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2022-09-11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更加激烈、变化更加迅速、革新层出不穷的社会, 要适应这种社会, 培养创新人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高等学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 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 肩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因此,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就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途径与方法谈谈自己的看法。

1 更新教育观念, 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前提

长期以来, 我国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一整套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观念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更不能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因此, 实现由传统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势在必行, 高校实施创新教育的重点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 实现由重视知识到重视能力、重视素质的转变;其次要因材施教, 重视学生个性培养, 使其知识、能力协调发展;第三是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人的创造能力得到发挥。

2 进行教学改革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手段

为了迅速改变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滞后的状况, 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必须推行教学改革, 教学改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更新教学内容, 在现有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中删除陈旧过时的知识, 增加前沿知识和有助于提高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内容, 加强学科的交叉渗透, 以提高学生综合综合知识、创新性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是改革教学方法, 采取教师启发、引导和学生积极参与的方法, 指导学生开动脑筋, 寻找问题可能性的答案, 帮助学生独立地思考和探索, 养成对问题、知识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 给学生必要的设计、发现、发明和创造的方法训练, 使学生了解、掌握创新的规律和特点, 以及创新主体必备的条件, 自觉地培养创新意识和训练创造能力, 使学生既能独立思考又能科学思考。

3 建设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保证

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高校是否拥有一批造诣高深、品德优良、能够适应创新教育的教师。因此, 学校的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都应该重视具有创造性的师资队伍的建设, 作为一所高校来讲, 师资队伍的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引进人才, 但更重要的是加大对现有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 采取出国留学、国内一流大学深造以及利用远程教育等手段对教师进行培训提高, 培训的重点应侧重于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培训、创新教学方法的培训、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技能培训等方面。

4 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

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也是实现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关键教学环节, 通过实践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训练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事物的能力和独立工作、革新创造的能力;同时, 实践过程也是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过程,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加快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 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因此, 各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多组织和鼓励大学生开展创造性实践活动, 如科学考察活动、科技制作活动、发明创造活动、科学研究活动等,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能力。

5 构建创新机制, 营造创新氛围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 单纯依靠教师与学生的奋战还是很不够的, 它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目前在我国的教育管理体制中, 教育行政部门对高校管得太宽、太死, 学校缺乏自主权, 只能在统一规定的教育模式中运行和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校自身创新性的发挥, 不利于学校按自身特点培养创新人才。因此, 在创新教育的实施中教育行政部门应放宽高校的办学自主权, 以利于学校按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活动, 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前提条件。此外, 高校对学生的管理也要做到严格和宽松的统一、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要充分利用学分制、选课制、选师制和主辅修制, 实行弹性学制, 增加选修课, 扩大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和主动权,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 开展校园创新活动, 建立创新激励机制, 形成浓厚的创新氛围, 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

6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原动力

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思想开放, 敢为人先的独创精神;勇于竞争, 敢于冒险的献身精神;坚忍不拔, 孜孜求索的敬业精神。有了这些创新精神, 才能开出创新之花, 结出创新之果。人的创新能力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 创新能力受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要大一些, 因此, 高等学校应加强“两课”教育和人文教育, 同时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塑造大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使大学生在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内力推动下, 在高校各种教育功能的全方位、多路径外在培育下, 成为创新型人才。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创新人才的培养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目标。随着国家竞争力以及国家创新能力建设问题的提出,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地, 应担负起全面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重任, 转变教育观念, 更新教育思想, 把握创新人才培养的规律, 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参考文献

[1] 姚聪莉, 任保平.国外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08 (9) .

[2] 赵清华.推进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J].卫生职业教育, 2002 (3) .

[3] 孙国胜, 傅江浩.新世纪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规律及途径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

[4] 黄培明, 郑寿.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浅谈[J].福州大学学报, 2003 (4) .

[5] 沈红宇.营造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氛围的思考[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4 (8) .

上一篇:校园快递包装纸盒回收研究策略——以南京市三江学院为例下一篇:Excel软件在长距离输水管道水力计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