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

2022-05-12

第一篇:金融管理与实务论文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应从金融机构管理岗位下移到基层金融机构一线岗位,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的职业核心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岗位特定能力、拓展能力等四种模块课程体系,从空间、内容、种类、方式等方面设计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目标定位;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是培养金融企业行长(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还是培养基层金融企业的服务与管理一线工作岗位(群)高技能人才,是一个应该探讨清楚的问题。笔者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运用高等教育理论,拟就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探讨。

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原则

以职业人为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育是一种职业人的教育。它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但更是人的教育,是以人为本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它不仅要培养人的专业能力,也要培养人的思想、道德、情感、体质等。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要坚决摒弃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培养要求等同于职业人培养要求的偏见,应明确培养金融职业人的目标,将对人的培养与对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保证高职教育回归教育本位。

岗位的基层性金融业既需要高层次管理岗位,也需要一线的技能型操作岗位。我国金融高职教育承担着为金融行业培养职业人才的任务,但由于学历层次及学制的制约,在培养目标中为学生设计的就业岗位应该从金融机构的机关管理岗位下移到基层一线岗位。

能力的通用性金融行业中的不同岗位群之间有某些相同的知识和技能要求,即通用的知识和技能,金融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经常会有换岗或转岗的可能。即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技能具有可变性与不变性。这就要求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必须围绕一线岗位群所需要的通用能力与发展能力展开。

确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原则及知识、能力要求

(一)确定人才培养标准的基本原则

人才培养标准要与职业岗位的要求一致 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特定职业岗位的工作人员,所培养的人必须符合职业岗位的工作要求,因此,职业工作的要求永远是人才培养标准的确定依据。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标准应根据相应职业岗位的要求确定,要在培养目标规定的一线职业岗位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职业岗位要做的工作及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的知识、能力条件,据此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标准的内涵。

人才培养要以“会做”为标准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为基层金融机构一线培养工作人员,基层金融机构一线的工作属于操作型的工作,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最终要以“会做”的形式表现出来,“会做”与“不会做”是衡量基层金融机构一线工作人员工作能力强弱的直接标准。因此,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主要以“会做”为标准,而不是以“掌握”、“具有”等等为标准。

(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知识、能力及素质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金融企业一线岗位就业,其中证券、保险、农村信用社等基层金融机构的柜员、营销员、客户经理、理财经理等岗位所占比重较大。用人单位在招聘该专业毕业生时最重视的是思想品德素质、沟通合作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等。笔者通过实地调查、电话、网络调查等方式,对金融企业一线岗位工作任务、从事岗位工作的基本素质要求和基本能力要求进行了调查,得出以下结论。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证券、保险、合作金融等机构的客户经理、柜员、理财员、会计、文员等基层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一线岗位(群)。

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一定的货币、信用、银行、证券、保险、合作金融、理财、会计、统计、财经法规、企业生产与经营、产品营销、外汇外贸、担保、写作等基本知识。

从事岗位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较强的金融产品营销能力、柜台业务操作能力、金融理财业务操作能力、会计及核算能力、金融企业客户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金融专业软件使用能力等。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就业岗位与岗位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设置原则及课程模块设计

(一)课程设置原则

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技能原则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设置课程时。应对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进行量化,具体找出特定岗位群的通用技能点。再进一步考虑形成这些技能的知识是什么,提供这些知识的课程是什么,这样才能最终确定应该设置什么课程。

理论课程设置的原则——必需原则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以金融一线职业岗位群通用技能人才的培养为目标,而技能的形成是一种内化的过程,需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也需要在实践中对理论进行感悟。因此,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不能忽视理论的作用,理论学习是必需的,对专业技能形成必需的理论课的设置理所应当。

课程结构设计的原则——模块化原则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可以按照职业工作过程设计课程模块,也可以按照职业能力的构成设计模块,还可以按照职业工作岗位设计模块,同一模块的课程可安排在一起,一个学期完成一个或两个模块的教学,做到课程教学与职业岗位工作实际一致。但无论采用哪种模块形式,都必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模块设计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培养基本的人文素质,计算机、英语应用能力,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包括“两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大学英语、普通话训练、文学作品赏析、就业指导、信息收集与处理技巧、摄影摄像技巧、公共艺术、驾驶技术、演讲与口才等课程。

行业通用能力课程模块培养银行、证券、保险、合作金融等金融行业通用的金融管理与服务能力。包括企业生产与经营、货币金融基础、会计基础与实务、经济法规、金融礼仪训练、财经应用写作训练、经济应用数学、金融统计、金融企业会计核算、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证券理论与实务、保险理论与实务、合作金融理论与实务等课程,

职业特定岗位能力课程模块培养银行、证券、保险、合作金融等职业岗位(群)特定能力。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可选择商业银行、证券、保险、合作金融行业的一线岗位即客户经理、综合柜员、理财员等专业方向课程。包括客户服务与管理、金融产品营销技巧、财务分析、收银与点钞技巧、金融专用软件使用训练、电脑传票输入训练、税收筹划技巧、沟通技巧、理财实务操作等课程。

拓展能力课程模块提升素质、拓展能力,支持后续发展。包括网络金融实务、电算会计、金融风险管理、金融从业人员(银行、证券、保险、会计、助理理财规划师)考证训练等。

学院在课程建设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综合资源,紧紧围绕专业核心技能的形成,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培养基本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优质课程,重新构建专业课程体系:针对行业通用能力和职业岗位特定能力,开发一系列项目化课程,培养学生通用的金融管理与服务能力及个性化的专业核心技能;同时,建设与核心技能训练相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包括学习资源、实训项目、培训项目、习题库、行业产业标准等内容,为拓展学生能力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课程与能力模块如图1所示!

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设计原则及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一)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实践教学在空间上要以校内实训为主一方面,出于安全的考虑,基层金融机构营业期间一般不允许外人进入;另一方面,金融行业不是劳动密集企业,特别是一线岗位。一岗一人,职责明确。鉴于此,金融行业不允许也不可能接收大量学生顶岗实习,这使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实践教学具有与其他专业不同的特点:实践教学在空间上主要以校内实训为主,

实践教学在内容上要以业务处理能力训练为主金融行业一线岗位承担向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服务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的能力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点钞、计算机录入等单纯技能,一类是运用相关专业知识对业务问题的处理能力。操作技能与业务处理能力相比,后者的形成较前者难度更大,也更重要。因此,在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中,需要对后者给予更多的考虑,坚持实践教学在内容上以业务处理能力训练为主,

实践教学在种类上要以“单元、课程、专业”三种训练类型为主人的能力形成是从单项能力的形成开始的,经逐步累积最终达到综合能力的形成,这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实践教学上要遵循这~规律,坚持以“单元、课程、专业”三种训练类型为主,即根据课程体系本身“单元——科目课程——课程体系”的结构形式,在不同的结构单元上设计相应的单元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的实践活动,对应培养和形成单项能力、工位综合能力、专业综合能力。三种实训应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步步深化、逐步提高。

实践教学在实训方式上要以情境教学为主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活动的设置,目的是使学生在校期间即形成较强的职业工作能力,能迅速融入日后的工作并做出业绩。要做到这一点,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要让学生及早地熟悉职业工作,了解职业工作的规则、程序、规格要求等。在学生不能利用在校期间进入金融机构顶岗实习的情况下,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当在实践教学中尽可能地模拟职业工作任务,按照真实的职场工作程序、操作制度、质量要求进行组织实施,坚持实践教学在实训方式上以情境教学为主。

(二)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高职教育的实践教学应占总课时的40%以上。实践教学的实施有赖于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目标应由理论印证型向技能形成型转化,将实验与实训紧密结合起来,将教学与生产紧密结合起来。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应建立单元能力训练、课程综合能力训练、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每一门课程在每一个单元后,应根据单元教学内容的特点采用单元能力训练的形式进行单项能力训练;每一门课程后,应根据课程目标、内容和特点,采用课程综合能力训练的形式进行课程综合能力训练:专业人才培养的所有课程完成后,应根据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在学生毕业之前采用专业综合能力训练的形式进行专业综合能力训练,构建前后连贯、层次分明、步步深化、逐步提高的“三层次”实践实训教学体系,如图2所示:

高职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在方式上可以是课堂实训、社会调查、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或作品等:在时间安排上,可以从第一学期第一堂课开始,包括寒暑假,至第六学期前结束,具体如图3所示:

作者:曾赛红

第二篇: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作者简介:彭建华(1981-),男,湖南岳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摘要:本文结合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及人才需求状况,剖析现阶段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结合学院实践,从“政行企校”四方联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构建职业技能标准导向课程体系、锻造“双师”素质师资队伍和强化形成性考核五个方面提出了人才培养对策。

关键词:技术技能人才;四方联动;课程体系;形成性考核

一、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金融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产品。《报告》和《文件》阐明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发挥金融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在此背景下,金融服务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以长沙市为例,2014年全市金融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21.78亿元,比2013年增长13.7%;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1266.10亿元,比2013年增长11.0 %;全年保险机构原保险保费收入165.77亿元,比2013年增长19.3%;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机构达120家。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智联招聘发布的《就业信心指数2014年四季度分析报告》显示,金融行业政策松绑、民营银行入市开门的政策利好、针对P2P领域监管力度和法规的完善,使得金融服务业用人需求出现“井喷”,增幅达到48%。

迅猛发展的金融服务业对金融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为拓展市场、提升竞争力,纷纷开设分支行或营业部,亟需大量从事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课题组通过三种途径对长沙市金融管理与服务专业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调查。一是,登陆各商业银行官方网站查询校园招聘计划,了解其对高等学校应届毕业生需求情况。二是,实地走访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发放调查问卷。三是,通过召开毕业生座谈会,了解不同入职年限员工各自岗位的发展路径,听取他们对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意见。

通过调查,我们形成了两点认识。一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主要分布在柜员、经纪人和客户经理岗位,且需求量呈增长趋势;二是,金融机构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整体素质及能力基本认可,但团队意识和职业道德需要提升。

二、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认知偏差,重视与支持不够

党的十七大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十八大要求“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国家层面对职业教育态度非常明确。

然而,社会公众对职业教育认知却存在偏差。一是,职业教育现实地位较低。人们的一般认为,考入本科院校、尤其是重点本科,攻读博士、硕士研究生才是成才标准。职业学院成为没能进入本科院校学生的无奈选择,成了后进生的“避难所”。甚至很多职业教育工作者,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女进入职业学院。二是,重普教轻职教。职业学院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配备普遍低于普通高校;除单独招生外,职业院校的录取批次位列最后,生源质量存在先天性差距。三是,对职业学院毕业生存在歧视和偏见。职业学院毕业生在择业、升学、报考公务员等方面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和歧视。

(二)培养目标定位不准

高职教育是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教育,其意义在于服务引领区域经济,其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可是,现阶段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还是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追求“高大上”,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过高过宽。不符合高职教育要求,且“赶鸭子上架”,难以实现。去除教学实习和毕业顶岗实习,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时间只剩两年,可就这两年,学生需要全面学习银行、保险、证券等方向知识。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三个方向都没扎实掌握好,缺乏岗位胜任力。二是,强调技能应用,高素质没有得到重视。偏重学生知识和技术技能,忽视了高素质要求,未形成“德才兼备”。随着“90后”进入大学,以自我为中心的现象尤为突出,文明礼貌、沟通表达和文字组织没能得到足够训练,导致团队意识、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欠缺。

(三)师资力量稍显薄弱

伴随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师资规模、学历层次、“双师”素质得到了较快发展,但还存在提升空间。一是,专任教师规模有待增加。随着年龄增长和职称晋升,一部分教师从专任教师队伍分离出来,担任院系行政工作,导致专任教师规模下降。二是,专业带头人行业气质不够浓烈、行业地位有待提升。三是,“双师”素质教师匮乏。新近教师渠道单一,高校研究生居多,真正来自金融行业企业者甚少;部分教师利用教学之余时间考取了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但没有真正符合“双师”素质要求;碍于管理条条框框,金融业务骨干担任外聘教师的课酬过低,不能激励他们安心教授技术技能。

(四)课程内容缺乏岗位针对性

金融全球化、混业经营和互联网金融纵深发展,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内容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现行课程体系不足也慢慢显现。一是,课程体系职业性不明显。近年来,很多高职学院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课程改革,但影响甚微,课程体系仍然缺乏职业岗位(群)针对性。二是,课程内容交叉滞后。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不够,课程内容交叉重复、缺乏整合,滞后于岗位能力要求。三是,“课证融通”欠缺。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联系不够密切,学历教育没有很好对接职业资格教育。“双证书”制度落实不到位,个别学院为了方便学生毕业,用比较容易获取的其他证书替代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四是,项目化教材开发、使用较少。由于“路径依赖”和教学难度增大,部分教师放弃开发和使用项目化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未能有效对接。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相对滞后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组织形式。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方法单一、手段落后问题。一是,传统的“灌输式”方法普遍存在。教师将学生当成“存储器”,从上课到下课“满堂灌”,学生被动接受,将记忆当做唯一学习途径。师生缺乏互动交流,发散性思维不足。没能形成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情境。二是,部分教师教学科研任务较重或责任心较轻,没有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而是在网络上下载共享他人课件;即便自己动手,也多是教材内容的重复,没有和教材相互补充,吸引力不够,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失去兴趣。

(六)校企合作不够密切

毋庸置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有效的校企合作可以实现学生、企业和高职院校三者共赢。近年来,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合作层次不深、质量不高等问题。一是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欠缺,不能为金融行业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导致行业企业合作意愿不太强烈。二是政策法规不完善、激励措施不给力,行业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成本过高,利益得不到保障,影响其参与积极性。三是校内实训条件有限,模拟环境不够真实,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岗位所需技术技能,岗位适应性不强,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金融行业企业的认识。

(七)过程监控和考核评价存在偏颇

部分学院对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的考核尺度仍然是所学知识的多少,对能力和素质的考核较少。表现为重终结性考核、轻形成性考核,对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够。少数教师上课不考勤、课后不布置思考讨论作业、考试时满纸填空和名词解释等识记型题目;校内实训时不能深入指导、严格要求,导致部分学生无所适从,进而上网聊天或游戏;校外顶岗实习不能跟踪指导毕业设计工作,致使部分学生在网络上抄袭作品应付了事;即便进行形成性考核,也因标准模糊、内容片面、过程随意,结论缺乏客观和公平。

三、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对策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在长沙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立足长沙、服务“三湘”,不断探索和革新人才培养范式。其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培养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得到了金融行业企业认可。

(一)“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提高高职教育美誉度

2009年,由学院牵头,按照平等互利原则,与省内外有关企业、行业协会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湖南商贸旅游职业教育集团”。融合政府、行业企业元素,改善单一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分设的财会金融行业校企合作专门委员会致力促进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通过“订单式培养”和“菜单式培训”,“学、证、训、赛”四位一体,满足了金融服务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

(二)针对职业岗位(群),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充分发挥专业建设委员会作用。学院和企业的“双带头人”带领专任教师,深入金融行业企业,开展人才需求调研。找准职业岗位(群),并解构其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保证学生的岗位适应性。经过调研,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备良好职业素养,掌握金融专业基本知识,熟练业务操作和营销服务技能,面向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基层业务岗位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三)构建职业技能标准导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产品”,是实现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要载体。要遵循“高质量对口就业导向、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课证融通”原则,构建基于职业技能标准的课程体系。学院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体系由三个模块构建而成:职业素质课、职业基础课和职业方向课。其中,职业素质课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职业指导》等12门课程;职业基础课包括《专业认知》、《金融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等9门课程;职业方向课(三个方向,学生任选其一)包括银行方向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银行风险管理》等6门课程(对应银行从业资格证),证券方向的《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交易》等5门课程(对应证券从业资格证),保险方向的《保险原理与实务》、《保险经纪知识》等6门课程(对应保险代理人资格证)。

(四)锻造名副其实的“双师”队伍

“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课程体系能否顺畅运行的关键。坚持“内培+外引”,打造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双师”素质教师团队。一是,完善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给予合理的薪酬,聘请实践经验丰富,具有一定教学水平的金融服务业一线人员和业务骨干担任兼职教师。二是,积极参与高职院校骨干教师培训项目,选送优秀教师赴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等先进院校学习培训、赴知名金融机构挂职锻炼,期间按照同级在岗人员标准发给课时津贴;同时加强考核,坚决杜绝教师赴企业挂职“一日游”(填表、盖章,应付学院检查)。三是,鼓励教师参加中级和高级经济师(金融方向)任职资格考试和申报,鼓励参加金融专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认证考核。

(五)注重形成性考核,提升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

各教学环节建立具体的质量标准和工作规范,以此为基础,形成较为完备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定期不定期开展教学督导、学生评教、教师评学等评价活动。在上述评价活动中,注重融入企业标准,从分体现教学评价的全面与可靠性。

对学生的考核评价,突出能力本位,淡化终结性考核。将形成性考核纳入整体考核体系,重点考察学生学习态度、职业素养、实践操作技术技能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根据课程特点,采取提问、训练、情景模拟、案例分析、技能竞赛等多样形式的形成性考核。

(作者单位: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长沙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主持人:彭建华。

参考文献:

[1]长沙市统计局.2014年长沙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hntj.gov.cn/tjgb/szgb/201503/t20150323_115553.htm.

[2]吴后宽,高职金融保险专业定位与课程设置实证分析—基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视角[J].职业技术教育, 2011,(29),pp.10-13.

[3]周建松,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下的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4,(10), pp.103-105+111.

[4]宋冬萍,高职教育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1,(30),pp.56-59.

作者:彭建华

第三篇: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研究

摘 要: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高职金融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高职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模式、方法与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能力培养;金融专业;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主要目的是培养高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与实践素质,对形成高职教学特色、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价值来看,我们必须按照能力培养模式,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和基地建设,注重实践性、主体性和教学做合一。从实践价值来说,可以形成以学生自主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模式,使高职教育真正面向社会、面向未来。

一、有关学者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方面的研究

中外各界人士和学者围绕实践教学问题纷纷发表了观点和看法,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研究:

1.关于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

我国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研究如下:一是从课程改革来研究,有些学者提出了金融实务课程应进行项目化改革研究,遵循以能力培养为目标,构建以任务驱动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二是从教学方法来研究,普遍认为,案例教学法能加深学生的综合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三是从教学体系来研究,对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提出了“工学结合”改革的思考,“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对技术技能;四是从教学模式方面来研究。如基于校企合作的模块式实践教学模式探讨,等等。

国外高职院校普遍重视能力培养,主要观点有:第一,建构主义理论,即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第二,CBE理论,即强调学生职业所需能力的学习和运用;第三,JITT模式,该模式是建立在“基于网络的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的主动学习课堂”二者交互作用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金融课程教学也不例外。

2.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研究

一是关于金融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比重设计问题研究,如理实一体化安排的合理性研究。二是关于金融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了拓展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有的学者认为行动导向教学法在银行柜面业务教學中的实践运用很好;有的学者则认为问题引入法和案例教学法在金融实践中经常被运用,等等。三是金融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吴双(2012)认为“四位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符合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的要求。四是实践教学的组织管理问题研究。五是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问题研究。六是具体金融课程的教学实践研究,刘革、邓庆彪(2008)[2]对金融专业提出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朱维巍、董瑞丽(2011)[3]对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加建荣、刘艳(2010)[4]对《证券投资分析》、杜继勇等(2011)[5]对高职《人身保险业务》等课程项目化课程改革与实践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3.关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研究

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一般校内实践基地建设仅限于模拟实训上,或使用软件的操作和运用上,最为普遍研究的的是证券方面的课程,也有商业银行或金融方面的课程。至于校外实习基地建设问题的研究,一般仅限于学生假期实习或毕业实习,普遍认为问题较为突出的是商业银行实习基地的建设。

总体来说,高职教育对实践教学非常重视,理工农医类的实践教学成熟度相对来说高于文科经济类的实践教学,目前虽然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不时也有文章发表,但还缺乏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特别是基地建设这一方面还比较薄弱。

为了深化高等职业院校金融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我们按照能力培养的模式,针对目前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拟从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方法、课程设计、基地建设的构建等,进行探讨和研究。

二、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对策研究

1.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要求,我们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协作发生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意义建构”: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但是目前关于高职金融实践教学及基地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重教轻学;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校内实训不到位;校外实习基地薄弱;教师实践能力不强,等等。

2.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教师与学生实践能力研究

教师应多多加强与金融企业的定点联系,寒暑假应到金融企业去挂职锻炼,积极参与行业与企业高级别的金融专业研究会,加强与金融行业的联系和互动。

学生应强调职业资格认证与文凭挂钩,发挥职业资格培训的重要性。第一,学校成立金融实践培训基地,应将学生金融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培训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作为其考核的重点内容。第二,学校应与金融企业密切协作,实现订单培养,学生在毕业的最后环节都要顶岗实习。

3.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方法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对高职金融的实践教学来说,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研究:一是实践要素的多元化,二是师生关系的民主化,三是实践教学的情境化,四是实践教学的交互性。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其一是运用支架式教学,设计实践教学的五环节: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其二是运用抛锚式教学,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展开教学,主要运用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以及真实演练来进行。其三是运用随机进入式教学,即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模拟方式、并配以真实的情境等不同的角度来随机进入。

4.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课程设计研究

按照能力培养模式的高职金融实践教学设计原则,本课题的具体构建方案如下:一是以学生为主,辅之以教师引导,完成实验实训实习的各个环节和任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运用校内实训,模拟情境,创设情境,为学生建构知识意义提供帮助,通过身临其境的角色扮演,使学生加强对学习的领悟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三是强调“协作学习”,不论是实训周,还是课程模拟实训或是校外实习,都要强调整体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四是强调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习”,如多媒体课件、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APP学习空间等,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五是强调高职学生学习过程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以师生互动、就业率和用人单位完成评价考核体系,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内实训教学建设研究

第一,学校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长效运行机制;第二,完善基于“金融服務”理念的“银校合作项目+仿真金融超市”的人才培养模式;第三,建立基于仿真金融超市的“131”的教学模式,即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单元项目实训、课程综合实训、专业综合实训)模拟操作与顶岗实习相结合。第四,借鉴新加坡等国的公共教育机构、学校与企事业组织的职业训练、由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的董事会等等管理模式,鼓励私人和企业参与学生的金融培训,建立学校实训基地。

6.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研究

能力培养模式下金融管理与实务专业实践教学校外基地建设研究的步骤和内容如下:一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构建实践教学基地目标;二是以实践活动和实践情境为主线,选择正确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三是以学生为主体,构建实践基地教学内容体系;四是采取激励和监督机制,杜绝实践教学基地流于形式;五是本着校企利益共享的原则,打造学校和校外实践基地共享双赢的体制。

参考文献:

[1]吴双.高职金融类专业“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8).

[2]刘革,邓庆彪.《保险学原理》课程参与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3).

[3]朱维巍,董瑞丽.高职“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国家精品课程开发与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1(23).

[4]加建荣,刘艳.开放教育《证券投资分析》课程教学实践与探索[J].陕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3).

[5]杜继勇,赵丽娟,许志平.高职《人身保险业务》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实践[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

作者:杨柳明

上一篇:社会体育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法国社会与文化论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