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论文

2022-04-19

摘要:为探讨护生在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规律,作者通过对许昌卫校、开封卫校护生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论文(精选3篇)》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论文 篇1:

以职业为导向对护理专业体育教学的探讨

摘要:本文从护理专业未来岗位工作特点入手,结合目前护理专业身体素质现状,分析护理专业学生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体能,最后对医学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和建议,以完善护理专业教学内容。

关键词:护理;职业导向;体育教学

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医护人员身心压力非常大,日益复杂的医患关系对从医者们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就要求一线医护人员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适应能力。目前医学类高职护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护理专业的体育教学还延续以前的体育教学模式,没有为培养其将来所从事职业岗位劳动相匹配的身心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

本文通过对护理专业未来的职业工作特点入手分析,探讨医学高职护理专业体育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调整对策和建议,以完善护理专业教学内容。

一、护理专业学生身体素质现状

现如今学校每年招收的新生,身体素质一年不如一年,为期一周的新生军训都会出现学生晕倒的情况。在一学年的组织的两次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中也都有不少学生在完成800米时晕倒在地,测试后结果不尽理想。上面这些情况的出现,笔者认为这与中学时的压力有关,尤其是高中生的高考压力过大,身体素质方面锻炼不够重视所引起的,体育课,课余体育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受到影响。护理专业女生偏多,加上女生本就不好动,在升入高职后的一年里,护理专业的女生身体素质的差异自然也就会反映出来。

二、护理专业未来的职业特点

护士工作繁杂,跑输液、打针等,加上倒班使其生活没有规律,完成这些工作内容除了使用双手操作以外,护理人员在岗位的大部分时间的身体姿势都是保持站立、行走、弯腰操作、低头等状态。下肢是身体最容易疲劳的部位;其次为腰部、颈部等。而且,从护理人员平均每周都有2次或者以上的夜班,工作时间与正常作息颠倒,容易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减退等症状。护理人员长期工作在救死扶伤第一线,特别在抢救患者或者在医生进行中大型手术时,需要保持身心高度紧张;在病房里,护士也需要长时间奔走病床间,甚至是在加护病房的时进行二十四小时护理。临床一线的护理人员身心压力非常大,如体质不好,工作时间长了就容易出现头晕、耳鸣甚至晕倒等体力不支的现象。

另外,现在医患关系日益复杂,有时病护人员工作稍有怠慢,病人家属动不动就对护理人员发火,甚至大打出手。从事临床一线护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应激危险性,甚至有些人员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这种应激危险性会导致职业危险,长期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会对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极其有害,而且严重影响其工作质量。

三、护理专业所需体能分析

结合护士的身体形态,护理专业以女生为主,由于女性躯干较长,四肢较短,骨盆较宽,皮下脂肪厚,韧带弹性较强。根据相关专家研究,护理工作中基本身体素质应用频度较多的位于上肢,主要为手指、手腕的灵敏、柔韧及手指力量,然后是手臂力量,腹肌力量,最后是腿部力量及肺部力量。教学中应特别是加强上肢及手腕、手指关节周围的肌肉训练,增加腹部肌肉力量。

护理人员由于长时间站立,时间累积,也易导致静脉曲张,这里体育教学项目可以选择中长跑、体操等运动,这样可以增强下肢肌肉对血管的“卿筒”挤压影响。另外,护理专业学生同时需要一定的身体耐力素质。

四、对教学内容设置的建议

目前医学高职护理专业体育学时为108学时,只经过一年的体育教学,护理专业的学生的体能状况还是不容乐观,明显与护理岗位工作对体质的要求还有差距,最主要的是课程设置还是不太合理,在学生体育训练方面存在不足,还不能完全适应护士职业需要。笔者这里认为护理的体能应效仿北京航空大学和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不像这些院校会根据专业特点以及未来工作环境适应的需要,开设如北京航空大学的飞行体育课,如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的航海体育课(水上救援、浪木、滚轮、云梯、游泳项目的训练)。

因此,在课程安排上,本文认为应该由原为安排一年的体育课改为两年体育课,学时数达到144学时。课程内容与护理职业岗位特点要两结合。

(一)目前需要与未来发展相结合

目前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逐步增加与护理工作实际有关的体育教学内容:如太极拳、练功十八法、康复体育、搬运病人、抬担架、搬氧气瓶等,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提高体育水平。由于护理专业是女生较多的特点,选修课项目内容可开设形体训练、瑜伽、健美操、女子防身术等。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内容必须做到实用性、针对性、必须依据未来工作形式、工作条件和工作性质去有的放矢地选择教学内容。

(二)结合护理职业体能需求

根据护理职业岗位特点,护理人员的职业体能更需要是耐力方面的素质,我校学生的体能测试主要是依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其中耐力项目为女生800米,现在准备把12分钟跑和3000米纳入到下一步的体能测目中来,因为这些项目更接近职业技能强度。如有可能,笔者建议编制护理学生职业体能标准,并采用切实可行的办法,针对性来搞,这个体课才更能突显职业岗位特点。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阮秋容.临床护理技能操作中潜在的基本身体素质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13.

[2]粘忠堂.对高职护理体育课程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井岗山医专学报,2012.

[3]王俭.从护士职业工种特点看高职护生体育课课程合理安排的重要性[J].体育科研,2008.

作者:杨辉 代富斌

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论文 篇2:

护理专业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调查研究

摘 要: 为探讨护生在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基本规律,作者通过对许昌卫校、开封卫校护生发生运动损伤情况的调查和分析,总结了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以降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关键词: 护理专业 体育教学 运动损伤

运动损伤是指发生在体育运动过程中的意外伤害,不仅损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影响正常学习与生活,而且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影响。尤其是女生,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在体育锻炼中更容易发生运动损伤。运动损伤的发生有各方面的原因,并有一定的发生规律。体育教师了解和掌握运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及其预防措施,对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有积极意义[1]。本文以许昌卫校和开封卫校护理专业若干女生为调查对象,对运动损伤的发生率及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并根据其原因提出几点预防运动损伤的预防措施。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许昌卫校和开封卫校2006级、2008级和2009级护理专业女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随机抽样,两校三个年级各发出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06级376份、08级388份、09级395份。发放问卷1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159份。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调查对象分06、08、09级三个组别。被调查学生的体育课模式是:09级为基础课,08级为选项课,06级不开设体育课但参加学校的各项体育比赛。运动损伤调查表内容涉及运动损伤发生率及原因。

1.2.2数据统计

将有效问卷在统计软件SPSS11.0的支持下进行x检验。

2.研究结果

级升高而降低。

3.讨论分析

3.1运动损伤发生率分析

从表1的调查看:运动损伤的发生率随年级升高而降低,原因分析:09级新生大多数在中学由于升学压力大,缺乏体育锻炼,体质明显下降。又因09级体育课为基础课,在体育课中练习的项目较多,练习密度较大,体育达标的项目也较多,容易发生运动损伤。08级学生的体育课为选项课。经过一年学校体育课的适应,不仅身体素质有所提高,而且掌握了一些体育锻炼方法,加之自我安全防护意识不断增强,对易发生损伤的技术动作或身体部位也较清楚,因而损伤发生率较09级低。对06级学生而言,学校没有开设体育课,除了参加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和课外体育活动外,很少自觉地参与体育锻炼,因此06级的女生损伤发生率最低。

3.2运动损伤原因分析

从表2的调查可见:两校护生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3.2.1准备活动不科学(占24.2%)

(1)不做准备活动或准备活动做得不充分。运动中负担较重部位的功能没有充分地调动和改善,因而容易发生运动损伤。(2)缺乏专项准备活动。如短跑练习,准备活动的内容只做上肢的运动而忽略下肢。(3)准备活动的运动量过大。准备活动量太大,到进入正式运动时身体机能已经下降或疲劳,在这种情况下极易发生损伤。(4)活动距正式活动时间的间隔过长,生理作用已减弱或消失。

3.2.2学生身体素质差(占19.6%)

护理专业女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在中学时为了应付中招文化课考试,体育课形同虚设,参加体育锻炼的机会少,导致身体素质下降。进入中专后,除了学校体育课比较规范外,课余生活也比较丰富,比如早操、课间操及校内的各种体育比赛等,参与次数的增多使她们极易发生运动损伤。

3.2.3动作技术错误(占18.6%)

女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尤其是上肢力量较差,这给女生学习体育技术带来一定的难度,常因动作要领掌握不好,出现错误动作,这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原因。例如:在篮球传接球时,由于手形不正确引起手指扭挫伤。

3.2.4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差(占13.7%)

由于护理专业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负责的学生人数过多,部分学生在教师讲授特别是老师反复强调的容易出现损伤的运动项目及动作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又不认真观看正确的动作示范,导致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均较差,运动损伤增多[2]。

3.2.5运动场地不合格(占13.2%)

这也是造成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如田径场上煤碴打滑,跑道高低不平、年久失修,结板生硬,沙坑过硬,球场多为水泥地而,不能满足运动的需求等是运动损伤发生的客观原因。

综上所述,造成损伤的原因多种多样。预防运动损伤比发生损伤后再去治疗更为重要,因此,在预防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损伤是十分重要的。

4.预防措施

4.1重视体育理论和基本技术教学

在上体育理论课时,体育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一些体育基本知识外,还要给她们灌输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方面的知识。对运动技术要领要讲解清楚,突出重点、难点,还要对容易发生损伤的动作反复提醒学生,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掌握全面的体育运动基本知识、自我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

4.2重视运动前的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在普遍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前提下,动员机体各系统器官的机能,克服惰性,提高全身的物质代谢水平,加强肌肉韧带的柔韧性和弹性,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以适应机体运动的需要[3]。很多学生不认真或根本不做运动前的准备活动,为运动损伤的发生留下隐患。体育教师要根据练习项目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防止运动损伤事故发生。

4.3加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与提高是预防损伤的重要条件。我们应该抓紧身体素质的练习,坚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在规范技术动作的同时,加强女生大腿、小腿和足踝关节的力量训练,注意全身肌肉的协调发展与提高。

4.4加强场地器械管理与维护

加大体育经费投入,改善体育运动场地质量,定期对所辖的体育场地器材及时进行检查维护,为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创造良好的运动环境。

参考文献:

[1]曾凡强,黄晓丽,李可兴.湖南省女大学生运动创伤调查与分析[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32-3.

[2]欧美珍,陈琳伟.对非体育专业学生运动损伤的调查分析与防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9,33,(3):102-5.

[3]姚鸿恩.体育保健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88-9.

作者:蒋红英

护理专业体育教学论文 篇3:

基于加强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

摘  要:目的:探讨发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有效途径。方法:选取我校2018级护理专业2个专科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定一个班为实验组(A组),另一班为对照组(B组),采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三个学期的体育教学实验,实验前后对6项素质的8个项目进行测试,运用问卷调查法、比较法、数理统计法进行分析。结果:经过三个学期的不同体育教学模式學习,A、B两组学生8个项目测试成绩均有所提高,但从组间测试数据对比分析,各项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即A组学生的职业体能提高的幅度比B组学生高;从实验前后问卷调查可见学生对职业体能与职业病的认知不断加深;对体育课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结论:在护理专业学生体育教学中采用基础课+职业体能课+选项课这种“结合式”教学模式,凸显了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能;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和客观;其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关键词: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体育;教学改革

体能又称体适能,是指身体各部位或各系统对突发状况作出反应的能力,包括基本的身体素质,如力量、速度、灵敏、协调、耐力和柔韧等,以及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如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悬垂和支撑等)[1]。职业体能是指与职业(劳动)有关的身体素质和适应不同工作条件的能力。它是对特定的工作能力分析后所需的身体运动能力,这些能力包括重复性操作能力、背肌能承载静态力的能力、其他肌肉群能达到维持工作姿势要求的能力,以及人体对炎热和潮湿工作环境的耐受力[2]。

课题组对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2018级与2017级的学生实施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450份调查问卷,回收437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是97.1%,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职业体能、职业病的认知“非常清楚”只占9.5%和10.7%,对体育课的教学内容、方式及学业评价“很满意”分别是11.6%、10.2%及12.4%。向各类医院不同岗位护士共发放90份调查问卷,回收88份有效调查问卷,有效回收率是97.8%,调查结果显示护理学生的职业体能的6项运动素质中,重要性依次为:耐力、力量、速度、灵敏、协调性、柔韧;但6项运动素质评价从弱到强依次为:耐力、速度、力量、灵敏、协调性、柔韧。

由此可见,在校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体能与职业病认知不是很清楚,对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认可度也不高。医疗单位认为护士既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技能和勤奋、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又要有健康体魄,良好的职业体能及职业病预防意识,否则无法胜任护理工作。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是面向医院及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护理岗位,培养的护理专业学生日后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健康保健等工作,具有较强就业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强健体魄、满足兴趣、提升素养、服务专业”是新的高职体育课程定位,但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没能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缺乏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能,学生对体育教学认可度不高,缺乏学习的积极性[3]。因此,为最终达到课程目标,我们必须按以下的程序进行体育教学:针对现状→分析专业对身体素质需求→确立课程目标→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实施与评价。

本研究从实践教学出发,采用比较法,在实验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进行测试,并进行差异性比较分析;对职业体能、职业病认知、体育课兴趣等三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力求挖掘出提高高职院校护理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的研究对象是广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护理专业2、3班学生,实验组(A组)随机选定为2班,对照组(B组)为3班。两班女生均为65人,共130人。实验前,即第一学期第1、2周对这两组学生的年龄、身高、体重、800米跑等8个项目进行测试,获取每人各项成绩,运用T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二)研究方法(比较法)

1. 实验目的

(1)提高学生对职业体能及职业病预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职业病一定的康复治疗方法。

(2)每学期采用基础课+职业体能课+选项课的“结合式”教学模式[4],即在每堂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在基础的体质、健康教育及兴趣项目教学中,不断渗入职业体能教学,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职业体能。

(3)从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状况,学生的职业体能提高和对职业病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检验教学改革效果。

2. 实验时间

实验时间共104学时,第一学期为32学时,第二、第三学期为36学时,即分三个学期完成。

3. 教学模式

实验组(A班)采用基礎课+职业体能课+选项课的“结合式”教学模式,对照组(B组)采用传统的,只有基础课教学模式。

4. 实验内容(教学内容)

(1)实验组(A组)实验内容

护士在对病人进行护理时多是站姿,由于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的病人进行护理,所以更多的时候是流动站姿,但在输入医嘱等工作时是坐姿,故护士工作时主要身体姿态属流动变姿类[5]。因此,根据护士职业特点,腰背部静力性耐力、下肢力量、耐力、速度与灵敏等将是职业性身体素质要求。同时,护士常见的职业病主要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下肢静脉曲张……针对这些身体素质要求、护士常见职业病防治及当前护理专业学生6项运动素质的状况,设计了实验组(A组)三学期的教学进度表,见表1。

对于实验组(A组)三学期的教学安排[6]是:第一学期主要提高耐力、速度、手臂力量、腰腹力量、灵敏、柔韧等素质;第二学期主要提高耐力、速度、手臂力量、腰腹力量、腿部力量、灵敏、协调性、柔韧及综合素质;第三学期主要提高耐力、速度、腰腹力量、腿部力量、灵敏、协调性等素质。由于在调查中发现6项运动素质中耐力、力量、速度最重要但护理也是相对最欠缺的,因此在三学期均安排了这三项运动素质的训练,旨在强化。对职业病的认识及预防是采用循序渐进方式,从职业病知识、预防到康复治疗方法,贯穿三学期的学习。当然,在三学期也安排了选项课的学习,满足学生不同的兴趣需求。

(2)对照组(B组)实验内容

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其教学进度表见表2。

对于实验组(B组)三学期学习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常见的各种球类、田径与健美操,具体安排是第一学期:基础课-篮球、排球、田径;第二学期:基础课-排球、羽毛球、田径;第三学期:基础课-篮球、乒乓球、健美操。

5. 测试项目

A、B两组测试项目相同,都是8个测试项目:耐力——800米;速度——50米;腰腹力量、腿部力量——1分钟仰卧起坐、立定跳远;灵敏——4×10往返跑;柔韧——坐位体前屈;协调性——1分钟跳绳、踢毽子。学生在第一学期初与第三学期末均对这8个项目测试,然后对比分析。

6. 学生学业评价方式

每学期均对A、B两组学生进行学业评价,但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各有不同。

(1)A组学业评价,如表3。

(2)对照组(B组)学业评价

运动技能70%(取测试项目的平均分),出勤率30%。评价方式:师评。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分析:所有指标数据均以平均值和标准差(■±S)进行表示,实验前后各组指标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检验标准P<0.01为非常显著差异,P>0.05时没有显著差异,介于二者之间即0.01

二、结果与分析

利用实验前后测试数据进行了组内的对比分析,见表4。

从表4可知:A组各项测试成绩在组内前后比较P<0.01,故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B组各项测试成绩在组内前后比较P<0.05,故只是有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后A组和B组组间测试数据对比分析P<0.01,故各项均具有非常显著差异。即经过三个学期的教学实验,A组学生的职业体能素质提高的幅度比B组学生高。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 “结合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能

采用基础课+选项课+职业体能的“结合式”教学模式,由始至终针对护士职业所需的职业体能,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采用“渗透式”训练,并加强对职业病的认知、预防及康复治疗方法的传授,凸显职业教育的特征和人才培养的职业性能,因此学生越来越喜欢上体育课。

表5是第三学期结束对实验组(A组)同学做的调查问卷,从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职业体育的了解,对职业的认知及对体育课的兴趣不断提高。

2. “结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更加全面和客观

“结合式”教学模式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内容更丰富,评价方式打破传统的只有教师一言堂评价的局面,为使评价更加全面、客观,采用了教师评价、小组评价、自我评价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采用“结合式”的教学模式,发展护理专业学生职业体能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

实验前两组学生的身高、体重和各项体能素质测试成绩差异检验值 >0.05,即实验前两组学生体能素质对比没有显著性差异。两组经过三个学期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与学业评价方式,学生的体能素质成绩都有提升,但实验组(A组)的学生的体能素质成绩提高幅度比对照组(B组)高,说明采用“结合式”的教学模式对提高护士学生的职业体能更为有效。

(二)建议

1. 体育教学改革应“与时俱进”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学生的特点及从事的职业性质进行。教学改革之前要深入调研,充分了解和分析学生的身体素质基础、兴趣和日后从事职业的特点及要求,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教学目标、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等,才能达到预定课程目标,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做到事半功倍[7]。因此,为做到因材施教,达到高职院校学生培养目标,体育教学改革应做到“与时俱进”。

2. 对体育课程进行内涵式的精细化建设

职业体能课程是按照岗位能力需求特征设置的,其主线是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性更为突出,实用性得到强化。改革了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业评价方式[8]。经过三学期的教学改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进一步深化课程内涵建设,提升教学质量,还需要对课程进行内涵式的精细化建设。

3. 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其最大作用

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的教学评价激励机制,使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内需驱动力,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9],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职业体能素质锻炼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同时体育课教学必须与思政教育的目标同向同行,从而达到“铸魂育体”[10]。

参考文献:

[1]曾理,曾洪林,李治.高校体能训练理论与训练教学指南[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8:1-5.

[2]张丰.职业体能融入大学体育教学体系的实用性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2,2(32):95-96.

[3]董雪莲.基于职业体能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体系创新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31(6):65-67.

[4]闫文.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体能教学模式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程丹.護士职业体能提升与职业病体育保健策略[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9,27(11):28-30.

[6]李晖.高职院校篮球教学引入篮球拓展训练的实验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8.

[7]张京杭.基于职业实用性培养的高职体育教学改革[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02):74-76.

[8]辛金花.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职业性”改革的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34):111-112.

[9]胡振浩,童建民.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学生职业体能的体育教学实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12,34(06):43-47+54.

[10]杨祥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01):13-16.

作者:韩智超 李秋利

上一篇:园林电气工程施工论文下一篇:移动技术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