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生会计专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社会影响方面、办学规模方面还是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及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体育生会计专业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体育生会计专业论文 篇1: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

[摘 要] 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调整。如何构建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是一个重要且富有挑战的课题。在课程思政、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相关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建设背景,分别从教师资源建设、教材资源建设、实践资源建设和实习资源建设四个维度,给出具体建设路径。

[关键词] 课程思政;大数据与会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路径

[基金项目] 2018年度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项目“广东省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现状、评价及其发展对策”(SK2019B002);2020年度广东省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职扩招专项“基于课堂教学改革的高职扩招‘双轮双线双轨双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GGZKZ2020162);2019年度校级教研项目“现代学徒制背景下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践基地的模式研究”(2019XDXTZZX08)

[作者简介] 陈 亮(1981—),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行为金融与粤港澳大湾区等研究;林徐润(1975—),男,广东揭阳人,学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专业建设、高职扩招、人才培养等研究;刘顺姬(198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博士,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财经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职业教育、行为经济学研究。

课程思政自被提出,便成为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跨界融合、协同创新,成为时代主流。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是给传统会计学基础进行大智移云背景下的科技赋能,面对思政铸魂与科技赋能的时代洪流,会计专业如何构建一套全新的教学资源体系,保障教学效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十分重要且富有开创意义的研究课题。然而,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当前研究还处于碎片化阶段,有些只是分析课程思政与会计专业教学,有些只是研究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面临的转型与改革。本文试图将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构建基于课程思政视角的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并给出具体建设思路。

一、文獻述评

当前,将课程思政与会计结合起来研究文献不在少数,但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对课程思政与会计专业建设的探讨,如吕登玲从课程思政的概念角度出发,阐述课程思政对会计专业的重要性及实现措施等[1];二是将课程思政与具体的会计专业课程相结合,这样的相关研究很多,如刘彬研究了“会计学基础”课程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等[2]。国内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相对较少,之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的转型与变革,顾春景提出信息技术的数据化与网络化使得传统的会计工作模式受到强烈冲击,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亟须创新变革[3];闫慧重点研究企业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者融合发展的职能与功能定位,探讨二者在内容的相互渗透、技术和人员的交集、融合框架和融合有效性等方面的可行路径[4]。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很早就被提出,宋云娴等人将立体化教学资源分为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和教学对象层次化三个方面[5]。

二、建设背景

2021年3月,教育部将高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更名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这是教育部为了适应“大智移云”的时代背景,给传统的企业财务会计转型赋能,让学生更好更快适应新的智能财税工作岗位而做出的重大调整。众所周知,会计的两大职能便是核算与监督,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传统重复机械的会计手工记账工作先是被会计信息化软件替代,现在又被数字化智能财务机器人取代,这给会计人员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不仅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也让会计工作更加标准化和流程化。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不是简单地将大数据专业与传统会计专业简单机械地融合,不是生搬硬套地给传统会计理论加上大数据的外壳,而是需要基于两条具体路径来实现:一是对会计核算业务进行大数据背景下的智能化改革,在会计核算领域,智能财税软件、财务机器人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都可以较好地完成票据识别到凭证生成再到电子账簿最后到生成报表的会计全流程;二是对会计核算的结果进行大数据分析,传统的财务数据分析主要依赖财务报表数据进行静态财务指标计算与分析,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更加强调应用POWER BI、PYTHON等大数据分析软件对财务数据进行动态化、可视化分析,在海量财务数据的演变中挖掘数据隐含的价值信息,从而为科学财务决策提供支撑。构建立体化教学资源是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课程思政是打破原来单纯思想政治课程育人机制,建立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与专业课程结合起来,实现协同育人的目的,在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中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本源。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对高质量人才培养至关重要,是实现人才培养高精尖的重要抓手。

课程体系设计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基石之一,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素,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可以将全部课程体系分为四个层级:第一层级为通识课程体系。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课、体育劳动健康课、社会文化心理课、创新创业指导课与专业通识读物课,通识课程设计要着眼普适性,最好能结合丰富案例进行教学,融通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第二层级为平台支撑课程体系。该体系由5门核心课程构成,包括:“经济学基础”“统计学基础”“会计学基础”“大数据分析基础”与“PYTHON编程基础”,基础课程要以基本概念、理论原理为基石,建立丰富的教材配套习题资源,强化“讲”和“练”。第三层级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该体系可以按照学生就业方向设置不同的模块化课程:一是传统会计师模块,可以开设“企业会计实务”(证书类课程)、“经济法基础”(证书类课程),“财务管理”等;二是传统税务师模块,可以开设“税法”(证书类课程)、“涉税服务相关法律与实务”“财务会计”等;三是现代财务分析师模块,可以开设“大数据财务报表分析”“大数据财务决策分析”与“大数据商业智能分析”等,教学要结合行业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以任务驱动项目化教学。第四层级为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包括:1+X智能财税实践、1+X财务共享中心实践、财务机器人RPA实践、大数据财务管理与决策实践。在构建了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框架后,更加重要的则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需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人才培养的最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培养专业素养;二是学生“三观”塑造,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互融合,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到知行合一、表里一致,最终达到“三全育人”的根本宗旨。

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赋予了传统会计专业“科技元素”,而课程思政则赋予了传统会计课程“思政元素”,在“科技元素”和“思政元素”的双重元素叠加下,传统的教学资源,如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实践标准、教材、教案、课件、微课,习题与考核标准已经无法适应新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了,需要重新构建教学资源体系,本文将以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契机,基于课程思政视角重新构建大数据与会计教学资源体系,从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实践资源和实习资源四个维度给出具体建设路径。

三、建设路径

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而教学资源则为实现教学过程提供各种素材,教学资源最重要的是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实践资源和实习资源,要构建基于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资源体系,可以具体通过以上四种教学资源建设路径来具体实现。

(一)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师资源建设路径

教师资源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资源,打造一支专兼融合、德艺双馨、亦师亦工的复合型师资队伍十分必要。教师资源建设需要遵循三个原则。

1.牢牢把握“思政铸魂”,强化“师德师风”建设。高职院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在师资引进方面,可以在录取公示前赴应聘人员原单位进行政治审查与道德评估;在师资培养方面,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与爱国教育实践,施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

2.重点引入“科技赋能”,推进“双师多证”改革。会计专业的人工智能变革使得传统单纯培养会计人才的主思路行不通,需要培养的是既懂会计知识,又会编程与机器学习的文理复合型人才。因此,对教师也需要强调复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高职教育更多是要培养一线技术工人,对教师的聘用在强调学历背景的同时,还需要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以及获取相应职业技术资格等级证书,如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高级1+X证书、高级软件工程师等。

3.构建学生“亦生亦徒”,教师“亦师亦工”的现代学徒制模式。试图营造学生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徒弟,教师在学校是老师,在企业是师傅。实现学校专职教师与企业导师能在学校与企业之间一定时间内实现岗位自由流动、角色随时互换,校企导师共同合作开发教材,建设项目化课程,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践。

(二)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材资源建设路径

教材建设是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石,在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立后,根据不同课程体系编写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系列教材,针对教材资源建设给出以下三条具体建议。

1.针对通识课程体系,可以统一编写案例式趣味读本;针对平台支撑课程体系,可以编写为“教材+习题集”一体化模式;针对专业核心课程体系,需要校企合作开发项目化课程,编写立体化教材;针对专业实践课程体系,重点是开发实操指南和互联网实操平台。

2.教材每一节知识点内容,至少需要编写相应的课程思政内涵或案例,要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扬,加强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以正能量案例包装知识点内容,要摆事实、讲道理,要真情流露、娓娓道来,此外,尽可能引入相应的“大智移云”科技元素,丰富对传统会计知识的理解。

3.教材每一知识点都要配备一定比例的案例集、习题集和视频集,并将二维码放在相应知识点旁边,便于使用者获取补充资源,教材开发不能只是简单地开发教材,还要将知识点、案例、习题、课件、视频、教学大纲、实施报告、教案等教学资源融入教材编写的全过程,形成统一的立体化教材资源体系。

(三)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资源建设路径

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为主,实践资源建设对培养学生实操能力至关重要,智能财税、财务共享服务、财务机器人、大数据财务分析、税务服务与咨询等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必备的实践技能,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建设实践资源。

1.对全部实践课程实行项目化课程改造。所谓项目化课程主要是以具体工作任务为参照点,以项目为组织内容,并以项目活动为学习方式的课堂模式,即根据具体岗位工作分析总结工作任务,然后组织实施教学内容。实践课程可以进行工作任务分解,然后逐一开发出项目化教学资源。

2.校企合作打造产业学院,全面實施真账入校。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践应以财务共享中心服务中小企业实际业务工作为具体实践内容,构建真正意义上的产业学院,负责实践的教师均来自企业一线工人,学生实践时间与企业工作时间同步,工作内容就是处理真实会计业务,从原始发票到财务报表都是真实业务,学生实践期间也会由企业给予相应的实践补贴,结合课程思政的大格局观,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现代产业学院的实践课程设计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通过角色模拟课程,让学生感受在资金流动过程中不同角色应该具有的魄力、能力和知识,使学生形成终生学习、高效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会计最重要的是诚信,诚信教育作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体现需要贯穿整个实践教学环节。

3.以实践课程为载体,实施课、证、赛一体化融合。实践课程对应实际工作岗位,对应职业技术资格证,从传统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税务师,到现在的1+X智能财税、1+X财务共享以及财务机器人,都是岗位技能的证书体现,学生技能比赛水平是衡量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课、证、赛透过实践教学环节一体化融合,让全体学生都具有较硬的实践本领,让人人获取多项证书,个个可以参加技能比赛,从而实现实践教育的本源升华。

(四)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实习资源建设路径

学生毕业前夕,到用人单位参加三个月的顶岗实习工作,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普遍做法。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学生实习资源建设可以采取两个具体措施。

1.构建校企合作实习资源。校企合作单位接受一定数量的实习生,不仅可以更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也能更深入理解学生在具体工作过程中的困境,及时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2.打造實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实习工作是为就业工作服务的,实习协议在前,就业协议在后,要打造在线实习就业一体化平台,发布用人单位信息,在实习平台中嵌入就业数据。

结语

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是实现人才培养高品质的核心要素,课程思政是彰显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在思政铸魂与科技赋能双重理念的指导下,对现有会计教学资源体系进行重构,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大数据与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经之路。本文分别从教师资源、教材资源、实践资源与实习资源四个维度,给出了课程思政视角下大数据与会计专业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具体建设路径,以期为大数据与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范式。

参考文献

[1]吕登玲.课程思政在会计专业中的应用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21(35):140-141.

[2]刘彬.专业课的课程思政与实践——以会计基础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32):146-147.

[3]顾春景.基于大数据发展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新工科大数据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21,16(8):925.

[4]闫慧.大数据时代企业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融合发展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21(15):132-134.

[5]宋云娴,韩凡石,吴军,等.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构建[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5(2):100-103.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source System Combining Big Data and Accounting Major: A Study Based 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EN Liang, LIN Xu-run, LIU Shun-ji

(Facul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henzhen, Guangdong 518172, China)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ig data and accounting;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resources; the construction path

作者:陈亮 林徐润 刘顺姬

体育生会计专业论文 篇2: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摘 要: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类型,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经过短短十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社会影响方面、办学规模方面还是在招生就业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在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及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关键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评价体系

高职会计专业由于其开设成本低、社会需求量大、家长及社会认可度高等特点,是高职院校的常设专业,也为社会输送了大批的会计及相关行业人才。在其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符、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及教学方法手段、评价方式单一等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比较优势

(一)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高职会计专业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相关政策的保障下,教育规模逐步扩大,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技能型人才。截止到2015年6月,据高职院校数据采集平台显示我国现有1246所高职院校,占普通高校总数的52%以上,近几年每年招生的全日制新生已经超过300万。近十年来,高职招生数占本专科招生的比例从8.8%已经上升到49%。高职会计专业作为一个普遍开设的专业,其办学规模及社会影响度也日趋加大。其招生对象以初中应届毕业生为主,学制为五年制,生源素质相对较高,实训设备投入成本相对较低。培养模式与中职较雷同,缺乏高职特色。主要就业岗位为低端会计岗位及其他基层岗位,如出纳员、记账员、成本核算、稽核员、服务员、收银员、文员、业务员、快递员、仓管员等。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高职会计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已高于本省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其中江苏省高职会计专业就业率高达95%。

(二)高职会计专业的比较优势

由于会计职业的认可度较高,教学设备投入成本较低,社会需求量大等原因,高职会计专业相对于其他专业而言,是一个普遍开设的专业。除此之外,高职会计专业比较优势还包括:

1、学生自身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年龄层次为15岁左右至20岁左右,处于该年龄段的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模仿能力都特别强,所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这个年龄层次的学生动手能力也很强,特别是在会计实训核算过程中,速度明显比中职学生快很多。参加实习的学生年龄在20岁左右,比本科以上毕业生占优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积累经验,逐步提升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且高职学生中有很多成绩不太好但特长突出的学生,有的能歌善舞,有的精通琴棋书画,还有的具备体育、艺术等方面的特长,但他们容易被忽视。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也比中职学生高。

2、教学资源优势

由于会计实训投入相对其他专业较低,且国家较重视职业教育的实训建设,所以职业学校都配备了相对较为齐全的实训室。具体有:会计电算化实训室,手工帐实训室,点钞和珠算等技能实训室。实训室设备均采用的是仿真模拟,目的是配合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理论教学环节与技能实训相结合,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岗位的认知能力,为日后的实习就业做了铺垫,也大大提高个人的竞争力。

3、学生管理优势

由于学生的年龄较小,均在15-20岁左右,其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加上高职生素质相对较高,结合职业学校从校领导、学生处、系科到班主任全员参与、全员管理的较为健全的管理队伍,再加上奖惩分明的管理制度以及职校学生家长都很配合,所以相对于中职而言,比较好管理。

4、学生就业优势

高职会计专业学生经过五年的技能训练及理论学习,其各方面的能力及素养均高于中职生,虽理论水平低于本科生,但动手能力又强于本科生,于是在就业时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再加上高职会计学生的工资期望值低于本科生,动手能力强,技能过硬等优势,所以较容易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高职教育起步较晚,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存在一些问题。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人才培养目标不符合市场需求变化

人才培养目标不能满足市场差异化需求变化,从市场需求角度分析原因主要是对目标市场的分析不全面,市场细分不明确。改革开放以来,会计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会计模式;建立了适应我国市场经济需求的会计标准体型;制定并进一步完善了会计法律制度,包括《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等规章制度,推进了会计法律制度建设;将会计工作推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道路;不断开拓了会计服务市场领域等。随着会计行业发展,其对会计人才的衡量标准也在不断变化,较多关注了对会计人员的综合能力等。而此时我们的高职会计专业教育还停留在传统的目标市场层面上,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技能,忽视了综合素养的提升,已经与实际的市场需求不相符,缺乏前瞻性。

对高职会计专业而言,目标市场一直确定为低端领域市场。低端领域市场又细分出很多不同职务定位。就目前分析,低端市场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再单单是职务资格、学历、工作经验等方面要求,而增多了对会计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也加大了对职业道德等软件要求,他们真正需要的是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综合型低端会计人才除具备基本的学历、会计证书之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社交能力,办公文件处理能力,最好还要具备文员等职务要求。主要原因是,需要低端综合型会计人才的企业,一般都是规模不大,人员不多,有时候甚至不具备设置会计机构条件的中小企业,他们考虑最多的是人力资源成本,所以他们需要会计人员除了做会计岗位相关工作之外,最好也能兼具文员等相关职务的,要求一人多岗。如果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仍停留于证书培养模式的话,就存在了人才培养目标与需求角度的市场细分不符的问题。

(二)课程体系设置缺乏高职特色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中职较为雷同,都过多地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实训,技能要求不太高,且缺乏综合素养等方面的要求,缺乏高职特色。具体缺点有: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市场需求

课程设置的指导思想有误,重理论而轻视实训,与市场需求不符,不能很好地实现与岗位技能的对接。很多高职会计专业的理论课程及课时均占70%以上,理论与实训相脱节,不能起到很好的工学交替作用。有的实训完全是摆样子,只是为了考证而设,与会计岗位完全不能对接,有的实训设备落后无法完成真正的岗位实训效果。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即便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但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直接胜任会计岗位工作,与职业教育思想相违背,同时与市场需求不符。

同时课程体系设置较少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表现为以开设专业课为主,较少开设职业道德、职业规划、写作、计算机、文艺、等课程,而会计行业市场需求的低端会计专业人才不但要有过硬的技能素质,还要有较好的综合素养等,所以与市场需求不符。

2、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岗位目标应该是针对社会低端技能型岗位,而现行课程体系过于偏重理论而轻实训,不能很好地提升学生的技能水平,同时也忽视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致使学生找不到自己的专业定位与职业方向,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由于高职会计专业教育主要针对的是中考落榜生,他们的年龄小,一般在15岁左右,缺乏对专业的系统认知,对自己的前途没有规划,无的放矢,甚至有的学生中途放弃学业或者走弯路。以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为例,会计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对会计的认知仅停留于做账等核算工作,大多数是在进校后慢慢了解会计专业的特点及具体定位的,有的学生甚至到了实习关头还不清楚自己的定位。

3、课程体系的设置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职业学校学生由于年龄小,独立能力差,绝大多数都是父母帮助他们选报的专业,当他们进入职校学习之后,慢慢对专业有一定的认识了解之后,结合自己的兴趣及价值取向,有的同学对会计专业感兴趣并确立会计专业就业方向,称之为专业特长生,有的同学对会计不感兴趣或者不具备学习会计专业的能力,但他们有一定的特长爱好,称之为个性特长生。现行课程体系大多是完全围绕专业设置,忽略了个性特长生的职业发展规划。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过于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教学方法局限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练习法、测试法等,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激情,学生参与教学的环节较少,教师一言堂现象较多。而会计专业本身属于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若不能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激情,一方面使得学生很难接受新知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也很难达到教学目标及效果。

现有教学手段有黑板、幻灯片、教材等传统教学手段及多媒体、广播、实训室软件、网络等新型教学手段,目前高职会计专业采用较多的教学手段仍是传统的黑板、教材,较少使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手段,致使专业理论及核算程序等处于纸上谈兵的状态,不能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实训,让学生也难以理解和接受。

(四)人才评价机制过于传统

人才培养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及评价标准等四个要素。传统的人才培养评价机制较为单一,只注重对结果的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使得评价结果缺乏客观性、公正性。评价机制现存问题主要有:

1、评价主体较少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主体仍以传统的“二元制”即教师加学生为主,评价主体较少。具体的操作过程为,教师通过作业及考试对学生进行终结性评价,是纯粹的一对多评价,未能将班主任、社团、行业企业等第三方评价群体加入评价主体的行列,使得评价结果较为片面,不能客观、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评价,与人才培养目标有偏差。

2、评价方式较单一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方式较为单一,较多关注测试方式的终结性评价,忽视了通过多种评价方式进行过程性、多样化评价,不能客观、公正评价培养过程。除了测试成绩,现有评价方式还包括:行业技能鉴定、校级技能鉴定、实训操作、答辩、口述、涉及、考察、调研、现场测试等,应适当加以综合利用。

3、评价内容比较简单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评价的内容较多关注的是理论知识,而忽视了对动手能力、实训技能、基础素质、个性特长、职业道德等内容进行评价,缺失公平性、客观性,不能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客观评价,不符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与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4、评价标准较为封闭

评价标准局限于校内评价,缺少行业企业等社会主体的参与,较为封闭。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评价标准要与市场需求相符,实现职业岗位群的对接等,需要行业企业参与评价,若只采用校内较为单一的评价标准,与行业企业的岗位需求不能很好地对接,显失客观性。

参考文献:

[1]张怡.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2.

[2]杜利文,裘腰军.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新探究[J].价值工程,2012,31(5):189-190.

[3]徐冉,杜晓春.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3, 16(11):106-106.

[4]张瑞芳,左桂云.关于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20):139-142.

作者:张秀英

体育生会计专业论文 篇3:

徐州市中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顶岗实习是中职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在我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形势下,中职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现状却不理想。本研究主要以问卷的方式调查了徐州市近200名中职会计专业实习生,并对部分学生、学校管理人员、实习单位管理人员进行了访谈。以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了解徐州地区中职会计专业实习生顶岗实习的真实现状,找出现实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对策,以期达到提高会计专业中职生顶岗实习质量的目的。

关键词:中职;顶岗实习;现状;对策

为了解目前徐州市中职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现状,笔者对徐州市的中职会计专业2013级实习生进行调查,共调查徐州财校、经贸学校、贾汪机电、铜山中专、徐州中专、丰县中专等6所学校的2013级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约260人,其中,有2所学校的中职会计专业只有升学班,即对口单招班,没有就业班,这些学生不参加顶岗实习。

本次调查的徐州地区正在参加顶岗实习的中职实习生共182人,在中职会计专业当中,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通过率最高的学校,在毕业前中职学生会计证的通过率为20%左右。中職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由学校安排岗位的比率最高的约为40%,有的学校中职会计专业全部是学生自主实习,学校未能安排学生可接受的实习单位和岗位。

在毕业前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中职生共有15人,不足10%。学生能够接受不在会计对口岗位实习的有156人,占85.7%。也就是说,中职学生对就业形势有较好的认识,对自己的专业水平也有正确的认识,可以接受现实。在不对口的岗位中,最受学生欢迎的岗位前三位依次为营业员、售票员、客服人员。

经过顶岗实习后,有67%的学生认为,会计专业没那么重要,仅有7%的同学认为会计专业更重要了。对于是否满意学校的专业课程,有56%的同学不满意,认为不够具体和专业。关于学校的理论知识与应用到实践中的关系问题,认为只是少部分能应用和完全不能应用的学生共计101人,过半数。

在调查中发现,除了极个别的学生通过家庭关系安排在会计岗位上进行顶岗实习,绝大多数中职生不能在会计对口的岗位上实习,这是很多因素影响而成的。

对于所在的最近的实习岗位,专业对口的仅8人,仅占4.4%;对口,但不完全一样和不对口、但有联系的共占43.4%;完全不对口的过半数。最近的实习单位的性质是私营、民营企业的为78%,占了大半边天。

对于实习经历是否纳入课程考核、计算学分(指对毕业有影响),有57人表示不清楚,占31.3%;近半数的学生明确知道顶岗实习对毕业有影响;仍有19.8%的同学认为,顶岗实习不影响毕业。调查中发现,学校主要通过实习考核记录、个人实习总结、指导老师评价等方式来进行顶岗实习阶段的考查。

本次调查中发现,超过三分之二的会计专业中职实习生有过“跳槽”的经历,换过实习单位。认为实习单位最吸引自己的因素依次为: 福利待遇好、发展空间大。另外,调查中发现,中职学生很希望在单位里受到重视,不因为自己的学历低而低人一等。

目前我国实习的中职教育采用“2+1”模式,即前两年在校上课,后一年集中实习,江苏省的中职生自2013级学生开始,采取“2.5+0.5”模式,即在校集中上课两年半,最后半年集中顶岗实习。今年是第一届的“2.5+0.5”中职生实习,实习时间自2016年春节后开始,至2016年6月30日结束。关于“你认为实习期安排在哪个学期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在对2013级会计专业中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同学都希望顶岗实习安排在二年级的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在部分访谈中,学生给出的理由是,一年级的两个学期打基础、学知识,二年级的上学期或者下学期,去顶岗实习,发现自己的不足,然后再有目的性地去弥补学习。也就是说在校的5个学期中,前面1—2或者1—3学期集中上课,第3—4学期选任意一学期顶岗实习,然后第3—5或者4—5学期再回去上课,是中职会计专业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实习阶段安排。但是,问题是,以江苏省徐州市中等专业学校的三年中职会计专业为例,课时的安排,不允许把实习期间安排在中间,一年级的时候,一周总课时为28课时,专业课课时仅占8课时,一学期只能学习一门专业课,然后就去实习,并不可行,专业知识太薄弱,技能操作还没有学到,很多专业课程还没开设,第5学期基本全部是专业课,语数外不开设,开设德育、体育等基础课程。按照课程开设的情况看,是第6学期最具备顶岗实习的条件。

对于学校在顶岗实习期间对实习生的管理这一问题,表示一般、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有137人,占75.3%,仅有24.7%的学生表示对实习期间学校的实习管理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在实习期间,中职实习生所获得的学校指导,主要是班主任、辅导员的常规性的通知、传达。会计专业的中职实习生认为自己最需要的指导排序依次为:思想情感方面、专业知识、突发疑难问题。思想情感方面排在首位,是因为学生刚踏入社会,以准员工的身份独当一面,很多时候在单位和正式员工一样被要求,并没有因为是实习生而受到照顾,或者特别宽容,有些时候受到一些委屈,遇到一些矛盾,不会化解,经常有“不干了”的想法。

对于顶岗实习的意见和建议,好多学生提到,希望学校能多联系好的单位,规模大、效益好、较稳定的,学校推荐一些能与专业对口,或者与所学专业相关度较高的岗位,才能学以致用。这对于会计专业的中职生来说,有相当困难。这受到会计专业本身特殊性的影响,一个企业的财务工作涉及商业机密,一般来说,越是正规的、规模大、效益好的单位,在财务上的用人就越谨慎,根本不会让实习生接触实际业务,而中职生的学历较低、又没有实践经验,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因此,想要在实习期间,由学校推荐实习,就做上对口的会计岗位,几乎不可能。会计专业的中职生难以学以致用,这是其他专业没有的困难。

从目前的中职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现状来看,确实顶岗实习的质量不高,离顶岗实习的初衷相差甚远,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习岗位与专业不对口

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实习就业与所学专业的不对口,是困扰会计专业中职学段很多年的现实情况,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会计工作岗位的机密性

财务工作是一个单位的核心工作。近年来,财务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包括审计、内控等,当然对用人极为谨慎,中职学历在会计岗位上实习,在徐州地区基本没有企业会考虑。有规模、有知名度的企业不会考虑招收中职学历的实习生,而规模很小的私人企业或者家族企业,大部分都是任用亲戚在财务岗位,不用外人。

(二)会计从业资格的通过率低

近年来,中职实行注册入学,學生入学基本都没有分数线控制,造成中职生源质量的下降,直接导致了学生的会计从业资格证书考不过去,因为多年的不良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延续到中职三年的学习生活。

(三)会计专业顶岗实习的集中性

中职会计专业的顶岗实习,集中在第三年,从2013年开始,是最后一学期集中顶岗实习,徐州地区也没有这么多企业可以容纳如此庞大的实习生队伍,因为一个企业,不会需要太多的会计人员,不像其他专业,需要大量的一线工人,而且有高职、大专、本科等学历的会计专业的学生也在找实习岗位,相比较而言,中职学历的会计专业学生不具备竞争优势。

2.顶岗实习的质量难保证

顶岗实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因为实习岗位的不对口,导致了无法学以致用。另外,在徐州,几乎每个学校都有一种叫做“自主实习”或者“自谋”的顶岗实习,就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实习单位,只要盖个单位公章就可以了,有些学生完全不参加实际的实习,走个形式,根本无法保证顶岗实习的真实性,更无法谈顶岗实习的质量。

根据中职学段会计专业的特殊性,为了提高顶岗实习的质量,保证实习的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灵活调整顶岗实习时间

采取分段式实习:第一次顶岗实习,集中1个月,让学生体验到实习是怎么回事,自己需要如何调整自己;第二次顶岗实习,集中两个月,让学生进一步在专业上有所收获;第三阶段,集中实习3个月,更进一步提高,独当一面地工作。

2.充分挖掘家校合作机会

校企合作虽然已经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始终是学校一方热,企业一方凉,根本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会计专业本身的特殊性增加了进入会计岗位实习的难度,学校需要开展深度的校企合作。比如:学生家长开公司的,可以以家校合作、校企合作的名义安排学生进入会计岗位进行实习,如有需要可以签署保密协议,不泄露商业秘密。

3.建设模拟实习实训基地

(1)校内实习基地。加强会计模拟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利用模拟实训基地练就会计技能,可以分为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的实训实习基地是在校园内部,应该是随时开放的,有班级集训的时候,老师指导全程跟班,没有班级集训的时候,住校生可以在课余时间自由选择去练习,包括会计基本技能,比如会计电算化、手工账务、珠算、点钞等。

(2)校外实习基地。校外实习基地应该选取效益较好、规模较大、口碑较好的企业,建成比较稳定的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接触会计档案,比如,整理即将销毁的会计档案。我校曾经与建设银行合作,整理会计档案,这些会计档案已经过了保存期限,实习生接触也谈不上泄漏商业秘密,但是学生从整理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原始凭证,学习凭证的书写规范,也学习各种档案的保管要求和整理要求,以及销毁的流程等等。

(3)开通电商网络代账业务。这是由近年来电商平台的疾速发展受到的启发,在电商平台,尤其是淘宝网,有很多代修照片的,客户发电子照片过去,商家修好后传回。会计记账,完全可以效仿,客户传原始凭证电子稿过来,学校发记账凭证电子稿过去,可以有老师指导,让学生练习实际经济业务的处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普及。

(责任编辑:谢传兵)

作者:孟扬

上一篇:国内会计电算化论文下一篇:马克思主义探究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