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并购风险防范

2022-07-12

第一篇:企业并购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中的隐形债务及风险防范

隐形债务是指被并购企业的会计账簿尚未表示出来,不为并购方所知的,有可能承担的债务。包括被并购企业对外已构成的违约、侵权,但是尚未最终确定的债务,以及因对外担保而可能承当的债务,它具有以下特征:

1、不确定性,包含是否承当不确定和承当数额多少的不确定性。

2、隐蔽性,这种债务由于没有按一般会计规则记载,所以使得并购方不易发现。隐形债务给并购方企业带来的危险是巨大的,因此,并购方必须有针对性的做好自己的防范措施,企业欲进行并购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防范:

(一)调查了解近两年来被并购企业与其业务单位之间的业务往来,查明被并购企业有无违约行为,查明被并购企业的担保情况,及有无可能承当担保责任。

B 对并购企业的产品(服务的现状及前两年的产品质量进行调查,以核实被并购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否存在质量问题,是否存在产品侵权问题及可能性。

C 及时用公告形式对外发布信息,通过社会反馈途径了解被并购企业的隐形债务问题。《公司法》第184条第三款规定:“公司合并,应当有合并方签订合并协议,并编制资产负债表及财产清单,公司应当自作出合并决议之日起十日内通知债权人,并与三十日在报纸上公告三次。

并购方应利用此条规定及时、有效地发布公告,以其向社会公开信息,将被并购企业的债务包括隐形债务问题作全面详实的了解。

2 并购时与对方协议预留部分并购款,在一定期限内(可规定为一年),并购方如未承

当被并购企业的隐形债务,则到期支付预留的并购费,如承担了隐形债务,则用预留的并购费承担,承当了隐形债务后,并购方在承当负担的范围内免除后续给付并购费。 3在采取以上措施后仍未及时发现被并购企业的隐形债务,从而双方在并购后,因被并购企业应承当的隐形债务数额很大,超过预留的并购费,则并购方应及时以重大误解或欺诈为由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宣告并购协议无效撤销并购协议,避免经济损失

第二篇: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防范-王学茂-四期

企业并购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通常是指一家企业通过购买或置换等方式获得其他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股权或资产,从而取得对该企业控制权的经济行为。与企业内部资本积累相比,并购是快速扩张的重要手段,通过并购和重组使企业经营、财务、战略发展等方面进行协同,快速扩大资本规模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得到跳跃式发展。

并购往往是一个复杂交易的过程,防范其中的法律风险对促使并购成功及节约并购成本具有关键意义。我国目前还没有没有统一的规范并购交易的法律法规出台,对国企并购、外资并购、上市公司并购等不同主体实行不同的法律规定;《公司法》、《合同法》、《证券法》、《税法》等法律、法规在各自领域内发挥作用。但是并购交易本身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律师试从交易的法律风险层面作一些分析,以供参考。

一、收购前的尽职调查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也是并购成功的重要条件。进行收购前的尽职调查是为能够深入了解被收购方及目标企业的相关情况,并基于调查结果判断能否使进行并购、设计并购交易方案和财务预算,分析影响并购的关键要素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以及是否必要进行深入洽谈的可能性。尽职调查是并购可行性分析和确定谈判策略的基础,一般包括对目标企业的主体、概况、经营状况、股权结构、企业动产、不动产、知识产权、债权、债务、税务,涉及诉讼、仲裁及行政处罚及其他法律程序等相关方面,因不同的收购方式而有所不同侧重。

二、并购交易方式的选择

不同的企业并购方式在交易标的、债务风险承担、法律程序等方面各有不同,适应于各种并购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有效的交易方式,能够获得最大效益,对成功并购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并购交易形式多样,如控股式、吸收式、购买式、承担债务式、公司合并等,法律未作统一规定,均是根据收购与被收购企业的实际情况而定,但主要的代表形式如下:

1、公司合并:通常是两个或者以上的公司结合为一个公司的形式,包括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公司合并后改变了企业主体资格,公司的资产、债务等权利义务由合并后的公司继承。

2、股权并购:通常是对目标公司股东所持有的股权或股份进行购买,从而参股或者控股目标公司。股权并购是与股东之间的交易,不改变目标公司的主体资格,目标公司的资产状况,债权、债务仍有目标公司自身享有和承担。

3、资产并购:通常是收购方购买全部或者部分实质资产,从而达到接管出让方企业全部或部分业务经营权的收购方式。资产并购交易标的是资产,将产生资产所有权的转移变更。

三、交易标的的合法性与风险性

保障收购对象的合法性和降低隐患的法律风险:

1、审查并要求出让方保证对其出让的股权或者资产具有完全、合法的处分权,已经履行所有必要法定程序、获得相关授权或者批准。如收购有限责任公司的股权,必须经得该公司全体股东过半数同意并且其他股东放弃优先购买权;收购国有产权必须经过法定评估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部门审批等。

2、审查并要求出让方保证股权或者资产没有附带任何的抵押、质押担保或者优先权、信托、租赁负担等,保证受让方取得所并购股权或资产后不会被任何第三方主张权利。相关资产在数量、质量、性能、安全、知识产权、税务甚至环保等方面均符合约定要求,不存在隐瞒任何不利于收购方或者不符合约定的情形。

3、若涉及收购“壳资源公司”或核心资产、技术,则应当注重在有关资质(如收购经营业务须国家批准的特种经营企业)、政府批准文件及其合法性和延续性。

四、债务风险防范

企业并购目的一般是要达到对某一企业的控制或者获得收购资产的使用价值。若在并购交易中因为出让方隐瞒或者遗漏债务,将使受让方利益受损。对于该等风险的防范措施:

1、在股权并购中,由于企业对外主体资格不因内部股东变动而改变,相关债务仍由企业自身承担。但受让方需向出让股东支付收购股权的对价,并且很大程度取决于股权转让时的企业净资产状况(当然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如果受让股权后,因被隐瞒或者遗漏债务暴露导致目标企业被追索,企业财产被查封、扣押或者被拍卖,股权实际价值必然受其影响而降低。除在收购前期调查目标企业

真实负债情况外,还可在并购协议中要求出让方作出明确的债务披露,除列明债务外(包括任何的欠款、债务、担保、税金、罚款、责任等),均由出让方承诺承担,保证受让方不会因此受到任何追索,否则,转让方将承担严重的违约责任(也可约定相关的收购价款在一定期限内如无上述债务等问题再向出让方支付)。这种约定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遏制出让方隐瞒或者遗漏债务的作用。

2、在资产并购中,交易标的为资产,需要保障所收购资产没有附带任何的债务、担保等权利负担(如不存在已经设置抵押或其他权利等情形;房地产不存在建筑工程款优先权等)。对于完全依附于资产本身债务,不因资产的转让而消灭,必须由出让方在转让前解决,否则应当拒绝收购。

3、在国有企业改制的产权收购中,受让方受让国有产权且支付对价后,却仍然可能对改制企业债务承担责任。所以,必须按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8条:出售企业时,参照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出卖人公告通知了债权人。企业售出后,债权人就出卖人隐瞒或者遗漏的原企业债务起诉买受人的,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申报过该债权,买受人在承担民事责任后,可再行向出卖人追偿。如债权人在公告期内未申报过该债权,则买受人不承担民事责任。人民法院可告知债权人另行起诉出让人。

该条对收购方具有“债务风险隔离”的作用,虽然增加程序的繁琐性,但要求出让人履行公告通知申报债权的程序,是国企改制收购中不可缺少的债务风险防范机制。

五、有效的担保责任

并购交易需保障收购股权或资产安全性、避免债务风险,如果在前期调查和并购协议条款设计(相关保证与承诺、违约责任条款等)妥善处理,可在法律层面降低有关风险,但在现实层面上,并非百分百安全。并购交易中的债务等风险可能潜伏一段时间才暴露,如果出让方违背诚实信用原则转移财产或其偿债能力因客观情况而大大降低,即使出让方承担责任,但无财产清偿,受让方仍将遭受损失。所以,为规避风险和提供交易的安全保障,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设立担保机制,即要求出让方以其相应价值的财产抵押、质押或者提供具有代为偿还能力的第三人担保。

在出让方没有偿债能力后,可以追索担保人。

六、并购后的企业治理结构

在公司合并或者股权收购中,将产生与其他合作方共同经营运作企业。而《公司章程》是公司运作的基本规则,修订《公司章程》确立公司和股东的“游戏规则”是第一位的。

很多股东纠纷就是由于相互间的规则不清导致。《公司章程》规定公司的组织、运作,也是调整股东之间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重要法律文件。

为防范日后的股东纠纷发生,在并购过程中,收购方应当与其他股东共同协商公司章程条款,包括公司组织机构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具体职权与议事事规则、对公司投资及经营决策机制、公司重要管理层人选,公司利润分配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确立清晰的权利义务规则,并由各方遵守。

以上是本律师在从事相关企业收购并购中的经验积累,对企业收购并购中的法律风险作浅谈,希望能够引起收购方或被收购方在从事并购业务中对法律风险重视,从而减少在企业收购并购中的风险,在收购并购中得到最大的利息保障。

作者:江苏六典律师事务所 王学茂 律师

2011年10月22日

第三篇:并购融资方式及其风险防范

2关联交易、利润操纵及其披露与审计

3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

4关于企业会计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

5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6国家审计与现代企业制度研究

7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8论期后会计事项的种类及披露方法

9论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

10企业风险基础审计框架

11网络会计若干问题的探讨

12我国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3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14岳阳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5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6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

17审计质量控制

18 .会计谨慎性原则在实际中的运用分析

19 erp系统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的研究

20 包装物核算中缴纳“两税”会计处理的探讨

21 变动成本法,完全成本法,制造成本法关系探讨

22 变动成本计算与制造成本计算模式相结合问题的研究 23 标准成本制度在我国的应用

24 不相容职务防财务舞弊

25 财务报告舞弊的治理对策研究

26 财务分析的学科地位探讨

27 财务管理理论的历史发展

28 财务管理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计量问题 29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30 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31 财务管理中会计信息失真对策及研究

32 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

33 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与联系

34 采用历史成本计量的优劣

35 产品质量成本分析的探讨

36 产品质量成本核算的探讨

37 产品质量成本控制的研究

38 长期股权投资计量研究

39 成本—销售量—利润分析

40 从xx企业造假案谈会计诚信问题

41 从货币计量假设浅谈通货膨胀会计

42 单位内部审计现状及问题分析

43 电算会计环境下关于会计假设的研究

44 电子商务对会计的挑战

45 电子商务环境下支付系统的会计处理和风险控制 46 电子商务时代会计信息的地位和作用

47 对企业负债经营效益与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 48 对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原则的认识

49 对我国企业会计监管体系现状的评价及完善 50 对我国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充分性的思考

51 对新时期会计职业道德建设的几点思考

52 对于建筑物如何区别归属为投资性房地产和固定资产 53 房地产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控制

54 非货币性交易账务处理研究

55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会计处理的探讨

56 分析管理会计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57 分析我国目前会计信息披露存在的缺陷及原因 58 风险投资决策的选择

59 负债的财务杠杆作用研究

60 负债融资对企业的影响分析

61 改善治理结构的会计途径

62 个人理财问题研究

63 公开财务信息与保护商业秘密

64 公司并购管理分析

65 公司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66 公司治理中的股权激励机制

67 公允价值的计量

68 公允价值会计的利弊探讨

69 公允价值及其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运用分析 70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

71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情况 72 公允价值原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73 股票期权会计处理问题的探讨

74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与累计折旧的关系分析

75 固定资产折旧问题研究

76 关联方关系的披露分析

77 关联方相关问题的探讨

78 关于固定资产加速折旧问题的探讨

79 关于规避财务活动中风险问题的探讨

80 关于环境会计报告问题研究

81 关于环境会计基本理论的探讨

82 关于会计的发展史研究

83 关于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

84 关于会计信息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思考

85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86 关于会计政策的选择问题探讨

87 关于会计职业道德的探讨

88 关于或有负债会计问题的探讨

89 关于加强企业会计监督的思考

90 关于谨慎性原则应用问题的探讨

91 关于绿色会计的思考

92 关于绿色会计理论的探讨

93 关于某企业集团利润分配问题的研究

94 关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探讨

95 关于企业合并报表会计问题研究

96 关于企业或有负债会计问题探讨

97 关于强化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

98 关于商誉作用的研究

99 关于实践重于形式原则作用的研究

100 关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探讨

101 关于我国当前环境下的会计国际化问题

102 关于我国税务会计的形成和发展

103 关于中西方会计准则判断模式的比较

104 关于中小企业“三荒”的探讨

105 关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及其问题研究

106 关于中小企业审计处理问题研究

107 管理会计应用问题研究

108 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方法比较

109 国内财务软件发展新趋势

110 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的现状

111 宏观环境对会计信息的影响

112 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13 坏账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114 会计常用术语的比较

115 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116 会计诚信问题的思考

117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瞻望

118 会计电算化的舞弊与对策

119 会计电算化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120 会计电算化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会计犯罪与会计环境的关系

122 会计环境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23 会计假设中会计主体假设的局限

124 会计监管若干问题的研究

125 会计名词:账面余额、账面净值、账面价值的比较 126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区别与联系

127 会计若干问题研究

128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探讨

129 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均衡研究

130 会计信息质量与资本市场发展

131 会计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132 会计准则国际化得比较和借鉴

133 或有事项的分析研究

134 或有事项的帐务处理及披露

135 计算机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

136 加强财政监督的思考

137 简析应收账款的管理

138 建立企业内部责任会计体系的探讨 139 建立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

140 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研究

141 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计量问题探索

142 金融衍生品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143 谨慎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 144 经济环境下对内部控制的思考

145 经济活动对会计假设的冲击

146 经营杠杆对企业的影响

147 开征燃油税的影响及对策

148 绿色会计若干问题的原因及探讨 149 论CPA考试的含金量

150 论excle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151 论财务会计报告的局限性

152 论成本法与权益法的会计处理差异

153 论成本观念转变与现代成本管理新概念 154 论成本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

155 论筹资风险与对策

第四篇:企业投资并购法律风险

公司投资并购法律风险

金融危机来临时,大量企业出现倒闭或濒临破产状态,正是有些实力雄厚企业收购的良机,往往此时并购这些由于金融危机所造成的即将破产的企业所花成本比正常时要小,在谈判、收购的过程中也省时省力。但是,也正因为金融危机,投资并购也面临比正常经济环境下更大的法律风险,因为投资并购各关联方在金融危机之中都存在不可确定的因素,从而使投资并购活动更增风险。因此,企业对外投资并购时须注意以下五项法律风险:

一、企业并购前的融资风险。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外并购,更要注意在正常经济环境中不易发生的一些融资风险。由于金融危机对银行、金融机构产生了巨大冲击,也应考虑此家金融机构是否存在破产或者其它因素(如国家突如其来对银行、金融机构等采取紧缩政策)导致不能发放资金的可能性,提前制订应对策略。企业在做出采用何种方式募集并购资金、采用哪种并购的方式、并购何种企业等融资决策前,应进行详尽调查以及资深人员对项目的论证来规避其中的法律风险。

在具体的融资流程中,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应确保股东会、董事会所做出的融资决议有效,因为在金融危机的前提下,股东会对出现的风险抱有更大程度的担扰,以免在融资合同签订后,一些有决定权的股东提出异议,导致出现上市公司的违约或者诉讼。金融危机中,在履行融资合同的过程中,企业也要确保担保物或为自己担保的关联公司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的营运正常,不使银行产生对公司或担保方、担保物的信用或资信、价值贬值的现象,以避免银行方违约或要求更多的抵押、担保或要求提前还贷及不发放还未发放的资金,影响并购计划的进程。

二、被购企业情况前期调查中的风险与控制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一些企业出现了破产但却并未实际破产或者说已经名存实亡,企业往往不能履行到期债务、潜在的债务还未表现得十分明确,有些存在着担保,诉讼保全等限制转让的情况,土地房屋及主要设备等资产的权利的完整性、合法性都出现在正常环境下不会发生的潜在不完整或不合法的情况;金融危机下,被并购企业对外签订的合同是否能履行、主要关系及客户是否还存在,客户的履约能力是否还有保证;被并购企业是否还存在未结的诉讼等等。

应付这些风险,第

一、要求被并购方提供尽量详细的资料,如各种重大的合同、合同的履行情况、被购方的股东情况变更情况,最新的章程,年检情况。第

二、派遣财务人员对并购方进行详尽的财务检查。第

三、选择实力评估机构做出对被并购企业本身及重大资产的真实评估。第

四、由有经验的律师对被并购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如被并购企业的主体资格、是否存在担保、诉讼等。在此基础上再加以认真分析论证,做出科学合理决策。

三、被并购企业本身风险及控制

金融危机下,被并购企业因为出现不稳定而导致一些不可忽视的风险。

一、企业重要人员流失如重要的研发人员、掌握机密或企业商业秘密人员、重要管理人员、掌握客户的营销经理或人员等。

二、大股东暗中转移资产或抽资,无形资产的贬值或股东转移无形资产及暗中许可多方使用无形资产。三被并购企业因金融危机导致财务状况的恶化、税务情况的真实,有无漏税,逃税等等。

这些风险在公司准备并购时的前期谈判工作最好用意向书或者备忘录的形式予以确定、保证,具体由律师进行操作以及会计师对被并购方调查后提出。

四、合同风险与控制

在并购合同签署时,更应该注意合同风险。在企业并购活动中,经常会出现有几家公司同时收购一家公司的情况。此时,公司如果在未弄清其他潜在收购公司是否具有被收购公司的优先权而盲目签订并购合同是十分不妥的,应注意在收购中股权转让时尊重目标公司其他股东的优先购买权,积极履行法定程序排除第三方的优先购买权之后收购方可进行出资收购。

在合同中,应注意确定收购价格以及价款支付的不同方式和支付期限的安排;各种收购意向书和收购合同等法律文件的完善需要由专业人士如律师来完成并收购合同履行阶段更为重要,要特别注意各种履约备忘、各种审批、登记、第三方同意、章程修改、董事选派等各个方面。这些方面如果不详尽考虑,很有可能就造成并购失败或者并购过程阻碍以及并购的实际效果。

五、税收、环保等潜在风险与控制

税收是一个可能产生潜在责任的重要方面。金融危机中,国家的有关税收有可能发生变化、调整,而被并购企业在不知或故意未纳税款的情况下,税务机关一般均会要求并购方承担责任如补税及罚款,这将会大大增加并购成本,更为严重的是在支付并购费用后,如果此部分税款及罚款数额巨大,有并购意向的公司也无力再续支付,则此并购存在失败的危险。

环境保护也是极有可能产生潜在责任的方面。许多国家对企业环保的要求经常十分严格,多数环境之下,正常国家不论在何种经济情况下均不会改变环境保护政策,只会更趋于理性和严格。在并购时,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到被并购企业,被并购企业的生产及环保人员、维护人员有可能发生变化,环境保护方面极有可能不到位,违反环保法律。并购企业在并购时可能不知晓这些变化,并购后将承担这些违法的责任,而这些责任带给并购公司有可能是致命的。

这些潜在的风险需要企业认真仔细地了解被收购企业的纳税、环保情况。是否有欠税、被并购方的经营产品、生产场地与环保的关联,环保政策与被并购企业的关联、对有关许可证和许可的遵守,环保部门有无对企业发生整改或制裁的通知等。在具体并购时,企业在签订合同时,首先要考虑这些风险,最终在合同中约定这些风险的避免和承担,最好能对这些风险进行保险。

第五篇:企业并购财务风险论文目录

目录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

1.2 课题的意义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企业并购的概述

2.1企业并购的概念

2.2企业并购的动因

3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概述

3.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含义

3.2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风险

3.3 识别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4 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的分析

4.1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分类

4.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性质特征

4.3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原因

5针对我国企业并购中财务风险提出的管理对策

5.1总结分析我国企业并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

5.2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

5并购案例分析

5.1案例介绍:

5.2 案例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上一篇:企业党建汇报材料下一篇:企业电话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