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品牌并购及风险规避论文

2022-04-29

摘要:伴随家具企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具企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考验和越来越复制多变的财务活动,财务风险随之应运而生。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企业品牌并购及风险规避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企业品牌并购及风险规避论文 篇1:

要把品牌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

2014年1月3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要求到2020年末,中央企业要涌现一批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的企业;形成一批产品优质、服务上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中央企业虽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多,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国资委认识到,加强品牌建设是培育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选择。世界一流企业不仅要有一流的产品和一流的服务,更要有一流的品牌。一流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标志,是高品质的象征,是企业知名度、美誉度的集中体现,更是高附加值的重要载体。中央企业虽然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多,但“大而不强”的问题一直存在,尤其是缺少在全球叫得响的知名品牌。中央企业要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品牌。

再者,加强品牌建设是赢得新竞争优势的必由之路。品牌是企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基础保障。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演进,特别是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拥有差异化和高品质的品牌优势,日益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关键。中央企业要赢得新的竞争优势,就必须通过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的自主品牌,实现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由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

加强品牌建设是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的现实需要。品牌国际化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重要手段。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拥有国际知名品牌已经成为引领全球资源配置和开拓市场的重要手段。知名跨国公司利用品牌影响力在全球组织研发、采购和生产,实施并购重组,主导国际标准制定,赢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目前,我国企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多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缺少国际话语权,全球配置资源能力和开拓国际市场能力亟待提高。中央企业作为参与国际竞争的主力军,要通过积极打造国际知名品牌,带动我国成熟的产品、技术和标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与跨国公司开展竞争合作,努力构建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品牌实力。

另外 加强品牌建设是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品牌作为一项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一流企业都善用品牌资产,并将品牌作为核心资产加以严格管理和保护,使得品牌溢价大幅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并在兼并收购过程中获得高额品牌溢价收益。而多数中央企业还没有关注到品牌资产的保值增值,品牌资产的管理和保护水平远远落后于跨国公司。有些企业在并购重组时支付了较高的品牌溢价,但出售转让时却忽略了品牌资产,导致了品牌资产被低估或流失。中央企业要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就必须高度重视品牌资产管理,努力提升品牌价值。

《意见》提出了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自主创新为内核,以高品质为基石,以精致管理为保障,以诚信为命脉,逐步建立健全中央企业品牌培育、保护和发展的体制机制,实现“做强做优、世界一流”的目标。

基本原则:坚持整体规划原则。品牌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综合设计、统筹谋划,实现设计、研发、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环节的相互协同,形成合力。

坚持突出重点原则。要遵循品牌建设规律,结合中央企业实际,突出抓好“创新、品质、管理、诚信”等重点环节,找准品牌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

坚持分类实施原则。中央企业分处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要探索符合本企业特色的品牌建设路径,既要坚持统一规范,又要兼顾多样性。

坚持循序渐进原则。品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要制订中长期品牌战略规划,确定阶段性目标和行动方案,持之以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

主要目标:到2020年末,涌现一批品牌战略明晰、品牌管理体系健全、品牌建设成果显著的企业;形成一批产品优质、服务上乘、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自主品牌。

《意见》提出,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的主要内容 :

(一)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中央企业要结合企业总体发展战略、内外资源禀赋、企业文化传承等因素,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或完善适合本企业的、具有独创性和吸引力的品牌战略,并与企业发展战略同步实施、系统推进。要将品牌战略作为最高竞争战略,渗透到公司运营管理的各个层面,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培育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品牌战略导向机制和流程,围绕品牌战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品牌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同。要保持品牌战略的稳定性,加强对品牌战略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评价考核,持续加强品牌战略的贯彻执行。

(二)准确把握品牌定位。要聚焦企业战略和客户价值,在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和研究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根据行业特点、企业实际和产品特性,科学确立品牌定位。要把握规律性,根据目标市场塑造品牌形象,防止贪多求全导致品牌定位模糊,防止盲目扩张给品牌带来损害。要突出差异性,精心提炼品牌核心价值理念,树立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有别于竞争对手的独特地位。要保持稳定性,企业的设计、生产、营销和服务等都要始终紧紧围绕品牌定位,准确体现品牌核心价值理念。要正确处理好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的关系,根据战略需要明确品牌架构及发展模式,做到既相得益彰,又合理规避相互背书带来的风险。

(三)加强自主创新。中央企业要把自主创新作为培育品牌的内核,把品牌价值作为衡量创新成效的重要标准。要抓住标准、设计、集成、服务等关键环节,强化技术攻关,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优势。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掘和引领需求为追求,瞄准国际一流先进水平,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大力增强集成创新能力,培育原始创新能力,加快拥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努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要紧盯客户需求,加强服务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敏锐把握市场变革的趋势和关键,快速有效地响应需求变化,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有序进入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自主创新在若干关键领域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导的技术标准体系,将国内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增强国际标准制定的话语权,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四)努力追求高品质。中央企业要把高品质作为品牌的基石,坚持客户至上,重视客户感知,把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作为最高追求,以更高的品质使客户感到物超所值。要建立健全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寿命周期的质量管理,规范生产流程,细化管理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生产出经得起客户挑剔的产品。要从大局着眼,细微处着手,高度关注客户诉求,完善服务体系,有效应对客户投诉,提供令消费者感动的人性化服务。要坚持精益求精,使产品、服务和工程经得住历史检验,努力打造一流品牌和国际知名品牌。

(五)提高精致管理水平。中央企业要把精致管理作为创建品牌的保障,持续提高品牌管理的专业化水平。要严格辨识各类品牌要素,统筹规划、分类管理,系统集成。要完善品牌架构,有效整合集团公司和所属企业品牌资源,优化品牌名称、标识、符号等要素,聚焦消费者的关注,通过品牌要素将品牌核心价值理念准确传递给消费者,并形成牢固的品牌记忆;要积极探索将品牌资产纳入价值管理范畴,逐步规范品牌资产评估、流转和授权行为;要加强舆情监测,建立品牌危机预警机制、风险规避机制和紧急事件应对机制,有效维护品牌声誉,持续提升品牌危机处置水平。要开展经常性的品牌管理成效“回头看”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持续改进。要积极开展国际对标,不断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要做好并购品牌的管理工作,并购前要严格尽职调查、反复论证,可以采取联合品牌或过渡品牌等多种并购方式,并购后要做好并购品牌的维护,实现并购品牌与原有品牌的有机融合。

(六)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媒介,特别是有效运用新媒体,做好形象公关,讲好自己的故事,广泛传播品牌形象,传递品牌价值。要紧跟市场变化,增强品牌传播的及时性、有效性,凝聚品牌传播的正能量。要通过建立品牌联盟、借助国际媒体资源和主动参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活动,提升品牌的全球知名度。在加强品牌本土培育和推广的同时,要根据国外文化习俗、市场竞争状态、消费者习惯及法律法规等特点,开展品牌国际化工作,要自觉遵守当地法律法规,善于融入当地社会,承担相应社会责任,有效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七)严格开展品牌保护。要坚持品牌建设与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相结合,完善商标战略,及时规范注册商标、商号等商业标识,防止恶意抢注;要通过对专利、商标、商业秘密、著作权等的综合运用,建立完善的品牌保护体系;要实时监控、调查、评估品牌资产保护状态,运用协商沟通、舆论维权、法律武器等手段打击各种侵权行为,坚决维护品牌资产的权益不受侵犯。要做好商标、专利等方面的国外注册工作,防范各种侵权行为,加强自主品牌在国外的保护力度。

(八)坚持诚信合规经营。中央企业要把诚信作为品牌的命脉,依法经营、诚实守信,严守商业道德操守,严格兑现承诺,坚决杜绝“店大欺客”的行为发生,努力打造“百年老店”;要真诚面对消费者,及时跟踪和回应客户诉求,出现信誉危机时,不回避、不掩盖、不敷衍,将客户投诉的压力转化为塑造品牌的动力。要加强公共关系建设,积极维护投资者、债权人、供应商等相关方的利益,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营造良好的品牌建设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抓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安全生产,构建和谐企业,塑造良好形象。要继续做好服务国家战略、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物价稳定、参与援疆援藏援青扶贫等工作,踊跃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和应急救援,发挥中央企业的表率作用,努力成为被全社会广泛认可的负责任的企业。

《意见》提出, 中央企业加强品牌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中央企业是品牌建设的主体,要把品牌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主要负责人要切实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品牌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对品牌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要加强调查研究,对确定的重点工作,要亲自过问、督促落实。要落实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配备专业团队或专职人员,有条件的企业要建立品牌建设工作委员会。

(二)加强制度建设。中央企业要以做强做优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逐步建立健全品牌战略、品牌识别、品牌传播、品牌危机、品牌资产、品牌应用等一系列品牌管理制度和管理流程,使品牌管理工作有章可循。要将品牌制度和流程渗透到设计、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售后服务等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形成协同效应。要建立完善品牌资产和品牌建设工作的评估体系,对所属企业品牌建设工作和成果进行评价。有条件的企业可以积极探索将品牌建设工作纳入业绩考核体系,采取相应的激励约束措施。

(三)加强资金和人才保障。中央企业要根据品牌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加大资金投入,并将品牌建设所需资金纳入年度预算,为品牌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要加强品牌专业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尽快建立一支素质高、专业精、能力强、负责任的品牌建设专业队伍。要充分发挥专业机构、行业组织和媒体的作用,凝聚品牌建设的内外合力。

(四)加强品牌文化建设。中央企业要把“做企业就是做品牌,一流企业要有一流品牌”、“品牌也是生产力,自主品牌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是实现保值增值的重要途径”三大理念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凝聚核心文化,光大品牌形象。要不断增强全员品牌意识,丰富品牌文化内涵,营造“人人塑造品牌、人人维护品牌、人人传播品牌”的浓厚氛围。

(五)加强交流合作与培训。中央企业要加强与世界一流企业的交流,有针对性地学习借鉴先进的品牌理念和品牌建设方法。要高度重视智力引进工作,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品牌设计、咨询、管理机构的合作。要加强中央企业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共同打造好“中央企业”这一大品牌。要积极开展内部品牌建设的学习和培训,培养品牌专业人才,不断提高品牌建设能力。

作者:曾强

企业品牌并购及风险规避论文 篇2:

浅析家具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对策

摘要:伴随家具企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家具企业将面临日趋严峻的考验和越来越复制多变的财务活动,财务风险随之应运而生。因此,对家具企业来说,怎样客观地分析家具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并识别家具企业财务风险,同时明确家具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找到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规避和化解财务风险,是事关家具企业生存和健康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提升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管理水平的关健。

关键词:家具企业;财务风险;对策

一、家具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从家具企业财务风险发生现状来看,财务风险分四点:其一,筹资风险。由于家具企业进入门槛低,家具企业的筹资渠道相对有限,很有可能产生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另一方面,家具企业的筹资成本相对较高,容易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其二,投资风险。家具企业投资决策是其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决策之一,因此投资成败对于家具企业及其财务管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家具企业大多是民营企业,多数企业投资决策存在老板型主观随意的局面,出现投资活动无法实现预期的收益,这就增加了企业的偿债压力,随之导致财务风险;其三,资金回收风险。一方面由于家具企业同质化竞争与定制化,普遍存在存货变现风险和应收账款变现风险,由此出现企业现金流动迟滞的风险。其四,收益分配风险。这主要是因为家具企业的收益分配不合理而产生的,家具企业基本为私有投资性质,在收益分配中大部分家具企业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进行考虑,一般都存在短视的行为,如超额分配出现了企业内部留存收益偏低,进而影响到家具企业的发展。

二、家具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导致财务风险的产生

企业财务活动环境的复杂性,会对企业造成较大的约束,导致企业财务决策难以实施,影响决策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出现财务风险。由于家具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的基础相对薄弱,难以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更缺乏应变能力;一旦面对外部环境出现不利变化就无法开展科学的预见,出现反映滞后,应对措施不给力,财务风险必然产生。

(二)企业财务活动本身的复杂性是财务风险的直接主因

目前我国家具企业基本上都为民营企业,且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因为进入家具市场的门槛较低,出资本金都不是那么多,极易出现资金短缺情况,加上其资本结构本就不合理,更易至负债率过高,企业负债产生过高的利息负担,所以其财务活动十分复杂,财务风险存在必然性与广泛性,严重影响家具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三)财务管理范围具有局限性

由于我国家具生产企业大都是民营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统一,存在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备性。一方面,所有者不重视财务管理,凭经验决策及主观臆断的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分析企业所处的环境,不能识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没有经过财务决策过程,使财务管理失去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另一方面,家具生产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财务管理人员,不能准确理解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以及财务管理的原则,无法发挥财务管理的职能。

(四)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认识不足,存在滞后性

企业高层管理者大多认为财务管理主要记录企业经济活动内容,反映会计信息、应付税务部门的手段,与会计核算作用等同,不能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资产管理、财务监督,财务预算、财务决策上的功能。因此,家具企业财务人员不清楚财务风险的客观性是普遍存在于公司的发展层面上,对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缺乏必要的认识,防范财务风险的意识淡薄,这些都是家具企业在财务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家具企业财务风险防范对策

(一)科学预见外部环境,调整企业发展战略

低成本优势是建立在低的人工成本、被忽略的环境成本和社会责任成本的基础上的,这部分隐性成本会使企业面临更多的贸易壁垒,而且有可能会刺激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因此,长期处于价值链低端的中国家具生产企业难以做大做强。家具生产企业要突破这种低盈利生产模式必须实行战略调整,选择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战略,一方面增加科技投入,延長价值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注重企业品牌建设与投入,不断提升产品质量与服务质量,开拓全方位营销渠道;此外,有实力有品牌有规模的企业,应积极通过股票上市发行或上市后的并购,充分发挥资本杠杆作用,做大做强企业。企业总体战略的实现需要有财务战略作支撑,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相互匹配,因此,充分发挥企业财务杠杆和经营杠杆的协同效果,方能有效控制企业的风险。

(二)掌握财务风险防范的技术方法,采取适当的风险规避策略

第一,风险降低法。风险降低法是对客观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降低的一种方法,风险降低法主要分为三种,第一种,通过制定有关的管理制度,降低风险,减少损失,做好风险防控工作。第二种,采取措施,增强风险主体的抵御风险能力,从而降低风险造成的损失。第三种,支付一定的代价减少风险损失的可能性,实现风险的规避与转移。第二,风险回避法。这种方法需要家具企业综合评价各种理财方案,对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选择回避或者转移;具体操作时尽量选择风险相对小的理财方案以实现回避财务风险的最终目的。通常情况下,长期投资存在的风险比短期的更大,股权投资的风险比债权投资的更大。因此,在选择投资方式时,家具企业需要从投资目的、投资收益、投资类型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尽量选择风险较低的短期投资和债权投资。第三,多元化的风险控制方法。通过运用多种经营方式进行风险控制,可以实现财务风险的分散,经营多种产品,进行利润都互相抵消,互相补充,降低企业利润风险。

(三)控制资金流,健全资金风险的内部控制机制

第一,建立现金预警机制。通过建立现金预警机制,可以有效进行资金的管理,抑制现金的滥用,避免不合理的支出,更加准确的进行现金预算,并且在出现问题后及时进行解决处理,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以及合理利用。第二,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通过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进行存货处理,可以有效开展监督工作,在财务风险产生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对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家具企业因定制化带来的存货呆滞风险。第三,建立收账管理。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机构,完善收账政策,采取各种措施按期收回款项,以免拖欠时间过长,产生坏账、死账的情况,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受到损失。

(四)完善内控制度

首先,完善内部机制,需要建立规范的内部制度,对法人治理结构进行完善,设置合理的激励机制以及约束机制,达到降低风险,规避风险的目的。其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不同人员采用不同的激励方法进行激励,利用多种评价标准进行评价,形成合理有效的竞争机制,达到约束的作用,降低财务风险的产生。

(五)优化资本结构

其一,科学融资,选择恰当合理的融资方案。负债经营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能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收益也会带来巨大的投资风险损失,因此企业需要适度负债经营,选择科学的筹资方案,正确进行投资。在科学融资方案选择过程中,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融资方案,对经营好、资金周转快的公司,适当提高负债比率,对于经营不理想,资金周转较慢的公司,需要降低负债,从而降低财务风险,以免影响企业的发展。其二,合理开展再融资工作。进行再融资时,需要合理安排融资方案,进一步明确目标以及回报,保证融资的有效性.对融资规模也加以控制.对融资金额进行再次的审核与考察,有效开展融资工作,降低财务风险,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

(六)构建有效财务管理体系,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水平

为防范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家具企业需要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及其宏观环境开展认真的分析与研究,尽量把握其变化的趋势,由此提高家具企业财务决策的科学水平。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制订应变的措施,通过适时调整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与改变管理策略,从而提高家具企业对于财务管理所处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与,以降低由于外部环境变化带给企业的财务风险。同时,在财务决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影响财务决策的各种因素,按照定量計算及分析方法,通过运用合理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

四、总结

研究家具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以及防范对策,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价值,是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从而实现企业更为长远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敬文举,新经济形势下家具生产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探析[J].财会通讯,2011(23).

[2]李东红.企业集团财务风险成因及防范对策[J].时代经贸,2019(13):22-23.

[3]郭明光.探索基于财务风险防范下的企业内控管理策略[J].纳税,2019,13(27):138.

[4]黄琳.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内部防控措施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9(17):204.

作者简介:

赵元贵,东莞市慕思寝室用品有限公司,广东东莞。

作者:赵元贵

企业品牌并购及风险规避论文 篇3:

基于过程方法的企业软件版权管理模型与应用

摘要:企业软件版权管理模型以国家颁布的有关标准和法规为规范基础,采用过程方法而建立。与企业其他管理体系的过程一致,该过程分为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环节。模型包括管理体系、管理职责、资源管理、基础管理、实施运行和管理改进等若干内容。有效应用该模型有助于提高企业软件知识产权能力,增强竞争实力。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版权;管理;模型;应用

0 引言

建立一套计算机软件版权管理模型,目的用于指导企业策划、实施和运行、评审和改进软件版权管理体系,全面有效实施国家软件产业战略,提高软件版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积极应对全球范围的软件版权竞争态势,有效提高软件版权对企业经营发展的贡献水平,推动企业持续创新发展。

1 模型

1.1 模型设计

企业计算机软件版权管理体系作为企业管理体系的一部分,采用过程方法建立软件版权管理模型;与其他管理体系的过程一致,分为策划、实施、检查和改进四个环节,如图1所示。

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任何一项或一组活动均可视为一个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软件版权管理体系作为一个整体过程,输入是企业经营发展对软件版权管理的需求,一般包括:及时将软件形成版权;有效防范软件版权市场风险;有效进行软件版权监控和评估;有效将软件版权转化为企业收益。

通过持续实施并改进的软件版权管理体系,可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防范知识产权风险,体现在:促进软件创新,保护创新成果;提高软件价值,强化服务质量;改进竞争模式,提升企业品牌。

该模型鼓励采用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过程方法:第一,策划。理解企业软件版权管理需求,制定软件版权管理方针和目标;第二,实施。在企业的业务环节(软件的立项、研发、生产、销售和售后)中实现对软件版权的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第三,检查。对软件版权管理效果进行监控和评审;第四,改进。根据评审结果对软件版权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1.2 影响因素

企业按照本模型的要求,设计和实施软件版权管理体系时,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的影响:经济、社会、文化、法律、政策和市场环境;企业的持续发展的要求、竞争策略、组织规模和组织结构;企业的产品及其依赖的核心技术、业务流程。

1.3 适用范围

本模型规定了企业策划、实施和运行、评审和改进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要求,适用于任何有下列愿望的企业:其一,建立软件版权管理体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防范软件版权风险;其二,实施、保持并改进软件版权管理体系;其三,寻求外部组织对其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评价。

1.4 规范性引用文件与定义

下列文件对于本模型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对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只有所引用版本适用。对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包括:GB/T 1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GB/T 24353-2009《风险管理原则与实施指南》;GB/T 27914-2011《企业法律风险管理指南》;GB/T 29490-2013《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2013);《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办法》(2002)。

2 软件版权管理体系

企业应按本标准的要求建立软件版权管理体系,形成文件,实施运行并持续改进,保持其有效性。

2.1 文件要求

软件版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括:形成文件的软件版权方针和目标;软件版权手册;本模型中要求形成文件的程序和记录。

2.1.1 文件控制。软件版权管理体系文件是企业实施软件版权管理的依据,应予以控制:发布前得到审核和批准;文件更新后再发布前,应重新审核、批准;文件中相关要求应予以明确;应按文件类别、秘密级别进行管理;文件应易于识别、取用和阅读;因特定目的需要保留的失效文件,应予以标记。

2.1.2 软件版权手册。编制和保持软件版权手册,包括:软件版权管理机构设置、职责和权限的相关文件;为建立软件版权管理体系所形成文件的程序或对其引用;软件版权管理体系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表述。

2.1.3 外来文件与记录文件。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规定记录的标识、贮存、保护、检索、保存和处置所需的控制。对外来文件和软件版权管理体系记录文件应予以控制并确保:行政决定、司法判决、律师函件等外来文件进行有效管理,确保其来源与取得时间可识别;建立、保持和维护记录文件,以证实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要求,并有效运行;外来文件与记录文件的完整性,明确保管方式和保管期限。

3 管理职责

3.1 管理承诺

企业最高管理者是企业软件版权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应通过以下活动实现体系有效性的承诺:制定软件版权方针;确保软件版权目标的制定;确保软件版权的有关职责、权限和有效沟通;确保资源的配备;组织风险管理评审。

3.2 软件版权方针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批准、发布软件版权方针,并确保: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与企业的经营发展情况相适应;在企业内部得到有效运行;在持续适宜性方面得到评审;形成文件,付诸实施,并予以保持;传达到全体员工。

3.3 策划

3.3.1 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策划。企业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理解相关方的要求,对软件版权管理体系进行策划,以确保满足软件版权方针的要求;软件版权获取、维护、运用和保护的管理活动得到有效运行和控制;软件版权管理体系得到持续改进。

3.3.2 软件知识产权目标。企业最高管理者应针对企业内部有关职能和层次,建立并保持软件版权目标,并确保:形成文件并且可测量;与软件版权方针保持一致,内容包括对持续改进的承诺。

3.3.3 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最高管理者应批准建立、实施并保持形成文件的程序,以便识别和获取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并建立获取渠道;及时更新有关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信息,并传达给员工。

3.4 职责、权限和沟通

3.4.1 管理者代表。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在企业最高管理层中指定一名成员,使其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确保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和保持;向最高管理者报告软件版权管理绩效和改进需求;确保全体员工对软件版权方针和目标的认知;确保软件版权管理体系运行和改进需要的各项资源的落实;确保软件版权外部沟通的有效性。

3.4.2 管理机构。建立软件版权管理机构,配备专业的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或委托专业的服务机构代为管理,使其具有以下方面的职责和权限:制定企业软件版权发展规划;建立软件版权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参与监督和考核其他相关管理机构;负责企业软件版权的日常管理工作。其他管理机构负责落实与本机构相关的知识产权工作。

3.4.3 内部沟通。建立软件版权沟通渠道,确保对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沟通。

3.5 管理评审

企业最高管理者应定期对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审。

3.5.1 评审输入。评审输入应包括:软件版权风险管理方针、目标;审核结果;企业经营目标、策略及新产品、新业务规划;企业软件版权基本情况及风险评估信息;技术、标准发展趋势。

3.5.2 评审输出。评审输出应包括:软件版权方针、目标改进建议;软件版权管理程序改进建议;资源需求。

4 资源管理

4.1 人力资源管理

4.1.1 软件版权工作人员。明确软件版权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并采取适当措施,确保从事软件版权工作的人员满足相应的条件。软件版权工作人员包括软件版权管理人员、软件工程师等。

4.1.2 教育与培训管理。组织开展软件版权教育培训,包括:规定软件版权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要求,并制定计划和执行;组织全体员工按业务领域和岗位要求开展软件版权培训,并形成记录;组织对中、高层管理人员进行提升软件版权意识的培训,并形成记录。

4.1.3 人事合同管理。通过劳动合同、劳务合同等方式对员工进行管理,约定软件版权归属、保守秘密条款;明确职务创作完成人享有的权利和请求救济的途径;必要时,还应约定竞业禁止和补偿条款。

入职管理。对新入职员工加强软件版权管理,应包括:对新入职员工进行适当的软件版权背景调查,并与其进行充分沟通,以避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对于研究开发、产品线等与软件版权关系密切的岗位,应要求新入职员工签署软件版权声明文件。

离职管理。对离职的员工进行相应的软件版权事项提醒;涉及关键软件版权的员工离职时,应签署离职软件版权协议,进一步明确软件版权的权利要求。

4.1.4 激励政策。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明确员工软件版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奖励和报酬;明确员工造成软件版权损失的责任承担。

4.2 基础设施管理

根据需要配套相关资源,以确保软件版权风险管理体系的运行:软硬件设备,如管理软件、数据库、计算机和网络设施等;办公场所。

4.3 财务资源管理

应设立软件版权经常性预算费用,以确保管理体系的运行:用于软件版权登记、维持、检索、分析、评估、诉讼和培训等事项;用于软件版权管理机构运行;用于软件版权激励;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软件版权风险准备金。

4.4 信息资源管理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建立信息收集渠道,及时获取所属领域、竞争对手的软件版权信息;对信息进行分类筛选和分析加工,并加以有效利用;在对外信息发布之前进行相应审批;有条件的企业可建立软件版权信息数据库,并有效维护和及时更新。

5 基础管理

5.1 软件版权的获取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根据软件版权目标,制定软件版权获取的工作计划,明确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在获取软件版权前对该领域软件知识产权信息、相关文献及其他公开信息进行必要的检索;对软件的知识产权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等进行分析;跟踪与监控软件登记活动中的版权,适时调整登记策略和内容,合理利用他人知识产权,规避纠纷风险;申请登记的人员应及时报告申请结果;及时对申请登记结果进行评估和确认,明确保护方式和权益归属,适时形成知识产权;保持软件版权获取记录,并实施有效的管理。保障软件创作人员的知识产权。

5.2 软件知识产权的维护

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建立软件版权分类管理档案,进行日常维护;软件版权评估;软件版权权属变更;软件版权权属放弃;对软件版权进行分级管理。

5.3 软件版权的运用

5.3.1 实施、许可和转让。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促进和监控软件版权的实施,评估软件版权的销售贡献;在软件版权许可和转让前,针对企业作为让与方和受让方分别设定调查内容,进行评估。

5.3.2 投资融资。在投资融资活动前,应对相关软件版权开展尽职调查和价值评估。

5.3.3 合并与并购。在合并与并购前,应对相关软件版权开展尽职调查,根据合并与并购的目的设定对目标企业软件版权状况的调查内容;进行软件版权评估。

5.3.4 联盟及相关组织。参与或组建软件版权联盟及相关组织应满足下述要求:参与软件版权联盟或其它组织前,应了解其软件版权政策,评估参与利弊;组建软件版权联盟时,可围绕关键软件建立软件池,开展软件合作,但应遵守公平、合理且无歧视的原则。

5.4 软件版权的保护

5.4.1 风险管理。应加强软件版权风险的识别、评测和防范:采取措施,避免或降低侵犯他人软件版权的风险;定期监控软件可能涉及他人知识产权的状况,分析可能发生的纠纷及其对企业的损害程度,提出防范预案;所有软件版权纳入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对软件版权风险进行识别和评测,并采取相应风险控制措施。

5.4.2 争议处理。应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及时发现和监控软件版权被侵犯的情况,适时运用行政和司法途径保护知识产权;在处理软件版权纠纷时,评估诉讼、仲裁、和解等不同处理方式对企业的影响,选取适宜的争议解决方式。

5.4.3 对外贸易。涉外软件版权贸易过程中的工作包括:软件出口前,应调查出口地的软件版权法律、政策及其执行情况,了解行业相关诉讼,分析可能涉及的他人知识产权,制定风险分析报告;软件出口前,应适时在出口地进行知识产权注册或登记;对涉及软件版权的产品出口可采取相应的边境保护措施。

5.5 合同管理

加强合同中软件版权管理:应对合同中有关软件版权条款进行审查,并形成记录;软件版权委外业务应签订书面合同,对权属、保密等进行约定,包括:检索与分析、预警、登记、诉讼、侵权调查与鉴定、管理咨询等;在进行委托研发或合作研发时,应签订书面合同,约定知识产权权属、许可及利益分配、后续改进的权属和使用等;承担涉及国家重大专项等政府类科技项目时,应了解项目相关的知识产权管理规定,并按照要求进行管理。

5.6 保密

编制形成文件的程序,以规定以下方面所需的控制:明确涉密人员,设定保密等级和接触权限;明确可能造成软件版权流失的设备,规定使用目的、人员和方式;明确涉密信息,规定保密等级、期限和传递、保存及销毁的要求;明确涉密区域,规定客户及参访人员活动范围等。

6 实施和运行

6.1 立项

立项阶段的软件版权管理包括:分析该项目所涉及的软件版权信息,包括各关键软件版权的数量、地域分布和版权人信息等;通过软件版权分析及市场调研相结合,明确该软件潜在的合作伙伴和竞争对手;进行软件版权风险评估,并将评估结果、防范预案作为项目立项与整体预算的依据。

6.2 研究开发

研究开发阶段的软件版权管理包括:对该领域的软件版权信息、相关文献及其他公开信息进行检索,对项目的软件发展状况、版权状况和竞争对手状况等进行分析;在检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版权规划;跟踪与监控研究开发活动中的软件版权,适时调整研究开发策略和内容,合理利用他人版权,规避侵权风险;研究人员应及时报告研究开发成果;及时对研究开发成果进行评估和确认,明确保护方式和权益归属,适时形成版权;(5)保留研究开发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并实施有效的管理。

6.3 产品采购

采购阶段的软件版权管理包括:在采购涉及软件版权产品的过程中,收集相关版权信息,必要时应要求供方提供权属证明。

6.4 生产

生产阶段的软件版权管理包括:在委托生产等对外协作的过程中,应在生产合同中明确软件版权归属、许可使用范围、侵权责任承担等;保留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记录,并实施有效的管理。

6.5 销售和售后

销售和售后阶段的软件版权管理包括:销售前,对软件所涉及的版权状况进行全面审查和分析,制定软件版权保护和风险规避方案;在软件宣传、销售、会展等商业活动前制定软件版权保护或风险规避方案;建立软件销售市场监控程序,采取保护措施,及时跟踪和调查相关知识产权被侵权情况,建立和保持相关记录;软件升级或市场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进行跟踪调查,调整软件版权保护和风险规避方案,适时形成新的版权。

7 审核和改进

策划并实施下列方面所需的监控、审查和改进过程:确保业务过程中软件、软硬件设施设备符合软件版权有关要求;确保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符合性;持续改进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7.1 内部审核

应建立形成文件化的程序,并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确保其软件版权管理体系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7.2 分析与改进

根据软件版权管理方针、目标以及检查、分析的结果,制定和落实对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作者:冯涛

上一篇:干部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论文下一篇:博客应用下高校教育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