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2024-04-19

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通用8篇)

篇1: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更好地适应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原动力和本质,创新的价值集中体现在创业的成效上,创业同时又推动并深化着创新。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而生命科学又是一门发展较快、实践较强的科学,其实践教学的地位尤其重要,创新创业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本文结合青海师范大学生命与地理科学学院在生物科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如何利用本学科资源(如科研、学术成果、科研仪器设备等),培养本科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进而创建生物科学专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创新创业;生物科学;高校大学生

21世纪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是生物学的世纪[1]。生命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息、文明以及现代生命科学的研究和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医药、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21世纪是创业型经济大发展的时代,我国要在2020年进入到创新型国家行列,成为人力资源强国、科技大国,就需要一大批创新创业型人才。大学生是最具活力和潜质的促进社会创新发展、科学发展的主力军,他们肩负着提 高全民创新意识、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重任。对大学生进行创业能力培养与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不仅能够使之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也是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需要,是社会和经济结构调整时期人才需求变化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教育资源及教学经费短缺的状况下,培养适应生命科学与技术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已摆在我们面前[2]。以下是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主要课程:

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具备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在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科技开发和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学高级专门人才。学生可凭借优势报考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等相近专业的研究生和出国留学。

主要课程:植物学、动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有机化学、无机及分析化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动植物标本制作、生态学、基因工程、进化论、生物统计、生物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学、心理学等。

根据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2010修订版培养方案以及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就青海师范大学生物科学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对策做一些探讨。

一、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将全新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过程中,制订一套以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生物科学人才为目标的培养方案,重点在专业课程设置上。所以要打造4个学科平台,设置“3+1”模块培养模式的人才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即设置“公共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将专业课分成“动物细工程、生物制品分离制备工艺、发酵工艺与产品开发”三类不同领域研究方向,并设置“研究创新型、交叉复合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意愿和今后的发展[3]。可多方向地选择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发酵工艺等方面的专业课程,分别进入各个科学研究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训练,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实践技能,利用前沿的知识开拓思路,增强创新意识,为就业奠定基础。通过设置特色板块,不仅可以满足社会对生物科学专业人才的需求,而且有利于改善专业结构和提高专业水平,进而促进学科的发展,学科的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专业的建设和人才的培养[4]。

二、全面优化组合课程结构,构建适合创新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根据“宽口径、复合型、高素质”的要求,目前课程体系存在课时分配不当、个别课程课时偏少以及选修课内容不够等问题。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要对现有专业基础和专业课及选修课的内容和课时进行调整,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减少内容重叠。通过减少课程学时,给学生减负,增加学生自主创新的实践活动。适当增加动物细胞培养、生物制品工艺、发酵工艺等方向的选修课程,培养创新型生物科学人才,建立面向生物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创新研究型实践训练。第一、二两个学期为通识教育课程及部分学科基课学习[5]。第三、四两个学期为学科基础课学习时间,第五、六两个学期为专业课程学习时间,第七学期为生产、科研实习和模块选修课,第八学期为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答辩。

通识教育是通过教给学生大量的知识,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求使学生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形成新的思想与知识,为今后的创新性工作做准备。总体上,低年级学生以通识教育为主,只安排少量专业基础课;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以专业学习为主,拓宽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兴趣。增加实践环节,突出综合创新性实践内容,努力培养高质量的生物科学创新人才。

三、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实验教学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要内容,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力求用实验来演示和验证理论,对教师和教材依赖性强,按部就班地做,并且通常用理论去修改自己的实验结果。这种做法极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导致学生思维定式,操作机械,更谈不上对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实验模式已难以适应教育体系创新和发展的需要[6]。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方面,在保证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基础上删去一些陈旧且缺少启示性的实验,搭建以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为主体的创新实践教学平台,构建“基本技能训练一实践能力训练一综合能力训练”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循序渐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用性强的综合性、探索性、设计性实验,增设开放性实验。实验中融人教师科研课题和成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不断改革与创新实验项目。既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实验技能,同时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课题,学生直接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和研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科研优势,多种途径为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平台,使更多的学生参与科研与实践创新活动。学生也可以自主申报课题,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科研训练的过程,撰写科研论文或结题报告,参加学院每年举行的学术论坛和优秀论文评选。通过课题研究和撰写学术论文明显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四、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引导和帮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生物科学人才

素质教育是近几十年来世界教育变革中的重要教育思潮与教育实践,为帮助青年一代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提倡和开展以提高学生素质为

目的的教育。我国的素质教育也是在这样一个国际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经过十几年的推动和发展。素质教育取得了巨大成绩,但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没有真正解决好教育与时代发展要求同步、与社会需求相符的难题。因此,从素质教育本身的发展来说,拓展大学素质教育必须继续加强和改进[7]。

依据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大三下学期增加素质拓展教育。拓宽实践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内涵,在加强计划内实践教学(课程设计、实习、实验、毕业设计等)的基础上,以学生活动为依托,强化素质拓展教育,完善大学生综合索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8]。同时,加强创业教育,指导毕业生认识创业所必备的素质和条件,如创业知识的储备、资金的准备、技术和兴趣、个人能力等等。聘请富有经验的创业成功者到校为毕业生做创业报告,让学生从成功者的经历中积累经验,了解创业的基本程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进行创业尝试,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人格。同时专设大学生创业类选修课程,让学生通过课程系统地学习创业知识[9]。总之,从学术科技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技能培训等方面引导和帮助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完善综合素质,健全人格,并在实践活动中张扬个性,发展自身,提升能力,全面成长成才。

针对我校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和社会对生物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问和空间;推进课程和教材建设,使教学内容始终跟上国际生物学发展的步伐,建设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和相关教材;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对现有基础型实验课程的整合,使学生掌握系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程序,增强创新能力。同时,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自由选择的课程模块,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0]。同时开展素质拓展教育,培养社会实践能力,提升大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完善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宽大学生就业的空间。为学校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服务于社会,将教学与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结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则[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高述民,李凤兰,张志翔.生物学发展及其时人才素质的要求[J].生物学通报,2004,39(9):32—35.

[3]吕 荣.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及发展创业教育相关性研究[ D] .西南财经大学,2 0 1 1 .

[4]牛长松.英国大学生创业教育政策探析[ J ] .比较教育研究,2 0 0 7,0 4:7 9 —8 3 .

[5] 余瑞玲.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证研究 [ D] .厦 门大学,2 006.

[6]屠萍官,吴庆余.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构建与创新人才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2,19(2):4—7.[7]罗强.大学生素质拓展教育与大学生就业[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67--69.

[8] 董元梅.大学生创业政策研 究 [ D ] .安徽 大学,2 0 1 0

[9]董亮等,论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科技创业月刊,2007,(9):44.

[10]雷云玲,李再新,刘芳.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报,2008,23(4):115-1 17.

篇2: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创业 大学生 高校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0-0142-01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必要性

1.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培养高素质科技人才的基本要求

大学生是重要的创新创业群体,其创新创业的成功与否对国家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科技是强国的核心力量之一,而科技发展则取决于民族的创新能力。就业岗位的增长除了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外,重要的原因在于国家创新、创业的增长。因此国家的持续发展,须以创新创业为基础,而创新创业型人才是关键,也是社会竞争力的核心所在。

2.大学生创新创业是扩容就业市场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呈递增趋势,现有市场无法一时吸纳庞大的就业群体,也造就了一个个“最难就业年”。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国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牵涉到国家稳定等重大问题,所以,改革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显得尤为迫切。市场需要持续的增长动力,因此大学创新创业能促成现自身自主就业外,还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就业岗位的倍增效应。另外,创新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通道,大学生通过自身努力,使得创业公司不断壮大,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3.大学生创新创业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需要

市场就业岗位不足,社会获吸纳大学生的容量接近饱和,除了毕业生数量庞大,市场结构不合理之外,也从另外一个方面反映出高校人才培养的问题。高校需根据社会人才需求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教育方法等多方面进行变革,大力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要根据学生的整体需求和个体差异,全面开展创业教育和培训,让更多的大学生将创新创业树立为人生理想以主动适应复杂的市场环境,更好的面对严峻的挑战。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达沃斯论坛上首次向外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全民总动员,国家层面和各地方政府也争相出台了各种创新创业支持条件和优惠政策,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民族的创新创业热情。在高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也越来越成为学生素质培养的重点,学生创新创业水平成为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各高校也出台了相应的支持政策和提供了硬件保障,给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了较好的平台支撑。但是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产出来看,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仍处于初级水平。

首先,大学生创新创业成功率低,更够成功创业的大学生不足5%,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创业成功率达到了近20%,相比之下,中国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还有很大的追赶空间。其次,大学生创业缺乏市场基本知识和市场经验,团队抗风险能力差,一旦独立运行,往往会因为一些突发的小事故导致创业团队无法正常运营。再次,目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层次还不够高,大部分学生的创业选择了简单的制造和零售,科技含量低,与专业所学结合程度也不足。最后,大学生创业有着较大的心理包袱,外界施加了众多的压力,造成了较为紧张的创新创业环境,这样也不利于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开展。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措施

1.大力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还比较淡薄,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创新创业的正确认识,很多学生认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是跟学习相对立的,所以从思想上将创新创业与日常学习分离开来。应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普及化,全面分析创新创业在大学生群体实施的可行性,引领学生从缺乏创新意识或创新意识薄弱――有志于创新创业――致力于创新创业――实现创新创业梦想。通过循序渐进三个阶段的引导即意识培养、素质培养、能力培养,打破年级、学科、时空的限制,集合专业教师、对口企业、教育管理人员等多方力量,营造“传帮带”、多学科融合以及各环节渗透发展的氛围,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注入行业范围、创业条件、创业案例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全面的认识所学专业的创业方向。另外,深入发掘具有创业兴趣、创业能力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通过寻求校内外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创业培训,逐渐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基本知识等。组织有创业意识和兴趣的同学成立创业俱乐部,通过相互交流和学习,为学生日后的创业做好铺垫、打好基础。

2.为学生提供专业实践平台

专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高校应改变传统的课堂知识传授模式,转而变为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践模式。将实验室开放常态化,加强设计性实验室的建设。加强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在拓展合作宽度的同时深化合作的深度。将一些创新型企业的研发中心引入到高校,让大学生能够在校期间参与到科技创新研究。同时,可以让企业参与到日常教学,或将一些课程搬到用人单位进行。在企业设立实习基地,安排专门时间要求学生参与到企业的专业实践,一方面巩固专业知识,另一方面了解公司的结构和运用模式。利用假期时间带领学生到与专业相关的用人单位进行走访调研,让学生了解所感兴趣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大力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通过竞赛检验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同时以跨年级组队形式,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通过专业实践,让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提升学生动手能力、专业精神和对学习领域的认知深度,从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3.提供有效的创新创业模拟环境 为了增强大学生创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高校应提供相应的创业模拟平台。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整合学校、社会以及校友等各方面资源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支持。创业孵化园应具备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孵化、项目情况跟踪等功能,还应提供小额贷款、公司注册、公司管理等方面的咨询指导工作。探索创业孵化园的操作新模式,对于部分孵化比较成熟的创业项目可采取项目恒定人员流动的形式,以此增加项目的经验累积,提升创新创业的培育效果。同时可开发相关网上模拟创业模块,按照创业成长路线设置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和风险,并提供较为完备的问题解决方案。通过模拟,有效提升大学生对创新创业出现问题的预见性,从而规避一些风险。还可以通过游戏形式,在一个限定团体和空间内对创业进行模拟,以最低的成本对创业项目进行市场尝试,通过模拟寻找项目存在的问题,从而对项目进行优化。学生通过各种模拟锻炼,以增强专业水平,使得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均衡发展,从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4.营造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

大学生创新创业除了需要政策和硬件的支持外,相对宽松的环境也十分的重要,要留给大学生试错的机会。大学校园应营造创新型校园文化,借助各种媒体平台以及学生骨干的力量加强舆论宣传,树立正确的导向,培育“鼓励创业,包容失败”氛围,即使毕业后因种种原因创业失败,但大学期间的创业经历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为今后的再次创业提供经验。选树创新创业典型,注重选树过程的广泛参与性,后期进行大力的表彰和宣传。对创新创业典型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以及评选奖学金、保送研究生方面的政策支持,使得创新创业学生在校园中有着较高的荣誉,从而扩大创新创业典型的影响。举办学校、学院等不同层级的创业计划大赛、科技文化节、创新论坛等,使得创新创业的概念深入学生心中,打消学生创新创业与学习相对立以及害怕创业失败的心理负担。

参考文献

篇3: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项目,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的大学生以90后为主, 他们共同的特点是有一个特殊的历史生活背景, 使得他们在个人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上受到诸多限制。 应用型高校科技创新项目的目的在于多角度的塑造和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思维方式、团队合作、专业实践操作能力, 因此科技创新项目的普及对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综合素质的发展和提高可以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1.创新能力对大学生起到的作用

1.1对学习能力的作用

目前, 中国的学生善于生搬硬套, 习惯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思考问题, 善于用固定的思维框架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 但很少能够跳出这个框架分析一个问题的成因, 这是创新能力缺乏最明显的一个表现。 但在这些学生当中也不难发现一些佼佼者, 他们的学习方式体现在他们对于一个问题的思考不是单纯得到答案, 而是对问题有自己的理解与研究, 因此他们总是和一般人花相同的时间, 甚至更少时间, 却在学习效果和问题的理解程度上明显提高了一个层次。 这就是源于他们懂得在学习上创新, 而不是单纯生搬硬套, 使得他们在对一个问题的掌握程度上升一个层次。 大学生在学习中只要方法合理, 在成长中展现自身优点, 大胆将想法表达出来, 这也是一种提高和培养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好方法。

1.2对职业生涯的作用

2015年两会结束, 创新依旧是一个广泛性话题, 众多委员说“大学生创业贵在创新”, 当今大学生有选择自主创业, 也有选择找工作的, 不管是走哪一条路, 创新是核心, 是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路上的强大引擎。 对当今国家需要创新, 企业需要创新, 个体需要创新, 这就需要受教育程度的较高的大学生, 勇于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带动万众创新, 为社会注入新的活力与血液是关键因素。

2.当今大学生的特点

2.1历史和家庭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个阶段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 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都要比历史任何时期都优越许多, 当他们出生时, 我国信息技术快速发展, 手机、电脑等的功能日新月异, 在学习、生活、工作中对这些技术的依耐性不断提高, 这对出生在90年代的大学生产生了巨大影响。 很多家庭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对孩子比较溺爱, 这使得当今大学生形成极强的依耐性心理。

当今大学生本应天真年少, 对周围事物好奇心十足, 而迎接他们的是繁重的学习任务, 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他们的创新思维在形成之初就受到压制,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学科的学习或者是各种才艺的学习。 也正是这样一种家庭环境, 对他们创新思维的形成造成很大阻碍, 这也导致现在很多学生对书本上的东西很了解, 却不能举一反三。

2.2当代大学生的现实情况

2.2.1当今大学生有很多在陌生人面前往往不能表现出自己最好的一面, 就如在面试的时候那些平时能言善辩有主见的学生, 忽然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说话前后不解, 吞吞吐吐。 这表现出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不足, 给陌生人的感觉往往是缺乏自信心, 行为拘谨, 过于在意自己的形象。

2.2.2当代大学生对新事物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接受力, 但缺乏对新事物深入探究的能力, 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对一些有意义的新事物不能做出较好判断, 往往只是知道这是一个新的理论、新的技术, 却不知道为什么新, 新在什么地方, 哪些理论和技术对自己是有帮助, 而实际上他们不是不想懂得那些新的理论和技术, 而是缺乏对新事物的观察能力, 对新事物覆盖的知识面和整体性没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与观察能力, 以至于对新事物的了解一般都停留在表面, 给人的感觉是显得很肤浅, 没有自己深刻的见解, 不能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这一点也对当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3.创新项目对大学生的引导性

3.1创新思维的培养

创新项目是一项科研性质的研究, 需要学生从选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 最后形成一套既有理论支持, 又有实践证明的研究成果。 创新项目的选题广泛, 这符合当今大学生思维发散、好奇心强, 爱好广泛的个性。 不过成为一个优秀的创新项目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选定项目后, 必须对项目做大致了解, 包括在项目初期、中期、后期, 需要的理论知识, 实验器材, 实验如何进行, 数据处理, 总结并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都要做一个大致了解, 特别是在实验阶段, 很多时候因为是创新项目, 市面上没有现成的器材, 只有通过对实验的了解与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设计一套适合自己项目的仪器, 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所成型的仪器必须能够得出真实可靠的实验数据, 还要能够根据实验数据对项目的一些关键指标进行有价值的分析, 最终得出理想结果。 这一系列过程都需要学生自己思考完成, 所以创新项目不仅是一项单纯的研究型课题, 它是由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多方面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新思维, 并且可以多角度地让学生意识到创新的可塑造性和重要性。

3.2理论与实践

对于创新项目来说, 理论是弓, 实践是箭, 只有二者完美结合才能够让项目达到理想的高度。 在项目选定题目后, 前期的准备工作, 比如需要哪些数据, 得出哪些结论, 有哪些实际的作用等都需要理论知识提供有力支撑, 这样才能够在项目进行过程中沉着应对突发问题, 对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 有助于控制项目的进度。 项目实验阶段, 确切地说项目实验阶段就是一个模拟实际情况然后解决问题过程, 这就是考验项目成员动手能力的一个过程, 对于擅长逻辑推理的中国学生来说, 项目的实践阶段将会对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所以创新项目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科研课题, 培养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 再从实践中得出一些新的有价值和实际意义的成果。

3.3团队力量

创新项目以团队形式才能够参与,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特别是像当今大学生这样以90后为主的群体, 他们很多时候以自我为中心, 不善于与人沟通交流, 或者分享, 然而创新项目需要的是团结一心, 共同努力才能够获得成功, 所以在项目进行中, 各个项目成员处于怎样的位置, 应该完成哪些事情, 在意见不统一时怎样协调, 都需要团队成员有充分的沟通交流, 统一思想, 朝一个方向前进, 才是项目成功的关键。 面对21世纪强大的社会竞争, 只有懂得团队协作, 利用团队智慧和多角度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开启成功大门的金钥匙。

4.结语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是今年两会上的热词, 在创业创新中, 大学生是备受关注的一个群体。 而创业的本质就是创新, 创业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而且考量着一个人的领导力、沟通力、判断力及专业特长, 总的来说就是考量一个人的能力, 如何提升自我能力, 需要意识到自身存在哪些问题, 有目的性地解决与完善。 创新项目是提高个人能力的平台, 一个风向标, 但综合素质的完善还需要自己不断努力与追求。

参考文献

[1]斯卡辛斯基, 吉布森.陈劲, 译.从核心创新[M].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9.

[2]袁岳.我们, 90后[M].浙江大学出版社.

[3]司恩鲁.发掘个性中的潜能[J].时文选粹, 2007:16-18.

篇4: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高校团学组织;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外创新实践活动;自主创新意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这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部门的团学组织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直接组织,是高校教育工作的左膀右臂,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方面应该不断创新,充分利用组织优势、人才优势、资源优势为大学生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做好后备工作。

一、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是提高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当前各大高校在招生方面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衡量一所高校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其学生综合素质。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是否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工作,是否具备不断发展的潜力,是否符合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等等。这些就使得学生在选择一所高校的时候考量的更多,师资力量已经不是唯一的指标,每年学校为社会输送人才素质的高低,学生就业能力的高低,都成为学生选择参考的因素。而作为高校要想吸引更多的优质学生资源,就需要在学生培养方面加大力度。高校各部门之间协调合作,以学生为本,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工作。

是帮助大学生实现自身价值的硬性指标。

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后,便步入人生中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对于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在大学的四年中,如果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能够培育过硬地创新能力,并且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他们将会更加自信地应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的变化。二十岁左右的大学生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心理都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他们在思维、能力和自立能力都有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如果高校能在这个阶段为学生提供适合发展和创新的环境,并且在教学和工作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将会有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为大学生走出校门,成功实现自身价值做好准备。

二、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自主获取新知的热情,知识面狭窄

在学生进入大学之后,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而能够在课外时间进行知识性学习的占到很少比例,更多的大学生的时间是被各种各样的休闲娱乐所占有。比如,上网、聚会、看小说、逛街等等。大学生缺乏获取专业以外新知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更不能主动地将本专业知识拓展运用,缺乏没有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在工作中经常会发现学生上课打瞌睡,下课泡网吧的现象,一天到晚无所事事,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没有目标,没有活力。

(二) 大学生具有创新的想法,但缺乏创新行动

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很多的学生都认识到创新能力的重要性,绝大部分的学生认为“创新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能力”。这说明大学生普遍认为创新是非常必要的。而且也有学生反映在课余时间他们愿意去探索一些未知的领域,并且能够自己主动寻找资料和信息,但是在是否从事过创新活动这一问题上,结果却不是很好。学生一方面有想从事创新的想法,但一涉及到实际行动时,明显地缺乏信心和勇气。

(三)学校课程侧重于知识教育,忽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目前的教学大纲主要仍以讲授基本理论课为主,教学活动主要在课堂进行。有些老师不注意教学内容的更新,多年讲授的知识都是一成不变的,不能将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达给学生,这就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更不要说创新技能的培养了。在很多专业的教学大纲中,能够让学生做主的实践环节形同虚设,缺乏教师的指导和学校的支持,这就使得学生一旦遇到需要动手操作的问题,则显得手忙脚乱,力不从心。

三、高校团学组织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高校团学组织要提高大学生创新的热情

团学组织要通过学校丰富校园文化的建设来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热情。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有良好的氛围和环境。而团学组织如果能在课外有意识地安排和组织各种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并且组织相关的老师进行指导,给予表现突出的学生一定的奖励,并且将这些活动常规化、制度化,形成学校的固定工作环节,长此以往一种交流、平等和宽容的校园文化氛围就被营造出来了。另外团学组织要调动大学生的主动性,提倡大学生组建感兴趣的创新团体,以社团为平台,将兴趣一致的学生召集到一起进行有主题的创新活动,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学生可以实现现场的交流开阔视野、培养兴趣。最后团学组织还应鼓励大学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实际活动中提高参与创新的热情和能力。

(二)团学组织成为学校和社会的桥梁,为学生创造更多机会

高校的团学组织应该积极开拓与社会的合作形式。比如可以与企业、社区和其他部门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在各个行业领域中建立实习基地,可以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并且鼓励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多种尝试。对于学生的创新成果给予奖励和支持,并且为学生提供转化为生产力的环境。最好能够将这种合作编入教学大纲中进行固定化,可以在课程安排中,专门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到生产一线进行观摩和实践,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学习,发现创新的可能和机会。

(三)与各部门联合创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系统

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便可做到,也不是单方面可以实现。需要高校团学组织和其他部门通力合作,建立起完善的培养机制和系统,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首先,以团学组织为主体,建立起课外活动机制。由具有丰富经验和创新能力的老师和干部设计科学合理的创新实践项目,初步建立起每周有学生实践活动,每年有大学生科技创新节、固定组织学生参加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系统。另外,可以与相关的科研单位合作。形成对口指导的机制。让学生跟随相关的老师和专家进行科研活动,让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提高钻研和创新能力。其次,建立定期的创新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知名专家、教授就专业知识、学术前沿、人生导航、学科建设等问题为学生进行讲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在创新方面有建树的学者,学习和吸取他们的经验,从而指导自己的实践。再次,高校各级团组织与社会各行业联系,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鼓励学生参与企业科技攻关等实践活动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增长知识、才干,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建立合理的保障和考核体系。高校可以形成以校团委牵头,学校相关部门、系部配合,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组织具体运作的体系和制度管理体系。同时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实施提供制度保障。此外,学校要完善考核机制,对积极参与创新实践的学生和老师给予奖励。可以将学生的创新成果计入评优和学分当中,并且按照不同的级别进行奖励,对于在创新教育方面做出成绩的老师也进行奖励和支持。

总之,高校团组织要始终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为己任,创作一切条件提高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为学生的成才做好服务工作,努力帮助大学生成功实现人生价值,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青山.大学生创造学指南[M].哈尔滨 : 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

[2]徐新华.共青团组织服务大学生创新教育刍议[J].工作研究:中国成人教育,2008.

[3]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单位:辽宁科技学院外语系)

篇5: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一般大学的实践教育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等三个方面。实验通常是根据教学计划安排,配合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理论课程的开设而进行。实验方式大多是由教师先介绍,学生根据教师指导,参照实验教材介绍的实验步骤,借助电脑设备,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操作。学生虽然参与了实验教学活动,但是基本上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其主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课程实习是结合专业或课程而进行的现场教学活动。传统的认识实习主要受时间、场地、经费和实习单位等条件影响,主要是基于感官认识的教学活动,其终表现形式为结合课堂教学总结报告。在大学教育教学环节中,作为培养优秀人才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课程不可或缺,可以与大学的理论教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大学实践教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方法陈旧近几年来,大学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总体而言,培养模式仍然较单一,条条框框太多,严重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教材内容落伍,教学手段单一,实践教育教学内容难以与时俱进。另外,目前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仍过于呆板,师生之间很少交流互动。实验实习内容和方法一直延袭多年形成的传统方法。常常是在实验实习前,教师把实验的内容、操作方法与步骤、报告格式、甚至连每一步得到什么结果等都写得清清楚楚。学生完成教学大纲规定内容,掌握基本原理和方法,完全是在教师设定的范围内,机械地完成操作,缺少主动积极的思考。

(二)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不够

由于对实践教学存在观念和认识上的偏差导致长期以来,各个校园不同程度地存在“理论教学体现学术性,实践教学只是理论教学的一个环节、一种补充”的认识。单纯认为实践教学仅是作为理性认识的验证而依附于理论教学,高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掌握理论的水平,而实践能力则无足轻重,对课程实验、实习的学时数得不到保证。

而面对以上问题,改善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环节有个方面:

(一)重构大学实践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目前,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完善实践教学的系统设计,为学生构建一个更具综合性、设计性和创造性的实践环境,以便使每个大学生在四年学习中能按专业需要接受系统性的实践性培养,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完善实验实习教育教学过程

实验是实践教育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对于理工科专业学生而言,实验和实习是学生检验基础理论知识进而锻炼自身创造能力的必经环节;对于文科学生而言,面向社会大课堂的实践活动不可或缺。实验、实习和实践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优化学生的素质结构、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让学生增强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激发其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和动力。此外,可以结合科研通过综合实验和设计实验,引导和激励学生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验教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环节,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纽带。

篇6: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表明,“支持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高等教育重要发展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1]。各高等院校越来越重视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科研能力主要是指以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反映了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在我国已有一定的历史。最早是在,清华大学率先借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实施的“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UROP),创建并实施SRTP。随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软件设计大赛”等各种科研竞赛。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能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如下:

1.有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大学生的科研活动打破了重灌输轻创造、重应试轻应用、重传承而轻革新的传统教学摸式,可以帮助大学生充实、巩固、检验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目前,科学知识飞速发展,而由于课本的编写、出版需要花费较长时间,因此大学生上课学习的知识,往往已不是当时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知识,而教师也很难在有限的课时里将本学科最新的发展动态展示给学生。如果仅仅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大学生毕业后将难以适应如今知识经济信息化的社会。检索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是科研活动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就是培养其对未掌握的信息和知识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新接收信息和知识与原有掌握信息和知识的联系能力。大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收集信息,才能更好地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沿和最新科研动态,从而拓展专业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加深对本学科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2.有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高校通过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获得专业知识的同时得到全面的发展。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使大学生的创新和拓展能力有了施展的舞台。科研能力是指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创造的能力[2]。高校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也就增强了大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热情,提高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除了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写作、语言表达与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素质。还能够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准确的判断力、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团队协作精神和组织协调能力,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大学生不断增强的动手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的要求,为毕业后就业或继续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学报对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

1.激发大学生从事科研的热情。高校学报作为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为高等院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就是其办刊的宗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中第二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期刊。”[3]高等院校科研的主体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组成。因此,高校学报也应定位于为这两部分人员服务。学报不但是教学科研成果的接收器,而且还是教学科研的助推器[4]。高校学报为本校教学科研人员和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广大平台。大学生的论文发表后,得到的尊重和赞誉,带来的满足感,激发其从事科研的热情,会促使他们查阅更多的相关资料,进行更深入的分析、思考和研究,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学报上刊登的大学生论文,对大学生除了有更直接的榜样示范作用,还有抛砖引玉之效,起到鼓励大学生展开科研竞争的效果,吸引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形成一个人人参与的良性竞争氛围。

2.学报对大学生科研的引导作用。大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参加科研活动,他们的学术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校学报的论文体现了多学科、多专业最新的教学和科研成果,对大学生起着标杆和导向作用。大学生通过借鉴学报的论文,可以学习如何选题,了解该学科该专业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研究思路和论文相关的观点和结论,沿着正确的方向研究,少走弯路。大学生初次完成的论文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学报编辑尤其是审稿专家的修改意见往往一针见血,令其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3.学报对论文写作的指导作用。大多数科研成果都以论文形式公布于众,但是目前存在部分大学生外语水平颇高,而母语的应用能力较差的问题。在语言文字能力、行文语气、语法等方面都存在诸多问题,更何况初次写作有更高要求的学术论文。初次写作者往往不熟悉学术论文特有的格式、单位、符号及图表的使用规范,缺乏对论文写作规范的理解和掌握。大学生多看学报,多受熏陶,自己写起论文来,从格式到内容都会得心应手。论文的规范深层次上是对研究态度作风的一种要求和约束,从写作初期就建立起严谨规范的科研作风,这就为他们今后的研究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学报提升大学生科研能力的措施

1.提高学报质量。学报是学生无声的老师,学报编辑是论文写作理论的掌握者,同时是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的标准和规范的执行者。学报论文中的观点、研究成果、研究方法以及行文规范等,给大学生提供了较好的学术蓝本。高素质的编辑队伍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学报编辑要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增强使命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水平,才能创办出精品期刊。不仅使学报自身得到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学校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从而,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科研能力。2.多渠道传播学术论文写作知识。学报编辑可以定期举办讲座,讲解如何进行学术论文写作,使大学生掌握论文的题目、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详细的独特格式要求。同时,学报编辑尤其是资深编辑还可以在选题和论证方法等方面进行引导和启发。学报编辑要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与大学生作者、读者互动,搭建好发现、培养人才的学术平台。在学报网站上刊登学术论文特有的写作方法和格式要求,并针对一些日常来稿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出具体的解释回答。在学报网站上设置留言板和邮箱,及时回复大学生作者的提问。

3.直接参与论文指导。随着高校扩招和教育大众化,专业教师对大学生论文的指导有些力不从心。毕业论文又是高校科研的硬性规定,学报编辑可以协助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科研论文的指导。大学生的论文往往缺乏深度或广度,而学报编辑不仅是“专家”还是“杂家”,不仅对本校各专业有较深的了解,还广泛涉猎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学报编辑往往可以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学生论文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大学生作者应多与学报编辑交流,虚心接受其所提的意见建议,在与学报编辑的互动中,提高自身学术水平。

4.提出选题,进行征文。学报编辑在指导大学生论文的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其学习和科研现状,从而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选题策划。大学生往往由于自身限制,容易重复前人的选题,浪费时间和精力;还常常出现选题过大或过小的问题。学报可以提出一些筛选过的适合本校大学生的选题,使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科研活动,以便尽快做出成果,提高效率,增强他们科研的信心和热情,为以后的科研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5.刊登大学生优秀论文。有的大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项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写出学术质量上乘的论文,符合学报学术水平的要求,就可以刊载到学报上,这极大地鼓舞了大学生的科研热情和积极性。每年学校都会有大量的毕业论文,可以在学报中开辟专栏,刊发优秀的毕业论文。如若版面有限,可向学校提出增加学报页码用以刊登大学生论文,这也是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工作中的一环。

6.向大学生赠阅学报。当前,学报的分发计划一般以教师科研人员和作者为主,大学生除非自己主动要求,很难有对其的分发计划。为了更好地发挥学报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的作用,分发计划在保证教师科研人员的前提下,应考虑大学生的阅读需求。随着阅读学报的大学生数量的增加,需要适当地增加学报的印刷数量,使有需要的大学生都能阅读到,扩大学报在大学生中的影响力。如果超出预算,可向学校提出相应的申请。

高校应重视学报编辑的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使其做好编辑本职工作以外,参与到学校科研与教学活动中,做到人尽其才。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学校多方面的努力与协调。学报编辑要充分发挥自身在多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论文写作方面的优势,在培养大学生科研能力方面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规划纲要》工作领导小组。 教育规划纲要辅导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欧阳F,韩先满。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0,(32):84-86.

[3]毕开凤。论发挥高校学报对提高大学生科研素质的作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3 ):327-330.

篇7: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浅谈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在集体活动中表述白己的审美体验,帮助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们还应理解文化艺术的多元性,尊重其他民族和国家的音乐文化.在这些教育观念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互相尊重的意识会逐步提高,能自觉地以尊重他人的态度投身到音乐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去.

作 者:苏义勒 作者单位:呼伦贝尔学院音乐学院,内蒙古,呼伦贝尔,021000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CHUANGCXI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音乐 教育 大学 审美 能力

篇8:浅谈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能力的培养

高校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National Contest on Logistics Design by University Students, NCOLD) 是经教育部批准, 由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 全国各高校物流类及相关专业的在校本科生和老师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专业竞赛活动, 对培养物流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基于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实践, 探索通过物流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 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概况

2.1 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开展情况

近几年, 国内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迅速增长, 2009年经教育部批准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已达341所。由于物流专业起步晚、师资力量匮乏、教学手段落后、实验实习实训不足等原因, 使国内高校物流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理论与实践脱节、物流专业毕业生的实际能力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等问题。因此, 如何促进物流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推动教学改革等也成为国内开设物流类专业的高等院校广泛关注和急需解决的课题。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的举办, 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 目前已成功举办了两届。这两届大赛中, 参与院校众多, 社会反响强烈, 是高校物流专业中声势最为浩大的一项活动, 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该赛事分为校园选拔赛、初赛、复赛、决赛四个阶段举行, 每届大赛历时半年。大赛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 每个参赛队伍的作品都要经过五名专家以匿名的方式评审, 每个阶段结果都会运用文件、网站等方式公布。该项赛事的目的是促进高校物流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推动高校物流类学科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及科学研究的发展, 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策划能力、协调组织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参与广泛, 管理规范, 成果丰富, 竞赛水平层次高, 对高等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现物流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等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得到教育部和广大高校的高度重视和认可, 因此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被列入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

2.2 物流设计大赛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相对于全国其他大学生的竞赛, 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具有以下特点:

(1) 大赛组委会每届比赛都提供以实际物流企业真实经营状况和业务数据为基础的案例, 作为大赛方案的设计蓝本。参赛者根据案例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 完成设计内容背景、设计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第一届物流设计大赛以安得物流股份有限公司为背景案例, 第二届以河北省邯郸交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为背景案例。在2009年4月26~28日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决赛之际, 顺丰速运 (集团) 获得了第三届物流设计大赛的冠名权, 并将提供企业真实情况和数据作为大学生大赛方案的案例背景。

(2) 参赛设计内容涵盖范围广泛, 选题自由。参赛设计内容可以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的一个或几个项目:企业物流战略优化设计;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物流系统重组设计;物流增值服务项目设计;物流绩效评估体系设计;物流设施设备优化设计;物流标准化运作流程设计;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供应链物流系统集成设计;物流各环节运作的优化设计;物流技术应用系统设计;物流管理理念创新。

(3) 比赛层次高, 专业性强, 参与广泛。两届物流设计大赛在全国高校引起强烈反响, 全国170多所设有物流专业的高校均积极参与。为全国高校搭建了一个展现各院校物流类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成果、发现和展示物流人才的平台。

(4) 参赛主体是在校学生, 但不局限于物流专业的学生, 学生可以跨专业组队参赛。组委会认为, 跨专业的组队参赛, 既能让参赛学生不拘泥于专业, 也更能体现一种团队精神。

分析已经举办的两届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 发现大赛具有以下趋势:

(1) 比赛程序更加规范, 公正性和可操作性越来越高。大赛明确规定以高校为单位组成参赛队, 以队为单位参赛, 每队5人。从第二届大赛开始, 明确规定每个学校以2个队为限。

(2) 参赛作品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 要求学生具备物流规划设计、设备选用、信息系统开发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要求越来越高, 设计方案除了文字材料, 还有数学模型、软件或工程设计等。第二届设计大赛很多参赛队伍都采用了三维模型和动画, 或采用仿真软件进行仿真, 并有视频录像。

3 在物流设计大赛中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

3.1 物流设计大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图1的菱形架构 (Diamond Structure) 模型揭示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四大元素:课堂教学活动、课外实践活动、硬件环境和软件环境, 以及这四大元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分析如下:

(1)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而创新型的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侧重于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与传授, 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渠道, 具有基础性、严谨性、系统性等特点。课外实践活动侧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个性, 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延续、拓展和补充, 具有趣味性、灵活性、实践性等特点。而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实践活动之间相辅相成, 共同构成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2) 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具备相应的软硬件环境。硬件环境包括学校实验室、资料信息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等;软件环境包括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参与的机会、各种创新团体的构建 (如创新竞赛团队、大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大学生创业团队等) 等营造的培育和激发创新灵感的绝佳创新氛围。当然, 良好的软硬件环境也是顺利开展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与支撑条件。

(3) 物流设计大赛作为一项有代表性的课外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课外实践活动包括多层次的实习活动和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等。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参与范围广, 在全国高校影响大。物流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 此项赛事鼓励跨专业学生组队参赛, 成为全国170多所设有物流专业的高校中物流相关专业大学生重要的课外实践活动, 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2 物流设计大赛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通过指导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具体实现过程分析如下 (如图2所示) :

(1) 搭建第二课堂, 提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条件

在培养和选拔学生参加物流设计大赛的过程中发现, 考试成绩优秀的同学并非创新能力就强, 这说明纯粹的课堂教学活动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流设计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 参与范围广, 在各高校的校内选拔赛中一般都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 给很多同学更多参与的机会, 成为一个重要的第二课堂。第一届和第二届大赛均有超过2万名学生参与了校园选拔赛 (如上页表所示) 。通过物流设计大赛这个有代表性的课外实践活动搭建第二课堂, 能有效地培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此激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2) 系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培训学生的创新能力

每届物流设计大赛均要求参赛者根据大赛组委会提供的案例, 自主确定设计的领域和方向, 完成设计内容。因此参赛队伍首先要分析案例, 再确定大赛的设计方向和选题, 最后根据相关的理论知识完成设计内容。这种比赛的流程本身正好能充分调动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阶段思维能力, 而且各参赛队伍最后完成的设计方案还能解决案例中企业实际存在的问题, 给企业提供决策依据。

初次参加大赛的学生创新热情很高, 但对如何创新缺乏了解。对本专业知识比较了解, 对其他专业知之甚少, 撰写科技文档的能力较弱。所以在赛前动员大会, 可以请老师系统介绍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创新方法, 如选题, 收集、分析、整理资料, 提炼论点, 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等。经历校园选拔赛以及大赛正式的初赛、复赛、决赛的重重角逐, 能系统训练学生物流规划设计能力、设备选用能力和信息系统开发设计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赛后再总结经验, 与师生们进行交流, 分享比赛经验。不仅有助于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队伍, 还有助于形成有一定连续性的参赛学生团队。

(3)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物流设计大赛的宗旨是发挥参赛同学的主观能动性, 独立地完成物流系统的设计与优化。创新理念不只是针对学生, 更是针对学校、教师。既不能把学生看做消极的被管理对象, 也不能把学生当做灌输知识的容器, 而是要把每一个学生都看做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具有丰富个性的主体。通过参加物流设计大赛, 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但同时又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物流学科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实践性非常强的特征。参赛队伍也是多专业学生组成的团队, 通过参加物流设计大赛, 使多专业同学在组队参赛过程以及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

4 物流设计大赛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保障措施

为构建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创新能力体系, 需要有相应的保障措施,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

4.1 配备高水平的、相对稳定的指导教师团队

要培养创新型人才, 学校教师队伍要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精神以及创新的行动和实践。教师的创新激情、学术水平、治学态度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活动。指导教师团队包括具体的大赛指导教师和专家组成员。指导教师一方面要对参赛学生起到组织作用, 另一方面要对学生的设计作品和参赛思路给出专业的指导意见。专家组教师负责分阶段审阅参赛方案, 深入细致地反复推敲, 给参赛队的参赛方案提出建设性的指导意见与建议。指导教师团队的专业背景应尽量涵盖创新必需的技术领域, 知识具有互补性, 能为学生创新活动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4.2 形成长效的大赛选拔机制和运行机制

为更好地体现高校的综合实力, 选拔和培养能反映学校综合能力的参赛代表队, 为物流专业以及爱好物流的同学提供一个实践创新的平台, 需要形成长效的大赛选拔机制和运行机制。每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均要举行校内选拔赛, 因此需要形成校内选拔赛的组织机构、程序和组织方案。校内选拔赛后组队参加全国大赛, 由于参赛队伍涉及不同专业跨年级的学生, 还需要参赛学校从教务处、校团委、学生处到学校各学院多方的支持和配合。此外, 长效的大赛运行机制还意味着要为大学生营造创新必需的硬件环境, 为大学生创新提供物质技术支持, 包括开放基础研究性实验室、各种功能的专业性实验室。

4.3 提供创新政策保障, 建立相应激励措施

创新, 需要一个良好的政策环境, 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创新、乐于创新。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物流设计大赛等各类比赛, 学校可设立大学生创新基金、创新实践学分、创新成果表彰等创新的政策环境。对参加物流设计大赛获奖的学生, 可申请免修与之相关的课程学分、课程设计, 或可以在免试推荐研究生等方面给予加分等政策倾斜等。

参考文献

[1]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第一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决赛在北京举行[EB].http://www.chinawuliu.com.cn, 2008-04-18.

[2]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邯运杯”第二届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在京圆满结束[EB].http://www.chinawuliu.com.cn, 2009-04-28.

[3]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大学生物流设计大赛方案[EB].中国物流与采购教育认证网, http://knowledge.clpea.org.cnwjxzwjxz.html, 2008-06-27.

[4]黄大志, 申屠留芳.培养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能力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09 (3) :122-123.

上一篇:秦可卿出身未必寒微--红楼探秘1 (高一必修三)下一篇:公司保安管理办法