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独立学院声乐课堂教学改革思考

2022-09-11

2014 年3 月中国教育部改革方向已经明确:全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1200 所学校中, 将有60多所逐步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变, 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 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所谓应用型本科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 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院校, 独立学院便是其中一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独立学院培养人才的方向, 而声乐专业课教学如何突破传统, 改革呼之欲出。

一、声乐课堂成品教学理念探索与实践

所谓成品教学就是改变现有的工匠式的教学方式方法, 把舞台表演融入声乐课堂, 使课堂所学就是舞台演唱所需。随着对声乐专业学生的就业趋势深入调查分析, 传统的课堂授课模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本学科专业的就业发展需求, 我们迫切的需要一种更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授课方式, 来应对和解决学生所学课堂教学内容与舞台演唱要求不对等的问题。以便更好地适应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和需求。传统的声乐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一对一的单独授课, 教师一边弹唱一边指导, 学生根据老师的要求做出反应, 老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学生的学习仅是技术问题或者作品的演唱唱腔的要求, 对于舞台表演方面的知识获取是欠缺的, 所以,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碎片化的, 一旦学生走上舞台就夸大了对舞台演唱的各种不适应。感觉课堂上的演唱完全不能表现于舞台之上, 而成品教学的理念就是要让课堂就变成舞台, 在一首声乐作品解决基本声乐问题以后, 课堂授课主体的教师, 通过自身舞台肢体语言、表情、眼神等的示范, 用教师的身体力行使学生立体的理解声乐课堂。声乐课堂绝不仅仅是解决学生的唱腔问题, 而是体验一种立体的舞台演唱感受领悟能力。这便涉及到另一个问题, 教师如何解放传统课堂模式中的双手问题。

二、声乐课堂伴奏模式的多样化

传统声乐教学模式中, 教师使用教学辅助工具钢琴来完成声乐作品的伴奏。钢琴的存在是又极其重要价值的, 它能辅助声乐教师完成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技术环节, 发声练习。教师在钢琴上弹奏的发声练习能让学生找到合理的声音状态, 为声乐作品的演唱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而对于声乐作品演唱的环节, 声乐教师的钢琴伴奏束缚了双手, 无法对学生的声乐作品演绎在肢体语言和歌唱表情上做出相应指导, 长此以往, 学生演唱时只关注自己的声音状态, 一旦走上舞台表情木讷, 肢体僵硬。这与长期的教学中没有注入此内容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而独立学院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又要求学生能够走上舞台, 解决本专业的就业问题。于是, 问题凸显, 然而受独立学院教学成本的局限, 给每一位声乐老师配专业的钢琴艺术指导势必会增加教学成本, 不易实现。另外, 在对独立学院历届的本专业学生的就业调查中可以分析得出, 学生走向社会绝大部分是从事群众文化演出活动, 所以对钢琴伴奏要求少之又少, 而对于CD音响的伴奏形式确是实用的。于是, 在声乐课堂的教学改革中, 大胆的提出在学生声乐作品的演唱环节使用电声的伴奏形式, 声乐教师可以解放双手, 指导学生舞台表演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知识, 使学生最大程度的获益立体的舞台表演, 不当演唱的工匠, 而更多的关注艺术本身的感染力。

三、声乐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结合

声乐教学效果的成功与否最终要在舞台上见分晓, 舞台才是声乐学习的终极检验。真正的考场从来都不在学校, 拘谨的演唱不能给观众带来美感, 教学便是失败的, 学生在就业面试的过程中就会被淘汰, 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 使学生在就业岗位上快速的适应,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是务实的, 要求课堂教学与从事的职业有最直接的衔接, 声乐课堂的改革有了课堂成品教学理念, 解放了教师的双手, 丰富了伴奏形式, 接下来就是舞台实践环节的内容了。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自发走出校门参加舞台实践, 学校的实训基地应发挥最大的作用, 实训基地能为学生提供大量、专业的舞台演唱机会。理论是检验实践唯一方法, 只有在舞台演唱中才能体会到声乐课堂中的理论知识, 从而用理论指导实践, 在实践中提升理论修养。只有千百次的舞台实践, 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感受, 提升舞台感受力, 熟知舞台感受力, 真正的驾驭舞台。

四、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制定与修正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与基础, 是高校组织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依据, 是对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和评价的基础文件, 决定着专业教学内容的方向和总结构。所以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需要广泛的展开社会调查, 注重专业领域发展的新趋势, 并且着重体现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多变性, 要与社会人才需求保持一致, 同时需要遵循学科教学规律。属于应用型本科的独立学院的培养方案的制定更是要突出应用性, 注重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的比例。人才培养方案需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在声乐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完毕开始实施, 教师应该对课程设置以及理论课程、专业能力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设置配比做充分论证, 并以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要求为标准合理修正。

五、总结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都应该随着专业的发展而发展, 随着就业趋势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改革是学科进步的重要环节。声乐课堂的改革从来没有停止过, 作为独立学院的声乐教师更是责无旁贷的用实际行动做着探索与思考。独立学院的声乐教学教学课程改革, 对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积极作用, 让学生声乐课堂的学生中发现乐趣, 完成课堂学习与社会就业需求的完美结合, 同时更加符合国家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摘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为了解决从课堂到社会工作岗位需求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接轨问题, 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从声乐课堂到舞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显得格外的重要, 声乐课是实践性极强的一门课程, 声乐课堂是随着教师的讲授学生演唱体会的过程。但是传统的声乐课堂的碎片化教学模式, 使学生很难在走出琴房后游刃有余的驾驭舞台演唱。本文就此问题简单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改革方法, 从而优化独立学院声乐课堂教学, 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声乐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关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思考》孙泽平, 选自《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4期)

[2]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定位问题及模式探析》张德江, 选自《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8期

[3] 《声乐教学法》杨立岗上海音乐出版社

[4] 《高校声乐教学方法浅谈》杨颖选自《大众文艺》2001年

上一篇:多维度兴趣培养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探索下一篇:对外汉语中级口语课课堂观察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