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结构、语言、情感”三维一体的英语阅读课设计

2022-10-22

“向45 分钟要效益”一直是对英语课堂的呼唤。 在现有相对缺乏目的语环境中进行的第二语言教学实质是一种典型的外语教学, 提高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于课堂教学。 培养阅读能力一直是语言学习的主要目标, 而扩大输入量主要体现在阅读量的增加。 阅读在中学英语课堂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 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阅读凸现了应用的重要性。 现行高中英语教材以话题为中心, 以专题阅读的方式拓展阅读。 所以, 教师应始终引导学生读结构, 读语言, 读情感, 以“结构、语言、情感”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为依托, 方能在开展有效课堂教学时做到详略得当, 有的放矢。

1分层解读, 有效铺垫

一节好课犹如一篇文章, 总有一个灵魂形散而神不散, 而课的灵魂就是话题。 话题是一单元的核心, 是统领各篇章的枢纽。 因此, 解读文本, 教授语篇, 可始终贯穿着话题意识,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简洁又高效。 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导入, 不是教书本, 而是以书本教。 以Warming up为第一个教学项目展开各个单元的教学活动, 就是和前奏曲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 设计Warming up这个教学项目的目的是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大胆思考, 起着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背景知识, 补充必要的、新的背景知识, 启发学生对有关话题的思考, 尽快让课堂热起来。 同时也为学生归纳、总结已有的语言知识, 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知识网络, 在不知不觉中接近教学内容, 为学生捕捉教学目标作铺垫。 Warming up是营造教学氛围的“催化剂”, 是展示学生合作学习的平台, 是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铺垫。 一方面所设计的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矛盾, 造成他们的认知失调, 这样才能换气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性、回味性、发散性的导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解决头脑中的疑团。 最终通过科学的Warming up把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收获, 并且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教学环节。

2细读文本, 训练集约

每一个语篇, 总有它的核心目标。 将引导学生学会提取语篇中的关键信息作为训练重点, 设计出不同阅读层次相应的理解题, 坚持以课文作为整体来展开教学。 任务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连续, 使得整堂课以任务型教学方式展开, 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从课堂预设到动态形成, 巧而得法。

2.1 导读性理解题

即在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时提出问题, 确定阅读的重点, 引导学生快速感知文章大意, 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阅读兴趣和欲望。 基于课文标题, 可引导学生在既定的时间内找出文章中出现的关键段落中的关键句, 引导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进行预测。

2.2 检查性理解题

即在学生细度文章时提出的问题, 促使学生强化对课文进行微观探究, 获取并处理细节信息。 对整个语篇进行了宏观感知后, 由易到难, 层层递进, 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随后给出仔细阅读时间, 设计相应任务依次覆盖全篇重点段落题型进行篇章信息转换, 紧扣中心思想, 关注主要信息, 不苛求对字句的理解。 梳理和简化课文主要内容, 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和口头输出。

2.3 提高性理解题

即在学生掌握了课文的表层意义和解决了语言难点之后提出的问题。 此设置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挖掘课文的深层意义, 推测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从Warming-up→ Pre-task→ while task→ post task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题, 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阅读策略的渗透, 情感的培养, 真正激发学生通过整合阅读材料和已有知识结构, 培养语言输出能力, 构建新理念, 提出新观点, 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单一的理解题题型及其练习方式对学生大脑的刺激相对单调, 易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形式多样的理解题题型及练习方式不但能给予学生的大脑多元刺激, 且能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语用能力。 判断正误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问答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填空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排序题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记忆能力, 复述题有利于增强语言概括和运用能力。

3多元设计, 优化输出

读出思想和情感是文本研读的一个重要方面, 也是阅读教学的深度解读。 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必须有“intake”的积累环节, 即在读中和读后阶段的拓展活动之间应设计以语言知识学习和运用为目的的教学活动, 从而为后续说写活动做好铺垫 (戴军熔, 2011) 。 因此, 读后活动的设计是阅读教学的必然, 通过有理有序的读后活动学生才能在吸收文本信息的同时真正提高自己的语用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两大重要内容, 二者之间必然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不言而喻, 阅读课承载着各单元语言输出教学的重要任务, 是对各单元阅读、词汇、语法等各项内容学后的运用和检验。 因此, 大可把课型定位成“reading & writing”, 在教学中注重两者的互动性, 先读后写, 为写而读, 读结构、读语言、读情感, 从“结构、语言、情感”三个维度的有机结合入手, 建构相应的互动模式开展阅读后的复述与续写, 学生的写就有了目的, 有了依托, 有了成果。

在此教学环节中, 所有的知识经重组后, 马上变得通俗易懂, 环环相扣, 层层递进, 学生积极参与, 高潮将在这里出现。 从简单的单词到句子, 从句子到复杂的段落, 从有效的信息输入到输出的有效性, 这正是构建主义支架式教学的有力且有效的呈现。

文本的解读对于读写结合课型尤为重要, 因为深入的解读使阅读教学更加立体, 更加多元, 为读后的“写”做好充实有效地准备。 同时教师应在课堂实施的关键点上耐心地等待, 有效地引领, 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关注课堂的生成。 若学生的阅读输入没有充足的时间, 就不可进行及时到位的有效输出。 阅读板块永远没有既定的教学模式, 除了读写有机结合之外, 是否还可有机结合“读和说”或“读和听”值得继续探究。

上一篇:让多媒体走进音乐课堂下一篇:采油污水的处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