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

2022-05-13

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摘要: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社会需求也是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文章调研了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才需求的概况,分析了其特征。调研结果为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篇:社会学专业毕业论文

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分析

【摘 要】文章以某高校2009届大学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问卷研究其工作能力。经研究得出:现在的学生就业能力还比较差,这就需要学生提升自己就业竞争力,学生在不断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之面对就业、择业的时候能从容以对;同时,也要求学校加强就业指导,学校也要更加优化合理的设置课程和教学计划安排,从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关键词】毕业生;社会;适应能力;调查

就业,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特别是高校的就业工作尤为引人关注。高校扩招,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和难度加大。虽然大学毕业生面临毕业即失业,但社会上出现了企业用人荒,即“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企业也找不到合适的人才”。本文对此问题,展开对某高校2009届工商管理大学本科畢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主要了解其工作岗位、专业对口、工资水平、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工作的发展潜力、对工作的胜任程度及大学所学知识的有用程度等内容,研究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力。根据调查问卷反馈信息,进行科学评分,给予每项调查内容赋值。对于赋值的数据应用下式进行标准化处理。

x■=■

公式式中:x■表示标准化的值。

n 表示问卷调查的学生数。

X■表示第i个学生第j项调查内容的量化值。

■■表示所有调查学生的第j项调查内容的量化值的平均值。

根据标准化的数据矩阵,应用下式计算各项调查内容之间的相关系数。

r=■(j≠k)

公式中:var(x■), var(x■)分别表示第j项的标准化值的方差、第k项标准化值的方差,cov(x■,x■)表示第j项与第k项的协方差。

通过以上计算,得出各调查项目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根据相关系数矩阵将调查项目聚类为——工作岗位、工作变动、专业对口、知识应用等4个潜变量,以下从这4个方面进行分析。

1.工作差异大,对大学教育提出新要求

在问卷调查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民营企业占43%、国有企业18%、行政单位是16%、事业单位有11%、自主创业占了5%、其他占5%、外资占2%。从这结构可看出,学同样专业知识找不同的工作。这些学生在不同工作岗位的切身感受反过来看大学的路应该怎样走——大学生需不需要兼职、需不需要考证、课程需不需要改革?

兼职是对所学知识实践的一种模式,兼职对大学生了解社会和锻炼能力有一定辅助作用。被调查者中有58%认为大学生兼职对于工作很有帮助、有33%认为没多大帮助、有9%认为没有帮助。他们一般认为:兼职能提供接触社会、培养工作能力、增加工作阅历的机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脱离的缺陷。的确,大学生兼职相当于大学生提前适应工作环境等。大学生通过兼职获得工作经验、找到核心竞争、增加人脉资源、学到更多的社会知识等,从而拓宽就业、择业路子。但是,大学生兼职会影响学习,如何把握这个度的问题,是还值得研究的问题。

现在在大学生中出现考证热,证书是对能力的一种认可,是就业的通行证。问卷调查显示:认为证书要精而不要多的占80%,认为证书没有用的占13%,认为证书有用的占7%。由此看来,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有利于职业生涯发展的考证是有必要的。考证与专业学习没有多大关系,如果放弃学业而考取证书,即使你找到了工作,但你发展后劲不足也会失去工作。证书只是就业的敲门砖,就业后的发展还要凭知识、凭能力,现在的用人单位不仅仅要看证书,更看重实际能力。

同一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回过头来看我们大学的师资与课程设置,认为大学的师资与课程设置有点问题占48%、有问题占24%、没问题占16%、很有问题占2%。这表明我们大学的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大学的课程设置有待进一步调整,大学制度有待进一步改革。

2.就业不稳,工作变动大

大学生找工作难,要找到一个自己理想的工作更难,要想稳住一个好工作难上难。面临毕业的大学生都要积极地找工作,投很多简历, 参加很多面试,参多场招聘会,花去很多费用。很多同学就先找一份工作,然后再“骑驴找驴”(先就业后择业),一般在毕业时或毕业后不久都找到了工作。但,他们工作后不久就更换工作。被调查者工作不到两年,有70%的都改换了工作,有的更换工作高达9次。问卷调查显示:找到了更好的工作而更换工作的占50%,自己不喜欢已有的工作而更换工作的占6%,嫌工资低而更换工作的占38%,嫌工作艰苦而更换工作的占3%,被用人单位裁减的占3%。由此看来,更换工作有三大因素——一是薪酬,二是满意度,三是职业前景。

毋庸置疑工资对于是否换工作有相当大的影响。工资是工作的回报,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对一个人工作的认可。每个人都有一个心里预期工资,一旦工资少于心里的预期时候,换工作的可能性就很大。问卷调查显示:月工资2000元以下的占32%、2000—4000元的占58%、4000—6000元的占5%、6000元以上的占5%。工资水平在2000以下的这一组同学换工作的频率相当的高,占了这组人数的73%。占了总更换人数的61%,超过了一半。工资水平在2000-4000这一组换工作的同学相对于2000元以下的同学要低一些,占总的更换工作人数25%。工资在4000-6000 以及6000以上的同学的工作相对稳定,更换频率相对较少。两组同学总共换工作的只占了总数更换人数的14%。

月工资在2000元以下者对于工作不满意的人数占了所有不满意人数的65%,对工作不满意者更换工作的频率高。问卷调查显示:对现有工作很满意的占2%、满意的占53%、不满意的占45%。一般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者感到很满意或满意,在国有企业工作者感到满意或很满意。

对工作满意或很满意者认为职业前景好,更换工作的频率低。对工作不满意除了嫌工资低以外,还有因工作艰苦、工作单位没有发展潜力等而不满意。问卷调查显示:认为现在的工作具有发展潜力的占58%(换工作的次数较多)、发展潜力不大的占30%(更换工作的频率相当高)、很有发展潜力的占12%(没有换过工作)。

3.专业对口与胜任工作

专业对口与否也是影响工作能力的重要因素。经过四年的学习实践,对于本专业有了较为深刻的体会,如果从事与本专业相关的工作,不会陌生,更易上手。专业不对口,会给从业人员带来麻烦,对于从事的职业不熟悉,没有基础,需要时间去了解、体会、探索、掌握要点。专业不对口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是对师资资源、时间等的无形浪费。调查问卷显示: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很相符的占2%、 相符的占53%、不相符的占41%、完全不相符的占4%。专业对口的,工作很轻松(占20%),专业不对口的,工作吃力(占16%),一般能够胜任现在工作的占63%。大多求职者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要从事什么工作,在大学期间缺乏正确的大学四年规划及毕业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4.知识的有用性

专业不对口的主要原因是学校的专业设置和市场变化没有很好衔接,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被调查者在工作实践中所缺乏的能力主要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占47%)、专业知识能力(占30%)、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占23%)。他们所缺乏的这些能力,正就是大学教育的缺口。由于这缺口和就业难,夸大了知识无用论。被调查者中有55%的人认为知识有用、有43%的人认为知识用处不大、有2%的人认为知识无用。在社会实践中,认为专业知识用处不大(甚至于没有用)的人也就是在工作中缺乏专业知识的人,他们误认为大学生成了廉价的白菜,过分强调工作经验,这严重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的读书无用吗?把上了大学找不到好工作与“读书无用论”等同起来,将高等教育完全功利化,为就业而读书,有回报就是读书有用,反之,读书无用,忽视读书追求人的品质方面的培养塑造。读书使人开智、明礼、有德、开阔一个人的眼界,培养理想与情操气质。不能把教育等同于投资,不能以有用无用这样的简单价值标准来判断读书与否。

被调查者所缺乏的能力也就是大学教育的缺陷,现在的大学教育没有注重大学生的语言能力、就业竞争力的培养。虽然学校也把应用文写作纳入人才培养规划之中,在授课时,学生理论掌握很好,但是实践的机会很少。教学和实践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不能撇开实践教学说理论教学更重要,也不能撇开理论教学说实践教学更重要,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教学不实践,就有可能是纸上谈兵,学生学到方法而不知怎样去运用。问卷调查显示:理论教学重要的占2%、实践教学有用的占37%、两个都重要的占61%。这反映出大学实践课程相当的重要,所以学校在安排教学的时候应该增加实践课程的数量。

5.结束语

大学生就业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它的培养是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甚至于是一个职业人的一生。因此,大学生从大学开始就要着手就业能力的培养。大学的学习生活过程就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的过程。为了在毕业后能更具有竞争力,就得在大学四年中抓住各种机会去锻炼提升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当然就业不仅仅只是学生自己的事,学校也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在学校的指导和学生自己的努力下,大学毕业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会有较大的提高,会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实现其理想。

【参考文献】

[1]刘定祥,等编.统计学基础[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

[2]刘娴,冷泽兵.当今“知识无用论”冲击下对我过教育改革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9,(2).

[3]马小辉.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策略探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11).

基金项目:重庆市统计学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渝教高【2010】14号)。

作者简介:王志强(1986—),男,重庆璧山人,大学本科学历,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王玥(1981—),女,江苏连云港人,硕士学位,讲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

作者:王志强 王玥

第二篇: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摘  要:高校培养人才的目的是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同时,社会需求也是对人才培养效果进行检验的重要标准。文章调研了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人才需求的概况,分析了其特征。调研结果为进一步完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构及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生物医学工程;社会需求;学生培养;趋势

生物醫学工程(Biomedical Engineering,简称BME)是结合物理、化学、数学和计算机与工程学原理,从事生物学、医学、行为学或卫生学研究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生物医学工程从分子水平到器官水平对生物、医学问题进行研究,进而创造新的生物学制品、材料、加工方法、植入物、器械和信息学方法等,并将之应用到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病人康复,改善卫生状况等领域[1]。生物医学工程是一个多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是生命科学、医学与现代工程技术有机结合的产物。

近年来,生物医学工程发展迅速,其研究内容几乎涉及到医学与工程学的各个领域。以医学仪器为例,以其为载体的应用成果已在临床医学各领域产生巨大作用。

与此相对应,经过近四十年的建设与发展,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至今约有126所高校开设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2]。现在的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方向大致可以分为:(01)生物力学与康复工程学研究;(02)医学影像设备;(03)生物医学信号处理研究;(04)医学图像处理;(05)生物信息学;(06)生物材料。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生主要开设生命科学、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科学等方向的基本课程,学习相关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电子技术、信号检测与处理、计算机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生物医学工程等相关领域中进行研究开发的基本能力。

经过多年的教育培养,已有大量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参加了工作。那么,这些毕业生专业学习方向的设置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如何?为适应新形势下,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掌握社会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需求状况及培养要求,从而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培养目标的定制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生物医学工程本科层次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问题调查。

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需求的宏观背景

2016年,国务院发布了《“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规划》将“加快生物产业创新发展步伐,培育生物经济新动力”作为单独一个模块,提出要构建生物医药新体系、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加速生物农业产业化发展、推动生物制造规模化应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以及创新生物能源发展模式。

对于“提升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水平”,提出以下要求: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加快行业规制改革,积极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新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推广应用高性能医疗器械,推进适应生命科学新技术发展的新仪器和试剂研发,提升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产业整体竞争力。具体包括发展智能化移动化新型医疗设备,以及开发高性能医疗设备与核心部件两方面。同时,在“培育生物服务新业态”部分,提出的要求如下:以专业化分工促进生物技术服务创新发展,构建新技术专业化服务模式,不断创造生物经济新增长点。具体包括基于新技术的专业化诊疗服务以及基于大数据的智能诊疗生态系统[3]。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单独有一节介绍“推动健康科技创新”构建国家医学科技创新体系。其中对于生物医学大数据平台的建设有重点阐述。2018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实施了“136”兴医工程,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任务。

近年来,我国的生物医学工程产业也在迅速的发展。2017年上半年,生物产业上市公司营收达3423.7亿元,同比增长20.4%;医药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营业收入达到1.6万亿元,同比增长12.6%[4]。2018年,包括生物医药在内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3%[5]。根据预测,2019年生物医药行业也会得到较好的增长[6]。而“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生物技术企业和生物经济集群。

以上政策的引导,以及生物医学产业发展的态势,都对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人才有巨大的需求。

二、国内生物医学工程人才需求概况

据统计,目前全国大约有3.3万个医院[7],医学工程师只占医院总人数的10%,跟国外30%的比率相差悬殊[8],大量的医疗机构需要大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另外,医疗机构里,设备更新速度快,掌握先进技术的医学工程师更为紧缺。

截至2017年,全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约1.6万家,上市公司数量45家,其中:I类6096家,II类9340家,III类2189家[9]。作为生物医学工程的最大产业,国内1.6万多家医疗设备企业也急需生物医学工程师。

生物医学工程行业就业前景较乐观。并且,目前很多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都选择继续深造,在国内真正从事医学工程的技术人才相对缺乏。

现在该专业毕业后大致可以进入以下行业:1 医疗设备/器械;2 医疗/护理/卫生;3 制药/生物工程;4 新能源;5 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6 计算机软件;7 仪器仪表/工业自动化;8 其他行业。从事的岗位大致有以下类型:1 算法工程师;2 售后工程师;3 销售工程师;4 硬件工程师;5 维修工程师;6 注册专员;7 技术支持工程师;8 产品经理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主要随机收集网络招聘信息样本100条,筛选的条件是:招收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本科毕业生,有具体的招聘人数及岗位描述。招聘发布在近期,且在有效期内(主要包括了2019年上半年以及部分2018年底发布的信息)。

现就调研情况总结如下。调查共获得招聘单位100家提供的有效招聘职位1599个。工作岗位可以分为以下10个方向,对应的需求人数以及百分比见表1。

结果说明:在各大企业,以及科研机构的招聘中,作为人才储备的管培生存在巨大的招聘需求。同时,在生物医学工程的两大方向:生物化学(含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传统生物方向,存在较大的需求;另外,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相关的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等职位,也存在巨大的需求。相比与软件方向,设备工程师等从事传统医疗器械硬件开发的职位,在本次调研中,需求量适中。与生物医学相关的市场营销以及售后服务等也存在较大的需求。而偏临床试验以及药物分析等方向的需求较少。

以上关于行业的统计结果中,如有单位同时涉及到两个行业,分别进行了统计计算。

具体说明:医疗设备/器械行业对应于医疗仪器的研发、销售、维护。对应于表1中岗位市场营销,设备工程师,技术支持,售后服务等。制药/生物工程行业对应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类岗位,药物开发设计,药物工艺,以及生物医学类实验员。学术/科研行业主要是招聘生物医学实验员;计算机软件行业对应于表1中的软件工程师,算法工程师,以及数据工程师等。医疗/护理/卫生行业主要是提供设备工程师岗位;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主要提供的是计算机硬件类岗位,包括系统工程师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所学知识面广,包括很多电子计算机方面的课程,很多毕业生进入此类企业工作。

表2数据显示,传统的医疗器械企业对于销售,售后职位等存在巨大人才需求,新兴的生物、制药工程对于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实验工程师的需求较大。

由表3数据可以看出,地域分布中,主要是一线城市。上海、北京作为国内经济发展重要的两个地区,对于生物医学工程的专业人才具有较大需求。

四、结果分析

由表1、表2可以看出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面较为宽。分析其原因主要如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涉及的学科很多,包括生命科学,工科等多门学科,二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这样学生的知识面得到了有效的扩充,毕业生较容易转到其他相关应用专业,比如:食品科学,制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但另一方面,由于该专业涉及的学科较多,容易造成学习深度受限;同时不同学校在专业课设置各有特色,培养计划所要求的科目有较大差别。所以,学生想要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的话,需要选择考研等途径。相关就业数据也显示,本专业有很大一部分本科毕业生选择了读研深造。

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生物医药以及生物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对于相关技术人才的需求已准确反映在相关招聘职位的信息中。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相关企业对于本专业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比例很大,且有增加的趋势。

本次调研结果可以为后续相关院校结合地域经济发展,调整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结构以及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有益的参考信息。

参考文献:

[1]董秀珍.生物医学工程学导论[M].西安: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2004.

[2]2019哪些大学开设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EB/OL].大学生必备网,2019-04-12,https://www.dxsbb.com/news/10781.html.

[3]“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J].中国产经,2016(12):95-96.

[4]2017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分析[EB/OL].国家信息中心,2017-09-26.

[5]2018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展望[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8(01):12-17.

[6]2019年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势展望[EB/OL].赛迪智库,东西智库网,2019-03-01,https://www.dx2025.com/newsinfo/872961.html.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18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19,26(7):2-13.

[8]郭立新.谈医学工程师在医院中的作用[J].中国实用医药,2010,05(30):272-273.

[9]杨欣怡,陈一丹,刘永军.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状况浅析[J].药学研究,2018,37(12):62-64+67.

作者:杨丽凤 焦雄

第三篇: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与分析

(山西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摘 要:运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6所高校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毕业生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企业、公务员和街道。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在未来,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毕业生比例偏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关键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

Present Employment Situation and Analysis on Graduates of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in China

WANG Shu-hong, LI Jin-lo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xi University, Taiyuan 030006, Shanxi China)

Key words: social sports specialty; graduates; employment

1998年,教育部在第4次普通高校本科目录修订时,将社会体育专业列为正式专业。在以后的10年中,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迅速。截止2007年6月,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本科院校已经达到173个[1]。这些院校中,绝大多数已经有毕业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部分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学生也即将面临毕业。社会体育专业是一个新办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如何?这是每一个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院系领导、教师和广大社会体育专业在校生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也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笔者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发现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专门研究却非常少见,在一些相关研究中由于研究者研究角度及侧重点不同,无论是从数据统计还是从分析、结论中,读者都难以从中清楚地看出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状况。研究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对于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发展规划和专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天津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首都体育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山西大学、宁波大学近6届824名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调查结果用EXCEL进行统计、制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就业率 尽管我国现行就业率统计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但是在衡量高等院校的办学质量、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适应程度时,就业率还是一个被广泛使用的指标。部分高校近几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见表1:

表1 我国部分高校2003-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

注:1) 表中山西大学2003-2006届就业人数根据毕业前夕签约情况整理而成,其中包括了读研和出国继续深造的学生。2) 华南师大、首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根据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教育部公布的我国2003年、2004年、2005年大学本科毕业生的一次就业率分别为83%、84%、81.7%。从表1可以看出,山西大学的2004届、2005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沈阳体育学院的2003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也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首都体育学院2004-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和华南师范大学2006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远远高出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来看,我们认为还是较为理想的。

2.2 毕业生去向 人才培养的适销对路,是评价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准。而一个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是毕业生与社会需求适应程度的初次检验。《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表述是:培养具有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能在社会体育领域中从事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咨询指导、经营开发以及教育科研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2]目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的服务领域,主要有以下四类:街道社区、商业性体育及相关服务领域、体育行政部门、教学与科研部门(与该专业相关)[3]。与此对应,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对口单位是街道和社区、体育经营及相关服务场所、体育局或文体局、与专业相关的学校或科研所。我国部分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见表2、表3,毕业生的总去向见图1:

表2 我国5所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表中数据根据课题组调查及第五、第六届全国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和其他相关文献资料中的数据整理而成。

表3 天津体育学院1999届~200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

注:该表引自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中张仲宝的《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一文。

通过调查,我们还了解到宁波大学、上海师大、天津体育学院在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中,有1/4左右供职于一般企业,从事所学专业无关的工作。调查结果显示:6所院校的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领域工作的约占毕业生总数的35%。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具有如下特点与趋势:1) 在社会体育服务领域及相关工作岗位上从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2) 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去向在地区间差异较大。3) 毕业生业涉足较多的领域,从事的职业出现多元化趋势,部分学生选择自己创业。

图1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总体去向

2.3 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类型主要是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营管理人员,最大的就业市场还是社会体育指导和社区服务。国家体育总局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二期工程(2001-2010年)规划》指出,经过10年努力,我国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普遍建立体育指导站(中心),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达到65万人以上。与规划中的要求相比,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指导员缺口很大。但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短时期内在群众性健身领域中不可能设立专职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岗位,这些指导员多是志愿者或兼职人员,日本、德国等国的社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也大多是由兼职或业余自愿者队伍组成。也就是说,公益性的社会体育领域中并没能给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还是在商业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及相关服务领域中。我国的体育产业只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都仍然处于起步阶段”[4],体育健身娱乐市场还不发达,因此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提供的就业岗位还十分有限。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在地区间差异很大。以2007年人均GDP为例,上海、北京人均GDP分别为65 473元和57 431元,而辽宁、山西人均GDP分别为24 645和16 143元[5]。上世纪90年代国家制定了《1995-2010年体育产业发展纲要》,对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行了总体的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也都把体育产业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体育产业的发展规划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的消费观念。2006年在北京市“十一五”规划中,针对首都经济的发展,将体育产业在内的文化创意产业作为首都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战略目标。北京市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后,预计到后奥运经济时期,体育产业将占到北京市GDP的3%。[6]在国内与北京处于同样发展阶段的上海、深圳等城市,在“十一五”时期也将文化产业、体育产业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和新的增长点。目前,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已经步入良性运行轨道,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社会体育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城市的商业性体育服务业将会出现旺盛的需求,因此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会出现持续的增长。

受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影响,中西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对本地区体育产业发展速度的规划要低于全国体育产业的发展速度。以山西省为例,省政府于2001年2月颁发了《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意见》,把体育产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2002年又颁发了《中共山西省委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发[2002]8号文件精神加快新时期我省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以促进山西体育产业的发展。但是,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也离不开人们消费观念。传统的消费观念在今天依然存在,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体育消费。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形成,还需要较长的时间,这也是制约这些地区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较早开设社会体育专业的沈阳体育学院考虑到本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就业岗位较少,于2004年把社会体育专业并入体育教育专业中。尽管中西部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但是通过分析山西大学近4届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去向,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趋势:在学校中就业的百分比逐年下降,而在商业性体育健身娱乐和相关场所中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这种趋势在2005届和2006届毕业生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有的在学校、企业、政府部门、街道、媒体、部队工作,也有部分人读研、出国深造、西部支教或自己创业。其中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现象:如山西大学2004届毕业生中有3人选择创业——自己开店,有8人(占总人数的26 .7%)读研。首都体育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天津体育学院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通过公务员考试和在街道工作的比例较大。体育专业毕业生能够从激烈的公务员考试和“街道干部“、“村官”选拔中脱颖而出,足以证明他们具有较强的竞争力。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把接受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个人成长经历,不少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首先考虑的不是“专业对口”,而是选择能够进行自我实现的职业和岗位。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具有特定的优势,他们外在形象气质好,乐观自信、善于交际,特别是在参军、警察岗位公务员考试中在体能与运动技能方面具备专业优势。如何拓展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专业以外其他领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是一个值得各高校重视的问题[7-14]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我国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率较为理想,但是在社会体育领域中就业的比例较低(约35%)。毕业生去向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就业较多的部门依次为学校(31.3%)、企业(30.1%)、公务员和街道(14.4%)。社会体育专业的主要服务领域在体育产业部门,受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尚处于培育阶段,并且在地区间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在经济发达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形成,超过半数的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从业,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地区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出现持续的增长;在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在商业性体育服务场所及相关服务领域中从业的比例偏低,就业市场还没有形成。

3.2 建议 高校教育主管部门要公布新办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状况,根据人才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加强对社会体育专业的宏观调控。经济发达地区在未来几年可以考虑适度增加招生规模,经济较为落后地区要严格控制社会体育专业办学点和招生规模,以促进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课程建设,增设一些应用性课程,扩大选修课的比例,培养一专多能的通才,开展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全面提高该专业学生在其它领域和行业中的就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力;高校及其主管部门要重视对新办专业的研究,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以及毕业生对工作环境、收入、职业发展前景等方面的满意度,对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以促进专业改革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树宏,李金龙.我国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3:135-139.

[2]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3] 王树宏,李金龙.社会体育专业的发展速度、布局及规模态势及存在问题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11-1313.

[4] 孙彦,李春玲,崔晓.论我国体育产业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2):161-163.

[5] 中国31省市区新经济实力排行榜.http//:www.business.sohu.com.

[6]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体育发展规划.http//: www.bjoe.gov.cn.

[7] 张仲宝.对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前景的分析与探讨[C].全国第三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8] 赵立.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十大问题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6):125.

[9] 曹可强.社会体育专业建设交流材料[C].全国第五届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研讨会资料.

[10] 童莹娟.宁波大学社会体育专业就业现状及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28(6):99-102.

[11] 郭亦农.体育专业毕业生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

[12] 刘善云,刘保华,仇丽琴,等.从社会岗位需求状况分析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11):1531-1533.

[13] 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7):974-975.

[14] 尹国昌.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存在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5):663-666.

作者:王树宏 李金龙

上一篇:交通信息与安全论文下一篇:心理学毕业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