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2024-05-02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共9篇)

篇1: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昭仁中学 曹红艳

我在教学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用同一本教材要给不同知识基础的学生授课,必然存在“吃不饱”和“吃不了”的问题。教师的过多讲解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浪费,不利于他们的更进一步发展;生认为进度太快,自己无法跟上,失去了学习的兴趣,越学越差,恶性循环导致差生越差;中间部分的学生要如何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能力呢?面对着这许多问题,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一个良好的教学模式,够尽量兼顾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分层教学模式就顺理成章地浮出水面。分层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和心理倾向,不同的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设计多层次的教学目标,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的发展而采用的教学模式。下面是我在实施分层教学中的一点体会:

一、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

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知识基础、学习态度、情感、智能等方面,在信息课的学习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

1、有部分学生接触电脑早,基础好,兴趣高,接受能力强,自学能力好,这样的学生学习起来就会很顺利。相反的,有些学生从未接触电脑,对电脑没兴趣,一切都要零开始。

差能

2、学习态度的差异,有的学生求知欲望强,乐于积极主动的学习;有的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老师的布臵学习任务,缺乏主动学习求知欲望。

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评价,以发展的观点客观地认定每个学生层次。将学生分为三个层次:

高层:这部分学生电脑操作基础好,接受能力强,对电脑有很大的兴趣。

中层:学生各方面表现都很一般,课堂学习中能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但缺乏学习主动性。

低层:这部分学生对电脑没兴趣,接受能力较差。根据以上这三层标准,在开学,我把各个层次的学生安排在机房的不同位臵,并随时根据学生的发展变化做出必要的调整,鼓励学生由低层向较高层次递进。

二、如何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的结果或者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学活动是以教学目标来定向控制的,教师制定教学目标过程中,要了解、分析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情况,准确、恰当地设计一个符合他们自身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目标。

三、如何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应以模仿性学习为主,让学生在模仿中慢慢找出规律。对于高层的学生,给其提出教学任务后,应采用任务驱动的方法,教师并不告诉学生完成任务的方法,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四、如何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课堂练习是对所学知识的深化和扩展,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如果在练习中用“一锅煮”、“一刀切”的办法势必使部分学生产生自卑感,所以,课堂教练习上的分层至关重要。分层练习能使每位学生经常获得在成功的体验,品尝收获的甘甜,同时,又巧妙地把“竞争机制”利用“猜中彩”的形式引进课堂,同层次的学生之间互相竞争,开成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信息技术的作业一般是学习了每一模块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的综合性练习或作品的制作。

作业要求可分三个层次:一种是就只布臵基础部分的作业,可以要求一题一解,就题论题;给另一种学生布臵稍微有点难度的作业,可以让有余力的同学多进行思考;还有一种,可以安排一些较难的作业,要求一题多解,沟通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这种分层练习,不论操作程度的熟练与否,人人都有练习能完成,不论知识水平的高低,个个都有发挥的空间,更有利于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学生都能全身心的投入到练习中。

五、分层评价

实施新课程教学最大的不同是要特别注重人的个性差异。因此,对不同的学生就要实行不同的评价方法和标准。要从不同的过程和从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角度给予恰当的评价,既要注重过程也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学生的发展前途。教学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经常进行“自我评鉴”,逐步帮助学生建立某种价值观念,学会自

我“诊断、治疗”,在“自我反馈调节”的过程中,改善自己的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实现自我完善。通过形成性测验的一个阶段的教育过程,可以使学生确认自己完成教学目标的情况,及时调整学习活动。已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产生成功的满足感,更积极的参与下一单元的学习,未达到目标的学生可以了解自己有哪些基础知识或能力未能掌握,明确努力方向,进行矫正。在分层教学理论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应体现层次性,以其在原有的知识水平上的进步或提高大小作为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这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衡量分层教学法是还有效的一个重要手段。总之,通过这种分层合作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更主动了,学生的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那些平时比较缺乏自信的同学,在自己的能力得到肯定的同时,也树立了信心。而且这种以好带差,以片带面,以体现自身能力为主要教学方式,其效果要远远高于教师一味的传授知识。因此,在分层合作教学中,教师要充当好组织和引导的角色,让学生能在探索中不求知,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合作中得到主动发展,使信息科技学科上得更生动、更活泼、更有乐学魅力,使电脑能真正成为我们能得心应手地使用的工具。

篇2: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长汀二中

钟启仁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招收的学生与当地的重点中学学生的状况相比,知识水平相对较差,且极不平衡,尤其是信息技术更是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学校,他们在初中有的甚至连计算机机房都没进去过,他们所在学校,一方面学校的没有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并且硬件条件不够成熟,另一方面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学校对信息技术教学不够重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一般根据中等生的水平进行教学,结果出现好学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为此,我在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法的基础上,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分层教学法”,即根据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方法,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本文就“分层教学法”的依据和实践作一些论述。

一、什么是分层教学

什么是分层教学法?分层教学理论的缘于美国教育家目标教学理论创始人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他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在提供恰当的材料和进行教学的同时给每个学生提供适度的帮助和充分的时间,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或达到规定的学习目标。”分层教学法是在学生知识结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等方面存在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教师为了达到不同层次教学目标,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实施分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层教学,它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它强调了“教师的教要适应学 生的学,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不能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发展来换取另一部分人的发展”。它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行分层推进教学。在班级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熟练运用分层施教,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有目的性的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二、实施“分层教学法”的依据

(一)“分层教学法”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应试教育”实质上是“升学教育”。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提出的要求,老师总是“充耳不闻”,即使举手,也是“熟视无睹”,甚至被 “劝”离学校。这些做法客观上剥夺了后进生应有的权利和个性得以发展的机会,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曾指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的紧迫任务应该是走向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和个性发展教育和谐统一的现代教育,要求教师为每一位同学创造条件,提高全体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分层教学法”将每一位学生都纳入教育对象,并能提出都能接受的要求和目标,从而为每位学生提供了表现自我的舞台。

(二)“分层教学法”符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这里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 是教学的深度、进度要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 接受能力;二是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由于学生的遗传因素、心理素质及环境、教育、实践活动,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不可能处于同一层次,像我校学生更是如此。“分层教学法”强调个性差异,坚持从个体实际出发,正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

(三)“分层教学法”符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求教学按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养成系统周密的思维能力。学生升人高一时成绩的差距,意味着学生的认识、思维能力、知识水平均处于不同层次。如果从班级的平均水平出发,后进生不会因知识间的断层和学习能力弱而无法完成学习任务,会渐渐丧失学习信心,最终放弃学习。“分层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原有知识为起点,逐步提高,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三、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步骤及遏用

在分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分成不同的层次,确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辅以不同的训练和辅导,借助各层本身的力量促进每一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了解差异,分类建组。1.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询问、调查、各种测试等手段,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和学习态度等,将学生分成三个层次:A组的学生是属于对信息技术较感兴趣,计算机操作水平比较熟练的;B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一般的;C组的学生则是属于计算机操作水平很差或根本没有接触过电脑的。根据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的状况分成A类(好)、B类(中)、C类(差)三个层次,过半个学期作一次调整。

2.教学目标分层。针对以上分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A类学生(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B类学生(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C类学生(学困生)能掌握信息技术教材的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技能,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学习任务。

(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1、根据全体同学的分层情况,分层次进行备课。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教学目标,分清哪些属于共同的目标,哪些不属于共同的目标。再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分层次备课,对课堂中每一环节精心设计。把握教学目标的同时,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各层次学生的不同要求,对学有余力的A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C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的基础内容。如:如在EXCEL的函数学习时,对C类学生的要求是理解函数的作用及掌握2-3种常用函数的用法,对A类学生则要求根据常用函数的学习,灵活掌握函数的用法,可根据未学过的的函数的功能介绍,对该函数进行正确的应用。在备课过程中,对于重难点知识讲解时的坡度减缓程度,要以C组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基准,在备课时不仅要考虑C组学生的接受能力,而且还要想到如何拓宽和加深问题难度,以激发A组学生的求知欲。在问题及练习的设计时,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层次相一致。设计较易问题让C组学生能回答、能理解,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愉悦。设计较难题目,让A组同学回答、演示,增加他们的愉悦感。这样的教案设计,既能保证大纲要求的落实,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做到了“提优”和为“后进生”提供辅助性的学习。在备课中要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巧妙地设计教学程序,选择灵活多样,综合适当的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的能力范围内得到最充足的发展。

2、讲课分层进行。

分层授课,采取“大班导学,小组议学,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针。根据备课要求,授课着眼于B类中等生,实施中速推进,课后辅导兼顾A、C优差两头,努力为差生当堂达标创造条件。具体做法是:在课堂教学中,对优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重在指导学生自学;对中等生和后进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重在带领学生学习。后进生必须基本上达到大纲的要求,优生尽其所能拔尖提高。尽量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全体学生非智力心理因素的积极作用。

上课时合为主,分为辅;课后则分为主,合为辅。做到对A层学生少讲多练,让他们独立学习,注重培养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其解题的技能技巧;对B层学生,则实行精讲精练,注重课本上的范例及习题的处理,着重在掌握基础知识和操作基本技能上下功夫;对C层学生则要求低,坡度小,放低起点,浅讲多练,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能操作软件的基本技能。课时进度以B、C两层学生的水平为标准,上课以B、C两层的要求为公共内容。课堂提问注重层次性,具有启发性,及时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作用,让学生“不跳得不到,跳一跳抓得到”,只要努力,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

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注重层次性和梯度。即讲解、演示、操作均应遵循由浅入深的教学原则,尽量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深化重点知识,分解难点知识,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并掌握知识。教学中尽量用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让学生有成功感受,调动各种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讨论中,可采用“头脑风暴法”,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尤其是鼓励并协助沉默的学生发言,这种方法可使每个学生都受到锻炼,从而消除“被冷落的学生”。

3.课堂提问分层。

A层学生以发展性思维、拓宽性知识为提问中心;B层学生以分析性思维、系统性知识为提问中心;C层学生以印证性思维、规范性知识为提问中心。例如在VB程序教学中,要求设计“一个班级中60名学生的信息技术成绩总分和平均分”的程序问题。对 A层学生,你能用两种不同的算法设计这程序吗?对B层学生,你能在已知的源程序基础上修改程序吗?对于C层学生,你能设计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吗?

4、分层训练

信息技术课的一大特点就是要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使学生巩固所学,教师就要进行大量的课堂上机操作练习一般情况下,为达成学习目标,课堂练习每节课都有,有师生共同完成的,有学生独立完成的,在练习的设计上要尽量分出不同层次。从练习的量上可以设置必须完成的练习、思考探讨题,使练习具有弹性,使学生能有选择。让各类学生都能“吃得了”又“吃的饱”。从练习的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练习,分为基础强化练习(模仿性练习)、变式练习和综合应用练习。比如在“创建图表”这一课中,在讲解完柱形图的创建后,对C类学生要求能模仿完成柱形图的创建;B类学生要求能完成饼图的创建;A类学生要求充分发挥所学,制作的图表能更精确详细的反应表格数据,更符合美学。又比如在文件属性的教学中,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只要求理解只读和隐藏的含义。而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则要求探索将隐藏的文件找出来的方法和要修改只读文件的做法,促类旁通,探索逆向操作。总之,通过练习让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5、分层辅导

学生训练时,教师要做好课堂巡视,指导到位,及时反馈,加强对B、C层次学生的辅导,尤其对C类学生,尽可能进行面对面的辅导,积极组织A类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技能。平时的课堂训练,难度稍低的练习可由A层次的学生帮助C层次的同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进步。

6、分层测试和评价。

发挥阶段性测试全面及时反馈学生阶段学习效果的作用和激励作用,进行测试及评价的分层。把握好试卷的密度和难度,大部分试题为基础题(占70%)和较易题,少部分为综合题和难度题。分层评价是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用不同的标准来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处于不同学习状况的学生及时激励。以分层测试成绩为评价依据,对学生多做纵向比较,考察研究各层次学生在本层次进退程度,使达标学生及时被调整到高一层;对达不到原层次目标的学生及时作好心理辅导,分析原因;对学习不到位的C层学生加强心理和学习辅导,鼓励为主。总之,教师要让所有学生在分层测试后继续保持良好的上进心态,让更多学生感受成功喜悦,增强自信。

7、根据隐性分层法,成立学习小组。

首先,通过调查和观察,教师掌握班内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水平等,把相当水平的学生分配在不同的组内,学生间只有组的差别而没有类的差别。组内隐性分层,既使各层次的成员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产生竞争,促其发展,又使全组同学为了组的集体荣誉,实行组内合作互助,在合作学习中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所提高。组内隐性分层次,能使学生组内合作,组间竞争,使每个学生都有显示自己的机会,能在被帮助中不断提升,又能在帮助他人中获得自信。

四、在分层教学的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分层教学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对其工作的难度应当有充分的估计,且认真加以研究,寻找有效的对策。就目前实施的情况看,有以下一些问题:

1.关注我们对学生的分层是否科学、客观、合理,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调整。

2.分层教学的动态管理。在动态管理中,不稳定因素较多,管理的范围拓宽,这就要求信息技术任课教师尽职尽责。

3.分层教学时学生的思想负担。分层对学生的心理冲击表现为“自卑”,在分层教学的试验之前一定要客观地宣传其有利的一面,做好学生的工作。

4.分层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分层教学下教师不能再“拿一个教案用到底”,而要精心地设计课堂教学活动,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和手段,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关心他们的进步,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形成成功的激励机制,确保每一个学生都有所进步。

分层教学是为了教学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不是给学生划分等级的依据,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多样的、不同层次的教学,消除“被冷落的学生”,促进有差异的学生普遍发展,分层施教既能体现真正的教学中的平等,又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虽然分层教学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只要信息技术学科教师认真研究,找出解决出现的问题的对策,就可以发挥两者优势,使分层教学在新一轮的信息技术教改做出最大的贡献。

五、实施“分层教学法”的效果 实践证明,通过分层教学法,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层施导的时间和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益。在分层次教学中,教师通过多角度讲解细化,使学生解决问题更充分,尤其是帮助学困生掌握教材内容,减少或清除“旁观生”。同时,分层次教学也能较好地满足优生的求知欲,扩大其知识面,加深其知识的难度,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满足其“吃饱”的需要,杜绝“干坐生”。在中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使学习参差不齐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自我发展,各得其所,全体学生获得了良好发展,落实了素质教育目标,是让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而达到最优发展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当然,“分层教学法”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摸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分层教学》,教育热线网

2.姚爱姬 《异步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学有所成——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实 验的做法和体会》 浙江教育网 http:// 3.段生军 《分层目标”教学策略》

篇3: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所谓“分层教学”, 就是一种在班级授课条件下根据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施教的策略, 它着眼于调动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较大提高。现谈谈自己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的一些做法。

一、教学对象分层

对于新任教的班级, 不要急于将学生分层, 可以通过几节课进行课堂观察以及进行问卷调查, 初步把学生进行分层, 大致分成优+、优、优-三层。优+是学习兴趣浓厚、电脑操作基础好、自学能力强、接受能力强的学生;优是在课堂学习中能基本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的学生;优-是基础较差, 学习习惯及接受能力都比较差的学生。但是必须注意层次的划分不是一成不变的, 实行升降级制, 鼓励学生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的“递进”, 使他们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 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分层

在具体备课过程中, 根据教学大纲给各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教学目标。这样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水平的基础上获得最大的提高。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师的教学应该引起、激发和启动学生一系列的内部发展过程,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思考, 完成相对其现有知识水平而言更高层次的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水平是经过学生的努力可以达到的”。通俗来讲就是通过“跳一跳”摘得不同高度的“果实” (即完成教学任务) 。我在备课时都会分析教学内容, 制订与不同层次学生相匹配的教学目标。对于优+层次学生通过自学掌握如书本中的“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或者课后有难度的习题;为优层次学生提供一些相应的提高题, 鼓励他们继续深入学习;为优-层次学生提供一些基本题, 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得成功的愉悦。

例如, 在《遨游因特网》的教学中, 我对优和优-学生要求学会在IE浏览器地址栏中输入网址, 浏览网上的有用信息。对于优+学生除了上面的目标, 还要求能设置主页, 搜索资料等。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 能让各层次的学生在操作时都有自己的目标, 都有了努力的方向, 增强了学习的氛围。

三、教学过程的分层

1. 分层教学

明确各层教学目标以后, 针对各层次的学生开展差异性的教学活动, 让每位学生都能有所收获。具体来说, 即对优+层学生进行适当扩展和补充, 让他们自己摸索探究, 并进行讨论;对优层学生来说, 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 及时给予指导;对优-层学生在练习时进行个别辅导, 教师甚至需要“手把手”指导。例如, 在教学《在word中输入文字》时, 我先利用电子教室系统对学生进行电脑演示并且明确本课的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这样做能够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基本目标让优和优-层次的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而提高目标则带给了优+层次的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里得到提高。

2. 分层练习

在分层练习时, 我采用了互助教学的方法, 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 (将处于“优+”层的, 接受与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与“优”或“优-”层的学生分成一组) , 这种交叉的小组合作学习, 使得一些基础薄弱、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同学的帮助下也会提高学习兴趣, 而基础好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了自我价值, 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学生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合作。如进行输入汉字训练, 在练习时, 对学生进行分组, 挑选打得又快又好的学生当小老师, 巡视检查其他同学的练习情况, 对有困难的同学给予帮助, 同时小组与小组之间可开展竞赛。学生间的表达更容易沟通, 因此学生在这种以互助互学的教学模式下, 从到头尾都在愉快地学习, 知识掌握得又快又好。

3. 考核与评价分层

由于实施分层次的教学方式, 所以对各层次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也应有所不同, 以发挥出评价的诊断、促进和激励作用。对于“优-”层的学生, 降低考核难度, 采取肯定性评价, 发现其优点, 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对于“优”层的学生, 采用鼓励性评价, 对他们的进步及时给予肯定, 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对于“优+”层的学生, 评价方式应多样化, 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思维能力的评价, 在肯定优点的同时, 还应对他们高标准、严要求, 督促他们不断超越自我, 防止骄傲自满。通过这样的评价, 不同层次学生都得到了老师客观、公平的评价, 都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篇4: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分层教学、初中信息技术、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4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只是一味地讲授课堂知识,却没有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消化”能力,这使得很多学生在学习初中信息技术的过程中觉得很难理解,无法内化成自己的东西,这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因此,老师务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敢于运用“分层教学”。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获得学习上的满足感,从而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一、学生的分层

由于不同的学生其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学习态度等都存在着差异,老师切不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而是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状况进行分层,即为高中低三层,然后老师可以将这三层的学生进行分组,也就是每一组的学生里面无必要包含高、中、低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相互进步,因为层次比较低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向组内层次高的学生学习,而层次高的学生在帮助层次低的学生的过程中也强化了自己掌握的知识,通过学生之间的分层来保证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不过要注意的是,分层教学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不变的,如果有的学生在学习上有所进步,那么老师就要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层级调动,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不过老师在进行分层时,要考虑位于低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消除其自卑感和误解,使其更好地成长。

二、教学内容的分层

老师在进行实际的教学时,要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样才能够使位于该层次的学生获得适当的发展。具体来说,位于高层次的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对知识进行运用和迁移,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位于中层次的学生则要灵活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学以致用;而位于低层次的学生则只需要掌握好知识,并且通过模仿的方式来完成基本的操作,达到教学目标。举个例子,老师在教《信息的特征》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提问低层次的学生“我们生活中有哪些是属于信息呢?”,使得学生能够对信息有一种正确的认知;而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老师则可以提问“能不能通过生活中所举的例子来总结一些信息的特征呢?”,这让中层次的学生能够学会融会贯通;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老师则要让他们讨论信息在实际的运用中带给我们什么影响。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的学习需求。

三、作业的分层

我们知道作业是为了巩固学生掌握的知识,同时让学生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运用知识。然而过去老师对每位学生都布置相同的作业,这使得高水平的学生“吃不饱”,而低水平的学生却“吃太撑”,不利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老师务必要科学地布置作业,使得作业能够真正地锻炼学生,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举个例子,老师在教《现代信息技术与生活》这部分知识时,老师可以让低层次的学生熟练记忆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与现状以及现代信息技术包括了哪些;对于中层次的学生来说,老师则可以布置他们从生活中寻找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并且找出信息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对于高层次的学生,老师则可以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来发布正确的信息,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将作业进行分层的方式,保证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锻炼和成长,从而真正地提高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水平。

四、教学评价的分层

位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其心理承受能力也是不同的,因此老师务必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具体来讲,对于低层次的学生来说,老师要给予更多的鼓励和支持,因为他们的学习水平比他人低,这使得他们在无形中产生了自卑感,很容易就放弃了自己,如果老师能够积极地鼓励他们,这会使低层次的学生充满学习的动力;对于中层次的学生,老师可以使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在表扬他们的同时也要指出他们的不足,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成长;对于高层次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学习水平比较高,容易骄傲自满,有时候会迷失自我,这时老师就要对他们实行严格的评价标准,让他们能够正视自己,认清自己,做到不骄不躁。这样一来,学生们都能够得到适当的鼓励和引导,从而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总的来说,分层教学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很广,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运用都是有成效的,有些老师只是对学生进行简单地分层,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浮于表面的做法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老师务必要改变自己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和态度等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层;同时在进行教学时,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布置教学任务时,要对作业进行分层;在评价学生的表现时,要对教学评价进行分层。只要这样才能使分层教学方式发挥最大的效用,使不同学生层次的学生都能够获得相应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地提高了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思想。

参考文献

[1]李瑋.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分层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王梅.初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设计与实践[J].新课程(中学),2013,11:30-31.

篇5:分层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运用

江宁区陶吴小学

汪洪

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个体素质等各种原因的影响,小学生信息技术基础差异明显,这种差异反映到学习上就是学习能力不同。学生学习犹如吃饭,有人吃一碗,吃不了;有人吃一碗,吃不饱。人的能力有大小,长期平均分配、吃大锅饭,使接受能力好的学生饥肠辘辘、日渐消瘦。学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走,不能走的推一把。对不同的学生,要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学生都需要成长,但并不是非要同步的成长;学生都需要提高,但并不是非要同样的提高。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层次的教育。

分层教学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体差异,为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而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在班级制授课条件下的课堂教学策略。这种教学思想源远流长,春秋时代,孔夫子就把不学而知的学生叫天才,为上等;学而后知的学生为次等。并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有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教师是学习的引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出发点,面向全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激发各层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他们的学习潜能,事半功倍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更利于学生全面成长。在目前的班级授课制课堂教学条件下,为了更好地适应个体差异,有必要实事求是、因材施教、实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首先,信息技术课程应该以学生的学来决定教师的教。师生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让学生明确自己所属的层次。

多年来,我非常关注三年级刚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几周。在约一个月的时间,学生对新课程的新鲜感及表现欲是最强烈的,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信息技术兴趣的最佳时机。认真上好每一次课,认真上好每一次机„„尽量多地和学生交流,调查了解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软件的掌握程度、家中有没有计算机、上网主要进行什么操作、希望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学到什么等,并以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接收能力及发展空间为依据,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前提下,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基础组、提高组和拓展组等三组。

基础组的学生,或很少接触计算机,或对电脑没有兴趣,或接受能力不强、或学习习惯比较差、或只对游戏聊天感兴趣。有的学生上课纪律特别好、信息技术基础知识背诵得也不错,但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却很差,在上机时束手无策,到下课也常常无法完成任务。

提高组的学生,对教材上的内容有所了解或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没有困难但缺乏主动性,常常完成任务后,就偷偷摸摸的玩起了游戏,或上网,或聊天。

拓展组的学生,计算机知识比较丰富,不满足教材上的基本内容,求知欲高,思维活跃,接受能力强,属于电脑迷。

这种分层绝对不是给学生贴上标签,将他们分为三六九等,而是教师需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事实求是、有的放矢,进行科学而高效地教育,使各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同时要让学生、家长明白,层次不是永恒不变的。教师会根据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变化,不定期对各组学生进行调整,激励学生向更高层次努力。层次分三层足够,分得太多也无意义,因为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量普遍偏重、时间和精力有限,不可能在每一节课设计出兼顾太多层面的教学方案。

其次,信息技术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设置各个层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所要达到不同的学习目标,使所有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遵循“用”能生巧的原则。在“用”的环境下,按“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举一反三”的学习模式,面向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培养信息素养。能迅速让各层次学生熟练掌握所需知识和技能,帮助他们形成触类旁通的独立学习能力,有利于逐步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分层,是实施“分层教学”的关键之一,将传统教学中整齐划一的目标,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改为可由学生选择的弹性目标。这些目标大致可分为,基础性目标、提高性目标和拓展性目标。学生有权利选择从什么目标开始、最终达到什么目标,学生可以自己做出计划,教师仅进行必要的指导。让学生人人有事做、人人有兴趣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好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原动力。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注意激发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提倡自主学习,凡是学生能看懂的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少讲或不讲,将大部份时间还给学生。遵循“既要让全体学生达到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目标,又允许学有余力的学生超过课程要求去学习”的原则,教学目标的不宜设置过低或过高,应该是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并且能学到新的知识。让各层次的学生必须向上跳一跳,才能摘到鲜美的果子。

基础组的学生,学习重点在促使他们打好基础,能按照要求模仿完成相关的操作,培养他们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树立信心。比如,在《文件的管理》一课中,对他们的要求是,能熟练进行文件夹的建立,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重命名等操作。

提高组的学生,在掌握基础后,对软件的功能能够进行进一步的自学和探究,并在具体的应用中加以体现、举一反三,开发他们的学习能力。比如,在《文件的管理》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将网上邻居中一个装了很多东西的文件夹,复制后粘贴到自己计算机磁盘中,并以分类最合理、使用最方便为评价标准对这个文件夹进行整理。学生通过应用练习,达到提高、巩固的目的。

拓展组的学生,要巧妙设计、综合地使用相关知识、技能,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实际问题,学有所获,发挥他们的潜能。比如,在《文件的管理》一课中,我创设情景,设计拓展活动,要学生自主探究,在鼠标突然失灵的情况下,只使用键盘,如何现实文件和文件夹一些基本操作,以此锻炼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

第三,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策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让学生当小老师,课堂秩序变好了,课堂辅导轻松了。

学生个体差异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决定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教师要对全体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让他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解决学习困难。在此基础上,对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辅导,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特长。课堂辅导的宗旨是,对基础组和提高组的学生以扶为主,扶中有放,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对拓展组的学生以放为主,放中有扶,侧重于指导学生自学。教师的任务从原来的讲解、讲授,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习,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给予分层次的辅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听教师讲,转变为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只能解决大部分学生的问题,难以照顾到不同类型的学生,难以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辅导,因此,辅以分组学习的方式可以弥补其不足。

分组学习是分层教学中可操作性比较强的一种教学策略。以小组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和帮助,培养整体意识、集体观念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共同进步全面提高。在教学中,除了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基础、提高和拓展等三个组便于分层教学外,我还将全班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和学习大组,开展合作学习。学习小组由使用同一台计算机的两位同学组成,有意识地将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组合在一起,以强带弱,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并根据机房的布置,将坐在同一列的学生分为一个大组,尽可能地实现组内优势互补,组与组之间能开展公平竞争。由于每个学生有不同的知识经验,在组内合作学习时,同学之间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充分发挥小老师的作用。小老师可以采用轮流制,谁这部分知识掌握的好,谁就是小老师,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能提高。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我在课堂内不断巡视,立足于学生的思维,揣摩他们学习的心理,观察学生可能发生的困惑和错误,做到未雨绸缪,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要求学生处理好个人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关系,使学生真正学会合作学习。

第四,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主要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教师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学、促进学生的学习。评价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再以一张试卷或是统一的操作来评价学生的学习的话,那就有违分层教学的本意了,也不能有效地反应出学生实际掌握的知识技能。不同的教学目标应该用不同评价标准。以学生在原有知识水平上进步和提高的多少,作为评价他是否完成教学目标的一个基准。对基础组的学生,要拉着走、多鼓励,采用及时性评价,寻找闪光点,肯定其点滴进步。对提高组的学生,要他们小步走、多练习,采用激励性评价,指明努力的方向。对拓展组的学生,要他们主动走、多变化,采用竞争性评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学生互评。主要意义在于学习成果的共享,从学生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教师要引导学生尽量客观地多从正面进行相互评价。注意不要只对学习成果进行优劣评价、更要指出问题所在,以及改进建议等。

学生自评。重视学生的反思,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让他们总结,每节课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表现得最棒或最差的环节、以及在团队中的贡献,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学习活动纳入有效的教学管理和监督。

篇6: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分层教学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层,使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 者:刘苏梅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时杨中学,江苏,盐城,224035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信息技术 分层教学

篇7: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变迁,传统的课本教学已然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时代的教学方式。新课标改革的重点在于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的自身知识结构来实施教学方案,使得每一个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都能学到东西,都能有所收获。因此,如何有效的将微课运用到信息技术教学中,让微课与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有效的相结合,探讨微课的利用在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的研究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微课 分层教学 有效性 应用

随着“微”热潮的掀起,在教育领域,“微”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微课正以精简,高效的特性,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课堂。分层教学是我们传统的有效教学方法之一,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程度显著,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化、多元化教学,更需要分层教学的有效使用,如何巧妙利用微课,使我们高中信息技术分层教学更上一个台阶,是我这几年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面的一个有意义的探索与尝试。

一、微课概述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1]“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的一些辅助性教学资源。微课一般具有主题突出目标明确、资源多样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

微课视频的时间一般为5—8分钟,因此更符合视觉驻留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微课的容量小,一般不超过20Mb,格式一般均支持网络的在线播放(如Flv),教师与学生可以流畅地在线观看或者下载保存到各种多媒体终端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等)上实现移动远程个性化学习,因此使用非常方便。[2]

二、如何有效利用微课,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教学实施

(一)、分层教学的概念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又称分组教学、能力分组,它是将学生按照智力测验分数和学业成绩分成不同水平的班组,教师根据不同班组的实际水平进行教学。[3]

(二)、在信息技术课上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接触信息技术时间已久,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有的学生几乎很少使用过电脑,而有的学生打字、office办公软件已经非常熟练;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网络,而有的学生却常交流在网络上。

在教学过程中也深刻地体会到了由此造成的问题:学习同一个知识,有的学生感到太难,有的学生感到太浅;有的学生理解快,有的学生理解慢。目前的普通情况就是高中的课堂教学基本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方式有其优越性的一面,一个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同时传授知识,是非常高效的一种教学方式。但也有明显的不足,它只能根据所教班级在学科学习上的平均水平来决定教学的深度和进度。在这种照顾“大多数”学生水平的课堂教学中,不可避免地

会忽视学生的个性和能力的差异,阻碍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这样不仅拖垮了一些学科逆势的学生,而且也阻碍了学科强势学生智能的充分发展,而利用微课进行信息技术分层教学则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些问题。

(三)、微课在信息技术分层教学中的优势

1、微课的短小精焊可以更好地定位教学内容,极具针对性。由于微课的特点是选题小,只针对某个知识点讲解,这样教师定位教学内容就可更关注重点知识或难点知识。现在社会教育资源更广泛,不再局限于教材,互联网上的资源更丰富,微课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就更能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

2、微课更利学生的自主选择自主学习,差异性明显 利用微课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微课进行学习,并且这个过程主要是由学生的,更适合学生自身的条件,同时也减少了时间的浪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个体专长发展。

3、微课更能体现课堂教学的互动和开放要求

目前的课堂还停留在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教学模式,利用微课可以更好地解放教师,让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互动时间,并且可以做到开放课堂的要求,让学生按需学习。

4、微课能更好地让学生积极投入课堂教学 学生大多都不喜欢让教师强迫着学习,特别是那些教师不讲就懂的或讲了也不懂的学生,每天都被教师强迫着听讲解,他们就很容易走神。而利用微课强悍的特点,解决学生的困惑,学生通过微课进行学习,结合教材,基本就能掌握课堂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这样的课堂学生就会积极投入。

(三)微课在分层教学中的实施

在当今数字科技的信息时代,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各种社交工具如日中天[4],微课的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微课教学正在逐渐代替传统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教师在电子设备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一定的实际效果。如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能很好的在微课堂上对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自己合适的方式去学习,这样,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习效果,还能完善学生的学习漏洞,是对传统意义课堂的一种补充和填补。

另外,“微课”的教学方式更倾向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能够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行为,给到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全面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信心[5]。因此,使用微课能够更好地进行分层次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习成绩。

1、微课在备课中可以对学生分层,对教学目标分层

首先,按不同层次学生实际情况认真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确定具体可行的学习目标。其次,学习目标的设置要有弹性,即在每章的目标设置中,划定一个最低发展线,要求每个层次的学生都必须达到这一要求。例如,在Word插入文本框的讲解中,在文本框的插入、文字的输入等这是每个学生都必须要掌握的知识点。这是最低层次的教学目标。最后,在此基础上,层次高点的学生还可以继续完成高层次的教学目标,比如在文本框的修饰方面,结构流程图的绘制方面,还可以再做进一步的发展。

2、微课在教学活动中分层教学使传统的一对多教育变成一对一的教育。在新授课中我一直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情景导入——出示目标——任务驱动——学生演示——评价反馈”的模式来进行授课。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制作几个小的微课程,让学生自己对照学习操作。即可以使用暂停边看边操作,还可以一边不停的观察,直到掌握了为止。几节课下来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EXCEL教学中——函数求和的这节内容时,在细节方面,比如求和第一步要先“定位”——确定和放置的位置,第二步选择函数,第三部拖动选择数据,学生往往在操作练习的时候容易忽略第一步和第三部,这样就会因为某个小小的步骤而不能成功地完成任务,类似的场景屡见不鲜。因此,老师可以根据任务的需求,边讲解边操作,制作成微课。使用微课这样一种动态的视频教学,加上鼠标点击提示,配上红圈或者辅助文字,再加上老师的语音讲解,学生不仅可以非常直观地学习,还能随时暂停、快进、以适应自己学习的进度。利用微课的方式轻松地再现了教师的操作细节,突破了重难点,学生就能快速地掌握操作技能,并且有效的突破传统的一对多课堂模式,成功的从一对多教育转变成一对一的教育模式。

3、微课在课后作业与辅导中使用,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分层次达到每人一个层次,真正起到因材施教。

信息技术课上可以根据学生分层设定基础题、提高题、发展题。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鉴于信息技术课程需要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统一要求从基础题做起,当然基础题是所有学生必须要做的。部分学生根据自身能力,继续提高题的推进,少数学生进行发展题的提升。有些学生需要借助于微课或者教师的指导才能达到更高一个层次。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情况判定出每位学生的最近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进步发展如何,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信息技术教学利用微课进行课堂作业的分层是实现分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教学,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借助微课进行分层作业时,既可以在自己的层次上得到最理想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实现组内合作,组间资助的方式学习,让学生在竞争与团结中学习。

三、信息技术课堂上使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微课分层教学能够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师一般都采用“讲、演、练”一刀切的课堂模式,就是教师先说明课堂任务,分解知识点,演示操作步骤,然后指导学生进行操作练习。而实施微课分层教学后,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微课进行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学习,教师可以从重复的“讲、演”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可以用到引导、启发、评价学生学习的作用中,实现最高效的混合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二)微课分层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微课分层教学,提倡学生自主探究,鼓励学生按自己的想法尝试操作,在操作过程中遇到问题时再借助微课,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技巧,微课分层教学的实施,避免了部分优秀学生在课堂完成作业后无所事事,也避免了一些退后退的学生跟不上的窘境,学生都学有所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三)微课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传统的课堂教学面对的是全体学生,教师的备课,授课都是基于整个班级的大部分人的知识水平,对于学生的发展可能有点片面,但是我们探讨微课分层教学后,层次不同的学生可以从微课那得到个性化的辅导,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和进步,而且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

究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能在微课分层教学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四、结束

高中信息技术课堂利用微课进行分层教学,是我们传统分层教学的一个突破与提升,是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前提下,实现个性化教学的一个有力手段。通过微课分层教学,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根据自身的知识水平有选择性的学习,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进步,是提高我们课堂效率的有力保障。因此,我们一线教师要沿着微课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探讨下去,我们相信,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一定会更美好!

参考文献

【1】胡铁生 “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张丽 引进“微课”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教学考试周刊 2014.8 【3】百度百科

篇8: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离不开上机操作的课程。实际操作是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潮州市潮安区大部分学校地处山区,受到经济的制约,家庭环境不同以及所处的教育环境不同,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距较大,甚至出现零起点学生和高水平学生并存的情况。笔者曾对全区的高一新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情况如表1所示:

分析调查数据,有两个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共同点:学生都希望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大部分学生由于种种原因缺乏有目标的切实引导,对电脑的操作应用大多以娱乐为主,甚至认为“电脑就是高级游戏机”。可见引导学生全面提升信息素养最重要的场所是在学校,而信息技术教学一线的教师也就成为承担这个艰巨任务的主力军[1]。二是差异:由于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异较大,尚有部分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薄弱,甚至出现零起点现象。加上学习能力也因人而异,所以他们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有的要求“多讲多示范”,有的则要求“少讲多练习”。

如何关注全体同学,设计出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求、有利于所有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课程结构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这是教师面临的难题。结合本人的实践,提出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方法。

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彰显课堂魅力

( 一 ) 分层设计任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往的实践中,笔者观察到学生对文字处理软件Word和Powerpoint的学习兴趣不大,通过测试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掌握这两种软件的应用。有部分同学没兴趣的原因是对这两个软件的认识不全面造成的,比如一位同学对作品自评中写到:“对于Word,我只知道用于打字写文章,但用它来做电子报刊我还未曾想过,没想到它的功能这么丰富”。同时,也有部分同学因接触电脑的时间较长,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学习Word、Powerpoint软件让他们觉得“吃不饱”,他们感兴趣的是“图像处理、动漫制作、网站设计”。基于此,笔者产生了教学任务分层设计的想法:即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软件,并按软件分类组成活动小组。教师则根据软件的难易将学生分成基础、提高和扩展三个层次,不同层次设计不同的学生任务(如表2)。

(二)教师分层指导,引导学生向“最近发展区”前进

教师是课堂的导演,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和特点,笔者采用不同的策略,如对基础层的学生采用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对提高层采用引导——发现的教学模式,对拓展层采用自学——辅导的教学模式,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都能学有所得[2]。下面以案例《图片的编辑》来说明分层教学的实施(如表3)。

通过分层练习和分层施教,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不相同的“最近发展区”前进。当面对一个从来没学过的新应用软件时,学生往往习惯于通过教师的讲授来学习,因此当采用自我阅读、相互交流和网络的学习方式来自主学习时,很多学生会表现出难以下手的感觉。因此教师在指导时应引导学生从实例制作开始,作品制作成功后,再分析和总结其中蕴含的技术,并在以后操作中加以运用。实践表明,虽然学生设计出来的作品很简单,但他们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并进而对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所感悟。而基础层和提高层的学生,则对书本的阅读和网络上的帮助有了更深的认识,部分学生开始有意识地通过这些方法来解决上机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自主学习能力也不断增强。

(三)分组合作,分层评价,促进学生学有所得

为避免学生因为分层产生过大的压力,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案。此举一方面是使评价成为激发不同层次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催化剂;另一方面是希望学生能正确地面对差距,自己与自己相比较,与自己同层次的学生相比较,加强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如表4)。

说明:A、对所有层次的同学来说,作品的总结被列为一个重要的评分依据。要求每节课下课后,同学们要尽量把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进行梳理,对课堂上没有解决的问题,要求课后请教同学、老师直到能操作成功。B、小组合作作品,每个人至少要单独设计一页作品,小组的作品分数即是每个人的作品分数,此举的目的是希望加强小组内的交流与合作。C、互评时,要求每组同学共同评价一个作品,指出该作品的亮点和缺点,最终给出互评分数。D、要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停留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学生模块成绩评价方案中特别列出课外实践的分数,鼓励学生在课外继续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进行拓展和延伸,熟练运用学到知识进行作品创作。

三、总结和反思

通过分层教学的实践,改变了单一的授课制形式,建立了达到个体优势发展的目标,使个体差异大的各层次的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A、不同的任务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力,兴趣来进一步进行学习,主动地解决问题,从而成为学习真正意义的主人。B、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完成任务,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同伴的做法,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更加多样化,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分层教学与教学环境息息相关,由于信息技术在山区学校的重视程度不高,不少学校随意减少信息技术课的课时,影响学生的学习进度。特别是基础层的同学操作不熟练,所需消化知识的时间较长,但由于课时限制,基础知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因此,教师在布置任务时,应控制任务量、降低难度,确保基础知识的掌握。其次,在进行分层教学时,应更注重实用性,使学生能学以致用,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比如在讲授信息的获取时,关注在其它学科的学习过程中碰到难题时如何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认识到通过信息技术的学习,能掌握更多的学习方法和手段,提高其它学科的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山区中学开展的条件差、难度大。地处山区的教师要根据学校情况及学生特点,转变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学有所长,促进信息技术教育向前发展[3]。

摘要:对山区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来说,学生的水平差距较大,尤其是零起点学生的存在使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一定的难度。面对差异,本文提出从“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个共同点出发,尊重学生个性、水平的差异,求同存异,从任务设计、教学策略、评价系统设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篇9: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分层教学的运用

一、分层教学的内涵

分层教学是根据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由于学生存在水平差异而不得不采取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接受教育的地方不同,家庭环境不同,自身的学习能力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线。由于初中接受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存在差异,到了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自然存在很大的区别,这种情况下,如果强制采取中等的教学方法教学,就会导致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学不透。这样一来,学生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反而更加艰难。因此,分层教学法是解决这种两难问题的最好办法,将学生按照基础水平的不同进行分组教学,不至于让基础好的学不够,也能让基础差的接受他们能力范围内的教学。

分层教学,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方法,它切实践行了学生有个性差异的观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正视学生的差异性,这种教学方法将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顾及并照顾到,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达到他们最好的水平。

二、分层教学法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一)学生分层。

教师通过采取各种不同的方法可以将学生进行分层,具体方法比如说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者直接询问学生个人,甚至可以通过考试来分层,根据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分层,可以分为A、B、C三层。然后根据这三层学生制定出不同的教学计划,但需要记住这个分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学期都需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

(二)教学目标分层。

既然已经将学生进行分层,那么教学目标自然也需要分层,我们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毕竟学生本身基础的不同导致了他们的教学目标不同。因此,教师可以针对已经形成的学生分层将教学目标分层,如A层的学生一开始就要求能够达到基本水平,完成基本任务就好;而C层就要求掌握更多的技能和知识,还要自我独立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B层的学生教学目标居中就好。

(三)备课讲课分层。

教师制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以后,就需要采取措施来践行分层教学的理念。教师要想成功教学,首先需要备好课,通过认真研究教学大纲,阅读教材,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备课。教师需要将对于A、B、C层的学生不同的教学方案制定出来,如针对A层次的学生教师要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要怎么做才能够既符合A层学生的学习能力,又能让A层学生学习到新的信息技术的课程。其次,讲课时教师需根据自己的备课内容分层授课,在课堂上可以对于C层的学生尽可能指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自己掌握更多的课外知识,对于A组学生则需要多加关注,必要时可以进行单独辅导,以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实践证明,分层教学法对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是十分有效的,但分层教学并不是分班,只是教师对学生基础的必要衡量,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办法,而不是重点培养优等生,忽视基础差的学生。分层教学讲求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高中信息技术的课堂上,运用分层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同一个班级、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发展。这需要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通过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努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让教学方案得到更好的实施。

上一篇:孙光明到场看望老领导、老同志.doc下一篇:只写14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