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2

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针对当前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造成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分析

摘 要 2018年10月17日,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接受采访时指出:适当增加学生不能按时毕业是应该的,本科生有一定的淘汰率也是必然。2019年,部分大学更是清退了某些大学生。毕业论文作为本科学生毕业之前的考核,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毕业问题。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状况,得出以下结论: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的;很少有学生有论文预答辩环节;更多的学生认为论文最难的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答辩环节,教师认为论文质量和学生的答辩思路都很重要。

关键词 体育教育专业 毕业论文 状况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作者通过登录中国知网,以“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二)问卷调查法

随机选择2019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40人,进行问卷发放,回收问卷39份,其中无效问卷2分,有效问卷37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2.5%。发放教师问卷6份,回收6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二、研究对象

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

三、结果与分析

(一)对学生论文情况分析

1.選题

从表1可以看出,在确定论文题目时,学生自己确定选题的最少,仅为4人,占整体的10.8%;由教师确定选题的人数为13人,占总体的35.1%;由学生和教师共同确定选题的人数最多,为20人,占到总人数的54.1%。

2.开题报告题目与最终题目是否一致

在开题报告的题目与最终题目是否一致的调查问卷中(表2),有35人的最终题目与开题报告时的题目一致,占到总人数的94.6%,只有2个人的开题报告题目与最终题目不一致,占到总人数的5.4%。

3.论文搜集资料用时

在对论文搜集资料的调查问卷中(表3),搜集资料用时人数最多的集中在8-14天,为14人,占总人数的37.8%;搜集资料用时人数第二多的集中在4-7天,为11人,占总人数的29.7%;搜集资料用时在15-20天的为6人,搜集资料用时在1-3天的为4人,分别占总人数的16.2%和10.8%;搜集资料用时人数最少的为2人,他们搜集资料用时21天以上。

4.论文撰写初稿于终稿之间修改了多少次

在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的调查问卷中(表4),修改次数在1-2次的为5人,占总人数的13.5%。论文初稿于终稿修改次数在3-4次的人数为26人,集中在此区间的人数最多,占到总人数的70.3%;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在5-6次之间的,只有4人,占到总人数的10.8%;论文初稿与终稿修改次数7次以上的人数最少,为2人,占到总人数的5.4%。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的论文修改了3-4次,成为了终稿。

5.答辩之前有无预答辩环节

在论文进行正式答辩之前,学生自己进行有没有进行预答辩的调查问卷中(表5),有进行预答辩的学生只有9人,占到24.3%;而没有进行预答辩的学生比较多,有28人,占到总体的75.7%;可见,在答辩之前,很多学生没有进行预答辩环节。

6.你认为撰写论文中哪个阶段最难

在你认为撰写论文哪个环节最难的调查问卷中(表6),认为选题阶段最难的为7人,占到总人数的18.9%;认为撰写开题报告阶段和修改论文阶段最难的人数最少,都是3人,占到总人数的8.1%;人数最多的集中在认为搜集资料阶段最难,为14人,占到总人数的14%;而认为撰写论文阶段最难的人数为10人,占到总人数的27%;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认为在撰写论文过程中搜集资料阶段和撰写论文阶段两个阶段最难。

(二)教师辅助学生数量情况

在教师带学生的数量的调查问卷中(表7),带1个学生论文的有1人,占总人数6人的16.6%;带2-3个学生的老师为2人,占总人数6人的33.4%;带4-6人论文的老师有3人,占总人数的50%;在作者与调查教师的沟通中了解到,造成老师带学生数量不一致的原因是,职称的不同,助教教师只能带1个学生;评上讲师的老师可以带2-3个学生;副教授可以带4-6个学生。

四、结论

(一)大部分学生的选题是由学生和老师共同确定的。

(二)很少有学生有论文预答辩环节。

(三)更多的学生认为论文最难的阶段为搜集资料阶段。

(四)答辩环节,教师认为论文质量和学生的答辩思路都很重要。

参考文献:

[1]徐佳.西安体育学院舞蹈表演专业毕业设计模式研究[D].西安:西安体育学院,2019.

[2]刘仲华.体育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流程的系统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2018(4):70-71.

[3]庞文绮.体育教育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现状的研究[J].体育师友,2017,40(2):68-70.

作者单位:贵阳学院

作者:李文文

第二篇: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

【摘 要】针对当前中国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造成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提出解决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促进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体育专业 就业 困难 对策

面对日益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如何正确看待大学生就业问题,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如何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率,是需要认真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为主线,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当前体育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一 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现状

近几年中国经济呈现迅速增长的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健身意识也不断增强,人们追求身心健康的意识渐浓,体育健身在大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人士中备受青睐,体育大众化、生活化已是大趋势。这就需要既具有体育专业知识又懂得管理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体育院校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体育院系学生就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就业的口径小,毕业生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就业范围具有行业性,多数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范围主要是教育系统、体育系统。在瞬息万变的就业市场中很难“一拍即合”,毕业生竞争力不强。

1.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不高,就业口径窄

中国目前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南京体育学院等14所专业体育院校。笔者从近年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工作研讨会上了解到,体育院系毕业生二次就业率情况尚好,但一次就业率情况不理想,而且毕业生的就业口径不宽,就业结构不合理。在单位性质方面,到教育系统、体育系统等较为稳定的事业单位的就业人数比例较大,而到企业、部队等领域的人数明显偏少,部分行业很少甚至不接收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地区流向方面,毕业生分布地区窄,以武汉体育学院为例,湖北省仍是毕业生流向的主要地区。

2.毕业生的期望值高,视野较窄

学生择业观是影响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农村中学基础差、起点低,在择业时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宁可放弃自身的专业特长和优势,也要争取留在大城市、待遇高的工作单位,并以此作为择业的标准,从而导致一些毕业生有业不就,表现为有些学生眼高手低,不考虑个人的发展空间等。

3.专业供需矛盾突出,就业率不平衡

近几年用人单位对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需求基本保持稳定,但其结构性矛盾突出,专业之间需求比例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从学历看,研究生的需求量远远高于本科生;从专业学科结构上看,体育院系优势学科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好,就业率较高,而通用类专业毕业生尤其是新开设专业的毕业生,有效需求不足。与其他名校同类专业毕业生相比,就业竞争力和优势明显不足,供需比和就业率都处于較低水平。

二 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特点

1.相对集中于城市和发达地区

据调查,近几年的体育院系毕业生,有80%的人热爱体育事业,毕业后从事体育工作。但由于体育工作的特点,特别是教学、训练和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场馆和器材设施,这些条件在大城市、大城市的学校或大单位比较好,在基层和一些边远地区则无法满足。加之现在多数大学生都娇生惯养,不愿意到偏远的地区和农村地区工作。

2.倾向于非体育行业

近几年的毕业生,绝大多数热爱体育,愿意从事体育工作。但从社会需求信息反映出需要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单位越来越少。加之有的同学对社会接触较少,对社会的认识比较肤浅,常常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身价,这就造成了他们的择业期望值较高。目前社会对学体育的人(高水平运动员除外)仍怀有一定的偏见,他们往往不被社会重视。而金融、外贸、税务等大单位、大公司工资收入高、福利待遇好。一边是找不到专业对口的单位,一边是条件优越、物质待遇优厚的非体育行业,这是促成近几年体育院系毕业生改行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原因

1.客观原因

第一,社会因素。首先,就业政策不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不健全。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队伍还存在许多不足,满足不了就业工作开展的需要。虽然高校设有学生就业指导部门,工作内容包括制定学生就业政策,对学生进行就业技巧培训、择业咨询,收集用人单位信息、组织供需见面会、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等,实际上多数人依然是坐在办公室等着用人单位前来登记需求信息。一些高校也会组织招聘活动,把学生推向市场。但如何调动社会人力资源中间机构参与,如何提高就业率,还需要高校转变思想,以适应高校教育的长远发展。其次,社会上对体育专业存在偏见。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认为学体育是成绩不好、品德不良的学生。这样无形中给体育专业的学生加上了一个“不行”的枷锁,使体育专业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处处碰壁,对广大体育专业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再次,用人单位领导对体育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中国,企业的领导或主管在认识上存在一些偏差,职工体育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认为体育锻炼不需要专门的体育知识指导,既不对职工体育投入经费,也不将体育纳入企业管理范畴,这就影响了职工健身活动的开展,基本关闭了招收体育人才的大门。

第二,学校因素。首先,高校扩大招生规模后毕业学生人数剧增。从1999年起中国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在校学生数量逐年增加,大学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由此带来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尤其是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2010年全国最困难就业专业统计结果显示,体育专业排在第三位,对口单位太少是最大困难。其次,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中,在课程结构的层次配置上,呈现出基础狭窄的状况,表现为一般基础薄弱,专业基础窄。课程结构要素配置的特征是重实践轻理论,重术科轻学科,重自然科学轻社会科学,重传统的竞技运动项目轻非竞技类的体育项目,重知识传授轻能力的培养,重直接经验轻间接经验,重课程深度轻广度,重必修课轻选修课。中国体育院系的课程体系导致人才培养的统一性突出,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学生拓宽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利于学生增强其社会适应性,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毕业生择业的困难处境。最后,家庭因素。家庭经济状况与毕业生找工作有直接联系。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倍加呵护,家长怕孩子吃苦,想让孩子找一个既轻松、待遇又好的工作,反对孩子到偏远地区支教、当老师,反对孩子待在农村……再加上巨大的就业压力,使许多大学毕业生左右为难,深感纠结。

2.主观原因

第一,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观念。体育院系毕业生在择业时,价值标准趋向商业化,择业理想趋向务实化,许多毕业生择业时只盯着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很少考虑急需人才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择业时只想到高等院校谋求职位,就业期望值很高,但高等院校要求必须具备研究生学历方可考虑招收。体育院系的一些毕业生就业意识淡薄,只是在毕业时才感觉到择业的压力,没能在大学的四年间主动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就业时感到力不从心。

第二,毕业生自身素质不高。就业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社会要求有明显差距,是造成大学生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从近年来人才招聘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与社会要求结合起来,设计应用能力不足;其次,缺乏拼搏意识,不能抓住朝阳行业的就业机会;再次,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最后,求职能力不强。

第三,体育专业的毕业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由于体育院系在体育课程设置方面没开设相应的课程,没有为体育专业的毕业生提供自主创业的知识储备,再加上体育专业学生本身的文化课成绩普遍比较低,在文化课方面表现出不重视、丧失信心,对自主创业更加不重视。学校和老师的不重视,学生自身不努力探究,使体育专业毕业生缺乏自主创业的理论知识。

四 体育院系毕业生的就业途径

1.父母帮忙介绍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其就业上,父母主动为他们获取一个轻松快乐的就业岗位。特别是有一定家庭背景的学生,父母宁愿让他们继承自己的产业。

2.学校介绍

学校的就业推荐是大学生求职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通过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推荐,获得就业渠道并取得就业成功。统计显示,每年通过这种方式就业的大学生大约占总就业率的40%。

3.自主创业

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有少数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这样比较灵活,与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一致,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和特长,缓解就业压力。但由于刚毕业缺乏社会经验和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加上缺乏资金,起步较难。

五 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的对策

1.自身方面

第一,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做好就业准备。毕业生应正视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改变自己的择业观念,不能好高骛远,盲目追随。理性又客观地评价自身条件,科学地进行就业定位,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合理地降低就业期望值。调整心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当前就业形势。

第二,提高自身素质和专业技能。体育专业的学生要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身能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下,明确今后的就业方向,在专业与岗位间寻找更多的结合点,做到既能就业,又能实现专业理想。

2.学校方面

第一,适当减少招生数量,缓解就业压力。学校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严格录取机制,采取优胜劣汰的原则来控制招生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同时,优化招生结构,使学校的教学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高办学质量。

第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就业指导工作。在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以往的国家安排工作转变为由毕业生“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这一巨大转变使许多高校学生颇为困惑,他们缺少风险意识,缺乏竞争观念,更忽视社会实践能力的锻炼,加之在校缺少应有的就业心理素质教育,没有掌握良好的自我推荐技巧,不能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优势,以致失去良好的就业机会。鉴于这种情况,在高校开设毕业生就业指导课,建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这有利于学生从入校起就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指导他们做好思想、心理、知识、技能及仪表等方面的准备,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为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能顺利找到最佳立足点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树立品牌意识。学校要积极创立品牌,增强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以就业为导向,做好就业服务。调整专业发展思路,有针对性地加快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的调整,以优质课程和精品课程为核心,整合教学资源,增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和与就业密切相关的课程,实现体育专业跨学科、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努力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发挥各自的优势,强化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不但掌握过硬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精通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向“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重创新、广适应”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择业和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第四,增加毕业生实习时间。为了让毕业生能有较长时间接触社会,锻炼自己,提高能力,延长毕业生的實习时间,由2~3个月延长至5~6个月,让他们有较长时间在社会上收集需求信息,联系接收单位,通过实习,接受用人单位的考察、挑选。这样,实习结束时,接收单位也落实了。改变以前收集信息面狭窄的缺陷及学生因请假去找工作单位和到单位面试而影响学习的弊端。

第五,努力探索由就业教育走向创业教育的新路子。创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设计中贯穿于职业定位过程的主线,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在了解社会、了解自己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能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中处理好个人志愿与社会需要、个人特征与职业特征的匹配问题。通过创业教育,促使大学生自觉地完善、提高自身素质,挖掘潜能,主动适应社会及职业发展的变化,努力使自己得到全面发展,凭借自己的实力在人生设计中达到预定目标。

3.社会方面

第一,政府应完善大学生就业政策,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保障。全面开放就业渠道,降低自主创业的门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政府应当实施更优惠的税收政策鼓励微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使其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政府还应适当降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门槛,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资金担保和其他服务。

第二,建立专业性就业市场。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所遇到的竞争也愈加激烈,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市场服务体系,是提高毕业生人力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途径。应建立健全学校、社会一体化的就业市场服务体系,使学校和社会有机地衔接,减少体育毕业生就业的盲目性和人才浪费的现象,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加快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开展毕业生就业远程服务,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的沟通和交流工作,通过网络建立学校——地市人才交流中心——用人单位的一条龙就业服务体系,大大减少毕业生的求职时间,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间的沟通工作,提高毕业生的就业效率,有利于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就业市场体系,使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

第三,用人单位应树立科学的选才观。用人单位应任人唯贤,不应以社会上对体育毕业生的看法作为判断标准,建立和完善人才选拔和评价体系,以能力为核心,不仅要重视能力的判断标准,更要重视思想道德的修养。体育毕业生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强、善于与别人交流和沟通,用人单位可建立一种培养—选拔的模式,通过先培养后选拔的方式对人才进行合理利用。

第四,适当限制办学规模,减少就业压力。教育部相关部门应根据社会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加大审查力度,对各高校设置的体育专业进行合格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对社会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和组合。对不具备办学条件或办学中存在嚴重问题的学校,应取消其办学资格;控制和停办一些地区设置重复、毕业生就业率连年偏低学校的体育专业。通过这些强有力的措施限制办学规模,缓解供需矛盾,减轻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游俊.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特点及工作对策[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3):10~11

[2]王进.南京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20~21

[3]易三平、曹武萍.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9):30~31

[4]温娇.全国体育院系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29):40~41

〔责任编辑:庞远燕〕

作者:吴静宙 吴佑年

第三篇: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分析与研究

[摘要]后奥运时代,随着体育产业的崛起和全民健身热的升温,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通过对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调研,总结出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的优势与劣势,并从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力求准确把握学生的就业取向,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和体育院校进一步完善与深化教学制度改革提供理论参考,为实现体育专业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有益指导和建议。

[关键词]体育专业 毕业生就业 对策

[作者简介]哈增红(1973- ),女,河北卢龙人,河北体育学院,高级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41)梁勇(1970- ),男,河北石家庄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张雷(1981- ),男,河北保定人,河北体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体育管理学。(河北石家庄050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河北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04035)

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轨并行时期,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渐突出,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扩招以及金融危机的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在整体“就业难”的背景下也同样出现就业质量偏低的现象。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我国高等体育专业的规模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最突出的就是各体育院系的在校生人数大增。近几年来,体育专业毕业生传统社会需求岗位减少,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这种情况下,如何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体育人才的需求,如何根据变化了的毕业生就业形势及时制定相应的对策,提高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各地及各类体育院校体育专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分析

1.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具备的就业竞争优势。锐意进取、勇于开拓、追求竞争、顽强拼搏、不服输的体育精神深植于体育毕业生的意识和行动之中。相比其他专业毕业生,体育专业毕业生思维活跃,耐挫力强,更具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健康阳光的外形、积极乐观的心态使得他们更容易融入团队并激活团队。体育专业毕业生更适合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主动出击,以赢得先机。

2.体育专业毕业生自身的劣势。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劣势较为明显,人文素质的缺乏、浮躁的个性和不善于总结、学习成了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障碍。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体育专业毕业生如何抓住机遇,更有效地占领体育产业和大众健身市场,并立于不败之地,是各体育专业人才培养单位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课题。

3.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临新的机遇。体育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载体,一种财富基石。第一,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岗位。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体育产业的繁荣发展,体育的经济价值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关注,社会各界对体育的大量投资和体育俱乐部的大量兴起,群众的健身意识逐年升温。

第二,社会对体育人的认识更加深刻。随着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人对体育内涵的理解更加深刻,体育科学、体育文化、体育精神的概念取得新突破,用人单位对体育人有了全新的认识。

4.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伴随着体育事业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体育院校应坚持大体育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体育的需求,占领健身市场,服务大众体育。应不断完善传统的教育模式和思路,调整专业设置,通过建设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培养大批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的具备体育精神和人文精神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体育人才。抓住社会体育对保健康复、健身指导、体育舞蹈、体育英语、网球、高尔夫、体育赛事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的大市场。

二、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正处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双轨阶段,传统主渠道吸纳能力下降。长期以来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是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近些年政府机构精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缩编等使主渠道吸纳体育专业毕业生人数有限。随着形势发展,非体育专业的毕业生也参与体育相关单位部门竞聘,岗位竞争更加激烈。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区域结构性矛盾影响体育毕业生就业。我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城乡差别很大,选择城市并投身于经济发达地区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成为目前毕业生的主要选择。要想实现体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以及城郊乡村的文化体育产业,这也将是我们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潜力市场。

3.学校因素。第一,体育院校教学体制改革速度滞后于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体育学科与专业结构的调整明显落后于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的快速调整。体育产业在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急需的高级管理人才和体育院系培养人才不对应,现在体育专业重复设置明显且专业设置较细,体育院系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任重而道远。

第二,职业指导不规范影响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业指导课程不被重视,师资多为兼职,且结构和比例不够合理。学校对就业工作认识不到位,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急功近利、向面临毕业的学生单纯传授应聘技巧的“包装工程”倾向,这与就业指导工作应当“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4.学生因素。第一,职业观念有偏差。观念是行动的先导,缺乏正确职业观念,使得毕业生常常在职业规划和就业行为中走弯路。核心竞争力的缺乏使得毕业生难以抓住就业机会,更不必说创造机会。

第二,毕业生角色转化不充分。进入毕业阶段的学生不能正视“给”与“要”之间的转换。对于学生来讲主要的经历就是学习,家长“给”出学费“要”学校的服务,学生完成学业后开始接受单位的选择,这种选择是双向的。单位“给”即出钱,“要”毕业生(职员)的智慧和服务,这种角色职能的转变使得阅历尚浅的毕业生不能够及时转变观念,从而影响到就业行为和就业质量。

第三,独生子女意识较重。近几年的毕业生生于80年代,且独生子女偏多,社会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偏弱,对家庭的依赖感较强。体育生的家庭条件大多数较为优越,因而部分毕业生变成“啃老族”,成为毕业生中“主动性失业”群体。他们并非没有就业机会,而是就业期望值与社会现实的落差让他们不愿屈就。

第四,运动经历导致自我定位不准确。体育专业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因体育成绩优秀和在运动会上的不凡身手而备受瞩目,但体育特长生往往文化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同等学习水平没有体育特长的学生通常在高考中被淘汰,没有进入大学深造,这都将会导致体育生自我认知偏差。从众心理、攀比心理、比赛中的不良现象影响体育生对事物的认识态度,少年时期参加比赛经历过的假队员、假年龄、兴奋剂等现象也会诱导个别体育生认为投机取巧属正常现象,不重视夯实自己的实力根基。

第五,家庭期望值太高致使学生难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家庭对教育的投入较高,体育生教学所需的场地、器械、实验设备要求高,所以学费相对较高。教育投入大导致家长对孩子就业的期望值升高,急于回报家庭和物质世界的诱惑都导致毕业生更重视眼前利益,忽视职业发展空间。家长不了解就业环境,容易给毕业生造成过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错误的导向。

第六,不良的学习习惯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知识储备有限。学习经历和学习精力的缺乏是导致体育专业毕业生没养成良好学习基础和习惯的原因,从而导致就业核心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的缺乏。体育特长生头脑灵活,反应灵敏,但学习时间往往被体育训练占用,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训练当中常会被安排大运动量、大强度的训练课,体育生往往因为过于疲劳导致体力和精力透支而影响文化课学习。部分体育专业毕业生没有掌握社会所急需的技术和能力,缺乏对职业和自我合理的认知和定位。

三、解决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问题的建议

1.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就业宏观调控,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大对体育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用工制度、保障制度、档案管理和户籍制度;健全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抓好各地区对政策的落实工作。在市场配置方面,加大用工机制的市场化进程,放开用人单位的自主权,防止劳动力市场人为分割,保障人才自由流动不畅;由政府统筹,各相关部委协调,加强下基层毕业生的权益保障。加大对体育院校的投资力度,保证教学需求并完善公共体育基础设施。

2.学校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育院校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以及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就业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课程建设,合理设置专业,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高校培养的学生要想从容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只有宽专业,夯实基础。专业不等同于职业,可以考虑在招生条件上,宽进严出,实行弹性学分制。有条件的体育院校可以尝试学生自选专业,尝试采用“2+1+1”的课程模式,新生入学两年是通识教育,三年级进行专业学习,四年级进行社会实习和实践。培养学生较宽厚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发现自己真正的兴趣和特长,并根据当时社会发展来做出更理想的学业选择。

在课堂教学环节,专门设置 “创新与技能系列课程”,通过专门的训练,侧重学生理性思维的培养;在课下,高校的社团活动可以与“第二课堂”对接,在拓展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通过亲身参与策划、组织、实施活动的全过程,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分工合作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尊重、团队、服从等意志品质。针对社会需求和体育生的素质缺口全面开设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营销学、职业指导、职业礼仪演讲与口才、应用文写作等方面的课程。重技术轻理论、重专业轻人文社科应该有所调整,技术课教学目标不再是竞技成绩而应为具备标准规范的专业技术示范能力,懂得力学、生理学原理,具备品评比赛、解读和撰写体育科研论文的能力,此外还要重视比赛的组织协调能力培养。

3.体育专业学生要及早树立职业观念,进行职业规划,不断提升就业竞争力。大学生要像对待职业一样对待大学生角色,客观地做出自我评价和对所学专业及社会环境的认知,及早建立大学阶段乃至长期的职业规划,实现自己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基本素质和思维模式等方面与社会和市场接轨。

在学好专业课的基础上,通过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提高自己诚信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对复杂事物的处理能力,加强人文素质的积淀,提高自己的知识储备。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变革、经济发展、产业及人才结构完善而缓解,而体育学科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相信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成熟、体育院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体育类毕业生会站稳体育市场并不断拓宽发展领域,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

[参考文献]

[1]唐晓辉.山东省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D/OL].http://www.

lw23.com/lunwen_204688492/,2004-03-01.

[2]叶成万.大学生就业难和体育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理性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8).

[3]高雪峰.后奥运时期中国体育体制变革走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1).

[4]蒋琴雅,胡玉东.浅谈金融危机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的几点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5]郑建岳,杨永明.浙江省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3(12).

作者:哈增红 梁勇 张雷

上一篇:大学生数学建模论文下一篇: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