《荷塘月色》的主题为例,我们可以安排学生写小文章进行探讨。这样的问题,学生如果不在课后查相关的资料,不了解朱自清写作的动机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凭空想当然去答,就不可能写出有深度的见解。因此,问题已经从课堂内拓展到课外,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完成。

此外,我们还要重视集体的力量,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合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探讨,最后得到答案。总之,无论采用什么方式,最关键的还是看我们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激发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的时候,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面对同一问题,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同,得出的结论必然会有差异。因此,在评价问题的结论上就不能简单的以对和错来评价。我认为,此时教师的角色应该是“裁判员”。 就以教学《边城》时讨论文中“傩送”形象为例,当时就有学生提出“傩送是憨包”这样的观点。学生陈述理由认为:“傩送在对待翠翠的问题上不敢与哥哥天保竞争,因为爱情是自私的,不能因为兄弟关系就互相推让。”我对这位同学进行了表扬,这种观点学生能说出来,说明他已经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了新颖的结论。然后我结合文本解释了“傩送”的行为,正反映了沈从文笔下湘西世界的“人性美”。如果我们只用教学资料上的结论来判断学生的结论,那么学生自我的个性就得不到展示,还会打击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所以,在课堂中的探究,老师应该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有问题的观点,都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语文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作为语文教师应树立全程参与高考的意识,从起始年级就注重对学生阅读探究能力的培养,这样,才可能厚积薄发,提高学生的阅读探究能力。当然,我们的语文阅读并不是仅是为了考试,而是通过阅读,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探究意识,让学生感知语文的美,学会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语文为我们的生活服务。这才是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5·3金卷5年高考语文真题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3]给语文教师的101条建议 孙春成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5:谈阅读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智能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是读者对书面材料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阅读的过程是读者视觉把文字反映到大脑,刺激大脑产生各个相应部分的兴奋和抑制取得意义,然后比较原有信息的意义贮存,进行综合处理,决定理解和记忆。因此,阅读是阅读者一系列的外在的和内在行为构成的总和。

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乃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起点,为中心,为归宿。学校的各科教师都是阅读教师,都负有指导学生阅读活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任务,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必须科学地提高学生对阅读能力的理性认识,必须学会运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这很形象地说明了传授知识与指点方法、培养能力的关系,更强调了指点方法与培养能力的重要性,阅读能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也是从事一切工作的基本功,中学阶段的阅读训练对青少年语言与思维的发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进入新世纪的今天,阅读是日新月异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是获取新的信息的必要手段,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了。

阅读能力是个多侧面、多层次的心理综合体,它主要包括阅读感知力、阅读理解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记忆力、阅读信息处理能力等。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各种阅读能力的要素,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

阅读感知力是读者对语言和言语的敏锐感知,它包括对汉字字形字音字义的感知,对汉语词语在语境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的感知,对词语在意义上的联系以及语序上的变化的感知,对不同句型的表意色彩的感知,对修辞格式的隐喻意义的体会等。这种感知力带有直觉性,它来自于言语材料的大量积累。它伴随我们一个人的一生,需要我们不断感知,不断积累。

阅读理解力是一个人独立阅读能力的最基本的能力,它是在阅读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到字里行间去获取意义的能力,是对书面语言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能力,它是阅读能力的主要层次,学生既要通过语言形式认识表达的内容,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又要认识作者是如何运用语言表情达意,体会表达的巧妙,我们阅读一篇文章,要在特定的语境中去理解,在具体的句段语境中去理解词语,在具体的段篇语境中去理解句子和段落,在社会生活、自然环境中去理解篇章。阅读理解力所涉及到的心理活动主要有概括、抽象、联想、开掘、归纳、梳理、组合、判断、推理、言语表述等。

阅读评价力是指对书面语言的审美能力,也就是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合乎逻辑的方法来评判鉴赏作品的能力,这是阅读水平高低的标志,我们评价作品只能在理解和欣赏的基础上进行,有了正确的理解,才可能有正确的评价,在对作品进行具体的分析后,充分肯定正确的、深刻的、优秀的内容和形式,批判错误的、浮泛的、平庸的内容和形式,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今天,评价作品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必须坚持客观实际是检验作品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必须要有一定的政治修养和历史知识,以及相当的生活经验,才能更客观,更准确地去了解事物,分析作品,进而得出更符合实际的正确的结论。我们评价读物,要能说出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评鉴,必须对读物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进行综合性的研究,才能对读物作出正确的评价,不能人云亦云,更不能就书论书,就文论文。阅读创造力,即是学生(读者)创造性阅读,这种阅读以形成读者自己的创见为目的,在创造性阅读中读者把所有的读物都视为一种参照系,他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提出自己的、与众不同的见解和观点上,在阅读中产生创意并不是神秘不可知、高深不可攀,它总是以读者的阅读理解、深刻的阅读研究为基础,阅读中的创意实质上就是要求读者要产生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观点或体验和自身前所未有的全新的体验。有研究认为:创造性阅读已经成为从事科学研究的一项最基础的能力,所以中学生应及早地了解和参与到创造性阅读活动中去。这是一种最高级的,充满了生命力和个性特征的阅读,也是一种最困难的阅读,也是学生最难提高的阅读能力。

阅读记忆力,指对书面语言的摄取和储存的能力,这是阅读质量和效果的最后检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处理好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辩证关系。一般来说,年龄越小,机械记忆的效果较好,年龄越大,意义记忆的效果较好。有调查发现,小学一年级到高中二年级学生的逐字逐句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的实验结果是:在逐字逐句的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能记得72%,初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55%,高中二年级学生只记得17%;在意义记忆方面,小学一年级学生记得28 %,初中二年级学生记得45%,高中二年级学生能记得80%。因此作为不同年级阶段的学生,应尽力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在人生的黄金时代,辩证运用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精读细读,博览群书,定期背诵,反复记熟,掌握更多的、有用的文化科学知识,为祖国、为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信息处理能力,指读者从读物中了解信息、汲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种阅读能力在当今社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现实社会是一个信息丰富的社会,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信息的广泛公用性特点越来越明显。学生的信息素养应具备能运用信息工具,能获取信息,能处理信息,能生成信息,能处理创造信息,能发挥信息的效益,能进行信息免疫。

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独立阅读能力,必须依赖于适宜的阅读教学内容,作为语文老师,必须认识和明确阅读教学内容,阅读教学内容大致涉及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典名篇:经典名篇就是从古今中外文化典籍选出来的世界和民族优秀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学生学习这些经典名篇的主要任务是沉浸于这些诗文,对诗文加以内化,并且要注意记诵和积累,让这些经典名篇成为自己文化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学习这些经典名篇,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二是言语经验: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章是作为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成功范例而编选出来的,这些文章或作品,都是作者运用社会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情感、态度、主张的“言语作品”,这些言语作品以活生生的状态告诉学生:他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他是如何选择材料的,如何组织篇章的,以至于如何选词造句等等。我们老师在使用这些范文时,要注意寻求它在哪些方面发挥了“范文”的作用,要研究这些成功的个人言语经验如何凝聚了丰富而又独特的人文体验,具有哪些普遍适用的言语规律。

三是读解方法:叶圣陶先生十分重视语文教学应当历练学生读书方法的功能,他不止一次说过:“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从语文教本入手,目的都是阅读种种的书。”“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知识不能凭空得到,习惯不能凭空养成,必须有所凭借,那凭借就是国文教本。”《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中,也多次提出学生要“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阅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在学校语文教育中最基本、最具有普遍适用性的读书方法有以下几种:

1、朗读和默读

朗读,也叫诵读,这是一个将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言语的过程,朗读把“目视”与“口读”结合起来,听读并举,声情并茂,有利于理解、体验和记忆,便于培养语感了,朗读可以分宣读、美读、吟读几类。

默读是不出声的目视,文字符号通过视觉直接反映到大脑,为大脑提供思维材料,默读的视觉广度大,阅读速度快,默读可以重复看、反复看,有助于理解,由于默读时默默无声,更利于思考,这是中学生或成人常用的阅读方法。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要多练习。

2、精读与略读

精读是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的一种读书法,精读的对象往往是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比较重要的书文,学生对教科书都应精读。精读时应逐字逐句、逐段逐节地仔细推敲,精读既可以用朗读方式,也可以用默读方式,一般以默读为多。

略读是一种不求精细理解的读书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略读并不是“随便翻翻”。

3、速读

速读是读者在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情况下,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为目的的一种积极的、富有创造性的阅读,当代信息密集,事务纷繁,速读是常用的方法,实质上默读和略读已涉及到了速度,它要求读者要讲究科学的眼停和眼动,及时变换视线,扩大视角广度,速读主要有浏览和跳读两种方法。

四是语言文化知识:语言文化知识是指在教科书中出现的讲述语言的和修辞的知识,介绍作家和作品的常识,说明某种文化的或科学的现象,还有给学生提供的有关听、说、读、言语活动的方法,学生阅读这些 语言文化知识的目的,不在于学习它们的表达形式,而在于了解它们所说明的内容,在于增长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孟子.尽心上》中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文中的这一个“引”字,说得很好,在明确阅读能力的理论认识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方法,就应在这个“引”字上多下功夫。要培养新世纪的创造型人才,就要抛弃知识上的硬灌,要提供更多的阅读方法,并鼓励他们勇于实践,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1、文字符号教读法: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做记号等于不读。”我国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两句话中的“做记号”、“动笔墨”,就是圈点批画的意思,这就是指阅读中的文字批注法。在这一阅读方法上,伟大导师列宁、毛泽东为我们作出了学习的榜样。列宁是博览群书的革命家,他读书时非常喜欢在书页空白处随手写下丰富多彩的评论,注释和心得体会。毛泽东同志多年来养成一种读书习惯,就是手中无笔不读书。他每读一本书都要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各种符号,在北京丰泽园的图书室里,他圈点批画过的书就有一万三千余册。在阅读时认真作符号,写批注,可以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下某些感受,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读书方法。

在语文常规教学中,指导学生常用的批注符号是:用“----”画出课文中的生字难词,用“﹏﹏”勾出文中典型句子,用“„„„”指出表示文眼的词语,用“△△△”表明文章中的重点语段。用“?”表示课文中发现的疑难问题等。至于在各种文体的课文中如何更好运用文字符号批注法,就有待每个人去总结、去创新。

这种阅读方法是中小学学生常用的阅读方法,它有利于学生阅读感知力和阅读理解力的培养,中小学教师应注重学生这种阅读方法的培养和训练。

2、抓住“文眼”精读法:戏有戏眼,文有文眼。戏眼是一出戏里最精采的场面,是一出戏中最吸引人的地方;文眼是课文的窗户,正象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打开这扇窗户就窥见全课,带起对全课的理解,更好把握全文的中心。这种阅读方法有利于学生阅读理解力和评价力的培养。例如:朱自清先生的《绿》写于1924年,这时正是北伐战争前夕,五四运动给作者带来的激情尚未消失。作者紧紧抓住梅雨潭的“绿”来做文章,抒发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学生抓住文眼“绿”,就能更好理解全文。该文开头的一句:“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就是全文的文眼。这寥寥几个字,落笔点题,感情倾泻而出,不可抑制。文中紧接着写“梅雨瀑”,实际上紧扣“惊诧”而写。远景可惊诧,近景可惊诧。瀑流“水花”给人的兴趣,更可惊诧。直到后来详写“梅雨潭”,才明确先写“梅雨瀑”是用来作陪衬,以显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这就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狂喜之情,非常鲜明地实现了文章的主题。在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这统摄全篇的“文眼”,剖析“片言”与“众辞”的依存关系,从而深刻领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构思的匠心,从而在思想上受到启迪,感情上受到陶冶,艺术上得到鉴赏。抓住“文眼”,举纲张目,既是精讲的主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方法。

3、巧妙设疑导读法: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应在“导”字上狠下功夫。“导”,就是引导,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运用富于启发性的好方法进行恰如其分的指点引领。杜甫有诗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阅读教学中,先引领学生登上“山岳”之顶,居高临下,鸟瞰全局,再引导他们下“山”寻异探胜,仔细观赏。这样,使学生们可在鸟瞰时知其全貌,壮观其伟;观赏时可晓其微妙,惊其鬼斧神工。这样的阅读,才能有目的、有重点、有方法;才能从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这种方法有利于阅读创造力的培养,如何在“导”中开启学生的才智和能力呢?巧妙的多方设疑,“一石投水”的阅读指导,往往会取得“推波助澜”的良好效果。

4、多作比较细读法:所谓比较,就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同类事物辨别异同或高下。“比”,就是熟悉事物、分析事物、认识事物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比较细读法,它利于学生阅读评价力和阅读创造力的培养。这种方法就是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对比观察、综合分析的手段,达到启发思维,加深理解、巩固记忆、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例如西汉贾谊写的《过秦论》、晚唐杜牧写的《阿房宫赋》和北宋苏洵写的《六国论》,选用的都是战国后期秦国的有关历史史实,都是用借古喻今的手法,都是联系作者当时的客观社会实际,抒发作者的独到见解。但各课的写作目的不同,论证手法各异,因而各具特点。从历史上看,我国明代杰出的医药家李时珍,他在行医、读书时,就较多采用了比较细读法。因此,他发现了前人没有发现的问题,纠正了前人的错误,编写了宏篇巨著――《本草纲目》。总之比较细读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5、不求甚解速读法: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重视读书学习。他在《五柳先生传》一文中写道:“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其意是表示虚心,目的在于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不求甚解为好。同时,它也说明读书的方法,不要因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陶渊明认为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所以,他每每遇到真正会意之时,就高兴得连饭都忘记吃了。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图书出版量成倍增长,读书要都“求甚解”,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对于应该泛读的一些书就采取“不求甚解”的速读法,做到广泛博览,开拓视野,专攻某项知识学问打下雄厚的基础。

6、著名篇段熟读法:新语文大纲中要求“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其附录二中要求背诵20篇古文,50首诗词曲,这无疑是对学生现实而较高的阅读能力的期望。根据某国心理学家的研究,记忆有三种类型: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我们语文教学中,主要强调长时记忆,即大脑某些神经反反复复地接受刺激而连续兴奋,相互之间的联系变得很牢固,一旦出现指令,所载的信息立即可以输出。熟读,就是在初步理解文章的基础上,用朗读和默记的方法反复熟悉课文,逐步加深理解,直到能够背诵,能够牢记心中,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古人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意思是说,读得多了,熟了,就能增强语感,逐步理解文章内容,掌握知识的有关规律。这种方法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记忆力。

篇6:浅谈幼儿阅读能力的培养

作者:杨凯峰

[摘要]早期阅读是指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以图画读物为主,以看听说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从幼儿兴趣入手,萌发幼儿热爱图书的情感,丰富幼儿阅读经验,提高阅读能力;在阅读过程中,激发幼儿识字的愿望,获得有关书面语言的知识,发展幼儿的想象、思维表达能力,从而为幼儿进入正规学校教育做好准备,打好基础。

[关键词]阅读语言兴趣想象思维表达

阅读学习是个体进行终身学习的重要手段,阅读能力对一个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早期阅读已深受我国幼教界的重视。

有关研究指出,人的主要阅读能力,是在3--8岁期间形成的。如果在婴幼儿时期不及时启蒙 阅读意识,激发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幼儿入学后就可能出现学习适应困难的现象。因此怎样为幼儿创设适宜的阅读环境和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阅读心态,为他们以后的书面语言学习及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是目前家长学前教育和幼儿园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并在阅读中建立阅读常规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宝库”。对幼儿来说,书籍更是学习语言的重要载体。在学前阶段,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从幼儿认识书面语言这一特点出发,在早期阅读活动中,我们应根据幼儿的年龄

特点和认识水平,有的放矢地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有具体意义的、形象的、生动的阅读材料,并摆放 在幼儿容易拿到的地方,让幼儿自由地选择阅读材料,自主地进行感知、体验、探索。例如:在每次阅读活动前,教师在活动区、图书角里要提供相应的新图书,新图片,并向幼儿介绍图书、图片的名称和内容,以激发幼儿阅读的欲望和兴趣。并且在阅读活动中建立阅读常规,有意识的强调书籍给我们带来了欢乐,是我们的朋友,我们应该爱惜它们,保护它们,不折书,不撕书。同时,也要说明阅读姿势的重要性,要求幼儿们在阅读中姿势正确地阅读图书:双脚放平,腰板挺直,眼睛离书本要有一尺。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可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二、培养幼儿阅读的积极态度

在为幼儿提供阅读材料时应注意三点:

1、图画色彩鲜明、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2、与幼儿生活有关,图画内容简单、具体、有趣,能让幼儿有兴趣看下去,并让幼儿有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机会。

3、文字正确优美、朗朗上口,句型短而重复。幼儿园画报、亲子故事等图文并茂、语音规范、语义浅显、知识面广的书,非常有利于提高幼儿们的阅读兴趣。幼儿通过听声情并茂的录音磁带、看色彩鲜艳的画书、读朗朗上口的文字,通过游戏 和生活,逐步将口语符号与文字符号联系起来,自然地过渡到早期阅读。幼儿有了一定的知识经验,更重要得还是要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总体来说幼儿的各种词汇较欠缺,因此,幼儿表述起来较困难。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可以通过一些语言游戏,如说量词、形容词、动词、名词等活动来丰富他们的词汇;或者创设一些情景让幼儿运用词汇说一句或一段话;或者用几个词语,让孩子说一段话。另外,还引导幼儿

学习一些故事、童话中优美的词汇、句式并感受理解作为故事作品的语言表达方式。这样幼儿经过不断的积累,他们的词汇丰富了,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提高。此时,幼儿对儿童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朗读能力也会有一个很显著地进步。我们还可以让幼儿从欣赏和朗读文学作品中学习标准、规范、优美的文学语言,掌握正确的语调和语气,学习朗读。

三、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皮亚杰认为:幼儿的发展是在与主客体交互作用过程中获得的。幼儿与客体环境的交互作用愈积极、主动,发展就越快。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并在这一环境中建立起幼儿熟悉和舒适的阅读心态能进一步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使幼儿心态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接受书面语言。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阅读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可以根据幼儿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家长的参与也非常重要。通过“亲子课堂”的形式,帮助家长和孩子建立一种互动的阅读关系。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越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庭环境及父母阅读习惯对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在有空闲的时候,家长常常会给自己的孩子朗读一两个小故事,能和孩子一起看看幼儿读物。有的家长还很善于引导自己的孩子,在讲完故事后一起交流感觉;提一些问题

让孩子动动脑筋;或者一起扮演角色进行表演等。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幼儿的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家长和幼儿之间的关系变的更加亲密、和谐。

四、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

在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幼儿阅读的机会和内容。要把握时机,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让幼儿在“玩”中学,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幼儿语言理解能力、发展想象能力、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独立性、好奇心和创造性,促进他们个性的和谐发展。

我们要根据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幼儿的阅读能力进行系统地培养,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使每个幼儿的阅读能力在不同水平上获得发展。我们要把生活阅读、课内阅读,课外阅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并采取多样化形式,让小朋友参加活动。

1、集中式,采取相对集中的阅览形式,让小朋友集中阅览,全面观察多数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集中指导。孩子们首先通过观察图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猜猜故事的内容;紧跟着老师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熟悉故事的文字结构,掌握它们的正确发音。之后绘声绘色的边复述边表演故事让幼儿兴奋不已,抓住这个契机,及时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寓意,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幼儿在寓教于乐的轻松氛围中完成了文字的学习和知识的启蒙。

2、休闲式,采取比较分散、较随意的阅览形式,让幼儿选择阅读资料后,三三两两地、自由地、分散地到小型活动区或个人活动区进行活动。观察个别幼儿的活动情况,予以个别指导。还可开展每周一次阅读日活动、读书比赛活动、创编故事活动、故事情节表演活动、竞选故事大王活动、制作小人书活动、认识书店主题教育,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 逛

书店”活动,让家长有意识地用自己对书籍的热情和兴趣去感染孩子,从而意识到自己应成为孩子阅读的启蒙老师。设置了“教师节”让孩子给老师送上一句祝 福,设置了“小璐气象台”,每天请一名幼儿当小播音员,为大家播报天气情况,朗读一首儿歌或介绍一本读物;还设置了“大风车剧场”,让孩子在剧场里愉快地 表演“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白雪公主”、“七色花”等,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培养幼儿的竞争意识,发展幼儿的语言,提高幼儿的阅读能力。

五、帮助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教会幼儿阅读技能、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幼儿阅读活动的前提。

(一)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由于大班幼儿已认识1--10的阿拉伯数字,因此,先教他们按页码顺序翻阅图书,使他们掌握看书方法并养成习惯。

(二)学习按从左向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在看书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能知道故事内容。

(三)提高幼儿的理解力。指导幼儿学会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篇7:浅谈幼儿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幼儿早期阅读的目的在于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为使语言得到快速发展,我们该如何培养早期阅读能力呢?以下是我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创设丰富多彩的阅读环境,提高幼儿阅读兴趣

阅读环境,即一种气氛。环境的创设在阅读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会给幼儿带来激情,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要求: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因此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一个自在、有趣、丰富的阅读环境,帮助幼儿建立阅读习惯。

(一)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材料

幼儿所接触的书面语言一般是他们已知道的东西的文字代码。在阅读活动结束后,开展角色游戏活动,让幼儿挑选最喜欢的角色进行表演,或者讲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故事情节,发展幼儿的想象力。

(二)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我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我们发现幼儿通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活动,会自由地选择阅读内容,挑选自己喜欢的字宝宝、说上一段小故事,幼儿也会戴上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头饰进行交流。

二、保持良好的阅读心态

幼儿对某一事物的情感常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良好的阅读环境是维护幼儿良好阅读心态,提高幼儿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幼儿语言阅读环境要安静、温馨、光线充足,引起幼儿注意到的地方;教师还应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及层次差异,尽量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语言阅读角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专心阅读。

三、各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一)创设自然的语言环境

幼儿是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的。幼儿不是为了储备而学习的,也不是先学会基本功再进行实际演练而逐渐掌握的,而是一开始就在听、在

试着理解,试着表达,因此在做中学、在用中学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下,幼儿在通过模仿和重复语言的过程中学会语言。

(二)与幼儿交流

孩子们不是直接学习语言规则,且也没意识到这些规则,但交流的结果可帮助孩子获得相应的语言规则。

同时教师在课堂交流沟通的过程中能够提高孩子语言发展的水平,而孩子通过交流,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故事内容。

(三)赞赏和鼓励

赞赏和鼓励是语言发展的催化剂。幼儿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具体情景和交流意图的变化而不断创造出新的语言,包括错误的和正确的。这时不要急于纠正错误,而应给予鼓励和赞赏,再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语言规则。这样孩子的学习会处于积极的状态,对学习语言充满兴趣,能得到很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幼儿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一)学习按页码顺序看书

幼儿看书时,大都不会按顺序翻页,翻到哪里就看到哪里。这时候我就教幼儿认识书的封面,告诉幼儿有书名的一面是前面,看书时应由前到后,一页一页地按顺序向后翻。

(二)学习按从左到右,自上而下的顺序看书

在看书的过程中,幼儿亲自感受到图书是一页一页组成的,故事是由一幅画一幅画有序地接下去看,才知道故事内容。

(三)提高幼儿的理解力

指导幼儿观察每幅画面上人物、动物现象、理解前后画面的联系。

五、调动家长参与阅读教学,营造温馨的家庭阅读环境

许多研究表明:父母越早开始经常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对文字的理解能力、写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就越强,知识面就越广。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同时家长也是幼儿园教育的合作伙伴。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

篇8: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激兴趣,让学生快乐阅读

1.借助多媒体,让阅读课“活”起来。多媒体以其形象直观、生动鲜活的特点将文本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来,能让学生产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不要怕麻烦,适当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进行预览呈现,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8A Unit 8 AnEarthquake,一段有关地震的视频很容易就将学生带入地震的各种情形,生动直观地激活了学生的背景知识,形象直接地引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2.调动学生兴致,让阅读课“演”起来。生动的表演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综合展示,让英语阅读课成为学生展示能力的舞台是施展才华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善于挖掘教材的趣味性,启迪学生通过生动的表演再现文本,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深切感受英语阅读的魅力。例如7B Unit 5 AGhost in The Park,我们不妨让学生导一导,编一编,演一演,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兴趣。

3.巧用故事悬念,让阅读课“乐”起来。处于初中时期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太喜欢条条框框的束缚,而且鲜明的个性也已经渐渐展露。教师不妨利用这一特性,利用制造悬念、故事续写等方式让学生乐于探究,乐于阅读。例如7B Unit 6 Alice in Wonderland,我们不妨改变复述故事这种被动枯燥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已知情节,展开想象,积极主动地续编故事。促使学生在自己喜欢的内容和形式中不知不觉萌发出渴望阅读的种子。

二、明方向,教学生有效阅读

初中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是以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模式进行着:教师忙于讲解语法、忙于对语言系统知识的传授、没有充裕的时间或空闲对学生阅读理解能力进行培养。学生只是一味被动应付,并未主动参与阅读的过程,阅读面窄,阅读策略匮乏,理解能力相应就显得弱,慢慢造成了“学生的知识越来越多,智慧却越来越少”的现象。要改变这一现象,我们就必须让学生爱上阅读的同时也为学生指明正确的阅读方向,让他们更有效地进行阅读。

1.“扶”“放”得当。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扮演导演的角色。因此,教师的引导是基础,学生的理解是保证,运用能力是关键,创造性思维是升华。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教师智慧的提携扶放。新版牛津英语教材篇幅长,难度大,生词多,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培养能力。例如阅读能力中推断生词词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运用范文中的实例,渗透“通过因果关系猜词、通过同义词和反义词的关系猜词、通过构词法猜词、通过定义或释义关系来推测词义”这些技巧,并引领学生在阅读中反复实践直至放手让学生运用这些技巧轻松排除生词障碍,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后,无形之中阅读兴趣也增强了。

2.由“易”到“难”。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就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地设计任务,让学生在心理和知识上做好准备和铺垫,积极有效地进行深入剖析阅读。例如整节阅读课,我们可以依次通过预测活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呈现任务来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判断正误来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能力,猜测词义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完成表格来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归纳主题来发展学生的概括能力等。学生在拾阶而上的任务中领略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愉悦和提升。

3.“精”“略”并兼。近年来阅读理解题是获得中考英语高分的关键。但很多学生在此题上束手无措,失分严重。究其原因,阅读理解对他们而言,阅读量大并难以理解。因此,我们要让学生从日常的阅读教学中,在教师阅读策略的引领下,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略读着眼整体,扫读把握关键,精读深入探究,让学生学以致用,获取益处,体验成功,从而产生乐学的最强大的内源性动机。

三、重心境,促学生主动阅读

1.创设良好氛围,促使学生主动阅读。教师可以利用班级的图书角,放置一些难度适宜的英文杂志、报纸和书籍,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书香环境。为促使学生主动阅读,可每日在课前五分钟进行一个“Daily Report”,介绍所看文章的大意。此外,还可以建立一个班级英文读书博客,鼓励孩子大胆交流,分享心得,点燃他们心中阅读的火花。

2.给予鼓励评价,力促学生快乐阅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学生耳边唠叨十句不及赞美鼓励一句来的效果好。对于阅读上有困难的学生,我们切忌无休止的批评和指责,要协同其他学生一起多鼓励多引领,扩大其进步,缩小其缺点,让表扬鼓励的话语如同英语阅读教学之舟上乘风破浪的风帆,帮助他们在阅读的海洋中行得更顺利,行得更远。

篇9:从NMET的阅读题型谈阅读能力的培养

一、运用多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多向型开放题,对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多种思考方向,使学生产生纵横联想,启发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甲乙两队合修一条长1500米的公路,20天完成,完工时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乙队每天修35米,甲队每天修多少米?这道题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得出了不同的解法:一是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全长和乙队20天修的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1500-35×20)÷20。二是先求出乙队20天修的,根据乙队20天修的和甲队比乙队多修100米可以求出甲队20天修的,然后求甲队每天修的,算式是:(35×20+100)÷20。三是可以先求出两队平均每天共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500÷20-35。四是可以先求出甲队每天比乙队多修多少米,再求甲队每天修多少米,算式是:100÷20+35。

这类题,可以给学生最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探究数量间的相互关系,并能从不同的解法中找出最简捷的方法,提高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二、运用隐藏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隐藏型开放题,是解题所需的某些条件隐藏在题目的背后,如不注意容易遗漏。在解题时既要考虑问题及明确的条件,又要考虑与问题有关的隐藏着的条件。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审题习惯和思维的缜密性。

如:做一个长8分米、宽5分米的面袋,至少需要白布多少平方米?解答此题时,学生往往忽视了面袋有“两层”这个隐藏的条件,错误地列式为:8×5,正确列式应为:8×5×2。解此类题时要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意,找出题中的隐藏条件,使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

三、运用缺少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缺少型开放题,按常规解法所给条件似乎不足,但如果换个角度去思考,便可得到解决。

如:在一个面积为1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内剪一个最大的圆,所剪圆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按常规的思考方法:要求圆的面积,需先求出圆的半径,根据题意,圆的半径就是正方形边长的一半,但根据题中所给条件,用小学的数学知识无法求出。换个角度来考虑:可以设所剪圆的半径为r,那么正方形的边长为2r,正方形的面积为(2r)2=4r2=12,r2=3,所以圆的面积是3.14×3=9.42(平方厘米)。还可以这样想:把原正方形平均分成4个小正方形,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就是所剪圆的半径,设圆的半径为r,那么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为r2,原正方形的面积为4r2,r2=12÷4,所剪圆的面积是3.14×(12÷4)=9.42(平方厘米)。

四、运用不定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不定型开放题,所给条件包含着答案不唯一的因素,在解题的过程中,必须利用已有的知识,结合有关条件,从不同的角度对问题作全面分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如,学习分数时,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往往混淆不清,以致解题时在该知识点上出现错误,教师虽反复指出它们的区别,却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在学习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做这样一道习题:“有两根同样长的绳子,第一根截去9/10,第二根截去9/10米,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此题出示后,有的学生说:“一样长。”有的学生说:“不一定。”我让学生讨论哪种说法对,为什么?学生纷纷发表意见,经过讨论,统一认识:“因为两根绳子的长度没有确定,第一根截去的长度就无法确定,所以哪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也就无法确定,必须知道绳子原来的长度,才能确定哪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这时再让学生讨论:两根绳子剩下部分的长度有几种情况?经过充分的讨论,最后得出如下结论:①当绳子的长度是1米时,第一根的9/10等于9/10米,所以两根绳子剩下的部分一样长;②当绳子的长度大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0大于9/10米,所以第二根绳子剩下的长;③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时,第一根绳子的9/10小于9/10米,由于绳子的长度小于9/10米时,就无法从第二根绳子上截去9/10米,所以当绳子的长度小于1米而大于9/10米时,第一根绳子剩下的部分长。

这样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分率”和“用分数表示的具体数量”的区别的认识,巩固了分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提高了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多余型开放题,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批判性

多余型开放题,将题目中的有用条件和无用条件混在一起,产生干扰因素,这就需要在解题时,认真分析条件与问题的关系,充分利用有用条件,舍弃无用条件,学会排除干扰因素,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如:一根绳子长25米,第一次用去8米,第二次用去12米,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由于受封闭式解题习惯的影响,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凡是题中出现的条件都要用上的思维定势,不对题目进行认真分析,错误地列式为:25-8-12或25-(8+12)。

做题时引导学生画图分析,使学生明白:要求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实际上就是求两次一共用去多少米,这里25米是与解决问题无关的条件,正确的列式是:8+12。

通过引导分析这类题,可以防止学生滥用题中的条件,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提高学生明辨是非、去伪存真的鉴别能力。

总之,解答开放型习题,由于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解题时往往需要从多个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探索,且有些问题的答案是不确定的,因而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篇10:浅谈中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同时,很多学校存在一大批语文“学习困难生”的事实也不可忽视。纵观小学和中学的语文教学,教师往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阅读训练过少,部分语文教师的教法和引导不很得当,教材的某些选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等等,导致一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不高。加之学生个人的日常生活世界被“应试”环境的冷漠所封闭。要摆脱这种现状,必须解开症结,在使用现行教材的情况下,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值得各位中学语文教师探究。

【关键词】阅读教学中学语文主体

本文首先分析当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不足及其成因,然后针对所存在的现象提出有关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水平的一些举措。

一.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原因

当前中学的大多数语文阅读课上,很多教师借鉴前苏联的文学教学模式,而且非常注重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几乎每篇课文都是精讲精练,从字、句、篇的理解,讲到对结构特点、内容要素、语言风格等的理解。总之,什么都要强迫学生去理解、分析。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大致有:

1.教育观念滞后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主要是因为教育观念陈旧。部分领导不关注教师采取任何方式进行教学,不考虑学生是否能得到全面发展,衡量学校和教师的好坏就是高升学率;大多数中学教师的教育思想仍停留在认为教学便是给学生传授知识的阶段,不能真正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2.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

很多地方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既不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阅读,也不注重教育方式的改进与提高。而且,部分教师坚持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分析具体文章时,许多教师完全是按照考试的要求来进行讲解,甚至以题代读,编制出大量的模拟试题,运用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导致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受到限制。

3.教材和教学内容处理不够恰当

有些语文教师对教材处理得不够好,没有做过仔细的研究和思考,教师的阅读教学缺乏具体的教学目标,势必导致教学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另外,有些老师不能有效的处理好教材中的课文,每一篇课文都是精讲和精炼,这就势必造成费力不讨好,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

二.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措施

语文教学研究表明: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本,在阅读过程中,尊重阅读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探索和发现的过程;创设情境,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供自由的空间与和谐的情境,才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具体来说,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主要有:

1.贯彻执行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

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为此,教改中要摆脱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确立新的教育观念,始终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不以“应试”作为阅读教学为目的。

2.进一步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老师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不仅拥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高尚的人格、深厚的文化素养和高超的教学技能。教师个人素质的提高是学生的阅读能力上升的有力保障。

3.明确阅读教学目的,认清阅读作品的范围和重点。

阅读教学不是为考试而读,而是为了学生素质的自我完善与发展而读。阅读不仅是对狭义的文学作品阅读,还包含读历史、读自然科学,甚至读社会和人生。中学生对通俗和流行以及社会热点的休闲读物极为关注,休闲读物能贴近中学生时下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积极功能,但其不能成为中学生课外阅读的主流,应鼓励学生阅读一些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

4.加强语感的训练

语感是听说读写的核心,语文教育应该以积淀语感为目标。因为语感不是 “东西”,也不是知识、观念和教条,因而不能给予,好比“冷暖”的感觉,它是学生长期阅读中所获得的一种能力。所以,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多读课文,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学习语言,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成内化为活的语言形式,从而提高个人的语感。

5.重视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 重视“文本”与“人本”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以课文为依据,不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即紧扣文本,另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分析理解课文。自觉运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阅读教学,倡导讨论式、探究式阅读教学模式,鼓励学生进行想象性阅读和审美性阅读,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创造思维能力,形成自主性学习方法。

在教学形式上,教师的任务是根据阅读材料的性质和阅读主体的情趣,提供条件和环境, 放手让学生去做,让学生感受到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即导演与演员的关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创造,同时也不能放任自流,要适时加以指导。阅读教学中提倡“文本”与“人本”的有机结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第二,处理好学生读书与教师指导的关系;第三,教给学生阅读技巧,采用一定的策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指导学生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读;第四,注重感悟阅读,拓展思维。

6.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课内外阅读的衔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读”是感知课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课文的必由之路。曾有人把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概括为四读:一读,领悟主旨;二读,体会语脉;三读,品味语言;四读,感受语情。这是非常有效的读书之见。当然,读书要讲究方法。读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朗读、精读、默读、速读、跳读、泛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不同的读书方法的合理运用,能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把握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不同的文体所适用的读法侧重点也不同,如诗歌可用“比较阅读法”,长篇小说适合“速读法”,散文侧重于“精读法”。多种读书方法的准确恰当应用,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课文。

7.加强学生精读训练,全方位提高学生能力

阅读教学中,精读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独立有效的阅读能力,切实解决读什么和怎么读的问题。精读是逐章、逐段、逐句、剖析字词的阅读方法,是深入理解和研究其精髓,融会贯通的过程。精读要求从篇章到段落、从内容到形式对课文进行分析、归纳、比较、深究、发现并掌握知识规律。这要求教师必须发挥主导作用,通过示范讲解使学生获得完整、深刻、系统的阅读知识,把握阅读要领,提高自我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与学生听、说、写的能力直接相关。听、说能力是人的文化修养水平的一种标志,而准确、恰当、优美的言辞来源于阅读,阅读材料综合了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精华。同时, 学生的习作, 主要是从模仿范文开始,认真、大量的阅读,才能从阅读材料中汲取对写作有用的营养。古人云“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作品丰富的意蕴,存在于字里行间,隐藏在文字背后,存在于空白处留下的巨大审美空间之中。对一篇课文的教学,教师不应首先引导学生去分理解,而应首先引导学生去感受, 即通过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去触摸内容的整体存在,去品味语言文字的意义、情味和旨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重视“读”这一环节。

9.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完美的阅读过程绝不是读者的被动接受[1],而是读者根据自己的情境、思想、知识、阅历和知识储备等对作品进行领悟、理解的过程。可见,阅读过程是读者对阅读对象做主观审视,进行创造性、批判性理解,从而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观点的过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本身给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应该培养学生敢于对文本提出挑战,提出全新的见解。因此,阅读教学应该大力提倡讨论、质疑和开放性阅读,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上一篇:榕城高校首届文学社团发展论坛会议记录下一篇:毛大庆新论:万科是一个有功夫的熊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